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景德镇 - //m.stpapt.com 我们塑造了建筑,建筑亦塑造了我们 Fri, 20 Sep 2024 01:15:24 +0000 zh-CN hourly 1 http://wordpress.org/?v=3.8.4 景德镇艺术职业大学山谷学生公寓 / 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4/03/53344.html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4/03/53344.html#comments Thu, 21 Mar 2024 08:27:03 +0000

景德镇艺术职业大学山谷学生公寓项目核心理念旨在用最低介入的方式最大程度的保留场地内的自然山水要素,创造低成本条件下的、促进学生社交的立体聚落艺术社区。景德镇艺术职业大学山谷学生公寓项目位于校园美丽的茶园和茂密的松林之间,跨越在山谷湿地和小溪之上。景德镇是一座千年瓷都和茶城,是中国古代的艺术陶瓷生产中心和茶叶生产中心。面对有丰富历史底蕴的场地,我们从尊重场地精神的角度出发,试图将景德镇独特的地域气质融入和延展在建筑空间之中。景德镇的市井烟火气息、千年茶园的独特风貌,都对我们的设计产生了影响。

设计理念一:建筑底层架空,尊重场地自然要素特征。
山谷学生公寓由4栋宿舍组成,自由地横跨在小溪和湿地之上。设计运用底层架空的理念,解决地形3至5米的高差、减少土方工程。运用悬挑、斜柱、架空、跨越等低环境影响度的设计方式,减少对茶山、松林的影响,并最大化保留场地内的低洼处的湿地作为整个区域的泄洪通道。建筑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景观效果与整体生态效益得到最大的控制和优化。

设计理念二:安全韧性校园,积极应对季节性洪水问题。
建筑轻轻地悬浮在现有地形之上,与茶园和松林和谐共生,形成安全、韧性并富有活力的校园环境。在与水利工程师和景观工程师的密切合作中,被季节性洪水淹没的区域设计成湿地艺术谷,枯水期建筑底部是露天剧场和旱溪,这些区域采取柔性防渗设计,避免对结构底板产生侵蚀与冲刷。丰水期的谷地将被暂时交还给自然,学生们可以在这个特殊时期充分感受到自然的力量与植物的演替,成为大学校园共同生活里的一段难忘的经历。

设计理念三:立体聚落艺术社区,建立深层交往空间。
山谷学生公寓将居住模块和生活模块垂直分区,塑造居住的立体聚落艺术社区,高效地利用了有限的用地。地面层的架空平台下设置展厅、自习室、咖啡厅、健身房、自行车库等功能,形成开放流动的艺术集市街区,为学生增进友谊创造空间。平台上设置学生公寓,面对茶山形成十几个集约混合的、多标高的屋面开放平台,以及多标高的空中花园和屋顶花园,可以登上松山,下到溪边,这些拓展了师生的生活交往空间,形成一个集生活、学习、社交为一体的活力交往聚落体,也符合景德镇艺术职业大学的育人方向。

设计理念四:低成本建造,用色彩传承千年瓷都的历史底蕴。
在人均建筑面积不足10平方米的指标和2300元/平方米的低成本建造的要求下,我们采用多孔立体结构,增加建筑自然采光和通风,创造户外遮荫避雨空间,应对景德镇炎热、多雨的气候特点。屋面局部采用轻质种植土绿化屋面,增加保温隔热效果。垂直多孔的立体结构内部使用了明亮的色彩,它以其轻盈的立面表情使原本厚实的体量消隐在环境中。我们希望这些色彩像一道光照进建筑,让学生去探索和发现。色彩的灵感来自于千年瓷都的单色釉,包括郎红、霁蓝等色彩。我们希望这些色彩可以成为艺术院系的师生进行主题创作的背景,一起参与到校园持续的艺术文化的传播之中。


项目图纸

△基地示意图

△分析图

△分析图

△分析图

△分析图

△分析图

△分析图

△分析图

△平面图

△平面图

△平面图

△剖面图

△剖面图

 项目信息 

建筑师: 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

面积: 48275 m²

项目年份: 2022

摄影师:三景影像

项目负责人: 姜娓娓

设计顾问: 祖大军

建筑设计: 姜娓娓、张嘉斌、苏静、郭学源、张洪语

结构设计: 祝天瑞,谢励

给排水专业: 郝金珠

暖通专业: 韩佳宝,杜广文

电气专业: 王磊

室内设计: 姜娓娓,张嘉斌,苏静,袁玉国

景观设计: 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施工方: 中国二十二冶集团有限公司

委托方: 景德镇陶阳置业有限公司

地点: 景德镇


]]>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4/03/53344.html/feed 0
紫晶国际会舍 / 朱锫建筑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3/11/52964.html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3/11/52964.html#comments Mon, 06 Nov 2023 14:19:06 +0000

紫晶国际会舍坐落于江西省景德镇市区西侧的山峦溪壑之中,场地最初是一片原始自然、丛林密布的山间谷地,其后被削山填壑平整出一大片狭长的空场,作为汽车驾校的训练场地。山体的疤痕清晰地记录了城市化的鲁莽、贪婪。紫晶国际会舍或许是一次机会,让我们尝试一种新的态度、方法,去重新建立自然环境与人工造物之间和谐友善的关系。与我们的传统建造文化不同,今天的城市建设很少从节能和人体舒适度的角度去探寻建筑的智慧性建造。所以,我们更希望这组建筑能充分尊重当地文化和当地人的生存智慧,并从中获得启发,这也是我们一直以来在不同地域的建筑实践中所寻求的根源之道。坐上婺源到景德镇的高铁,经常可以看到一个个村落自然地镶嵌在山谷溪流之间,它们大多背山面阔、坐北朝南,简单朴素的民宅彼此簇拥,散落在山脚下,节省出山谷间相对平整的土地留给农耕。远远望去,这些村落建筑就如同一个个立方体扎堆在一起,却展现了人造物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完美结合。

村落、农田与山体所映射出的建筑和环境的大关系,既是当地人对自然风水观念的传承,也是对地理气候条件的积极应对。古人栖居在这片土地,思考的是如何从自然中获取生存资源,同时保育大地一直处于生机和稳定的状态。他们用最简单却又最智慧的筑造方式扎根于此,在日复一日的生活中滋养保护着脚下的生存空间,造就了人、自然、建筑之间的“血缘关系”。

