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哲建筑 - //m.stpapt.com 我们塑造了建筑,建筑亦塑造了我们 Fri, 22 Nov 2024 01:34:18 +0000 zh-CN hourly 1 http://wordpress.org/?v=3.8.4 53° ·EKA天物,上海 / 本哲建筑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4/07/53632.html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4/07/53632.html#comments Tue, 02 Jul 2024 12:00:34 +0000

△ 由南到北鸟瞰图 ©存在建筑-建筑摄影

「53°」位于上海浦东新区金桥板块的EKA•天物艺术街区,在街区最里端,紧邻西沟港,由中船航海仪器厂工业遗产中的绿化组温室花房改建而来。原绿化组共有三栋建筑,分别为原楼号497、499、530,为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旧筑,均已年久失修,闲置数年。受业主方委托对该场地旧筑一一更新改造,我们希望更新后的530既要有记忆中的温情,又有崭新的面貌。

△ 由北到南鸟瞰图 ©存在建筑-建筑摄影

△53°在EKA·天物街区的定位 © 本哲建筑

我们为建筑取名「53°」,一为呼应温室花房及原建筑编号530,将「53°」作为园区历史底蕴的一个注释;二是考量到建筑当下的商业属性——“一尺花园”已入驻该场地,而53°恰好是咖啡和茶饮入口的适宜温度。温而不灼,适意为乐,这也是我们希望通过这件作品传达出的一种人生态度。

△建筑整体立面 ©存在建筑-建筑摄影

△透过夹缝看到的53° ©存在建筑-建筑摄影

△人与建筑的互动 ©存在建筑-建筑摄影

△建筑西北立面 ©存在建筑-建筑摄影

更新中运用了大量的拱形元素,包括西面的圆拱门窗、南面的连续拱形落地窗,以及顶部的拱形穹顶,形成的体块,相互咬合、重置,呈现建筑整体的几何美与力度感。

△建筑局部图  ©吕晓斌

△建筑北立面 ©吕晓斌

△建筑南立面  ©存在建筑-建筑摄影

△建筑与周边环境 ©存在建筑-建筑摄影

「53°」整体延续了原本温室花房的温暖之感,外观运用清水红砖和暗红色耐候锈钢板,呈现出两种不同色阶与质感的红。红砖传统素雅,而锈钢工业复古,局部又以混凝土线条收边,几种表皮元素叠合,统一中又有所变化,简约明快。

△建筑西立面钢楼梯折叠而上 ©存在建筑-建筑摄影

△晨曦中的53° ©吕晓斌

△53°与周边建筑的关系 ©吕晓斌

西面邻街,外置锈钢楼梯,折叠而上,与二楼连廊相通,便于人们交流与互动。二楼西北角红砖墙面向内嵌入锈钢框架的玻璃盒子,虚实对比,层次更为丰富。

△西立面主入口 ©吕晓斌

△建筑西立面局部 ©吕晓斌

三楼开放露台的设计增加了商业外摆及休闲区域,南北面超大落地玻璃窗的设置,视野开阔,南北通透。东侧紧邻西沟港,原场地植被被大量保留,立面构成式开窗,水景及植被引入室内,为53°增添了与自然共生的独特魅力。

△晨曦中的北立面 ©吕晓斌

△西北立面嵌入玻璃盒子 ©吕晓斌

室内延续了温暖和自然风格的设计,用肌理墙面营造出明亮温和的氛围,并在拱形穹顶内采用挑高loft设计,将穹顶一部分做断开处理,嵌入一段拱形玻璃天幕,与光影共舞,模糊与自然的边界。三、四楼空间以一段旋转楼梯贯通,视线随之穿梭,空间灵动婉约。

△模糊了室内外的边界 ©存在建筑-建筑摄影

△室内拱形穹顶 ©吕晓斌

△室外植被映入眼帘 ©吕晓斌

也再次诠释了本哲建筑的理念:致力于实践建筑、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折叠而上的锈钢楼梯 ©吕晓斌

△建筑局部 ©存在建筑-建筑摄影

所谓适意,温而不灼, 「53°」恰到好处。

△植被包裹的53° ©存在建筑-建筑摄影


项目图纸

△1F平面图 ©本哲建筑

△2F平面图 ©本哲建筑

△3F平面图 ©本哲建筑

△4F平面图 ©本哲建筑

△西立面图 ©本哲建筑

△东立面图 ©本哲建筑

△北立面图 ©本哲建筑

△南立面图 ©本哲建筑

 项目信息 

项目名称:53°·EKA天物

项目地点:中国上海市浦东新区金桥路535号EKA·天物

建筑/景观设计:本哲建筑

主创建筑师:蒋华健

设计团队:姚瑞艮 林桐

建筑面积:665 m²

设计时间:2022年8月-2022年12月

竣工时间:2023年11月

业主方:上海嘉韵投资管理发展有限公司

结构设计:上海同宴土木工程咨询有限公司

摄影:存在建筑-建筑摄影、吕晓斌


]]>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4/07/53632.html/feed 0
远舰·EKA天物,上海 / 本哲建筑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4/06/53574.html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4/06/53574.html#comments Wed, 12 Jun 2024 14:02:43 +0000 EKA天物艺术街区位于上海浦东新区金桥板块,原址为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中船航海仪器厂,受业主方委托对该地区进行整体规划改造设计。「远舰」原为航海仪器厂的机电楼,作为街区单体体量最大的建筑,且占据主入口的优势位置。在对其梳理与更新中,本哲建筑尊重历史遗产和保留原有航海文化记忆,巧妙地运用当代设计语言,赋予建筑新的生命力。踏足EKA天物的第一刻起,就感受到街区独有的航海精神。

