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木构 - //m.stpapt.com 我们塑造了建筑,建筑亦塑造了我们 Fri, 20 Sep 2024 01:15:24 +0000 zh-CN hourly 1 http://wordpress.org/?v=3.8.4 “借山重影”,塘栖枇杷博物馆 / 田之间建筑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2/04/50862.html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2/04/50862.html#comments Wed, 20 Apr 2022 07:44:04 +0000 3_图2_入口正立面,铝板雕刻-枇杷果实剪影_摄影:陈颢.jpg

枇杷博物馆位于塘栖古镇景区内,塘栖镇地处京杭大运河水路要津,是杭州市北部的水上门户。“运河开筑,随塘而栖。枇杷野果,渐成佳品。”塘栖枇杷始种与隋朝,历史悠久,塘栖枇杷是塘栖镇最重要的产业之一,如今枇杷产业已经成为了塘栖镇当地农业的名片。本项目受塘栖镇政府及合作机构的委托,在塘栖文化古镇中为枇杷产业打造一个展览馆,使之成为塘栖古镇文化旅游的重要节点之一。该博览馆是对古镇内一处既有建筑的改造,总建筑面积1153.2平方米,西面毗邻何思敬纪念馆,南面是主街道,北面是内庭院。原建筑的二层是玻璃顶有天光进入,一层则较为封闭昏暗,一二层之间相互独立仅由一个消防楼梯连接。

由于建筑处于塘栖大运河古镇文化带中,因此对建筑外部风貌的处理在尊重原有古镇立面的统一性中进行了部分的有机更新:设计上保留了立面上半部分的传统风貌,二层对外的花格门窗都被完整保留;而一层部分则使用了更现代的“类斗拱式”的当代转译木构搭接成入口雨廊,在其背部用打孔铝板绘制了枇杷果实的剪影。上一半属于过去,下一半属于未来,它们共同建立了一种对传统古镇风貌回应的态度。而在这个古镇立面表皮的内部,则呈现出了一个与外部完全差异的另外一番天地,我们希望博物馆内部是一个沉浸式的、异于外界的乌托邦。因此,在这个内部空间中我们打破一二层相互隔绝的状态,置入了一个贯穿了一二层空间的装置艺术体,并将它命名为——“重环”。

原建筑

建造过程:新的钢结构和原有框架结构

左:一层空间原始的昏暗状况;右:二层玻璃顶中庭

重环”之“环”:环形中庭
“重环”是一个纯白色的多层的套环系统,它由一系列不同高度、不同大小的椭圆层层相套而成。“重环”创造了一个内部的环形中庭,由于“重环”对空间的塑造,使得体验者可以循着空间的轨迹渐渐发觉,建立了一种环形游历的过程。一如中国古老的传统画卷,观察的展开是非常缓慢且流畅的,人们会在游动的过程中带着对未知的疑问展开和探索空间。环形中庭可以让游览者在密集的展览内容过后长舒一口气,从长时间密集的阅读中解脱出来,转而投入对空间、自然、光线的感知中。环形平面结构的展览空间是一种特征强烈的空间原型,我们讨论过赖特的古根汉姆美术馆及巴埃萨的格拉纳达博物馆等环形中庭处理方式的对展览流线梳理的有效性,环形展厅可以通过一个环形上升的中庭,将层与层之间以一个平缓的道路连接起来,而展览空间则可以沿着周界布置,参观流线清晰且明确。

在枇杷博物馆中的挑战是:我们试图将一种原型空间运用到对既有空间的改造中。由于原有建筑结构的存在,环形中庭的建立并非从零开始,它是被既有结构所限制的,它需要建立在一个被结构的秩序和尺度所定义的环境中。反而这种限制带来了新结构与老结构更有魅力的一种对话关系:原本顺畅的环形上升路径必须要面对老的结构梁和柱有所反馈,这迫使路径与环形中庭的贴合关系需要作出改变,正因如此也使我们可以更多的挖掘这种原型空间背后潜藏的可能性,使我们更开放的去解读它。