思考如何在自然环境中建造原本属于城市的“会议中心”这一命题,是我们构想这组建筑的关键。基于当地古村落与山水自然之间关系的启发,引入聚落的概念,把“会议中心”转译为“会舍”,将所有功能居于一体的“会议中心”超尺度建筑,转化为功能分散的单元式聚落“会舍”建筑,使其消解在群山之中。每座建筑单体都被推向山脚两侧,中间平坦开阔的地面被空出来作为交往的公共场所。整组建筑伴随山势的走向水平展开,宛若江西古村落一般,连结现状山体,织补起已被人工破坏的场地。回望人类建造的历史,首先是一种基于生存本能和生活经验的行为,是当地的环境养成和影响了人们的建造方式,民居的建筑特征也直接体现出本土的生存智慧。江西民居的地域文化特征很好地体现了自然和人文环境对当地建筑的双重影响。景德镇四季分明,夏季潮湿多雨,冬季寒冷多风,为适应残酷的气候条件,当地民居很注重遮阳避雨和自然通风。紫晶国际会舍这组藏匿于群山之中的会舍聚落,应当继承当地传统民居的智慧,兼收并蓄,灵活且策略性地吸纳自然的空气、光线,容纳人的活动,塑造一种自然开放、多孔流动的、 “会”“舍”相容且深深嵌入在山谷之中的建筑群落。

想要实现这样一组建筑,结合场地的复杂性,探索一种简单、朴素、真实,又易于建造的结构形式成为关键。为了在富有表现力的结构与材料中展现人、活动和建筑空间三者之间的关系,最早构想的结构单元由单向大跨度的拱梁和两端支撑拱梁的钢筋混凝土结构墙体构成。拱梁结构单元可以复制叠加并随山体不断变化,而且结构与结构之间也自然地产生了很多孔洞与缝隙,自然光可以渗透进建筑内部,从而打破常规的黑房间会议模式。从建构的角度上考量,建筑形式即是结构形式本身,几乎没有围护结构。我们试图通过结构的真实性与诗意化表达,找寻结构形式与建筑形式的同构关系,重拾其中蕴含的生存智慧和文化意义,以此来塑造一组朴素又充满诗意的“会舍”建筑。大量向下倒垂、充满结构张力的反向单曲拱反复组合变化,隐喻经过变异的重檐建筑形式。中国传统建筑中特有的富有弹性的屋檐曲线、由举架形成的略有反曲的屋面弧度,都被充分捕捉在紫晶国际会舍层层叠叠富有变化韵律的巨大弧面中。错落的拱体调动光的折射与漫射,结合天窗的开合与窗帘的控制,使室内空间实现了自然采光和自然通风的最大可能。

紫晶国际会舍强烈地展现出了“自然建筑”理论中“不完整的完整性”的理念,从3个维度上实现建筑和山体自然环境的充分融合。在水平维度上,紫晶国际会舍的聚落形态在与自然交界的边界上呈现出里出外进、参差不齐的轮廓边缘,就像人的两只手十指交握,建筑借助自身形式的不完整,与自然环境有机地编织、缝合,融为一体,消除建筑与自然环境之间的边界。在垂直维度上,单元式的结构体系也最大程度地展现了山地建筑的优势,可以随着山体走势高低叠落,看似简单的单元组合,却表现出富有力量的节奏感与创造惊喜的丰富性。舞动、升起的众多道拱形屋顶紧紧拥抱陡然升起的山形,在它们之间生成了巨大张力,也限定了它们之间的建筑空间。自然地形、建筑、人的活动共同谱写了生动、和谐的乐章。再有,在空间维度上,建筑与自然环境虚实相涵、内外相生,大量的半户外空间和连系山谷的平台将建筑与山体织补起来,几何性的消解,在建筑的边缘形成更加丰富的空间感受。为了回应南方气候,紫晶国际会舍布置有一系列灰空间,不同空间尺度的会议室之间,都连接有多处檐下的回廊、步道与平台,宽阔的出檐遮阳且避雨,在景德镇炎热的夏季创造阴影下的漫步空间。与惯有的会议中心平面组织方式不同,使用者既可以从每座建筑的主入口进入前厅,再走向不同的会议室、休息室、宴会厅,也可以穿过各个衔接山体的步道、回廊、庭院,直接进入不同功能的内部。6座客房单体亦是如此,从不同层高的房间走向室外,都能拥有驻足停靠的观景平台,或曲折进入林中的小径。这些经历颠覆了常规的会议建筑与酒店建筑能带给人的体验,把会议活动的严肃与人的闲暇通过环境的塑造关联结合在一起。几座大中型会议单体的第一个单元拱体屋面下,是若干横截面不尽相同的混凝土异形柱,以看似随机的方式林立在主入口前。层叠交错的异形柱随着视角的移动,宽窄形态不断变化,倾斜射下的光线擦过坚硬且圆润的柱体,被捕捉为混凝土表层温润的釉面光泽和交织流转的光影。人们可以在承载拱体屋面的混凝土山墙下久坐,透过墙面的异形孔洞,瞥见墙后悬挂的楼梯一隅。这样海绵式的“多孔”建筑,不仅可以包容阳光、空气、声音,更重要的是,可以承载人的活动与情感。清晨的朝阳薄雾,缠绵的阴雨虫鸣,任何时候,紫晶国际会舍都给人一种宁静、朴素、舒缓的栖居感受。


项目图纸

△一层平面图

△屋顶平面图

△剖面图

 项目信息 

建筑师: 朱锫建筑事务所

面积: 40107 m²

项目年份: 2022年

摄影师:苏圣亮, 张钦泉

厂家:  Beijing Quncheng Construction Group Co., Ltd., Beijing Xinli Decoration Engineering Co., Ltd., Elevator, Jingdezhen Tianhan Lighting Co., Ltd., Wanyuan Hongrun Tengfei Stone Development Co., Ltd.

主持建筑师: 朱锫

设计团队: Mauro Pagliaretti,张顺,刘亦安,由昌臣,刘伶,纪明,陈艳红,韩默,丛啸宇

业主方: 景德镇黑猫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幕墙顾问: 晶艺玻璃工程有限公司

照明顾问: 北京宁之境照明设计有限责任公司

声学顾问: 杭州智达建筑科技有限公司

总承建商: 中国建筑一局(集团)有限公司,中建一局华江建设有限公司

地点: 景德镇


]]>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3/11/52964.html/feed 0
景德镇江西画院美术馆 / 筑境设计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1/10/50079.html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1/10/50079.html#comments Tue, 19 Oct 2021 08:09:43 +0000 30_美术馆入口沿街外景©根本堂建筑摄影.jpg

