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更新 - //m.stpapt.com 我们塑造了建筑,建筑亦塑造了我们 Fri, 22 Nov 2024 01:34:18 +0000 zh-CN hourly 1 http://wordpress.org/?v=3.8.4 基于特色基因传承的乡村功能提升改造示范——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2/06/51059.html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2/06/51059.html#comments Tue, 07 Jun 2022 13:28:13 +0000 一、 项目缘起:特色村镇保护与改造规划

聚焦乡村振兴中陕西关中地区乡村的特色基因传承和功能提升问题,渭南·南焦村依托“十三五”重点研发计划合作单位项目“产业发展互促视角下的特色村镇功能提升技术”,根植乡村禀赋与特色,深入挖掘历史文化基因,打造乡村特色活动空间;兼顾村庄涝池、排水渠等基础设施提升;采用“驻村设计师+乡村基建队”建造模式,利用本土材料与工艺,提高乡村人居环境品质,打造乡村振兴示范工程。

国家“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把乡村建设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位置,优化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持续改善村容村貌和人居环境,建设美丽宜居乡村”。针对南焦村存在的特色缺失、公共空间欠缺、基础设施不完善、人居环境品质较差等关中乡村普遍问题,设计运用本土材料,结合村民公共生活功能需求,将历史要素保护、文化传承、功能提升有机融合,是关中地区乡村振兴的一次有益实践。

二、初识南焦:历史底蕴深厚的关中乡村

南焦村位于陕西省渭南市经开区信义街道,据村史记载,元末明初焦氏先祖为躲避战乱,由山东济南府历城县南八里焦庄迁至渭南县南焦村(明清称焦村),村内现存一棵树龄三百多年的老槐树,以及观音庙、石牌坊、古井、焦家大院等重要历史文化遗存,由于没有得到较好的保护与利用,大多荒废,无人问津,缺乏标识,有些甚至已被杂草和农田覆盖,被村民遗忘。

文化具有召唤乡愁,建立共同情感的功能,以文化重塑社区自豪感,构建共同信仰,让所有人享受参与其中的价值与快乐是振兴乡村的重要手段。与此同时,一个好的乡村景观跟历史与集体记忆有关,深入挖掘乡村独特的历史文化基因,探讨其在当代乡村建设中的传承方式,对于丰富乡村文化景观具有重要价值。

南焦村先天文化资源条件极佳,稍加延展就能轻松获益。改造设计当中,团队秉持“大而全不如小而美”的理念,采用乡村微更新的设计策略,注重通过小场景的营造和点状的修补带来乡村价值的提升。微更新的过程不仅接近乡村自身发展规律,且易于把控,避免大规模影响现有乡村空间和居住环境(宅基地使用权)所带来的巨大变化。乡土社会宅基地是神圣不可侵犯的,特色村镇的功能品质提升点优先选择村庄公共空间:小尺度广场、街巷、历史遗存周边等。难点则在于如何利用小空间、巧手法、低投入来塑造更能打动人的小场景。

△南焦村历史文化要素

三、人文空间:挖掘历史文化要素,打造乡村公共空间

1、庙前庙后

村内保留有一座建于清同治年间的观音庙,建筑本体几经修筑,保存完好,但庙前庙后的外部空间凌乱不堪,后院作为垃圾收集点使用,相邻院墙也破损严重。

设计将观音庙外部空间划分为庙前的祭拜区和庙后的村民活动区。庙前参悟佛理,澄澈己心,庙后仁者爱人,克己复礼。前后空间分别通过墙体与地面对空间加以限定,有机融合场地既有种植绿化,连续的景观墙承载功德碑、礼仪文化等标识信息,同时与相邻民宅之间起到护坡的作用,较好地处理了场地高差。景观墙的材料选择当地常用的红砖、青瓦,与乡村建筑风貌保持一致。铺地一改以往水泥硬化作法,采用红砖立铺、灌沙干铺工艺,达到透水呼吸的效果。同时结合保留的三棵桑树,砌筑红砖座椅,为村民提供休闲纳凉的场所。

