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空间 - //m.stpapt.com 我们塑造了建筑,建筑亦塑造了我们 Fri, 22 Nov 2024 01:34:18 +0000 zh-CN hourly 1 http://wordpress.org/?v=3.8.4 龙南村党群中心 / 森上建筑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4/05/53502.html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4/05/53502.html#comments Thu, 16 May 2024 08:12:37 +0000

龙南村位于桐乡开发区(高桥街道)西南部,作为浙江省第三批省级未来乡村创建村,近年来基础设施提升与发掘历史文化并行,以水乡、画乡、诗乡、蚕乡为主题,打造“诗画龙南”的整体风貌与文化定位。

龙南村农田广袤,树木成荫,有河流南北向蜿蜒而过,呈现一片自然田园的景致。场地贴邻水边,老房子最初作为学校使用,建筑成L型布局并有一个还算宽敞的大院。后来场地多了一个仓库,变为小型的加工厂。时至今日,工厂已迁,留下的仅有危楼状态的老房子和一棵自始至终伴随着的老梧桐树。

村子希望续写这块场地的故事,建立一座记录历史的文化馆和便民服务的办公楼,打造龙南村新的党群中心。

△鸟瞰图

△水岸环境

场地:水院-庭院-大院

场地周边的环境与建筑还保留着传统民居的格局,周边的小学、艺术馆都还留有院落的空间,马路与桥围合成的河流也有着水院的形态。

设计希望延续人文脉络下的乡村聚落肌理,将党群中心与历史文化馆以院落的空间组织布局,仓库拆除后的场地一半复建,另一半则与保留建筑围合成内庭院,给予到访文化馆的人们一个公共休闲的区域,在了解历史的同时,也能感受到有着传统文化的院落空间。场地内原有的广场尽可能保留最大的场地,成为以停车和集散功能为主的党群大院。

△村路旁的“桥屋”

△前场

△入口

“水院-庭院-大院”的空间序列格局将周边的环境纳入到建筑组团中,并有序的梳理了公共与私密的区域,满足了不同的功能需求,形成具备乡村文化空间标识的场地特征。

△水院

△庭院

△大院

设计:桥的故事

△场地中的桥

△水岸与桥

河流如脉络串联着龙南村,往来的道路便形成了众数的桥。水乡的桥就像是这里文脉的缩影,依托独特的环境条件,与驳岸、河道、台阶等创造了多层次的空间体验。沿桥过河,沿桥入院,设计以“桥”的姿态为形,以庭院为中心,串联着新老建筑与各个功能区。

△水岸旁的“桥屋”

“桥”系统的组成包含了建筑的外廊、组团间的连廊以及室内的走廊部分,以主要交通流线为主体,贯穿了整个院落与建筑组团。在路径的转折与重要交接部位利用露台、半室外区或前厅完成空间与功能的转换。这一流线系统也汇集了部分纵向交通空间,由入口到院落,从展厅到屋顶平台,都成为了此游线中重要的空间节点。

△“桥”系统

主体建筑为办公服务区,由接待服务厅、各级办公室与大会议室组成。二层可通过原建筑的连廊部分通往后勤配套区。相比较为功能独立的办公区,村史馆更注重开放性并与河岸环境保持空间的连续性。各出入口平台与连廊相接,曲折有致,结合踏步与台阶的起伏,引导人群的往来,有序的在各建筑空间内穿行,聆听“桥屋”继续讲述龙南村的故事。

版图:文化地图

近年来,龙南村充分挖掘特色文化内涵,开展“最美家庭”评选、“浙风十礼”专题讲座、“移风易俗”商讨会等形式多样的活动。沿河已经分布了鲍月景艺术馆、伯鸿书屋、陈家厅、专家研学民宿等带有人文艺术特质的合院聚落。建成后的党群中心作为龙南村文化地图的重要节点,共同组成集旅游、培训、宣传、教育于一体的文化游线,为乡村的文化历史续写了新的篇章,实现了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与发展。