千年瓷都的文脉传承
时代更迭,产业调整,工业历史正逐渐离我们远去,城市经济发生了从生产到消费的根本转变,而景德镇的陶瓷文化永远留了下来,旧瓷厂转型陶瓷文化旅游地,吸引越来越多的年轻的陶瓷设计师、艺术家来到这里,为这座城市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建国瓷厂作为代表一个时代“痕迹”的文物级建筑,结合整个御窑历史街区,应该如何保护?是将它们视为拥有历史价值,一成不变的工艺品,还是将其改做新建筑以增加创意元素?我们采取了后者。就像再生的细胞焕发新的生机,使城市生命得以更好的延续。

2_美术馆主入口外景©根本堂建筑摄影.jpg

原建国瓷厂改造为一座专业的美术馆,承担新时代的艺术使命,完成文脉传承。同时采用针灸的办法来激活周边并加以利用,使老街区变得富有活力。

因势利导的更新改造

本项目更新改造范围包括,建国瓷厂1#厂房,员工浴室,员工宿舍,民居及北侧空置场地。在现有建筑条件基础上,根据馆方提出的规模和功能要求,结合场地周边环境,进行与历史街区的对话式设计。

1#厂房外立面风貌保存较好,内部为大空间厂房,承重结构为砖柱,屋顶为木结构桁架支撑轻质屋顶。为保证老厂房风貌不被破坏,原封不动的保留建国瓷厂1#厂房的外墙,保证建筑风貌的原汁原味。但受限于老厂房规模较小,空间单一,无法满足专业美术馆的面积及流线需求,因此,向地下空间延伸一层,作为库房,设备,展厅等功能,增加美术馆可利用面积,同时解决后勤流线。使公众流线与后勤流线可以有效分开,互不干扰。向下争取空间的同时,也向上争取空间。在老厂房中部增加二层玻璃体量,作为特展厅使用,同时由于新增玻璃体量在厂房中部,通过视线分析控制周边道路人流无法看到新增玻璃体量,从而达到保护原有街区风貌的效果。

二层新增体量采用渐变的彩釉玻璃,以其轻盈的立面表情使原本厚实的体量消隐在环境中,同时渐变的彩釉营造一种朦胧的釉色变化,犹如刚烧制好的陶瓷一般晶莹美丽,又宛如一幅水墨画与场地陶瓷文化相呼应。在玻璃体量内部设置观景平台,观者可从渐变的彩釉玻璃中俯瞰整个千年历史街区,与整个历史街区及御窑厂形成时空对话。

12_美术馆办公入口沿街外景©根本堂建筑摄影.jpg

除老厂房本身改造外,在厂房北侧空地采用有机生长的方式增建入口体量。设计延承原有的厂房的空间尺度,建筑形态,柱网跨度,立面模数等骨骼,利用现代的混凝土,玻璃,铝板等材料以更加简洁的设计语言塑造衍生于老厂房的新入口空间。新旧体量在肌理,比例上和谐一致,但在内部空间和建筑细部以及材料构造上却呈现着属于不同时代的建筑技艺,形成和而不同的设计效果。为整个千年历史街区植入当代表情。

原职工浴室建筑也被完整保留下来,因其砖混结构,多为小空间,因此功能改造为贵宾室等服务功能。其具有特色的山墙立面也被很好的保留。形成美术馆的海报墙。场地周边的部分民居也属于美术馆的用地范围,其与周边历史街区浑然一体,因此我们采用因地制宜的方式,把民居加以修缮,改造为美术馆的艺术家工作室。在延续整体场地风貌的同时,注入新的艺术功能。

29_建国瓷厂改造后老墙(2)©根本堂建筑摄影.jpg

跌宕起伏的时空穿越
原建国瓷厂为工业厂房,空间单一,设计空间处理上,通过加建体量,在平面与立体维度均做突破,从而丰富空间层次,形成序列空间。同时利用新旧对比,带来时空穿越的空间体验。

9_整体街区鸟瞰©根本堂建筑摄影.jpg

从入口广场拾阶而上进入新的门厅空间,门厅空间采用“人字“型混凝土屋顶,其原型来源于老厂房屋架空间,但以更加现代简洁的手法诠释艺术空间魅力,门厅内灯具设计为陶状,与当地文化呼应,同时强化门厅空间艺术性。设计来源于原型,但必须超越原型,只有这样历史与现实,个人与社会,特殊性与普遍性才可以通过设计过程实现完美融合。

1_feature.jpg

穿过门厅,经由片墙引导,穿过有高差的过渡空间(保留浴室建筑底层)进入老厂房,保留浴室建筑老墙被保护在玻璃中,如展品般呈现,穿越低矮的浴室底层空间,犹如穿越时空隧道,从新门厅进入老厂房公共大厅。

3_老厂房公共大厅©根本堂建筑摄影.jpg

老厂房公共大厅主要作为举办公共活动使用功能,室内改造本着恢复原有厂房空间气质的原则,延续厂房木屋架形式,增加钢构件以保证其结构合理,墙面恢复红砖效果,复原50年代建国瓷厂的工业感。从而与新入口空间形成强烈的时代反差。

32_一层展厅©根本堂建筑摄影.jpg

穿过公共大厅,经由空间中的异形体(放映厅)的引导,进入三层通高的中庭空间,到达平面的高潮。设计以小中见大的手法,在有限的空间内营造无限的空间体验–在现有厂房之内,利用二层局部凸起及地下体量,设计贯穿三层的吹拔中庭,使原本单一的厂房空间变的立体丰富,气势恢宏。

23_通往二层展厅公共楼梯(1)©根本堂建筑摄影.jpg

沿中庭楼梯拾级而上,到达二层展厅,二层曲线特展厅的墙面开设面向公共大厅的水平洞口,以线型的窗洞塑造永恒感,在展厅与公共空间之间形成回望,从而把公共空间的活动如展览一般纳入参观者的视线中。观众的公共活动亦成为美术馆展览的一部分。

25_通往二层展厅公共楼梯©根本堂建筑摄影.jpg

35_二层展厅至观景平台©根本堂建筑摄影.jpg

二层展厅采用彩釉玻璃幕墙围合,向周边环境开放,并设计观景平台,观景平台高度恰好可从厂房山墙之间一览整个历史街区,并与御窑厂龙珠阁形成视线对望。观者从朦胧的彩釉玻璃中俯瞰整个千年历史街区,渐变的彩釉模糊了时空的界限从而达成观者思想与场地文脉的时空对话。

