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木模混凝土 - //m.stpapt.com 我们塑造了建筑,建筑亦塑造了我们 Fri, 20 Sep 2024 01:15:24 +0000 zh-CN hourly 1 http://wordpress.org/?v=3.8.4 崔苏坝彝文化中心暨国际露营基地 / 西线工作室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1/04/49135.html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1/04/49135.html#comments Wed, 07 Apr 2021 08:33:31 +0000 a1 _(Jingsong_Xie).jpg

©谢劲松

崔苏坝彝文化游客中心挺立在中国贵州西北部海拔近2000米的山地高原之上,一片被群山环绕的高原草甸间;建筑从一片近20度的斜坡中拔地而出,直面空旷的草原与群山。该中心的设立意在助力当地旅游业,同时试图再生与发展当地世居少数民族——彝族的建构文脉。

b1 _(Jingsong_Xie).jpg

©谢劲松

西线工作室长年在复杂地形地貌的次文化圈层乡土带实践,其工作方法的成长源于对这些乡土共同体特殊文化系统的洞悉与深入研究,以及对这些族群共同体天赋的仪式结构、聚落肌理、族群模式、建造方法、庆典、象形文字等有着敏锐的感知与深切的领悟,进而将这些独特的特征融入到系统的工作方法中,在具体实践中尝试建立起与当地族群共同体的生活方式及集体记忆相锚固的纽带关系。

c1 _(Haobo_Wei).jpg

©魏浩波

在上千年的黔西北彝族传统中,彝族一直将这片高山草甸视作祭祀天地与举行“火把节”的神圣之地,“火把节”的仪式源于当地彝族的古老传说:一位著名的彝族勇士以特制的松树火把阻止蝗灾的肆虐……,这类特殊的“仪式助记符”在西线工作室的工作方法中始终被列为重要的研究对象,彝文化中心设计中即以此作为切入点,以多层次的氛围制造方式再现与发展了古老彝族的仪式空间体系:首先,在旷野中植入一孤寂纯净的建筑体量,恍如一方老彝族祀坛。

d1 _(Haobo_Wei).jpg

©魏浩波

进而在其上覆以四边凹弧形的出挑屋面,试图回应来自周围山野的张力,这组独特的屋面天光/雨水收集系统达成了建筑与天地的互语,屋面雨水经有序的天沟排水系统,贯穿露天院落群,融入大地——润物细无声;同时这些院落群亦有效地处理了内部空间深处的采光与通风。

△ 排水系统

△ 天窗和流线系统

©魏浩波

与此同步,室外入口处那组折叠起伏的坡道与弥漫着仪式光芒的狭长的垂吊天井的组合,令人联想起“火把节”中在山道中盘旋行走的赶“火”队伍。

f1.jpg

©魏浩波

f5  _outdoor_front_ramp.jpg

△ 入口处坡道

j4.jpg

©魏浩波

j5  _outdoor_back_staircase.jpg

△ 后侧台阶

彝文化中心在建构处理上采用基于当地砂石为骨料的清水混凝土技术,通过回收坍塌的彝族老民屋的木板,与使用当地松木板的组合方式制作混凝土模板,由此在混凝土表面“拓印”出具有当地原生味的木纹肌理;在室内,粗野质感的混凝土与黑色的金属窗框及吊顶,框现出室外壮丽的风景,使之成为室内场景的主角。

©魏浩波

©谢劲松

文化中心的平面系两个结构单元组群配置相应使用功能的自由平面,这种空间的组织方式源于贵州山地村落传统的“单元成组”技术。室内悬挂的天井组交织着红光、黄光,与下部多层次的暗空间形成比对,共同营造出一种神圣的空间氛围与仪式性场所。

