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岭南 - //m.stpapt.com 我们塑造了建筑,建筑亦塑造了我们 Fri, 20 Sep 2024 01:15:24 +0000 zh-CN hourly 1 http://wordpress.org/?v=3.8.4 深圳市光明国际马术中心/ 汤桦建筑设计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4/05/53530.html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4/05/53530.html#comments Tue, 28 May 2024 05:31:37 +0000

△沿马术路效果图 © 汤桦建筑设计

△项目视频 © 汤桦建筑设计

01 项目分析

光明国际马术中心位于深圳市光明区光明街道,为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马术项目盛装舞步与障碍赛主场馆,为第十五届全运会深圳赛区唯一新建场馆。项目用地面积50018㎡,总建筑面积69000㎡,项目功能包括主赛场、室内训练馆、室外训练场、赛事用房及马匹生活用房等,赛时可容纳200匹马匹。

△场地区位 © 汤桦建筑设计

△功能分析 © 汤桦建筑设计

项目场地东侧为自然山体,与西侧城市道路存在明显高差,设计中充分结合场地条件,沿城市道路一侧设置架空车库,将主要活动场地抬升,减少开挖对自然山体的影响。

△规划结构-结合场地 © 汤桦建筑设计

△ 场地环境分析-场地高差 © 汤桦建筑设计

02 设计说明

主场馆设计以“木构新境、众檐共景”为设计概念,整体采用胶合木结构,形态塑造源于中国传统建筑坡屋顶形式,既保留了原型屋架的特征,又以非常规的体量凌空而出,形成蕴含结构逻辑的发散式密“檩”, 得以与现代语境融通,展现出木构建筑纯粹的结构美学与文化意味。

△沿回归路效果图 © 汤桦建筑设计

△草图 © 汤桦建筑设计

△木结构概念分析图 © 汤桦建筑设计

将场馆的开放性充分释放给使用者,并赋予丰富的探索空间与体验趣味,将引导式观览丰富为体验性观览,以满足人们对马术文化体悟实践的主动性需求,形成了环院相望、融通而又相对独立的空间,沉浸于场景中,唤起岭南乡土的记忆。

△规划结构-动静分区 © 汤桦建筑设计

场馆在首层实现连通,在不同水平高度上,散布着若干不同尺度的“廊”,通过它们,光、风、景透入馆中,在这些“风物”与人们的一次次“偶遇”中,中国式的文化意境得以强化。形成一种多维度的综合体验。对地域性文化特质的建筑化表达中强调了建筑对人的情感唤起和文化传递,以演绎传统的方式回应当下人的新文化需求。

△主场馆效果图 © 汤桦建筑设计

△主场馆效果图 © 汤桦建筑设计

△室外训练场效果图 © 汤桦建筑设计

△马厩内部效果图 © 汤桦建筑设计

建筑造型与结构一体化,实现了室内外之间的透明性和互动性。连续的轻盈界面强化了建筑飞檐凌空的地域性文化特征,使建筑在大体量的基础上,仍具有漂浮感。一种透明的互动关系,众檐之下,山与风,光与影,人与马,共生共感,自然与共。

△半鸟瞰图 © 汤桦建筑设计


技术图纸

△彩色总平面图 © 汤桦建筑设计

△负一层平面图 © 汤桦建筑设计

△一层平面图 © 汤桦建筑设计

△二层平面图 © 汤桦建筑设计

20 三层平面图 _ 汤桦建筑设计.jpg

△三层平面图 © 汤桦建筑设计

21 四层平面图 _ 汤桦建筑设计.jpg

△四层平面图 © 汤桦建筑设计

 项目信息 

项目名称:光明国际马术中心

项目类型:体育场馆

项目面积:69000 ㎡(注:文中数据为投标时指标,最终数据以项目建成为准)

设计时间:2023年8月

工作职责:设计总包

设计公司(联合体):

1. 公司名称:深圳汤桦建筑设计事务所有限公司

主创设计师:汤桦

设计团队成员:朱闯、张秋龙、许森茂、邓芳、黄真吉、侯薇、吴雨芮、彭舰、汤孟禅、张翔、赵宇力

2. 公司名称:深圳机械院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项目负责人:王茜、孙锐、刘孟超