4_二层展厅©根本堂建筑摄影.jpg

精细入微的技术手段
从破旧的工业厂房到满足恒温恒湿展厅的现代美术馆这之间要解决的结构,设备,构造的问题是本案的现实诉求。

16_美术馆门厅室内©根本堂建筑摄影.jpg

原厂房为50年代建造,受限于当时技术材料的局限性,采用砖柱支撑木桁架屋顶,四周以砖墙围合。为保留老墙,主体结构与老墙脱开,并对老墙采用钢丝网片加固,局部设置连接。为保证外墙基础不受影响,地下室外轮廓与外墙基础保持安全距离。首层梁及楼板外挑,尽可能靠近外墙,在外墙砖柱旁增加新的混凝土柱支撑钢木桁架屋顶。原厂房柱为砖柱,现为地下一层,地上局部二层的框架结构,因此砖柱换为混凝土柱。但在与外围老墙交接处,采用混凝土柱外包砖的做法,与老墙风貌保持一致。

原屋顶结构采用轻质木桁架,年久失修,改造过程,先拆除原木桁架,对可用木材进行回收。新结构以钢木桁架代替原本的木桁架,增加屋顶承载力。新的钢木结构中部分利用回收木材,延续古朴风貌。屋顶轻质彩钢瓦屋面,已出现屋面腐锈漏水等情况,且室内空间品质很差,冬冷夏热。此次改造,更换屋顶构造,增加防水层,保温层,屋顶采用黑脊瓦。原屋顶侧百叶窗增加low-e玻璃,木百叶换成金属木纹理百叶。以达到改善室内物理空间环境的效果。

结语

不同时代建筑的共生,是历史的传承与生长。改造的适应新时代,新功能,新时代视角的对话。这样的城市更新才有生命力。感谢刘子力董事长,熊洪华总经理,雷子人院长专业的定位及大力支持。感谢程泰宁院士,廖鹏馆长的技术指导。


项目图纸

△生成分析图

△生成分析图

△肌理图

△一层平面图

△二层平面图

△剖面图

△老墙大样图

△新墙大样图

 项目信息 

建筑设计:筑境设计

面积:11332 m²

项目年份:2021

摄影师:根本堂

厂家:广东南亮艺术玻璃

主创建筑师:周旭宏

建筑方案设计:周旭宏, 杨嘉, 郑从涛, 李雪晗

施工图设计:周旭宏、范晶晶、杨嘉、杨磊明、郑从涛、肖俊龙、徐超华

结构设计:倪兴惠, 王梦筱

给排水设计:杨迎春, 顾遥

暖通设计:潘军

设备设计:潘军, 王自立, 沈丹群, 邱平, 李浩, 孙超

室内设计:周旭宏, 常红亮, 杨嘉

委托方:景德镇陶文旅集团

地点:中国,景德镇


]]>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1/10/50079.html/feed 0
景德镇御窑博物馆 / 朱锫建筑事务所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0/10/48194.html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0/10/48194.html#comments Mon, 28 Sep 2020 06:00:13 +0000 a1 -North-west_view_调整大小.jpg

△ 西北人视

御窑博物馆位于景德镇历史街区的中心,毗邻明清御窑遗址,地段周边环绕着不同年代的建筑,从 明、清、民国时代的老民居及私家民窑,到49年后建造的厂房,再到90年代末的商品住宅,丰富、多元的城市肌理,塑造了极其特殊的、厚重的地段环境。

△ 鸟瞰

△ 总平面图

01. 场地

御窑博物馆的地域性实践融入了对场地的阅读,这种复杂的分析涉及到了城市学、考古学、人类学、气候等相关知识领域。景德镇“因窑而生,因瓷而盛”, 人们远道而来,依山而建、择水而居,终生的劳作就是建窑做瓷。瓷窑、作坊、居住三位一体构成了城市的基本单元,城市的雏形和结构也因此诞生。

一条条狭窄的里弄连接着众千私家民窑沿东西向布置,径直走向昌江,几条城市的主街平行于昌江沿南北布置,将市场连在一起。这样的城市结构不仅反映了当地人的生活、生存方式,更是城市应对湿热气候的智慧反映。

△ 构思草图

△ 城市布局

御窑博物馆由八个大小不一、体量各异的线状砖拱形结构组成,沿南北长向布置,它们若即若离,有实有虚,以谦逊的态度和恰当的尺度植入于复杂的地段之中。一方面,拱形结构的尺度不仅接近于周边的传统的柴窑,也在大尺度厂房、住宅楼和传统民居之间做了良好的过渡。另一方面,长短不一、伸缩自由的拱体结构巧妙地和周边参差不齐的地段边界产生了有机的缝合。

特别是应对复杂、多变、不可预测的历史街区内建造,这种化整为零的策略,就越发凸显它的前瞻性。开工不久,发现了新的遗址,通过拱体结构彼此之间的调整,将新发现的遗址巧妙地编织到博物馆的内部空间之中。

d1 _.pic_hd_调整大小.jpg

△ 城市模型

02. 原型

御窑博物馆建筑的形式源于当地传统柴窑的启发,与罗马时期的拱券截然不同,它不是简单的几何形,而是复杂的双曲面,具有强烈的东风拱券的特征。建造过程中不用脚手架,而是利用砖的收分错位,借助重力完成的。

砖窑不仅是景德镇城市的起源,更是人们赖以生存的生活与交往空间。它“保存着与这座城市的生命不可切割的记忆温度——旧时孩童在冬天上学途中,会从路过的瓷窑上捡一块滚热的压窑砖塞进书包抱在怀中,凭借这块砖带给他的温度,捱过半日寒冬”。

冬季,学校也常常会移至温暖的瓷窑旁;夏季,歇窑期间,砖窑所散发的湿冷空气更是孩童玩耍,年轻人交往、老人纳凉的好去处。这些断壁残垣的老窑遗址,这些薪火相传的不灭记忆,是御窑博物馆自然而然的源泉。瓷窑独特的东方拱券原型,窑砖的时间与温度的记忆,塑造出窑、瓷、人的血缘同构关系。

不仅窑炉作为建筑类型融入了城市的历史,修建窑炉的材料“砖”也是可知可感的。在达到一定生命周期蓄热性能衰减后窑砖被从窑炉上替换下来,又可以成为修建居住建筑的材料。窑炉早已成为景德镇文化记忆和城市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也顺理成章成为了御窑博物馆的空间类型。

e1 _.pic_hd_调整大小.jpg

△ 项目模型

03. 空间经验

博物馆建筑分为地上、地下两层,门厅位于地上层。这样的布置不仅仅会让人们在走向它时感到体量的亲和感、感受到它的尺度和城市中现存的建筑保持接近,更重要的是人们进入它的空间经验与过去工匠在此劳作烧瓷的经验十分类似。

f1 _WX20200925-214851_2x.jpg

△ 项目轴测

当人们漫步御窑遗址公园,穿越在绿荫下,行走在沙沙作响的碎石地面上,跨越平静的水面之上、缓步进入门厅。向左行,人们将穿越一系列尺度大小略有变化、时而室内时而室外的拱体结构空间,穿越明代的遗迹和丰富的下沉院落,开启了窑、瓷、人同源的博物馆经验之旅。

