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无锡 - //m.stpapt.com 我们塑造了建筑,建筑亦塑造了我们 Fri, 20 Sep 2024 01:15:24 +0000 zh-CN hourly 1 http://wordpress.org/?v=3.8.4 德禄柏丽亚太生产研发总部 / Chiasmus Partners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4/06/53612.html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4/06/53612.html#comments Tue, 25 Jun 2024 04:12:33 +0000

△ ©存在建筑Arch-Exist

从产品到建筑

△ @朱潇俊 Violin Bunny

△ ©存在建筑Arch-Exist

△ ©存在建筑Arch-Exist

柏丽(Nobilia )1997年进入中国市场,成为首家将德国安装进口橱柜引入中国的进口品牌。德禄(Raumplus)是1986年由Mr. Jürgen Guddas创建于德国不莱梅的家族企业,Raumplus来源于德语raum和plus的组合,raum 意为空间,plus 代表着扩大与整合升级。 Raumplus是欧洲顶级定制家居品牌,覆盖70多个国家地区,1000多家展厅。2018年柏丽Nobilia 与德禄 Raumplus在中国成立合资公司,2019年投资兴建国内首家,由德国两大家居业巨头打造的高端衣柜及移门生产研发基地。这个标志着工业4.0的亚太总部项目位于江苏无锡,占地300亩。项目中使用有机的、可持续的新技术材料,融合设计与绿色,致力于“碳中和”及自身在可持续发展中的社会责任。这些付出也得到了认可:2024年项目落成之初,便喜获国际绿色建筑LEED的金牌认证。

△ ©存在建筑Arch-Exist

△ ©存在建筑Arch-Exist

△ ©存在建筑Arch-Exist

△ ©存在建筑Arch-Exist

设计从产品到建筑,都是对人体尺度的转化,有节奏的比例搭配形成韵律,而韵律形成被人所能感知的美感,柏丽与德禄产品的设计无不体现了对产品质量及设计本身的要求,也服从于具体的产品功能。

△ ©存在建筑Arch-Exist

△ ©存在建筑Arch-Exist

柏丽和德禄品牌关注产品的环保及绿色健康的理念,也启发我们在本项目中使用有机的、可持续的新技术材料。品牌也致力于投身一种当代的、环保的、自然的国际化设计工厂与品牌总部基地的建设,而这一付出也得到认可:2024年项目落成之初,便喜获国际绿色建筑LEED的金牌认证。


从外到内的可持续

△ ©存在建筑Arch-Exist

△ ©存在建筑Arch-Exist

△ ©存在建筑Arch-Exist

△ ©存在建筑Arch-Exist

简洁有力的体量是形成品牌认知度的重要因素,我们着重考虑建筑本身的视觉张力,并利用虚实关系的对比,形成多层次的空间关系。使用品牌的企业色,设计富有节奏感的建筑立面外观,形成一种简洁有效的品牌认知。

△ ©存在建筑Arch-Exist

通过对树林意境的重构,创造出一种类似于音乐乐谱的节奏感,来打破建筑物大体量对环境的压迫,也在这种序列中间形成一系列的橱窗,让生产本身成为观看的主题,如同一出现代工业的电影演绎,昭示着一种新的、革命性的生活方式的到来。

△ ©存在建筑Arch-Exist

△ ©存在建筑Arch-Exist

△ ©存在建筑Arch-Exist

△ ©存在建筑Arch-Exist

△ ©存在建筑Arch-Exist

柏丽德禄亚太生产研发总部被设想为一个微型环境,承载研究、实验、管理、展览和产品发布等功能。从平面上,四个相互交错的矩形体量保护着一个长条形的庭院。从剖面上,底层的大型体量由人造石材勾勒而成,而玻璃幕墙覆盖的二层则是一个由锌板包裹的雕塑体量。建筑的外部造型深受德国跑车(如宝马 M1)棱角分明的线条的启发。内部花园是研发中心所有部门的中心聚会场所,花园也是一个非正式的室外舞台,设有阶梯式座位和中央舞台。所有三层办公空间都向内部花园开放,既能采光,又可借助阳台和露台通向中心空间。修长的庭院也让人联想到永恒的意大利都灵的菲亚特工厂。

△ ©存在建筑Arch-Exist

△ ©存在建筑Arch-Exist

△ ©存在建筑Arch-Exist

员工们可以共享大部分朝向风景和通向露台的空间,包括餐厅、员工休息室、多功能厅等。 我们希望为工作人员创造一个充满灵感、感到自豪,且能放松的环境。与此同时我们还努力创造许多功能不明确的空间,希望在这里工作的每个人都有自己最喜欢的角落,无论是室外、室内,还是介于两者之间。建筑西南角的垂直塔楼是公共聚会空间:它的底层是公共餐厅,其上的所有楼层都设有开放的公共开放空间。这里所有的内部空间都朝向西侧流淌的溪水。

△ ©存在建筑Arch-Exist

△ ©存在建筑Arch-Exist

△ ©存在建筑Arch-Exist

室内采用简洁的材料,公共区域铺设人造石地板,办公和研发空间铺设地毯,便于未来灵活布置。大部分垂直表面采用金属、石材和玻璃材料,天花板保持干净裸露,以创造高度和空间灵活性。所有的室内隔断、滑动门、嵌入式橱柜都采用的是柏丽和德禄自己的产品。我们的想法便是,研发中心的内部工作空间同时也是一个 “现场展示厅”,员工们在自己设计和生产的产品间穿梭。

从办公到工厂的契合

△ ©存在建筑Arch-Exist

△ ©存在建筑Arch-Exist

△ ©存在建筑Arch-Exist

除尘装置

室外材料的色调延伸到生产厂房的外墙。垂直方向的渐变为水平体量提供了视觉韵律,同时与窗饰设计相融合。厂房内部采用大量天窗照明。生产线在几乎零粉尘的室内环境中运行。景观设计基于海绵城市的理念,借助自然雨水的地下渗透。大型水景和起伏的地面景观打破场地本身的单调感。建筑南侧种植了大量树木。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树木将逐渐长大,为停车区提供遮阳,并为研发中心的主立面提供视觉缓冲。


项目图纸

△一层平面图

△二层平面图

△三层平面图

△四层平面图

 项目信息 

项目名称:德禄柏丽亚太生产研发总部

客户公司:睿博无锡家居科技有限公司

设计公司:Chiasmus

主创建筑师:柯卫

设计团队:卜翔坤,殷风昆,孙智,程琛,魏磊,韩尚威,徐钰婷, 樊玉璇

项目管理: 北京世邦魏理仕物业管理服务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

室内设计: Chiasmus 建筑事务所

施工图设计方: 信息产业电子第十一设计研究院科技工程股份有限公司

LEED: 上海迦画建筑工程咨询有限公司

施工方: 中国二十冶总承包公司

项目地址:江苏省无锡市

摄影版权: 存在建筑Arch-Exist , 朱潇俊 Violin Bunny



]]>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4/06/53612.html/feed 0
宜兴雅达溪山酒店:方寸溪山 / goa大象设计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4/05/53532.html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4/05/53532.html#comments Wed, 29 May 2024 08:43:47 +0000

△入口鸟瞰 ©是然建筑摄影

“透过有意设计的视线与路径,方寸之地上有限的景观资源可以成为行旅溪山般无尽的空间体验。” ——陈斌鑫  goa大象设计总建筑师

宜兴雅达溪山酒店坐落于阳羡溪山小镇东北部,是goa大象设计在完成小镇区域规划后承接深化设计的系列项目之一。面对一片居住区与溪沟围合出的狭长坡地,建筑师联想到宜兴当地幽长的山中溪谷以及在其中进行探索的体验,并从宋代画家范宽的《溪山行旅图》中获得了设计的灵感。

