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惠州 - //m.stpapt.com 我们塑造了建筑,建筑亦塑造了我们 Fri, 20 Sep 2024 01:15:24 +0000 zh-CN hourly 1 http://wordpress.org/?v=3.8.4 南昆秘境高山书屋 / 城外建筑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4/02/53224.html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4/02/53224.html#comments Mon, 05 Feb 2024 05:07:05 +0000

山脚下的心灵驿站 ©潮声Anson

重塑场所气质

高山书屋位于惠州市南昆山国家森林公园的一个海拔800m的山谷之中。项目基地紧贴着山脚,侧对着一片池塘,被群山所环抱。场地踏勘时,正处夏秋交替之际,满山的青翠倾泻而来,山谷里吹来的风,掠过池面丝丝冰凉。

场地原有建筑为双层坡屋顶砖木结构,屋檐最低点高度仅2.2米,其在环境中谦卑和近人的尺度,以及材料自身质感的彰显,都适得其所,这是我们初次到现场的深切感受。这些特征也成为我们一直想去保留的核心,贯穿在整个设计过程中。

场地原有建筑与周边环境的关系©城外建筑

由于原有建筑体量已不能满足新的功能需求,经过谨慎评估,很遗憾地将整体建筑进行拆除重建。带着这份惋惜,我们设想延续原有建筑的气质,以人字屋面为原型,用高低不一的两个单元形成新的连续屋面形式,与墙体乃至地面连成一体。重复叠落的屋面使建筑体量得以极大地削减和弱化,让建筑嵌入山体之中,回溯建筑与环境的关系。

新建筑延续原有建筑与环境的对话关系©潮声Anson

书屋生成过程©城外建筑

从森林中探出的书屋©潮声Anson

如果说外部的整体化壳体是对原有建筑的抽象转译,那么书屋中央的木盒子则是对书架最原始形式的具像呈现。其以正方网格的形式,强化传统书架的意向,外部的山型壳体作为灰空间,包裹着中间的书架,两者之间的空隙用玻璃幕墙填充,通过透明的幕墙能够望到后山的树林,使书屋处于室内和室外之间。

被“山”型外壳包裹的木盒子©潮声Anson

书屋的不同朝向对应着不同的界面属性,正向的悬挑外廊漂浮于水池之上,是对场地原有建筑露台形式的延续,驻足于外廊之上,与路上过往的人隔水相望。朝道路侧为了隔绝噪音,采取全封闭的形式,仅开了三个大小不一的窗口,顶部的天窗为室内带来均匀的漫反射,而在人视角的高度位置,结合座椅和窗台开了一个矩形窗,让室内外的人通过这个长窗互为框景。书屋面向池塘一侧被高耸的树林所包裹,一个全玻璃盒子破屋面而出,以最轻盈的姿态漂浮于树梢之上。

悬浮于水池之上的外廊飘台©潮声Anson

面向道路的窗口 ©潮声Anson

破屋而出的玻璃飘台©潮声Anson

书屋主入口处延续场地原建筑低矮檐口的方式,净高仅为2米,以刻意压低的方式取得观赏自然的平和视角,也是进入内部空间前的欲扬先抑。同时延伸正向的外廊转至主入口平台,形成连续高度变化的转角灰空间,模糊室内外的空间界限。

连续变化的转角灰空间 ©潮声Anson

刻意压低的入口以达到亲人尺度©潮声Anson

大屋顶覆盖下的灰空间 ©潮声Anson

外部空间转化为内部空间

由书屋连续叠落的屋顶和中央插入的木盒子,自然地分割形成内部空间,木盒子内部是下沉式的活动区,由较低侧屋顶和木盒子围合而成的是开放阅读空间,而较高侧的屋顶和木盒子之间冗余的高度,自然的成为阁楼冥想空间。

书屋功能空间分析©城外建筑

用整体书架作为空间的分隔,嵌入到连续的屋面之下,首层为开放阅读区和下沉式活动区,围绕着中央楼梯形成环游路径,漫步其间,透过不同的界面和窗口,与周边的风景形成对话。

开向森林、天空和道路的窗口©潮声Anson

朦胧光影中的书架空间 ©潮声Anson

沿着书架中央的楼梯踏步而上,后山树景正对路的尽头,犹如行走在书山之中,所谓书山有路之意,再转角来到阁楼空间,正对着开阔的森林景观,高山书屋再现了林中登山的空间体验。

书架中央的楼梯 ©潮声Anson

楼梯尽头为开阔的森林景观 ©潮声Anson

书屋的二层是被连续坡屋顶包裹的阁楼空间,尺度上相比首层与身体更为相近。大小不一的天窗,全通透的落地景观窗,开向首层的长条洞口,行走或盘坐其中,天空、森林和活动的人,同时流动在空间里。

