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清建筑设计 - //m.stpapt.com 我们塑造了建筑,建筑亦塑造了我们 Fri, 20 Sep 2024 01:15:24 +0000 zh-CN hourly 1 http://wordpress.org/?v=3.8.4 再生 – 苏州自在春晓 / 上海日清建筑设计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0/12/48628.html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0/12/48628.html#comments Tue, 15 Dec 2020 07:45:10 +0000 a1.jpg

缘起

理性消费主义盛行下,传统地产设计中通过重金打造豪华售楼处的模式日渐式微。作为地产设计中最为重要的设计内容之一的售楼处如今正在走向两个极端-永久售楼处越做越好临时售楼处越做越快。永久售楼处强调所见即所得,呈现未来生活场景,力求建筑精致,空间宜人,环境优美。临时售楼处,尽可能缩短建造周期和减少投入成本,为了节省时间和成本甚至采用集装箱拼装。

本案是基于当下趋势对临时可拆建售楼处的探索和实践。

b1.jpg

场所

项目选址在苏州浒墅关地区京杭运河旁的一片平坦的草地上。东侧建筑低矮,是民国建筑改造后的蚕里文创园。西侧直面大运河,视野开阔。南北向均为草地,自然散落几棵树。大运河上的步行双桥,民国的房子,草地,树这些建筑和自然的景观成为一个重要的空间节点,形成特有的场所记忆。

c2.jpg

模数

我们取4.2m的方格网作为模数,每个模块单独的面积17.6㎡,可以满足办公管理卫生间等基本空间。四个模块拼合形成8m*8m的大空间作为沙盘展示。洽谈区作为最大的功能空间面积需要9个模块。为了保证每根横纵梁的高度一致,建筑高度也采用了4.2m高。每个平面网格变成了一个个立体的模块。每个模块被拆解成三类构件:结构构件(梁和柱)、 维护构件(门、窗、外墙板)、底板和屋顶。所有的梁柱的交接均采用铆接方式便于拆卸和安装。景观场地和装置的布置延续建筑4.2m*4.2m的模数,与建筑的立面和平面取得统一。

d1.gif

渗透

基地内有一棵树,售楼处采用L形态朝向树打开,与两个样板房体块围合出院落,院与树成为了建筑的视觉中心,整个参观动线围绕着院子展开。洽谈区作为动线的终点面向大运河展开。洽谈区共九个模块,我们朝向河面方向推出一个模块,面向运河形成一个凸出的三面临空的盒子作为茶室。抽离的盒子在洽谈区中心留下一个庭院,洽谈区围绕庭院形成内外被自然包裹的流动空间。模型区与洽谈区之间增加一个庭院从而保证所有的模块都能直面景观,实现内与外的相互渗透。

e3.jpg

模糊

建筑在空间、光线、透明度之间建立了一种微妙的关系,让人、建筑、活动与环境共同构成了一个丰富的背景。建筑和景观共用一套网格体系,渐变的景观方格作为第三重的空间的过渡,弱化了灰空间和基地之间的联系。模糊了内和外的边界,边界的模糊实现空间的交融。使用者游走在内和外之间,得到不同空间感受。

透明

柯林罗把透明性分为物理的透明和现象学的透明。底层架空的盒子、透明的维护结构,纤细的白色柱子是物理层面的透明。建筑在场地中,以一个盒子的体量呈现,保持着一种临近“无”的状态,展示空间外环绕灰空间的廊架,在建筑与环境间形成了一层过渡 ,无限延展直至虚空,一方面建筑内部空间具有溢出建筑边界的迹象,另外一方面,建筑外部的自然又通过玻璃墙渗透成为内部空间的一部分,建筑被视作水平向内与外之间相互透叠的部分。底层架空的盒子可以看做天地之间的空间,建筑中两个中庭可以看做大地向天空延伸,建筑主体又被视为垂直向大地与天空相互透叠的部分,建筑在空间上实现了现象学的透明。透明性不仅仅是空间上的,也是体验上的,作为展览建筑,没有单一动线的设定,使用者在不同的位置可以随意穿梭在内外之间。人们可以自由的通过在建筑中游走、触摸它或建立身体上的联系来感知建筑的组织方式,实现体验上的透明性。