项目图纸

△一层平面图

△二层平面图

△三层平面图

 项目信息 

项目名称:龙南村党群中心

项目类型:建筑设计

设计方:森上建筑

项目设计:2022.09

完成年份:2024.03

主要设计团队:章钧添 孙鸿斐 王鑫 欧阳丹

合作团队:结构顾问:苏勤军

项目地址:浙江桐乡

建筑面积:2000㎡

摄影版权:吴清山

客户:桐乡市高桥街道龙南股份经济合作社

材料:钢材,混凝土,青砖




]]>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4/05/53502.html/feed 0
方所试验型文化品牌空间长江·和集,安徽 / LAD(里德)设计事务所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1/01/48858.html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1/01/48858.html#comments Tue, 26 Jan 2021 04:31:02 +0000 配图1_调整大小.jpg

配图2_调整大小.jpg

长江·和集

「和集」是方所集团针对城市街区中心的试验型文化品牌空间。由LAD(里德)设计机构改造设计的长江 · 和集今年8月已经开始试营业。

长江·和集位于合肥市长江中路17号,原安徽省省委大院东侧,由一幢三层的独立建筑构成。目前仅开放的两层空间,经营囊括简体中文、外文以及台版图书、杂志、咖啡、美学生活产品和服饰等多种业态。

而「和集」融合协调的精神注入,使得这里不仅是一家书店,而且是公共的文化空间、商业的美学空间以及当代城市生活方式的实验空间。

配图3_调整大小.jpg

与其它一些被时间风化的记忆不同,不少人对长江中路——「安徽第一路」至今还有响亮的回忆:

嘉庆八年的这一条羊肠路,从被车轮轧出的深沟,到毛泽东乘敞篷车与10万市民挥手,再到早上还没开门营业门口的百米购物队伍⋯⋯

配图4_调整大小.jpg

200多年的时间,长江中路由5米拓宽至25米,它的身背碾出庸碌、荣耀、诗酒或者渔樵。

这些由时间所产生的片段不会被我们抛弃,转而珍视为设计材料重叠媾和。

驯化空间的同时也是我们对时间的驯化,陌生而似曾相识的恍惚感最终创造了一个属于长江·和集的时间观。

然后,抚慰现时世界中如坐针毡扫视分秒所滋生的纷扰与焦虑,成为安放身心的一个去处。

闹市造梦

没有草木也可为园林

介入旧建筑空间时我们发现空间整体沉闷无趣,又存在多处的错落高差。

另一方面,书本或者商品终究是小的物件,我们需要空间对它们进行托举,重新构建「游览」的方式。

△ 旧建筑空间

在中国,园林是在闹市造一方自我天地。园林内的互动关系,就是人、建筑、光影、植物之间相互触动的情境。童寯道出了园林另一维度的诗意剧本:没有草木也可是园林。

同时,园林多为局部呈现,但环环咬合。游园的过程主动性并不固定在游园者,人们很有可能被景致所引诱而拾步,游园者与景物之间主动性的互换,有些游戏的意味。

配图7_调整大小.jpg

△ 五峰仙馆用屏风分隔空间,类似深斋的空间体验,然气息流动,空间并不封闭

配图8_调整大小.jpg

△ 《宋人十八学士图》,屏风置入庭院以作分割

于是我们临摹园林的逻辑,将大空间用园林的语法分隔成迂回曲折的小空间。

配图9_调整大小.jpg

配图10_调整大小.jpg

在这里你可以体会到被引导「游园」的路径,又可以自己作为主导,用眼睛牵引步伐移动,感受应接不暇的游走过程。

花园中的游客不仅是参与观察的人,而且是空间真正的创造者。这是一个相互作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与处所之间存在着一种流畅的情感对话。

