» 田园 - //m.stpapt.com 我们塑造了建筑,建筑亦塑造了我们 Fri, 22 Nov 2024 01:34:18 +0000 zh-CN hourly 1 http://wordpress.org/?v=3.8.4 以景为据:济南东泉村民宿集群设计 / CCDI卝智设计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4/08/53724.html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4/08/53724.html#comments Mon, 05 Aug 2024 15:45:58 +0000 济南市历城区彩石街道东泉村,作为山东省景区化村庄、及第一批国家森林乡村的示范村,其优美的自然风景、质朴的村落风貌,是民宿设计中最想要展现的核心。本案作为业主投资建成的村落规模民宿首开区,分为四座建筑,每座建筑独立成院,形成具备示范作用的小型民宿集群。

项目集群所在的片区,位于东泉村老旧区域,西邻村内的自然河道,河道曾经泉水潺潺,近些年在改造修复的政策扶持下,伴随着乡村振兴的国家政策,联同村落开发保护并行,开始逐渐恢复河道水貌。

△ 村落总平面图,红色区域为本案区域,蓝色区域为自然河道,灰色为村落中的原住民房屋。

因项目地南侧与东侧均与民居相邻,西侧临河道,北侧临村道石板坡路,因此,西侧和北侧是可以打开的风景面,且北侧为地块唯一入口界面。

在建筑设计上,由于项目周边紧邻村民宅屋,本次设计即从周边场地逻辑出发,尽可能减少对村民生活的干扰。把尊重场域周边环境作为出发点,将原生态风景放大强化,让村落景观变得更加鲜明,以景为据,以景为框。

△ 村落周边地理环境

△ 本次设计地块平面图,可以看到1# 到4#建筑分布位置

总的来说,地块南侧为规避吵闹、消防及隐私问题,设计尽量保证了南侧墙面的完整,不产生视线对视的问题。但西侧、以及必要的北侧二层以上位置,保留了大面积开窗,每一栋建筑的开窗位置、均根据室外窗景环及室内观景位置设立,人居环境更贴近自然。

在室内外材料的选择中,设计充分考察了村落的建筑特点,以毛石、夯土、水泥为基本元素构建了整体的民宿群落。

从建筑到室内,本次设计致力于打造出一个既能融入传统村落,又能因地制宜地塑造当地民俗风情的田园居所,根据地形特征因势利导,形成各有特色的四座空间盒子,从而达到远离城市而不远离喧嚣的特征。

01 光影之盒

——1号院 | 软光里

光影之间

石墙与树影交相呼应

1号院,位于地块左上角,西侧临河道,北侧临村道石坡,占据了最优的风景。故设计在西侧和北侧,预留了大面积开窗,同时二层为了不浪费稀缺风景的可能性,预留了一处露台。

室内空间考虑到人的行为适应,1号院被划分出公共客厅、娱乐和居住功能区域,共两层可容纳10人。一层集中为卧室起居,二层是公区,以便从行为上贴近露台风景。

△1号院分隔空间形态

建筑外立面主材质:毛石、夯土漆、木挂板

一层入口玄关两侧做了镂空玻璃砖的点缀设计,将光源通过点状分布的玻璃砖洒落在地面,虚实结合。光成为了媒介,增加人与自然在空间中的互动体验。

△入户玄关

一层分别有三个卧室,西侧是两个两人间,西卧室1带有一个小庭院,西卧室2玻璃砖为主要设计元素,大面积开窗针对室外景观,为限制的可能性下增加风景连通性,东侧卧室为两间榻榻米,拉近人与人的距离。

△一层西卧室

△一层东卧室

二层配合露台,公共空间的餐厅客厅融为一体,可会议、聚餐;室外露台带有泡池,可以亲子嬉戏,露台可以烧烤,面向村落河道,风景尽收,可观景观山。

△二层客餐厅

△二层露台

02 植物之盒

——2号院 | 秘林之境

繁茂雨林,葱郁丰茂

多彩与风情共存

2号院共两层,院落南侧紧邻村民宅院,故仅能在西侧临河道位置,预留大面积开窗,以达到风景最大化,尽可能保持视线通透。如此,2号院如同一个完整紧致的礼盒,将室内空间的分配、以西立面风景而设置。一层紧邻西侧为挑空公共空间,所有的卧室功能归到了东侧,整体可容纳9人。

