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家口 - //m.stpapt.com 我们塑造了建筑,建筑亦塑造了我们 Fri, 20 Sep 2024 01:15:24 +0000 zh-CN hourly 1 http://wordpress.org/?v=3.8.4 张家口图书馆,创造城市的精神呼吸 / 王大泉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2/03/50755.html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2/03/50755.html#comments Wed, 23 Mar 2022 02:44:17 +0000 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毛姆 W.Somerset Maugham

1.jpg

一千年前,从罗马人的藏书室里走出去,没有几步就是神殿,弥尔顿说“书不总是死物”,书的神性力量伴随着人类漫长发展的长河,在博尔赫斯的图书馆之歌里,昏昏茫茫的书架也让人失落,但构建导向真知与自由的图书馆建筑仍是每一座城市的向往。

3.(2.是视频).jpg

▲张家口图书馆外观全景

▲张家口地貌与建筑外观联系

200万年前,远古时代的不同文化人类群体在张家口交汇繁衍。他们在这里开垦出第一片耕地,开启了中华文明之先河。自此,这片土地再不肯荒芜,东方人类从这里走来,中华文明从这里走来。伴随着冬奥会的来临,张家口正在向世界展现其崭新面孔。

微缩地景 -凝聚城市人文精神 

▲张家口地区近现代不断找到远古文明遗迹

张家口依山傍水而建,北、西、东三面环山。中央峡谷地带,张家口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规划馆四馆合一,三个大小错落的建筑体块合而不同,向南敞开。建筑表皮以可回收的孔洞板为材料,当代艺术化处理手法使整个建筑群成为区域性微缩地景。

其中东侧图书馆规模最大,总建筑面积22000平方米。总藏书量约110万册,阅览座位2100座。图书馆内开架区域书库与阅览区紧密结合,实现了“藏、查、借、阅”的结合模式。

▲图书馆外立面白天与夜晚景观

少非空白而是精简;多非拥挤而是恰当。在这个项目中,经济即美学。新,不代表颠覆;旧,更指优化成本精准设计,摒弃琐碎繁复的装饰,室内设计遵循系统设计原则,在建筑设计的逻辑上进行延展。

建筑是人造的层叠艺术,解决受限,创造用途、情感和感觉的空间。整体建筑空间采用一体天花幕墙和中空设计,各层平台和主楼梯定义了图书馆各功能区和外观架构。

内部统一在灰白色的水泥挂板与原木的质感之中,光线从顶部以不同角度倾泻下来,人们游移在光影层叠的构图与遮荫中,视觉也拥有了一丝趣味性。

复合空间-诠释场所公共属性

现代图书馆不仅是一个贮藏和借阅的场所,更是一个让人愿意驻足停留、社交互动,触发灵感和惊喜的空间,在不同场景中轻松实现“从书籍到交集”的转变。在未来城市生活中,它将成为联结市民与知识、体验、创造的纽带,在城市尺度内,挖掘社区需求和可能性,激发场域的新鲜活力。

图书馆是书的载体,当书的概念融入空间,时而抽象,时而具象,但总能传递出力量。从“大中小”三种尺度,到“黑白灰”三种明暗层次,以“三生万物 ”结合模数化设计完成内部设计逻辑。

“书+架”以格子构成的方式进行排列组合,从二维平面转换为三维立体空间构成,串联出空间的主题和联动。

地面将原建筑室外广场铺装进行延伸,采用条形浅色三色水磨石材拼装,与总体设计协调统一并有机变化,降低材料损耗率,并通过设计语汇将图书馆的内部空间与外部建筑空间有效融为一体。

调整大小 19.jpg

读者从负一层主入口进入,中庭内多功能厅(小型剧院/大报告厅)的“艺术装置化”造型极具上升感,削弱了原有建筑结构形成的“峡谷”般的压迫感。多功能厅作为视觉焦点,有如馆内心脏源源泵出活力与能量,激活也稳定整个空间。