多样的理解方式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层面:第一层是“顺势”。“顺势”是环形中庭最基础的读解关系,它是顺延着弧形的壁面缓缓前行的过程。“重环”之所以称之为“重”是一种错位关系的体现,“重”并非在原地无意义的重复,而是一种“复影”系统,“重”的错位与偏转带来了一系列的空间缝隙,这些缝隙打破了两层空间的界限,建立起了多个维度的联系,让气息可以流通。“重”是一种人为创造的“美妙的误差”,它赋予了形态背后更多的可能性,也是赋予椭圆这种简单的几何形体以生命的过程。由于“重环”自身的错位系统,使得参观者的行进路线与环形并非完全贴合,有些环形会离开我们的路径渐渐远去,而有一些则从远处向我们慢慢靠近,这使得简单的环绕过程变得更具有诗意。参观者亦可以透过这些缝隙,与即将到来或是已然走过的空间对望,瞥见未来与过去的片段。一些片段的消失则预示了其从另外一个维度的再现,这种“复现”的片段与之前的消失的部分在空间的维度上又建立起了对位关系。因而在参观的过程中,“重环”复合了一系列推进与远离的过程,又通过消失与再现建立起了一种记忆上的回溯, 便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熟悉而陌生的空间感受。

第二层是“穿越”。“穿越”是路径与“重环”间垂直穿越的关系。“重环”界面的多重性产生了一种层叠状态,“环”不再是一层单一的表皮,而是由缝隙与空间构成的,因此“穿越”的关系也便有了意义。在不断地穿越多个墙体的过程中,参观者会得到一种完全陌生的空间感知,墙体的厚度,墙体间的缝隙,看不见尽头的空间,都在这个穿越过程中开始显现。在参观的路径中,我们顺着环形的墙体上升到1.2米的高度后,开始水平向的行走在半空的廊道,并开始穿越这些墙体。与参观者一同穿越的还有原建筑结构,当行走的高度被抬升以后,人和梁的高度已经接近通过的极限,此时参观者已经非常的接近梁的高度,参观者可以清晰的在这一高度看到梁穿越弧形墙体的过程,这一瞬间都被定格成了画框。在看似“埃森曼式”的结构中,老结构与新构造被漆上共同的白色,消灭了他们在材质上的差异,进而单纯地保持其在几何形态上的碰撞和辨别力,建立起一种“白描”式的纯粹对话,让原有结构的力量感和新结构的力量感被同时强化了出来。

第三层是“顿挫”。创造“顿挫”的是“关节”,即对界面的开孔,这超越了一般的原型的范畴,是追求完整性的传统环形中庭中不常见到的。在“重环”中,“关节”一方面通过开孔关系的调节使新的系统可以与原始框架适配;另一方面,“关节”也是空间的叙事结构主动设计的结果。它们既是物理结构的画框,同时也是空间结构的画框。“顿挫”保留了空间流线中短暂停留的可能性,这些孔隙是让参观者可以在“重环”的孔隙中穿越——消失——又从另外一个地方重现、回望。这种体验的复杂性让我们看到:“重环”不像纯粹的环形中庭可以一览无余,相反地,它是一种片段式的叙事结构。当参观者身处建筑内部的时候,没有任何一个视点可以让人看清整个装置的全貌,所以其营造的是一系列经验之间的关系,是一种片段性的行进过程的集合,而不是对整体的感知。因此,“重环”种最重要的是身体体验的问题,不断出现的陌生感增加了人的期待,创造了空间的可游历性,让参观者可以不断品赏空间中的意外之处,而到达特定的视点之后,从洞口回望,层叠的环形在视野种同时展开,来时的路径也穿插其中,参观者不由产生一种远眺“群山”的感触。

因此这种观看方式更接近于园林中对空间的理解,通过窗体进行框景、借景。在园林中,假山是一种实体的庭院,而“重环”也可以说是一种“假山化”的中庭,在并不空旷的空间内,以上升到顶点的体量感占据了成了实体,同时将光线最大化的收缩其内侧,在而错综复杂的内部空间中营造出一种“抽象的自然”。更诗意的在于所有的叙事结构都在结束处达到高潮,当参观者经历了完整的空间感知后,真实的自然和绿意与明亮的光线都随着弧形的路径缓缓地在眼前扑展开来,通透的玻璃界面使参观者置身于超时空的自然切片中,让窗外何思敬纪念馆的一角也被带入整个参观的一部分,两个展馆如此隔空相望,一瞬间时间、空间、真实、抽象都在此碰撞开来。