△ 2号院分隔空间形态

建筑外立面主材质:夯土漆

一层超高挑空的大客厅,带有西侧超大开窗,观景观山,通高的毛石造型墙带有壁炉增加闲适的氛围,室内配有大量热带仿真植物,增加民宿主题性。

△挑空客厅

为了打造植物之盒,一层热带椰子树贯穿两层,室内墙体大面积采用玻璃砖,透光不透人,引进光源,增加乡村景观亲密性。二层主为卧室,玻璃砖墙体与工区绿植呼应,二层卧室因临东侧难以开大窗,故增设两个天窗,白天增加采光,夜晚观星。


△二层室内阳台,连接一二层超高椰子树

△二层卧室

03 粗粝之盒

——3号院 | 一池墅

山石池水之间

回归内心的安宁

3号院共两层,室内空间可容纳13人,是唯一带有独立庭院的建筑。受到西侧1号2号、以及东侧4号的夹击,南侧又紧邻村民宅屋,只能在有限条件下,尽可能利用西北侧空缺,形成自带风景的庭院,同时也将一层挑空的公共空间,尽可能放大建筑通透性,形成可看的风景。

△3号院分隔空间形态

建筑外立面主材质:毛石、木挂板、清水混凝土

挑空客厅作为室内公共空间,紧邻庭院,超高挑空玻璃为室外景色进入室内打造最优条件。

△挑空客厅

折面黑色钢梯成为了室内外双循环动线,室内外活动呼应,室外庭院带有泡池,室内含有娱乐空间,公共空间的内外融汇成为了3号院的亮点。

△室内外楼梯

3号院的卧室较为独立,与公共区域分开,客厅同样有两面超大开窗,一能欣赏远山,二能观赏院内景观。

△二层卧室

04 叠层之盒

——4号院 | 叠叠堡

避开俗世喧嚣

走进一方净土,茶禅一味

△4号院共四层,室内空间可容纳8人,一层为接待与后勤管理,二层及以上为3处完全相互独立的loft类型客房。

△ 4号院分隔空间形态

建筑外立面主材质:毛石、木挂板、夯土漆


Loft 01和Loft 02,因本身尺度体量小,故将居住的“床”功能抬高为“巢”放置2层,卫浴与休憩板块都位于Loft一层,在极限尺寸中寻找各自的风格表达。

△ LOFT 01轻泥——侘寂极简,在微观尺度中保持视觉简净。

△ LOFT 02聆竹——日式MUJI风,设置浴缸,尽可能在小尺度中完善内脏全面。

LOFT 03为套间,占据顶层位置,在现代性极简中寻找复古美学,含有餐、客厅和两间客房,其中南卧室含有观景极佳的露天阳台。

在施工期间,针对现场情况及周边环境,设计也对原方案做出了一定优化,使空间更加适用。客厅上方墙面增加了书架山墙,充分利用了层高作为主题功能,增加人在空间内的互动,丰富活动场景的可能性。

△LOFT 03忆巢——通过“乡土”和“艺术”的碰撞,还原最淳朴的澄迈乡土风情。

05 结语

作为首开区地块的民宿样板设计,在条件有限的情况下,尽可能使用设计逻辑弥补条件不足。而在功能架构上,设计围绕“亲情、友情、爱情”三种聚合模式,设立了不同的户型,每号院落均有着超大面积的公共空间来弥补场地有限的不足,院落设置不同,也是着眼于城市近郊民宿市场,打造差异化的在地产品。