设计人员:赵乃玉、丁劲清、林文超、蒋丹翎、唐萍阳、张维、王子虎、梁恒升、潘近乐、李旻晋、乔谦、庄寅麟、赵雷玉、丁天翊、魏畑莉、练海燕、谢强安、何川豪、常婷婷


]]>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4/05/53530.html/feed 0
南沙国际金融论坛(IFF)永久会址 / 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3/12/53092.html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3/12/53092.html#comments Mon, 18 Dec 2023 13:48:30 +0000

新落成的南沙国际金融论坛(IFF)永久会址项目,位于广州市南沙区横沥镇明珠湾横沥岛尖,总建筑面积26万㎡。2023年10月27-29日,IFF永久会址迎来建成后的“首秀”:IFF全球年会在永久会址成功举办,宛如一朵光彩夺目的“木棉花”在夜幕下盛放。

01.国际视野
IFF永久会址由IFF国际会议中心、国际会议服务中心(酒店)、配套用房等单体组成,同时满足大会对于会议、宴会、接待、住宿、服务等功能的需求,并预留了展览展示、媒体中心等空间,以最高端的配置来满足高级别全会议流程的使用。

项目设有两个3000㎡的大厅、两个1800㎡的大厅,以及 40多个规模不等的中小会议厅,可灵活组合与分隔,满足不同规模会议的需求。

项目通过全过程数字化可视设计、结构动态监测等国际前沿的新技术,实现钢结构、幕墙的精准空间定位。小小的数字模型承载了超过1.4万吨用钢量、超过4万㎡金属幕墙材料、以及约7千㎡UHPC、近2万㎡PTFE膜等新型建筑材料。

02.中国气派
设计传承了大气磅礴的中国传统建筑形象,并融合了木棉花这一有机形体。门斗居中,两翼水平延展,屋顶层峦起伏,如海上花开亦如大鹏展翅。飞檐反宇、翼角起翘、斗拱铺作……一系列中国传统符号在建筑中得到了抽象的表达。

03.岭南风韵
设计从岭南骑楼汲取灵感,打造架空的半室外空间,延续地域文脉。为了适应当地气候,建筑采用岭南传统建筑冷巷开合的布局。体量之间穿插通透开放的船厅,为室内带来采光与空气。通长的采光顶下悬挂PTFE膜,如轻纱幔帐、素帘轻拂;通高的索网玻璃幕墙与采光顶相连,将如画美景裱入建筑之中。设计细节也皆从岭南地域特色出发,大气简洁又独具韵味。


项目图纸

△总平面图

△一层平面图

△二层平面图

△三层平面图

△四层平面图

△立面图

△立面图

△剖面图

△剖面图

△鸟瞰图

△流线分析图

△分析图

△分析图

△细部结构大样图

△结构示意图

△幕墙示意图

△功能分区图

 项目信息 

建筑师: 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

面积: 257197 m²

项目年份: 2023

摄影师:章鱼见筑, 柳恒

厂家:  上海华源复合新材料有限公司 , 新尚艺术, 法拉利 Serge Ferrari

建筑负责人: 苏腾飞,成栋,高福源,鲁利强

技术总负责人: 苏腾飞

结构经理: 朱亮

运营经理: 高增元

机电经理: 孙翔宇

建筑设计团队: 张海滨(经理),柳恒,李可,李方镇,干云妮,鲁利强,黄华,刘兴建,汪明灿,张璐阳 ,张阔,王嘉川,杨伟伟,程浩然,谢帆

结构设计团队: 丁洁民,朱亮,张峥,刘冰,金炜,吴成万,程睿,黄玮嘉,黄卓驹,郝志鹏,汤佳敏,胡广良,朱王炎,任瑞,高路巧,陆奕

基坑支护: 姜文辉,张准,刘佳星

暖通设计: 孙翔宇,秦卓欢,王钰,周谨,钱必华,胡军,马国杰,蒋巧云,吴虎彪,张萍,赵天笑,张旭

给排水设计 : 李丽萍,王纳新,徐钟骏,归谈纯,任军,王慧莉,金伟格,冯汉仁,牛小川

机电设计: 代鹏,张英,宋海军,夏林,周波,罗颜,李厚哲,王胜,唐彪,杨永鑫,唐寅,李思超(强电设计);代鹏,张英,宋海军,夏林,张馨皓,蔡猛龙(弱电设计)

