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曲线坡屋顶 - //m.stpapt.com 我们塑造了建筑,建筑亦塑造了我们 Fri, 20 Sep 2024 01:15:24 +0000 zh-CN hourly 1 http://wordpress.org/?v=3.8.4 樾湖书院 为城市与社区塑造文化标签 / 霍普股份HYP-ARCH //m.stpapt.com/archcollege/2019/08/45292.html //m.stpapt.com/archcollege/2019/08/45292.html#comments Tue, 20 Aug 2019 02:27:42 +0000 001+封面.jpg

宫室有墙,恒者曰院

寓制于景,融景于形

绿地香港·樾湖书院坐落于肇庆市宋隆小镇核心区,面朝樾湖,傍水而立。古时肇庆曾为宋徽宗的封地,素有“北有开封,南有肇庆”的美称。该项目恰如其分地将宋氏书院的传统意蕴与现代建筑的空间场景融合,重塑宋韵田园般的现代栖居新体验。

002.jpg

▲ 总平面图

设计来源

——古往今来,书院文化源远流长

古代书院的正式形成和兴盛是在宋代时期,据《中国古代书院发展史》统计,宋代共有书院515所,其中声名远扬的当属岳麓书院。岳麓书院的特质强调传统院落的空间格局与自然庭院的共融,一砖一瓦,一步一景彰显的是宋代文人的哲思精神。

003.jpg

▲ 岳麓书院平面分析图

004.jpg

005.jpg

设计演进

——宋代书院布局的传承发展

该项目中,建筑师将宋氏书院这种交融并蓄的游览路线、礼乐相成的哲思融于整体格局的规划设计之中,将自然之境与居住生活有机结合。入口处经由风雨连廊的内向院落,再到主体建筑,直至户外观景平台,遵循前场、院门、前院、主体建筑、边院和后园的递进式空间格局,粉墙黛瓦掩映在郁葱的林木之间,景观池在视觉上与樾湖相接,起承转合,步移景异,隐喻着书院文化的悠长深邃。

006.jpg

▲ 项目功能分区示意图

——宋代建筑美学的现代转译

不同于传统中式建筑的磅礴浑厚,宋代建筑美学着重于自然美与人工美的意境。樾湖书院在最初的设计意向之中便希望它的风韵如同岭南的文人雅士,带有轻柔精致的格调,同时运用当代建筑设计的语言与形式,呈现出简洁凝练的诗意感。

007.jpg

008.jpg

009.jpg

设计表达

010.jpg

立面

樾湖书院的建筑立面映衬远山与近水,虚实相生,与《湖山燕居图》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重塑宋代建筑美学的意蕴。高低错落的屋顶之下,360°全方位的将四周景观融入建筑内部,消解室内与户外的界线,营造轻盈的建筑特质与灵动的环境氛围。

011.jpg

012.jpg

▲ 看得见的风景:高度透明的室内外关系

屋顶

屋顶以宋氏歇山顶为设计蓝本,犹如翻开的书卷,整体远观直线和曲线巧妙结合,平缓坦然的坡度,形成优美的弧线,寓意书本即建筑,通过重塑建筑体系复刻宋代建筑文化。

013.jpg

▲ 宋氏歇山顶的现代演变过程

014.jpg

窗饰

如果说起伏的屋顶坡面表达的是源远流长的宋代文化,那么参差有致的窗饰组合则描绘着看得见的风景。据宋《营造法式》记载,宋代的窗不仅式样繁多,装饰也趋于华丽。建筑师选取中式垂帘和简牍和元素,窗棂图案由简单的几何线条组成,整体构图简明、版面素雅,使小小一方室内外过渡空间产生丰富的虚实变化。

015.jpg

016.jpg

▲ 宋氏传统窗饰的现代演变过程

017.jpg

018.jpg

材料

建筑师采用铝镁锰金属屋面与木纹铝板再现宋氏建筑的神态,加之玻璃幕墙的整体性,将材质的典雅的质感有效融合。细节之处提炼宋型文化符号,对披檐、出檐、墙身、基座等运用现代建造技术的处理手法。