△中环边上的远舰 ©苏圣亮

△俯视下的北立面 ©苏圣亮

「远舰」位于街区主入口,与中环隔空相望,也是EKA天物对外的展示窗口。原有建筑为长方体厂房形态,略显单薄,外观传统排布。我们决定采用大面积钢丝网面,将旧建筑通体合围,体块叠加重置,原有外部肌理被保留,新旧融合。包裹艺术的运用,让整个建筑外观统一,气势尤升,远似巨舰,唤醒园区的航海记忆。黑色钢网包裹中的建筑隐约而神秘,让人一探究竟。

△鸟瞰中的远舰,远处上海母亲河黄浦江 ©苏圣亮

△俯视下的东立面构成与肌理 ©苏圣亮

△远舰在EKA·天物街区的定位 ©本哲建筑

△建筑旧貌 ©本哲建筑

一楼开放式设计,北侧新置外挂楼梯,底部、上部两处。上部楼梯蜿蜒折叠,打破建筑外观的平衡。底部楼梯由水刷石营造,颇具雕塑感,穿行于建筑内外,虚实变化。北侧立面穿插多处露台,高低错落,极具几何美学,方便人们交流与观赏。入口地面嵌入导览图,具有展示与引导作用,叠阶式水景的设置,隔开人流与车流,打造舒适宽松的环境。

△北立面丰富的肌理 ©苏圣亮

△穿行于建筑内外的外挂楼梯 ©苏圣亮

△远舰与百年老树共生 ©苏圣亮

建筑的东侧面保留了原有的建筑形态,传统质朴的灰色水刷石饰面覆盖了原有外墙肌理,与西侧黑色的网面相呼应,局部制作褶皱的线条纹理,丰富了外观的多样性。东立面并开有凹凸有致,大小各异的方形玻璃窗,呈现点线面的构成美,简约而不失细节。

△晚霞中的远舰 ©苏圣亮

△打破平衡的露台 ©苏圣亮

△阳光下的立面肌理 ©苏圣亮

机电楼原为两栋建筑,我们进行了一体化的整合设计,体块叠加处理,南侧体块顶部设有宽敞露台,远似舰船甲板,人们在此自由呼吸、交流、休闲。露台内侧北体块外置钢制楼梯,楼梯护栏由实到虚过渡,虚实转移。

△点线面的几何构成 ©苏圣亮

△由实到虚过渡的转角楼梯 ©苏圣亮

在一楼大厅设有接待区,接待台由两个长形工字钢并置而成,不加修饰,原始又粗犷。休息区,新辟出一块半开放式水域,夕阳下的水面波光粼粼,原木、水磨石平台相互交叠,漂浮在水面之上,人们驻足于此,感受到时光的流淌。

△一楼接待区及休息区 ©苏圣亮

△接待台细部 ©苏圣亮

△夕阳穿透到水面 ©苏圣亮

△挑高中庭设计 ©苏圣亮

建筑内采用挑高错层设计,并开设数个天窗,为室内引入充足的阳光与自然气息。光与影的变化也调和了工业质感的严谨与直率。内部空间采用开放式设计,不同空间以廊桥相连,方便了人们之间的互动与对话。

△从多个角度感受水景的存在©苏圣亮

△运营中的远舰,人们在中庭里穿梭©苏圣亮

清水泥、水磨石构成内在的主要肌理,素性、朴实,也是外在肌理的延伸。排列组合的玻璃砖隔断让室内通透又明亮。对于穿行于内部空间的楼梯、廊桥,则使用了耐候钢、不锈钢和原木等多种材质,冷与暖、工业与自然的碰撞与共生。

△细节2 ©苏圣亮

△玻璃隔断通透又明亮©苏圣亮

△折叠而上的木制楼梯©苏圣亮

△穿行于内部空间的楼梯与廊桥©苏圣亮

△南北两栋合围而成的中庭©苏圣亮

包裹艺术下的旧筑新生,「远舰」已经准备好重新起航。

△鸟瞰图©苏圣亮


项目图纸

△1F平面图 ©本哲建筑

△2F平面图 ©本哲建筑

△3F平面图 ©本哲建筑

△4F平面图 ©本哲建筑

△5F平面图 ©本哲建筑

△西立面图 ©本哲建筑

△北立面图 ©本哲建筑

△东立面图 ©本哲建筑

△南立面图 ©本哲建筑

 项目信息 

项目名称:远舰·EKA天物

项目地点:中国上海市浦东新区金桥路535号EKA·天物

建筑/室内/景观设计:本哲建筑

主创建筑师:蒋华健

设计团队:姚瑞艮 林桐

建筑面积:6748 m²

设计时间:2022年2月-2022年6月

竣工时间:2023年6月

业主方:上海嘉韵投资管理发展有限公司

结构设计:上海同宴土木工程咨询有限公司

摄影:苏圣亮


]]>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4/06/53574.html/feed 0
夹缝中的建筑,上海 / 本哲建筑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3/11/52944.html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3/11/52944.html#comments Tue, 31 Oct 2023 08:10:35 +0000 不破不立,顺势而为

