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州大学 - //m.stpapt.com 我们塑造了建筑,建筑亦塑造了我们 Sat, 09 Nov 2024 15:14:50 +0000 zh-CN hourly 1 http://wordpress.org/?v=3.8.4 转生站 / 2018 eVolo摩天大楼竞赛荣誉奖作品——来自华南理工与广州大学的学生团队 //m.stpapt.com/archcollege/2018/04/39943.html //m.stpapt.com/archcollege/2018/04/39943.html#comments Sat, 21 Apr 2018 10:51:29 +0000 在佛教文化中,有“转生”一说,认为生命的消亡其实是一个全新的开始,这是一个生命的延续,也是一种精神的永恒,更是一个传奇故事的新起点…… 

效果图1.jpg

人固有一死,而墓地常被认为是生命终结的归宿,而生命的结束其实并不意味着毫无意义地沉睡在土地里,其不仅是生者纪念故人的场所,它还是故人重获新生的站点,更是以另一种生命形式继续回馈自然、回馈生者的一股新力量…… 

效果图2.jpg

基于此,我们提出将故人的骨灰作为促进植物种子发芽的养分,通过植物种子发芽、成长的过程以象征生命的轮回。而植物的次要部位经过取样、加工和设计又能成为一件给予生者寄托思念的礼物,让生者感受到故人依旧陪伴着自己……

在建筑设计上,如果将墓园功能进行单纯的垂直叠加,那营造出的建筑只能是一座冰冷的石碑。本案希望让建筑成为沟通生者与故人的桥梁,使其能寄托生者的思念又能让故人生命价值得以延续,从而实现两者之间的精神对话…… 

为什么要打造垂直墓园?

分析1.jpg

最近的研究表明,2012年——2017年老龄化趋势呈现持续上涨的状况,每年死亡人数在不断上升,对公墓的需求量也在不断增加,然而墓地开发存在着限制条件诸多、面积有限等现实问题,因此公墓用地紧张成为中国不可忽视的问题之一,中国城市将被迫面临对墓园建筑整改的思考。

选址分析

分析2.jpg

以广州为例,拥有规模较大的墓园——金钟墓园,但随着每年死亡人数的不断攀升,公墓的位置已逐渐达到饱和状态。基于可持续的理念,本方案选址于金钟墓园旁边,目的在于利用其周围现有基础设施,避免浪费资源。

场地附近有村镇及学校、交通方便,距离市中心仅有40公里,处于生态保护区旁,环境优美。为了处理复杂的场地环境及了解周围的地理信息,在选址过程中对场地进行了大尺度的风环境模拟分析,从而推敲出最适宜建筑生长的位置。从风环境的模拟分析可得:湖中心的小岛具有舒适的风环境,建筑可利用该区域优势组织自然通风,从而降低能源的消耗与二氧化碳的排放。

一种新的生命循环

分析3.1.jpg

传统墓园普遍以石碑纪念故人,其缺点在于占用了大量土地资源,同时,除了在纪念日能起到祭祀的作用外,其他时间的利用率不足。

为了够使故人的生命价值得以延续,本案提出将故人的骨灰作为植物种子的养分,通过植物种子发芽、成长的过程以象征生命的轮回。不再如以往一般只能成为一堆沉睡的黄土。这种生命的转换反映佛教的生死观——相信有来生。

在选择植物上,选用了竹子作为墓园主要的栽培对象,原因一:竹子生长的周期较短,种植难度较低。原因二:竹子因其易于加工且具有良好的柔韧性,已被广泛运用于许多建筑构件的设计中,且施工工艺较为成熟。原因三:竹子的形态和内涵已成为中华民族精神品格的象征。

成熟的竹子在经过手工艺师傅的取样、加工和设计,将竹子加工成手工艺品,作为礼物回馈故人的亲属。对于生者而言,这是一件寄托思念的礼物;对于逝者而言,这是延续生命价值的体现。

分析3.2.jpg

每棵竹子都象征着一位转生的故人,每颗竹子都有一个独一无二的标签,以帮助故人的亲属辨认及来访。同时,亲属可通过专属的APP监察竹子生长状况,管理人员也会定期与亲属联系,待竹子长大后,亲属可选择心怡的手工艺品让工匠加工。

分析3.3.jpg

形体分析与建构方法

自然通风设计:对建筑内部反复进行风环境模拟,优化建筑内部的通风。

建筑材料:除了必要的结构外,采用竹子作为建筑材料,实现场地材料因地制宜,环保无污染。

分析4.jpg

空间序列

轴测图.jpg

全生命周期可持续发展的生态高层建筑

分析5.1.jpg

模块化设计:为营造可持续发展的生态高层建筑,本案采用模块化的设计手段。建筑可以通过插入预制模块来不断生长,以不断适应墓地的需求。

生态补偿:除了必要的服务场所外,建筑其他空间均用来种植竹子,以实现对场地的生态补偿。


建筑生长过程

分析5.2.jpg

2018年:建成核心筒,柱子等结构部分。同时配备火化区、太平间、办公区、休闲区等功能空间。

2020年:增加楼板数量,低层部分完成建设,种植绿化作为墓葬区。插入建筑模块,包括办公室,佛堂,手工艺制作等。

2030年:根据需求量的大小增加楼板与模块,建筑不断生长中。同时扩大墓葬区,绿化量也在增加……

2040年:首座高层建筑饱和,开始建立附加建筑作为需求补充,同时加强建筑之间的关联性。

2050年:通过观景平台沟通各个建筑,发展为建筑群落。


图纸

THE REINCARNATION STATION-0206_页面_1.jpg

THE REINCARNATION STATION-0206_页面_2-min (1).jpg

剖透.jpg

剖透视

负一层.jpg


负一层平面图

首层.jpg


首层平面图

景观层.jpg

景观层平面图

安置层.jpg

安置层平面图

项目信息

指导老师:谢冠一

学生团队:巫奇隆 方武宏 段惠芳 包琛晖


]]>
//m.stpapt.com/archcollege/2018/04/39943.html/feed 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