从门厅向右,书店、咖啡、茶室、最终来到半户外的拱体下,阳光下水体的波纹映射在粗燥的窑拱的表面,低矮、水平的横缝诱使人们好奇的席地而坐,御窑遗址长长的水平地表扑面而来,意想不到的惊喜不期而遇。这与人们进入门厅之前走向报告厅空拱时,透过垂直切割的竖缝所看到御窑遗址中的玲珑阁的经历如此不同,惊喜又如此相似。

△ 自御窑遗址远观博物馆

△ 入口人视

△ 茶室、咖啡区

△ 茶室、咖啡区前的水景

△ 砖石墙体和混凝土梁细部

△ 入口大厅

△ 入口大厅

△ 从设计商店看向茶室、咖啡区

△ 设计商店和茶室、咖啡区

△ 从茶室、咖啡区拱形空间看向主入口

△ 茶室、咖啡区

固定展览借助于一个密闭的水平上下环路完成,临时展厅可以任意并入环路,融入整体展览,也可独立存在,因为它有自己独立的出入口。博物馆另外一个特点是将古瓷修复过程融入展览,成为展览重要的组成部分。办公入口位于整体建筑的东南侧相对独立的拱的北端,安静、隐蔽。货车可以从该拱的南端倒入拱内,封闭、安全装卸货。

△ 从开放拱形展厅看向下沉剧场

△ 开放的拱形展厅空间

△ 从大厅看向开放的拱形展厅空间

△ 从大厅看向开放的拱形展厅空间

△ 从大厅看向礼堂

△ 礼堂大厅

△ 礼堂

△ 礼堂

h9 _Auditorium_调整大小.jpg

△ 礼堂

△ 礼堂

博物馆建筑与自然之间形成很多灰空间,它们虚实相涵、内外相生,彼此缠绕,人们行走在博物馆内部的整体空间经验,反映出中国传统建筑特有的“藏、息、修、游”东方美学特质。

△ 下沉庭院

△ 下沉庭院

△ 楼梯

04. 结构

建筑拱体的结构近似三明治,内外两层砖中间为混凝土,混凝土拱为主体结构,以抵御地震时的侧推力,外部采用新老窑砖混合砌筑,映射当地传统建造方式。

△ 开放的拱形空间

△ 开放的拱形空间

△ 中庭

△ 空间砖墙和光线

△ 空间砖墙和光线

05. 气候

整组建筑拱体沿南北长向布置,包含很多开放的拱体结构和下沉院落。地面上拱体的灰空间,不仅可以遮阳避雨,更可以捕捉夏季南北的主导风向,让凉风鱼贯而入,自然通风。多个大小不一、下沉的垂直院落,大多都种竹,不仅为地下空间营造了充满诗意、自然光线的环境,且具有很强江西意象。也塑造了烟囱效应,就像当地民居中的垂直院落一样,实现良好自然通风。

△ 礼堂大厅和下沉庭院人视

△ 下沉庭院

k3 _View_in_between_open_vaults_调整大小.jpg

△ 拱形之间的空间

△ 明代遗址

k5 _View_to_the_Ming_dynasty_ruins_调整大小.jpg

△ 明代遗址

△ 开放的拱形空间

l1 _DY5A1206final_调整大小.jpg

△ 建筑夜景

设计图纸

45_WX20200925-214808_2x.jpg

△ 首层平面图

46_WX20200925-214827_2x.jpg

△ 地下一层平面图

43_WX20200925-214838_2x.jpg

△ 剖面图

项目信息

建筑设计:朱锫建筑事务所

地址:景德镇,江西,中国

项目年份:2020

摄影师:朱锫建筑事务所, 是然建筑, 田方方

建筑面积:10370.0 平方米

合作建筑师: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主持建筑师:朱锫

前置批评:周榕

艺术顾问:王明贤、李翔宁

设计团队:由昌臣,韩默,何帆,刘伶,吴志刚,张顺,Shuhei Nakamura,杨圣晨,杜扬,陈奕达,贺成龙,丁新月

结构顾问: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机电顾问: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绿建顾问: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景观设计:朱锫建筑事务所,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展陈设计:朱锫建筑事务所,北京清尚建筑装饰工程有限公司

室内设计:朱锫建筑事务所,北京清尚建筑装饰工程有限公司

幕墙顾问:深圳市大地幕墙科技有限公司

照明顾问:北京宁之境照明设计有限责任公司

声学顾问:浙江大学建筑技术研究所

业主:景德镇市文化广播电影电视新闻出版局,景德镇陶瓷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

施工单位:中国建筑一局(集团)有限公司,中建一局华江建设有限公司


]]>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0/10/48194.html/feed 3
景德镇丙丁柴窑 / 张雷联合建筑事务所 //m.stpapt.com/archcollege/2019/06/44570.html //m.stpapt.com/archcollege/2019/06/44570.html#comments Thu, 06 Jun 2019 04:05:10 +0000 0_建筑_.董素宏.jpg

▲ 建筑外观  摄影:董素宏

浮梁曾经是景德镇管辖地,被称作瓷都之源,高岭古矿遗址也是国际陶瓷文化圣地。丙丁柴窑位于浮梁县前程村,距景德镇市区不到一小时车程,基地四面环山,竹林环绕,有溪水从基地中间流过,环境清幽。

▲ 浮梁县前程村鸟瞰

▲ 丙丁柴窑鸟瞰  摄影:姚力

景德镇柴窑因其以马尾松为燃料而得名,是当地流传近两千年烧瓷传统的行业象征。柴窑又称作景德镇窑或镇窑,如同任何历经千年积淀的传统手工艺,正遭遇现代技术和新的烧制方式的冲击。作为传统制瓷工艺,柴窑由于对林木资源的消耗和烧制效果难以把控等特性,发展受到限制。近年来更由于煤、天然气燃料等工业化技术的普遍采用,以及环保要求的冲击,正面临消亡威胁。目前景德镇蛋形柴窑挛窑技术的传承人只有70多岁的余和柱先生,和他带的三、四个徒弟。

b1_景德镇目前唯一的柴窑挛窑传人余和柱师傅.jpg

▲ 景德镇目前唯一的柴窑挛窑传人余和柱师傅

相对于大规模气窑产品,柴窑烧制成本高火候难把握成品率低,但柴窑烧制的瓷器胎骨细腻油润,釉色温润肥厚,色泽含而不露。据说用永和宣的丰收碗会有喝茶清香,喝酒不醉,喝咖啡醇厚的感觉。像柴窑这些我们还没有真正了解的传统手工技艺,或许将很快湮灭在人类历史长河之中。