△乔木的树荫为室外增添了不可替代的自然氛围。

东泉村民宿集群,联通了乡村振兴和绿水青山,设计以文旅融合发展,致力于推动乡村旅游差异化、特色化发展,推进多元功能聚合,营造宜居、宜业、宜游的休闲新空间样板。


 项目信息 

项目名称:济南东泉村民宿集群设计

项目位置:山东省/济南市

占地面积:732.5㎡

建筑面积:1069㎡

室内面积:695㎡

设计单位:CCDI卝智设计

设计/竣工:2021.04-2022.11

业主信息:山乡集团九女峰(泰安)乡村振兴有限公司

联系设计:gwdesign@yeah.net

项目摄影:曾荟凡


]]>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4/08/53724.html/feed 0
深圳市坪山区东部湾区实验学校 / 申都设计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2/03/50673.html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2/03/50673.html#comments Thu, 03 Mar 2022 12:00:26 +0000 1_fe.jpg

缘起
深圳教育需求的激增与土地紧缺之间的矛盾日益激化,在校园建设密度不断提升的压力之下,深圳的中小学建筑早已展现向空中发展的趋势,并有局部突破 24米限高的情况。学生时期本是最需要感性和亲近自然的成长环境。校园建筑垂直化发展切断了儿童从校园到社区到自然的连续空间体验。校园建筑在密度导向下的应激转变变成了学生的成长囚笼。

3_图11_屋面景观.jpg

极限场地下的设计初衷
本项目位于坪山区,为45班九年一贯制学校,项目现状南侧为城中村,设计场地容积率3.0,高于一般校园建筑的设计要求,能否通过设计手段在极限用地和高容积率条件下,缝合儿童的成长空间序列。校园作为适应的儿童成长的容器,或许最应该弥补的是——自然。

2_图20_开放视野,引入东侧城市公园景观.jpg

设计愿景
“更可达,更友好的田园体系”是设计对自然的诠释。退台设计创造出流动感的屋面漫游田园以回应极限场地。校园在垂直维度的集约复合,通过“叠”与“园”的设计手段在局限的条件下为孩子们提供了充足的田园空间,使孩子能够自由快乐的学习和成长。

8_图9_在“书山”下向远方延伸的屋顶坡道.jpg

叠顶退台
学校设计聚焦在屋面空间的综合利用上。校园采用整体退台式形体操作应对场地高差,形成具有强烈形式感的梯田式屋顶空间。“叠”,构建叠级退台顺应高差;场地整体南高北低,为此校园形体层层叠退,顺应地形缓和场地的不利条件;同时创造了更富趣味性的屋顶形式。“园”,自然与空间的极致平衡;将趣味田园抬升至屋顶,利用“书山”“田园”般的屋面和坡道系统,构建校园屋顶活力空间体系。既是对场地紧张的策略性处理也是对用地原始地貌田园风光的尊重与回应。

20_图2_校园鸟瞰.jpg

6_图7_层叠漂浮的形体.jpg

漫游田园
由趣味连续的坡道,梯田式平台,丰富多彩的绿化和特色功能的“木屋”等元素组成“叠顶田园空间”,串联了整个3-6层屋面和立面,屋面作为中小学活动空间既连续又相对独立,共同打造出舒适宜人的“田园绿洲”风光。 屋顶“木屋”的教学空间更是充满童话色彩,开放的空间,可用做多种功能使用,比如合班教室,地理科学园地,各种兴趣活动等等。屋面部分景观被改造成学生劳作课的实践基地,寓教于乐,与丰富的种植系统共同形成良好的屋面绿化景观,为多样化的屋顶空间利用提供可能。

10_图19_开放视野,引入东侧城市公园景观.jpg

多维校园
校园用地高度紧张,因此采用空间垂直集约化利用的解决策略。校园借助地势高差,在老坑路与丹坑路分别开设小学和中学入口,形成双首层架空长廊,学生的音乐、美术、舞蹈等活泼的专业教室布置其中,是校园文化的活力动脉,同时也为入口提供了宽敞的安全疏散及接送等候空间。

