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时尚芭莎艺术 - //m.stpapt.com 我们塑造了建筑,建筑亦塑造了我们 Fri, 22 Nov 2024 01:34:18 +0000 zh-CN hourly 1 http://wordpress.org/?v=3.8.4 刘家琨:如果不真喜欢,最好不要坚持! //m.stpapt.com/archcollege/2018/06/40679.html //m.stpapt.com/archcollege/2018/06/40679.html#comments Sun, 17 Jun 2018 15:29:34 +0000 640.webp.jpg

蛇形美术馆北京展亭(Serpentine Pavilion Beijing),摄影:王府中环

5月29日,蛇形美术馆北京展亭正式在王府中环亮相。这是主办方首次邀请中国设计师参与蛇形美术馆夏季展亭项目,其设计者刘家琨在推出作品《苏州御窑遗址园暨御窑金砖博物馆》后,再一次带着新作出现在大众视野中。

640.webp (2).jpg

刘家琨作为国内当红的一线建筑师之一,不仅曾被邀请到MIT、皇家艺术学院等学校举办讲座,其作品也获得了远东建筑奖、建筑实录中国奖等奖项。

他早年还出版过《英雄》《高地》《此时此地》《叙事话语与低技策略》等著作,直到把全部主力放在建筑领域后,才放慢了文学创作的脚步。

640.webp (1).jpg

建筑师刘家琨,摄影:阿灿。

艺术家何多苓作为王小波的铁杆粉丝,曾评价过刘家琨作品《明月构想》的重要性不在《未来世界》之下。这样一个在两个不同领域都具备令人惊艳的才华的人,是极为少见的。

640.webp (3).jpg 

《明月构想》小说作品

虽然,刘家琨现在的主业是建筑设计,但他在上大学之前都从未听说过建筑学。他最初的想法就是跳出农村找个工作。陈丹青也在年轻的时候遇到过类似情况,上头一给他安排个能画画的工作,他迫不及待地就去了,原因是终于不用种地了。

640.webp (4).jpg

苏州御窑遗址园暨御窑金砖博物馆,摄影:存在建筑

而刘家琨选择建筑的另一个原因是他觉得这个学科和画画有关系,不过等他真正上了大学后,才发现两者相差甚大——于是,他很快就对建筑失去了兴趣,便开始了文学创作。但大概谁也想不到,当初阴差阳错的两个选择,成就了现在的刘家琨。

640.webp (5).jpg

苏州御窑遗址园暨御窑金砖博物馆内部,摄影:存在建筑

芭莎:近年来,你创造了很多建筑作品,对文学的热情减退了吗?有写新作品的打算吗?

刘家琨:内在的热情没有减退,但我放在文学上包括阅读上的时间少多了。我也还想写,但没有足够的时间——建筑这活儿,是耗时费力的苦活儿。

芭莎:在小说《明月构想》中,你描绘了一个反乌托邦世界,这和你建筑上倾向于简洁、明确、可解的设计有何联系?

刘家琨:按说是应该有什么隐秘的联系,但我自己没多想。换种说法来谈,我更加倾向于认为建筑是建筑,小说是小说。

640.webp (6).jpg

建川博物馆聚落-文革之钟博物馆内部,2007年,摄影:存在建筑

640.webp (7).jpg

刘家琨真正认真做建筑设计是1993年左右,之前的10年里他在设计院只主持过两个建筑,却创作了几部中长篇小说。在同学汤桦的建筑个展上,本来已经想改行的他,又发现了建筑的可能性,这成为了他重回建筑学并创立个人工作室的导火索。

640.webp (8).jpg

何多苓工作室,摄影:家琨建筑

刘家琨在个人事业初期,首先接受的是来自艺术家朋友的委托——罗中立的工作室是他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建筑作品。朋友们对他信任,他们知道在刘家琨的设计中,更多考虑的是人的感受。

640.webp (9).jpg

罗中立工作室,摄影:家琨建筑

而后设计的何多苓工作室和鹿野苑石刻博物馆,也进一步展现了其处理文化空间的能力,奠定了他在行业内的地位。刘家琨和大多数建筑师不一样,他不喜欢呆在北京、上海这样的一线大都市,他选择留在成都,并在四川有着大量的建筑作品。

640.webp (10).jpg

刘家琨部分建筑作品地理位置分布图

芭莎:《鹿野苑石刻艺术博物馆》可以说是你的成名作,对你的意义是什么?