项目图纸

△平面图

△剖面图

△剖面图

△嵌入建筑内部环形中庭——“重环”_

△钢结构

△建筑内部展开结构关系


 项目信息 

建筑设计: 田之间建筑

面积 : 1153 m²

项目年份 : 2021

影师:方舟 , 陈颢

厂家 :  Aluminum Canton Building Materials, Dongpeng ceramic tile, Zhengfeng Stone Co., Ltd

主创建筑师 : 方润武、王明皓

设计团队 : 方润武、王明皓、樊江南、郗慧敏、麻智超、徐大伟

委托方 : 杭州市余杭区塘栖镇人民政府

施工方 : 浙江东欣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龙邦建设股份有限公司

合作方 : 天尚设计集团有限公司, 杭州博乐工业设计股份有限公司

地点 : 中国,杭州



]]>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2/04/50862.html/feed 0
武汉城建 · 花山印象:旋扭的动感 / 成执设计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2/01/50507.html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2/01/50507.html#comments Mon, 24 Jan 2022 13:51:33 +0000 调整大小 01.jpg

编织城市肌理

生态新城的街道空间

标题图1.png

花山新城地处武汉市东郊“一江三湖”(长江、北湖、严西湖、严东湖)交汇处。根据武汉市最新规划修编,花山新城将围绕国际一流生态城、生态文化区为目标建设,并提出了29项生态城市建设指标,明确指出绿色建筑节能措施要细化等具有“武汉特色”的指标。

01 地理格局.png

⊙花山生态新城地理格局(图片来源于网络)

本案则位于武汉东湖高新花山片区,同时在大东湖生态绿楔规划带上,毗邻多个湖泊森林公园,如花山河公园、汽车主题公园、生态农业科普园等,自然景观资源丰富。因此为回应花山新城的整体规划,本案设计师希望以绿色装配式木结构作为主体结构,为这座"绿色样板城”添砖加瓦。

02 项目区位.png

⊙项目区位

项目周边公园绿地丰富,环境怡人,紧邻总面积约为6万平米的湖北省档案馆新馆。在对城市肌理的现实效用研究中,我们发现可识别性是一座城市空间环境品质的重要衡量标准。面对如此巨大体量的档案馆,场地条件的无序性和复杂性,我们如何使建筑与之相协调形成空间组团,又能易于识别,是我们首要解决的问题。

动图.gif

设计师将场地抬高了2.5m,以减弱观感上的体量差。同时将建筑以20°的夹角置于场地的最内侧,保留大量前场景观区域又不失建筑自己本身的昭示性,以突出城市会客厅的功能,使往来的人流直接看到建筑并进入到建筑中展开一系列的活动,激活场域。

03 竖向分析.png

⊙竖向分析

04 总平.jpg

⊙总平面图

场域中的建筑营造

虚静、璞直与自由

标题图2.png

“思虑静后至德不去,孔窍虚乃有气入”,要先知道“虚”,之后才能够了解什么是“实”,要先明确“静”,之后可以清楚“动”。本案设计理念来源于中国道家的“太极”,整体以最极致的方形扭转后,自然的曲线柔化了建筑原本界限分明的阴阳面,形成屋顶和墙面的自然延续。与直线性的建筑相比,曲线传递出来的更多的是对自然意象的转化和寄托。

05 概念.jpg

06 手绘.jpg

⊙手绘形体生成


设计师运用曲水流觞的静水面设计,大面积半人高的可穿越的水景,抬升后的水面和建筑融为一体,曲线的坡道亦是形体的自然延续。宽敞的水景屏蔽了周边杂乱的环境影响,旨在让人们逐渐离开城市的嘈杂和喧嚣,给人以渡水穿云的奇特体验。

建筑“虚静”美,通过建筑宁静的空间、静态的水流、自然的树木等等对建筑的渲染而成,表现建筑的清、淡、静、雅,超凡脱俗;以“淡”、“静”表象显示含蓄、意味深长的“意蕴”。