23_图10_“田园”中的游廊.jpg

标准层教室采用双廊大进深设计,为学生提供了便捷宽裕的课间活动场所。学校动静分区明确。动区拥有3层复合的文体架空综合楼,包括体育馆,报告厅,风雨操场,综合运动馆,食堂等;静区包括教学区,中小学图书馆等。两层架空的长廊面向东侧、北侧的城市公园,将绿化引入学校,校园空间与城市公园形成视线上的良好互动,结合规则整洁的沿街立面,共同打造舒适、和谐的城市界面。

16_申都设计_东部湾区实验学校©️白羽-5260.jpg

结语
校园在场地与功能之间极致平衡,方能在极限条件下创造出舒适的田园空间。这正是我们所理解的校园:她不仅是教育的承载空间,更是学生童年的记忆乐园。我们所坚持营造的正是高密度条件下对自然向往和最大限度的回归。密度导向下的校园-自然的空间序列重构正是东部湾区实验学校的目标,构建学生友好的成长空间。在城市的钢筋森林里,还给孩子一个田园般的成长之地。


项目图纸

负一层平面图

△半地下室平面图

△一层平面图

△二层平面图

△三层平面图

△四层平面图

△五层平面图

△六层平面图

△七层平面图

△立面图

△立面图

△剖面图

△轴测图

△分析图

△分析图

 项目信息 

建筑设计 : CMAD Architects

面积 : 66837 m²

项目年份 : 2021

摄影师 :白羽

主持建筑师 : 邹修洪

主创建筑师 : 陈卓

技术负责人 : 陈国栋

设计团队 : 王宇、李涛、何玲、张亚文、陈国均、张鹏、赵亚青、严建春、卢红勇、刘宇、卜汪洋、刘文涛、李汉宁、姜昌武、杜建伟、李庆超、尚双双

委托方 : 坪山区教育局

建设单位 : 坪山区建筑工务署

施工单位 : 中国建筑一局(集团)有限公司

景观设计 : 深圳杰弗瑞景观设计有限公司

EPC : 深圳臻道建筑科技有限公司

地点: 中国,深圳


]]>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2/03/50673.html/feed 2
低成本整村改造实践:上海奉贤李窑村乡村振兴 / 水石设计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2/03/50659.html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2/03/50659.html#comments Mon, 28 Feb 2022 09:10:09 +0000 低成本、组装式、批量化

还给乡村一份诗意

调整大小 (1).jpg

几十年来中国高速的城市化、工业化进程,使得城市得到了发展,工业得到了强大,但是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的矛盾越显突出。乡村振兴作为国家战略提出,是城市反哺农村、工业反哺农业的必然需要。乡村振兴旨在让乡村重新焕发魅力,蕴藏在乡村的中华文化可以延续和崛起,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和创业人才回归乡村,产业得以振兴,农民得以富裕,乡村变的更美。

调整大小 (2).jpg

01 初见李窑:文化底蕴鲜明的美丽乡村

春日的一个下午,设计团队第一次来到奉贤李窑村。李窑村是上海市第三批乡村振兴示范村, 2019年通过美丽乡村评选,在整体的乡村肌理风貌上有了很好的基础,大片的水稻田,丰富的河道水系,以及基础的景观绿化已成型。进入村口的村史馆,镇领导介绍,李窑因明清时期李姓大族南迁青溪东南,置田造屋,开砖窑多座,所产青砖量大质优而闻名遐迩,在此基础上慢慢形成李窑村,有着自身鲜明的文化底蕴。

调整大小 (81).jpg

此时的建筑师似乎有一种使命感,骄傲而忐忑,激动欣喜又诚惶诚恐。因为在曾几何时,也有诸多的美丽乡村,在被过度更新中摧毁,断了乡愁,毁了文化,更谈不上振兴。

调整大小 (82).jpg

02 产业策划:挖掘产业独特性,拒绝千村一面

此次乡村振兴,主要需要通过房屋改建、道路桥梁、河道疏浚、景观绿化及公共服务配套设施的建设,对李窑村的“农林水田路桥房”进行重构。建立“租金+股金+就业收入”收益模式,将村民空余的房子流转出来,进行风貌改造,此后引入新兴产业,将农、商、文、旅结合在一起,多业态组合、支撑,最终实现村民增收。