刘家琨:“鹿野苑”可以说是让我对自己的探索方向、方法更自信的一个强心剂,同时它也让我收获了人们的信任,这对工作室后来的生存和发展有很大的好处。

640.webp (11).jpg

鹿野苑石刻博物馆,成都,2002年,摄影:存在建筑

640.webp (12).jpg

鹿野苑石刻博物馆内部,成都,2002年,摄影:存在建筑

芭莎:曾提到过关于营造“现实中国和印象中国”的话题,“现实中国”于你是怎样的?

刘家琨:所谓“印象中国”是指关于中国的某种美好想象,比如宋朝或是山清水秀之类的景象。而“现实中国”就是我们每天接触到的这些野蛮生长的建筑环境。另外,有一句老外说的话很有意思“我被张艺谋的世界吸引到了中国,看到的却是贾璋柯的世界。”

640.webp (13).jpg

胡慧姗纪念馆,2009年,摄影:存在建筑

刘家琨把每个人都看得很重要,还为在512地震中死难的女学生胡慧姗建了《胡慧姗纪念馆》,这是他盖的唯一一座违章建筑。他对每件作品都做到尽心尽力,不会后悔以前做的任何决定。

640.webp (14).jpg

胡慧姗纪念馆,2009年,摄影:存在建筑

在作品中,观众既感受到了设计的随性,又看到了很有精气的、关于图形的直接转化。刘家琨的建筑设计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关于图像的,他把这看作一种造型艺术。

640.webp (15).jpg

胡慧姗纪念馆,2009年,摄影:存在建筑

640.webp (16).jpg

持续了18年的蛇形美术馆的夏季项目是建筑圈的盛事。主办方的目标要求早就超过了“做一个展亭”,而是要“挑战建筑学实践的极限”。这也是刘家琨想要参与这个项目的原因,他很高兴能够被选中参与设计,并且也想要看到自己建筑学方向上的突破。至于蛇形美术馆要走出伦敦,王府中环要进军艺术,这都是合情合理的事。

640.webp (17).jpg

蛇形美术馆北京展亭,摄影:家琨建筑

芭莎:为什么想要在“2015年威尼斯双年展”展出作品《随风2015:由你选择》上做持续性的探索?

刘家琨:这次尝试的重点,首先是想超越常见的、表面的“中国元素”,表现更内在的东方意识。我采用了“力”作为主题,是因为力无处不在的,并没有东方西方之分。但“怎样对待力——对抗?顺从?还是因势利导?——它不光是一种技术的态度,也是一种文化的态度”。我想呈现一种“充满能量,引而不发”,像射手禅定一样的状态。

此外,我有个能够创造一种新结构的强烈愿望。“随风”是被动的重力悬垂,还不能成为一种稳定的结构,展出“随风”之后我一直在琢磨这个问题。而这次采用了弓箭的原理,利用了材料自身的弹性,并由拉力赋形“弓拱”,已经成为一种有弹性的自稳定的新型结构概念。

640.webp (18).jpg

《随风2015:由你选择》,威尼斯双年展,摄影:家琨建筑

640.webp (19).jpg

蛇形美术馆北京展亭灯光效果,摄影:家琨建筑

芭莎:你曾提出过“低技策略”的概念,此次蛇形美术馆展亭的尝试是属于“低技”还是“高技”?

刘家琨:很难单纯界定是低技还是高技。现在这个材料是普通的:弹簧钢板、钢索、螺栓和工字钢,它们的施工工艺也不是很难;但地上的大方砖比较特殊,是以前故宫用的。而反观力学结构原理和计算,也许算是“高”的,或者至少能说是新的。

蛇形美术馆北京展亭(局部),摄影:方子语

如今,关于蛇形美术馆北京展亭的设计,也出现了褒贬不一的声音。这种情况在他的作品《西村大院》刚呈现的时候也有发生。其最初被居民认为是烂尾楼、被诟病商业动线混乱,但最终受到业内外多方面的认可,并被评价为再现了成都市民生活的场景。