019.jpg

020.jpg

▲ 现代材料与色彩的运用复现宋代建筑神韵

021.jpg

▲ 利用屋檐光带勾勒出屋顶的双折线,突出书院屋顶的形态

022.jpg

▲ 竖线条的灯带勾画出宋式窗饰的韵,西技中魂,现代感十足。

结语

传统文化的延续并非模仿与复刻,理应进行地域性探索、城市记忆的再创造并构建集群情感的纽带。该项目沿用地缘文化的特质,建构历史文脉的现代化衍变故事。最终利用建筑设计的巧思营造出“名帖拜谒、礼序迎宾、又见君贵、憩园雅集”的书院式生活场景,促使到访者重新开启对于城市生活的遥想。

项目信息

项目名称:绿地香港·樾湖书院

委托业主:绿地香港

项目地点:广东肇庆

竣工时间:2018年

建筑规模:59.5万平方米(全期168万平方米)

设计公司:上海霍普建筑设计事务所股份有限公司

项目总负责:张源

项目负责人:吴晓亮、余泽春

设计团队:叶优优、何玉萍、徐李晶、姚远、益俊杰、琚诗怡、何小飞、张青、周秀、林琳、许莹、王怡、陈星星

室内设计:明德设计

建筑摄影:存在建筑Arch-Exist | 何震环


]]>
//m.stpapt.com/archcollege/2019/08/45292.html/feed 2
交织时空 | 可以阅读的城市展厅 / 天华建筑设计 //m.stpapt.com/archcollege/2019/08/45236.html //m.stpapt.com/archcollege/2019/08/45236.html#comments Wed, 14 Aug 2019 02:33:26 +0000 出归元禅寺向东,穿过旧城改造片区,眼前豁然开朗:陈旧逼仄的空间中绽开轻盈净透的建筑体量,宛如绵亘起伏的峰峦,又仿若禅意丰盈的华莲,一派清逸出尘中濡染着归元古意。上显天光云影的瞬息万变,下表市井烟火的川流不息。这便是汉阳旧城改造片区的缩影——武汉东方境世界观城市更新展厅。

调整大小 1.jpg

▲ 轻盈如翼,净透如空,闲云映水自卷舒

重塑空间,心由境生

调整大小 2.jpg

▲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初见,跃入眼帘的是一片温润琉光,通透的幕墙材质搭配顺滑的弧线边界,在老街的陈旧界面上熠熠生辉。

调整大小 3.jpg

▲ 境迁意用,暮云城影照堂前

远观,玻璃幕墙映衬了城市天际线和薄色微光的变幻,使得内外新旧空间互通有无,吸引城市人流。在城市更新杂乱的城市背景下成功打造具有公共性、体验性的建筑聚落。

调整大小 4.jpg

▲ 看取莲华净,应知不染心

近赏,隔水可见纤檐玉幕映清波,风飘香袂曳微澜。待晨雾溟濛之时,春露秋霜沿屋脊跌落水镜,透过微漾浮烟传来悉索之音,诠释着细节之美。

调整大小 5.jpg

愈靠近主展厅,愈能体会到清姿水中盈的空灵神韵。一泓碧波润了盈盈玉颜,建筑宛若漂浮于水面,娓娓诉说着无尽的梵音禅意:浮生岁月,不忘初心,便能心静即安。

调整大小 6.jpg

入口隐于展厅的非临街面,徐徐绕水池折返入内,临水而望,渐入佳境。顺纹铝镁锰屋面板增加了线条的灵动轻盈,与幕墙、水镜共同营造出宁静致远的超然气质。

调整大小 7.jpg

▲ 闲云潭影日悠悠,夜色空蒙月转廊

待得月华生,缓步穿廊入厅。前可瞻星疏河影,回可望旧城阑珊,不禁心生几分韶华易逝流年似水之感,为进入展厅做了情绪铺垫。

溯本归元,以古系今

归元禅寺,位于汉阳旧城片区的核心位置,在历经纷繁复杂的历史洪流冲刷之后,曾几何时的烜赫威严悄然度化为青灯黄卷。静水闲云隐庙宇,鸣钟香鼎绕红尘。古刹传出晨钟暮鼓之音,杂糅着陈旧沧茫的市井气息,默视着往来如织的老城。