绵延的屋顶与临街的湖北省档案馆新馆遥相呼应,如同山峦般高低起伏,绵延不断,具有统一秩序与规律。

建筑的表现形式有很多种,有的如档案新馆一般有巨大的体量、厚重的悬挑,深深扎入城市的肌理之中;而另一类建筑,轻挑的结构、通透的表皮、仿佛消失在自然界中。

12.jpg

建筑两面临水,因此通透的玻璃幕墙延展了空间,模糊内外边界。这是一种相互贯穿和相互渗透的关系,赋予空间视觉一种透明的现象。长边的玻璃面与金属屋面通过体块扭转形成的优美弧线自然分割,同时也分割了立面的虚与实。

人流随着隐于水面的道路引导通过穿越式的水景体验,随着步移景异内心渐渐趋于平静,到达了一处可稍作休憩之所。建筑形体的扭转在入口处重归方正,聚集的金属艺术装置模拟沙洲上的波光粼粼。通过建筑形式的变化带给人不同的空间体验与感受,从而在心理上引导人流。

结构逻辑的表达

木构的生命力与朴实性

标题图3.jpg

建筑的核心形式是结构机制和受力关系的必然结果;而艺术形式则是呈现结构机制和受力关系的性格塑造。建筑的生命表现力来源于连接方式,或者说连接方式决定了建筑及空间的生成。

本案以胶合木作为主体结构,简率的结构,多样的统一,真实而有持续,是设计师对结构的定义。结构与形体一同扭转,以毫无雕饰的自然之材去表现结构的变化无穷。人入其中,又能感受内部层层递进的序列感。

结构分析动图-min.gif

⊙结构分析图

调整大小 17.jpg

落地窗与屋面的界限由扭转的曲线分开,优美的形态在建筑体量上增加了活泼的动感,拟合曲线的螺旋木构骨架是对自然意向的转换——仿若人类本源基因序列的扭转之舞,让人感受到生命的力量。

我们将功能性的房间布置在一侧以隔断遮挡,留下一个高大宽敞的大厅作为书吧和咖啡厅,避免了空间割裂感。大面积的落地窗将自然光引入室内,营造空间序列。设计师利用空间中光影强度的变化,使空间产生差异化,当人们在此阅读交流时,便可以感受到光旋律变化所带来的富有变化的空间序列层次。

⊙剖面图

调整大小 平面.jpg

⊙平面图

感知建造的艺术

一柱一粱一脊一面

标题图4.png由于设计师是将长方体建筑进行了扭曲,抽空其中一个纵向面的门架柱,室内空间高度、门架梁的呈现效果、扭转角度等有较为具体的要求,使得结构实现变得极有挑战。且设计师希望呈现出一个完整的木结构,不外露任何钢构,因此常规的梁柱结构体系已难以解决本案结构要求。结构师通过与各专业需要进行充分沟通及全盘考虑后,在结构实现上重点抓住“一柱一梁一脊一面”的特点,将渐变的扭曲骨架与室内外两条“S”型脊线进行了完美结合。将建筑要求的“独立”“大跨”“悬挑”“扭转”“曲面”“通透”“全木结构”展现的淋漓尽致,也使得钢、木结构进行一次亲密无间的结合。

⊙材料分析图

⊙不同角度结构模型

⊙花山印象建造视频

一柱 

在抽掉纵向门架柱后,再加上横向本身就无柱,纵横向交叉点的柱子重要性显而易见,此柱须承受半个建筑的垂直荷载及来自两面180度的侧向荷载。结构实施的时候就将Φ600的钢柱深埋基础2500mm,实现基础的二次浇注来满足各方面的荷载要求。

节点2-1.png

⊙节点大样

04.PNG

一梁

单跨40米的弧形梁是这个项目的亮点,弧形梁连接的是玻璃幕墙,这对大跨度的弧形梁的形变及施工精确度要求极高,工程施工时需3d维度精准定位。整体工程都进行工厂预组装,现场再装配式施工,才得以保障工程的毫米级误差。

一脊

屋架扭转是本工程的独特之处,也是本工程的难点,弧形梁受力自身的扭曲就很难解决,通常都是通过扭曲的立柱来平衡屋脊的偏心力,但本工程不允许中间立柱,屋脊梁又是本工程重要受力体系,结构实现就利于”S”型桁架与桁架两侧的支撑,再加上有条件的区域进行整体钢结构平衡来控制整体建筑的扭曲。