阁楼冥想空间  ©潮声Anson

连续屋顶和天窗 ©潮声Anson

“登山”路径的最后一站为破屋面而出的玻璃盒子,漂浮于树梢之上,置身其中完全被树林包围,以最小尺度的距离感受自然,达到空间体验序列的最高潮。

嵌入树林中的飘台 ©潮声Anson

漂浮于树梢上的玻璃盒子 ©潮声Anson

材料与结构

在材料上的选择,首要考虑的是如何在环境中,弱化屋顶和墙体一体化形成的体量压迫感,最终采用220*220mm的深灰色钛锌板金属瓦,能够在尺度和色感上与原有瓦片的相近,减小建筑体量,同时也是对传统瓦片的现代化转译。

在建筑方案前期,结构专业就介入同步推进方案的深化,首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让山型外壳轻巧的包裹着中央的木盒子,多轮讨论后决定采用钢结构,把空间中所有的柱子都藏在木盒子的书架中,同时把相关的设备管线也藏在书架之中,二层阁楼里的柱子则成组做成内凹龛墙,巧妙的消隐结构,达到最后的完整纯粹的空间效果。

施工过程 ©城外建筑

剖透视 ©城外建筑

钛锌板金属瓦屋面 ©潮声Anson

运营与大众反馈

南昆秘境民宿于2020开业运营至今,高山书屋始终是南昆山国家森林公园的网红打卡空间,在各大网络平台上都可见大众分享的照片,对于当下的流量现象,作为设计方更加关注的是,完全没看过设计理念和分析的大众,是如何使用这个空间,以及他们的感受和评价,而这些反馈正是设计的依据之一。

网络上大众的打卡图 ©城外建筑

夜幕下的书屋 ©潮声Anson


项目图纸

一层平面图 ©城外建筑

二层平面图 ©城外建筑

剖面图 ©城外建筑

墙身大样 @城外建筑

 项目信息 

项目名称:南昆秘境高山书屋

业       主:惠州市爱树文旅投资发展有限公司

设  计 方:广州城外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设计团队:陈洁琦,林旺铭,沈莹颖,黄毅源,陈振辉

灯光设计:广州市恒光设计有限公司

施工团队:广东德信众诚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摄影版权:潮声@Anson

项目设计&完成时间:2019.10-2020.10

项目地址:广东省惠州市南昆山国家森林景区

项目规模:200㎡


]]>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4/02/53224.html/feed 0
几何秩序下的红砖魅力:惠州宏华学校 / 柏涛设计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3/06/52427.html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3/06/52427.html#comments Fri, 02 Jun 2023 04:15:38 +0000

红砖,历史与时代之门,材料与结构之力。当人造物与大自然融合,它所表现出的返璞归真,它所折射出让校园更加温和美好的盎然生机。

项目位于惠州市仲恺区,用地面积26603平方米。宏华学校是业主方与有着近百年历史的华南师范大学共同筹设和创办的民办小学,传承了华师大百年的优良教育传统。

如何充分发掘名校的历史沿革,在现代风格的校园中打造主入口建筑的昭示性及教育建筑的庄重大气之感,是本次设计的首要表达。

无序 / 有序

为了能够匹配学校所传承的历史底蕴与办学愿景,我们希望能够通过红砖这一材料让建筑最大化体现校园的人文历史与经典传承。红砖缘起于古巴比伦,流传至今,其古朴厚重之感以及规整中略带粗犷的肌理能够将人文历史的沉淀体现在建筑立面之上。

06材料选择对比.jpg

△材料样板筛选

经过前两轮的过于斑驳以及色彩表达不够深沉的筛选后,最终在第三轮确定下项目现用的红砖材质。 

采用材料大小一致、体块均等,颜色深浅不一的三种暗红色劈开砖样式面砖进行随机搭配。丰富的肌理感渗透出对原生材料的尊重,自然的质感与纹理也为校园赋予了一种独特的历史韵味。

巨构 / 细部

角部楼梯间利用钟楼意向打造一个高耸体量,形成视觉中心;钟楼外侧摒弃繁琐的线条与钟表造型,结合校企logo形成展示区域,提升校企昭示性。横竖巨构要素的结合使构图更加均衡大气。

在赋予建筑材质之前,需构建一个完美构图,以此为红砖上墙打好基础。我们在8号楼外侧增加高大耸立的柱廊,提升建筑的沉稳感及秩序感;

在构图的基础上,还需进一步雕琢细节。以红砖作为主体的立面上局部植入横向白色水平线脚,映衬出建筑厚重的体量感,使立面元素与色彩更丰富活跃。

多种不同的建筑细部通过以红砖为主的方式构建,由此对传统材料作出了新的阐释。精细的砌筑和自然的色调呈现出生动的表情,在阳光下影子丰富而并不凝重,使整个校区于建成伊始似乎就有了时间的沉淀。