“瓷器之成,窑火是魂”。业主黄女士给柴窑取名丙丁,丙火阳盛,似太阳光芒,充满向外放射的能量;丁火阴柔,似月光烛光,内敛昭融,柔而得其中。丙丁之火相合,寓意阴阳相济,灵气共生,万物皆宁。作为对振兴柴窑传统抱负极大志趣的实践者,丙丁柴窑的业主余先生和黄女士九年前从外地回到家乡景德镇,创立 “永和宣”高端瓷器品牌。黄女士出生陶瓷世家,父亲是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黄卖九老先生,作为景德镇当代青花的标志性人物,其分水青花和半刀泥名扬海内外。老余2012年开始向83岁的把桩大师余恂铨学习烧窑;2014年又跟随景德镇目前唯一的柴窑挛窑传人余和柱师傅学习挛窑,丙丁柴窑便是他跟随师傅一起完成的满师之作。能够同时成为挛窑、烧窑大师的传人,并有自己的瓷器工作室和柴窑,这在景德镇独一无二。老余在学习烧窑的过程中开始领悟柴窑的魅力,以丙丁柴窑为新的起点,余先生夫妇直面景德镇柴窑没落的现实,心存融合瓷器行业成型、挛窑、烧窑三个完全独立的制作过程,提升传统手工艺高度的梦想。通过丙丁柴窑实现其重塑景德镇蛋型柴窑尊严和当代代表性的抱负。

▲ 业主老余夫妇和师傅把桩大师余恂铨

▲ 张雷与黄卖九老先生在丙丁柴窑建造现场

▲ 业主老余夫妇在窑炉前合影

丙丁柴窑包括窑房和窑炉二部分,设计以窑炉为核心,布局生产和参观体验二条平行的动线。丙丁柴窑的窑炉有160担容积,长度约为11米,烟囱高度也在11米左右。由余和柱师傅带着徒弟们在二个月内建成。蛋型柴窑复杂双曲面砖拱砌筑全凭经验,其传承依赖师徒关系且一般不传外人,整个挛窑过程中没有任何图纸,目前也没有任何文字资料记载。手工窑砖砌筑的拱形双曲面窑炉一气呵成,柴窑炉膛可以承受1100度-1300度的高温,通过烟囱调节窑炉各个区域有均匀分布的温度,可以烧出不同效果的瓷器,炉火的力量令人惊叹。柴窑一般能用60次左右,窑砖历经高温会逐渐失去强度,需拆除后重新挛窑,而窑房则可以一直使用。

▲ 挛窑现场

▲ 业主老余亲自参与丙丁柴窑窑炉挛窑

调整大小 9_00-1_挛窑手稿.jpg

▲ 挛窑手稿

▲ 窑炉  摄影:董素宏

▲ 窑炉  摄影:董素宏

▲ 窑炉  摄影:董素宏

▲ 从窑炉向外  摄影:董素宏

▲ 拱形双曲面窑炉

▲ 拱形双曲面窑炉

历史上窑房是普通的生产车间,采用木结构解决屋顶跨度,满足瓷器的生产流程。今天手工柴窑却是接近失传的技艺,负有传承历史的使命。我们希望丙丁柴窑能够成为传统技艺和工匠精神的圣堂,塑造令人尊敬和自豪的仪式感。

▲ 传统木结构窑房

▲ 传统木结构窑房及挛窑现场

▲ 传统木结构窑房及挛窑现场

丙丁柴窑空间仪式感的创造以窑炉为核心,窑房采用与窑炉砖拱结构类似的混凝土拱作为空间母题,强化以窑炉为中心的东西轴向对称序列。顶面光带、墙面条窗、地面竖缝均指向窑炉中轴。细长的天光自屋顶中央洒落,随时间在窑炉表面移动。由内及外浮光掠影,炉火星空天人合一。

▲ 细长天光随时间在窑炉表面移动  摄影:姚力

▲ 顶面光带和墙面条窗光影  摄影:姚力

▲ 窑房内部空间  摄影:董素宏

窑房的功能分区按照生产流程、参观体验二条动线布局。生产动线集中在底层,包括窑炉前平台区及楼梯二侧的台阶,主要在满窑、烧窑及开窑期间使用,可以上釉、装匣、满窑、堆松材、点火、开窑等。底层二侧靠外窗的房间为上釉、装匣、磨把、匣钵和瓷器储藏等日常工作区域。满窑、烧窑和开窑时有30多位窑工在现场工作,夜以继日。窑炉背后是他们的临时生活辅助空间,包括卧室和卫生间淋浴盥洗间等,方便工间休息。

▲ 一层工作空间  摄影:姚力

▲ 满窑前的工序  摄影:董素宏

▲ 满窑前的工序  摄影:董素宏

▲ 满窑前的装匣  摄影:姚力

▲ 满窑  摄影:董素宏

▲ 大水窑点火仪式  摄影:姚力

▲ 大水窑

▲ 开窑

▲ 开窑

整个瓷器烧制过程中会有不少访客前来参与,窑房专门设计了体验动线,陶瓷艺术家、收藏家,爱好者,可以从最好的角度近距离接触全过程参与。参观体验流线主要集中在二层,和生产流线分开。

二层参观流线以窑炉为中心绕建筑一圈,通过拱顶的空间指引,从不同角度体会建筑和窑炉生动的空间关系,突出窑炉充满仪式感的核心地位。动线的最后一段是正对窑炉中轴线的楼梯,访客向上到达休息厅,在中轴线上俯瞰整个丙丁柴窑,窑房与窑炉浑然一体,砖拱与混凝土拱交相辉映。建筑空间为点火和开窑仪式设计了充满仪式感的场所,在这里窑工对自己的工作有了自豪感,参观体验者对传统技艺和工匠精神充满敬畏。

▲ 窑房内部空间  摄影:董素宏

▲ 模型

丙丁柴窑清水混凝土的窑房是窑炉的庇护,也是窑炉空间的延伸。老余在考察完混凝土模板厂家以后提出要造一栋独一无二的混凝土建筑,按照他的说法是要“超过安藤忠雄”的混凝土建筑。最终这座面积1800㎡的清水混凝土建筑没有使用一颗穿墙螺栓,而是在混凝土墙外侧通过钢结构支撑模板。丙丁柴窑的建造前后历时二年,突破常规挑战自我充分体现了老余追求极致的工匠精神。除了清水混凝土之外,丙丁柴窑的主要材质也只有和窑炉一致的窑砖,建筑二层以上拱形窗洞以窑砖镶嵌花格滤光造影,至极至简,永不妥协。