受好友委托,设计一个作为平时交友、品茶、阅读的茶书房,后取名为「知舍茶书房」,由于室内空间不能满足一些功能需求,考虑把外置阳台充分利用,将室内空间向外拓展延伸。

在夹缝中席地而坐  ©苏圣亮

项目所在位置  ©本哲建筑

阳台处于5号建筑大楼的后侧,位于东北面,阳光照射仅为清晨2小时,其余时间被周边建筑阻挡,不受阳光照射,外界环境恶劣,处于建筑夹缝之中。好友意将此搭建成有特色的阳光房,同时又具备私密性。

如何破解以上不利的局面,我们提出了不破不立设计原理,顺势而为。

夹缝中的建筑  ©苏圣亮

 阳台建筑与主体的关系 ©苏圣亮

悬浮在夹缝中 ©苏圣亮

首先从功能布置入手,沿区域梯形地带展开,朝北一侧设置景观平台,连通室内外,西南面为休闲品茶区,东南面三角区域为天井空间。

设计师手稿平面布置图 ©本哲建筑

冬天清晨的建筑 ©苏圣亮

建筑形态为碳化木折叠多边体,多边体形成的尖角化解了外部的诸多不利。它包裹玻璃盒子,外实内虚,让室内空间的人们心灵得到庇护,同时保证私密性。

从主体方向看到的建筑 ©苏圣亮

从阳台看室内空间 ©苏圣亮

多边体顶部与东侧分别开有圆形洞口和拱形窗口,避免阳光直射,让光线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进入,在室内形成光感的多层次。在多边体与玻璃盒子之间形成的天井,植入一棵百年老树,形成内外近景远景相呼应。

设计师手稿图1 ©本哲建筑

架空于阳台之上 ©苏圣亮

调整大小 12枯山水阳台局部.jpg

枯山水阳台局部 ©苏圣亮

冬天的一束暖光 ©苏圣亮

知舍茶书房主体入口处  ©苏圣亮

分析图©本哲建筑

黑色碳化木与超白玻璃构成了建筑外在肌理,褐色碳化木地板为室内肌理。简洁统一,虚实相间 。

整个建筑架空于梯形阳台之上,既能防水防潮,也可以便于以后吊装,再次利用,达到资源的节约化。

盛夏建筑围合在自然景观中 ©苏圣亮

阳光下的建筑肌理 ©苏圣亮

夏天的清晨,一缕阳光探入这座夹缝中的建筑,仿佛新的生命在此接受自然的洗礼。在拍摄的空隙,蒋华健老师与苏圣亮老师席地而坐,促膝谈心,在夹缝中的建筑内对话很有意义,虽然身处于夹缝中,但他们却感到身心愉悦与平静,没有被外界环境所打扰。

室内外的无界限 ©苏圣亮

光与影的关系 ©苏圣亮

百年老树 ©苏圣亮

设计师手稿图2 ©本哲建筑

这种状态大概就是本哲建筑追求设计最终需要的结果,建筑与人、自然的和谐。

夏建筑的全貌 ©苏圣亮

立面图 ©本哲建筑

 项目信息 

项目名称:夹缝中的建筑(知舍茶书房)

项目地点:中国上海市浦东新区金海路18号

建筑设计:本哲建筑

主创建筑师:蒋华健

设计团队:姚瑞艮 林桐 赵桂军

建筑面积:19.5m²

设计时间:2021年8月

竣工时间:2022年9月

摄影:苏圣亮


]]>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3/11/52944.html/feed 0
虚怀若谷,犹如半仓:半仓,上海 / 本哲建筑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3/08/52713.html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3/08/52713.html#comments Wed, 23 Aug 2023 14:19:11 +0000 半仓位于上海浦东新区金桥板块的EKA•天物园区。原址是60年代上海中船航海仪器厂-445栋仓库。受业主方委托对该地区进行整体规划改造设计,作为园区的先驱更新项目,既要有商业接待、展示展览功能,又要体现出未来园区的前瞻性。我们尊重历史发展脉络,把当下可持续发展理念置入其中,新旧叠合相生,让老建筑得以唤醒。

△被树林包裹的半仓全景 ©苏圣亮

△东侧正立面©苏圣亮

△屋面景观露台 ©苏圣亮

△项目在园区规划中的位置  ©本哲建筑

△更新后的半仓  ©苏圣亮

图片1.jpg

△建筑原貌 ©本哲建筑

半仓保留了原有建筑形态,梳理简化了外在表皮。原有朝南山墙被拆除,置入玻璃金属格栅,让室内空间通透自由开放。朝东一侧为主立面,面向开阔的景观水池,二层左侧主立面悬挑斜插出十六米的长飘窗,打破了建筑的平衡。底层原有窗户被四组整块格栅门代替,可向两侧全部开启,模糊了室内外边界。右侧主立面大块面碳化木覆盖,内藏隐门、暗窗,展现多样形态,便于业主后续功能复合利用。