△场地位置 ©goa大象设计

对行旅者而言,溪山的最大诱惑是其不确定性。曲折路径上的林木与山石隔绝了视线,旅人在行进中持续对前方的景观进行猜测,并在目睹时收获惊喜。在面积有限的场地上,重建画中的场景难以实现。设计希望泛用隐喻与象征的手法,提取溪山的空间观感,将其转译为建筑与景观的语汇,从而复现特定的行旅体验。

山水的裁切

酒店位于一片坡地之上,两端高差达到8米。方案因山就势,将山坡整理成两层平台。修补手段将公区与客房的高差限定在极小的范围,为连续稳定的行走体验打开了场地。

△平层处理减少了后勤与停车所需的土方开挖 ©goa大象设计

相对开阔的场地北端成为公共区域所在,客房则因地制宜,向南侧延展。坡屋顶受在地民居启发,在写意的手法勾勒下成为简洁的几何形体。

△鲜明的体量 ©是然建筑摄影

材料的选取延续了形体的边界秩序:沉稳的黑色石材因应山体质感,构成酒店基座。暖灰色的石材用于公区立面,花砖砌筑出客房区的连廊与首层墙体。

△花砖的砌法使连续的立面产生微妙变化 ©是然建筑摄影

对一处度假酒店而言,西北望向远山的景观界面尤为珍贵。方案将大堂、酒吧与餐厅线性布置,面向景观敞开。连续铺展的无边水景隐喻溪沟意象,与密林和远山构成了多层次的景观序列。

△灰空间对水面打开,消除了内部与外部的边界 ©是然建筑摄影

感官的序列

对入住酒店的游客而言,从公路驶入曲折车道犹如探索山间幽居的前奏。路径向左转去,余光可以一瞥名为苍吾涧的溪沟,随即面对山脚下的落客庭院。在通往酒店内部的大门开启之前,瀑布水声的激荡先一步传入耳中,让游客对门后景观浮想联翩。

△面向庭院的大门如幕布徐徐打开 ©是然建筑摄影

落客区的空间尺度创造渐进的视觉序列:开阔的外部视野被落客庭院与大尺度挑檐压缩,步入前厅后进一步变窄,在走近庭院的过程中再度展开;光线与视线同步,由明渐暗,又在庭院中复明,透过树冠映入的天光在对比中显现出格外瑰丽鲜明的观感。

外界-门廊-庭院的三重视觉体验 ©是然建筑摄影

在建筑师的设想中,主庭院将成为一片活泼、喧嚣的杂木林。流瀑、山石、丛林、青苔、水面与薄雾在此集聚,形成微缩的自然景观。庭院中的地形自然起伏,暗示山势延续。

△反光金属板倒映庭院,如同水体的转置 ©是然建筑摄影

富于野趣的自然要素使庭院充斥清新的潮湿气息。在听觉、视觉与嗅觉三重感官序列的层累中,来客与喧嚣的外界渐远,最终置身有意营造的溪山。

溪山的象征

酒店的公共空间围绕信步山水般的漫游路径营造,通往楼上大堂的楼梯是其前奏。楼梯间层高的不断变化结合交通空间的方向性,使攀登者沉浸于建筑师所设想的空间体验中。

△楼梯的空间不确定性被波纹板与绿色釉面砖装饰的前厅强调  ©是然建筑摄影

在台基上部,串联不同空间的走廊实墙与长窗的交替运用了造园的对景技法,漫游者的视线时而被墙体限定,时而透过窗口望向庭院彼端。静态的景观成为无限的连续视角,在行走中产生细微的改变。

△观看与猜测从步入庭院时开始,随即成为连续的体验 ©是然建筑摄影

供人行旅的溪山是一片流动蔓延、无法界定的场域。酒店的景观也并非限定于中心庭院的矩形边界内,而是渗透进环绕的灰空间,并向四周延展。

△为健身区创造的景观 ©是然建筑摄影

环廊在一端向内偏移,成为悬浮于庭院上的桥梁。行走者可以随时与彼端的楼梯厅对望,直至发现自己穿越边界,置身于一处圆形庭院内部的上空。

△桥梁与树冠高度齐平,游人如同在林中行走 ©是然建筑摄影

圆形中庭是一处仪式性的场所 ,并将通向宴会空间的梯级隐藏在墙体的包裹之内。

△桥梁与树冠高度齐平,游人如同在林中行走 ©是然建筑摄影

圆形中庭是一处仪式性的场所 ,并将通向宴会空间的梯级隐藏在墙体的包裹之内。

△透光混凝土材质在夜晚如群星的凝集 ©是然建筑摄影

行旅的隐喻

客房区布置于狭长场地的单一轴线两侧,设计借此复现了溪山旅人不断发现未知景观的喜悦。串联建筑的线性序列中置入了数处开阔的庭院。界定路径的建筑体量在轴线两侧轻盈错动,廊道随之改变宽窄,或是转折方向。一系列尺度精巧的小景附着于建筑生成,成为走廊与客房间有机的过渡。

△随处可见的景致贴近客房 ©是然建筑摄影

在限定行走路线的同时,斜向砌筑的花砖界面以介于实墙与窗框间的半透明质感过滤了视线——墙后的景致总是半隐半现,并随着视角的移动而不断变化,吸引着使用者环绕、穿行及探索,发觉自己时而置身于幽暗狭窄的廊道,或是一窥面前豁然开朗的庭院。

△景观被半透明界面遮掩,或从中透过 ©是然建筑摄影

在《溪山行旅图》中,画家尝试通过对山林风景的描绘,暗喻文人理想中的山居生活。对雅达溪山酒店而言,设计的愿景则是将理想生活的象征抽离出山与溪的实体,成为一种抽象语言,用于描述当下的方寸之地,并最终复现为感官体验。

漫步的游客将如同《桃花源记》中兴致盎然的捕鱼人,在行进中体会宽窄、疏密、明暗的不断转变,最终推开门扉,发觉取法山野的风景已经渗入户内。

△不同层次的自然与人工景观彼此渗透 ©是然建筑摄影


项目图纸

△总平面图©goa大象设计

△中心庭院剖面图©goa大象设计

西北立面图 ©goa大象设计


 项目信息 

项目名称:宜兴雅达溪山酒店

项目地点:江苏省无锡市

业主:雅达国际

建筑/施工图设计:goa大象设计

景观设计:GTS蓝颂设计

室内设计:敏恩设计

设计/竣工:2021/2024

建筑面积:26,700㎡

摄影:是然建筑摄影



]]>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4/05/53532.html/feed 0
江苏省梅村高级中学空港分校 /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4/05/53504.html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4/05/53504.html#comments Sun, 19 May 2024 15:12:59 +0000

无锡梅村,古称梅里,吴文化发祥地,一个位于太湖之滨、泰伯故里的江南水乡,雅致之境,江南第一条人工运河——伯渎河穿城而过。创立于1913年的百年名校——江苏省梅村高级中学屹立于这钟灵毓秀的江南山水之间,国学大师钱穆及其兄长钱挚(钱伟长之父)作为学校创始人之一,曾任教于此。空港分校作为江苏省梅村高级中学新校区,用现代设计语言传承百年名校的历史文脉,赓续 “敏毅诚朴,至贤至德”的名校精神。

漂浮校园

由于校园用地较为局促,为最大限度将校园地面空间归还给校园使用者,减少因为建筑的介入而产生的校园地面空间拥堵感,设计考虑尽可能将校园建筑进行竖向抬升,采用将校园核心区域首层架空的方式,将学术圆环、学术报告厅等大空间的建筑体量首层进行架空,将滨水的食堂、绿化丛中的教学楼等建筑体量首层进行内退处理,营造了建筑体量在二层以上漂浮于地面的视觉效果,学生可以在首层穿梭无阻,快速到达教学区的各栋建筑。