调整大小 8.jpg

▲ 百尺茂林,千杆修竹;红分日刹,绿绕云房。

归元禅寺东部是远洋集团的城市更新板块,作为大型的旧城改造片区,这里一度充斥着颇具时代烙印的万象建筑群、零星分布的交通站点、鳞次栉比的高楼以及亟待拆除的旧宅。时至今日,住宅和商业地块的改造正在有序进行,并由西向东打造了“归元禅寺——街巷制商业区——城市更新展厅——住宅区——滨水带”的城市通道,将百年古刹的焚香古意和城市更新的坪野风物赓续绵延至长江一带。

调整大小 9.jpg

▲ 隐市归元香火盛,环顾楼宇矗云空

一侧是古刹飞檐斗角,一侧是楼宇高低错落。

城市通道展现的多元文化之间的冲突与融合,激发了设计师对旧城改造片区城市更新的深切思考,最终以归元禅寺为灵感起点,用极简现代手法抽取其线性代表元素“坡屋顶”,阐述传统中式营造的精神内核。城市展厅兼具汉阳城市更新片区展示及未来江城品质生活示范区功能,使其真正意义上成为过去和未来的交接点。

10.jpg

▲ 善用其心,延续城市天际线

城市更新展厅位于城市通道中继点。由于旧城改造片区的拆除更新工程分若干小地块陆续推进,受拆除状态的限制,展厅地形狭长而不规则,且隐藏在陈旧密集的待拆建筑地块里,沿街面狭小,兼具地势高差变化,是设计独特的语境,也是挑战。

11.png

游廊寻迹,多元共生

为了避免过于低调而被老城区吞噬,设计师摒弃了展示中心先抑后扬的常规设计手法,将主展厅直接面向城市敞开。

调整大小 12.jpg

为化解纵深地形的限制,设计师借鉴并回应了归元禅寺由南向北线性递进而非传统中轴对称的布局形式,因地制宜地线性布置了5个建筑体量,组合成内向型院落空间。

▲ 师古不泥,传承布局形式

呼应功能布局空间序列,设计师在前场采用现代展厅式游览的直线流线,后场采用内向院落式流线,空间从初始的轩敞自然转入幽静,使身处其间的体验者感受到从喧哗城市到社区最终回归宁静家庭的氛围过渡。

18.png

▲ 兼备城市更新展厅功能与“售楼处落客——接待区——展示区——亲子区——WELL体验区——样板房——洽谈区”的示范区功能

19.png

20.jpg

21.jpg

▲ 游廊微显阐幽,功能多元共生 ©水相设计 | 摄影师:赵宇晨

同时,设计师利用狭长地形打造藤蔓式可生长空间,并联“展示旧城新居的体验示范区+承载城市记忆的历史游廊+凝聚多样文化的展览空间”的多元功能,打造城市更新时代背景下兼备商业化和实用性的城市核心空间,呼应了缝补式城市更新的持续发展特性和生命延续意义,融入旧城改造片区的发展缩影。

调整大小 22.jpg

调整大小 23.jpg

调整大小 24.jpg

▲ 体验者在游览过程中得到从城市到社区的整体认知

为了融入城市更新时代背景的文化调性,营造城市层面的体验感,设计师利用地块本身的地势变化制造了多个斜坡、台阶,使空间兼备光影和高差变化。同时运用自成体系的幕墙系统和细柱体系营造内外空间的渗透体验和帷幔般的轻盈结构感,最终呈现了层次丰富而衔接得当的叙事性游廊动线。

精工细作,选材严格

25.gif

▲ 幕墙龙骨与结构柱脱开,自成体系 (内部空间有柱)

26.jpg

27.jpg

▲ 用小细柱营造展厅的结构感,支撑帷幔的轻盈感

设计师重新思考了内外空间的关系与秩序,通过屋面与玻璃幕墙、室内吊顶之间过渡的交接细部构造设计,突显檐口的薄与轻盈,以极致细节造就由内而外、由外及内的空间渗透体验。定制的屋面排水系统使屋顶呈现出干净的柔美曲线。