明 / 暗

漫步在校园中,随处可见具有光影神秘感和冲击力的空间,红砖建筑的古朴典雅在光影的加持下愈发显现。

柱廊、广场、架空层、线脚,这些通过红砖妆点的元素与阳光结合,在校园中出演一场丰富的自然光影艺术展,让人心旷神怡。

限定 / 模糊

20.GIF

首层为学生活动休息的架空层大台阶,外侧柱廊围合的庭院与架空层大台阶形成完美的融合,既限定了空间,又模糊了室内与室外的界限,形成校园空间的无界互融。

垒叠穿插的空间、柔和漫射的光线、质朴隽永的材料等共同营造的体验,力求在庄重典雅的建筑空间里,呈现出灵动有机的空间感受。

目标明确的材质选择策略、卓越的构图关系以及精细化推敲的细节把控,让本方案从草图到完成实施一气呵成,完成度极高。

24.GIF

设计手稿 © 设计主创、柏涛建筑 董事 / 总建筑师李明

红砖起于累土,负重若轻,我们期待这场发生在惠州宏华学校的红砖秀,能够传递建筑之美,表达教育之重,在惠州仲恺区留下一个红砖材质的经典校园建筑。


项目图纸



 项目档案 

项目名称:惠州宏华学校8号楼

项目位置:广东惠州

业主单位:惠州宏益房地产集团

设计主创:李明

设计团队:张广亮、朱光南、姜鑫

用地面积:26603㎡

总建筑面积:8450㎡

项目摄影:陈桂明


]]>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3/06/52427.html/feed 0
佳禾园自然教育营地 / 城外建筑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2/11/51761.html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2/11/51761.html#comments Thu, 24 Nov 2022 14:26:09 +0000 佳禾园自然教育营地位于惠州良井镇黄洞水库与黄洞村之间的一片田野之上,四周丘陵环绕,北面远眺是黄洞村落的建筑群,其间田埂交错,阡陌纵横,田园如画。“希望这里成为孩子们以及其他游客体验乡村生活的乐园”业主方说道,“同时也希望能延续客家的文化内涵”。以此出发,我们研究场地的自然资源优势和市场客户群特征,希望创造出自然与院落空间相互交织的居住体验与生活记忆。

调整大小 01-漂浮在田野上的一朵怪云-潮声Anson.JPG

△漂浮在田野上的一朵怪云

我们整个设计的概念是“田野上的现代聚落”,是根植于客家传统文化的一种在当代的抽象演绎,以此去创建出一个现代人回归田野的精神堡垒。这是一个具有围屋性质的单体建筑,但同时它的体块又像是村落里群体房屋的堆积。这样一种将民宿的居住模式和建筑形象,与乡村聚落特征整合的模式,能够带来更加丰富的居住体验,同时也是对客家精神文化的一种寄托。

建筑外观——房子堆

我们的“聚落”是田野上的房子堆。在同一片田野上,在不远不近的地界上,一簇簇由村居堆积成的房子堆,或远或近,或大或小,灵动地自由组合,构成了一个村落的建筑生态。

调整大小 02-续村落尺度和肌理的房子堆-潮声Anson.jpg

△延续村落尺度和肌理的房子堆

调整大小 03-晨曦中的“当代围屋”-潮声Anson.jpg

△晨曦中的“当代围屋”

04-高低错落的白色房子-潮声Anson.jpg

△高低错落的白色房子

调整大小 05-局部立面-潮声Anson.jpg

△局部立面

调整大小 06-立面窗洞1-潮声Anson.jpg

△点式与垂直细窗制造出不同的光影效果

核心空间——戏台

客家围屋的核心建筑就是祠堂,位于正中,是集宗族祭祀、民俗礼仪、学童教育等功能于一体的场所,是客家公共文化交流的核心空间。我们的设计以此为依托,在前后两个院落之间也设置了一个这样的核心空间——戏台空间,南北通透,人们可以在这里进行各种公共文化交流活动。同时,在周围一片呈现灰白的建筑中,我们给戏台空间设置了一个红瓦顶,这是一种客家传统祠堂文化的符号象征,也是一种现代对于客家精神内核的浓缩与延续。