漂浮感的营造,一方面将校园地面空间处理得更为开敞,削减了建筑体量给校园带来的压迫感。另一方面结合建筑立面的开洞、通透的格栅、架空连廊等手法的处理,使校园内的建筑产生了高低错落、层叠有致的形态特征。

建筑首层的架空强化了建筑体量的漂浮效果,打破了传统校园首层空间的封闭感,形成了空间流动的漂浮校园。建筑不再是堆叠于地面,而是轻盈地漂浮于校园之上,与自然、人文环境融为一体,为校园带来了更加开放、宽敞的氛围。这种设计理念不仅是对校园空间的合理利用和有效探索,更是对校园文化和环境的有益拓展和提升。

绿洲学苑

打造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花园式的绿洲新校园,是设计团队在此次项目设计过程中一直在探索和追求的目标。校园以中心直径85m的“学术圆环”作为文化传承的最核心载体,以多层级的共享交流空间作为学校公共性的体现。圆环中部的“梅苑”、顶部的生态花园跑道,将校园的绿化空间由地面延伸至第五立面,通过不同层次的绿化种植,营造校园的“绿洲”氛围。

校园的教学、生活、运动等功能以学术圆环为核心,在首层围绕中心绿化庭院展开。外部——圆环首层贯通的室外空间可举办多种学术、展览活动;圆环顶层形成类地空间设置跑道及多种绿化以满足户外运动和景观的需求。

内部——圆环二层的学术回廊通过二层的平台连桥,又和各教学组团实现多层连接,同时,设置一处旋转楼梯加强圆环的竖向联系,使得学术圆环不仅是一处校园标志性景观,学术交流的中心点,更是连接校园教学组团的交通枢纽,实现建筑功能和空间的融合。漫步于绿化包围的圆环空间,可以全方位感受校园“梅苑”的花园氛围,体验穿行于绿丛之中的愉悦。

诗意灵动的绿洲,从中心“梅苑”展开,以梅苑-廊桥-教学组团-周边水系向外辐射而形成 “学术岛”,延续古朴典雅的校园气质,由外至内将建筑的外部空间向室内延伸,形成了外部空间、室内空间及景观相互融合渗透的特征,强调建筑室内景观的连贯。以中国传统书院的结构为依托,融入现代校园空间特征,打造独一无二的校园园林景观,使梅村中学成为兼备空间实体与精神承载的绿洲学苑。

水乡营建

设计团队通过院、廊、水、庭等空间的营造,将江南水乡地域特征融入校园,力求为学校的师生打造了一个富有生机活力且充满水乡诗意的学习环境。通过校园内的廊道、庭院、水景等水乡建筑元素的演绎,勾勒出一副江南水乡画卷,打造江南独有的书卷气息。

设计充分挖掘无锡的地域特征及梅高的历史脉络,将江南吴文化的气韵风雅与百年名校的深厚底蕴进行充分融合,在提取校本部传统风格的同时,采用集中式的布局规划,结合景观空间的渗透,温暖的色调、丰富多元的空间,表达时代特性与东方意蕴,以“中而新”的设计思路诠释了江南水乡、百年名校的文化内涵。建筑造型均采用现代简约的建筑手法,以韵律,节奏等形式美学手法处理建筑立面,再通过建筑细节的点缀,将整个校园打造成具有江南特色和东方人文主义特征的建筑新形象。

立体书院

校园建筑环绕传统式书院中轴对称的序列空间布局,通过建筑空间、连廊、庭院营造具有现代书院氛围的校园空间。设计将平面化的校园空间通过抬起、架空等方式,以竖向叠加的形式,形成了立体的校园空间形态。结合连廊、楼梯、平台等相互贯通的交通空间,在学校生活区、教学区及公共活动区串联出了多层次、立体化的步行体系,丰富了校园竖向各层次的公共活动空间,同时,也构建起了一个风雨无阻的校内步行交通网络,形成了校园内部便捷、高效的立体化交通组织构架。

建筑的架空处理,形成了首层开敞的活动空间。同时,在不同建筑单体之间通过连廊、庭院过渡,系统性地增强校园不同场域的记忆点,营造自由轻松的学习环境。在校园的公共活动空间的营造中,我们通过细化建筑中的交互空间来应对不同教学环境下的功能及心理需求,将更多有“社交粘性”的空间引入校园,将学习环境的空间扩展到教室之外,所有的公共空间都可以设计成学习场所,以此来为校园提供更多的社交空间。同时以书院模式考虑空间的复合功能,为多种空间组合保留条件,预留未来功能变动的可能性。

图文信息中心室内,以“书山有路勤为径”为设计理念。中庭的四周设置白色穿孔板垂幕,顶部设置规整藻井,形成宁静肃雅的光影容器。在中庭空间中由下而上设置连续的木质直跑梯,穿梭于中庭两侧的垂幕之间,形成“书山之径”。

低碳选材

为在节约造价的同时打造一所绿色生态的中学校园,同时由于设计团队对于可持续发展的关注,立面材料的选择成为了设计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研究议题。设计团队在材料的选择过程中,对立面材料的选择进行实地调研,希望采用一种低成本、耐久性强、低碳环保且施工便捷的材料,更重要的是能将原设计效果以最佳状态呈现。

最终考虑采用改性无机粉复合建筑饰面片材(Modified inorganic powder Composite Material)作为外立面的主要材料。结合校园整体设计风格,设计团队在业主、施工单位及厂家的通力合作下,经过无数次的现场样板试验,找到了匹配设计效果的仿木纹片材,并将其运用于教学楼和实验室楼的建筑外立面中。


作为一种低碳环保的材料,改性无机粉复合建筑饰面片材原材料为灰泥、石粉、矿粉及回收的可再生建筑废料,经分类混合和复合改性,在一定温度下形成改性无机土(MCM),并通过与高分子杂化,衍生出环保活性土。在保留了会呼吸、防潮、防火和可持续性的同时,也具有便于施工、高环保、高性能、低碳节能及经济特性。

通过外立面木纹效果的反复试验,形成了梅村高级中学空港分校呈现出的整体木纹效果。低造价高品质材料的选择,营造了一个低碳高效的未来校园。在融合地域风貌的同时,通过采用环保、可重复利用的材料,力求将低碳践行其中。同时,校园设计结合架空、立面开洞、遮阳、海绵设计等绿色技术的处理,打造了一个空间舒适且低能耗、高效率的校园建筑空间群体,将低碳校园的理念贯穿于校园设计全过程。

江苏无锡梅村中学空港分校项目,是设计团队进行的一次具有江南特色的立体书院校园的设计尝试。通过建筑师负责制的模式以及设计团队和业主管理团队,施工团队三者的通力合作,在局促的用地环境和有限的造价范围内,力求打造一座立于江南水乡间的现代校园建筑艺术精品。


项目图纸

△模型图

△模型图

△模型图

△模型图





 项目信息 

建筑师: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

项目年份: 2023

摄影师邹林(阿尔法摄影), 姚力(建筑译者)

主持建筑师: 何镜堂、盘育丹

建筑设计: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曾宪策,郑常波,郭奕爽,王人玉,童敬勇,杨满思,陈桂涛,郭菁儿,杨蓉,钟语,陈志东,陆仪韦,刘鑫栋,林琳,黄艳芳

结构设计: 郭远翔,徐振楠,林亮洪,廖韶山,沈雪龙,谢灿东,越国明

室内概念设计: 盘育丹,曾宪策,钟语

室内设计: 梁景韶,李婧灵,谢琪,凌秋宇,陈翩翩,刘慧娟

给排水设计: 岑洪金,关宝玲,陈燕桃,岑晓云,张艳,钟文勇

电气设计: 高飞,冯文生,项丹

智能化设计: 耿望阳,曾志雄,符文彬

节能设计: 胡文斌,吴晨晨

造价: 周华忠,赵少华,刘付娴,余汉威,周梓涵

绿建合作单位: 江苏博森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智能化合作单位: 蓝深远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景观设计: 宋伟玲,晏忠,尹树荣,谭詠方,谢晓雯