同时,格子元素以不同秩序排列,内部填充优质吸音材质,从专业的声学角度有效地解决了大空间的消音降噪问题。

大报告厅的屋顶与二层相连,形成了一个阶梯形的小广场。天然绿植间隔排列,与负一层的绿色形成了丰富的视觉层次感,同时拓展了空间内动线,让人与自然、人与植物都能在一个相对开放的场域内完成自发性的行为。

张家口的日照较为强烈,再加上孔洞幕墙式建筑表皮处理,令室内光线较不适合阅读。设计师在规划平面时,巧妙地将采光较强的一侧设计为具有舞台效果的长廊,阅读区则向内收紧,时时变幻的光线成为聚光灯,照亮阅读者的未知世界。

文化审美-塑造社会价值  

精神文明的建设离不开文化基因。图书馆可以承载时间的洗礼,为人们的艺文生活扩展维度,塑造人与建筑互动的深度体验。一座公共图书馆如同城市之肺,供养着人们的精神呼吸,为不同时代的人完成疗愈。

28.jpg

现代化图书馆配备丰富的智能管理设备,在出入口维护公共秩序和安全。自助式寄存、办证、系统检索配合LED信息屏幕对馆内信息进行流动展示,技术的便捷让人们可以轻松获得想要的资讯。

设计师如导演般分配不同角色的站位和动线,如何进入、如何演绎、如何把控彼此的关系。开放空间平面支持不同年龄和不同需求的人在这里共同学习、互动、聚集。空间区隔也以促进多方交流为目的,提供自发偶遇的空间情境。

青少年阅读区作为高频使用区域设置了多元的艺术体验。身心疲惫时,可以进入多维影视区或者音乐小屋,感受独处的自在时光。

低幼区拥有最好的采光,孩子们可以在这里安全地探索、尽情地玩耍。在洞穴中阅读、在儿童影院畅享视听乐趣。

除了特定功能空间,部分区域还预留了未来可能性。空间材料透明度保证了通览各类活动的透明度;墙体的开合与关闭重新塑造空间表情;模块化的组合让空间灵活变身为画廊、音乐厅、录音棚、活动场地等。

各种基于历史脉络、文化习俗的活动在这里上演。馆内设有一个私有博物馆,陈列着张家口的历史资料,透过小窗口,可放大千年历史过往。

没有过多的视觉符号和形象特征,但却流畅而精准地传达一座公共建筑应有的姿态。时刻关注内外空间创造的氛围及其在城市生活中的变化。

冬奥会期间,张家口将成为国际化的交汇点,更多文化交流将在这里碰撞。它像一颗传递文明的种子,给予现代人启示。“图书的建筑”不断更迭演绎,虽不一定导向绝对的真知,但那代表着人们和他们所在的城市,永不止息的精神建构。

▲张家口图书馆外观夜景


项目图纸

△负一层平面图

△负一层夹层平面图

△一层平面图

△二层平面图

△三层平面图

△四层平面图

 项目信息 

项目名称:张家口图书馆

项目地点:中国 · 河北

项目面积:22200㎡

室内设计:北京天作空间设计公司 + 清尚设计院

设计主创:王大泉

设计网站:www.tanzospace.com

项目摄影:史云峰

项目视频:肖石明

文案策划:NARJEELING那几岭


]]>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2/03/50755.html/feed 1
国家冬季两项中心 / 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2/02/50623.html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2/02/50623.html#comments Mon, 21 Feb 2022 14:36:21 +0000 1_技术楼与冲刺赛道.jpg

国家冬季两项中心(以下简称冬两中心)是北京2022冬奥会张家口赛区主要比赛场馆之一,赛时将承办冬奥会冬季两项和冬残奥会冬季两项、越野滑雪的全部比赛,共产生11块冬奥会金牌和38块冬残奥会金牌,是2022年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合计产生金牌最多的场馆。场馆占地面积132hm2,赛道场馆技术楼建筑面积7644m2,赛道总占地面积11.3万m2,总长度13km,最高海拔1766m,最低海拔1657m,项目在冬奥会后将作为国家队的训练基地使用。