07-与客家围屋的空间转译-©城外建筑.jpg

△与客家围屋的空间转译

调整大小 08-位于中庭核心空间的红色瓦面戏台-潮声Anson.jpg

△位于中庭核心空间的红色瓦面戏台

调整大小 09-堤桥、月亮洞之间相望不相连-潮声Anson.jpg

△堤桥、月亮洞之间相望不相连

院落——水院与山院

院落作为传统民居围合出的内部环境,一定程度上是一种对外部环境的叛逆。我们的建筑“聚落”围合出了前后两进动静截然不同的内部庭院,一为水院一为山院。由大门走进,穿过大堂,首先引入眼帘的是水院,池中的树在宁静氛围中拓展出一抹生命力,与断桥、片墙、平台等形成了一种暧昧的对话,呢喃细语间,感受云影的瞬息万变。

调整大小 10-水院-潮声Anson.jpg

△水院,延续了堤桥、栈道、影壁、月亮门等传统建筑元素

调整大小 11-缝隙间的水院-潮声Anson.jpg

△缝隙间的水院

山院由舞台、餐厅、儿童活动室围合,成为了公共活动空间的中心。以“田野、远山、院子”作为线索,碎石道路、草丘小亭是抽象后的山河湖舟,从而实现外景与内院的转换呼应,儿童也能在其中自由地穿梭玩耍。

调整大小 12-山院-潮声Anson.jpg

△山院

调整大小 13-聚阶拟山营造趣味空间-潮声Anson.jpg

△聚阶拟山营造趣味空间

调整大小 14-延续传统戏台的舞台中心功能-潮声Anson.jpg

△延续传统戏台的舞台中心功能

塔楼——精神灯塔

传统村落多在入口处设置塔楼,既是制高点可俯瞰乡村及周边环境,向村落鸣报情况,亦是村落意识形态以建筑的形式展现的精神形象。民宿的入口设计以此为原型,也创造出了一座可以眺望田野、水库、村庄的塔楼,它是“聚落”入口的标志,也是整体场所记忆中,构成建筑形象和性格的重要一笔。

调整大小 15-塔楼-潮声Anson.jpg

△塔楼

功能流线——合而分之

建筑的整体布局延续客家的围屋建筑设计手法,保持“三堂二横”的祠堂形式,整体围合又有所分割,与当地居民村落相呼应。我们在新旧之间寻找平衡,化繁为简,顺应当今需求,把围合进行拆分,使之不同于围楼的回廊模式,而是塑造的一种更为独立的流线形式。我们将居住部分打破“以內廊串联房间”的传统布局,改以套房为基本单元,使其更好地服务于家庭为单位的出游群体。整个建筑空间设置着不同的流线,看似相连却互为独立,整体打造了一种在山间村落中行走的感受,使得穿梭于其间也有种别样的体验。

16-建筑组合-©城外建筑.jpg

△建筑组合

17-流线分析图-©城外建筑.jpg

△塔楼大堂及餐厅图书馆流线分析

清风吹拂过水野稻田,阳光在蓝天白云下投射下斑驳的光影,交织在这片草野上。如何将这片水光山色自然地引入建筑的室内是我们设计过程中不曾中断过的思考。我们将建筑最主要的公共活动空间安排在南北朝向上,以保证其拥有朝向稻田和水库的最佳视野;其次设置了大面积的门洞开窗,去模糊室内外的空间界限,使得来自水库的湿润空气和田野的青草气息于室内与庭院中自由流动;同时,我们大量运用木质材料进行一体化制作,去打造温馨舒适的环境,使得内外氛围达到协调统一。

调整大小 18-大堂-城外建筑.JPG

△大堂,回归自然,简洁质朴,契合归善里的文化内涵

调整大小 19-餐厅-城外建筑.JPG

△餐厅,两层高的挑高以及两边的大面积门窗带来了空间的通透呼吸

调整大小 20-儿童室-城外建筑.JPG

△儿童室,内外呼吸相通,浑然一体,亲近大自然

调整大小 21-图书室-城外建筑.jpg

△阅读空间,位于三层,面向水库,为旅客提供一处瞭望、思考、冥想的私密天地

调整大小 22-客房-潮声Anson.jpg

△客房卧室,大开窗采光,让室外的田野美景一览无余


项目图纸

01-剖面图-@城外建筑.jpg

△剖面图

02-首层整体布局平面图-@城外建筑.jpg

△首层整体平面图

03-二层整体布局平面图-@城外建筑.jpg

△二层整体平面图

04-三层整体布局平面图-@城外建筑.jpg

△三层整体平面图

 项目信息 

项目名称:佳禾园自然教育营地

设 计 方:广州城外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设计团队:陈洁琦,林旺铭,沈莹颖,黄毅源,陈振辉,陈志毅,翁雁华

摄影版权:潮声

项目设计&完成时间:2020.11~2021.9

项目地址:广州省惠州市惠阳区良井镇

项目规模:5000㎡


]]>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2/11/51761.html/feed 0
惠阳沙田镇第二小学 / 墨泰建筑 + 博意建筑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2/11/51714.html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2/11/51714.html#comments Sun, 13 Nov 2022 09:39:37 +0000