△观音庙节点平面图

△改造过程

△庙前祭拜区

△庙后活动区

△休闲纳凉空间

△地形高差处理

△观音庙夜景

△祭拜区夜景

2、牌坊景观轴线

村中现存一座清光绪年间的石牌坊,是一座四柱三联式,三层仿木结构,叠檐挑角式石雕建筑。其高约8米,通宽6.5米,侧宽1.5米,中间宽2.6米,门洞高2.9米,一层、二层各施三级斗拱,三层施六组斗拱。牌坊是封建社会表彰功勋、科第、德政以及忠孝节义所立的建筑物,具有情感承载、纪念追思、标识引导的功能。南焦村石牌坊作为重要的文物,虽然处于高地,但场地空间非常有限,未能形成与之相配的空间氛围。

景观改造利用牌坊与村庄主干道对应关系,打通原本封闭狭小的空间,塑造轴线序列,强化轴线秩序,从而使得牌坊成为重要的节点空间,同时弱化牌坊背景民居的形式,凸显其场所主体的地位。牌坊上匾、联、以及雕刻、绘画来说明抒发或者寄托某种思想,是中国人一种特殊的建筑审美方式,它是直接的理性提示,但又能起到审美作用。建筑审美价值充分体现在那工整优美,铿锵动人的箴言雅句之中。设计将牌坊的梁柱结构和匾联文字雕刻投影到广场地面,通过景观的设计为村民提供重新认知历史的机会。

△牌坊节点平面图

△改造过程

△轴线序列

△广场区

△梁柱结构及匾联文字雕刻投影

3、井外世界

 “市井文化”简单的说就是以市井为中心,包括市井中的市民以及他们的生活习惯,语言、饮食、人际交流。古有五祀,四海、大川、名源、渊泽和景泉,水井是和山岳江河一样,享受着隆重的恩典,让人敬畏。根据村史记载,村中原有一口古井,但现在没有了踪迹。经过多方问询以及村里老人的帮助下,终于在一处民宅的前院菜地找到了古井的原址,但场地早已被杂草覆盖,难以识别。

这里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让古井重见天日,记忆的复活是活化的开始,一口水井就是一方世界。节点空间设计由古井、停靠区、流动区、展示区、停留区组成,以标识乡村历史文化遗存兼顾村民日常活动。

△古井节点平面图

△改造过程

△古井节点

△村民休息区

△古井夜景

4、老槐树下

村里现存一棵老槐树,2002年倒塌前已生长了三百多年,绝大部分至今仍在顽强生存。老槐树的故事传了一代又一代,尽管历尽苍桑,久经风霜,但依旧枝繁叶茂,郁郁葱葱。

老槐树节点由树池区、活动区、引导区组成,强调树下空间营造。设计将相邻住宅由宅院通向室外的明沟排水改为暗埋管道排水,既保证居民生活功能又提升了居住环境品质。地面落影与落叶铺装等痕迹设计增强老槐树与大地的紧密关系。

△老槐树节点平面图

△改造过程

△儿童在树下玩耍

5、深宅大院

村内现存一座清同治年间修建的焦家大院,最初由九进院落构成,如今只剩一进院保存最为完好,但前院杂草丛生,无明显标识。设计利用宽敞的前院空间设置村民活动广场,搭配树池和石板铺装,为村民提供娱乐休息的场所。

△焦家大院节点平面图

△改造过程

△焦家大院

四、基础设施:完善雨洪利用技术,提升乡村人居环境品质

调研中发现南焦村原有排水设施不完善,涝池系统不完善,环境品质差,同时缺少排水渠,雨季道路泥泞,污水横流,严重影响乡村卫生环境和整体风貌。

雨洪利用是解决渭河以北村落缺水和防洪问题的一项重要措施。涝池是本地区雨洪利用的主要设施,排水系统设计包含涝池、设备间、地埋式污水处理设备、调节池、排水管道及排水盖板涵。其中排水盖板涵布置在主要村道两侧,通过排水管道将收集的轻度生活污水和雨水排至调节池及地埋式污水处理设备,处理达标后排至涝池,村域范围内共新建涝池4座。为了保护乡村人居环境以及区域内河流水系水质,项目中使用的地埋式污水处理设备出水严格执行《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中的一级A标准。