2_赛场核心区鸟瞰.jpg

冬季两项是越野滑雪和射击结合的项目,在1924年法国夏慕尼举行的首届冬奥会上就被列为表演项目,在1960年美国斯阔谷冬奥会成为正式比赛项目。该项目将滑雪的速度和射击的激情巧妙融合,极富挑战性和观赏性。

4_从看台看靶场与两条并行赛道.jpg

从空间上看,国家冬季两项中心由场馆赛场部分、场院区及技术楼组成。赛场部分可分为周边赛道和核心区两部分,核心区包含靶场、起点与终点区、处罚圈等场地;场院区按照使用人群划分为场馆运行区、运动员区、安保区、新闻媒体区、转播服务区;技术楼临近赛场核心区,与观众看台结合,容纳了奥运大家庭、赛事管理、技术官员办公等功能。

3_建筑二层架空层具备功能转换灵活性.jpg

冬季两项中心的赛道部分由冬奥会赛道和冬残奥会赛道两部分组成,其中冬奥会赛道有1.5km、2.0km、2.5km、3.0km、3.3km、4.0km不同长度,而冬残奥会赛道则分为0.9km、2.0km、2.5km、3.0km、5.0km不同长度。

调整大小 5_赛场全景鸟瞰与赛道中的小型湖泊.jpg

国家冬季两项中心设计中充分考虑冬季两项这一运动兼顾滑雪和射击的技术特点,以及在冬奥会之外兼办冬残奥会冬季两项和越野滑雪比赛的需求,构建了包括环境、公平、经济在内的可持续“3E”和远、中、近、微等全尺度空间干预的矩阵应对策略,致力于冬奥场馆的可持续性提升。


项目图纸

△总平面图

△一层平面图

△二层平面图

△三层平面图

△剖面图

△细部大样图

△剖透视

△剖透视

△分析图

△分析图

 项目信息 

建筑设计 : 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

面积 : 8795 m²

项目年份 : 2020

摄影师 :吕晓斌

主创建筑师 : 庄惟敏,张维,张红

建筑设计团队 : 庄惟敏、张维、张红、龚佳振、赵婧贤、李向苡、黄海阳、贾园、雷思雨、巩忠林

结构设计团队 : 李青翔、刘培祥、王石玉、田萌

暖通设计团队 : 贾昭凯、韩佳宝

电气设计团队 : 崔晓刚、王磊、郭红艳

给排水设计团队 : 徐青

赛道设计专家 : Max Saeger, Len Apedaile

委托方 : 张家口奥体建设开发有限公司

地点 : 中国,张家口


]]>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2/02/50623.html/feed 0
国家跳台滑雪中心 / THAD 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2/02/50615.html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2/02/50615.html#comments Sun, 20 Feb 2022 14:56:54 +0000 调整大小 1_冰玉环西侧人视.jpg

国家跳台滑雪中心“雪如意”作为北京2022年冬奥会张家口赛区山地标识性场馆,占地约62hm²,位于张家口古杨树组团的西北角,距古杨树主入口广场北侧直线距离600m,其竞赛场馆造型与中国传统饰物“如意”契合,包括山上顶峰俱乐部、山下看台区、竞赛区以及综合区等。

山上顶峰俱乐部主要为赛后的观光、会议使用。山下看台分为南北两部分:南侧看台设观众席、媒体记者席、评论员席,看台下为技术楼,奥运大家庭用房位于其中;北侧看台设观众席。

调整大小 4_从底部球场看雪如意.jpg

竞赛区由大跳台(HS140)与标准跳台(HS106)两条赛道组成,裁判塔位于标准跳台一侧。结束区南侧设混合采访区,东侧设仪式区。在山上标准跳台出发区层设运动员综合区。山下看台区北侧设置停车场、直升机停机坪、训练跳台,南侧设置转播综合区。