西村大院,成都,2015年,摄影:存在建筑

刘家琨对于这种声音很是坦然。他觉得反正又不是金钱美女,不管自己怎么做,也不会人人都喜欢,只要在作品里完成自己认为更有意义的事就好。

640.webp (24).jpg

蛇形美术馆北京展亭(局部),摄影:夏至

他知道做得更有“效果”会讨人喜欢,也在弓上留了悬挂点的构造,但这个作品本质上就是力学装置。其更重视的是“原理”的表达,一旦“效果”遮蔽了“原理”,那就宁愿牺牲“效果”。刘家琨也同时给出了霸气回应:没有好看的皮肉,光骨头。

640.webp (25).jpg

蛇形美术馆北京展亭,摄影:王府中环

刘家琨认为对于建筑来说,达到合理的把控度是很重要的,建筑师需要对建筑持有一个张弛有度的基本态度。他还给年轻建筑师们提出了建议: “概念想法不能落地、做不到自己想要做的项目、常加班但回报微乎其微”的情况是很常见的,并不是行业初期才会遇到。我现在很多时候也一样,这行就是如此,没有秘笈能解决这一情况,支撑我继续走下去的是对建筑的热爱和好奇心。”

640.webp (27).jpg

四川美术学院雕塑系教学楼,2004年,摄影:存在建筑

另外,刘家琨也提到:初心是重要的,一来就什么都想得到的好事是很难有的,真有的话路上就会有很多人,于是好事又没有了。

如果你有热爱,也就无所谓“坚持”,因为你在做给你带来乐趣的事。如果不真正喜欢,最好就不要“坚持”,“坚持”意味着为了另外的目的而忍受现在做的事。如果你乐此不疲,做久了自然就会建立概念和实施之间的现实感,把控力也就增强了。

640.webp (28).jpg

金华建筑艺术公园五号茶室,2006年,摄影:家琨建筑


感谢 时尚芭莎艺术 授权分享

欢迎关注他们的微信公众号

微信号:bazaarartchina

qrcode (2).bmp

]]>
//m.stpapt.com/archcollege/2018/06/40679.html/feed 2
为何建筑要承担反抗的责任? //m.stpapt.com/archcollege/2018/06/40641.html //m.stpapt.com/archcollege/2018/06/40641.html#comments Thu, 14 Jun 2018 10:52:26 +0000 640.webp (78).jpg

瓦尔斯温泉浴场

2009年,建筑师彼得·卒姆托被授予了普利兹克建筑奖。至此,这位低调的建筑大师终于被外界所熟知。他的建筑作品总是与潮流无关,更多的是挖掘建筑内在的精神,在实用与美感兼具的同时还透着一丝禅意。 

废墟之上的美术馆

彼得·卒姆托(Peter Zumthor)在设计建筑时,总是不让它脱离任务和本质而存在。他所设计的科隆美术馆将旧址与新建筑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二战中,德国科隆市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城中的圣科伦巴教堂也被摧毁。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1997年,卒姆托在教堂的废墟上重塑了一座全新的建筑——科隆美术馆。

640.webp (79).jpg 

640.webp (80).jpg 

科隆美术馆

虽然是现代的建筑,彼得·卒姆托却将曾经教堂的断壁残垣、中世纪的石头废墟等元素结合起来,以此为地基进行再造。美术馆的墙面是在老教堂的墙面之上修补而成的,这些墙体之间依然存在着缝隙,以便于透光。

640.webp (81).jpg 

科隆美术馆

昼夜更替,当不同角度、强度的光打在博物馆内的墙面上,不变的美术馆便有了无数种风采。这样的设计既保留了历史的痕迹,又有所创新,也使得建筑物本身成为一件“文物”。彼得·卒姆托对建筑独到而个性的处理观念,使他的作品往往突破了时间的限制,上升到了经典的高度。

640.webp (82).jpg

科隆美术馆 

“建筑要承担反抗的重任”

1934年,彼得·卒姆托出生于瑞士巴塞尔,他的父亲是一名木匠。25岁时,他成为了一名木匠的学徒,耳濡目染之下,彼得·卒姆托对建筑材料的处理技艺也日渐提高,这为他日后在建筑界的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也正是这一经历,他在设计时都会考量建筑结构的质地与实用性,身上流淌着工匠们不畏困难的血液。

