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东建筑大学 - //m.stpapt.com 我们塑造了建筑,建筑亦塑造了我们 Fri, 22 Nov 2024 01:34:18 +0000 zh-CN hourly 1 http://wordpress.org/?v=3.8.4 山建大学弟设计的临水书吧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4/07/53678.html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4/07/53678.html#comments Fri, 19 Jul 2024 07:27:24 +0000  大二临水书吧设计 

△总平面

 相关设计任务书 

临水书吧设计任务书

一:场地特征:临水地段

选取北方某城市老城片区临水地段两块用地,两块用地均毗邻湖面,通过步行道与城市道路相连,主要人流集中在湖面西侧道路。用地周边均为高度4m左右的单层建筑,基地里的树木根据方案选择性保留。(见下图)

二:功能使用要求:城市书吧

拟建一座供游人和市民汇聚交流休闲的书吧。功能包括:

开放空间:

阅览区  至少108㎡(其中需要至少有30㎡的两层通高空间)

            开架书库区 至少108㎡

            门厅前台区  面积自定

开放空间可兼做交通

限定空间:

讨论区  36㎡

          新书展示  50㎡~75㎡

封闭空间:

办公室  9㎡*2(可分可合)

          卫生间  9㎡*2(允许黑房间)

          茶水间  9㎡

          杂物间  9㎡ 

楼梯间走廊等交通空间

总建筑面积不超过650㎡

三: 限定条件:

用地:地块A建筑红线12m*30m,地块B建筑红线18m*18m

结构:结合方案合理布置结构,结构跨距3m~6m,柱截面300*300,墙厚300,梁截面300*300,楼板厚150

垂直交通:楼梯踏步高150~175,踏步宽260~300

空间:建筑高度地块A不超过12米,地块B不超过18米,层高和层数自定;女儿墙高600,若上人则应为1200

建筑应该具有完整明确的气候边界

材料:建筑内墙外墙的建筑材料和表面材料自定

  Wine  

山东建筑大学  本科

关注建筑抄绘笔记有一段时间了,很欣赏这样的公众号,其中有不少实用的文章,也给了不少学习的建议吧。希望它能更有体系的发展  ,平台建设和资源获取都难以一时之间迅速成长,还是需要更加雕琢,精益求精,精品的文章从内容选取 、处理 、排版、 宣传形式都对平台和读者有很大的吸引力,扎实做好才能更长久发展,期待ing

案例Step1—方案概念

我想要一个什么样的空间,它是如何被使用?

对书吧的设计起始于我想要一个什么样的空间,首先要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即我希望它是什么样的?是如何被使用的,?然后在这一概念的指引下展开,这一概念最后未必会完全实现,到最后的落成不一定完全一样但是却是在没有想法的时候一个指引自己进行设计的方向

在设想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主观性的问题,例如当下社会的繁忙状态然人们产生孤独的情感,我希望它可以成为一个找寻自己遇见自己遇见其他人的场所。而根据大二的课程目标,在大二阶段不需要我们过早的介入“人”的情感”以及社会、文化等概念,更多的是从物理性空间客体的形式即物理属性以及如何被使用的角度展开。那么人在里面可以使怎样展开阅读这一活动?可能是随取随读,可能是在书库取到了书然后在旁边的阅读区坐下来阅读,可能是坐在楼梯上阅读,可能是在临水的窗边阅读等等对于阅读这一行为的考虑。

案例Step2—几何操作

确立了大致的目标之后,下一个步骤就是设计的方法——几何

这一角度展开,通过怎样的几何形式来实现我想要的空间?最后我他通过很简单的手法两个盒子的穿插来实现。那么这两个盒子可以怎样操作?他一定是两个盒子吗?或者他可能只是一种控制线的存在?强调两个相对独立的长方体量还是在一个方盒子里存在两个空间体量?因为卫生间等空间必然的要形成一定体积的空间使我的空间结构过于复杂。

那么就要像究竟是什么使让我总觉方案有些别扭呢?答案是因为两个交错的长方空间体积不够清晰,得我的空间看着很难受的,这个问题要想清楚很简单,找到那个一直在改的地方,还是卫生间、储藏间等附属空间始终掺杂在中间。那么为什么不把余出来的两个角利用起来把他们扔在外面呢?这不就是类似于康的所谓“服务”与“被服务”空间的概念吗?在想清楚了几何的造作逻辑之后方案就“自然生成”了。

首先对于一个方体进行空间的划分,置入3×3的基本网格,将两个同样大小的方形通过交叉的方式形成交叠的中心以及剩余的两个角落,这样一步简单的操作完成了基本的空间划分。通过两个盒子交叠产生的公共部分具有空间上的透明性,通过对垂直界面的处理可以对两个盒子产生空间关系上的亲疏联系。将卫生间、储藏间这样的封闭的盒子放置在两个盒子之外的角落,使得空间的结构简洁统一。

(简单的说两个盒子就是两个盒子,任何其他的盒子的介入都会造成空间的不单纯)

案例Step3—空间界定

考虑通过怎样的空间概念来实现几何概念并实践理念

最后确定了几个感念“长向”、“空间体积体量”、“帧”等。对于这几个感念概念,长向≠几个长条,而是长向的空间感受或者说整体看起来是长向的空间属性;体量空间体积如何实现?就要考虑充分利用梁、柱、墙体等建筑构件,以及开敞、封闭等方式来对空间形成不同的限定。空间的不同限定的方式,梁、柱、板片的不同程度的限定;帧又是怎样的概念?他应该是一个一个的场景、也就是一个一个的空间体积。