▲ 建筑夜景  摄影:姚力

▲ 正入口  摄影:姚力

▲ 正入口局部  摄影:姚力

▲ 建造现场

▲ 完工照

丙丁柴窑选址“前程村”,除了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环境,更寓意前程似锦的美好未来。丙丁柴窑从无到有,今年4月初步落成,大水窑4月29日景德镇解放70周年日点火成功。 21路近2000多件瓷器5月4日开窑后完美呈现,更有黄卖九老先生的窑宝青花瓷瓶C位惊艳亮相。丙丁柴窑终得圆满,建筑与柴窑形式与内容高度契合。

l1_黄卖九老先生窑宝青花瓷瓶.jpg

▲ 黄卖九老先生窑宝青花瓷瓶

2018年5月25日同济大学李翔宁教授策展的第十六届威尼斯建筑双年展中国馆在威尼斯军械库拉开帷幕。“我们的乡村”回到中国文化的发源地,去寻找被遗忘的价值和被忽视的可能性。丙丁柴窑作为六个展览主题之一“业”板块的代表性作品,在中国馆主入口正对面,表达我们对传统技艺和工匠精神的敬畏。在前程这个优美宁静的丘陵山村,老余夫妇和地方政府希望借助柴窑的复兴,带来更多对景德镇陶瓷产业的关心关注,带来乡村技艺传承和经济发展新的契机。在中国文化里,瓷器从来不仅被作为日常生活的必需品,更是感悟生活的重要容器。

m1_建筑夜景.董素宏.jpg

▲ 建筑夜景  摄影:董素宏

设计图纸:

调整大小 50_drawings1_1.jpg


▲ 一层平面图

调整大小 51_drawings2_1.jpg

▲ 二层平面图

调整大小 52_drawings3_1.jpg

▲ 立面图&剖面图

调整大小 53_drawings4_1.jpg

▲ 剖面图&立面图

项目信息:

设计方:张雷联合建筑事务所

地址:景德镇市,江西省,中国

类别:更新项目

主创建筑师:张雷

设计团队:张学

建筑面积:1800.0 m2

项目年份:2018

摄影师:姚力, 董素宏


]]>
//m.stpapt.com/archcollege/2019/06/44570.html/feed 5
溪边栖居水月馆——景德镇三宝蓬陶瓷设计中心 //m.stpapt.com/archcollege/2018/12/42829.html //m.stpapt.com/archcollege/2018/12/42829.html#comments Mon, 17 Dec 2018 06:18:15 +0000 景德镇三宝蓬艺术聚落坐落于江西景德镇三宝村西朝坞的一个山谷中,曼景建筑完成了整个艺术聚落的总体规划以及其中四组建筑的设计,陶瓷设计中心便是其中之一。建筑形如圆月,漂浮于水面之上,故称作水月馆。

调整大小 三宝蓬艺术聚落南侧鸟瞰 South aerial view of Sanbaopeng Art Community.jpg

三宝蓬艺术聚落南侧鸟瞰(图片来源:陈颢)

建筑犹如漂浮于水面之上的圆月 Building as if a moon floating on the water.jpg

建筑犹如漂浮于水面之上的圆月(图片来源:陈颢)

调整大小 溪流上的建筑 The building above the stream.jpg

溪流上的建筑(图片来源:田方方)

质胜文则野

西朝坞的山谷算是一块“野”地,被周边溪流和两侧的山体限定出来,谈不上一等的风光,但也有溪水漫溢,地势起伏,草木杂生。“文胜质则史,质胜文则野”,对于这样的场地,理想的状态大概是保持和延续场地的野趣,并将其延伸至未来的空间、材料以及艺术家的生活方式中,正如中国书画中的“野意”胜于“精工”。 

西朝坞山谷中的一块野地 A piece of wild land in the valley of Xichaowu _.jpg

西朝坞山谷中的一块野地(图片来源:曼景建筑)

溪水漫溢,地势起伏,草木杂生 Overflowing streams, undulating terrains, and luxuriant vegetations.jpg

溪水漫溢,地势起伏,草木杂生(图片来源:曼景建筑)

随形——地形、器形

因为三宝蓬艺术聚落内部的空间功能多样、需求各异,从外部又很难找到一以贯之的场地特征来引导空间设计,所以空间和场地上的整合显得并不必要,而且可能会削弱具体空间和局部场地的特征。我们的策略是姑且放弃这种整合,而把设计作为空间和场地的中介,让每个独立建筑和它所在的局部场地进行匹配并且相得益彰。如同在传统聚落中,空间的生成是以自利性的原则作为主要的底层驱动,自下而上生长出来。

调整大小 江西婺源思溪延村聚落 Sixiyan settlement, Wuyuan, Jiangxi Province.jpg

江西婺源思溪延村聚落(图片来源:曼景建筑)

调整大小 三宝蓬艺术聚落东侧鸟瞰 East aerial view of Sanbaopeng Art Community.jpg

三宝蓬艺术聚落东侧鸟瞰(图片来源:曼景建筑)

水月馆选定的位置在山脚下的一条溪流转折之处。溪水两岸西高东低,溪流由南向北顺势而下。虽有地形水势,在周边的山谷里也甚是普遍。面对这簇小山水,我们希望最终的空间能够最大程度呈现它的野意。于是建筑以柔软身姿轻轻跨越溪流,匍匐于地表,用室内的高差再现原生场地的起伏,并以溪流的转折点为中心框定出内部的水院。它是人工化的自然而非全然的人造物——此为建筑跟随“地形”。

调整大小 水月馆选定的场地 Site of Shuiyue Pavilion.jpg

水月馆选定的场地(图片来源:曼景建筑)

水月馆空间生成Shuiyue Pavilion Space generation.gif

水月馆空间生成

建筑跟随地形 Building following the landform.jpg

建筑跟随地形(图片来源:田方方)

建筑整体的形态则来源于匣钵——烧制瓷器时用来放置瓷器胎体,以便隔绝火焰与烟尘的器皿。匣钵是盛放瓷器的“器之器”,相信在千年瓷都,这便是最直接有力的空间图腾——此为建筑跟随 “器形”。

匣钵 Sagger.jpg匣钵(图片来源:曼景建筑)

溪上匣钵 Sagger floating above the stream.jpg

溪上匣钵(图片来源:曼景建筑)

调整大小 建筑回应山形水势 The building responding to the landscape.jpg

建筑回应山形水势(图片来源:田方方)

得景——内景、外景

“匣钵”安放于山水之间,内部的庭院截取了一个由绿竹、芭蕉和溪水构成的原生标本,框定出风云变幻、流水潺潺、树影摇曳——此为得内景。

从室内看到的全景图 Panoramic view from interior.jpg

从室内看到的全景图(图片来源:田方方)