28.jpg

▲ 屋面与玻璃幕墙、室内天花节点

29.jpg

30.jpg

▲ 屋面排水系统示意

建筑虽小,选材考究。武汉东方境世界观城市更新展厅采用了很多以往项目不常用的材料,在施工之初就遭遇了材料难寻、品质难保证的问题。项目层面协调多方资源,通过向以往项目取经、向供应商寻获样品比对、远赴材料源头选料等手段,及时联合设计师替换供货有难度的材料,既满足了工期节点,也满足了建成效果。

为了选取到最合适的材料,建筑师走访多地,考察了多个金属屋面对标项目和石材建成项目,去往福建晋江水头——中国最大的石材集散市场进行实地考察。

31.png

设计师初期理想的屋面材料是钛锌板,其光泽丰富,颜色厚重饱满,有漂亮的金属拉丝效果。但因项目工期紧张,钛锌板供货以及备料时间长,不满足施工周期要求。经过现场样板效果点评和建成案例考察,设计师选取了性价比高的铝镁锰板,表面辅以氟碳喷涂,整体效果还原至九成以上。

32.jpg

▲ 选取铝镁锰板作为金属屋面

33.jpg

▲ 幕墙主料双层low-e中空超白玻璃,将不同材料厂家提供的玻璃样板在不同光线条件下比选

设计师在考虑到石材大板的整体纹理效果及切割尺寸及供货源的稳定性等因素后,选取白世贸作为项目石材,颜色及肌理均接近白玫瑰质感,且大板纹理较稳定。

34.jpg

▲ 比选石材

为了整体打造自然、人文、艺术、健康的室内场景,设计师初期选取了天然木皮作为屋面天花饰面。但由于其需从境外进口且价格不菲,设计师选取了科技木皮替代天然木皮。既节省了成本,又解决了天然木皮强调对纹的工艺难度。

35.jpg

▲ 科技木皮代替天然木皮

贯通一、二层的大墙面方案采用的是夯土,考虑武汉地域相对潮湿、墙面较高、平整度要求高等因素,设计师选取了传统的银灰洞石替换,满足了对历史感痕迹效果的追求。

36.jpg

▲ 银灰洞石替代夯土

国内天鹅绒大理石货源稀少且品相欠佳,设计师快速调整为黑木纹大理石,虽然颜色加深,但营造了更加高雅的小环境,搭配木皮和灯光效果十分出彩。

37.jpg

▲ 黑木纹大理石替代天鹅绒

大道至简,归元归心

城市更新进程中该如何延续城市文脉?武汉东方境世界观城市更新展厅给出了一种新的叙事性探索。

作为大型城市更新地块中的展示空间,展厅在纵深地形里打造藤蔓式可生长空间,借地势高差丰富了光影效果,化弊为利,因地制宜地融入城市环境;借鉴归元禅寺的传统线性布局和内向型院落空间,提取其传统文化线性元素“坡屋顶”, 传承了古城百年来积淀的精神文化内核;赋予传统营造法式以开放现代的形态、轻盈通透的材质和自成一体的结构系统,呈现了亦古亦今的建筑形式语汇。最终保证了展厅的开放性和市民的参与度,实现了古意新造,薪火相传。做到了师古而不泥古,创新而不弃本,更新得以在传承中激活。

在现代与传统的碰撞过程中,理性的处理手法并非消减替代,而是在沿袭传统内涵之精华的基础上,运用现代建筑语汇和简明的表现手法,延续城市生命力,实现新与旧的对话。

项目信息

项目名称:远洋集团 · 武汉东方境世界观城市更新展厅

项目位置:湖北省,武汉市,汉阳区,汉阳大道723号

业主单位:远洋集团

建筑面积:4337.17㎡

项目完成时间:2018年8月

设计:韩冰 李王凌 魏一琼 杨喆 倪坚友 魏晓宇

施工图:谢勇 董备 陈秀文

结构:蒋科卫 陶少俊

暖通:柯昌进 姚奇志

给排水:杨宁 张劲 潘晓姣

幕墙:任达咏

景观:远洋景观规划设计院

室内:水相设计有限公司

照明:北京荣文之江照明工程有限公司

幕墙顾问:中建鼎元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施工单位:远洋建设 远洋装饰 远洋机电 绿冠园林等

建筑摄影:是然建筑摄影、赵宇晨


]]>
//m.stpapt.com/archcollege/2019/08/45236.html/feed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