四年前,当我们接到这个项目的设计工作时,这块用地能否建设小学校园存在很大的争议。基地位于一个大型文旅地产项目的边缘地带,是一块山地,场地内坡度很大,高差达35米。在教育部门和很多人看来,这块用地不适合建设小学校园,因为对于7—12岁的小学生来说,上下学的便利性和安全性都存在问题。而山地的存在,让我们兴奋,这是诞生不一般的校园的契机。山地是一把双刃剑,好的设计需要化解其负面效应,凸显其正面价值。于是,我们所有的思考都围绕着“山”展开来,希望塑造可望、可游、易行的山地校园。

山的使用
场地东西高,中央低。我们把主要教学区布置在东侧大山坡上;而把体育馆、游泳馆、教工宿舍、食堂等整合成一栋建筑,布置在西侧的小山坡上;运动场布置在中央的低洼地,适当填土,下设排洪沟;用地北侧设置了一条连廊连接东西两个区块。依据自然地势,校园体量被分散在两处,校园中央形成一条联通城市与自然的山谷绿廊,避免了从道路方向看建筑群对山体的遮蔽。

山的显现
在意大利、西班牙等地,山村有时会铺开在山顶上,呈“显”的形象;而中国的山村,基本在山脚或山腰处,呈“隐”的姿态。本项目中,四栋教学楼尽量压低高度,垂直于山体的等高线插入山林,沿山呈放射式布局。教学楼之间是阶梯式的花园平台,依山就势,与山接壤,匍匐在山脚下。阶梯平台下布置了各层的连廊、教师办公、卫生间等辅助功能。这些房间正面向走廊开窗,背面通过我们增设的阳光天井开窗,满足了隔潮和通风采光的需要。主教学楼群面向城市道路和运动场的放射式布局,形成了看山的视觉通廊。人们不论是在校园内活动、或是从城市道路经过,可以从各个角度穿透建筑看到山。有了建筑之后,山依然矗立!

山的体验
一般认为,平行于山地等高线的建筑布局,可以节约土石方。但这样的做法会让每一栋建筑坐落在不同的标高上,带来室外场地高差变化大的问题,对于小学生上下学确有不便和隐患。而垂直于山体等高线可以让每栋教学楼的一端都落在山脚下,各栋建筑的首层标高基本一致。孩子们使用山脚下的首层通廊上下学,抵达各栋教学楼后再使用楼梯,免除了爬山之苦,其便捷性、安全性与平地校园无异。而在课余时间,不同楼层的孩子们却可以就近走到同层标高的阶梯花园,玩耍嬉戏,享受平地校园没有的阔绰场地。

山的尺度
当建筑与山在一起,建筑的尺度变得敏感。建筑大,山就显得小,建筑小,山方有存在感。但对于岭南的校园来说,体量拆分的过小不利于使用,因为楼栋之间的日常联系需要下楼、上楼、穿行室外等,既不方便,也不能满足全天候舒适性的要求。我们需要用设计的策略来消解建筑的尺度。我们把楼与楼之间的连廊层层后退、隐藏在阶梯平台下,让每一栋教学楼“独立”;我们让外廊式教学楼前后错动,如两个体量的组合;我们在主广场和建筑庭院间插入两个小体量——图书馆与合班教室,在秩序中制造差异感。大的建筑群在视觉上被分解、分散,形成山脚下的一片聚落。

山的建筑
我们在教学楼教室一侧的立面上设计了遮阳窗套,把空调室外机也整合在内。实墙面顺势而上,卷曲成为山形屋顶,落至建筑另一面断开,半包裹的立面状态自然过渡为开放的外廊。卷曲的坡顶取意“山房”,是在回避西式尖锐的山墙印象,隐约中更贴近某些中国的符号记忆。“山房”既是在寻找与山林和谐的语言,也是在对话大型文旅项目的整体氛围,富有童趣和图像感,形成了校园的独特记忆。山房屋顶为顶层空间带来了不一般的体验,其端头敞开,塑造为一个小型的共享空间,如观山的景框。

洼地中的山谷绿廊、看山的视觉走廊、山脚下的步行通廊、错动的建筑外廊、坡檐下的观景敞廊等等,一系列“廊”的空间让建筑与自然山林穿插渗透,创造了一种空间的有序性和复杂性。教学楼之间的连廊均呈折线形绕山布置,避免了一眼望穿的单调感;每层的连廊处于不同的平面位置,可以直接走到与其相邻的绿化平台。在各层行走,感受均不同,空间一直在变化中。校园不大,但感觉很大,这正是设计希望达成的空间体验。在没有建筑师的情况下,古时的村落常常能做到与环境的高度和谐,主要的原因是自发建造会遵循合理而经济的法则,趋吉避害、顺势而为、就地取材等等。本项目中,我们的一切策略都是为了顺应场地、解决问题,希望成就一片与山林共存的 “山房聚落”。