调整大小 (3).jpg

在此方针下,设计团队对李窑村的产业特色进行挖掘。李窑村1000多亩水稻将成为其农业特色本底,在初步方案中,确定了将李窑村鲜明的“窑文化”放大、做强的主思路,传扬当地民间艺术及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引进和培育新产业新业态,将乡村振兴与现代科技文化产业发展相结合,建设与相关行业相匹配的办公、休闲、运动、住宿的场所,让新李窑人可以在此安居乐业。   

调整大小 (4).jpg

在此产业框架基础上,设计团队梳理了村子的肌理和片区,拟定整个村子大致可由前导区、餐饮市集区、文创雅集区、新产业培育区、康养民宿区、农业市集区六个部分组成,整体打造“农业+旅游+文化+电商平台+民宿”融为一体的特色产业链,营造乡村理想生活,使李窑村真正成为宜居、宜业、宜乐、宜游的“升级版”乡村振兴示范村。

03 设计方法论:低成本,组装式定制改造

项目整体投资金额相对较低,工程总投资5100多万元,包含房屋建筑改造和拆除、道路桥梁改造和新建、生态水环境、绿化和景观等所有费用。留给建筑改造的费用仅2200多万,折算单方造价低至650元,这否定了新建的可能性。虽然设计团队一开始就坚定认为不可大拆大建,但此预算还是给设计工作带来了极大的难度和挑战。

△改造前

△改造前

△改造前

△改造前

△改造前

△改造前

△改造前

一期计划改建民房133栋,总计建筑面积3.3万平方米。设计团队面对的是一百多套没有图纸,没有标准化的农民自建房,其中更有一些年久失修、结构安全性较差的危房,整体改造实属不易。因此,设计团队必须梳理出一套设计方法,既保证设计效果又能控制造价,同时考虑易于施工落地。133栋房子按照建设年代大体上可分为两大类,90年前后的砖混结构建筑以及2000年以后新建的小洋房或别墅类,改造的重点就集中在90年代这批老房子上。  

这批民房多为砖混结构空斗墙体,三开间,二层或三层,局部挑出楼板以及屋面板为预制板,整体结构性能难以满足日后运营功能以及村民日常生活。改造的重点是南立面,因此屋顶和阳台的关系成了主要要解决的问题。设计团队开始大量的踏勘和记录工作,将全村所有的房子编号,拍照、探访、记录,每一栋房子都有了自己的一套档案。所幸总包单位提供了一套无人机航拍BIM电子模型,虽然精确度只能到厘米,但对设计工作无疑是雪中送炭。

设计团队将现状建筑进行典型分类,并有针对性的研究几种模型样式,包括屋顶做法,披檐样式,结构加固、门窗形式,材料组合等等。同时,造价计算也同步进行,确保了每一种做法、样式都是在单方造价内可实施落地的,最后形成了一套基本的建筑模块。设计团队选拟了几栋示范样板,进行基本模块的组合。因每套民房的尺寸和空间不同,所以即使是采用基本模块组合之后,依然没有完全一样的两套房子,建筑的丰富性和设计施工的可操作性在这个方法下同时得到了满足。同时,基于李窑村自身的文化底蕴和特点,材料上更多的使用青砖元素,受造价和结构限制,青砖与仿青砖柔石贴面结合使用,在立面结构薄弱的地方用仿青砖柔石贴面代替真实青砖,既满足效果又不为结构带来更多负担。彰显李窑村的窑文化特征,不落于常规做江南村落就是整村粉墙黛瓦的套路,真正做到一村一特色。

有了示范样板的信心,接下来便开始了大规模的方案设计,分配原始资料和研究的基本模块到不同的工作小组,每个工作小组根据各自组团的功能和民房的实际现状,选用不同的模块进行组合拼装,包括结构加固方式,屋顶形式,门窗洞口设计等等。同时每个单体都需要放置整体基地中考虑其协调性,最后确认每个组团的完整性。与此同时,也在不停的复核造价,确保整个项目的可行性。