室内设计: 陈斌,徐文雯,尚彤彤,吴燕鸣,高可可,磨浩军

幕墙设计: 田利军,欧阳海强,仲维民,朱巍斌,张磊,吴金剑

景观设计: 何强,范先庭,肖鸿,李莉娟,李丹,张子维,邓莉莎,齐市龙,蒋礼旭

泛光照明: 杨秀,顾兴花,吴洋,卞晨,刘宇,葛文静

声学设计: 刘海生,田超峰,高卫明

绿建节能: 汪铮,唐澄宇,任国辉,薛芳慧,李晨玉,朱换换,李冬梅,朱翠雯,张现;海绵城市:汪铮,李冬梅,朱翠雯,薛芳慧,吴过(海绵城市)

BIM设计: 张桓瑞,丁志华,荆祎然,邓瑨,杨书涵,陈同舟,栾馨璐,戴薇,石熠,杨泽,谭慧琳,石越,汤丽君,武小云,李御锋,韩麒

技术经济: 翁晓红,李立漪,顾晶晶,徐敬,苏瑜瑾

EPC联合体: 中国葛洲坝集团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概念方案设计: 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法国AAUPC建筑规划事务所

委托方: 广州市南沙新区明珠湾开发建设管理局,广州葛城实业有限公司

地点: 广州


]]>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3/12/53092.html/feed 0
湾区重点学校方案设计:佛山一中顺德学校 / AG汇创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3/03/52171.html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3/03/52171.html#comments Mon, 20 Mar 2023 09:29:53 +0000

△佛山一中顺德学校建设工程全过程设计-阡陌书院,厚德传承- ©AG汇创

在地化研究:以适应未来教育为起点

项目位于佛山顺德区,作为粤港澳大湾区重点创新核心平台,佛山一中顺德学校建成后,将作为乐从打造高品质现代城市教育的新高地。

AG汇创从湾区教育类建筑设计及落地经验出发,以适应未来教育为起点,引入国际先进办学理念,充分融入岭南在地文化与周边生态记忆,以“现代阡陌书院”定义整个项目的设计。以研究性为前提,通过联结历史脉络、环境记忆、建筑构成,创造田塘村与新城市相应对,与文化脉络相传承的岭南现代校园。

△方案影片 ©AG汇创

追寻场地记忆:构筑多元的“阡陌书院”

佛山一中顺德学校有着深厚的在地传承,拥有丰富的自然生态底盘与人文村落汇聚的城市肌理。我们根据文脉关系,以“自然包围城市”为生态策略,提取岭南院落文化中的 “堂、厅、廊、阁、巷”等传统建筑布局,同时引入“里巷、理水、回廊、风廊”等手法组织空间序列,目的是希望创造与自然相融又建筑绕园的“现代立体书院”。

△建筑模块研究 ©AG汇创

在这些体块单元、书院之间通过风雨回廊串联。同时呼应周边村落、生态水塘、田野、商业及生活界面,介入场地记忆,延续“一片田野”,让自然包围整个校园,师生在此体验到的是“回归自然,依田而居”的学习环境。风吹稻香,沁染书香,我们在设计中将“自然”渗透到了每个院落。

△如自然书卷般的交流与学习环境,通过体块错动与围合创造宜人的书院 ©AG汇创

通过整合运动、公园、漫步系统,在沿街面设置社区共享的文体公园与全天候对外开放的运动场,边界的消弭与空间的退让,填补了周边社区运动资源的不足,增进和鼓励人与城市的友好交互,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高品质公园交流平台。

△平面布局:尊重人文生态,低碳立体书院,回廊里巷,步移景异,将自然渗透到校园每个角落 ©AG汇创

“微型都市”场景构筑,助力城市·城长

学校就像一个“微型都市”,学习环境影响学生人生观和自然观的形成。既要为师生营造有意义的归属感、参与感及对话氛围,也要建立与城市未来发展与连接。

佛山一中顺德学校,城市、生态与建筑之间达到了高度融合,利用南北轴打通住宅与商业的城市视线通廊,东西轴连接城市开放空间、教学区与生活区,以开放到私密的原则依序而落。整体建筑高度控制在24m以内,采用“纵横绿轴”布局,串联生态、文化、体育三大共享中心。

