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折板屋面 - //m.stpapt.com 我们塑造了建筑,建筑亦塑造了我们 Fri, 22 Nov 2024 01:34:18 +0000 zh-CN hourly 1 http://wordpress.org/?v=3.8.4 微地形:大理洱海小邑庄生态驿站-孟凡浩 / line+建筑事务所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3/11/53022.html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3/11/53022.html#comments Wed, 22 Nov 2023 14:13:25 +0000

“建筑与气候生态、自然环境、公共活动的融合是设计的初衷,而地景化处理最大限度满足了人工与自然在形式、体验和营建上的互融共生,赋予这座现代驿站由大地中生长而来的自然状态,为途径而过的所有人提供庇护。”——孟凡浩

△ 既是功能性的服务驿站,也是眺望洱海的观景台

大理洱海生态廊道的建设工程旨在构建健康的水陆缓冲带和生态屏障,并拓宽居民游客与洱海的互动界面。129公里的环湖廊道沿途计划设置多个服务驿站,line+联合创始人、主持建筑师孟凡浩受邀参与设计,以差异性可持续的空间为洱海公共生态环境赋能。

△ 区位图

03 建筑完全融入环境,形成一处“微地形” 摄影:王策、line+-min.gif

△ 建筑完全融入环境,形成一处“微地形”

在面对苍山洱海、古朴村落的原生环境,设计意图以地景建筑的方式最小程度介入,以“锚固与悬浮”回应建筑与土地的关系,对话环境;以“低技与低碳”回应地方性与当代建造的关系,创新经验;以“开放与包容”回应公共建筑与人的关系,构筑日常性的活动平台。

04 从概念模型到建成实景 摄影:王策、line+-min.gif

从概念模型到建成实景

01 锚固与悬浮

——顺势而为的新地形

“驿站”文化在滇西地区的发展历史悠久,大理也曾在“茶马古道”中占有重要的枢纽功能。古道大多蜿蜒穿行于山间,由山体形成天然的庇护,而驿站通常位于古道沿线的传统聚落群中心,其形制也与传统民居相仿,直至近现代依然保留这类特征。

△ 古代驿站 图源网络

△ 洱海边新建驿站的现状

项目场地选址于洱海环湖景观廊道西南沿线,靠近小邑庄,地势平坦;东侧紧邻环海自行车道,与生态湿地和洱海距离仅在咫尺;西侧毗邻农田村庄,可远眺苍山。在亲临场地后,我们对驿站的设想首先摒弃了孤立的房式建筑形式,转而寻求与土地更紧密、与环境更亲密的可能性。

△ 场地周边环境,洱海(左)与古城(右)

08-场地原貌-line+-min.gif

△ 场地原貌

在避让树木、连接道路和背靠苍山、面朝洱海的双重指向性下,建筑自南向北发展,逐渐起坡,仿佛由大地的一道“裂缝”生长而来,在连续起伏变化的地形中掀起一处登高望远的平台和一处可短暂停留的遮蔽,借此重新唤起自古人与自然相依的经验。

△ 生成图

△ 概念模型

11 从概念模型到建成实景-摄影:王策、line+-min.gif

△ 从概念模型到建成实景

气候影响是设计的另一重要考虑。由于当地风能和光照资源充沛,除了建筑要求的卫生间、小卖部等功能面积外,我们尽可能地将折板屋面下的空间从封闭中释放出来,包括毛石墙基座与混凝土折板的脱离处理,形成完全的空气对流和风景导入,使得内外环境自由渗透、具有呼吸感。

△ 大屋顶与毛石墙的对话关系

△ 爆炸分析图

△ 隐入的公共服务设施

与自然的形式语言相对应的是行为和内容的开放自由,不止于满足不同群体、不同时态的使用需求。骑行与人行的流线进出、空间内外的张力变化、登高屋面的尺度收放,均随着“地势”波动而逐渐建立起感知体验的变化,或幽谧,或开阔。

△ 屋面平台深受游客与居民的喜爱

02 低技与低碳

——地方性营建策略

在材料策略方面,我们结合对现场地域性风貌的感知,提取关键的材质特征,并选择了毛石、混凝土、木材这三种主要材料进行当代化的表达。通过采取一系列措施实现建造活动的低碳可持续,包括采用传统低技的手工毛石砌筑方式,木模板混凝土减少水泥用量、增加矿物骨料和天然染料,对施工现场的钢材料回收再使用等。

△ 材料策略

这些低维护、可生长的材料赋予了公共建筑更可持续的生命状态,同时也是进一步构筑地方与当代的关系——用当代的手段锚固作为文化概念的“地方”。

△ 建造工艺过程

23 从概念模型到建成实景 摄影:王策、line+.gif

△ 从概念模型到建成实景

折板屋面

折板屋面经参数化结构计算后实现大跨度悬挑,并通过实验模拟、现场打样的方式精准控制清水混凝土的色彩和肌理,追求去装饰化的、自然而然的效果表现和稳定的物理性能。

△ 锚固的毛石基座与悬浮的折板屋面工艺

△ 锚固的毛石基座与悬浮的折板屋面

表现肌理的主模板材料是更接近自然纹理和触感的松木实木模板。相比建造初期选择的效果不明显、施工不环保的水洗面层效果,木模板更易操作和效果可控,通过凹凸深度和板幅大小的试验,与整体相协调。