©魏浩波

这种多层次灰度空间气氛凸显出外部明媚的风景,置身其间的游客,化身为周遭群峰与广阔草原的沉静观光者与绵长历史的凝视者。

©魏浩波

©谢劲松

彝文化中心尝试了以彝族共同体社会的“仪式”结构同当代平行功能体系相整合的空间模型;以象征彝族仪式系统的片段组群同古彝族老木屋翻模的混凝土粗野工艺相咬合,建立云顶高原上族群匿名的无字丰碑 + “共识历史”的“助记符”结构,以拓片般的助记方式锚固族群共同体的集体记忆;以“孤峰+草原+群山”的地景结构成就宏大壮阔的场所意志,这是高原坝子上一片意味深远的历史印刻与时光共享……

j1 _(Jingsong_Xie).jpg

©谢劲松

©魏浩波

©魏浩波

©谢劲松

 技术图纸 

m1 _masterplan.jpg

△ 总平面图

m2 _plan_F1.jpg

△ 一层平面图

m3 _plan_F2.jpg

△ 二层平面图

m4 _plan_F3.jpg

△ 三层平面图

m5 _roof.jpg

△ 屋顶平面图

m6 _north-west_elevation.jpg

△ 西北立面图

m7 _south-east_elevation.jpg

△ 东南立面图

m8 _south-west_elevation.jpg

△ 西南立面图

m9 _section.jpg

△ 剖面图

m90 _section.jpg

△ 剖面图

 项目信息 

项目类型:文化中心

项目地点:大方县,中国

面积:2569 m²

项目年份:2021

建筑设计:西线工作室

主持建筑师:魏浩波、谢劲松

建筑及景观设计:骆玉丹、周可、欧明华、刘斌

结构工程:李元平、付定平

项目管理:龚轩勤

建设单位:贵州省大方县油杉河旅游区投资开发服务有限公司

厂家:Chongqing Yuancheng Aluminum Industry Co. Ltd, Chuanyao Glass Co., Ltd, Hubei Multicolor Redstone Industry Co. Ltd

摄影师:谢劲松,魏浩波


]]>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1/04/49135.html/feed 0
印尼自然采光实验性住宅 / RAD+ar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1/01/48794.html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1/01/48794.html#comments Wed, 13 Jan 2021 14:18:20 +0000 a1.jpg

受到如何在后现代城市扩张中适应热带气候这一问题的启发,来自RAD+ar的建筑师着眼于基本自然采光手段的非常规设计,并用自然采光实验室住宅项目作为试验田展开实践和讨论。

b1.jpg

自然采光实验室住宅可以看作一个空间原型,它体现了设计师对环境问题的基本想法,同时也简述建筑的空间布置。设计目标是在不依赖人工设备的前提下,降低室内微气候4摄氏度,同时在所有窗户关闭的情况下保持室内空气湿度和空气流速。

c2.jpg

项目中多个相互交叠的间隔空间保证了自然通风的顺利进行。平缓的坡道被用于竖向交通和室内自然通风。坡道底部的倒映池与顶部三角形铝制天窗为空气流动提供了条件,因此该区域也被用做一个通风井,自然气流保证了热空气24小时连续不断地放出水汽并通过顶部的天窗排出。

d1.gif

在室内外表皮的设计过程中,设计师采用了一系列极端手段,不仅使每年直射入室内的阳光降到最少,同时也通过对开窗角度的控制,最大程度地确保了空间的隐私性与窗外景观的可观赏性。建筑四周的表皮可被看作是太阳热辐射双层缓冲层的第一层,阳光进入任何窗口之前都会先经过这个表面,它阻隔了阳光,减少了进入居住空间的热量。建筑表皮由混凝土构成,表面留有木质模版的纹理。

e1.jpg

粗野主义的建筑表面像一块画布,阴影与肆意生长的植物之间的游戏在这块画布上创造出了不断变化的建筑表皮。

f1.jpg

室内剪力墙为各种尺度的过渡空间提供了缓冲。过渡空间被植物分隔成一个从半私密到私密的空间序列。

阳台和游泳池被嵌入建筑主体而不是向外突出。这种空间减法使建筑物在入口处投下一片阴影,并为使用者提供了一个全景视角去欣赏郁郁葱葱的花园,同时考虑了隐私性,巧妙地规避了从室外投来的视线。

h1.jpg

绿色屋顶最大限度地收集了雨水并将其用于灌溉,同时也减少了由混凝土释放到房间内的热量。屋顶和天窗相结合,每两个房间有3个30×30厘米的天窗开口,开口呈锥形。天窗使每个房间的日间平均光照达到300lux,确保了白天室内不需要添加人工采光。