⊙顶部结构示意图

2222.jpg

一面

由于建筑是双曲面屋面,且屋面与墙面形成统一一个面,若不在材料运用上必须充分结合材料本身的特性,则很难实现。如结构就不能采用混凝土结构,屋面瓦不能采用长条状的铝镁锰等。

本案扭曲面利用木结构龙骨间距关系,将一个扭曲屋面安装300mm的间距进行片块化切分,每一个扭曲尽量做少量变动,再利用15mmOSB板自身的板型及承载受力特性进行定性弯曲。才将结构扭曲屋面进行了初步定型,为了满足最终呈现完全扭曲自然及铝镁锰的安装平整面的要求。我们在初步定型的结构基础上再根据300mm网状定点的办法再进行一次12mmOSB板的安装才得以最终呈现。

调整大小 26.jpg

调整大小 节点.jpg

银灰色幻彩铝板的在日光下,使得建筑表皮的部分物质属性消失了,凸显出充满张力的曲线线条,镜面水的引入更激起了无尽想象的空间,整个过程自然光线的变化无比生动。

灯光设计也是立面设计的一大亮点,通过参数化设计的手法,将点状灯有序的布置在铝板衔接处,从立面至屋顶,灯的密度随之减小,在夜晚宛如银河流淌在银色建筑之上,成就光线与建筑的灵动美学。

⊙滑动查看立面图

结语

本案以谦卑的姿态植入场域之中,同时不乏个性和张力。材料的选择为胶合木、玻璃、钢等现代感很强的材料。结构的处理倾向于将结构杆件处理成纤细微小的状态,形式上轻盈通透,能够极其自然的与环境融合。这样的建筑是单纯而真实的,没有矫揉造作。


 项目信息 

项目名称:武汉城建·花山印象

地理位置:湖北省光谷区花城大道与花山大道交叉口

项目业主:武汉城建集团

项目功能:城市会客厅

建筑面积:1022㎡

建筑设计:成执设计-ArchLab 创新空间实验室

室内设计:成执设计

总建筑师:李杰

建筑设计总监:严芳

建筑设计团队:胡瑞冰 林威 朱亮

室内设计总监:汪纪嵘 

室内设计团队:俞国宝 龚蕾

木构设计及建造:隽执科技

建造总控:陈迪龙

木构施工图:陈浪 黄利民

景观设计:武汉市中创环亚建筑景观设计工程有限公司

幕墙设计:北京凯顺腾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设计时间:2021.02

竣工时间:2021.09

项目摄影、视频:此间建筑摄影  然也空间建筑摄影


]]>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2/01/50507.html/feed 3
中国乡村图书馆的新范式:坪坦书屋 / Condition Lab & UAL Studio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2/01/50493.html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2/01/50493.html#comments Sat, 22 Jan 2022 07:17:56 +0000 15_exterior_view_from_Pingtan_river_2©Chen_Xiaotie.jpg

试想象,在一个传统的木构房屋中嵌入了一个无止境的楼梯,一个由踏板组成的、无限延伸的环。为了增加神秘感,这个楼梯并没有目的地,它就是目的地本身。建筑的外墙由书架和可以俯瞰庭院的窗户组成的矩阵组成。坪坦书屋不应被定义为一个传统的儿童图书馆,而是一个可以让孩子们一边读书一边玩耍的地方。这也是中国乡村图书馆的新范式。 

2_exterior_facade_2©Chen_Xiaotie.jpg

20_interior_view_from_Pingtan_river_1©Zhao_Sai.jpg

近年来,侗族村庄一直面临着一个严峻的问题:美丽的木构建筑遗产迅速地被外来材料 — 混凝土所冲击。过去几个世纪,侗族人一直用当地的杉木建造村庄,如今,这种可持续材料在侗寨的地位正在降低。当代生活方式和中国农村对现代城镇化的追求正在挑战侗族的传统文化基因。坪坦中心小学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这所学校设立于1951年,而现在坪坦中心小学的混凝土校舍建造于20年前。围绕着操场是教学楼、教师宿舍、学生宿舍、行政楼和食堂。坪坦中心小学现有300多名6-13岁的学生。 