△ 木模板板幅研究

△ 木模板肌理研究

现场施工时考虑到大跨度悬挑的“悬浮”效果和出挑结构的荷载要求,在一次性浇筑的箱型结构空间体系的基础上,结合上翻梁做法,对屋面结构板做二次浇筑,保证屋面边缘出挑荷载和上人屋面防水处理。

△ 底板支模、钢筋绑捆

黑色混凝土的实现主要采用了两种措施,在浇筑阶段添加天然矿物染料,满足基本深色效果和材料强度;混凝土拆模养护后,使用半透明色浆保护剂,加强质感和肌理,加深色泽。

△ 拆模修复

毛石墙基座

基座部分就地取材了大理当地盛产的石灰岩,以150-450mm的粒径组合砌筑,与建筑整体尺度相宜。为避免通缝,在砼或墙体内锚固水平布置镀锌角钢,并与石材砌筑体内的螺纹钢筋焊接。

△ 毛石砌筑

屋面排水系统也不是常规的竖向雨落管,而是利用UHPC屋面板设计开缝,将雨水导流至完成面以下,通过园林支座保留足够的雨水导流空腔,找坡后排至附近涵沟内。

△ 屋面利用UHPC面板开缝

实木门窗体系

门窗设计注重实用性和生态气候,卫生间门采用实木牛仔门,高窗为木百叶窗,兼顾了卫生间的自然通风与私密性。木材选用的橡木实木,耐腐耐久性强,硬度高。

△ 实木门窗系统

△ 木材选用的橡木实木,耐腐耐久性强,硬度高

小卖部选用的平推开启扇和可以完全打开的木门扇,增加了室内外的互动。

△ 平推开启扇的设计增加空间的互动性

围护等金属构件

在建筑的主体结构完成后,施工现场余留了大量的废旧钢筋和钢板等工业材料。秉持着可持续的环保理念,经过二次加工,应用为栏杆扶手、楼梯踏步、花槽等构件,使其成为建筑生命的一部分,重又生长。

△ 施工现场的钢筋钢板经二次加工后再使用

45-©line+-min.gif

03 开放与包容

——回归日常的公共生活

在后疫情时代,大理成为众多数字游民和旅客的目的地。作为一个日常性的小憩场所,驿站不只是观景台、休息站,同时也是城市公共生活的平台,我们希望以一种普通的包容向所有人敞开,而其结构本身虽是消隐的、沉默的,却拥有直抵人心的能量,以极其舒展有机的形态俯于苍山洱海间,成为人与自然联结的纽带。

眺望,闲逛,静坐,我们欢迎人们通过身体和知觉体验,与雪山对望,与洱海对话,或静或闹,重获日常生活的诗意。在丰富的活动场景融入下,这座试图融入自然风景的驿站也正渐渐生长为一处动人的“生活景观”。

48-空间公共性的前提是场所的开放性-©line+-min.gif

△ 空间公共性的前提是场所的开放性

04 结语

大理洱海小邑庄生态驿站是继云南东风韵艺术中心后,line+深耕云南地域的又一研究实践。不止于对气候、地理、空间使用者等微观层面的地域性思考,我们致力于在更广阔的建筑视域中思考和强调地方特性,用当代的空间叙述再造地方性的记忆和经验,用因应自然的建筑智慧回应此时此地,让新建筑的生命融入地方,与之共生。


项目图纸

△ 首层平面图

△ 屋顶层平面图

△ 剖面图

△ 剖面图

△ 剖面图

 项目信息 

项目名称:大理洱海小邑庄生态驿站

建筑、室内、景观、标识设计单位:line+建筑事务所

主持建筑师/项目主创:孟凡浩

项目建筑师:胥昊、何雅量

设计团队:徐一凡、张锦岳(实习)、方思韬(实习)、林怩俊(实习)、虞其正(实习)(建筑)、乔紫洋(实习);祝骏、何宇宽、邓皓(室内);李上阳、金剑波、张文杰(景观)

业主:大理苍洱投资有限责任公司

结构设计:上海谢亿民结构设计事务所有限公司

设计团队:王锦、袁盛林、胡佳轶、姜颜宁、刘波

机电设计:上海三匠机电科技有限公司

设计团队:刘伟、陈艳萍、蒋少华、潘禧林

施工图合作单位:大理白族自治州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施工单位:云南省建设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混凝土施工单位:曼诺伊尔清水混凝土