640.webp (83).jpg 

建筑师彼得·卒姆托

640.webp (84).jpg 

彼得·卒姆托工作室

1963年起,彼得·卒姆托在当地的艺术学院进行学习。16年后,他建立了自己的工作室。在这之后,他的很多作品都受到了业内的一致好评。

640.webp (85).jpg 

彼得·卒姆托设计的布雷根茨美术馆

640.webp (86).jpg 

彼得·卒姆托设计的古罗马遗迹保护所

640.webp (87).jpg 

彼得·卒姆托设计的圣本尼迪克特礼堂

值得一提的是,彼得·卒姆托的作品数量并不多,因为他很少去主动寻求项目上的合作。大部分时间,他都呆在位于阿尔卑斯山的工作室内。隐居般的工作习惯更是将他的形象衬托得极为神秘,甚至有人认为,这是他在维持自己高尚的“人设”。然而无论如何,彼得·卒姆托的作品带给我们的感官享受是独一无二的。

布雷根茨美术馆

除了父亲的影响外,对于彼得·卒姆托的建筑生涯影响较大的一段经历则是他在瑞士Granbunden州的工作。该地区位于瑞士东部,与意大利相邻,因此这里的文化多样性程度非常高。彼得·卒姆托曾在这里的州政府纪念建筑维护部门工作了12年,对此更是深有感触。在工作时,他不仅要了解不同文化的建筑理念,也对该州各种类型的建筑和功能了如指掌。

彼得·卒姆托设计的菲尔德克劳斯兄弟礼堂(Bruder Klaus Field Chapel)

正是这一时期的工作,使得彼得·卒姆托对建筑的实用性有了自己的看法:设计不能只是单纯地在旧建筑上进行创新、模仿,要挖掘建筑背后对于气候、环境、温度等因素的影响。而这种务实的精神正是如今很多建筑师所缺少的:太多的建筑师为了追寻绚丽猎奇的外表而忽视了空间的协调,以及建筑之于自然和人类所存在的作用。

640.webp (92).jpg 

彼得·卒姆托设计的锌矿博物馆

菲尔德克劳斯兄弟礼堂

自然之美

上世纪80年代,彼得·卒姆托受邀为瓦尔斯村庄建造一座新的温泉浴场。这座温泉浴场从设计之初到最后建成,共经历了十年时间,到1996年才正式面世。正所谓“十年磨一剑”,浴场在建成后,凭借其与自然浑然一体的构造成为了建筑史上不朽的作品。若论它的神奇之处,还要从两方面讨论——建筑整体的设计,以及对光线、水和石板的巧妙利用。

瓦尔斯温泉浴场

首先,从整体设计来看,这座温泉浴场是“嵌入”山谷里的。站在山坡上,难以想象与视线平齐的草坪竟然是浴场的天花板。彼得·卒姆托为何会采用这样的设计?其实,了解他过往的作品后我们会发现,他所设计出的建筑基本都是“低调”且“尺度不大”的。换句话说,他非常擅于将建筑与当地自然环境融为一体,让作品有一种“浑然天成”的风格。

瓦尔斯温泉浴场外观

瓦尔斯山谷风景秀丽,潺潺的流水贯穿其中。在设计温泉浴场时,既要充分利用当地的水资源,又要尽量不去破坏自然的和谐之美。因此——在彼得·卒姆托的构想里,一座“岩洞”般的浴场诞生了。浴场的外部由层层的片麻岩组成,这些厚度不一的岩石给建筑带来了一种粗粝的美感,也正与山水相映。

640.webp (2).jpg 

瓦尔斯温泉浴场

除了外部的巧夺天工外,这座温泉浴场的内部设计也充满了智慧。作为需要营业的温泉浴场,内部必定会有不同温度的水池区。而由混凝土和片麻岩构成的墙面、天花板很可能会因为过高的湿度和过大的温差而导致变形,这对于建筑的美观和安全性来说都是一种隐患。

瓦尔斯温泉浴场

看似棘手的问题,却被彼得·卒姆托轻松解决了——他在石板外浇筑了一层混凝土,墙内凹凸不平的结构加强了水泥与石头之间的结合,使建筑更加牢固。此外,整个浴场由分散的墙体支撑,顶部的天花板之间也留有缝隙。这些缝隙既为石板变形留出了余地,也让阳光可以从缝隙中进入室内,打造出温暖昏暗的场景。

640.webp (6).jpg 

瓦尔斯温泉浴场外观

“建筑要承担反抗的重任”