建造

设计思考首先跨越框架结构体内部的力学问题,而直接关注结构体之间的连接方式与空间组合。以空间结构体的思考方式,同一框架体又因为空间属性变化生成多种不同的空间形式,因此建筑最终所呈现的建造逻辑是不同的单元框架体组合拼接。室内中庭空间的立柱从内部暴露了结构体单元的框架,重复出现且结构均匀的构件,揭示了整体和单元的关系。单元框架体的特性由此显现,可分解、重组、反复利用、便于运输。

再生

1. 环境的再生

建筑所在的场所本身是一片再生之地。原本衰败的地区,通过改造和整饬后形成了一片汇聚了城市活力的文创中心。通过建筑的改造和空间重塑,旧有的场所获得了新的生命,场地的活力得以再次激发。

i1.jpg

2. 建筑的再生

建筑从设计之初便被赋予了装配和可拆卸的特性,由此建筑便拥有了生命。流动的液态金属与流动的空间对比是再生最好的注解。空间流动,可以适应不同的场地,形态透明,可以与各种不同的环境融合。

j1.jpg

设计图纸

m1 1F_调整大小.jpg

△一层平面图

m2 2F_调整大小.jpg

△二层平面图

m3 Elevation_调整大小.jpg

△立面图

m4 Elevation - 2.jpg

△立面图

m5 Detail.jpg

△节点详图

m6 Detail - 2.jpg

△节点详图

项目信息

项目名称:自在春晓

项目位置:苏州虎丘区浒墅关

业主单位:金地集团

设计单位:上海日清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项目总负责:任治国

设计团队:石登科 章卓 罗雅馨 刘影 杜怡心

景观设计:上海水石景观环境设计有限公司

室内设计:赛拉维室内装饰设计(天津)有限公司 

幕墙设计:中衡设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泛光设计:苏州尚明堂照明设计有限公司

建筑摄影:山间摄影

建筑面积:350m²

设计时间:2020年4月

竣工时间:2020年9月

]]>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0/12/48628.html/feed 0
一幅立体“至上主义”抽象画——西安绿地能源艺术中心 / 上海日清建筑设计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0/09/48082.html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0/09/48082.html#comments Thu, 10 Sep 2020 05:14:34 +0000 a1.jpg

项目背景

该项目的设计希望通过形式的转化,揭示周围文脉的本质。将建筑看成是与其周围环境的一种对话,这种环境既指的是当下的物理环境,也是一个历史的连续统一体。

从城市发展的角度看,六朝古都的西安正不断历经时代的变革,打破传统城墙围合,重新建立城市发展新秩序。

项目位于西安高速发展的西咸新区规划区,地块紧邻西咸大轴线,位于能源园的主要轴线核心节点。场地为较细长的长方形,两面邻路,东侧紧邻城市绿化带。在延续能源园轴线的同时,建筑与环境融为一体,与西咸大轴线相呼应,激发场地的历史空间活力,最终以“城市客厅”的姿态迎接市民。

△ 总平面图

建筑形态与构成

引用马列维奇抽象画中几何体交错叠加的组合方式以及长方形场地限制,最终形成以三个基本长方形交错叠加组合的形体舒展地坐落在场地中。南北向三个大小不同、交错布置的体块打破了场地的狭长感。中间体块为建筑的主入口部分,位于南北两个长方形体块偏居中的位置减少空间狭长感,增强建筑的功能性。