在“匣钵”外侧,随地势起伏留取一条宽窄变化的水平缝隙,它将人的目光限制在这条缝隙当中;缝隙较宽的部位对应内部的公共区域,让人置身室内犹在乡野;缝隙较窄的部位对应内部相对私密的区域,给每个人一幅独特的风景。高度变化的缝隙展现出一幅跟随地势,可以用身体度量的全景图——此为得外景。

调整大小 夜景 Night view.jpg

夜景(图片来源:田方方)

随地势起伏的水平缝隙 Horizontal stripe imitating the undulating terrain.jpg

随地势起伏的水平缝隙(图片来源:田方方)

从室内看到的全景图 Panoramic view from interior.jpg

从室内看到的全景图(图片来源:田方方)

办公区和会议室-Working area and meeting room.jpg

办公区和会议室(图片来源:陈颢)

形影——虚实、时光

最初选择了匣钵的形态,其实是有些犹豫的。因为在山水之间放置一个圆形,给人的感觉可能太异质了;即便是圆,那也应该是个柔软的、不刻意的圆。

调整大小 山水中安放的“匣钵”  The sagger-shaped building merging into the landscape.jpg

山水中安放的匣钵(图片来源:田方方)

对于这样的形态,我们不希望它呈现出过多的当代技术并突兀在山水之中,况且涉及到复杂精密的建筑技术,在当地建造也有太多不确定性;另外匣钵表面凹凸斑驳也需要通过表皮得到再现 。基于这两点考虑,我们决定将表面细分,并模糊它的精度。这样不仅可以避免以一个巨大而人工的建构体与自然环境相冲突,也可以降低曲面形态对于完成度的依赖。我们最终选择了锈蚀的铜片折弯形成的铜瓦,以钢索背挂形成“瓦帘”,作为建筑曲面部分的包裹。

调整大小 背挂铜瓦 Cooper tile facade.jpg

背挂铜瓦(图片来源:曼景建筑)

背挂铜瓦细部 Detail of cooper tile facade system.jpg

背挂铜瓦细部(图片来源:曼景建筑)

虚实相间的立面在视觉上提供了一个多变的状态:在白天宛如一个肌理丰富且坚硬厚实的实体,夜晚经过室内光线的穿透又薄如蝉翼。铜瓦在自然环境下氧化缓慢,会逐渐显示出时间的印迹。最终,“匣钵”上布满铜绿,甚至将人工的存在消隐到自然之中。

调整大小 建筑的肌理和色彩融于环境之中 Texture and color of the building merging into its surroundings.jpg

建筑的肌理和色彩融于环境之中(图片来源:陈颢)

调整大小 薄如蝉翼的立面透出室内微光 Soft light passing through the flap-thin facade.jpg

薄如蝉翼的立面透出室内微光(图片来源:田方方)

灵感与自然的碰撞

水月馆最初被构想成一个可以容纳书店、咖啡馆、陶瓷展示和艺术家沙龙等功能的合集。它是当代生活与野趣的融合,是三宝蓬艺术聚落的客厅。

后来由于景德镇陶瓷设计中心的入驻,建筑功能发生了变化。当以新的空间需求重新启动室内设计时,我们对于建筑空间的基本构架和新的功能需求做了拟合,并激发出未来的使用场景。我们将随地表起伏形成的两个平台分为展示与办公区域,并将连接两个平台的台阶作为立体的展台和一个开放式的阶梯教室。两个平台和两段坡道形成了一个随地形起伏的圆环,圆环内外皆是野意的自然,这无疑给最终入驻的陶瓷设计师提供了一个灵感与自然碰撞的空间。

办公区 Working area.jpg

办公区(图片来源:田方方)

展示区 Display area.jpg

展示区(图片来源:田方方)

调整大小 叠水穿越建筑 Stream falling and passing through the building.jpg

叠水穿越建筑(图片来源:田方方)

建筑贴附在原生地形之上 Building attaching to the original landform.jpg

建筑贴附在原生地形之上(图片来源:田方方)

虽存野意,不绝烟火

安放在山水间的“匣钵”,以柔软的身姿贴附在地表之上;山间流淌而过的溪流,让整个建筑变成了一座跨越两次水面的桥梁;光影中斑驳的铜瓦表皮,如同保护色让建筑的形体隐匿在自然背景之中。“匣钵”的形态作为“器之器”,唤醒了潜伏在景德镇人内心中的图腾,成为当地的文化坐标。陶瓷学院的毕业生进入陶瓷设计中心开始了他们的职业生涯,周边的居民于傍晚时分围绕建筑在溪水边纳凉。水月馆已逐渐融入了当地自然与人文的环境,这种融入并非简单地与环境趋同,而是如同铜瓦的斑斑锈迹,最终自然地成为其中的一部分。

建筑室内外的使用者 People inside enjoying the space while locals walking outside.jpg

建筑室内外的使用者(图片来源:田方方)

建筑和场地原生树木 Building and original trees on site.jpg

建筑和场地原生树木(图片来源:田方方)

水中倒影 Building with its reflection.jpg

水中倒影(图片来源:田方方)

调整大小 广场遥望建筑 View from the surrounding square.jpg

广场遥望建筑(图片来源:田方方)

黄昏鸟瞰 Twilight aerial view.jpg

黄昏鸟瞰(图片来源:曼景建筑)

模型 Model.jpg

模型(图片来源:曼景建筑)

图纸

总平面图 Masterpla.jpg

总平面图

地下一层平面图 Basement floor plan.jpg

地下一层平面图

一层平面图 Level 1 plan .jpg

一层平面图

剖面图、立面图 Section&Elevation.jpg

剖面图、立面图

索支式背挂瓦拆解图.jpg

索支式背挂瓦拆解图

索支式背挂瓦细部.jpg

索支式背挂瓦细部


项目信息

项目名称:景德镇三宝蓬陶瓷设计中心

项目地点:江西省景德镇市三宝村

业主:景德镇正源文化产业发展有限公司

建筑面积:1027㎡

主持建筑师:吴海龙

设计团队:吴海龙、赵林、李三见、唐程颖、苗梦娜、卫韡、郭思博、程孟雅、毛广知、李诗慧

摄影:陈颢、田方方、曼景建筑

项目功能:展示、办公

建筑方案设计:曼景建筑

建筑施工图:武汉卓尔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室内方案设计:曼景建筑

景观方案设计:曼景建筑

景观顾问:瑞拓设计

]]>
//m.stpapt.com/archcollege/2018/12/42829.html/feed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