正如前文所说,彼得·卒姆托在设计时总是会将建筑的本质摆在首位,从未因为潮流的变化有所动摇。也因如此,在授予他普利兹克建筑奖时,评审对他的评语中有这样一段内容:“彼得·卒姆托一直以来被全球的建筑师们当作建筑大师而备受尊敬,他的作品也因为其坚定不移、特立独行的工作态度而一直备受关注。

布雷根茨美术馆

在当下这个忽略本质的社会中,建筑要承担反抗的重任,用它自己的语言抵制那些形式与意味的浪费。”逃离了城市中心光怪陆离的设计、在偏远的寂静之处筑一方天地。彼得·卒姆托用自己的作品对流行进行反抗,让诚意与深刻重新回到建筑的世界。


感谢 时尚芭莎艺术 授权分享

欢迎关注他们的微信公众号

微信号:bazaarartchina

qrcode (2).bmp

]]>
//m.stpapt.com/archcollege/2018/06/40641.html/feed 1
这些艺术品,实在是太黑暗了…… //m.stpapt.com/archcollege/2018/06/40627.html //m.stpapt.com/archcollege/2018/06/40627.html#comments Wed, 13 Jun 2018 14:29:20 +0000 640.webp (25).jpg

《第五人格》游戏画面

随着游戏《第五人格》的上线,无数网友臣服于这款游戏紧张刺激的氛围中。而对于很多玩家来说,相比于剧情,更吸引他们的还有游戏的哥特式画风。那么在艺术史中,是否也有类似风格的作品呢?今天,就让我们来欣赏一些“暗黑”风格的画作吧!

破碎的大门、废弃的木屋、杂草丛生的废墟……这些都给游戏增添了极大的神秘感,而这种“暗黑系”的画面风格一经上线便备受好评。其实在艺术史中,也有一些这样的作品,它们有的色彩阴沉、让人压抑;有的色彩艳丽,却同样给人带来压迫感。

640.webp (27).jpg 

640.webp (28).jpg

《第五人格》游戏画面

No.1

640.webp (29).jpg

·高《乌鸦群飞的麦田》

在游戏《第五人格》中,乌鸦作为一种非常重要的线索而存在,而乌鸦在人们的认知里也往往象征着衰败和绝望。《乌鸦群飞的麦田》(也叫《麦田上的鸦群》)是梵·高于1890年7月创作的作品。

640.webp (44).jpg 

梵·高《The Weaver》

这是梵·高生前最后的几幅作品之一。也正是在创作这幅作品的当月,梵·高自杀。这幅画的线条、构图将他在精神上的困扰、病痛带来的折磨表现得淋漓尽致。尽管画中大面积存在梵·高作品中常见的金黄色,但乌云密布的蓝天、乱飞的乌鸦以及扭曲的小路,都为这幅画带来了沉重的压抑感。

640.webp (46).jpg 

梵·高《Farmhouse in Provence》

或许,在梵·高心中,他愿与画中的乌鸦一起,远离人间、摆脱病痛,去迎接天空的一方晴朗。而画中浮动的笔触,也正好映衬了作者内心的不安、浮躁与慌乱。尽管色彩亮丽,但画中传递出的压迫感让人不得不认为这是一幅“黑暗”的艺术作品。

640.webp (47).jpg 

梵·高《Flower Beds in Holland》

640.webp (48).jpg 

梵·高《The Olive Orchard》

No.2

640.webp (49).jpg

弗利德里希作品

作为18世纪德国的浪漫主义风景画家,弗利德里希(Caspar David Friedrich)的作品总是被蒙上一层氤氲的气氛。而如果你玩过游戏《第五人格》,便会发现这款游中各种景物的外形、颜色都与弗利德里希的绘画作品很相像。

640.webp (50).jpg 

弗利德里希《Mondaufgang am Meer》,1822年

那么,这位浪漫主义的风景画家为何作品的风格如此压抑?这与他的自身经历密不可分:弗利德里希出生于商人家庭,从小就没有经济上的困扰。然而,本该属于他的幸福生活却被亲人的离去一次次打破。