5_国家跳台滑雪中心顶层.jpg

山地标识性冬奥场馆的设计建造在可持续方面往往面临一定的争议,如因山地区域小气候扰动、林地面积损失等造成的生态环境影响,因地形气候限制带来的建造成本增加,因山地场馆非赛时利用率不足带来的资源浪费,因赛区气温较低带来的观赛舒适度欠缺等。面对北京2022年冬奥会可持续诉求及我国可持续发展理念,国家跳台滑雪中心采用场馆形态数字化设计、赛道剖面精细建造、赛后运营功能复合、竞赛观赛环境保障等规划设计策略,通过全尺度空间干预应对上述可持续争议。

从全尺度空间干预的角度来看,作为竞赛场馆,国家跳台滑雪中心的设计策略在远尺度(步行15~30min可达)、中尺度(步行1~15min可达)、近尺度(步行1min可达)、微尺度(单次动作可触及的范围) 4个维度上对可持续目标作出回应。

调整大小 8_冰玉环.jpg

远尺度上,国家跳台滑雪中心通过提供与长城遗址视觉连接的跳台朝向等策略,以期帮助文化传播;中尺度上,主要关注高识别度的中国文化元素形态、多功能事件场所定位、控制生态负面影响的山地工程等,注重文化可持续、经济可持续与生态可持续;近尺度上,国家跳台滑雪中心通过装配式建造方案应对山地复杂地形与严寒气候带来的施工难题;

微尺度上,聚焦个人感受,通过可进行准确精度控制的赛道剖面、助滑道的新表面材料、集成运动员起跳行为捕捉及飞行轨迹分析技术的起跳区等设计帮助运动员提升成绩,通过提升观赛区域局部空间热舒适性提升观众观赛环境品质,从而贡献于冰雪运动及奥林匹克运动的可持续发展。


项目图纸

△国家跳台滑雪中心概念图示

△草图

△古杨树场馆区总平面

△顶峰俱乐部轴测图

△总平面

△剖面

△大跳台赛道(HS140)剖面、平面

△着陆坡详图

△助滑道剖面详图

△起跳点详图

△国家跳台滑雪中心设计策略可持续性相关矩阵

△国家跳台滑雪中心相关数据

△水膜厚度与摩擦系数关系曲线

 项目信息 

建筑设计 : 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

面积 : 24200 m²

项目年份 : 2020

主创建筑师 : 张利、张铭琦、张葵、姚虹

设计团队 : 张利、张铭琦、张葵、姚虹、王冲、潘睿、江曦瑞、吴雪、刘永彬、邓慧姝、夏明明

结构设计团队 : 杨霄、李滨飞

给排水设计团队 : 徐京晖、刘程

暖通设计 : 王一维

强/弱电 : 刘力红

赛道剖面设计 : 汉斯马丁

委托方 : 张家口奥体建设开发有限公司

地点 : 中国,张家口


]]>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2/02/50615.html/feed 0
漂浮于湿地之上的候鸟之巢——中国怀来湿地博物馆/天友设计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1/07/49633.html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1/07/49633.html#comments Fri, 23 Jul 2021 03:45:45 +0000 每当寒冬即将降临,候鸟便会开启一年一度的迁徙之旅。北京附近最大的官厅水库国家湿地公园,便成为上百种候鸟迁徙经过之地,怀来湿地博物馆便坐落于湿地公园之中。 

官厅水库国家湿地公园内,236种陆生脊椎动物,191种鸟类在此栖息,建造对湿地扰动最小并融入自然的建筑,是怀来湿地博物馆的设计关键。通过将建筑架空在湿地之上的环状漂浮策略,借助低能耗建筑设计、自循环的水系统,以及装配式建造,坚持“微影响、零排放和全循环”三个理念,构筑漂浮于湿地之上的候鸟之巢。