△场地规划:空间布局集约高效,动静分区明确 ©AG汇创

△建筑剖面与立面 ©AG汇创

根据岭南气候、场地生态资源及建筑肌理的演进,设计关注个性化教育与学生的健康成长,营造了学习与成长的情与境。共分七大主题,分别为文体浮园、纵横绿轴、仪式感入口广场、回廊里巷、立体书院、耕读校园、田园居所。

△模型 ©AG汇创

文体浮园

文体浮园能全天候承载全校日常总动员,春夏秋冬,感知自然,同时把南侧公园用地与运动区联动,营造友好开放的华阳南路城市形象。

△多元共享文体公园,及全天候的运动场 ©AG汇创

纵横绿轴

我们在校园中心创造了一个纵横交错的“纵横绿轴”,呼应校园周边上层规划,及串联全校师生的交流中心轴,加上廊桥无边界视野的内外互通,规划出全天候无障碍的游学动线。

△纵横绿轴串联全校师生,促进跨年级学科交流 ©AG汇创

大气文雅的多功能厅、展厅、行政楼靠近北入口,连续性岭南特色柱廊和丰富构图的南北校园入口广场强化城市界面,营造了仪式感的入校环境。

△南北入口广场:共融校园文化,营造现代城市形象入口 ©AG汇创

回廊里巷

院落与“巷”并存,在院落文化中遮阳通风,这里的回廊与课堂交互连接,动线与功能的互通激发校园创新活力,创造出融合低碳、生态发展的人文艺术教育校街。

△回廊里巷-人文艺术教育校街 ©AG汇创

校园建筑呈现岭南“立体书院”形态,师生从人文历史中汲取学术灵感,廊桥的互通营造了学校无障碍的游学动线,同时串联灵活错动、多元开放的学习空间。

△延续岭南“立体书院”建筑形态,廊桥联通创造“有机边界,无界学堂”的学习环境 ©AG汇创

立体书院

你会看到,重重“院”落起承转合,步移景异,与自然互动、交融,学生在这里体验到的是感知四季的空间感受。

△与自然无界交融的用餐环境 ©AG汇创

而图书馆及科学教育教室,与田野形成自然对话,开放的视野,学生可以在自然环境中自由自在地阅读与交流。低姿态的阁楼以及图书馆面向自然界面,通过日照分析,让室内始终保持充足的阳光和空气。

△低姿态的“阁楼”以及图书馆 ©AG汇创

耕读校园

”耕“让学生回归生活与生产劳动。稻田、桑葚、作物和当地野草构成新的校园生态环境,生活与自然的无缝对接,让师生感知四季变化,同时灵活式规划也为未来发展,预留更多用地的可能性。

△风吹稻香,沁染书香,感受自然,快乐游学 ©AG汇创

田园居所

“园”作为院落中诗意的存在,我们希望新的环境能影响学生人生观和自然观的形成。“依田而居”,让学生回归自然,是AG汇创专注教育建筑设计的一次新的尝试。在此,我们希望学生走进自然,收获学习和成长,做大自然快乐的孩子,并从自然中获取勇于探索、不畏惧冒险的学习经历。

△有机边界、无界学堂,依田而居,回归自然  ©AG汇创

 项目信息 

项目全称:佛山一中顺德学校建设工程全过程设计

项目地址:中国佛山市顺德区

建筑面积:162607㎡

项目类型:教育建筑

项目状态:中标候选方案 

甲方单位:佛山市顺德区工程建设中心

设计单位:AG汇创+申都设计集团(联合体)

设计主创:吕达文、蔡晖

建筑设计:何振锋、陶然、李嘉、王子询、黄家敏


]]>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3/03/52171.html/feed 0
访谈 / 历史语态下的建筑再发展——象城建筑 //m.stpapt.com/archcollege/2017/09/37378.html //m.stpapt.com/archcollege/2017/09/37378.html#comments Fri, 29 Sep 2017 14:03:57 +0000 对岭南传统历史建筑、聚落以及相关历史文化的关注。