△建筑与人的关系 ©苏圣亮

△傍晚时东侧面 ©苏圣亮

△半仓的后院  ©苏圣亮 

△带阶梯的长飘窗   ©苏圣亮 

中段屋面局部被打开,屋顶露台自然呈现,为内部走廊行走的灰色空间提供光线及景观。我们致力于实践建筑、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这也是我们对旧建筑更新的初衷。

△南侧立面  ©zhu_runzi

△东侧立面  ©zhu_runzi

贝壳、沙滩石混合而成的水洗石及黑色碳化木构成外在的主要肌理,既延续了海派城市历史风貌,又体现了半仓的静谧与东方极简美学精髓。

△外立面材质肌理 ©zhu_runzi

△屋面雨水收集系统,资源节约,也是半仓自然环保的生态体系的一部分。  ©zhu_runzi

旧建筑室内楼层之间非常封闭,我们在半仓更新改造过程中保留了原始墙面粗砂水泥肌理,新旧融合。移除部分楼板,让整个空间上下自由贯通,错落有致的楼层设计营造出别样的视角及丰富的尺度空间,让人得以眺望、阅读、思考、窃窃私语……

△东立面主入口处 ©苏圣亮

△一层可开启的格栅,模糊了室内外边界  ©苏圣亮

△楼梯的不同方向的穿插,让室内空间自由流动  ©苏圣亮

△分析图  ©本哲建筑

△剖面图  ©本哲建筑

改造后的半仓一层设置了咖啡厅、VIP接待空间、下沉式商务活动区。开放式设计,以动为主,强调交流对话。二层分布小型图书馆,沙盘展示区,冥想区,半围式设计,以静为主,强调阅读与静思。一、二层动静结合,创造出多样性体验空间。

△一层休闲大厅  ©苏圣亮

△一层咖啡区  ©苏圣亮

△冥想区(外) ©苏圣亮

△冥想区(内)  ©苏圣亮

△美术馆入口处、沙盘区 ©苏圣亮

△室内阶梯长飘窗望外远眺  ©苏圣亮

△阅读区 ©苏圣亮

△带楼梯的观景台 ©苏圣亮

△错落有致的楼层  ©苏圣亮

三层室内原有石膏板吊顶被拆除,裸露的原木人字梁结构被保留,并对之梳理剔除后新造金属构件、黑色金属包裹的BOX茶空间体块,置悬于三层中庭,工业风茶水吧、复古开放式办公区分布其中。新与旧在这里激烈地碰撞与交织,呈现出后现代解构主义风格。

△新开启的天窗给室内空间引入更多光线 ©苏圣亮

△三层BOX茶空间  ©苏圣亮

△「泊」给空间带来更多禅意  ©苏圣亮

△绿色画幅映入眼帘 ©苏圣亮

我们在有限的空间里保留了一小块文化属性空间,对该场地没有过多的渲染,只作稍加收拾,用小型美术馆的方式呈现,展示出对旧建筑的尊重。唤醒与利用也是更新设计的一种方式。

△美术馆入口 © zhu_runzi

△美术馆  © zhu_runzi

△挑高美术馆 ©苏圣亮 

△美术馆办公区 ©苏圣亮

收敛、静谧,虚怀而若谷,犹如半仓。

△绿茵中的半仓局部  ©zhu_runzi

△一层平面图  ©本哲建筑

△二层平面图 ©本哲建筑

△三层平面图. ©本哲建筑

△南立面图 ©本哲建筑

△东立面图  ©本哲建筑

△西立面图  ©本哲建筑

 项目信息 

项目名称:半仓

项目地点:中国上海市浦东新区金桥路535号(EKA·天物)

建筑/室内/景观设计:本哲建筑

主创建筑师:蒋华健

设计团队:姚瑞艮 林桐 赵桂军

建筑面积:1260m²

占地面积:445㎡

设计时间:2021年3月-2021年11月

竣工时间:2023年1月

业主方:上海嘉韵投资管理发展有限公司

结构设计:上海同宴土木工程咨询有限公司

摄影:苏圣亮 朱润资


]]>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3/08/52713.html/feed 0
江南老街与咖啡文化的碰撞:d-u 渡咖文集 / 本哲建筑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0/07/47774.html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0/07/47774.html#comments Wed, 15 Jul 2020 02:23:54 +0000 d-u渡咖文集坐落于有着“江南水弄堂,运河绝版地”之称的清名桥古运河景区内,与挚舍·南禅观水酒店相邻。在满足保持整体风格一致的需求下,又要体现其作为独立美学空间的多样性。

DUCAL-2咖啡厅入口,the enterance_调整大小.jpg

△ 咖啡厅概览 ©形在建筑空间摄影 贺川

老街南下塘仍旧保留着当初枕河人家、小桥流水的古镇风貌。在江南老街与咖啡文化的对话关系中,如何寻找到平衡,是本哲在设计中的难点也是重点。

DUCAL-1咖啡厅概览,overview_调整大小.jpg

△ 咖啡厅入口 ©形在建筑空间摄影 贺川

更新后的入口处,细木格栅窗替代了原有的密闭花格窗,更加轻简有温度;外凸原木落地玻璃窗的运用让室内外空间更加敞亮通透。咖啡厅侧面开辟出进入室内的通道,褐色砂石中青石板路曲折迂回,营造出温婉江南的意境。