我们拿出的方案一次性得到了项目公司业主、政府和评审专家的全面赞赏。之后,却经历了种种阻力,施工图设计也一度失控,建筑与山的接壤关系被改成了相互脱开并设置高大挡土墙的方案,等等。项目遗憾很多,但有幸有规资局几年来对设计无条件的支持,有幸仍有志同道合者的共同努力,项目终于在最后半年赶工建成。校园落成开学了,阶梯平台上的花草树木刚刚种上,期待它们茂盛的一天,如同从背后的山林一路蔓延而下。


项目图纸

△海拔分析图

△基地示意图

△负一层平面图

一层平面图

△二层平面图

△三层平面图

△四层平面图

△五层平面图

△剖面图

△剖面图

△细部大样图

△流线分析图

 项目信息 

建筑师: 墨泰建筑

面积 : 24000 m²

项目年份 : 2022

摄影师 :TAL

主创建筑师 : 沈驰

设计团队 : 沈驰、钟冠洲、王彧、陈景冲、蒋宇杰、庄济坤、王小秋、黄利波、潘晋、方晓丽

作者 : 沈驰

业主 : 广东惠州群峰温泉投资有限公司

施工图设计 : 广东博意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

景观设计 : 顺茵绿化设计工程有限公司

地点 :广东省 惠州市


]]>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2/11/51714.html/feed 1
悬崖上的海边书屋:惠州双月湾一滴水图书馆 / 三文建筑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2/08/51364.html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2/08/51364.html#comments Thu, 18 Aug 2022 09:28:16 +0000

场地条件:优势与挑战并存

建筑位于广东惠州市平海镇双月湾中央公园内。公园在平海古镇和大海之间,距离著名的双月湾海龟保护区不远。公园整体地形北高南低,北侧有丘陵和谷地,向南是大海。项目基地靠近公园中心,是一座独立突出的“半岛形”小山。山的走向从东北向西南,因此北面的视野以山丘和谷地为主,向南则是270度的海景,视线绝佳。公园内的山丘形态柔和,并不奇骏,但有若干巨石,为景观的塑造提供了重要的依托。

基地也存在挑战:基地东侧和东南侧有若干栋住宅楼,住宅高大的体量对建筑视线有一定的遮挡。此外,图书馆的高度必须严格控制,避免遮挡北侧住宅低层住户观看大海的视线。公园外围的西南方向有一栋多层建筑,外观并不理想,它也对图书馆的观海视线产生了负面的影响。

选址和造型:一座白色的图书馆,它在池水之下

设计力求将图书馆的文化属性、场地的环境属性,及当代社会的公众属性融为一体。

建筑的位置被规划在山顶的端头,根据地形高差布置在崖口处。建筑与山体融为一体,成为场地的一部分。这样的处理既可以使图书馆具有最大的观景面,又在减少土方量的前提下最大限度的控制建筑的高度,不遮挡住宅的观海视线。

图书馆造型力求具有诗意的张力:从高处俯瞰,建筑很几何化——一个正圆+一条直线。建筑主体部分平面形状为圆形,直线是室外走廊和长墙,它将人从山顶引入建筑。图书馆整体为白色,走廊、长墙和屋顶的边缘强化了几何构成感。建筑屋顶剖面呈碗形,阅读区的透明玻璃使屋顶具有悬浮感。碗状的屋顶内是水池,它给予了建筑一种戏剧性——一座位于水下的图书馆。

长墙的设置除了屏蔽掉场地西南方位的不利因素,还起到了导引的作用。它将人的视线导向水池和大海,并引导读者沿着这个特定的线路走近和走进建筑。在日落时分,会有那么几分钟,太阳在落入大海之前,夕阳会顺着长墙和走廊将人影拉长。这为建筑平添了浪漫的色彩。

空间序列:亮暗、开闭、曲直的交叠

进入图书馆的过程并不简单。因为建筑位于一座小山上,建筑师在山的北坡设计了一条曲折的路径。读者需要拾阶而上,在身体略显疲惫中体悟求学之苦,因此这里也称为“书山有径”。到达山顶,映入眼帘的是笔直的走廊和长墙,它们以一种“强硬”的态度引导人朝向大海和建筑的方向。读者需要做的是遵从这个安排,被引导进入位于水下的图书馆。