暖通设计: 黄璞洁,何耀炳,何时刚,刘芝铭,吴子豪

幕墙设计: 杨嘉庆,王辉,陈楚峰

驻场代表: 谢建权,皮东雪

设计时间: 2021年2月- 2021年12月

占地面积: 100,251 m2

地上建筑面积: 86,373.19 m2

地下建筑面积: 8,966 m2

业主方: 无锡市城市重点建设项目管理中心

业主团队: 黄伟祥,楼可为,邹海峰,谈水军,陈剑,骆琦,陆鼎

施工单位: 华仁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地点: 无锡市


]]>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4/05/53504.html/feed 0
柏丽德禄亚太生产研发总部 / Chiasmus Partners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4/04/53418.html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4/04/53418.html#comments Tue, 16 Apr 2024 07:43:12 +0000

柏丽德禄亚太生产研发总部被设想为一个微型环境,承载研究、实验、管理、展览和产品发布等功能。从平面上,四个相互交错的矩形体量保护着一个长条形的庭院。从剖面上,底层的大型体量由人造石材勾勒而成,而玻璃幕墙覆盖的二层则是一个由锌板包裹的雕塑体量。建筑的外部造型深受德国跑车(如宝马 M1)棱角分明的线条的启发。内部花园是研发中心所有部门的中心聚会场所,花园也是一个非正式的室外舞台,设有阶梯式座位和中央舞台。所有三层办公空间都向内部花园开放,既能采光,又可借助阳台和露台通向中心空间。修长的庭院也让人联想到永恒的意大利都灵的菲亚特工厂。

一楼的内部空间主要属性是公共的,包括主大厅、会议室、柏丽德禄的独立展厅、及与访客频繁互动的咖啡厅以员工空间。所有上述空间都可直接通往中央花园。二楼是管理办公空间和贵宾用餐及接待空间,这些空间相互贯穿,但又被一系列室外露台分隔开来。在这里,室内和室外空间的划分变得模糊起来。由于每个体量的尺寸较小,所有办公空间都能享受到自然光和交叉通风,营造出舒适节能的工作环境。三楼是研发中心,展示一些正在开发中的待发布产品。此外,三层还设有一个多功能阶梯式舞台,可举办演出、讲座、培训及其他集体活动。

建筑西南角的垂直塔楼是公共聚会空间:它的底层是公共餐厅,其上的所有楼层都设有开放的公共开放空间。这里所有的内部空间都朝向西侧流淌的溪水。

室内采用简洁的材料,公共区域铺设人造石地板,办公和研发空间铺设地毯,便于未来灵活布置。大部分垂直表面采用金属、石材和玻璃材料,天花板保持干净裸露,以创造高度和空间灵活性。所有的室内隔断、滑动门、嵌入式橱柜都采用的是柏丽和德禄自己的产品。我们的想法便是,研发中心的内部工作空间同时也是一个 “现场展示厅”,员工们在自己设计和生产的产品间穿梭。

员工们可以共享大部分朝向风景和通向露台的空间,包括餐厅、员工休息室、多功能厅等。 我们希望为工作人员创造一个充满灵感、感到自豪,且能放松的环境。与此同时我们还努力创造许多功能不明确的空间,希望在这里工作的每个人都有自己最喜欢的角落,无论是室外、室内,还是介于两者之间。

室外材料的色调延伸到生产厂房的外墙。垂直方向的渐变为水平体量提供了视觉韵律,同时与窗饰设计相融合。厂房内部采用大量天窗照明。生产线在几乎零粉尘的室内环境中运行。景观设计基于海绵城市的理念,借助自然雨水的地下渗透。大型水景和起伏的地面景观打破场地本身的单调感。建筑南侧种植了大量树木。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树木将逐渐长大,为停车区提供遮阳,并为研发中心的主立面提供视觉缓冲。

柏丽(Nobilia )1997年进入中国市场,成为首家将德国安装进口橱柜引入中国的进口品牌。 2013年起,柏丽连续多年荣获中国房地产500强开发商首选进口橱柜品牌,成为众多高端房地产开发企业的合作伙伴。

德禄(Raumplus)是1986年由Mr. Jürgen Guddas创建于德国不莱梅的家族企业,Raumplus来源于德语raum和plus的组合,raum 意为空间,plus 代表着扩大与整合升级。 Raumplus是欧洲顶级定制家居品牌,覆盖70多个国家地区,1000多家展厅。2018年柏丽Nobilia 与德禄 Raumplus在中国成立合资公司,2019年投资兴建国内首家,由德国两大家居业巨头打造的高端衣柜及移门生产研发基地。

这个标志着工业4.0的亚太总部项目位于江苏无锡,占地300亩。项目中使用有机的、可持续的新技术材料,融合设计与绿色,致力于“碳中和”及自身在可持续发展中的社会责任。这些付出也得到了认可:2024年项目落成之初,便喜获国际绿色建筑LEED的金牌认证。

这个融合设计与绿色的建筑致力于“碳中和”及自身在可持续发展中的社会责任,其绿色指标包含:

✓ 绿电光伏屋顶:50,000平方米光伏一体化,每月发电量350,000度电,相当于植物造林33,600亩;

✓ 海绵城市系统:单次可收集200吨园区地表及屋面雨水,自动净化,用于绿色灌溉整个园区绿植及浇洒道路降尘;

✓ 能源管理:全面及时地掌握企业能源利用和管理情况,实时响应生产及办公需求,将厂区水电气能耗精准控制到极致;

✓ 中央除尘系统:欧洲最新技术,杜绝车间扬尘,保证产品表面无污染,且每月减少对外颗粒排放物900KG;

✓ 热交换利用工程:回收60%以上生产废热,搭配190㎡太阳能集热板,解决千名员工24小时热水供给等热能需求;

✓ 固废回收系统:拆解无毒生物处理,固废垃圾平均减量70%,资源化回收,再利用率超过65%;


项目图纸

△手绘图

△效果图

△总平面图

△一层平面图

△二层平面图

△三层平面图

△四层平面图

△景观分析图

△剖面分析图

△效果图

△植物平面图

△竖向分析图

 项目信息 

柏丽德禄亚太生产研发总部 / Chiasmus Partners

建筑师: Chiasmus 建筑事务所

面积: 60000 m²

项目年份: 2023

摄影师:存在建筑-建筑摄影

主创设计师: 柯卫 ( James Wei Ke )

设计团队: 卜翔坤,殷风昆,孙智,程琛,魏磊,韩尚威,徐钰婷, 樊玉璇

委托方: 睿博无锡家居科技有限公司

项目管理: 北京世邦魏理仕物业管理服务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

室内设计: Chiasmus 建筑事务所

施工图设计方: 信息产业电子第十一设计研究院科技工程股份有限公司

LEED: 上海迦画建筑工程咨询有限公司

施工方: 中国二十冶总承包公司

地点: 中国无锡


]]>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4/04/53418.html/feed 0
锡宝行 / 非常建筑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4/03/53296.html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4/03/53296.html#comments Wed, 06 Mar 2024 10:44:02 +0000

商业-文化建筑

无锡锡宝行为宝马品牌的汽车销售服务4S店,为一集中式的单体建筑。设计尊重并旨在延续江南传统的建筑文化。建筑中部设有一处转译自传统江南民居中的内庭院,四周有楼梯环绕可达屋顶,顾客在选购汽车产品的同时亦可观赏庭院景观。建筑外立面和内庭院立面使用代表传统材料意向的白色陶砖。白色也是宝马品牌的企业标志色。