借此,Condition_Lab看到了一个可以保留侗族木构基因的建构机会,希望可以重新唤起侗族人民对他们自己文化遗产的兴趣。活态遗产的形式,可以让孩子们和侗族村寨重新产生链接,鼓励他们通过直接参与的方式欣赏这些宝贵的文化。这个项目是Condition_Lab在坪坦河流域建造的第二个图书馆,而它的姐姐 — 高步书屋位于坪坦河上游十公里外的高步村。这两个方案的概念相似,也非常简单:在侗族传统的干栏结构的基础上,用现代建筑设计的方法重新诠释楼梯、墙壁、窗户和地板等元素。

Condition_Lab团队与当地木匠及中大 的学生密切合作。“在地”、”缓慢”和”聆听”是我们工作模式的关键。通过多年来的实际建构,我们获得了村民和校长的信任,也找到了项目的赞助者— 坪坦书屋全部的建造资金由陈张敏聪夫人慈善基金捐赠。 

11_interior_staircase_bookshelf©Zhao_Sai.jpg

坪坦书屋,从建筑结构到墙、楼梯、地板的每一个元素都完全由木材建造,我们在当代建筑中很难再找到这样的例子。唯一采用的外来材料是用于立面采光的阳光板。整个建筑完全按照传统侗族木构技艺建造。 

坪坦书屋的价值在于两点。第一,与坪坦小学的孩子有直接的联系。除了让他们能在书屋里学习玩耍,我们希望他们能意识到在这个瞬息万变的世界里,存在于他们文化当中的爱与希望是多么重要。第二与建筑学科有关。当代建筑为了满足开发商的需求,几乎失去了它们的灵魂,尤其是像在香港这样的大都市。我们希望坪坦书屋能让人们意识到建筑的社会性也同等重要,社会影响力并不一定跟巨额资金挂钩,设计也不仅存在于高端项目之中,而建筑本身就必定有它存在的意义。 


项目图纸

△总平面图

△平面图

△立面图

△剖面图

 项目信息 

建筑设计:Condition_Lab & UAL Studio

面积:180 m²

项目年份:2021

摄影师:Sai Zhao, Xiaotie Chen

厂家:佛山市铝佰建材科技有限公司

主创建筑师:Peter W. Ferretto

设计团队:蔡凌、林敏欣、刘紫薇、王淯仟

地点:中国,坪坦


]]>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2/01/50493.html/feed 0
木构建造设计一体化 l 宜宾白兰美学馆:建筑如何在地生长?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1/12/50399.html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1/12/50399.html#comments Wed, 29 Dec 2021 13:29:39 +0000 存在建筑-建筑摄影-5.jpg

建筑“生命形式”的基本特征:有机统一性,运动性,节律性和生长性。——苏珊·朗格

建筑形态与自然形态都必须遵循着物理上的规律性,都表现在形态的“真”与“美”的基础上,都是功能和形态的关系表现,都有统一可追寻的原理和规律。人的美感是以自然界的真实为基础存在的,所以美和真是不可分割的。

融 /空间与场所的有机性

四川省宜宾市,属于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全市森林覆盖率超过46%。项目位于宜宾西站体育公园内,体育公园是南岸规划中面积最大的公园,足有27万平米,绿化率高达80%。其中包括静水广场、跨桥广场、雕塑广场、羽毛球场、户外泳池、城市剧场、公园服务中心等28个功能区,本项目将作为公园中的游乐中心使用。

调整大小 公园总规划- Park Master Plan.jpg

⊙公园总平面(图片来源于网络)

项目坐落于公园的东南角,可通过景观绿廊连接七星山森林公园,生态景观丰富。作为城市展示型建筑,我们希望建筑吸收了生命形式的细致优美,线条是柔和的、优美的。结构像是弯曲的作物在生长,装饰和结构被融进了自由形态里,是可塑的有机整体。

调整大小 存在建筑-建筑摄影-18.jpg

场地与周边有近10米高差,项目摆放至山坡最高处,作为游乐中心不仅要有相应的功能性,也应起到“视觉显著点”的作用。同时在用地东南侧留出适当的“空白”做休闲游乐场地,强调了一种退让的感觉,减少建筑对两侧道路的压迫,贯通了景观视线,使建筑与地面在空间上更好的融为一体。