《花园里的哲学》

配图11_调整大小.jpg

配图12_调整大小.jpg

配图13_调整大小.jpg

配图14_调整大小.jpg

配图15_调整大小.jpg

配图16_调整大小.jpg

配图17_调整大小.jpg

配图18_调整大小.jpg

「园林是三维的山水画」,园林的游走过程并非平面行为。

我们参考着游园时身体的起伏体验,放弃促的地方,汲取缓的部分,处理成呼吸平和的步径坡度。

人们在购物时,也会驻足形成不同的视点,而书墙、展示台、装置、洞口拥有着园林中建筑与山水之间的象征意义。

配图19_调整大小.jpg

配图20_调整大小.jpg

配图21_调整大小.jpg

配图22_调整大小.jpg

配图23_调整大小.jpg

长江·和集彷彿是

通往知识之光的隧道

亚里士多德认为视觉是「人类最高贵的感觉」,观看被视为个体认识世界的重要方式。古希腊哲人经常会将清晰的视野与知识联系起来,而将真理比喻成光明。

对于光,我们在项目之始也做了预设,借鉴园林的「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造园观。

配图24_调整大小.jpg

配图25 自然采光概念图_调整大小.jpg

△ 自然灯光概念图

光是人们对美好事物总和的探求,而长江·和集彷彿是通往它的隧道。

帕拉斯玛说「一个好建筑必然能够通过材质、光影等形式激发人的多重感官,使我们感受到与这个世界的精神联系,感受到更完整的自我存在。」

于是这段缓慢而并不悠长的隧道,是人类思考自身与周遭世界的哲思之路,是知识本身。

配图26 灯光概念效果图_调整大小.jpg

△ 自然灯光概念图

我们由于施工周期的原因未能实施并不感到遗憾,畅想可以是现实,而无法成为现实亦获得纯粹畅想的珍贵。

用眼睛触摸

建筑便是可视的温暖

长江·和集是个不涉及立面的室内项目,整个暴露在外的建筑立面因为街道的统一性被要求不可改动。

配图27 改造前外立面3_调整大小.jpg

配图28 改造前外立面2_调整大小.jpg

配图29_调整大小.jpg

△ 旧体建筑位于原安徽省省委大院东侧

而在此之前我们展开过对立面的设想:

硬质穿孔钢板消解了建筑体积,带来温和的包裹,质如宣纸。柔软的光线同时散布在旧建筑与新立面之中,形成新旧间的流动,而无可厚非,它们又是独立的。

从而我们把历史镶嵌起来并拥抱,眼睛用以触摸,建筑在这个时候彷彿是可视的温暖。

配图30_调整大小.jpg

配图31_调整大小.jpg

配图32_调整大小.jpg

让我们能体验缓慢的时间流动

让城市看到并理解历史的径流

当造园者选中了一处宅地,挖池叠山辟径题咏,然后用围墙把它与外界隔绝,将自我世界与物质世界隔绝,然后构成自成一体的「微型宇宙」。

无疑,这方空间与时间都可以不必遵循客观法则。

配图33_调整大小.jpg

配图34_调整大小.jpg

LAD认为长江·和集的精神也体现在把时间的暧昧开放与不确定性揉杂,给许多不同含义留下开放的空间。

配图35_调整大小.jpg

把我们从时间维度的束缚解放出来,我们便能体验缓慢的时间流动,让城市看到并理解历史的径流,超越个体的时间周期。

让长江·和集成为一直变化又未曾改变的时间诗歌。

配图36.jpg

△ 一层平面图

配图37.jpg

△ 二层平面图

项目信息

项目名称:长江·和集

设计方:LAD(里德)设计事务所

设计总监:李京烨

室内设计总监:曾莹

室内设计团队:李志华、梁敏珊、叶尉雄、黎建波

景观设计团队:叶原源

地点:安徽,合肥

面积:2591㎡

建成时间:2020年8月

摄影:WYAP文耀影像


]]>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1/01/48858.html/feed 0
看得见风景的城池 — 苏州文体中心 //m.stpapt.com/archcollege/2018/07/40974.html //m.stpapt.com/archcollege/2018/07/40974.html#comments Wed, 11 Jul 2018 02:28:50 +0000