房屋入口向坡道开放。太阳东升西落带来的光影效果在坡道上得到体现,创造出全年24小时不断变化的空间体验,坡道在被用作家庭画廊的同时也指向一个非正式起居空间。它直接通向游泳池,并将对面花园的景色引入室内。起居室也被作为两个主卧之间的空间屏障,起到缓冲中和的作用。

j1.jpg

这些手法突出了设计师打破传统住宅空间分布的设计意图。室内空间的构建得益于正对面花园提供的双重自然光源以及墙中段的水平狭长开口,这样的设计赋予了室内空间庇护所的气质特征。来自RAD + ar的建筑师启发了对环境问题的思考,在自然采光实验室住宅项目中,空气没有被束缚在室内,而是自由地在各处流动。

k2.jpg

自然采光实验室住宅旨在成为一个简单的空间原型,探讨如何在不过分依赖人工采光的情况下,通过自然采光创造出具有可行性的、舒适宜人的室内环境。在当下无序的城市化进程中,城市住宅的活力仿佛被抑制了,并逐渐被孤立,从与周围环境的友好共生的关系中脱离出来。为了唤醒城市面对现有的种种问题,RAD + ar 将该项目最为其提出的解决方案。它为大多数人创造一个可供居住的安全的避风港,同时从与环境和谐共生的角度,引导人们接纳与自然共存的生活方式,并适应热工学技术手段在现代建筑中的应用。

l4.jpg

l5.jpg

l6.jpg

设计图纸

m1.jpg

△ 一层平面图

m2.jpg

△ 二层平面图

m3.jpg

△ 三层平面图

m4 _section_a.jpg

△ 剖面图a

m5 _section_b.jpg

△ 剖面图b

m6 _section_c.jpg

△ 剖面图c

m7 _section_d.jpg

△ 剖面图d

m8 _section_e.jpg

△ 剖面图e

m9 _formmaking.jpg

△ 分析图

m90 _section_f_diagram.jpg

△ 剖面分析

m91 _diagram-gif.jpg

△ 模型分析

项目信息

项目类型:独立住宅

项目类型:KECAMATAN SERPONG UTARA,印度尼西亚

设计方:RAD+ar (Research Artistic Design + architecture)

面积:550 m²

项目年份:2020

摄影师:William Sutanto

厂家:Toto, Technal, mulia glass, venuz mozaic

主创建筑师:Antonius Richard

设计团队:RAD+ar (Research Artistic Design + architecture)

高级建筑师:Leviandri

创始合伙人:Partogi Pandiangan

建筑设计师:Felda Zakri


]]>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1/01/48794.html/feed 1
融素——一座现代寺庙的初现 / 墨泰建筑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0/12/48594.html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0/12/48594.html#comments Tue, 08 Dec 2020 07:25:18 +0000 a1、主殿区正面鸟瞰实景 (未竣工)_调整大小.jpg

△ 主殿区正面鸟瞰实景 (未竣工)

位于上海浦东唐镇的国庆寺为一座明代寺庙,原址为纪念明代抗倭名将俞大猷的“俞公祠”,六年前启动了新的设计工作,目前首期建筑部分基本完工!

b1、北侧鸟瞰实景(未竣工)_调整大小.jpg

△ 北侧鸟瞰实景(未竣工)

2014年底,我接到朋友电话,邀请为此设计方案!寺庙不大,有个年轻的主持,法号演因,我在电话里跟他说:“如果你要个传统仿古寺庙,我不适合做,如果你想做个现代寺庙,我很有兴趣!”演因师傅说:“我很期待”!我隐约觉得,他是个好业主。

我跟他说的“现代”,包含两个层面的含义,一个是形态、空间、材料等物质层面,另一个则是在公共性等理念层面!在今天的中国,寺庙几乎是个“烧香磕头”的地方,原本“讲经说法”和“禅修”的核心功能在下降;佛教建筑原本也并不讲究中轴对称,汉传佛教把宫廷建筑的格局移植到寺庙中(“寺”在过去指官衙),所以我们有了与藏传、南传、日式等不同的官衙式寺庙。在这块场地,我们能否设计一个与城市更友好的寺庙?能否让宗教建筑找到其精神所在?能否把人们进入寺庙的过程塑造为一次理解佛法的旅程?