图片1.png 

总述

象城建筑参与的实践项目从建筑设计、景观设计到城市设计、概念规划等,尺度多样,每个项目面向的对象群体以及其背后的推动力与问题也千差万别,但是象城选择这些项目均有一个共同的前提,即团队在其中对岭南传统历史建筑聚落以及相关历史文化的关注。

象城建筑试图在每个项目的基地里寻找其独特的历史故事与传统印记,当这种发现在设计中被呈现的时候,设计才能获得认同,从而真正融入项目所在的历史环境。

02.jpg 

象城公司

怀旧与创新

1. 近年来象城参与了许多与改造相关的规划、设计和研究项目,请简述象城在设计实践中的主攻领域和核心的兴趣点?

象城建筑选择了现在关注度高却十分艰难的旧城旧村的改造与更新作为主要的研究与实践方向。团队在这类项目上经历的时间维度都很长,从前期策划、规划一直到最后的施工建设,基本涵盖了一个更新改造项目的建设全流程。这种操作方式在市场上并不多见,因为这对于设计单位在历史研究、业态策划、历史保护、城市规划、建筑设计、施工等各个方面都有着很高的综合要求,实际操作起来也很困难。而这恰好是象城建筑对于这类型项目设计及其完成度的一种追求。

旧城改造与更新的目标是满足现代生活的需求,所以如何表达“现代性”是我们面对这类项目重要的前提和态度。保持对项目中历史信息的敏感性,在历史空间格局与现代空间需求之间、在传统材料与现代材料之间等等问题上,找到一个适度的平衡与取舍,就是团队在面对这类型项目的兴趣点与设计原则。

2. 从象城建立以来,最重要的项目是哪些?为什么?遇到的困难和积累的经验分别有哪些?

2009年开始的广州荔枝湾及周边社区环境综合整治,成为象城建筑历时时间最长的项目,也是象城建筑在一个项目中涉及设计类型最多样的综合类项目。

03.jpg 

广州荔枝湾

荔枝湾一期的揭盖复涌,其意义并不只是简单的景观设计而已。荔枝湾的情况很特殊的,因为它在历史上一直是郊野的状态,之后从近代广州娱情悦性的西关,再到现代公园和历史文化街区,一直是一个公共与居住混杂的区域。设计一方面要让这种公共性产生当代的延续,一方面还要保留广州城内仅有的几片历史区域,这个平衡很难把握。这种平衡,不仅仅是风貌,还有着经济、生活、社会、文化、交通等各方面的考量。

当然由于项目开端时处于广州亚运会前夕,遗憾与瑕疵实在无法避免,象城作为项目的参与者,有幸经历了一场真实的施工快题,同时收获了宝贵的经验与教训。

亚运会结束后的后续项目,相比之前的轰轰烈烈,无论是在社会关注度还是在空间的趣味性上都因为各种客观因素下降了许多,景观设计场地也更加狭窄,几米的河岸线,很难轻易做到空间的收放。加之七八年的建设时序,几乎所有的参建单位都疲劳了。

所以怎样提供更好的公共空间,并且保持设计适当的兴奋度,可能是最困难的问题。面对这些题目,象城作为为数不多从始至终坚持下来的景观团队,八年多来一直在思考、在设计、在实践

04.jpg

05.jpg 

荔枝湾一景

3. 在历史分析和传统建造方式的技术的研究领域,象城有何心得?(修缮方面?或者其他也可以)

对于传统建筑(包括传统村镇、城市)的经验研究和运用,一方面是为了回应我们所处的岭南(或者其它项目对象所在的地方)、回应这里的自然环境、人文脉络、空间气质和使用习惯,另一方面是为了从历经检验、现存建造品质较高的传统建筑、村镇和城市中汲取养分来解决仅仅奠基百年的现代建筑、城市体系中的问题。

所以,所有的研究与运用、甚至创新,都是自观念至身体的,表征的就是对地方的建筑环境(风、光、水、肌理等等)、建筑材料(砖、木、石、灰等等)、建筑部位(屋面、檐口、墙脚、隔断等等)、建筑气质(薄的板、纤细的柱、飘逸的屋面、光影对比的立面等等)的关注;继而,希望能将这种关注在历史环境中的规划、设计、修缮中表达出来。

4.在历史城区内做事情很不容易,面临着保护与开发的博弈,建筑师需要处理的不仅是设计的问题,在这种挑战下,建筑师如何回应?