平面功能

建筑平面方正规整,根据功能主要分为东、西区:一层西区为新车销售展厅、销售中心和售后接待,东区为维修车间;二层西区为二手车销售展厅、售后办公,东区为维修车间;三层西区为经销商办公,东区为车库。汽车坡道位于东侧靠外墙。

结构体系

水平构件采用“清水混凝土藻井”双向密肋梁板,设计缘起中国古典建筑中的藻井,梁格模数为 1.35米×1.35米,与钢柱网模数以及幕墙分格模数统一协调。首层展厅采用V 型钢柱,柱网尺寸为8.1米,支撑覆盖范围大,空间开敞且个性独特,利于汽车展示;二三层转换为钢柱,适应车间、车库、办公的使用需求,空间可以灵活地进行布置。在结构构件中,檐口、梁板均为清水混凝土,不作修饰,力图展现建筑本身真实的自然肌理和结构美学,同时展现材料耐久性的优势。

立面表皮

锡宝行的外部形象结合现代材料与(传统)建造工艺,选择粉白空斗砖墙的砌筑肌理。围护体系采用双层表皮,外侧白陶砖镂空墙参考江南空斗墙的技艺,采用宜兴现代工艺制成的灰白色陶砖,采用干挂体系叠挂。一、二、三层采用三种不同密度的镂空比例,以满足由下至上各层空间由于不同功能的带来的开敞性要求。立面肌理变化丰富,为室内营造多层次的光影变化。内侧通透的玻璃幕墙不仅作为气候界面,又具展示功能。双层表皮及材料相辅相成,使室内的热舒适度和新鲜空气达到动态平衡。

景观设计

锡宝行的景观设计灵感源自中国合院,又通过立体式院落的组织赋予空间更多层次。自内庭院的“水院”——竹林倒影下的金鱼池,经盘旋而上的楼梯至二层平台,最后到达屋顶景观平台。

节能设计

锡宝行采用多种建筑节能技术,致力于全方位的延续和表达宝马的节能绿色环保价值观:

1,节能节水节材料项目包括,土建装修一体化、地源热泵空调、洗车水循环处理设备、光伏发电、LED照明等。

2,绿色环保项目包括雨水回用系统、玻璃幕墙光污染控制等。


项目图纸

△一层平面图

△二层平面图

△立面图

△立面图

△剖面图

△剖面图

△墙面细部

 项目信息 

客户:无锡锡宝行

地点:江苏省无锡市惠山区天明路2号

主持建筑师:张永和

项目团队:梁小宁、柳超、张博文、程艺石、姜一

施工图设计:无锡轻大建筑设计院

建筑结构:钢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

基地面积:14819㎡

建筑面积:23929㎡

建筑高度:22.2 m

设计周期:2019-2020

建造周期:2021-2023

竣工时间:2023


]]>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4/03/53296.html/feed 0
扬名实验学校 / 米丈建筑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4/01/53152.html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4/01/53152.html#comments Wed, 10 Jan 2024 03:04:59 +0000

梁溪区作为“城中区”,存在校舍资源不足的现象。因此,政府着力优化教育资源布局,打造真正的”百姓家门口的好学校“。对于一所包含36个小学班级和18个中学班级的九年一贯制学校而言,不仅需要使生均用地达到标准要求,还要在满足建设标准的基础上为未来预留出足够的发展空间。

不规则的地块使学校总体布局稍显局促,放置标准400米跑道和配套体育设施之后,校舍布局在所余地块上已无太多变化可能。因此,在保证功能要求和建筑效率的同时,兼顾空间趣味性和独特性,化解西南不规则地块的影响,都成为设计的重要关注点。

四幢基本的教学单元放置之后,一条曲廊的引入让理性的布局有了感性的情绪,效率至上的精确中被植入一种柔和的松弛感。曲廊既是融合了行政楼和若干专用教室的重要功能空间,也是必要的交通与公共活动空间:环绕各个区块并进行连接,在建筑之间产生围合空间,形成大小不一的景观庭院,使二层以下的教学、辅助用房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个气氛感性活跃的整体,与二层以上需要保持理性、安静氛围的普通教室和行政办公形成竖向分区。

校园在场地南侧设置主入口,进入场地后沿曲廊竖向延伸处为行政楼,向北两栋教学楼供小学使用,小学的出入口和接送系统集中设置在校园南侧;最北侧的五层教学楼供中学使用,将中学的出入口和接送系统设置在北侧。基地东南角的不规则用地,集中建造艺体楼,包括食堂、报告厅和风雨操场。

扬名实验学校,在严苛的限制条件下,实现了完备的教学功能要求,我们希望通过简单且突破常规的手段,为校园带来诗意的元素,在冷静的理性维度上,融入感性的温暖。



项目图纸 

△总平面图

△一层平面图

△二层平面图

△三层平面图

△四层平面图

△五层平面图

△地下一层平面图

△地下二层平面图

 项目信息 

建筑师: 米丈建筑

面积: 73000 m²

项目年份: 2023

摄影师:吴清山

设计团队: 黄聪毅、刘志睿、刘畅、赵雪、李至特、吴妮丹、陈剑、郝彤

主创设计师: 卢志刚

合作设计方: 江苏合筑建筑设计股份有限公司,南通六建(施工方)

委托方: 无锡市梁溪区教育局

地点: 无锡




]]>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4/01/53152.html/feed 0
中瑞生态城低碳技术创新促进中心 / 米丈建筑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3/12/53074.html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3/12/53074.html#comments Fri, 08 Dec 2023 09:44:05 +0000

 “万物皆有裂痕,那是光之来处”。人与物都有缺点和不足,但正是因为这些裂痕,让光线能够透过进入生活,让我们能够看到更美好的世界。现代城市面临的问题并非只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在发展过程中,必须从最基本的层面上,分析和寻找机会,积极行动,持续前行并创造出更加美好的未来。

2020年9月中国明确提出2030年“碳达峰”与2060年“碳中和”目标。“双碳”战略倡导绿色、环保、低碳的生活方式。在建筑营造上,通过“零碳建筑”和“零碳社区”的建设,在设计阶段便开始全面考虑建筑建造和运行过程中的隐含碳排放,在建筑的全生命周期实现碳的零排放。

无锡中瑞低碳生态城项目选址于无锡新的城市中心-“太湖新城”的核心区,就是以城市营造为突破口,适应全球气候变化,研究生态经济、生态人居、生态文化和生态环境的理念和方法,通过对当下城市问题的探索和实践,寻找中国城市的未来之路,探索可持续发展建设的新模式。

经过近十年的探索和实践,中瑞低碳生态城已经初具规模,陆续完成了分布式光伏工程、分布式能源系统工程、零碳校园等重点项目。而 “低碳技术创新促进中心”的建设,将成为中瑞低碳生态城的发展历程、绿色建设理念、发展成效及各项现代化低碳技术的集中展示平台,并且为代表性的合作企业、国际合作组织及入驻企业提供技术演示空间,不仅集成各种示范性低碳生态技术措施,而且将为下一步全面展开区域建设提供技术标杆。

建筑位于清源路与清舒道交叉口东北侧,占地7500平方米,建筑面积3735平方米,项目建设达到绿建三星标准,装配式比例达88%。采用极简设计手法,以一个悬浮矩形体量容纳所有功能。结构采用全钢预制,超高的装配比例,使建筑在不到四个月的时间内就建造完成。全金属包裹的建筑体,被穿越的线条切割开,犹如裂开的岩石,透射出内部迷人的光。

金属盒子悬浮在透明的基座之上,表面简洁光滑,选用通长的整块夹芯复合金属板作为立面材料,精致的磨砂金属面,反射着周边瞬息万变的城市景致,在不同的光线条件下呈现出缤纷面貌。裂纹贯通了立面上的竖窗和天窗,划分图形的基本构成逻辑来源于对于城市肌理的抽象演绎,也成为了建筑独特的识别符号。透明玻璃将内部的绚丽光芒释放出来,在立面上形成尺度的节奏变化,建筑漂浮在光河之上,渗透的流光成为活力城市永不停息的脉博。