640.webp (51).jpg 

弗利德里希《自画像》

640.webp (52).jpg 

弗利德里希《Abtei im Eichwald》

弗利德里希七岁的时候,他的母亲去世;在这之后,他的两个姐姐也因为意外离开了人世。而彻底令他绝望的是,在一次滑冰时,他的弟弟也因为不慎落水而死亡。这些痛苦的记忆始终笼罩着弗利德里希,所以他的大部分作品都被笼罩了一层阴郁的色彩。无论是灰蒙蒙的天空,还是形状各异的枯树、船只,都让欣赏作品的人们感受到了压抑。

640.webp (53).jpg 

弗利德里希《Seashore by Moonlight》,1835-1836年

No.3

640.webp (54).jpg 

耶罗尼米斯·博斯《人间乐园》

这幅三联画《人间乐园》是由15世纪荷兰艺术家耶罗尼米斯·博斯(Hieronymus Bosch)于1504年创作的作品。画面分为左、中、右三幅,依次分别描述了亚当、夏娃在地上乐园的情景、人类在人间放纵的片刻欢愉,以及人们在地狱中所受到的痛苦极刑。

 微信截图_20180613222613.png

博斯《The Ship of Fools》,1490-1500年

这三幅画作均为博斯的想象之作,却也蕴藏着作者对人间的深刻反思:世间的人们尽情纵欲、欢饮放浪,均是在延伸亚当夏娃的原罪,而在这样的放浪形骸之后,又是地狱痛苦的生活在等待他们。博斯用这样的手法讽刺了世间人的堕落。

640.webp (56).jpg 

博斯《Crucifixion With a Donor》,1480-1485年

除了深刻的道理之外,博斯在作品中所表现出的丰富想象力、对宏大篇幅绘画布局的掌控能力,以及对人物、场景的刻画能力,都使他的作品吸引了越来越多的观赏者。尽管色彩明艳,但《人间乐园》所传递出的情绪却是压抑、黑暗的。

640.webp (57).jpg 

博斯《人间乐园》(局部)

No.4

640.webp (58).jpg 

Zdzislaw Beksiński《Untitled》

战争给人带来的影响有多大?1926年生于波兰的画家Beksiński在小的时候便经历了世界大战——从那时起,尸体、死亡、暴力和恐惧在Beksiński的记忆中埋下了种子。在Cracow工业大学完成了建筑学的他,很快对艺术产生了极大的热情。

640.webp (59).jpg 

Zdzislaw Beksiński《Untitled》

640.webp (60).jpg 

Zdzislaw Beksiński《Untitled》

Beksiński在绘画、雕塑、建筑等领域均有所涉猎。然而,正是由于战争的影响,他早期的作品中充满了地狱、墓地、外星生物等可怕的意象。这些作品充满了表现主义的色彩。对于Zdzislaw Beksiński来说,很多作品的意义不仅有对死亡的探讨、对战争的控诉,甚至还包括戏谑的成分在其中,因此很难为它们命名。

640.webp (61).jpg 

Zdzislaw Beksiński《Untitled》

640.webp (62).jpg 

Zdzislaw Beksiński《Untitled》

断肢残骸、荒原上的破败建筑……这些场景给观赏者带来了无尽的压抑。而在Beksiński后期的作品中,经常会出现十字架等物件,并且画面结构简单。这段时期,他的画作所呈现的更多的是形式主义。不变的是,荒诞恐怖的氛围依然扎根于Beksiński的艺术世界。

640.webp (63).jpg 

Zdzislaw Beksiński《Untitled》

640.webp (64).jpg 

Zdzislaw Beksiński《Untitled》

No.5

640.webp (65).jpg 

弗朗西斯科·戈雅《农神食子》

之前介绍的作品中,其黑暗之处往往在于物体形态或者画作涵义,而戈雅的作品《农神食子》却真的是令人看了第一眼就觉得恐惧。表情狰狞的农神张着“血盆大口”,正在吞吃他血淋淋的孩子。

640.webp (66).jpg 

戈雅《Countyard With Lunatics》,1794年

这幅《农神之子》被戈雅用来装饰餐厅。在罗马神话中,有人预言农神的儿子将最终会推翻农神的统治。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农神将自己的儿子吃了下去。这样阴暗的画作为何被戈雅创作出来并且还挂在家里呢?