△排水系统规划

△改造前

△改造后

五、乡建模式:驻村设计师+乡村基建队

项目采用“驻村设计师+乡村基建队”建设模式,由建筑专业研究生驻村设计指导,联合本地乡村工匠施工,采用本土材料,降低建设成本。在建设过程中,不盲目追求城市景观的建设模式,遵循本土传统文化,采用传统工艺建造,重塑乡村文化自豪。

△驻村设计师+乡村基建队

设计遵循就地原则:因地制宜,汇集设计师与当地匠人的智慧,就地取材,快速实施,且低成本;找准乡村特色基因,以“艺术化处理”对小尺度空间更新改造,塑造连点成面的特色节点。创造富有活力和创造力的乡村公共空间,并将这些小尺度空间以点带面构建成一个丰富多彩的乡村公共空间网络。利用催化式的小尺度场景营造介入更新实践,对乡村发展产生巨大的提升带动作用。


 项目信息 

项目名称:基于特色基因传承的乡村功能提升改造示范——渭南·南焦村

设计方: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陕西市政建筑设计院研究院有限公司、陕西建工第五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项目设计&完成年份:2021年5月& 2021年10月

主创:高博

设计团队:高博、李志民、张万龙、王蓉、姚园舒、杨梦娇、尚路轩、翟欣、贺思静、王雨萌、石楚凡、毕新雅、徐菁华、王筱婕、孟庆民、徐方园、郑一帆、张乔、王璐、杨润鹏、杨赞

项目地址:陕西省渭南市经开区信义街道南焦村

摄影版权:张晓明

客户:渭南经开产业投资有限责任公司

]]>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2/06/51059.html/feed 4
上海街道适应性改造纪实 / 予舍予筑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0/09/48032.html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0/09/48032.html#comments Tue, 01 Sep 2020 03:11:28 +0000 “当我们想到一个城市时,首先出现在脑海里的就是街道。街道有生气,城市也就有生气;街道沉闷,城市也就沉闷。”

——简·雅各布斯 《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

在中国城镇化推进过程中,城市路网的建设长期聚焦于提高机动化交通的通行能力上,行人作为街道使用者的感受让位于高速飞驰的车辆。当人类社会的发展从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转变,人们对城市生活品质的追求日益提高,地方政府也开始重点关注如何建设宜居、宜业的城市。作为中国发展最前沿的城市,近十年来上海以“微更新”的手段对上海的老旧城区、街道集中有序地进行改造,让街道可以“漫步”,行人能体会到安全与尊严,甚至整个城市因此而繁荣。

居住在上海的朋友一定对上海街道的这些变化深有体会。它可能是来自视觉上的直观感受,如围墙翻新,底商店招改造;也可能是触觉上的感知,如可供休憩的座椅或是防滑的地面铺装。这些变化以最轻的介入但让居民的满意感和获得感得到显著提升,让每个街道的使用者体会到城市的友好和漫步其中的愉悦。

项目背景

南岸的繁华与北岸的边缘化

01.png

△ 新静安行政区划(图片来源于网络)

2015年11月上海静安区和闸北区“撤二建一”,设立新静安区,并确立“一轴三带”的发展战略。由于历史发展不平衡,苏州河以北地区相对南岸的繁华有些边缘化。虽不似电影《八佰》所刻意强化的那样,但以苏州河为分界线所形成的地理上和心理上的失衡由来已久。

“美丽家园”和“美丽城区”建设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予舍予筑自2016年开始参与“两美”改造治理工作,对大宁路街道、北站街道及共和新路街道的50个路段全程进行规划设计和改造。短短几年时间,我们作为设计方切实参与并体会到上海街道的迅速升级,从“道路”向“街道”的理念转变,从表面修修补补的“1.0版本”到多维度多元的“2.0版本”,它让我们看到“以人为本”设计城市的积极作用,以及一个更宜居、更可持续、更公平的城市未来。