调整大小 (13).jpg

04 多方协作:村民参与,设计整合,现场整合

概念方案有了初步成果,但村民流转的意愿并不强,开展落地深化设计的工作节奏慢了下来,然而距离最终竣工验收的时间却刻不容缓。当务之急只能每流转出一户,即刻安排专业团队进行精确的建筑测绘和结构检测,设计团队再将拿到的图纸和之前的BIM草模做一个比对,直接在测绘图纸上进行施工图设计。前期研究的典型墙身大样和门窗做法则根据测绘情况做微调。施工图纸每出完一套,即刻给到总包单位安排施工进场。甚至后来在没有拿到测绘图纸的情况下,根据经验先开始部分屋顶和阳台的拆除及结构加固工作,整个过程仿佛一条高周转的流水线。

随着几套样板院的相继完工,村民也渐渐有了信心,越来越多的居民愿意让自己的房屋进行流转改造,从一开始的5户增加到了100多户,数字一直在增长。村子的各个角落都陆陆续续开始了改造工程,村民们的关注度也越来越大,也结合自己的生活习惯提出了很多想法和要求。建筑师在乡村的角色和身份是多重的。在城市项目中,建筑师的工作只是成熟的工业大分工中的一个环节,但在乡村,建筑师的工作边界被模糊了,设计变得时大时小,跨领域融合更是家常便饭。

在乡村,整个设计工程进行到执行操作层面之时,40%靠图纸,30%靠现场调整,30%靠施工队和村民自己的发挥。在这个过程中,建筑师的身份既是引导者,也是学习者;既应该凸显作为设计者的专业能力和审美价值,又应该尽可能用当地村民和施工队的视角去观察,去思考,甚至去生活。

调整大小 (18).jpg

05 原乡美学:一面野趣田园,一面绿水桃源

在整体的景观方案上,团队通过因地制宜的设计,回应自然而然的传统村落的肌理,通过对空间的重新梳理,对场景进行了场所植入、柔化与过渡。在对现有的资源进行规划整合后,团队从河道、农田、建筑场地出发,重塑一个原生的、自然的“河+田+民宿”的乡村景观格局,将失去活力的空间通过“桥体”连接,同时依托产业类型而增加的配套服务点也为村民带来了参与建设与运营的机会。

从历史角度上,挖掘、传承、发扬李窑优秀文化、民间艺术及非物质文化遗产,滋养“李窑乡土”。整个片区最集中文化展示,在村史博物馆、李窑村青砖、青村刻纸、打莲湘等。

从文化展示角度上,整个片区最集中的出入口配套业态集群,向各个客群提供吃、歇、逛、购等综合体验业态,以及展示独特稻田风光的稻田形象,让人们体验到美好惬意的田园生活。

设计团队要做更具地域特色,场景化的风貌营造。对当代人而言,虽然习惯了所谓舒适的城市生活,但是也需要去体验一下自然的浩瀚。设计团队想要保留乡愁的记忆、营造自然质朴的原乡美学,建设美丽宜居的乡村,把李窑村打造成欢乐乡村集聚群,休闲旅游业态发展腹地。并打造集功能性、地域性、文化性于一体的乡村振兴示范村。

06 李窑新篇章:因地制宜,回应李窑乡土

此次改造,最终在160天的工期内,房屋改造、绿化种植、道路翻新及新建等,在各种交叉施工下得以完成。在改建过程中,设计和施工并没有抹去李窑村自身特点,真正做到了“因地制宜”。逐家逐户个性化定制,投入的时间精力相比推倒重建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但能尽量满足村民对旧房屋的情怀,在翻新的同时最大化地保留村落原貌。我们期待着村民和入驻的新李窑人可以在此真正的安居乐业,新李窑以新的空间载体,将窑文化的精神以新的面貌传承下去。