博物馆鸟瞰图

绿色生态的候鸟之巢

怀来湿地博物馆是集湿地生态系统展示、怀来历史文化、官厅水库建设历程、科普宣教和专题展览等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场馆。

博物馆鸟瞰图

博物馆俯视图

博物馆整体设计建筑结构形式为钢结构,采用彩色薄膜光伏发电系统;太阳能供热、供水系统;屋顶为全视野、雨水湿地花园;同时采用了室内空气质量检测联动系统以及楼宇智能控制系统;室外以海绵城市理念整体布局,整体体现了科技、节能、环保、绿色的设计理念。

微影响

博物馆主体架空在场地之上,并在场地内恢复自然湿地,同时在建筑屋顶补偿湿地景观,使得建造后湿地净损失为零。博物馆以最小占地减少对湿地公园的影响。

博物馆鸟瞰图

博物馆建筑主体

以雨水花园、人工湿地等低影响开发设计结合地景化的污水净化处理系统,解决没有雨污水管网的公园水处理。

博物馆鸟瞰图

博物馆建筑主体

简单紧凑的环形建筑形体实现低能耗的被动式设计,钢结构预制装配式使建筑可循环建材比例达到20%,表皮采用的铜板是寿命达100年的健康建材,建筑表皮壶玻璃幕墙通过图案和形式减少对鸟类的影响。

防止飞鸟碰撞的幕墙图案(埃舍尔的“鱼和鸟”)

全循环

水循环、材料循环、能源循环,三个循环体系,创造零排放、零污染的建筑空间,最大保护湿地的环境稳定。

– 水循环—海绵景观

通过雨水花园、人工湿地等低影响开发收集雨水,并利用中水处理实现水循环利用。根据场地没有污水管网的现状,对污水处理采用埋地的处理过滤净化系统,实现对湿地生态系统的污水零排放。

湿地补偿——引入湿地景观

– 材料循环—预制钢结构+可回收材料

钢结构预制装配式体系采用了标准的表皮单元,建筑表皮设计为涟漪图案的铜板,并将随着时间从金黄色氧化为铜绿色,与环境融为一体。

表皮与建筑的间隙和室外吊顶会成为鸟巢

 针对严寒地区选用体形系数较小的环形,并采用高保温的围护体系及幕墙系统,减少开窗,最大限度减少能源使用。利用湿地公园唯一的能源供应——电能选择了适宜的VRV系统,并使用LED光源照明,设置了薄膜太阳能光伏走廊提供即发即用的电能。

 – 能源循环—低能耗建筑

建筑为公共空间和展厅提供了优质的自然采光——公共休息区和湿地景观区采用幕墙,保证良好自然采光的同时获得景观视野。设计了“8”字型楼梯的门厅,根据三维动态的采光模拟实施空间光环境的优化,创造独特的空间体验。

彩色薄膜光伏廊桥

入口中庭采光模拟

入口中庭“8”字楼梯

 建筑公共空间借助天然采光、彩色光伏走廊、异形的主楼梯形成戏剧性的建筑空间。展厅与自然山水景观有对景的视线联系,使得湿地公园广阔的山水成为博物馆最壮观的展品。


项目信息

项目名称:中国怀来湿地博物馆

建筑面积:8446㎡

项目地址:中国,张家口,怀来官厅水库国家湿地公园

设计单位:天友设计集团

建筑师:任军、姜楠、付英俊、郭润博、陈然、邸扬

结构师:王志永、蒙乐撒

设备师:刘冰、谌健、杨辉

建设单位:怀来县林业局

施工单位:中冶天工集团有限公司

施工图设计:天友设计集团,

北京中外建建筑设计股份有限公司

景观设计:天津市华方筑景环境景观设计有限公司

幕墙设计:深圳市嘉信装饰设计工程有限公司

展陈设计:上海风语筑文化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铜板幕墙:上海华源复合新材料有限公司

公园规划:中国城市科学规划设计研究院

项目摄影:心造文化

]]>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1/07/49633.html/feed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