苏州高新区文体中心位于苏州科技城内,背靠小龙山,被太湖大道和浒光运河所环抱,占地三百余亩,馆室十七万方。

其所处的地块曾是采石场,挖掘后留下的巨大石坑形成了湖面,而剩下的石壁环绕着湖的另一边,建筑师以地形的脉络作为概念设计的源头,延续原有的山体和石壁使整个建筑群体与环境融合在一起。我们希望建筑成为山的延续,成为周边环境的一部分:延续原有的山体和石壁使整个建筑群体与环境融合在一起,在亲人的尺度下成为隐形于城市环境的地景化建筑,而不是一个高高在上、拒人于千里之外的庞然大物。

苏州高新区文体中心被当作城市空间和生活的一部分设计,17万平方米的巨大体量呈现为功能小模块的搭接,从而建筑的体量也得以消解,成为城市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这种与功能紧密相扣的空间结构,正是“云形水石”概念的真正意义。


在这个项目的设计中,重点从“事件性”转移到了“日常性”,使其成为城市生活的延续:穿行场地的商业街道和丰富的公共开放空间将这个体量庞大的公共建筑归还给周边市民。几乎所有的主要功能模块都在这条街道上设有出入口,图书馆、文化中心、电影院、游泳馆、咖啡馆、书店、餐厅等,都成为这条街道生活经验的一部分。

在商业街道之上,六米平台上的台地广场作为地块当中的主要集散场地而存在,和其下方的商业街道一起,展现着城市生活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在步行、购物、休息、逗留和交流之间产生许多重叠且频繁的日常性转换。作为综合性文化体育建筑群,苏州高新区文体中心主要功能分为三大板块:文化空间、体育空间和商业空间,涵盖区文化馆、图书馆、体育馆、全民健身中心、影视中心以及室外休闲广场等配套设施。

图纸

分析图

在数字化的背景之下,建筑师们希望通过用一些简单抽象的方形体块,以一种魔方式、像素化的方式堆积在一起,来传达一种类似太湖石般精妙复杂的空间状态。凹凸的体块使空间产生一种“留白”,形式与功能的对应不再单一不变,多意和辩证的空洞结构的自主性可以通过复制和变异来适应环境,引导建筑自发生长而不破坏它的完整性。

“云形水石”的概念是文化与未来的延续:承袭苏州园林虚实结合的空间构型的同时,多意的弹性空间组织可以为未来运营提供更多可能性。这也许是在中国复杂多变的项目环境下,既提高运营功能的可变性和灵活性,同时在未来需要修改时保护设计概念的一种策略。

项目信息


地址:中国,江苏省,苏州市高新区
总面积:17万平方米

建筑设计:上海天华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设计团队:

建筑:黄向明、韩健、陈焱、周欣、水雁飞、白宇、肖菲、王晓洋、吕晓宇、曾哲、冯博、陆懿、刘阳、毕泽豪、刘沛、袁佳妮、杜鹏、倪子禹、马丽娜、李新萌、张江伟

结构:谢旺兰、李伟兴、聂焱、苗永志、沈杰、邓德君、冯亮波、李婷婷、季绍凯、熊维建、吴磊、王佳杰、刘威、杨胜、陆晓勇

机电:陈涛、王关越、靳京、王恒之、郑柯岩、曾峭

给排水:王榕梅、王晓宁、胡红梅

暖通:王俊强、刘华清、赵芸立、罗渊、尹家杰、薛飞

竣工时间:2016.9(景观将于2017年竣工)

业主及运营者:苏州高新区文体发展有限公司

钢结构、金属屋面顾问:浙江精工

幕墙顾问:柯利达、金螳螂景观设计:BAU、金螳螂LOGO:用心创造

灯光顾问:朗辉

室内设计:柯利达、苏州国贸

摄影师:上海陈颢摄影工作室,成都存在建筑摄影有限公司

]]>
//m.stpapt.com/archcollege/2018/07/40974.html/feed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