△ 天王殿实景(未竣工)

△ 主殿区中庭实景(未竣工)

△ 主殿区中庭实景(未竣工)

寺庙位于城市内,用地紧邻着一块小城市绿地。我们通过与政府协商,把寺庙的朝向转至与小绿地连通的方向,两者一并设计,形成一体化的空间,绿地公园全天候开放,寺庙也成为其中的一部分。我给寺庙和公园取了个共同的名字——众生禅院。

d1、主殿区中庭效果图_调整大小.jpg

△ 主殿区中庭效果图

设计能体现“自然与传统”的当代建筑是我和团队的理想,上海国庆寺项目提供了一个契机!设计通过建筑的开合处理、庭院尺度的控制,去除了装腔作势的形态,建筑平和朴素,空间松弛自然,让周边都市环抱之下的寺院呈现 “幽、隐、静、藏”!建筑用杉木模板的清水混凝土、竹钢、钛锌板等材料建造,用现代的语言塑造传统韵味和空间精神。演因师傅告诉我,因为这个设计,寺庙未建成已有了很多的居士,而且一半左右是八零九零后,不同于其他寺庙中老年居士的构成!

△ 大雄宝殿室内实景(未竣工)

△ 大雄宝殿室内效果图

△ 大雄宝殿室内回望实景(未竣工)

△ 大雄宝殿室内回望效果图

△ 附殿室内实景(未竣工)

△ 观音殿局部实景(未竣工)

△ 观音殿室内效果图

项目从设计至今已经整整六年,种种原因土建完工的部分仅是其中一大半,园林景观和室内尚未进场,寺庙里已经临时摆设了不少物件,进入半使用状态。这样边用、边建的状态不知还会持续多久,做寺庙设计也如同修行,考验建筑师的耐力和韧性!主殿旁边的两座辅助建筑,没能扛得住主持师傅要增加面积的执着,从设计时精心推敲的两层高变成了三层;竹钢的格栅因为供应商的撤场,其中一部分被换成铝合金;很多好心的居士关心寺庙建设,捐赠着各种物件,但一些与建筑不协调的东西一不小心就躲过建筑师的眼睛进了场。关于木模板清水混凝土墙面,尽管我们提供了详细工法和要求,但施工单位一开始很难掌握,按自己的想法边做边摸索,留下大量的瑕疵,一度让人绝望,但我还是咬着牙跟主持师傅说:“做坏了就认了吧,不要修补,留下这些瑕疵也比人为的涂脂抹粉更真实和自然”!浇筑工作从主殿开始,终于在最后实施的寺院围墙处达到了很高的质量,这组建筑最精美之处意外的变成了围墙!

△ 主殿区北侧外观实景(未竣工)

△ 主殿区屋顶实景(未竣工)

△ 主殿区屋顶局部实景(未竣工)

△ 主殿区窄庭实景(未竣工)

△ 附楼一沿街实景(未竣工)

△ 附楼二外观实景(未竣工)

△ 附楼二外观实景(未竣工)

演因师傅每天住在工地,给工地拍照成了他的日常,从他发的朋友圈看出,他对这个设计从最初的略有怀疑到现在已成深爱。不久前的一天,他、我、景观设计师一起坐在工地上讨论后期的种种,我突然觉得,演因师傅对于空间的想法已经比我更现代和激进了!最近,他还给这些木模混凝土墙起了个富有禅意的名字——融素!