△ 概念分析

△ 体块分析

在东侧主入口处,北侧体块的大露台与其下方的水面形成进退有序的层次空间,营造意境。红褐色折形坡道可将人流直接引向二层,增加了空间趣味性的同时,丰富立面构成。

e8.jpg

建筑立面虚实结合,以玻璃的“虚”,结合白麻石材的“实”。立面设计继续延续马列维奇的抽象画,以白麻石材为“画板”,玻璃窗为“几何体”,部分几何体延伸到屋顶,窗框赋以红、黄、蓝三原色,构成一幅立体“至上主义”抽象画。

f1  Analysis - 2.jpg

△ 窗户分析

“一体化”的空间体验

室内空间以“至上主义”为宗旨,打造实用、灵活、一体的趣味空间。

简约的建筑形体与内部简约的空间形态相辅相成,两者共同构成“一体化”的建筑空间序列。

主入口处的垂拔空间凸显了空间感。南侧的洽谈区域为灵活的全开敞空间,在一定程度上服务于功能主义并使之切实可行。这种通透的空间通过构件进行功能性分割,打造了小空间之间相通又不相互影响的可变模式,既符合“一体化”的宗旨,又体现了场所精神。

g1.jpg

开敞式书吧与二层悬挑的特色大露台、红褐色折形坡道相连相通,使得室内外空间相通。悬挑的大露台同样采用拾级而上的台阶式,以达到不同的空间体验。

△ 剖面分析

材料节点

项目以白麻石材为主,底色为灰白,散布灰麻点。远看时仅能看到石材的灰白色底色,灰麻点随着距离的缩短慢慢显现,增加细节与质感。

项目中的折形坡道及部分立面采用了锈钢板——锈化处理的钢板。生锈的初期呈现黄色,随着生锈进程的推移,最后在红褐色稳定下来。其寿命能达到普通钢的5—8倍,具有环保、免涂装、维护简单的特点,这些慢慢锈化的耐候钢最终会披上金黄色的外衣,温暖阳光的色调大大增强了人们的亲切感,提升了场所精神。

技术图纸

1F Plan.jpg

△ 一层平面图

2F Plan.jpg

△ 二层平面图

East elvation.jpg

△ 东立面图

North elevation.jpg

△ 北立面图

Section.jpg

△ 剖面图

m8 Key section_调整大小.png

△ 分解轴测图

项目信息

项目名称:西安绿地能源艺术中心

项目位置:陕西省咸阳市西咸新区

业主单位:绿地西北事业部

业主团队:王萌 徐妙荣 陈铭宇 张思敏

建筑设计:上海日清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设计总负责:宋照青

设计团队:李晟 刘振睿 李颖超 张润阳 于明明

施工图设计:深圳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景观设计:上海日清景观设计有限公司

景观团队:章翼 张晔 向阳 杨丹丹 魏猛 刘明空

室内设计:上海集艾室内设计有限公司

建筑面积:2200㎡

建筑摄影:是然建筑摄影 Schranimage


]]>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0/09/48082.html/feed 2
场域空间与艺术镜像:世茂 · 浪花艺术馆 / 北京日清建筑设计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0/08/47904.html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0/08/47904.html#comments Fri, 07 Aug 2020 08:17:07 +0000 a1.jpg

区位

项目位于天津东部沿海的滨海新区,地处环渤海经济圈的中心地带,周边有天津航母主题公园和海洋博物馆以及滨海妈祖文化园,是一个集娱乐放松,寓教于乐及文化于一体的多元化生活地块,临海的优越地理环境使其呈现出一个独特的展示和体验区域。

理念

整个湾区的规划“以点、线、面为基本逻辑,构建人、海、天之间的当代城市空间序列”。建筑以浪花为意象,切入“水”的主题,从海浪场景中抽取“水滴和浪花”的概念,造化海上镜像。浪花作为原型生成建筑的整体特征,形成了建筑和自然之间的对话体系,大海与土地的交融之处,建筑具备了新的符号意义。



△ 形体生成

功能

整个展示区设计包括三大功能板块:浪花艺术馆、户外阳光剧场和公共活动区域,每个区域都和周边休闲沙滩相连接,建筑从沙丘和礁石层面分离出来,一种悬浮的空间结构把看海的体验贯穿于一条完整的空间步调之中。

建筑在交接处还设置了三个挑向大海的户外露台,这个区域是建筑的额外空间,在只有大自然的声音中,人的感官完全打开和放松。在这个空间里,人,海,空气和阳光之间形成更为紧密的一种关系。