大宁路街道改造实例

轻介入、低成本、高效率的改造

02.jpg

△ 大宁路街道改造范围 

大宁路街道是上海静安区下辖的一个街道,位于原闸北区中部偏北,面积6.24平方公里。在全区“一轴三带”的战略布局下,大宁位于“中环两翼产城融合发展集聚带”,与市北地区并称为“两翼”。该街道片区的外围道路为城市交通型干道,内部道路主要为生活性街道。基于美国认知心理学家詹姆斯·吉布森提出的人对环境感知的5个基本系统,即5大感知维度,包括视觉感知系统、听觉感知系统、嗅觉-味觉感知系统、触觉感知系统和方位感知(James J. Gibson,1966)。我们将大宁路街道的改造定位为视觉层面的改造,包括立面、绿化、色彩等最先被感知的因素。依据改造优先级以最轻的介入将有限的经费用于垂直界面的视觉提升。

大宁街道奎照路(粤秀北路-平型关路)改造前较为破败,树木枯死、围墙破烂不堪,整个道路环境杂乱无章。通过修补现状人行道,重新梳理道路两旁的绿化带和花坛,简约的围墙设计和翻新,使整个街道环境更加现代、干净、舒适。

改造前1_调整大小.jpg

改造前2_调整大小.jpg

△ 奎照路-改造前

改造后1_调整大小.jpg

改造后2_调整大小.jpg

改造后3_调整大小.jpg

△ 奎照路改造后

大宁路街道彭江路(共和新路-彭江路西端)总长度约为764米。其中产业园围墙段满目葱茏,绿树成荫,但现状围墙部分损坏,难免给人以颓败之感。为提升视觉愉悦感和园区漫步的获得感,设计依然保留原有的上下两节不同材质拼接的形制,以古朴的灰砖为主要材质和色调,呼应现状产业园建筑的主体风格,并延续红砖的装饰细节,增加节奏感和精致感,编织竹篱则为其增添了一丝野趣和自然体验。

改造前1_调整大小.JPG

改造前2_调整大小.JPG

△ 彭江路-改造前

改造后1_调整大小.jpg

改造后2_调整大小.jpg

改造后3_调整大小.jpg

△ 彭江路-改造后

大宁路街道粤秀路(粤秀路-江场路)总长度仅为414米,改造内容包括小区围墙、河道沿岸景观。由于现有的人行步道与车行道没有行道树,夏天来往的行人长时间出于烈日暴晒,因此我们以穿孔铝板为主要材质为行人带上一顶顶“遮阳帽”,不仅起到遮阴的作用,同时也将作为河道沿岸的风景线,让过往行人放慢脚步,放松心情。

改造前1_调整大小.jpg

改造前2_调整大小.jpg

改造前3_调整大小.jpg

△ 粤秀路-改造前

改造后1_调整大小.jpg

改造后2_调整大小.jpg

△ 粤秀路-改造后

大宁路街道平陆路(汶水路-平陆路北端)长度为496米,现状相对较新,周边为高档商业办公园区和居住社区、传统沿街商业和公共绿地。由于原有沿街绿化设计为条状切块分布,过于规整,序列感太强,因此,我们结合现有的绿化基础和周边业态形式,“化零为整”,在平陆路东侧商业绿化带中增加雕塑节点,打破沉闷,增加艺术性,同时也能帮助行人形成方向感和记忆点。

改造前1_调整大小.jpg

改造前2_调整大小.jpg

△ 平陆路-改造前

改造后1_调整大小.jpg

△ 平陆路-改造后

灵石路、延长中路、大统路这些道路普遍存在建筑底层商铺风貌杂乱,缺乏特色与文化属性,但改造不能一味追求统一的标识而模糊各商铺的特色。尽管我们十分想要追求店招字体设计的美观以及落地橱窗和行人之间的精致互动,但现状的沿街商铺大多为沿街零售批发,小吃,五金等业态,而这些肌理和业态的改变必将影响周边居民的生活。形式服从功能,依然是我们所坚守的基本准则。