DUCAL-3艺术展示区,the art exhibition area01_调整大小.jpg

DUCAL-4艺术展示区,the art exhibition area02_调整大小.jpg

DUCAL-5艺术展示区,the art exhibition area03_调整大小.jpg

DUCAL-6艺术展示区,the art exhibition area04_调整大小.jpg

△ 艺术展示区 ©形在建筑空间摄影 贺川

推开主入口实木大门,是一个艺术展示区,兼具接待、艺术沙龙、展厅的功能。作为展厅时,空间内部的接待台和休闲长椅可瞬间变为吧台和展台。艺术空间和咖啡区由落地大玻璃窗隔开,两个空间纵深相互延展。

DUCAL-7用餐区,the dining area01_调整大小.jpg

DUCAL-8用餐区,the dining area02_调整大小.jpg

DUCAL-9用餐区,the dining area03_调整大小.jpg

DUCAL-10用餐区,the dining area04_调整大小.jpg

DUCAL-11用餐区,the dining area05_调整大小.jpg

△ 用餐区 ©形在建筑空间摄影 贺川

用餐区中央整体被抬高,形成颇具日式风格的榻榻米区,带有多格书架的实木吧台、水吧及下沉式休闲区域,让室内空间错落有致,形成一个有趣的视觉体系。邻窗水流声不绝于耳,树影婆娑,内院景色一览无余。

DUCAL-12半开放式的水吧,the semi-open water bar_调整大小.jpg

△ 半开放式的水吧便于咖啡师与客人对话交流 ©形在建筑空间摄影 贺川

DUCAL-13榻榻米区,Japanese style tatami01_调整大小.jpg

DUCAL-14榻榻米区,Japanese style tatami02_调整大小.jpg

DUCAL-15榻榻米区,Japanese style tatami03.jpg

DUCAL-16榻榻米区,Japanese style tatami04_调整大小.jpg

△ 榻榻米区 ©形在建筑空间摄影 贺川

半开放式的水吧便于咖啡师与客人对话交流,咖啡的研磨、萃取等全过程一目了然。重构顶部空间,让线条交错中又有着独特的几何秩序的美。

DUCAL-17新浇混凝土通道,the stark contrast_调整大小.jpg

△ 新浇混凝土通道 ©形在建筑空间摄影 贺川

DUCAL-18庭院,the sunken courtyard01_调整大小.jpg

DUCAL-19庭院,the sunken courtyard02_调整大小.jpg

DUCAL-20庭院,the sunken courtyard03_调整大小.jpg

△ 庭院 ©形在建筑空间摄影 贺川

艺术空间和咖啡区的交接处,有一个狭长的新浇混凝土通道,内外切换给人强烈的“穿越”感。下沉式的江南庭院风雅别致,置身其中,偷得浮生半日闲。

DUCAL-21细部,the details01_调整大小.jpg

DUCAL-22细部,the details02_调整大小.jpg

DUCAL-23细部,the details03_调整大小.jpg

DUCAL-24细部,the details04_调整大小.jpg

DUCAL-25细部,the details05_调整大小.jpg

DUCAL-26细部,the details06_调整大小.jpg

△ 细部 ©形在建筑空间摄影 贺川

DUCAL-27建筑外观,exterior view 01_调整大小.jpg

DUCAL-28建筑外观,exterior view 02_调整大小.jpg

△ 建筑外观 ©形在建筑空间摄影 贺川

江南老街,古运河之滨,咖啡飘香。渡咖文集,演绎一段中西交响曲。


DUCAL-A平面布置图,layout plan_调整大小.jpg

△ 平面布置图 ©本哲建筑

DUCAL-B正面立面图,elevation of front façade.jpg

△ 正面立面图 ©本哲建筑

DUCAL-C侧面立面图,elevation of side façade 01.jpg

DUCAL-D侧面立面图,elevation of side façade 02.jpg

DUCAL-E侧面立面图,elevation of side façade 03.jpg

△ 侧面立面图 ©本哲建筑

项目信息

项目名称:d-u 渡咖文集

项目地点:中国无锡市南下塘街135号

设计单位:上海本哲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公司网站:www.benzhedesign.com

建筑面积:148m²

主案建筑师:蒋华健

设计时间:2019年6月

施工时间:2019年8月

竣工时间:2019年12月

导向设计:本哲建筑设计

摄影:形在空间摄影 | 贺川


]]>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0/07/47774.html/feed 0
光影舞动,野蛮生长——FOR天物空间 / 本哲建筑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0/06/47684.html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0/06/47684.html#comments Mon, 29 Jun 2020 06:46:50 +0000 项目位于浦东新区金海路,原址是一处旧厂房改建的浴场,空间布局单一,因年久失修破败不堪,既不具备明显的工业建筑特点,也缺乏历史价值。

FOR1 建筑外观局部,exterior partial view 01_调整大小.jpg

FOR2 建筑外观局部,exterior partial view 02_调整大小.jpg

△ 建筑外观局部 ©苏圣亮

本哲建筑在更新设计过程中梳理了七栋独立建筑之间的关系,打破原空间格局,进行空间层次的系统性重构,差异化、有弹性的单元组合促进了空间的创造性使用,以期带动周边区域永续不断的发展,体现出建筑设计在城市更新中起到的积极作用。

