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意象 - //m.stpapt.com 我们塑造了建筑,建筑亦塑造了我们 Fri, 20 Sep 2024 01:15:24 +0000 zh-CN hourly 1 http://wordpress.org/?v=3.8.4 中国留学生获哈佛大学最佳毕业设计奖,重塑房地产巨构尺度下的设计模式 //m.stpapt.com/archcollege/2019/01/43313.html //m.stpapt.com/archcollege/2019/01/43313.html#comments Tue, 29 Jan 2019 04:59:56 +0000

© 宋紫薇

每年,波士顿建筑协会为哈佛大学设计研究生院三月学位的最佳毕业设计奖(James Templeton Kelley Prize)。今年的获奖者是宋紫薇,她的论文题目是“不那么粗浅的:巨构尺度下的本土主义(Not so skin deep: vernacularism in XL)”,探索将中国本土意象与现代“XL(巨构项目)”发展相结合的方法。

© 宋紫薇

© 宋紫薇

紫薇的毕业设计试图重塑目前中国典型的房地产巨构尺度下的设计模式,旨在打造有感染力的, 连结空间体验, 社区互动, 室内外交流的诗意栖居 。为了验证这一点,设计选择中国典型的二线城市——重庆作为试验基地,这里是国内“XL”开发商项目的集合之地。

分析图

紫薇认为本土语言的现有应用往往陷入两种模式,一种是利用一些历史元素来勉强附会文化气息的“decorated sheds(装饰棚屋)”,或用文化符号包装建筑,进行削足适履式改造的 “ducks”。这两种模式不仅在表达城市与空间的文化形象上显得十分肤浅,在打造宜居而有内涵有活力的居住空间上也十分敷衍。 那么能否另辟蹊径,让巨构建筑项目在深层次的表达文化形象与优质的空间体验上二者得兼呢?


© 宋紫薇

© 宋紫薇

由此产生的方案回归到文化符号的根源,以试验本土文化编织和创造空间的能力 ,为巨构建筑类型学带来丰富的空间。方案把传统四合院和屋檐空间下丰富的互动社交体验延展到纵向空间中, 引入垂直的中庭活动院落来打造社区归属感,同时反映文化认同的深度,营造中国独特的城市氛围。

© 宋紫薇

© 宋紫薇

该方案的屋顶轮廓和花园墙的形象与地点和文化相关联,同时也编织了空间体验。 屋顶轮廓将观察者的视线引导到外部,同时将流线组织到不同的生活空间。花园和山墙限制了邻居的边界,以保护隐私,并区分个体和集体空间。

© 宋紫薇

© 宋紫薇

为了在一个高大的建筑中延续本土语言,紫薇还参考了寺庙和会馆的本土类型学,部署更小的单元,形成从小型私人单元到中型社交空间再到大型城市空间的一系列尺度。

© 宋紫薇

建筑的最终设计基于当地住宅的空间流动,支持灵活的、自适应的生活组件和开发商计划的可行足迹。塔楼将传统内敛的核心空间向四个方向延伸,将中心空间释放成为集体的社会空间,即活动庭院。 这里可以进行不同的社交活动,从剧场、散步的庭院、合作办公空间、运动场地、画廊、雕塑花园到城市森林,是形成微型社区的关键。

——宋紫薇


分析图

分析图

平面图对比

平面图对比

平面图对比

平面图对比

平面图对比

]]>
//m.stpapt.com/archcollege/2019/01/43313.html/feed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