建筑主要的使用空间位于水池的下方,人进入建筑的过程是一次重新认识自然与自己的旅程。进入建筑需要沿着室外长走廊下行,从水池下“潜入”。

建筑师希望将室内营造为一组具有序列感的,亮与暗,开与闭交叠的戏剧性空间。人进入建筑的第一个场景是玄关,它位于室外走廊的尽头,这是一个相对狭小的过渡空间。从玄关左转,进入位于建筑中部的圆形空间,空间的界面朴素,具有禅意。建筑师希望这里是神秘的、暗的,它为进入阅读区域提供了前导,也可以在此举办一些小型的展览或者聚会。暗空间有“洞口”与阅读空间相连,后者位于建筑的外圈,是一个明亮的半环形空间。它具有近270度的落地玻璃,透明且开放,可以看到碧空和大海。

建筑的另一个出入口位于东南位置,人可以从这里离开图书馆,然后曲折的绕过场地中特意留下是巨石,回到山顶。

室内气氛:光、色、材料演绎空间主题

阅读区的室内基调以白、浅灰等亮色为主,利用曲线的造型营造轻松、时尚的氛围。座椅和小桌沿着外围的玻璃幕墙摆放,读者可以在此安静的边阅读,边远眺风景。书架沿内壁环形布置,并在天花和地面区域向外延伸,形成类似云状的造型。延伸到地面部分也成为自由阅读的区域,一些不愿意正襟危坐的读者可以在这里或倚或靠,享受与书籍在一起的下午时光。

阅读区的的两侧分别布置有两个独立的空间:VIP茶室和卫生间。VIP茶室是一个内省的空间。室内延续了朴素的风格,布置有茶桌和座椅,可以独处,也可用于会谈。房间中特别布置了一块原石,人面石而坐,在看书品茗之余,也可近观山石之美。卫生间则特意营造了戏剧性的效果,对比色和光纤装置都给人身体性的暗示。

水吧台位于卫生间和读书区之间,既分割了动静区域,又起到了过渡作用。吧台区域的天花部分有一个采光口,通往屋顶的水池。建筑师刻意在采光口朝向南侧的立面上设计了一个色彩装置。透过它,阳光被渲染为彩色光,以迷离的形式撒入空间,为建筑平添了几分妩媚。

水池与景观:人与大海、碧空的一次对话

项目的景观力求纯净。作为建筑的基底,山顶的植被以低矮的芒草和绿植为主,它们衬托出建筑干净的形体。场地中的几块巨石被小心的保留,并与路径结合在一起,成为观看建筑时候的前景。

在山顶,白色的走廊和长墙成为自然景观中的人工物,纯粹的几何形体很好的吸引了使用者的注意力,并将人引向屋顶水池和大海的方向。

屋顶水池多少带有点乌托邦的成分。建筑师和业主都希望给使用者,乃至这个南方的小城市一些惊喜。客人可以沿着长墙北侧被隐藏的路径到达水池中的小平台,并通过汀步抵达同样位于水池中间的采光口及平台。水池边缘没有设置围栏,这确保了建筑的完整性和纯粹性。但建筑师利用汀步和平台周边的水深限制人进入水池,保证了安全性。从山顶的特定位置望去,视线可以掠过水面看到远处的海平面。水、天、海在此时此地得以融为一体。

结语:兼具身体体验和视觉传播的建筑

这个图书馆的设计延续了三文建筑团队对景观性建筑一贯的设计理念。设计的起点从场地出发,建筑恰当的嵌入场地,但又具有存在感,并成为人与环境之间的连接点。建筑并不刻意追求自然拟形,简练的几何形彰显了作为人工物的抽象性,以及对环境的尊重。同时,这个建筑又是富于戏剧性和叙事性的,它并不刻意回避图像化和被传播。建筑师希望在现场身体体验和视觉传播两端,建筑都能胜任。


项目图纸

△项目草图

△项目草图

△总平面图

△一层平面图

△立面图

△剖面图

△结构大样图

 项目信息 

项目名称:一滴水图书馆

地点:广东省惠州市平海镇双月湾

业主:惠州市双月湾房地产投资开发有限公司

建筑及室内设计:三文建筑

主持建筑师:何崴、陈龙

项目建筑师:王梓亦(建筑)、孟祥婷(室内)

设计团队:周俊杰、万月潇、刘松、桑婉晨、刘泳、朱艳明、闫子明(实习)

结构顾问:潘从建

景观设计:TOPOS景观建筑师事务所

照明设计:光筑国际照明设计(北京)有限公司

业主设计管理团队:骆韶川、刘少文、余延妃、李国毫

业主工程管理团队:刘志飞、林永华

建筑面积:450平方米

场地面积:3500平方米

设计时间:2020年8月-2021年4月

建成时间:2022年4月

摄影:金伟琦、何崴、惠州市双月湾房地产投资开发有限公司


]]>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2/08/51364.html/feed 0
南昆秘境艺术餐厅 / 城外建筑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1/01/48736.html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1/01/48736.html#comments Thu, 31 Dec 2020 10:02:55 +0000 背景和场地:南昆山国家森林中的艺术民宿聚落。