FOR3 艺术中心,the Art Center 01_调整大小.jpg

FOR4艺术中心,the Art Center 02_调整大小.jpg

FOR5 艺术中心,the Art Center 03_调整大小.jpg

FOR6 艺术中心,the Art Center 04_调整大小.jpg

△ 艺术中心 ©苏圣亮

集书店与秀场于一体的天物艺术中心,像一个巨大的会呼吸玻璃盒子,矗立在主楼旁边,排列组合的金属架构杆丰富了幕墙立面,一虚一实,交相辉映。顶部空间整理并保留了原有的钢制桁架,粗犷冷冽,植入原木天棚,提升了温度感。新增的天窗将自然光线引入室内,让建筑得到呼吸,赋予空间新的活力,与简洁流畅的清水混凝土地面形成反差。

FOR7 主楼,the main building 01_调整大小.jpg

FOR8 主楼,the main building 02_调整大小.jpg

△ 主楼 ©苏圣亮

主楼整体是一栋U形建筑。外立面左右两侧经过大刀阔斧的切割位移,原有的单一墙体被构建成错落有致的立体空间。黑色耐候钢材质的外挂楼梯环墙延展,好似粗枝一般往不同方向野蛮生长,展现出新建筑的律动性与强劲的张力,诠释了后现代主义风格。

FOR9 大厅,the hall_调整大小.jpg

△ 大厅 ©苏圣亮

FOR10 大厅走廊,foyer gallery_调整大小.jpg

△ 大厅走廊 ©苏圣亮

FOR11 大厅结构细部,structure detail_调整大小.jpg

△ 大厅结构细部 ©苏圣亮

穿过自然又温暖的大厅,脚踏折叠而上的楼梯,阳光穿过多孔的墙体,星星点点,弥补了室内空间光线。

FOR12 塔楼,the tower_调整大小.jpg

△ 塔楼 ©苏圣亮

塔楼被改造成精神堡垒,作为指引。主楼二层以上连廊链接多个建筑,纵横交错,向不同方向延展,让穿梭其间的人们既能私密的栖息,又有探索和交流的平台。

FOR13 七号楼,building No.7 01_调整大小.jpg

FOR14 七号楼,building No.7 02_调整大小.jpg

FOR15 七号楼,building No.7 03_调整大小.jpg

FOR16 七号楼,building No.7 04_调整大小.jpg

△ 七号楼 ©苏圣亮

七号楼原建筑是两层,由于种种原因,调整为一层,也是建筑群中唯一一栋单层建筑,视觉上矮了一大截。经过更新山墙局部提高,弥补视觉上低矮的缺陷,开辟出一个休息平台,增加了露天景观。建筑表皮由单一元素红砖进行空间层次上的排列组合,营造了一种新旧关系融合的语境,使原本简陋而混沌的功能空间更清晰、更具有识别度。侧墙有序凸起的砖面与墙角开出的一面空窗,打破平面空间的局促感,形成独特的记忆编码。    

FOR17 四号楼,building No.4 01_调整大小.jpg

FOR18 四号楼,building No.4 02_调整大小.jpg

△ 四号楼 ©苏圣亮

现浇木纹混凝土墙体与瓦楞钢板构成四号楼建筑的主体,表达了建筑最朴实自然的特性,与周边建筑默契又互补。下沉式水景休息区,提供了休闲和社交的空间。

FOR19 红砖房与小洋楼,redbrick buildings and western-style mansions 01_调整大小.jpg

FOR20 红砖房与小洋楼,redbrick buildings and western-style mansions 02_调整大小.jpg

△ 红砖房与小洋楼 ©苏圣亮

保留了原有的民国时期红砖房与小洋楼建筑主体,旧入口大门被工业感的铜制拱门所代替,视觉上更精致细腻。室内空间将现代美学与中国元素融为一体,海派建筑内核得到升华,空间渗透出温和的生命力和治愈力。

FOR21 建筑局部, partial view  01_调整大小.jpg

FOR22 建筑局部, partial view 02_调整大小.jpg

△ 建筑局部 ©苏圣亮

FOR23  建筑外观,building elevation 01_调整大小.jpg

FOR24 建筑外观,building elevation 02_调整大小.jpg

△ 建筑外观 ©苏圣亮

FOR天物空间对时空关系延续与重构,通过重新分配建筑空间,使其获得重生,体现出城市更新的包容性,使其具备了能够满足未来对功能空间需求的能力。致力于实践建筑、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本哲建筑一直在路上。

For-A原貌,the existing building_调整大小.jpg

△ 原貌


For-B总平面图,site-plan_调整大小.jpg

△ 总平面图

For-C主楼正立面,the front facade of the main building_调整大小.jpg

△ 主楼正立面

For-D主楼侧立面, side facade of the main building.jpg

△ 主楼侧立面

For-E艺术中心正立面,the front facade of the Art Center_调整大小.jpg

△ 艺术中心正立面

For-F四号楼正立面,the front facade of the building No.4.jpg

△ 四号楼正立面

For-G七号楼正立面,the front facade of the building No.7.jpg

△ 七号楼正立面

项目信息

项目名称:FOR天物空间

业主方:上海嘉韵投资管理发展有限公司

项目地点:中国上海浦东新区金海路18号

设计单位:上海本哲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公司网站:www.benzhedesign.com