参数化

建筑的表皮运用一体化参数化设计,鱼鳞片状的铝板微妙的变化排布,使外立面从各个角度反射不同时刻的阳光,建筑周围的水池对光线的漫反射,再次投射到鳞片状的立面上,使建筑呈现出丰富的光影变化。建筑30多米的无柱空间巧妙的运用了薄壳结构得以实现,空间造型上向上伸展分为三瓣,互相平衡各方向的受力分担。

e1.jpg

BIM

鱼鳞片状的铝板运用BIM技术,一万三千多片不同规格的铝板在外立面做各种转变贴合。实现了富有韵律变化的双向螺旋而上的肌理感。虚实相间的立面,同时兼顾了高效的隔热性能和均匀的采光。所有的机电设备隐匿于地下,屋顶和建筑外表皮形成连续的一体化设计,纯粹的形体在技术的全方位配合下得以实现。

室内空间

室内从天花的织物、印花玻璃屏风到外立面的通高透明落地玻璃以及远方的云雾,抽象演绎了“水” 这个自然界中最基本的元素表现出各个不同状态,营造出了均匀柔和的文化氛围。

一层大厅是一个圆形的几何形空间, 光束从压暗的空间上方直泻而下。大堂用水幕和不锈钢结合的设计,从视觉到触觉营造深海静谧的感官体验。二层透光面采用轻盈的大片玻璃幕墙,最高的玻璃高达8米,以此引入自然光和海景,消除了将内外分隔开来的构建。

h7.jpg

设计图纸

m1 Drawings-1_调整大小.jpg

△ 总平面图

m1.jpg

△ 一层平面图

m2.jpg

△ 二层平面图

m3.jpg

△ 三层平面图

m4.jpg

△ 屋顶平面图

m5.jpg

△ 东立面图&南立面图

m6.jpg

△ 西立面图&北立面图

m7.jpg

△ 剖面图

项目信息

项目名称:世茂天津 · 浪花艺术馆

项目位置:天津市滨海新区中心渔港经济区

项目功能:艺术、展示

业主单位:世茂地产控股

建筑设计:北京日清建筑设计

设计总负责:宋照方

规划团队:上海日清:潘小波、吴曙光、任悦、骆佳、刘文峰、冯波、祝天鹏、魏梦柔、杨得贺、沈晨云

艺术馆示范区团队:吴曙光、潘培成、徐涛、张宸得、董梁臣、屠雨萱

施工图设计:天津市天友建筑设计股份有限公司

结构设计:袁鑫工程顾问(上海)事务所

景观设计:天津东林筑景景观规划设计有限公司

室内设计:上海璧煜环境艺术设计事务所

幕墙设计:上海恒利益建装潢工程有限公司

BIM设计:北京互联立方技术服务有限公司

结构主体施工:天元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幕墙施工:北京天成英良石材有限公司

建筑面积:3563㎡

用地面积:31471㎡

建筑摄影:行知影像


]]>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0/08/47904.html/feed 6
叙事·山水:温州绿轴翡翠文化馆 / 日清新作 //m.stpapt.com/archcollege/2018/09/41754.html //m.stpapt.com/archcollege/2018/09/41754.html#comments Thu, 13 Sep 2018 10:22:53 +0000 引言                                                                 

本案以折纸构成打造叙事山水,围合出无隔断的流动空间,并以城市客厅为己任积极与环境对话,尝试提升公共空间的体验与形象,以场所精神的复兴赢得新的认同感。

DJI_0049.jpg

“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项目背景

项目位于温州市鹿城区三友路,与“市政府-世纪广场”城市中轴线一路之隔。用地狭长,背靠高层林立的住宅小区,面朝绿意葱茏的绿轴公园,聊有“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之意。“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在这广告牌一样的位置,将落成一座绿轴翡翠文化馆,作为城市客厅与文化展示使用。

DJI_0095.jpg

“得之于心,而形于画”

创作初衷

元黄公望作《富春山居图》,不重实景描绘,而关注山水之理的体现与自身精神状态的表达。围绕富春江景的母题,依据个人的心境与审美理想转换画中的时空,山、水、建筑、人物、草木情节化地融合在一起,完成了一场影像性的叙事与抒情。