从场地和传统出发,建立新的图景,它蕴含记忆,更指向未来想象。

项目位于南昆山国家森林公园一个海拔800米的山谷之中。场地原有5栋建于90年代的砖木结构度假别墅,以极低密度的布局方式,平衡建筑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作为艺术民宿聚落中的公共空间,新建筑需承载艺术策展、品牌发布、餐饮聚会等活动,作为多元功能的发生器。

我们用人字屋顶作为形式原型,回溯洞穴原初的空间形态,力图营造一个蕴含记忆,面向未来的空间。人字屋顶演进而成的屋面,包裹犹如洞穴的流动空间,承载着未来的无限想象。

1_@潮声Anson_调整大小.jpg

△ 嵌入森林中的艺术聚落

2_@潮声Anson_调整大小.jpg

△ 晨雾中静谧的艺术餐厅

连续演变的坡屋顶,漂浮于森林之上,如一叶扁舟,承载着对未来的无限想象。

3_@潮声Anson_调整大小.jpg

△ 传统原型的拓扑演进;建筑与空间同步完成

我们将原有建筑的人字屋面作为拓扑原型以回应场所记忆,在建筑面向湖面,森林和道路的三个方向设置人字屋面,让自然引入内部空间,将其分别连接,形成连续蜿蜒起伏的屋面,漂浮于森林和湖面之上。连续的屋面也自然形成内部的腔体空间,自然景象,水光波纹,人们的活动,都在自由流动的空间中发生和展现。

人字屋顶演变而来的新屋顶形式,在我们记忆中,是熟悉的,同时也是陌生的,因为它创造了全新的空间体验。

4_调整大小.jpg

△ 建筑生成过程-从场地到室内空间的演化

5_@潮声Anson_调整大小.jpg

△ 面向湖面、森林和道路的人字形屋顶连为一体,以轻盈的姿态置入场地

6_@潮声Anson_调整大小.jpg

△ 人字形屋顶演变而成的屋面

7_@潮声Anson_调整大小.jpg

△ 庭院

建筑的内部空间和外部造型是同步完成的,多向变化的屋面形成内部既连续而变化的空间。旋转楼梯在整个平面的中心联系起上下两层空间,成为空间中行为活动的显现。连绵起伏的天花空间,附以艺术肌理质感,营造出自然洞穴般的空间氛围。

8.jpg

△ 各个空间的活动在统一的大屋面之下发生

9_@潮声Anson_调整大小.jpg

△ 连续变化的外部形式转换为内部空间

10_@潮声Anson_调整大小.jpg

△ 连续的屋面与连续的景观

11_@潮声Anson_调整大小.jpg

12_@潮声Anson_调整大小.jpg

△ 螺旋楼梯成为空间中活动的显现

13_@潮声Anson_调整大小.jpg

△ 入口空间-外部弧形墙体延续进室内空间

14_@潮声Anson_调整大小.jpg

△ 静谧的对话空间

材料

钛锌板瓦的运用既是对传统的回应,也是对当下的彰显。深灰色屋面,让建筑体量在环境中更显沉稳和内敛。灰色艺术肌理漆,营造出洞穴般的空间氛围。让光、水纹、森林景观都在空间中交织呈现。

15_@潮声Anson_调整大小.jpg

结语

南昆秘境艺术餐厅落成后,已经举办了多场活动,参观人员和前往考察的各个乡镇部门络绎不绝。从建成后的热烈反响可见,南昆秘境艺术餐厅已不再是单纯的一个餐厅空间,而是一个集展览、演出、餐饮和休闲的多元复合场所,也是一个当地居民和城市人群共享交流的平台。

16_@潮声Anson_调整大小.jpg

△ 剧院般的共享交流空间

17_调整大小.jpg△ 首层平面图

18.jpg

△ 二层平面图

19.jpg

△ 剖面图

项目信息

项目名称:南昆秘境艺术餐厅

业    主:惠州市爱树文旅投资发展有限公司

设 计 方:广州城外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公司网站:www.ual-studio.com

联系邮箱:office@wuad.net

设计团队:陈洁琦,林旺铭,沈莹颖,翁雁华,黄毅源,陈振辉

灯光设计:广州市恒光设计有限公司

施工团队:广东德信众诚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摄影版权:潮声@Anson

项目设计&完成时间:2019.10-2020.10

项目地址:广东省惠州市南昆山国家森林景区

项目规模:352.5㎡

品牌:主要材料:钛锌板瓦/艺术水泥漆/高密度波纹板

]]>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1/01/48736.html/feed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