视线分析-View Analysis.jpg

⊙视线分析图

调整大小 项目总平面-Project Master Plan.jpg

⊙总平面图

调整大小 存在建筑-建筑摄影-17.jpg

当代地形建筑具有更丰富和更复杂的建筑形态,我们运用“折叠、变形、平滑”等操作手段,构成“隆起、切割、楔入、掀起、翻转、扭曲”等与大地呼应的各种形式,形成地形建筑。其核心是立足于建筑与基地自然环境和场所精神的关系,探索人工建筑与自然地貌之间的融合性,尝试使建筑与大地重新统一的新形式。

调整大小 存在建筑-建筑摄影-21.jpg

兰 /灵感与机构的共通性

约翰·波特曼说过:“大多数人为环境都是由直线构成的,因为那是最经济的,但是曲线却更使人觉得亲切,它们似乎更具有生命力,更自然。我运用大自然的元素,把人造的环境与人的心灵联系起来。”

建筑理念取自宜宾市花——黄桷兰,以最轻盈的姿态介入自然,如花瓣一般飘落在森林公园之中。两片花瓣置于场地中自然重叠形成了相互咬合的空间关系。

⊙形体生成图

设计是一个整体性思维、多维度思考的过程。我们确定了‘少一些、空一些、透一些、低一些’的设计思想,以实现这一特殊场所中人、自然与建筑的共生。

一层我们将建筑架空,将主要的功能区域都放置于二层空间。这样形成了有趣多变的灰空间,留给人们活动更多的可能性,比如可能成为儿童躲迷藏的游乐场所。我们认为空间的流动性与渗透性能够为在其中行走的人提供一种连续、丰富的空间关系体验,空间为表达“人”的价值而存在着。

建筑的北向一层我们设计了亲水平台,因为材料、形式等多方面的不同会让人们的感知变得较为多变和丰富。大人和儿童能在这戏水玩耍,又能欣赏风景。二层露台是基地周边的至高点,能远眺整个体育公园。在设计之初也考虑未来可能成为露天咖啡厅,为游人们提供驻足停留的场所。

外廊坡道的的设计,既能作为引导人们通往二层空间的功能需求,还形成开放式空间,增添了人们游玩的趣味性。并以借景的手法将外部环境纳入建筑景观,自然感强,用“时、空”反映大自然环境在建筑的丰富变幻的特性,气候、季节特征明显,表现出大自然浓郁的生机,因而人与自然融合感也强。

⊙剖面图

⊙一层平面图

⊙二层平面图

木 /构筑理性的诗意

建筑形态是各相关要素按照一定的相互关系形成的一个体系。结构是形式的内含,是形式背后的形式;形式是结构的外显,是结构化的具体表现。

本案为木构设计建造一体化项目,我们的设计是建立在尊重整体环境理念的基础上,将传统建筑材料与先进建造技术、材料相结合的结果。

设计以黄桷兰为灵感,但花的构造与建筑的构造显然不同。花的构造以柄、托、茎、瓣组成,建筑以基础、梁柱、围护组成。考虑到大跨度梁柱的稳定性与经济性,睿智的工程师以茎段为基数,分段加围,每段长度从1.5m至5m不等。梁柱尺寸从150*200到400*700不等,将茎围连接成型构架,展现出根茎自然生长形态。再以铝板拟为“瓣”,使“黄桷兰”尽情绽放。

调整大小 结构分析-Timber Structure Design.jpg

⊙结构分析图

一层结构以加拿大花旗松胶合木为主,局部核心筒为混泥土结构。建筑是以一定角度斜卧于大地,“黄桷兰”的柄显然不能支撑整体建筑受力及稳定性,我们就利用两朵花瓣落地,“柄”加上隐形的“枝丫”巧妙的形成三角稳定结构支撑。柄埋于地,枝丫拔于地,考虑到建筑消防功能,两个“枝丫”为了与整体建筑体量相协调。特意做到5米*8米的尺寸,并巧妙在中间隐藏疏散楼梯功能,为了尽量还原隐形“枝丫”,工匠们用铝板做成双曲面来实现“枝丫”茁壮环节。具有序列感的木构体系,就如兰花的根茎一般,自由生长又有规律可循,支撑着建筑主体。这种结构特性能够回应实质的空间需求,是内涵与形式的统一,空间与外在形式的统一。