《富春山居图》小.jpg

正所谓得之于心,而形于画。建筑与绘画于此相通,针对特定的情节设定特定的空间,而特定的空间外延为特定的外形。这样的建筑就像一个盛满水的玻璃瓶子,水的形的与瓶子的形合二为一,功能事件与空间形式合二为一。

图片2.jpg

“文章是山水化境”

事件与空间

清王永彬于《围炉夜话》中将文章比作山水。从空间层面去理解,文章纳尽山水于纸张之间,使人身临其境,如历耳目。而建筑既可以概括文章,又可以提炼山水。本案地处山水文化盛行的温州,不妨效法古人,寄情山水一番。

0004.gif

项目用地的可建设范围东西宽度30米,南北长120米,长宽比较大。从临河一端开始,前院、大厅、后院依次排开,形成建筑的整体格局。室内动线的起点与终点尺度放大,形成汇集人流的口袋,与大厅串联。大厅与后院分别设置开放展区与独立展区,驱动流线的交叉与回流。以基础回路为骨架,建筑形成了由主题展示厅、接待大厅、中央展厅、独立展厅、洽谈区、休息区组成的流动空间。

LAYOUT-3.jpg

实墙从地面拔起又折向天空,勾勒出山崖的轮廓,玻璃幕墙如水帘从檐下垂向明渠汇成山脚的湖泊。石径徐来,山门顿开。沿着石桥,穿过山门,时间在前院短暂停留,互成角度的边界将人的注意力向前牵引,透过玻璃屏障,大厅与人初次照面。而夸张的高宽比却压抑着膨胀的好奇。

_DSC1966.gif

玻璃门墙摆脱前院的轮廓,转向室内,视线也随之移到尺度陡然放大的序厅,先抑后扬,豁然开朗。场所的情绪,从前场便开始酝酿,到开放展区时达到高潮。情绪的高点,也是逻辑的支点,接待区、画廊、酒水区、洽谈区、以及休息区通过开放展区间接发生联系,功能转换也有了更多的可能。

_DSC1932.jpg

(建筑内景:接待区)

_DSC1936.jpg

(建筑内景:开放展区)

_DSC1920.jpg

(建筑内景:酒水区)

而后伴随着人流的延伸,大厅收缩向狭长的画廊,廊柱掩映,禅院的景象逐渐展开,摸不到的亲近化作三维的长卷,连向等候多时的独立展室。离开展室,青石板接向外廊,宝贵的静空如盛宴之后的清茶,让之前的精致与诚意慢慢回味。闲庭漫步,听落水弹波,看禅石散卧;俯仰之间,山环而水绕,复行而不穷。


“山石之于城市”

对话环境

场地紧邻“市政府-世纪广场”城市中轴,与中央绿轴公园隔路相望。虽然背靠住宅小区,但朝向绿化一面行人寥寥,驻足者更鲜,车马匆匆反增冷淡。新建筑的到来,某种程度上对场所的复兴是一次机会。

0002.gif

整体上,建筑顺应绿轴的动势摆开架势,从面相天空的朝向开始,为既有的以及将有的高点谋划未来的景致。

DJI_0108.jpg

街角处,区别于充斥以商业和广告的做法,建筑借十多米的悬挑打开本来可能要封闭的转角,为内部庭院捕捉城市景观的同时也为路过的行人提供窥视的洞口,在看与被看中形成戏剧化的行为互动。

沿街面,山石意向诉诸雕塑化的形体,于人们出行的场所形成非常界面,打破千篇一律。地标效应将引来更多的人群为场所注入活力。建筑本身则成为桥头风景的守望者,融入绿轴印象。

定向展示之余,建筑也向普通市民开放,这吸引了不少人前来参观体验,其中慕名而来取景摆拍的不在少数。未来,艺术中心也可转化为多功能的社区活动空间,进一步走入城市生活中去,其“城市客厅”的社会属性将被延续。

“折纸造山”