△ 附楼二外观效果图

△ 山门效果图

△ 西门效果图

△ 拱廊效果图

△ 南侧鸟瞰实景(未竣工)

△ 模型1

△ 模型2


△ 点击视频,了解更多

设计图纸

m1 总平面图_调整大小.jpg

△ 总平面图

m2 首期一层平面图_调整大小.jpg

△ 首期一层平面图

m3 首期地下室平面图_调整大小.jpg

△ 首期地下室平面图

m4 剖面图 1.jpg

△ 剖面图1

m5 剖面图 2.jpg

△ 剖面图2

项目信息

项目名称:上海浦东国庆寺

项目地点:上海浦东唐镇

设计时间:2014-2016

建成时间:首期土建完工,全部竣工预计2022年

设计单位:深圳墨泰建筑设计与咨询有限公司

设计范围:建筑方案、施工图全程设计(含室内设计)

主持建筑师:沈驰

建筑:王淞、冯文清、刘为霞、朱维、刘余勇、伍玉聪、杨静、陈静儿、罗琼、王春燕、葛铁昶

结构:岑慧园、黄明星、陈惠明、甘凯、朱安安

电气:孙健有、吕珍地、李峰、潘志坚、高阳

给排水:李和、黄杰、温志军、李玲玲、张志华

暖通:彭天辉、代小山、张子星、唐丽华

室内:阮斌、唐韵珊、胡俊波、程翔、黄利波

摄影:曾天培

撰文:沈驰 

视频编辑:许良润

视频素材:墨泰建筑、曾天培、深圳卫视、凤凰卫视、我在短视频

]]>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0/12/48594.html/feed 3
天鹅湖湿地公园景观廊及观鸟塔 / 迹·建筑事务所 //m.stpapt.com/archcollege/2019/07/45030.html //m.stpapt.com/archcollege/2019/07/45030.html#comments Tue, 23 Jul 2019 03:31:14 +0000

▲ 景观廊全景

▲ 景观廊外立面

天鹅湖湿地公园位于山东省荣成市,是一处紧邻黄海的自然湿地,场地平坦开阔,遍生芦苇,水流蜿蜒曲折穿梭其间。每年十月左右,成群的天鹅会自西伯利亚南下至此过冬,湿地公园的美景与天鹅的到来也吸引着大批游客至此观光游览。当地政府因此希望在公园内修建一组建筑,为游客提供观景、餐饮等服务。

▲ 区域图

▲ 建筑全景

▲ 建筑全景

建筑选址于湿地东北角,此处背靠一片茂盛的黑松林,面朝整个湿地景观。建筑在场地中的形象可以被理解为一座“桥”和一座“塔”:水平向的景观廊长71米,如同湿地上的一道长桥,架空漂浮在柔软的土壤和水流上,最大化地保持了自然地形的延续性,又如一把从湿地伸入水面的标尺,通过自身的水平性提示下方地形的变化;竖直的瞭望塔高15.6米,如同水边的灯塔,为游客观景提供了一处可以俯瞰湿地、远眺马山的高点视野。一横一竖两个体量,在空间的三个维度上与场地紧密地联系起来。

▲ 场地图

▲ 景观廊远景

▲ 景观廊外立面

▲ 建筑底部看向水面

▲ 景观廊外立面

▲ 建筑近景

在设计起始时,景观廊的功能仅被规划为咖啡厅与卫生间。建筑周围的环境要素与使用者的行为要求希望其呈现出对湿地及松林景观充分开放的姿态,由此建筑被自然而然地赋予了观景游览这一串联前两者的第三个属性。

▲ 景观廊外立面

▲ 景观廊入口

▲ 景观廊主入口处

▲ 庭院

▲ 庭院

▲ 屋顶观景平台

▲ 咖啡厅

▲ 咖啡厅外廊

建筑空间沿长轴方向分为三层,咖啡厅和卫生间布置在中间,交通空间位于两侧。两侧的半室外廊道空间呈现出截然相反的两种气质:东侧的外廊紧靠松林,更为内向安静;西侧的外廊则面向湿地景观,更为外向开阔。

▲ 景观廊夜景

▲ 景观廊主入口处

两侧的路径在行进过程中时而聚合,形成出入口、连桥或内院;时而分化形成楼梯,向上可至屋顶平台远眺群山,向下可至水面近看潋滟,在整个游览过程中形成一系列丰富的体验变化。

▲ 室内展廊

▲ 咖啡厅视野

▲ 通往水面楼梯

为了实现桥式的大跨度结构,建筑采用全现浇木模混凝土这一种结构即建筑的建构方式,在两块水平楼板中布置了若干起结构作用的现浇墙体,在增强结构整体性的同时分隔出不同性格的建筑空间。