存在建筑-建筑摄影-29.jpg

对于结构与光的整合,在空间组织的细部操作中,引导光线从建筑二层的顶部进入室内空间,并将空调设备管线整合于中空的结构体系中。

胶合木形状自由,结构形式没有限制,能够建造出独一无二的木构建筑造型与空间形态,并且具有天然的亲和力。室内空间无需过多装饰,整体以木饰面覆盖。这也是我们设计时遵循的整体性,如同兰花从根到茎到花到果实,建筑从内部向外部和谐发展,不可分割。

考虑到未来儿童游乐的功能需求,连廊入口处部分运用了拱顶形式,降低了空间的高度。墙壁上增添了手绘及玩偶,但以更精简的空间序列,来增强儿童的空间体验。

存在建筑-建筑摄影-33.jpg

存在建筑-建筑摄影-33.jpg

技 /空间如何被建构

路易斯·康总说“工程和设计不应该是两回事,它们必须是同一件事”,一个建筑物应该表现出“被建造的方法”和“有灵感的技术”。建筑创作的最终体现在于建筑本体的空间形态上,而建筑的物质空间形态的存在基础就是技术骨架,建筑创作需要通过技术手段来完成。

作为设计建造一体化项目,弧形扭曲面,工程实施的时候就不可避免的用短线段的形式实现单曲甚至双曲面。整个建筑力学结构是建立在受力体系反向逻辑基础上,巧妙吸取鲁班榫卯精髓,木结构梁、柱、檩、格都运用尖端技术并设计了创新节点,让连接处无任何多种材料衔接的痕迹。我们精益求精追求完善每个节点,不厌其烦,不计代价,将每一个节点的钢件隐于木中。

以龙骨定点定线,充分发挥板材自身韧性形成以点定线,以线构面的作用。整个木结构分段加围,以围设梁柱,每榀梁柱多个接头,要完美落地对设计师、工程师、建造师都是一种挑战。

调整大小 木结构构件-Timber Structure Component.jpg

⊙木构构件排列图

建筑表皮就是“黄桷兰”的瓣。石材太厚重;膜不耐候;涂料太呆,唯有铝板才能诠释花瓣的轻盈与曲线。建筑的仿生设计,也给幕墙带来了极大的考验。考虑耐候、质感、造价等因素,还有建筑功能需求。本案为铝单板、复合板混用。铝单板采用2.5mm厚,满足耐候要求。复合板采用4mm厚来确保墙身扭曲时的自然刚性,以防扭曲而变形。双曲面的外墙铝板使得每一块铝板都不同,我们运用参数化设计,将所有铝板分类标号,现场根据标号进行施工,大大的增加了施工难度和时间。

调整大小 铝板排布 Aluminum Plate Layout.jpg

⊙铝板电梯大厅排版图

⊙北立面图

⊙东立面图

⊙工程现场

结语

我们始终坚持“从生态到建筑,从技术到自然”的原则,设计不仅仅是一个内部工作和外在形式,相反,设计应扩大到影响建筑环境的所有方面及相互关系的塑造。以环境整体的态度来对待建筑的自然性、社会性、生活性、建构性和发展性,进行形式自身的地域环境创造。我们立足地域、注重场所、体现工艺,而这幢建筑将按照人和环境的变化来生长、延续,具有生动的、有创造力的精神。


项目图纸

Structural Generation-min.gif

生成图


 项目信息 

项目名称:宜宾白兰美学馆

地理位置:宜宾市高铁新城

项目业主:宜宾丽雅量典置业有限责任公司

项目功能:美学馆

建筑面积:1000㎡

建筑设计:成执设计

室内设计:成执设计

建筑设计总监:徐鹏 

建筑设计团队:堵奇峰 朱坤龙 周鑫妍

室内设计总监:汪纪嵘 

室内设计团队:俞国宝  徐银春

木构设计及建造:隽执科技

幕墙建造:隽执科技

建造总控:陈迪龙

木构施工图:陈浪 李晓斌

景观设计:上海亦构景观设计事务所

幕墙设计:上海安岩设计咨询有限公司

施工图设计:四川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设计时间:2021.01

竣工时间:2021.09

项目摄影:存在建筑


]]>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1/12/50399.html/feed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