建筑入口为自然放大的三角形切角,金属雨棚的形态与之呼应,形成一种强烈的几何引力,将光线、人流和外部景致吸引进来,自然连接到内部的贯通门厅。建筑在规划、结构、构造、设备、材料、运营上,都最大程度的体现了低碳环保的营造理念,成为新片区最符合建设主题的展品。我们将建筑的生成看作一个动态的演绎过程,在其中寻找一种人造体与自然、人造体与文化的联系。

新片区即将到来的巨大变化有别于传统城市的生成模式,完全是一种全新的、自上而下的介入方式:全新的路网、全新的结构、全新的建筑和空间,以及外来的全新的使用者。唯一不变的是建筑与自然的联系:虽然原本地块上的传统村落被覆盖,但人与自然相互倚重、和谐共处的传统关系依然作为核心线索,在以环境友好的方式进行新建筑和城市的建设模式中被完好的保存与延续。

遵从不同功能的使用特质,建筑拥有了大体量的空间和具有雕塑感的体块。有力的切割方式将空间塑造得硬朗且坚定。作为一个特殊的建筑类型,以生态为主题的展馆不仅要展示生态环保理念,还要通过建筑本身的设计体现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包括节能、节水、材料环保、可再生能源利用等。建筑在建设的开始阶段,就考虑了可持续使用的功能转换能力,以适应快速变化的城市功能,所有材料也可以充分循环利用和回收,降低建筑废弃物的产生。建筑在设计与建造中采用了以下几方面的生态措施:

1. 降低建筑能耗

(1)外立面切角的设计,形成立面上有节奏的开窗,同时局部玻璃幕墙和屋顶天窗的运用,均使建筑具有良好的自然采光和通风,提高了室内环境舒适度,同时减少对人工照明和通风系统的依赖。

(2)内凹部分在建筑立面上形成阴影,避免阳光直射,建筑体内部的能耗降低。

(3)外墙的预制一体化金属复合岩棉防火保温板,设计中没有热桥,具有良好的隔热和隔音性能,同时使外观具有优异的平整度。

(4)采用具有良好的节能和保温效果的高性能外部门窗,门窗卓越的气密性可以减少室内外的空气对流。

2. 能源的循环利用

(1)建筑屋顶采用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在满足馆内能源需求的基础上,实现了整体的绿色能源供应。

(2)建立雨水的“收集-再利用”循环系统:庭院和建筑屋顶被设计为雨水搜集的最佳区域,雨水收集加上成熟的中水系统,将水多次循环利用,使建筑耗水量达到最低标准。

(3)使用地源热泵系统替代传统的用制冷机和锅炉进行空调、采暖和供热的模式,改善城市大气环境和节约能源。

3. 能源效率的最佳优化:借助智能化控制系统实现更高效的能源管理和环境控制,通过传感器和自动化系统,监测和控制展馆内的能源消耗、温度、湿度和光照等参数,以实现最优的能源效率。

4. 环境的生态友好

(1)建筑设计不仅关注建筑本身,也注重周围环境的生态景观设计。通过选择本地植物、增加植被覆盖面积,建筑和景观相互融合,营造出生态友好的外部环境。

(2)采用海绵城市的建设措施,在建筑场地设置雨水花园净化系统(广场的雨水流入雨水花园,经过沉淀池、初级净化池、次级净化池、三级净化池和稳定池后,再流入景观生态池。)

中瑞生态城低碳技术创新促进中心的设计体现出生态友好、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是一个创新且具有挑战性的任务。通过绿色建筑材料、高效节能技术、可再生能源利用和生态景观设计,建筑成为一个引领公众走向更加可持续的未来的典范。同时,该项目通过教育和互动性的设计,来传播环保知识,促进人们参与到保护环境的行动中,使人们树立环保意识,共同构建更美好和谐的城市。


项目图纸

△总平面图

△一层平面图

△二层平面图

△屋顶平面图

△细部结构大样图

△细部结构大样图

△细部结构大样图

△细部结构大样图

△细部结构大样图

△细部结构大样图

△细部结构大样图

△剖透视

△剖透视

△鸟瞰图

△鸟瞰图

△分析图

△分析图

△分析图

△分析图

△分析图

△分析图

 项目信息 

建筑设计:米丈建筑

面积3735m²

项目年份2023.6.30-2023.10.15

摄影师吴清山

主持建筑师:卢志刚

设计团队:黄聪毅、张潇爽、呼斯乐、朱琳、赵雪

深化设计江苏博森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业主: 江苏无锡经济开发区发展中心

撰文:卢志刚

城市:无锡

国家:中国

地址:江苏省无锡市清源路与清舒道交叉口




]]>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3/12/53074.html/feed 0
运河汇1958 / 深圳华汇设计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3/10/52883.html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3/10/52883.html#comments Sun, 15 Oct 2023 07:52:57 +0000

历史的印记
运河汇1958项目坐落于古运河边的无锡钢铁厂旧址。古运河城区历史悠久,承载了无锡先民傍河而居、因河设市、以河为生的生活,孕育了运河边上独具特色的龟背城、清明桥水弄堂等江南运河水乡文化。钢铁厂前身为无锡地方国营钢铁联合公司,始建于1958年,一直是无锡举足轻重的产业地标企业。这里承载了无锡这座城市发展的重要记忆,也记录着一代人的奋斗与梦想,当旧时繁忙的景象褪去,如今的钢铁厂只是沉默伫立在城市的角落。场地内,几座残存的厂房构架成为一种遗迹式的存在,宏大的巨构和古运河边鳞次栉比的老房子形成鲜明的反差。在城市道路的另一面,则已经形成了新的城市高层社区。在这样一种多重界面、多种尺度、多重文化并存的基地上,如何将一处工业遗存活化再生为以文化商业和游客中心为主体的城市活力片区,是一个非常有挑战的命题。经过评估,红线范围内遗留的两座厂房建筑较为完整并具有保护价值。其中,一号厂房外立面红色的砖墙和局部的镂空拼砖方式很有特色,而三号厂房则具有200多米几乎横跨跨基地一大半的震撼尺度,在场地内成为主导性的存在。在连续的柱列和屋架形成的强烈秩序之外,横向的清水混凝土的预制遮阳板充满着力度与韵律感,又极具工业美学特质,反映着当年的设计和建造水平。

关系的重构
在设计开始的阶段,我们就发现,已然破败仅存结构的一号厂房和三号厂房以相互垂直的姿态,形成项目最基本的空间骨架。设计在对其原位保留的基础上,在其中植入丰富的功能与空间,完成新与旧的共生。向运河一侧,设计了形态错落、尺度怡人的滨水文化街区。沿城市道路一侧,则是相对完整的集中体量形成的地标群组。从而,在一个清晰的空间十字轴的规划策略之下,多重业态和多种形态构成了极为丰富的空间体验。从场地出发,经过两座厂房构成的十字轴划分的三个区域是清晰而又各具特色的,根据不一样的用地属性,设计针对每个区域采用了不同的策略。

一号厂房:空间十字,光影盒子 
在对原有两个厂房的改造里,我们采用了差异化的方式。一号厂房改造后会作为游客集散中心使用,设计初衷是对原有建筑语言的传承与发展,为了在植入新功能后还能尽可能地体现其原有空间特征,我们对原有主要的结构和构件进行了详细的勘察和评估。对于能够满足现行规范的部分尽可能保留和加固,破损和无法利用的部分则进行拆除重建,而新建的部分则尽可能遵循原有的基本关系和尺度。建筑内部嵌入一个十字轴空间体系,一方面清晰划分了公共空间和功能空间,另一方面则成为了项目整体十字形空间主轴在建筑内部的延续。其中公共部分为3层通高的发布大厅,大厅内部裸露的混凝土排架柱、耐候钢板以及上部的屋顶桁架充分体现了结构和材料美感。