室内施工单位:苏州金螳螂建筑装饰股份有限公司

项目位置:云南,大理

建筑面积:150平方米

设计周期:2020.7-2021.7

建设周期:2021.7-2022.10

材料:黑色清水混凝土、橡木、石灰岩、钢板、钢筋、UHPC板

结构:混凝土结构

摄影:王策


]]>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3/11/53022.html/feed 0
山东大学趵突泉校区体育场改造设计方案 / 天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设计三院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0/09/48164.html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0/09/48164.html#comments Fri, 25 Sep 2020 02:21:12 +0000 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与近现代历程紧密相关,诸多高校的校园规划与建筑风貌仍保持着历史的特色。传统规划阻碍了现代化的发展,如何在不破坏历史风貌的前提下进行现代化建设是现在许多高校校园改造中首要面临的问题。

设计团队希望通过对本项目的设计研究探讨如何在传统校园中进行大规模体育建筑的建设,既可以恰当地融入现有的校园肌理,相辅相成,又可以满足现代高校体育设施的功能需求与空间营造。

效果图鸟瞰_调整大小.jpg

△ 体育场鸟瞰效果图

效果图正面人视_调整大小.jpg

△ 看台楼田径场方向人视效果图

项目基地位于列入文物保护规划的山东大学趵突泉校区内,需要对原有陈旧落后的体育场进行改造,优化现有环境,重新打造校园看台建筑。

01基地位置及校园风貌_调整大小.jpg

△ 基地位置及校园风貌

重点1:与校园历史建筑氛围紧密融合

02肌理融合_调整大小.jpg

△ 肌理融合

趵突泉校区中现存建筑大多为行列式排布的小体量建筑,与大体量的体育建筑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本方案提取周边建筑中的坡顶元素,演绎为更为现代自由的折板形式,并结合自然生长而起的草坡形式,对建筑体量进行消隐,削弱新建建筑对周边环境的压迫,形成独特的风景。

效果图背面人视_调整大小.jpg

△ 看台楼入口人视效果图

重点2:现代校园体育设施的空间与功能营造

原有体育场设施陈旧,交通不便,停车场短缺,不利于校内资源的合理利用和长久发展。首先对场地布局重新进行规划,打造一个功能复合式的体育场综合看台楼,结合地下车库对现有功能进行扩充。

在整体布局中,看台楼作为主导与田径场、现状体育馆共同形成轴线关系,紧密联系附属的社团活动中心与其他室外球场,提高场地利用效率。从地面曲折而起汇聚至顶的建筑形式工整对称,同时采用树状的仿木式结构,等距分布的L形扁状斜柱形成了极强的节律感,增强了建筑形体的向上感,挺拔有力。

03看台楼主导地位_调整大小.jpg

△ 看台楼主导地位

04节律性结构形式_调整大小.jpg

△ 节律性结构形式

重点3:建筑单体现代化空间营造

折板式的罩棚与看台楼的主体之间形成一个空腔,打造为半室内半室外的公共活动空间。通透的建筑外棚引入阳光和新鲜的空气,建筑二层平台通过精致的室外楼梯与场地上的健康步道结合在一起,为学生提供了全新的休闲区域。

05罩棚内特色空间_调整大小.jpg

△ 罩棚内特色空间

效果图室内_调整大小.jpg

△ 室内效果图

附属的社团活动中心以覆土建筑的形式与主体建筑的底部相协调,高低起伏的草坡与场地完美地融合在一起,中间下沉形成一条曲折的小路,结合自由的踏步与水池设计为独特有趣的活动空间。

效果图幼儿园_调整大小.jpg

△ 特色空间

方案进行合理的功能分区,将观众、学生、工作人员三种主要的人群进行分流,并设置不同的出入口避免流线进行交叉。

06功能分区_调整大小.jpg

△ 功能分区

07剖透视1_调整大小.jpg

△ 剖透视1

08剖透视2_调整大小.jpg

△ 剖透视2

绿色建筑

看台楼的建筑罩棚可以保证内部的遮阳与通风,并在钢结构屋盖上安装光伏玻璃,上覆碲化镉薄膜,既可透光,又可吸收光能并转化为热能应用于运动员淋浴热水及其他相关场所。

09日照遮阳_调整大小.jpg

△ 日照遮阳

10自然通风_调整大小.jpg

△ 自然通风

11构造分析_调整大小.jpg

△ 构造分析

技术图纸


12总平面图_调整大小.jpg

△ 总平面图

13-1F_调整大小.jpg

△ 一层平面图

13-2F_调整大小.jpg

△ 二层平面图

13-3F_调整大小.jpg

△ 三层平面图

13-4F_调整大小.jpg

△ 四层平面图

13-B1_调整大小.jpg

△ 地下一层平面图

13-B2_调整大小.jpg

△ 地下二层平面图

14立面1_调整大小.jpg

△ 立面图

14立面2_调整大小.jpg

△ 立面图

项目信息

项目名称:山东大学趵突泉校区体育场改造设计

设计团队:天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设计三院

单位网站:https://www.aatu.com.cn/

建筑师:张波,邓惠予,王子健

项目地点:山东省济南市文化西路44号

建筑面积:52800㎡

设计时间:2020.02-2020.03

设计阶段:投标方案

联络邮箱:adtu03@126.com


]]>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0/09/48164.html/feed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