640.webp (67).jpg

戈雅《The Third of May 1808》,1804年

其实这幅面反映出了戈雅痛苦、无助的内心世界。1792年,戈雅因为发高烧而丧失了听力。1819-1823年之间,他创作了包括《农神食子》在内的14幅作品,并且将之装饰于家中。在经历了两场严重的疾病之后,戈雅对自己的身体情况感到非常担忧,同时西班牙国内的政治情况也不容乐观。这些担忧、焦虑都被放他进了这十四幅作品之中。

640.webp (68).jpg

戈雅《The Second of May 1808》,1814年

在戈雅的艺术生涯之中,他早期的作品是典型的巴洛克风格,同时其中也有古典主义的影子。戈雅早期的作品并没有太多浓郁的悲剧色彩。他当时的人生也算是“一帆风顺”:1780年受聘于圣费南多皇家美术院,后成为副院长,继而成为宫廷画师。

640.webp (69).jpg

戈雅《Witches Flight》,1797-1798年

而从1808年拿破仑入侵西班牙之后,戈雅的画作风格一反之前的和谐,转而聚焦于疾病、战争、死亡等生命主题。其晚期作品所映射的黑暗现实与内心世界,无不让人们在观看那时的画作时仿佛亲临了一场噩梦。

640.webp (70).jpg

戈雅《Witches' Sabbath》,1797-1798年

尽管这五位艺术家的作品风格大不相同,但透过他们的作品,我们能看到人性的阴暗、疯狂之处。同时,我们也会逐渐发现,“暗黑系”不仅局限于冷调的色彩,也会显露于作品本身的意义之中。


 感谢 时尚芭莎艺术 授权分享

欢迎关注他们的微信公众号

微信号:bazaarartchina

qrcode (2).bmp

]]>
//m.stpapt.com/archcollege/2018/06/40627.html/feed 1
他是日本现代建筑第一人,战后的日本因他的建筑而重生! //m.stpapt.com/archcollege/2018/05/40351.html //m.stpapt.com/archcollege/2018/05/40351.html#comments Tue, 22 May 2018 15:08:16 +0000

代代木国立综合体育馆

1964年,代代木国立综合体育馆在东京落成。这座采用新型结构的建筑,被人们誉为“20世纪世界最美的建筑之一”,而日本现代建筑甚至以此作品为界,被划分为前、后两个历史时期。这座建筑的设计者,正是日本建筑大师——丹下健三。

日本现代建筑史中的顶点

如今,代代木国立综合体育馆仍对公众开放使用,它还将作为2020年东京奥运会的手球场馆,再次出现在国际视野之中。其实,在50余年之前,由建筑师丹下健三打造的这座场馆,就彻底改变了日本的近代建筑史,被视为划时代的建筑作品。

代代木国立综合体育馆

整座场馆由游泳馆和球类馆组成,从天空中俯瞰时,游泳馆犹如两轮错置的新月,而球类馆则呈现出海螺形状。整座建筑由具有高张力的缆索进行悬索,因此,建筑的内部更加空旷、灵动。独特的外部造型,则可以追溯到日本古代的神社和竖穴式住居。

代代木国立综合体育馆

丹下健三将本土民族的文化元素,与当时最为先进的理念相融合,使整座场馆达到了材料、功能、结构、比例,直至历史观的高度统一。正如他本人所说:“虽然建筑的形态、空间及外观要符合逻辑性,但建筑还应蕴涵直指人心的力量。

代代木国立综合体育

在传统与现代的双重背景下,这座体育馆不仅仅成为了奥运会时,东京向世界展现的一张完美名片,更成为了日本现代建筑发展的一个顶点。创作这件杰作的丹下健三,被人们公认为“日本当代建筑界的第一人”。

代代木国立综合体育馆

有温度的城市

丹下健三出生于1913年,小时候的他成绩优异,几乎所有科目的考试都能拿到满分。长大之后,他顺利地考入东京大学建筑系,正式开始学习建筑设计。

建筑师丹下健三

毕业之后,丹下健三进入日本建筑大师前川国男的建筑事务所中工作。前川国男作为日本现代建筑中的先驱,曾在柯布西耶的门下学习了很长一段时间。丹下健三也自然而然地在事业初期,受到了柯布西耶的影响。

The Olivetti Technical Centre and Warehouse

因此,在这段时期内,丹下健三对于现代建筑的技术、材料和运作,不仅逐渐拥有了深刻的理解与体会,还积累了非常丰富的实践经验。随着他对建筑功能性的深入研究,他开始关注城市规划和建筑之间的关系。