在建筑外表皮部分,采取的策略是延续并强化原厂房的红砖肌理,将老厂房局部的镂空花砖提炼后形成外立面的整体语汇特征,并加入玻璃砖与红砖进行虚实组合,形成一种“新旧互映”,既是溯源,也是再生。主入口面向城市道路,在沿运河的另一侧,则设计了顶棚覆盖的户外码头,形成游客中心主要场所的室外拓展空间,也可兼作运河对岸秀场的看台。

调整大小 20_canal-hub-1958-shenzhen-huahui-design_21.jpg

三号厂房:巨构下的微缩城市 
三号厂房作为整个项目中尺度最大的建筑,我们的设计策略是“巨构里的微缩城市”。横跨两百米长的巨构空间和立面横向遮阳板,即便在工业建筑里也比较罕见,在对其充分保留的基础之上,我们植入了室内、半室内和室外的各种尺度、材质和功能的空间,最终实现厂房到商业,大尺度到小尺度,严肃到活泼的三重转换。为满足新的功能与空间需求,在结构改造的过程中,我们于内部新增了钢结构体系,与原有混凝土璧柱共同起支撑作用,这样既保证了厂房原有基本形态,又实现了空间的再利用。新建结构采用全钢结构-吊挂系统,向上延伸支撑顶部天际艺术馆, 新旧结构完全脱开。

在沿城市道路主入口退让出挑空灰空间,入口前的台阶形成了广场空间的延伸,适于容纳各种公共活动。围绕钢结构束柱悬挂且层层叠加的“树屋”,也为改造后的建筑增添了独特的昭示性。在厂房的顶部我们设计了一个横向展开的“天际艺术馆”,漂浮的水平玻璃体量与原始厂房厚重的混凝土飘板立面亦形成了戏剧性的对比与融合。设计在建筑内部空间植入功能及大小各异的庭院,并在各庭院屋顶处开设采光天窗。半室外大台阶将人流引向二层平台后,内部动线围绕阳光庭院展开,以庭院为核心,展开不同的空间叙事,使进入其内部的人们对其空间特征有更为直接而清晰的感受。

盒子街区——体块堆叠的地标群组
盒子街区位于两条城市道路交汇的位置,是塑造城市界面和表情的部分,也是项目对城市进行展示的重要节点,但过大的尺度会对沿街的界面形成一种压迫。在设计时选择用一种更加现代简洁的设计手法,将过于集聚的体块做加减法处理,其中大体量的MALL置于街角,剩余部分切分成更小的盒子,并从街角到一、三号厂房方向的交汇区域逐级跌落,形成尺度从大到小,从高到低,既有变化又避免了对于三号厂房整体形象的遮挡。

滨水文化街区——来自江南的诗意
在滨水文化街区,我们选取了一段南长街的典型肌理, 提取单元体的排列组合,设计了形态错落、尺度怡人的滨水活力文化街区,再现南长街的街道记忆。在两轴交汇的三角区域,设计了一座拥有特殊表皮的文化商业盒子-C14,与一三号厂房成犄角之势,完成从运河边到城市界面大小尺度的转换。外立面提取无锡窑群图形元素形成立面标准单元,采用GRC模块构成具有无锡窑群特征的表皮肌理,营造出一种强烈的呼吸感。

创造新生活
设计全方位融合建筑设计、空间策略、业态运营、活动策划并充分考虑人在其中的行为,形成以新旧结合为蓝本的独特城市肌理,为生活方式的呈现提供了基础,人群、业态、活动等有序的聚集, 成为美好公共生活的开端。一号厂房作为运河汇1958的开端,它的启用仿佛按下了一个启动的按钮,唤醒了这片场地沉睡已久的灵魂。自从游客集散中心开业以来,举办过大大小小近百场活动,包括读书会、发布会、创意赛事、TED演讲、LIVEHOUSE、艺术展、脱口秀、音乐会及戏剧节……作为城市客厅的三号厂房,灰空间为入口广场提供更多空间层次,依其建设的广场成为人们文艺表演与聚会的绝佳场地,广场上演着现代生活的故事,为园区增添无限活力。沿着大台阶上到二层平台,悬挂树屋映入眼帘。内部空间流线围绕两个中庭展开,在新与旧、大与小、高与低之间来回切换,体验极其丰富。顶部的天际艺术馆结构可下落至首层,结合树屋,拓展为立体式艺术体验路径。外扩的屋顶露台有着广阔视野,拓展顶层休闲交际空间。阳光透过横向飘板照在排柱上,新生的玻璃幕墙上映射着排柱和行人的影子,穿行于“檐下空间”可以感受到时光的流动。从三号厂房“檐下空间”穿行到文化山谷,眼前豁然开朗,被保留下来的排柱内填充了各式各样的盒子,街道空间宽窄变化。穿越其中,犹如穿梭于历史与未来之间。在这里,我们创造的是既能安放生活的野心与梦想,也能探索本地温度与质感的生活方式空间。与之相邻的盒子街区,建筑体量高低错落、立面表情丰富,与矗立于文化山谷的保留排柱形成鲜明的对比,它升华了新工业时期的欢腾热烈,活泼与宁静在这碰撞出新的火花,照耀着这片重生的大地。慢行到滨水文化街区,依水而生,依水而盛,感受一抹来自江南水乡的诗意。街道空间曲径通幽,时而开阔,时而狭窄。漫步在热力四射的河畔,伴随着不定期的上演水上艺术、民谣、咖啡节,无疑成为整个滨水文化街区的活力制造能量场。滨水文化街区所描绘的不仅仅是看到的一幅幅完整的建筑画卷,而更多表达的是未来的河畔城市生活图景。


项目图纸

△总平面图

△一层平面图

△二层平面图

△三层平面图

△四层平面图

△一层平面图

△二层平面图

△三层平面图

△剖面图

△剖面图

△分析图

△分析图

△分析图

△分析图

△结构示意图

△结构示意图图

△细部大样图

 项目信息 

建筑师: 深圳华汇设计

面积: 60505 m²

项目年份: 2023

摄影师:建筑译者, 张超

厂家:  宜兴市鼎诚建筑陶瓷有限公司, 杭州耐候钢铁贸易有限公司, 江苏新立方板业有限公司

主创建筑师: 肖诚

项目建筑师: 廖国威

建筑设计: 设计团队:吴怡璇,洪凤莲,王文凯,钟舒鹏,曾惠海,张迈杰,张兴余,龚茂峰,谢超华

结构设计: 徐牧,赵婷婷,黎昌发

景观设计: Lab D+H 上海事务所

室内设计: 蘑菇云建筑设计咨询(上海)有限公司(一号厂房、三号厂房)

施工图设计: 江苏城归设计有限公司

幕墙设计: 深圳市朋格幕墙设计咨询有限公司

泛光设计: 中国联合工程有限公司

建筑及室内标识设计: 良相设计

建设方: 无锡兆禾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

业主方: 无锡华侨城实业发展有限公司;无锡地铁置业;江苏古运河投资集团有限公司

地点: 无锡


]]>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3/10/52883.html/feed 0
SAME OLD SAME OLD / 行维新筑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3/09/52817.html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3/09/52817.html#comments Thu, 21 Sep 2023 09:14:00 +0000

▲SAME OLD SAME OLD ©行维新筑

“江南又梦烟雨,长河流入故里,炊烟慢慢渡过百川千万里”。在太湖之畔,灵山脚下,有这样一个小镇,这里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一门一窗,无处不是禅意,无处不是生活。木制的唐风建筑与现代的墨西哥融合菜式碰撞,连接室内外的开放设计,夏天的傍晚,暮色四合,约上三五好友,一路漫游至SAME OLD SAME OLD,白日的奔疲慢慢褪去,食物的美味被无限放大。

