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斯普林格云协作总部 - //m.stpapt.com 我们塑造了建筑,建筑亦塑造了我们 Fri, 22 Nov 2024 01:34:18 +0000 zh-CN hourly 1 http://wordpress.org/?v=3.8.4 我发现我学不会设计是因为我太听话了 //m.stpapt.com/archcollege/2018/05/40429.html //m.stpapt.com/archcollege/2018/05/40429.html#comments Mon, 28 May 2018 14:28:42 +0000 传说中的建筑师应该是这个世界上最桀骜不驯、天马行空的一群人。

但事实上,凭着高考600多分上建筑系的我国准建筑师们已然都是听话好学生的典型代表。

640.webp (21).jpg

包括我自己。

刚来非标准的时候,每次碰完图我都特别茫然,因为没有人告诉我应该“具体”去做什么;而每次和大师姐讨论设计课题的时候,我都替我自己捉急,除了说这个空间这样很有意思、那个功能布置的很合理之外,我就想不出什么别的词儿来分析了。

然后,我从大师姐眼里看到了绝望。

但是,我是谦虚好学的好学生,不会的就要问。

可大师姐和我说,她也不知道,她希望我来告诉她答案。

现在剩下我来绝望了。

640.webp (22).jpg

是的,上了这么多年的学,我习惯了也只学会了怎么去完成试卷上的题目,却完全不会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即使,我学了建筑。

我也只会在拿到任务书之后,按照老师教给我的排功能、布交通、画平面、做立面、建模型、出图交作业。

像做数学题一样按部就班。

也像做数学题一样永远拿不到高分。

640.webp (23).jpg

我记得老师讲过,“形式追随功能”的现代主义已经过时了。

所以在做设计时,我都排好了平面后努力去调整变化形体,让方案看起来时尚一点。

我一直都这样做。

我也一直认为,我的方案不够好是因为我的造型能力不够好。

直到最近,作为拆房部队的一员,我拆了一座建筑。

这座建筑是非标准小圈子里的同学们提名票选出来的——

斯普林格“云协作”总部。

建筑师,奥雷舍人。

说实话,这个建筑师我不太熟,因为书本上没有,老师也没太提过。

640.webp (24).jpg

最著名的身份是张曼玉的前男友。

还是说回建筑。

这个建筑长这样

640.webp (25).jpg

里面的共享空间是长这样的

640.webp (26).jpg

看起来就像是挖了个洞的事儿吧。


下面就是我按照套路上交的拆房作业:

1、由地形围合出建筑的基本体块,将中间块消去形成两栋塔式建筑,使城市视野能在两栋塔中间串联起来,如此一来,建筑的大体量没有成为城市的隔阂,如绅士般融入了城市之中。

2、将建筑底部由功能块联系,底部三层就串联成为黄金的商业区,提供餐饮、健身等休闲活动。三层以上均为办公空间,建筑顶部由办公功能块联系,使办公区域成为串联的整体,加强了不同区域之间工作人员的联系,提高了整体的工作协同性,间接提升了大楼的运作效率。

640.webp (27).jpg

3、此时竖向环形体块所围合成的空洞空间就成了建筑主要塑造的核心部分,如梯田般跌退式增加平台,挑空部分层形成下沉式观演厅等等营造出众多相互有视线交流的马赛克式公共活动空间,而且,由于三层上空产生的公共空间的大平台用一部直达三层的扶梯与一层相连,使人更具可达性,这样人在逐层由平台回到一层时便激活了一二三层的商业娱乐功能。如此一来,本身由各层划分的垂直空间就被这个巨大的核心公共空间所打破,建筑整体围绕这个核心空间结合成有机整体。

640.webp (28).jpg

4、在当下人们通过网络可以获取巨量信息,然而这也就造成了信息过于混杂和难以辨析,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可以更好地使信息进行沉淀及转化,尤其在斯普林格这一出版社当中,交流更是重中之重,在核心空间加入不同形式的楼梯,如双跑梯、扶梯、螺旋楼梯等,串联各层公共平台,路径呈现多选择性的姿态,使核心空间成为便于交流的整体。

5、建筑立面直接由其公共核心所体现,所以其表皮如cctv大楼一样只体现其支撑结构足已。建筑形态与公共空间的形态相呼应,并由此削去底部体量呼应前后广场,由扶梯和步道系统联通前后广场与公共空间大平台,使建筑整体与周边环境串联起来,模糊了建筑的边界,加强了建筑本身的凝聚力。

再看一遍全部操作:

是的,我承认这次我拆的不是很好。

因为我一直都想不明白这个建筑最核心的设计手法是什么。

其实也不是完全看不出来,只是不愿相信罢了。

肉眼可见,这不就是一个“形式追随功能”的典型例子吗?

需要交流协作的功能放在“洞”的周围形成共享云空间,需要独自工作的安静功能放在周边,不受打扰。

可老师明明说过,形式追随功能是现代主义的特征,已经过时了呀。

640.webp (29).jpg

于是,我翻了沙利文的原文来做阅读理解:

Whether it be the sweeping eagle in hisflight, or the open apple-blossom, the toiling work-horse, the blithe swan, thebranching oak, the winding stream at its base, the drifting clouds, over allthe coursing sun, form ever followsfunction, and this is the law. Where function does not change, form doesnot change. The granite rocks, the ever-brooding hills, remain for ages; thelightning lives, comes into shape, and dies, in a twinkling.

It is the pervading law of all thingsorganic and inorganic, of all things physical and metaphysical, of all thingshuman and all things superhuman, of all true manifestations of the head, of theheart, of the soul, that the life is recognizable in its expression, that form ever follows function. This is the law.

“form ever follows function”这句话的语境在于人类史上第一次出现了现代的高层建筑,以前古典建筑的形式逻辑不再能满足新时代的建筑功能需要,因此沙利文等芝加哥学派的人推出一种新的建筑形式,满足现代高层建筑内部功能的需要。

也就是说,这里所谓的“功能”默认为现代主义的理性功能;而到了奥雷舍人这里,对功能的定义首先已经被颠覆了,不再是根据使用性质划分功能空间,而是根据社交属性来划分空间类型——需要社交的话唠空间与不需要社交的自闭空间。

“形式追随功能”这句话本身并没有过时不过时的,重点在于我们对于功能和形式的理解是不是基于当下社会的时代需求。

工业时代的功能需求自然是分门别类、按部就班;而网络时代的功能需求就变成了自由交流和自主选择。

理解不了新的时代需求就永远不会有什么创新的设计。

所以,我忽然明白,我学不会设计就是因为我太听话了。

听老师的话,听大师的话,听书本的话,

我渴望知识也崇拜知识,

某某某做的或者说的比做了什么说了什么更能让我感觉到掌握知识的快感。

我可以对世界著名建筑师以及建筑作品侃侃而谈、如数家珍,却在评图时对自己的设计方案结结巴巴、不知所谓。

因为设计需要的恰恰不是知识积累的快感而是独立思考的割裂感。

这是我在非标准的成长,

也希望你和我一起成长。

640.webp (30).jpg

本文感谢大师姐林雅楠的修改指导

本文所有分析图与动图全为作者自绘,转载请注明

1527325585849315.jpg

]]>
//m.stpapt.com/archcollege/2018/05/40429.html/feed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