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杜春宇团队 - //m.stpapt.com 我们塑造了建筑,建筑亦塑造了我们 Wed, 27 Nov 2024 12:51:35 +0000 zh-CN hourly 1 http://wordpress.org/?v=3.8.4 基于空间叙事的乡村建筑改造实践探索 / 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杜春宇团队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4/06/53606.html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4/06/53606.html#comments Sun, 23 Jun 2024 09:43:07 +0000

浙江千万工程余村展示馆位于安吉余村核心区位,是余村展示浙江“千万工程”成果的窗口,更是传播生态文明理念的重要平台。

改造前的两栋建筑 

改造前的建筑为两栋八十年代的二层厂房,总建筑面积约为450㎡。两栋建筑相邻但内部空间互不连通,存在空间过小、利用率低、流线不合理等问题,对实现新的展示功能需求构成挑战。

通过场地流线设计,重建了余村景区核心区域的游览路径。设计尊重场地肌理及生态环境,没有开辟新的道路,而是让游客通过现状游客中心的公共展示空间及连廊进入展示馆,使得游客中心与千万工程展示馆在流线上形成连续的展示序列,通过不同空间共同展示“千万工程”这一宏观命题,从而建立了余村公共核心区域整体叙事路径。

将空间叙事这一概念置入改造设计中,两栋厂房的功能变化是反映余村伴随“千万工程”进程蝶变的容器。设计保留原有建筑的结构及墙体,在其外部包裹了一个更大容器,新旧两个容器以嵌套的方式组合,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格局。屋面与墙体形成简洁的几何转折,新旧表皮错位叠加,向外悬挑,形成多重表皮的层次变化,这不仅改变了建筑原本琐碎的立面,也使得空间得以扩大。重塑后的窗洞,框景山峦竹林,成为展示余村生态景观的特殊展品:“生态之窗”。

设计延续两栋建筑不连通的空间特征,在二楼增加连廊,形成纵向立体展陈路径,并将交通空间纳入展陈空间,将原有的灰砖墙转化为展墙,这不仅尊重了建筑的原始记忆,也强化了展览的连续叙事性,让观众观展过程中建立了与空间、展品、自然的情感互动。

设计在本土材料的运用上进行技术创新。主体墙面采用具有当地传统元素的竹模混凝土,竹模板在墙体表面留下的痕迹肌理,与四周自然竹林相呼应,实现乡土自然与工业记忆的叠加。屋面整体下凹之后用钢构件作为支撑,上铺轻质混凝土装饰板,形成中空的空气流动层,以增强保温隔热效果,并减轻屋顶的压力。


项目图纸

△总平面图

△立面图

△立面图

△剖面图

△设计生成

△“嵌套”记忆容器

△浏览路径示意图

△各展区及流线图

△无界立体观展流线

△细部结构大样图

 项目信息 

项目名称:浙江千万工程(余村)展示馆

设计方: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杜春宇团队

联络邮箱:592924150@qq.com

公司所在地:上海

项目完成年份:2023年7月

建筑面积:879.51㎡

项目地址:浙江省安吉县天荒坪镇余村
主创建筑师: 杜春宇

摄影师:  吴清山   

设计团队: 金凌骏、徐叶、王园园、杨姬、张杰

委托方:浙江安吉天荒坪镇人民政府

施工图专业:万华军、张会军

结构专业:孟庆月


]]>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4/06/53606.html/feed 0
余村印象青年图书馆 / 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杜春宇团队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3/06/52479.html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3/06/52479.html#comments Sat, 17 Jun 2023 09:27:49 +0000

余村印象位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两山”理念发源地浙江安吉余村。两栋保留厂房建筑见证了余村从“工业飞鸟”到“生态田园”的绿色发展之路。项目于 2022 年 6 月正式完工。开放后的余村印象青年图书馆,融合多重使用功能,成为最富活力、最具创造性的乡村场所。

 “余村印象”通过对乡村工业遗存建筑的更新激活,使其带着工业时代的记忆重新融入生态时代乡村的产业发展,来展现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中国乡村开放包容的发展态度。余村的全球合伙人计划,吸引了更多青年创业者的加入,为乡村带来了文化碰撞,这也使得乡村公共建筑需要具有更为复合的功能,以及更多元包容的文化价值。

建筑的更新侧重对地域集体记忆的延续,从田园上就开始构建记忆场所,用场地上的农作物种植复制了原来厂房的肌理,田埂路延续了过去厂房的运输道路,人们在田埂路上寻找曾经的厂房记忆,阅读余村的过去。

建筑采用“保用结合”的更新策略,保留了建筑的体量、开窗方式等原始记忆,建筑上部的围合打开,使得建筑更为通透,与青山绿水互相渗透。结合本土化的创新竹模混凝土材料及毛竹围护,完成从场地到建筑的集体记忆渗透。

建筑内部创造连续开放的公共空间,打破传统乡村书店的单一功能,提高内部空间的复合使用。并增加下沉庭院,挖掘建筑的使用价值。为了使得孤立的两栋建筑产生联系,设计增加了二层连廊,最终完成立体动线的搭建,使得建筑与环境之间建立起整体联系。化解了场地高差对建筑的影响。最终使得改造后的建筑成为一个集阅读、展览、发布于一体的乡村文化场所,供村民、新青年、游客所共享。

余村印象对各种低碳材料及技术先行先试,以此达到乡村建筑的碳中和,通过实践发掘在乡村切实可行的建筑的碳中和技术。


项目图纸

△分析图

 项目信息 

建筑师: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杜春宇团队

面积: 1623 m²

项目年份: 2022

摄影师:吴清山

厂家:  CHNT

设计团队: 杜春宇、金凌骏、杨姬、张杰、王园园、徐叶

地点: 安吉


]]>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3/06/52479.html/feed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