建筑面积:15380m²

主案建筑师:蒋华健

设计团队:姚瑞艮 林桐

设计时间:2018年10月-2019年2月

施工时间:2018年12月

竣工时间:2020年3月

平面设计:本哲建筑设计

摄影:苏圣亮


]]>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0/06/47684.html/feed 0
白墙黛瓦下营造现代温暖空间,挚舍南禅观水酒店 / 本哲建筑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0/04/47336.html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0/04/47336.html#comments Wed, 22 Apr 2020 07:14:39 +0000 项目位于无锡南禅寺脚下,旧民居群中,清名桥古运河之滨,故取名为“南禅观水”。随着时代变迁和城市更新,本哲在解构民宿建筑新含义的同时,又传承了历史文化遗产的精髓。

b1 __建筑外观,exterior_viwe_调整大小.jpg

△ 建筑外观

原址是典型的传统三进式院落,前低后高,较为保守。旧建筑四周封闭,室内光感不强,楼道狭窄,藏匿了许多安全隐患。改造后的建筑,依旧白墙黛瓦,小桥流水,保留了这座江南小院古朴典雅的气息,增加了更多的开放空间。铁锈板、简约的落地玻璃及独特的导向系统等现代设计元素,赋予了老宅新的活力。

△ 西南墙

△ 东北墙

△ 东北墙

正门拆除了旧址厚重的土墙,往后退出左右两处空间,往前探出方形盒子般的落地窗,使原本扁平的入口处更富有层次。细木格栅窗替代了封闭阴暗的旧窗,改造后的正立面与旧民居群形成对立统一。

△ 正门

△ 西南墙

△ 西南墙

△ 阳台细部

前台入口处整体新浇的混凝土三通盒子,贯通了前台、餐厅及庭院。餐厅由榻榻米、散座和水吧组成,视野通透,高低错落。

e1__酒店接待区,reception_area_调整大小.jpg

△ 酒店接待区

项目在打造前台到房间的通道时,巧妙地设计了内外两条相互独立的路径。内路径由前台通向餐厅,再由餐厅绕道至房间,曲径通幽;外路径由前台直达二进房间,路径下沉于水面,仿佛人在水中走。漂浮在水面的茶室,别有一番“大隐隐于世”的低调与沉静。

1587539805415765.jpg

△ 内路径

△ 内路径

△ 外路径

二进开始便进入了酒店的房间区,院中保留了旧宅原有的荷花池,走道被拓宽,池边有足够空间嬉戏观鱼。民宿共有十六间房,风格各异,像十六颗璀璨的珍珠,环绕镶嵌在这片迷人的水上庭院。房间“溯”“泛”“泊”“泽”“瀚”“澔”“润”“漾”“湛”“泓”“渡”“湉”“漪”“澹”“澈”“澄”,皆以水字旁的字命名,“水”有灵性,亦是生命之源;观水,亦观心。

g1 _院落(中),yard_调整大小.jpg

△ 院落

“溯”与“渡”复古怀旧,素净的白岩墙,深棕色的原木,基克拉迪风格的拱门,为空间赋予了独特的印记。

△ 房间“溯”

“润”和“漾”是酒店打造的两间loft大跃层,磨砂不锈钢及原木与原始的裸露墙面相碰撞,节奏性的空间排序,体现出解构主义的秩序感。“漾”别具匠心地打造了一张悬空的网状休息区,标新立异,住宿体验更有趣味。

△ loft大跃层

房间“泛”和“泓”以工业风为基底,干净利落的线条,裸露的原色墙面和金属,传达克制冷艳的美感,几何性和构成性创造出中性、纯粹的空间体验,粗犷别致之中不乏细腻的笔触。

△ 工业风房间

改造后的后院别有意趣,枯山水的禅意淡泊宁静。新造混凝土墙体及楼梯与原有山墙相衔接,赤裸冷冽。拾级而上,阳光透过圆孔,将光与影的虚实之美发挥到极致。

△ 后院

挚舍·南禅观水,源于历史,归于自然,让建筑、人与自然之间达到和谐共通的境界。

△ 细部

设计图纸

7_SINCERE-C_一层平面图,floor_plan_of_first_floor.jpg

△ 一层平面图

32_SINCERE-D二层平面图_floor_plan_of_second_floor.jpg

△ 二层平面图

33_SINCERE-E正面立面图_elevation_of_front_façade.jpg

△ 正立面图

34_SINCERE-F侧面立面图_elevation_of_side_façade.jpg

△ 侧立面图

35_SINCERE-G后院立面图_elevation_of_backyard façade.jpg

△ 后院立面图

项目信息

项目类型:酒店,更新项目

项目地点:无锡,中国

建筑事务所:本哲建筑

面积:1280 m²

项目年份:2020

摄影师:苏圣亮

主案建筑师:蒋华健

业主方:渡口空间(无锡)酒店管理有限公司


]]>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0/04/47336.html/feed 5
在上海里弄的新旧蝶变 — 渝舍印象酒店 //m.stpapt.com/archcollege/2018/06/40757.html //m.stpapt.com/archcollege/2018/06/40757.html#comments Mon, 25 Jun 2018 06:52:54 +0000 项目地址位于中国上海市复兴东路上,毗邻豫园,故取谐音“渝舍印象”。项目原是一家旧招待所兼棋牌室,随着时代变迁和城市再造更新,业主希望在加固原有结构的基础上解构新的民宿含义。