错缝排列的松木模板为坚硬的混凝土墙体赋予了细腻的木纹肌理,给建筑增添了些许温暖的性格,同时也回应了场地周边以松林为主的自然环境特征。

h1._景观廊底部_.赵奕龙_Underneath_Bridge_House_.Zhao_Yilong.jpg

▲ 景观廊底部墙体细部

观鸟塔因其纯粹的功能要求,设计的重点便是如何营造游览过程中的体验和氛围。从外部看,塔的整体较为封闭,材料为木瓦片,这种材料经历日照和气候影响,瓦片颜色会由原木色逐渐变为灰色,呈现出更为静谧的气质。

i1_观鸟塔_.杨天周_Wooden_Viewing_Tower_.Yang_Tianzhou.jpg

▲ 观鸟塔

木塔内部的主要光源来自屋顶中心的天光,因此建筑空间整体呈现出从低到高逐渐由暗变亮的状态。进入塔内后,空间起初较为幽暗,游览者可沿木质楼梯盘旋而上,途中会经过几个小窗洞,透过窗洞可隐约窥探到一幅幅片段化的“框景”。随着高度的上升,室内逐渐变亮,直至到达旋转楼梯尽头的塔顶瞭望平台后,视线才终于打开,由此可俯瞰到整个天鹅湖的湿地景色。

▲ 观鸟塔仰视图

▲ 观鸟塔楼梯

设计图纸:

调整大小 7_Hua_Li_Sketch.jpg

▲ 草图

调整大小 31_WechatIMG56.jpg

▲ 平面图

调整大小 38_6._西南立面图_Southwest_Elevation.jpg

▲ 西南立面图

调整大小 33_5._景观廊_长剖面__Longitudinal_Section_of_the_Bridge_House.jpg

▲ 景观廊长剖面

调整大小 37_8._景观廊长剖面_Longitudinal_Section_of_the_Bridge_House.jpg


▲ 景观廊长剖面

调整大小 32_4._景观廊_短剖面_Cross_Sections_of_the_Bridge_House.jpg

▲ 景观廊短剖面

调整大小 34_9._景观廊短剖面-1_Cross_Sections_of_the_Bridge_House_01.jpg

▲ 景观廊短剖面

调整大小 35_9._景观廊短剖面-3_Cross_Sections_of_the_Bridge_House_03.jpg

▲ 景观廊短剖面

调整大小 36_9._景观廊短剖面-2_Cross_Sections_of_the_Bridge_House_02.jpg

▲ 景观廊短剖面

调整大小 39_1-500_axon_1.jpg

▲ 轴测图

调整大小 40_1-500_1.jpg

▲ 轴测图

调整大小 44_1-200_model.jpg

▲ 模型图

调整大小 42_1-50_bridge_house.jpg

▲ 景观廊

调整大小 41_bridge_house_elevation1.jpg

▲ 景观廊立面

调整大小 46_bridge_house_elevation2.jpg

▲ 景观廊立面

调整大小 43_bridge_house_section1.jpg

▲ 景观廊剖面

调整大小 45_bridge_house_section2.jpg

▲ 景观廊剖面

调整大小 47_7._天鹅湖木塔_轴侧爆炸拆解_Exploded_axonometric_drawing_of_the_Wooden_Viewing_Tower.jpg

▲ 天鹅湖木塔轴侧爆炸拆解

调整大小 48_1-20_tower_combined.jpg

▲ 木塔模型

调整大小 49_1-20_tower_section.jpg

▲ 木塔剖面

项目信息:

建筑事务所:迹•建筑事务所(TAO)

地址:荣成市,山东省,中国

类别:游客中心

主持建筑师:华黎

设计团队:华黎、雷铮、刘秋兵、马坤

建筑面积:278.2 平方米

项目年份:2018

摄影师:陈颢, 赵奕龙, 杨天周

结构工程师:马智刚

施工团队:威海建设集团三公司

机电工程师:吕建军

业主:荣成市好运角旅游度假区建设局


]]>
//m.stpapt.com/archcollege/2019/07/45030.html/feed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