图纸信息

李窑村核心区总图

改造分类与统计

 标准单体示例改造对比

 标准单体示例 

 标准单体示例剖面图

 标准单体立面改造前后对比

标准单体示例平面图 

接待中心剖面图

△ 接待中心平面图

△ 接待中心立面改造前后对比 

△ 标准单体改造过程动图

 项目信息 

项目名称:上海奉贤李窑村乡村振兴

业主单位:上海东方桃源实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

施工总包:中交上航局

建设地点:上海市奉贤区李窑村

建筑面积:33,620㎡

设计时间:2020年

竣工时间:2021年

设计单位:水石设计

工作内容:多专业一体化设计

建筑设计:水石设计-米川工作室

主持建筑师:徐晋巍

技术总监&驻场总建筑师:李文章

方案成员:刘凤翔 孙钰莹 胡波 危正 奚海田 肖斌 杨赫铭 王蒙 

林毅冲 蔡尚志 蒋夏丹 张君 徐可昕 郭爽 姬晨晗 王友文 张帅

施工图设计:水石工程 

建筑成员:金江成 胡波 肖斌 刘凤翔 孙钰莹 陈超 王利尧

结构成员:钮杰 曹发恒 陈姝佳

机电成员:魏琪 李金琦 赵舟 陈磊

景观设计:水石景观

方案成员:景观事业七部、景观技术研发部

施工图成员:景观事业七部、景观技术研发部

生态水利设计:中交上航院 

景观小品美化设计:中国美院风景建筑设计院

项目摄影:胡义杰


]]>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2/03/50659.html/feed 2
重庆玉峰山慢屋•青麦庄园建筑设计 / IDO元象建筑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2/01/50427.html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2/01/50427.html#comments Wed, 05 Jan 2022 12:15:08 +0000 调整大小 2 建筑与环境1.jpg

区位与概况

IDO元象建筑与重庆合信建筑设计院于2015-2017年在大理完成了两个设计型酒店——大理“慢屋·揽清” 与“慢屋·极目”,建筑师所承担的是兼具甲乙方的双重角色,从最初的策划、选址、设计、建造管理再到酒店运营,可谓是全过程的参与。如今,建筑师回到了他们的常驻地重庆,开始了一次回归本土的设计之旅,之前建成慢屋所积累的客户使用反馈作为真实存在的建筑评价,成为了重庆慢屋最为可靠的设计依据与动力。

调整大小 2 建筑与环境2.jpg

慢屋•青麦庄园位于重庆市渝北区东南部玉峰山镇,镇上基础设施完善,自然旅游资源丰富。作为“渝北第一峰”的玉峰山,山上尚存光绪年间用条石修葺的古长城、古城门和历史悠久的永伏寺、宝神洞等人文景观。附近有玉峰山森林公园,国家森林公园覆盖面积 18000 亩,是目前重庆近郊森林覆盖面积最大且植被保存最好的森林公园,有着天然氧吧之称,是重庆近郊最具资源和潜力的养生、度假胜地。

调整大小 2 建筑与环境3.jpg

慢屋•青麦庄园占地约280亩,是一个集新农业、田园观光、自然教育及旅宿为一体的多业态近郊田园综合体项目,首期主体酒店总建筑面积约3500平方米,建筑地上三层,结合地形高差设置吊一层,客房共计24间,公共区域包含接待大厅、多功能厅、无边泳池、早餐厅、棋牌室以及厨房等功能。

融入自然

主体建筑以“麦田波浪”为设计意向,波浪型的建筑形态与玉峰山自然山地景观相映成趣,建筑成为自然场所的有机延伸,呼应着起伏的山势,表达着其与自然融合,亲近的态度。同时,起伏连续的弧形屋面将建筑体化解成了多个体块,消减了建筑庞大的体量感,有助于减少其对自然景观的尺度影响;建筑的弧形屋顶亦产生了建筑内部空间的多样变化,使得客房空间产生了新的“机会”,尤其是顶层的“拱顶”客房结合建筑造型而设计,创造了独特的度假体验感。