我们认为,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改造,不是僵硬的封存,亦不是旧形式的简单再现,而应该是去创造条件让有历史文化价值的老村、老建筑,与大环境下新的发展步伐相容,接续活力延续生命。因此,保护和开发不应该是矛盾的对立面。

历史文化遗产在此前很长一段时间内,总是被视作阻碍开发进程的障碍,因此常有历史建筑在开发过程中被强拆。而自《广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等相关规划管控文件陆续公布后,社会的关注持续发酵,监管也越趋严格。

位于广州中轴线南端的沥滘村改造,正是这样一个被高度关注的项目。沥滘村内拥有保持完好的广府祠堂群和典型民居,此前有一版改造方案,是把十多个祠堂迁移到最大的卫氏大宗祠旁边,余下的建筑、街巷全部拆掉改造为中轴线上第二个CBD。这样的方案对于开发商来说是最好做的,而村民面临着居住条件改善和获取补偿经济价值的需求,即使对寄托着宗族渊源的老村有种种不舍,却难以自主提出两全其美的解决方法。

我们的工作思路是,以历史保护作为切入点,找到平衡点,推动事情进展

让开发商去转变常规习惯的开发思维是最难的,通过更新策划和可行的规划、设计方案反复沟通,让开发商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从障碍转变为机遇,是首要的一环。

改造影响最大的,是居住在其中的人。充分了解和尊重其历史传统、集体记忆、习俗,具体了解他们的诉求,才能挖掘出潜在可被延续的活力和具有社会意义的改造方案。

要获得规划审批部门和文化、规划专家,必须通过扎实的专业研究,明确保护对象的价值及保护措施。对于法定保护要求,应守住底线;在保护和开发之间的缓冲区域,做好过渡,主动对接开发需求。

保护方案的落实,需要政府部门的多方配合。面对各级主管部门,需要充分阐述由于保护而产生的困难,协调甚至突破现行规划等管理规定,例如容积率、建筑覆盖率、绿化率、路网规划和特殊的消防解决方案等。

清平市场、广州黄埔区火村花厅坊、珠海唐家湾镇会同村等,都是类似项目,各有各的特殊性,我们在实践中摸索,一边受挫一边进步。

历史文化

5.除了规划和设计的常规技术方法,象城还有其他更广泛的尝试去回应历史环境下的再发展问题么?

这里我们会从我们现在正在尝试的几件事上来说。

1)参与式规划

参与式规划设计其实是为了回应一系列基本设计问题:谁的空间?为谁而做的空间?谁来决定空间?谁来决定空间里有什么内容?

参与式规划设计是在规划设计过程中,通过引入一个包含了涉及空间使用和表达的各方——政府、业主、使用者、专业者、自组织、市民、媒体等等——的机制,使得对空间的规划、设计、工程或其它动作,是创造一种形成共识的可能,而不是制造更多的隔阂的尝试;目标是尊重各方权利又明确各方义务,创造有品质而又非填鸭式的“历史”空间

因此我们现在在与历史环境关系更加紧密的项目(更新改造、保护规划等)中,逐渐引入参与式规划,目的也是为了将这种共识贯彻下去,更加有利于设计的实现,在改善旧城旧村环境的同时,也将现代空间、现代生活更好的融入传统空间和传统生活中去。

2)翻屋企

06.jpg 

翻屋企不是一个简单的建筑改造项目。它是一个由华工、美院的老师、同学们,和象城建筑的职业建筑师们发起的非营利性社会组织,目标是成为一个专业性社会团体。

为什么要成立这样的一个组织?一个成熟的遗产保育计划,在产权所有人(责任人)和政府职能部门之间,还需要一个具备专业判断、强调社会参与的中间平台。它可以联合遗产保育的专业人员、利益相关者、社区,在个体和政府之间,讨论遗产问题,提供详尽解决方案。在意大利、在法国、在英国、在日本、在台湾,我们看到单凭个人热情和强力政策推进的遗产保育,被事实证明是行不通的。遗产保育的同仁们,通过各种交互方式,建立起机构与个体之间的对接,用扎实的在地工作,关注历史环境中遗产的具体保护和复原技术,也对遗产保育的政策、传播,遗产相关的文化传承、活化利用等,产生了实质影响。我们希望发起这样一个“城市和建筑实验室”,通过学习,通过谨慎而有针对性的方法,提高遗产的积极贡献。