改造后_调整大小.jpg

△ 灵石路店招改造

改造后_调整大小.jpg

△ 大统路店招改造

延长中路店招改造_调整大小.jpg

△ 延长中路店招改造

共和新路街道改造实例

可阅读、可感知的文化特性

10 共和新路改造范围.jpg

△ 共和新路街道改造范围

共和新路街道位于静安区中部,街道拥有文化和商业相结合的传统茶文化特色,具有“上海民间艺术文化之乡”的称号。我们参与了包括老沪太路、北宝兴路、和田路、民和路等8个路段集中改造。以老沪太路改造为例:

改造前_调整大小.jpg

△ 老沪太路-改造前

30_调整大小.jpg

02_调整大小.jpg

△ 老沪太路-改造后

老沪太路(普善路-共和新路段)全长645米,原有的沿街商铺和围墙单调乏味,虽然作为街区重要的公共空间和记忆场所,行人却无法感知这里作为大宁国际茶城的传统茶文化特色。围墙设计提取传统屋檐的元素,错落有致的变化形成了秩序感和节奏感,精致的荷叶砖雕又赋予观者古朴而雅致的观感,不经意间便传递了地域文化特色。

北站街道改造实例

历史文化的痕迹 城市发展的记忆 

12 北站街道改造范围.jpg

△ 北站街道改造范围

北站街道的面积仅1.99平方公里,但包含众多近代海派建筑、名人故居和历史遗迹,在我们改造的17个路段中,包括安庆路、康乐路、浙江北路、山西北路等在内的道路集中保留了清末时期的风貌建筑。如位于山西北路561-541弄的潘氏住宅即为早期石库门建筑,被列入上海第三批不可移动文物。作为上海十三五规划的重要内容之一,北站街道区域的改造将有助于“加快两岸艺术人文气质相连相融,形成苏河两岸人文休闲创业集聚带”(引自《静安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2017年1月23日)。

这里曾是上海民族资本的摇篮,中共三大后中央局机关历史纪念馆、上海总商会旧址坐落于此,而仅一个街区之隔便是四行仓库抗战旧址,又或者穿过几个窄巷,均益里、绍兴里、福寿里弄等石库门建筑便不期而遇。四行仓库千疮百孔的断壁残垣,又或是高墙窄巷,精致的山花装饰,颇有历史的青红砖墙,等等这些元素构成了我们对北站街道改造的总体基调——保留历史文化的痕迹和城市发展的记忆。略微遗憾的是,我们参与过改造的路段有很多因为规划的需要已被拆除。

13 浙江北路现状照片.jpg

△ 浙江北路段(中共三大后中央局机关历史纪念馆)改造前

14 浙江北路改造后_调整大小.jpg

△ 浙江北路段(中共三大后中央局机关历史纪念馆)改造后

15 山西北路改造前_调整大小.jpg

△ 山西北路改造前

16 山西北路改造后_调整大小.JPG

△ 山西北路改造后

17 罗浮路建筑外立面改造前_调整大小.JPG

△ 罗浮路建筑外立面改造前

18 罗浮路建筑外立面改造后_调整大小.JPG

△ 罗浮路建筑外立面改造后

19 曲阜西路改造1_调整大小.jpg

20 曲阜西路改造2_调整大小.jpg

△ 曲阜西路改造

街道更新是一项复杂的工程系统。从前期调研、方案设计、意见征询、项目立项、工程建设、竣工验收,每个街道改造投入不同完成效果也各有差异。尽管我们看到政府部门对于街道整体环境提升的意愿强烈,但由于这其中又涉及到多个不同部门和机构的权属与职责不同,所以也面临沟通和协作上的诸多困难,尤其是后期的维护权属以及对应的经费支出。因此,我们十分认同匡晓明院长所提出的“适应性”改造策略,这样才能避免“过度设计”或是“过于主观”等消极设计问题。

而另一方面,我们也要对“废弃的”景观有所警惕。比如环镇北路到锦秋路之间的一处景观设计,设计手法和整体效果非常好,但到夜晚时与仅相隔百米的另一处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有灯光照亮的那一处欢声笑语,市民愉快地活动,而这一段因为没有灯光晚间漆黑一片,没人使用是其次,但长期以往,会渐渐废弃成“不安全的地方”。是因为设计的失误,还是后续维护的问题呢?