▲外立面©行维新筑

结合挑高的三角顶结构,室内布局通过垂直动线将这个独栋的建筑单体划分为三个部分,前厅的较为明亮的花园社交轻咖啡区,后园的色彩浓郁的临水露台酒吧以及阁楼的多人聚餐区。

▲一层平面图 ©行维新筑

▲夹层平面图 ©行维新筑

008.gif

▲轴测图 ©行维新筑

▲红色垂直动线 ©行维新筑

一条“红色”的楼梯像一个立体的“丁字路口”一样贯穿了整个用餐区,连接前厅的花园咖啡区,后园的临水酒吧以及多人聚餐区。丰富了前厅用餐区挑高空间层次感的同时,又通过“红色”将墨西哥的热情与温暖传递给食客。利用垂直动线的视觉特性,吸引食客的好奇心与探索欲。

▲前区明亮的花园社交轻咖啡区 ©行维新筑

室内外联动的折叠窗户将户外美景与室内贯穿在一起,为食客营造一个舒适又放松的用餐体验。

01116.gif

▲前区露台折叠窗  ©行维新筑

▲中岛吧台 ©行维新筑

老式拼花胡桃木地板与复古花砖的使用强调了中岛吧台的视觉中心位置,与楼梯结合形成一个俯视的空间。中岛吧台,垂直楼梯与建筑原本的三角顶形成一个错落有序的组合画面,这样的布局给空间带来了动感与韵律。

▲中岛吧台 ©行维新筑

通过红色楼梯将食客引入至阁楼的多人聚餐区,在保持一端通透的基础上,整个阁楼形成一个半开放的大包厢,模糊内外边界的同时,又满足了多人用餐相对独立的需求。从阁楼看向吧台方向,设置半高吧台为俯视提供了视野。

▲阁楼的多人聚餐区 ©行维新筑

后区黑色的开放式厨房与明亮的用餐区形成强烈的对比,即打开了食物与食客的对话窗口,又生动而艺术的展示了美食的制作流程。当夜幕降临时,黑色与红色的融合,灯光氛围与食物香气的氤氲交织,刺激着食客的味蕾,留下了关于SAME OLD SAME OLD的独特记忆。

▲后区开放厨房 ©行维新筑

▲后园的色彩浓郁的临水露台酒吧 ©行维新筑

▲夜幕下的临水露台酒吧 ©行维新筑

暮色隆起,夕阳渐落,白日里繁忙的餐厅化身为一个小酒馆,为过往的客人提供片刻的宁静。三五好友,炸鸡啤酒,人间幸事。


项目图纸

 项目信息 

项目名称:SAME OLD SAME OLD

设计方:行维新筑(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软装设计:VIEW DECO

项目设计 & 完成年份:2023

主创及设计团队

主创:马兰,王震君,侯婵

团队:马梓涵,毕研凯,邢丽君,贺哲

项目地址:无锡拈花湾

建筑面积:260 平方米  

摄影师:李胜阳



]]>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3/09/52817.html/feed 0
苏南民营企业发展的建筑样本:航亚科技总部办公楼 / 米丈建筑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3/07/52593.html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3/07/52593.html#comments Thu, 20 Jul 2023 09:33:06 +0000

苏南民营企业面临的竞争是异常激烈的,在时间的长河中,不断有老的企业倒下,新的企业出现。正是在这种不停的新老更替的过程中,苏南民营企业实现了大规模的升级转型和迭代。而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对于自身建筑的要求也是不尽相同的。

航亚科技是一家专注于航空发动机关键零部件及医疗骨科植入锻件的研发、生产及销售的高新技术企业,主要产品包括航空发动机压气机叶片、转动件及结构件、医疗骨科植入锻件等高性能零部件。已成为中国航发集团、赛峰集团、英国RR、GE航空等国内外主流发动机公司的供应商。航亚科技成立于2013年,2020年实现上市。在成立伊始,便委托米丈建筑进行首个厂房连同办公楼的设计工作。

对于处于激烈竞争状态下的初创企业而言,首要的任务是生存。如何在有限的资金和资源前提下,实现企业良好的开端,并且达成最大的实用价值,是最优先项的问题,与此同时,在建筑和空间设计上也要求充分反映企业特色和精神,传达对于未来的信心。企业初始拿到的地块并不大,只够容纳一个基本的标准生产车间和大约3000平方米的办公用房。传统高效的做法是将车间和办公用房合为一体,在车间中划分一部分面积作为办公使用,但是对于航亚科技这类主要面向国外客户,对于产品中品牌价值特别重视的科技企业,一个良好的企业形象,不仅可以反映企业独特愿景,而且在与客户的交往过程中也能够传递出一种有别于普通加工企业的品牌形象。

尽管办公和公共区域的面积不大,我们仍然建议将此部分建筑体与标准车间独立开来,形成以功能为划分的体块,通过体块的转折组合以及庭院空间的介入,在有限的空间内形成相对丰富和多层次的体验。这种在有限范畴内实现价值提升的方式,反映的是一种严格限制条件之下精致用心的态度,与航亚科技所生产产品的内在精神是一致的。

标准车间以铝合金波纹板为外立面,强调建筑的工业本色。前区建筑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为办公、研发和商务。另外一部分包含了餐厅和员工关怀内容。借用了航亚科技航空类产品的造型和生成特点,我们将建筑与风洞实验中的气体流线相结合,以流畅曲线造型自然描绘出两栋建筑的独特外观,流线建筑体之间围合出内凹的厂前区广场,广场轴线布置旗杆且正对车间山墙,两侧分列的建筑体通过玻璃的连廊连接在一起。我们说服了甲方,在珍贵的车间空间中,内凹一部分形成小小的庭院,其间中布以水景和树池,因此玻璃连廊得以穿越庭院上空,让人们在车间和办公楼之间穿行的时候,能够在不同标高上,享受到这个在小小的方寸之间植入的珍贵的自然天地,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流线型的建筑体采用玻璃幕墙外立面,其上均布着铝合金水平遮阳构件,金属构件的水平运动强化了建筑的流线感,在视觉上使公共建筑和生产车间保持了一致的面貌,尽管二者在立面和空间上仅仅是一些细小的造型变化,但是整个建筑的层次由于变化的介入而丰富起来,线与面的交叠,塑造了建筑独特的形象。当树木逐渐繁盛,填充了那些我们留置出来的空间。透过阳光闪烁和婆娑树影,建筑在咫尺之间映射出自然的丰富。

米丈建筑一直相信,每个建筑都应该有独特的性格,这个和建造使用者密不可分。在创立企业的过程当中,不同阶段的诉求是不一样的,但是贯穿企业不同发展阶段的一定是企业内在的精神特质,对于这种精神特质的挖掘和塑造,是我们创作建筑的重要抓手。建筑在不同时间和尺度上会有不同的表现,但是建筑的内在特质会一直伴随着企业的发展壮大,从而成为企业最直观有形的精神样本。


项目图纸

△模型图

△模型图

△模型图

△模型图

△总平面图

△平面图

△平面图

△立面图

△剖面图

△轴测图

△轴测图

 项目信息 

建筑设计: 米丈建筑

室内&景观设计:米丈建筑

面积: 3148m²

项目年份: 2013-2015

摄影师: 吴清山

主持建筑师:卢志刚

设计团队:李瑞寅、唐哲人、谭章海、赵雪

深化设计: 江苏华电工程设计有限公司

业主: 无锡航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撰文:卢志刚

城市无锡

国家中国

地址:江苏省无锡市新吴区新东安路35号




]]>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3/07/52593.html/feed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