07.jpg

08.jpg 

翻屋企展览活动

“翻屋企” 希望关注普通日常生活中因为空间所引发的各种问题。因为这些问题是繁琐而庞杂的,所以需要一个众多专业集合在一起的平台,让棘手的问题被专业的人解决,但其中达成共识是最根本也是最核心的一步。老房改造,本质上就是希望生活品质得到进一步提升。但是,个人需要什么样的生活品质?老房要留下什么?老房有什么问题?改造相关的法律法规是什么?技术与材料如何运用才具有一定的历史文化价值?

这些一系列的问题需要达成一定的基本共识,才能展开具体的讨论,但社会缺乏这方面的讨论,欠缺许多。

3)教育建筑POE

09.jpg 

教育建筑、尤其是我们关心最多的中、小学和幼儿园建筑,随着对少年儿童教育理念的革新而带来了更多、更全面的设计问题。象城这么多年来一直坚持在教育建筑设计中采用“宽走廊、大平台、小树林”的手法,回应教育者和使用者的需求;对教育建筑进行POE研究(使用后评价研究),是为了检验这样的设计手法是不是真正的有效,也包括在土地愈发紧张、对建筑设计精细度愈发提高的情况下,多宽的“走廊”、多大的“平台”、怎么样的“树林”,可以平衡好建筑经济性和空间的实际使用之间的关系。

10.jpg

11.jpg 

教育建筑

6. 综上所述,象城选择了历史环境下的、介乎于学术和商业之间的、深度参与的研究和实践,必然需要许多额外的付出,无论是经济上还是精力上,为何会这样选择?

目前象城的工作内容,实质上是处在“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这两个层面之间,集中处理与“历史建成区”内与“文化遗产”保护与改造相关的问题。

在国外,这两者的差异并没有那么大,或者说,通常从业者除却必须遵从的管控要求外,其项目的可行与否主要是通过各层次利益相关者的协调与博弈而定。

而在国内,“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之间因为快速发展,往往有着不同程度的脱节,在这个过程中,对“人”与“历史建成区”、“人”与“文化遗产”的关注,就变成了奢侈的话题。然而反思一直都存在,人们渐渐意识到了应该回过头来看看落下的东西,这里有处于发展夹缝中无所适从的某个具体的老屋,也有几乎被人们遗忘的共同的历史记忆。

在实际的工作中,由于委托者和相关利益人认知的缺失,审批规则的不完善,导致工作的推进会面对很多困难,这在市场以增量建设为主导的时期,困难引发的矛盾会被发展速度掩盖,而在市场渐渐转向存量改造的今天,粗放必将逐渐精细。因此,我们选择切入实践的角度,是未来高度发展的专业性的必然,是细分的结果。当然这也并非是因为市场的转变而做出的被动选择,而是由于我们自身的团队背景以及多年的思考与实践,自然形成的专业价值观。

我们也许选择了一个略有些吃力的方式在这个领域中探索着,即便这种方式使我们无法获得最好的商业回报,但团队对于这个领域想去做出微薄贡献是一种共识,这种共识驱动团队中所有人付出更多的时间去寻找、去学习、去设计、去实践。

建议

7.对 的学生们有什么学习和生活方面的建议?

读书:阅读可以帮助自己在庞大的知识理论体系中找到自己的兴趣,并逐步找到自己的设计方式与语言。

旅游与案例解读:不要盲目地求新求变,落入形式游戏中。我们现在面对的问题其实大多不是新问题,仔细解读前人的作品与案例,从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才是进步的捷径。同时可以从关注自己生活的城市开始,关注这个城市的文化与历史,也许会挖掘出更加超前的设计灵感。

感谢一路以来支持我们的师长朋友以及每个项目总的合作单位!

采访

朱明熙、钟苑允、陈佳欣

编辑

 莹、黄晓格

]]>
//m.stpapt.com/archcollege/2017/09/37378.html/feed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