原招待所由四栋旧楼组成,楼内空间狭小,光线不足,改造的重点便是空间重构,为原本狭小昏暗的内部空间引入阳光和自然。历经半年余,设计师将旧宅解构嫁接成现在的一栋庭院相间、内外相连的复合建筑。由水岸造景、露台、客房、餐厅、茶室以及园林等部分组成,兼具了民宿的功能性和景观,讲究细节的精致打磨,在整体房屋格局修旧如旧的基础上,通过内饰和软装的搭配,让昔日的上海里弄经历了新旧交替的时代蝶变。

民宿街景 ©是然建筑摄影

改造后的渝舍印象由两栋楼组成,设计过程从整合的角度梳理了文化、自然、建筑之间的关系。以入口处以折叠巡回的青砖引入,为空间的公共与私密提供了过渡。参考北方的四合院和上海小院的特点,设计师大刀阔斧,在寸土寸金的上海市中心辟出一处院落,解决了建筑间的孤立状态,使客房、前厅大堂和咖啡厅视觉上遥相呼应,院落的引入集中体现了传统建筑的造园思想。

民宿入口处 ©是然建筑摄影

民宿院落 ©是然建筑摄影

大片窗户和钢板组成干干净净的冷色基调,与透出的暖黄光形成对比,正如渝舍印象的经营模式:用酒店式的管理方法,民宿的人文情怀去经营。这里有书籍、音乐、咖啡和茶,懒懒地坐在舒服的沙发上,发呆、看书、聊天,坐上一下午。

前厅大堂和咖啡厅遥相呼应 ©是然建筑摄影

前厅接待处 ©是然建筑摄影

咖啡厅 ©是然建筑摄影

民宿中庭 ©是然建筑摄影

民宿客房在朝南的主楼,楼内空间功能分区布局巧妙,恰到好处。中庭,将楼道空间与露台以及后院全部打通,达到视线与空间的最大程度的开放。玻璃天窗保证了客房公共区域的采光需求,一改老旧房屋的昏暗,铜质和实木相结合的楼梯承上启下。阳光照进天窗,辗转映射在二楼白墙,透过挑空的中庭玻璃栈道照射到一楼水磨石地面,整个空间一气呵成,显得更加充沛明亮。

客房 ©是然建筑摄影

设计师认为民宿出彩于细节,也就是人们所说的见微知著,渝舍印象的美学就体现于用心极其考究。设计师有一套完整独立的美学理念,即便是小摆设都是设计师亲自挑选的,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只有富有诗意的设计师才会为十二间房都配上独一无二的名字:淳、源、澜、润、游、涵、淡、潺、浮、湉、漫、滋,每个房间都有自己的风格和故事,欲将意义消解在文字里,一种温柔而坚韧的东方美感魅力,人们一旦被触动,就很难自拔。

Loft客房 ©是然建筑摄影

渝舍印象共打造了两个loft大跃层房间,以作为城市民宿的刚需与亮点,分别取名“润”“澜”。房间面积55平方米,利用高处做二层,一层则有足够的空间做配套设施:开放式洗浴空间、休闲会客区等。楼上是休息区域,将工作休闲与休息区分开,保证了客人的私密性。楼顶的一扇电动斜顶天窗,提供广阔清晰的视野,白天采光深度大而均匀,夜晚躺在床上仿佛身处一座天空之城,伸手即够得到天上的星星。

客房-淳 ©是然建筑摄影

客房-淳 ©金选民

房间“淳”主基调是新中式风格,因其质朴敦厚而得名“淳”,房间里大大的玻璃落地窗,让你安静地看这个绿色的小世界,不去打扰那院中的生灵,毗邻闹市却又大隐于市。

在新中式风格设计过程中,采用简化的手法来体现中国传统文化内涵,古代“镜”原以铜或铁铸,现代设计师喜欢采用未经过度加工的铜料与圆形镜面组合,要勾勒生活品质,一个足以。简约梳妆台遇见陶瓷大浴缸,木艺遇见铁艺,厚重的铜镜遇到琉璃玻璃窗,现代化设施遇到别出心裁的设计,这就是渝舍印象。

城市民宿除了硬件的完善,核心文化也是至关重要的,人们被民宿想要表达的情感所征服,认同它的理念,赞美它陈述的生活方式,它所表达的人生态度,这间民宿才被称为精品民宿,或者是文化民宿。设计师在打造渝舍印象的时候,希望带给在钢筋混凝土城市里生活和工作的人,享受到便利的智能化设施和温暖的人文情怀。


图纸

一层平面图

二层平面图

三层平面图

立面图

立面图


项目信息

项目名称:渝舍印象酒店

项目地点:中国上海市复兴东路439号

设计单位:上海本哲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设计单位网站:www.benzhedesign.com

建筑面积:678㎡

主案建筑师:蒋华健

设计时间:2017.04-2017.06

施工时间:2017.06-2018.02

平面设计:本哲建筑设计

摄影:©是然建筑摄影,金选民

产品:科勒智能马桶、金可儿,汉斯格雅

]]>
//m.stpapt.com/archcollege/2018/06/40757.html/feed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