富士电视台

1941年,丹下健三提出了“国民住宅方案”,这是他最早期的项目之一,并且成功引起了建筑设计界的关注。随后,他前往东京大学的城市规划研究所,并且成立了“丹下研究室”。他将之前积累的设计经验运用到理论研究中,提出了公共场所设计的交流性理论(Communication Space)。

在丹下健三看来,公共场所的空间除了拥有特定的功能性外,还能促进人际关系的发展,具有交流的特性。当然,不同的文化背景会产生不同的交流需求——西方的公共空间更倾向于空阔的广场,而在东方世界里,更多的交流存在于狭小的社区邻里之间。而他更希望能将两者结合,让公共空间的交流功能,得到最好的发挥。

广岛和平纪念馆

由此,丹下健三的设计逐渐从单一的对功能的考虑,扩展至更加富有人文关怀的一面。这样带有温度的建筑设计,为未来城市的规划,提供了全新的思路与实践方式。

建筑的周期

二战后,整个日本百废待兴,新城市的规划成为了市政府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如何高效、合理地设计城市建筑?丹下健三和黑川纪章等人,成立了一个全新的建筑流派——新陈代谢派,他们关注建筑的生命周期,主张以最新技术高效地解决现有问题。

广岛和平纪念馆

在他们眼中,建筑也拥有自己的生命。在一栋建筑修建完成后,它的生命并没有停滞,而是会在将来的某个时间点,再次发生改变,以此延续自己的寿命。而这种改变的可能,则需要依托最先进的技术得以实现。

丹下健三作品

因此,丹下健三会在设计中,为建筑“留有余地”,以应对将来在原有建筑中的改进和突破。由他设计的日本山梨文化会馆,采用了16根圆筒形结构作为建筑的主要支柱,这些圆筒结构都保留了日后加高的空间。而在各层之间,许多空留出的屋顶花园,都为日后的扩建提供了可能。

日本山梨文化会馆(扩建改造前)

日本山梨文化会馆(扩建改造后)

楼层可以加高,结构也能改变——建筑在飞快变化的城市中,拥有了更强的适应性。建筑是会成长变化的,而丹下健三就是这一切的缔造者与见证者。

东京圣玛丽大教堂

传统与未来

1952年,丹下健三受东京市政府的委托,在有乐町设计了一座行政大楼。30年后,当政府搬迁到东京新宿时,他再一次接受了相同的委托。这座于1991年完工的新大楼,被东京人亲切地称为“东京都厅”,这也是他设计生涯晚期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东京都厅

上世纪90年代的日本,高度发达的信息技术产业让人印象深刻,丹下健三便直接采用了电脑芯片作为整座建筑的灵感来源,甚至连三栋大楼之间的通道结构,都参考了电脑中的信号传输方式。

东京都厅

这座由三幢大楼组合而成的建筑群,将传统与现代完美地融合为一体。“我们今天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创造性地使过去和未来都变得更好。”丹下健三常常把传统文化元素比作化学实验中的催化剂:“它激发我们的设计过程,但是正如催化剂在化学反应后便消失不见一样,在最终的设计中,传统也是会消失的。

东京都厅

很多建筑师畏惧传统的束缚,逃避科技的强大,但丹下健三在自己的设计中,对过去与未来实现了恰到好处的平衡。真正伟大的建筑并不是单单由传统或者未来决定的,更重要的是设计师自身对两者的解读。

东京圣玛丽大教堂

1987年,丹下健三荣获“普利兹克建筑奖”,成为了这座“建筑界奥斯卡”奖杯的第九位获得者,更是亚洲获此殊荣的第一人。1980年,他还被授予日本文化艺术界的最高奖——日本文化勋章。在公众眼中,丹下健三的建筑设计充分诠释了日本独有的特色,从他开始,日本建筑才真正在国际中占据了自己的一席之地。

建筑师丹下健三

这一时代所谓的创造力,就是将科技与人性完美结合。”科技与人文,传统与未来,从来都不是处于两极的境地。当你把它们分割开时,你自然会处于困惑之中,只有以包容、开放的内心去迎接它们,才能看见无限的可能。


 感谢 时尚芭莎艺术 授权分享

欢迎关注他们的微信公众号

微信号:bazaarartchina

qrcode (2).bmp

]]>
//m.stpapt.com/archcollege/2018/05/40351.html/feed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