当然,街道的更新是一个动态的行为,以这50个路段的改造作为契机,近期我们还对上海的漕河泾园区开展景观提升设计,同时还在全国范围内进行街道改造,比如吉林和龙的朝鲜特色外立面改造和景观升级等,这些都让我们有足够的理由去期待心目中理想的街道和生活。

项目信息

建设单位:上海市静安区大宁路街道、共和新路街道、北站街道

方案&施工图设计: 予舍予筑

合作单位:申都设计

设计人员:李志强、郁浩艳、王青、农妍妍、卫昊

设计周期:2016-2018

施工周期:2016-2018

摄影:徐皓宇


]]>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0/09/48032.html/feed 1
在小学生回家的路上,有哪些设计可以调研? //m.stpapt.com/archcollege/2018/05/40081.html //m.stpapt.com/archcollege/2018/05/40081.html#comments Thu, 03 May 2018 12:39:14 +0000



[营方城] 小学生在路上




在历史悠久的西安明城区内,

有许多充满生活气息的古老街道,

竹笆市街道便是其中之一,

这里有平易近人的市井生活,

亦有雅俗共赏的文化印记,

却来不及跟上城市快速发展的脚步,

我们想做些什么,

能够重现这片土地昔日的繁荣…






设计地段位于西安市明城区内的竹笆市道路,上接鼓楼,下启德福巷,自明代起以买卖竹器而闻名于世。







现有的场地条件已无法满足孩童、菜摊老板、社区居民与竹器店老板的现实需求。



我们由小学生回家的必经之路展开调查,他们依次会经过钟楼小区菜市场,钟楼小区健身器材场,竹笆市道路。我们试图结合对应人群的需求与现有的场地矛盾进行设计。



总结:儿童不在乎回家路的远近,甚至会刻意绕路,更注重路上的趣味性。



总结:儿童喜欢灰空间,尤其是立面墙体与地面有凹凸变化的灰空间。



总结:小学生选择从钟楼小区的对面横穿马路,原有的斑马线被闲置。



总结:商家的需求主要为制作需求、销售需求以及社交需求三大类。



总结:游客对于文化的需求在竹笆市地段未得到充分满足,缺少社交的必要场所。



总结 : 社区居民以老年人为主,老年人缺少陪伴,缺乏必要的公共活动空间。









 竹器行业占比统计






设计地段内的社区主要为钟楼小区,小区住户多为老年人与外来务工人员,他们的子女大多在钟楼小学上学。







我们选择了三种空间生成语言对应三条同步进行的更新设计策略,均从一个极为简洁的单元体出发,进行三种变形。








我们的设计思路分为三条并进的线索,每条线索都分为三个阶段,循序渐进,依次展开。



钟楼小区文菜市场改造效果图



钟楼小区文菜市场改造轴侧图




钟楼小区文菜市场改造工程图




钟楼小区文化书墙效果图



钟楼小区文化书墙轴侧图



钟楼小区文化书墙平面图




竹器店改造设计效果图



竹器店改造设计轴测图



竹器店改造设计工程图纸






竹笆市小广场改造设计效果图




竹笆市小广场改造设计轴侧图



竹笆市小广场改造设计工程图




钟楼小区社区中心改造设计效果图



钟楼小区社区中心改造设计工程图




竹笆市沿街立面设计效果图




竹笆市沿街立面类型化设计轴测图



道路节点放大图






绿化节点放大图











竹笆市街道更新设计效果图




竹笆市街道更新设计场景图



希望我们的微更新设计

像种子一般在社区中生长,

作为一种催化剂,

以一种循序渐进的方式,

去激活传统市井生活的社区活力。





感谢 西安城志 授权分享

欢迎关注他们的微信公众号

微信号:xianchengzhi_

qrcode (2).bmp

]]>
//m.stpapt.com/archcollege/2018/05/40081.html/feed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