场地之锚固

慢屋•青麦的在地性体现在诸多方面:首先是建立建筑与场地的锚固关系。用地位于山坡之上,地形复杂,场地内最大高差超过10米。为了尽量减少对环境的影响,建筑主体顺应山体走势而修建,总体布局呈现出由北向南的折线形形态。在空间划分上,将北侧区域作为主要入口以及公共活动空间,该区域可以结合地势较高的山形、树林等自然景观要素创造良好的公共空间氛围;南侧建筑则作为主要的客房区,房间均能获得朝向东南向开阔的景观视野,同时让客人拥有了在房间中享受山顶日出的机会。

调整大小 4 建筑外观0.jpg

在建筑的竖向空间的设计上,结合坡地地形设计吊一层架空层空间,作为娱乐用房、设备房、布草间等功能区,而对于这部分功能空间的利用建筑师是克制的,避免过多对地形的破坏。通过建筑空间的填充,化解主体与山地之间的高差,让建筑锚固于复杂的场地地形之中。

与自然对话的公共空间体验

慢屋系列度假酒店的主旨是“慢下来,去生活”, “慢屋•揽清”和“慢屋•极目”两个位于大理洱海旁的项目,建筑师为客人建立了人与风景之间多维度的时空联系。而在重庆玉峰山,这种叙事的向度和之前的两个项目相似而又不同。

调整大小 4 建筑外观3.jpg

调整大小 4 建筑外观4.jpg

客人在进入园区的时候,所见的并非建筑的全貌,而只是“若隐若现”于山头、树林之后的公共区域,呈现的是一种“藏”的状态,沿着蜿蜒曲折的入口坡道徐徐下行进入一层的大堂空间,四周的玻璃界面让人们能够充分欣赏山间美景,室内与景观、建筑互相渗透融合,流动转化。离开一层大堂空间,客人顺着楼梯拾级而上,进入二层的公区架空平台:映入眼帘的是安静的水面与四把“竹伞”共同形成的的灰空间,对称的“竹伞”与镜面水如同“画框”般将山林美景框定,这里是富有禅意的宁静空间,是众人照相打卡必到之处,同时也因为其空间的“仪式感”,为酒店经营提供了户外婚礼场所的可能。

调整大小 5 竹伞与镜面水2.jpg

离开公区,顺着廊道走向客房,阳光透过廊道一侧的的格栅洒在地面,美妙的光影让空间显得轻松惬意。慢屋•青麦的公共空间体验是连续的同时也是位于不同标高之上的,建筑师为客人提供了一条“移步异景”的“游走路径”,同时也让山林风景在建筑的“框定”与“重构”之后显得愈发魅力。

多样体验的客房空间

慢屋•青麦布置了24个客房,一共6种房型,在客房室内空间设计上,与风景关联性的思考延伸到每一种房型设计中,同时由于建筑波浪造型给室内空间创造了不少新的机会:比如位于三层的客房空间巧妙地利用顶层的“拱顶空间”,创造独特的度假体验;而位于波浪造型斜板延长区的几个二层客房,将卫生间以独立的状态设置于斜板之下,加入当地的植物景观,在灯光映射下光影斑驳,呈现出自然生态之氛围。

客房自由式布局,以下沉座椅台阶、楼梯等丰富空间层次感的同时呼应山地高低不平的特征。室内形态于虚实变化中灵动起来。墙面粗粝的质感,加上木材和植物的应用,延续着场所的质朴意境和本土的建筑肌理,于内外之间形成空间对话,将自然与城市生活相融。



项目图纸

△总平面图

△一层平面图

△负一层平面图

△二层平面图

△三层平面图

△立面图

△剖面图

 项目信息 

项目名称:重庆玉峰山慢屋•青麦庄园

业主单位:重庆慢屋酒店管理有限公司

项目地址:重庆市渝北区玉峰山镇

建筑面积:3500㎡

设计时间:2016.10-2017.10

建造时间:2017.10-2020.10

开业时间:2021.3

建筑师:IDO元象建筑

建筑施工图:重庆合信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

室内设计:里与外设计

景观设计:纬图设计机构

摄影:存在建筑—建筑摄影、偏方摄影

]]>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2/01/50427.html/feed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