结构与材料

整个建筑像一个巨构的折纸工艺品:一张纸经过裁剪翻折,形成了连续的表皮与空间。事实上这样的做法,在形式上消解了墙和屋顶的界限,在空间组合上使隔断甚至柱子对空间流动的性的影响降到最低。当然这也对结构与幕墙设计提出非常规的要求。

制作过程.jpg

_DSC2216 (2).jpg

建筑主体高9~12米,中央大厅跨度17~21米,两翼跨度6~8米。为了营造无柱空间,我们把建筑设计成混合结构体系——主体空间采用混凝土结构与幕墙二合一的建造体系。

图片1.png

纵贯整个建筑的西侧实墙作为主剪力墙成为支撑主体,卫生间区域设计为筒状剪力墙,另外在石材幕墙内暗置3根钢柱,室内仅有1根柱子外露,且为造型所用。次结构体系采用钢结构与幕墙龙骨合并受力,立面玻璃幕墙与屋面铝板共用L型幕墙桁架龙骨,截面为250*60mm的格构柱。在结构设计之初引入幕墙设计的概念,既节省结构成本又简化构件尺寸。

_DSC2024.jpg

(纵贯建筑南北的剪力墙)

_DSC1850.jpg

(巨幅显示屏后深色的体量为裹藏着卫生间的筒状剪力墙)

_DSC1870.jpg

(“外露”的造型柱子与墙体内的三根隐藏柱)

室外回廊采用了空间钢桁架结构,尤其在建筑东南角,东、南两侧分别悬挑12米、19米,悬挑端离地高度1.2米。空间桁架截面为三角形,局部回廊顶部单臂悬挑2~3米,二者结合后形成稳固的空间体系雨篷。

_DSC4034.jpg

室内以开敞的大空间为主,室内高度平均10米。为了提高空调的能效利用,空调采用地出风,因此地面结构设计为箱式基础,大量设备内置于室内地坪下方,同时也简化了室内空间。

图片4.jpg

从概念到落地的全过程中,力求建筑造型与室内空间形式统一、结构与幕墙构造体系统一、建筑室内外及景观材料统一。这三点的结合使复杂的空间呈现清晰的逻辑。

折纸外观以银灰色的钛锌板覆盖,拉丝的纹理与触感贴近折纸的意向,拼缝斜向拉伸强化外观的速度与张力。与外壳对应的内里根据位置分为两部分:内墙采用深灰色的石材,吊顶则采用木色格栅,与玻璃幕墙后的肋柱同质,与石墙一道创造柔和安定的室内感受。玻璃幕墙借肋柱受力,竖明横隐,玻璃高透低反,意在消隐,衬托建筑的雕塑感。

结语

建筑以山水的姿态叙事算不上什么执念,却称得上是一种入世的随和。不逃往古代的田园,也不沉沦城市的山林。解构传统并融合当下。怀旧而不伤感。

0001.gif

项目落成以后,特地找了一个很高的角度对这个作品取景。看到建筑落地的全貌后,内心倒也没有预想的那么激荡抑或感慨,倒有一点平静,笃定的平静。再看下去,见山不再是山,见水也不再是水,像是一缕掠影

——想象一只正在俯冲的纸鸢,双翅紧收,残影从翼端连向尾尖……

图纸


一层平面图

二层平面图


立面图


项目信息

项目名称:温州绿轴翡翠文化馆

项目功能/类别:艺术中心

项目位置:浙江省温州市鹿城区三友路

业主单位:浙江浙南万科房地产有限公司

建筑设计:上海日清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主持建筑师:宋照青

项目经理:陈斌

设计团队:初子圆,郭丹,王玉戈,聂际昌

景观设计:Rand Design Associates(RDA)

室内设计:乐尚装饰设计工程有限公司

幕墙设计:浙江中南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建筑幕墙设计研究院

钢结构设计:浙江中南建设集团钢结构有限公司

施工图设计:上海中房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建筑面积:1753.2㎡

容积率:0.28

设计周期:2017.11-2018.05

竣工时间:2018.6

建筑摄影:行知建筑


]]>
//m.stpapt.com/archcollege/2018/09/41754.html/feed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