由此,通过对空间界面的处理就可以实现对空间的概念。首先中间交叠的部分作为一个通高的光井,是整个空间交流的核心。在此,置入一个超尺度的阅读楼梯,在满足功能使用的同时,也形成了空间上长条的划分。

在一层,打破中心盒子的边界,通过排排展开的柱网限定最边上的一个长条,同时盒子的边界被柱网这一透明材质取代,形成空间上的流动和界限的模糊透明,中心的空间由此开放,也因此形成了一层的第一个主体的盒子。

△一层的盒子

对于第二层的盒子,我通过对降低原来一层通高空间的墙体的高度使其对二层的限定减弱,弱化它在二层的存在感,强调另一条边缘,形成了另一个盒子在二层的体现。同时为了实现之前设定的双层表皮的概念,将降低的墙体上部的梁暴露出来并挂下一段墙体使得原本的整面墙的限定通过更为丰富的形式呈现,在人口空间实现了通高的前厅的视感体验。由此形成了两个盒子在上下两层的定义,几篇强限定的墙体也实现了空间的流动。

△二层的盒子

  高清图纸  

好的灵感可遇不可求,但是做出一个相对较好的方案,是可以通过后天努力来实现的hhh,作方案就要做好一遍一遍改一遍一遍折磨自己的过程,痛并快乐着lueluelue.


]]>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4/07/53678.html/feed 0
山建大二学妹设计的建筑模型展示中心为什么能进入新人赛TOP100?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4/06/53580.html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4/06/53580.html#comments Fri, 14 Jun 2024 04:51:11 +0000

逄雪菲

山东建筑大学  本科

专业综合排名第二

指导老师:门艳红


这个方案是我在大二下学期完成的建筑模型展示中心(模型展馆)课程设计,全程推进比较顺畅,老师也在充分尊重我想法的基础之上给予了我莫大的帮助。出图时间比较紧张,非常有幸获得2023年的建筑新人赛TOP100。我自知自身学识尚浅,能力有限,方案尚有许多不足,还请大家批评指正!(非常希望大家可以给予我更多的改进意见!鞠躬.jpg)

 前期调研 

这是一个从本届开始的全新课设作业。

此次基地选址于本校建筑艺术系馆西侧,与系馆仅一路之隔,东西向高差约5米,为树木环绕。刚拿到任务书时,一种不知所措的感觉朝我扑面而来—过往课设场地轮廓均较为规整,但此次场地边线基本上是斜线,甚至有点像变了形的"Y",还有不规则的等高线等等,这对于当时初次接触此类课设的我来说难度简直直接上升了一个level。(以下是任务书要求)

实地调研从场地周围的道路开始。

由于四条道路均不在同一高度,因此在不同的道路上的人群对这片场地的体验也存在一定的差异(任务书对"柱状模型"的高度做出了要求,在方案的设计中,对高度的把控也就显得尤为重要)。

除了场地本身,我将调研的重心放在了"参观者"上。我将其分为两类,一类是模型馆主要面向的参观者——建筑系学生;另一类则是校园内其他来往的学生、老师,以及校外来参观的人。

经过近一周的调研(主要是人流量和来向)和数据收集分析,得出场地东侧的天健路(也就是在场地和建筑艺术系馆中间的这条路)人流量最大且绝大多数为学生,其次为场地西侧的道路,南侧道路人流量最小,位于北侧的道路距校门口最近,也最为宽敞,外来人员的占比明显增大。

因此,我将主入口定在了场地东侧,次入口定在场地西侧,展品处置区的入口在北侧,方便进校门后直接到达该功能区进行装卸货和运输。

 方案构思 

与场地的呼应

我先从场地本身着手,根据场地轮廓及等高线的大致走向做了处理以"平整土地",将原有杂乱无章的等高线理顺,如下所示。

接着根据功能要求进行形体梳理。

随后,顺应等高线置入四个空间盒子和一条弧形走道,根据场地边线调整空间盒子的长度、位置,再根据功能要求连通了中间两块形成一个大而集中展览的空间。至此,方案的雏形便基本敲定。

 方案深化 

1.一个模型展馆的"疯狂"

功能体块的大体位置基本定下之后,接着就是细节的深化。我总是喜欢在建筑的大关系确定之前试想非常多的小细节(虽然这也许并不是个好习惯),到了这一步终于可以把我的那些小细节落实了(撒花)。

在构思方案的时候,我有想过我所希望的模型展馆是什么样的。我给自己的答案是:外表克制而内里"疯狂"。这是我个人的小理解,一个模型代表着一个方案,而这个方案的设计既是受种种条件制约的(即克制),也是蕴含着设计者独一无二的想象力的(即疯狂,不过现在看来也有可能代表了建筑人的精神状态)。

我选择用直线代表"理性",曲线代表"疯狂"。曲线主要用在了最重要的空间——也就是展示模型用的展览空间,以及展览空间外沿等高线而设置的弧线处。

2.引导曲线的设置

曲线之所以比较集中的设置在展览空间,是因为我认为这里是最能表达建筑系学生或者建筑师们想法的地方,而不应该是一条条呆板的直线(当然只是个人在这个方案中的理解)。

首先我考虑了进入展览空间的"门"的形式。假设我是这个模型展馆的参观者,只给我一道在很平的墙上开启的大门,这大概率不会增加我对展览空间探究的兴趣。但如果这个进入展厅的门换一种形式,让它暗示、引导参观者走向这里,或许更能激发参观者对展览空间的好奇心。所以我让门前的墙"流动"起来,形成内凹的弧形墙,让参观者在去往展览空间的路上能够一眼就看到这片流动的弧形墙,进而自然而然地走进展览空间。(目的达成!)

在我的模型馆展览馆中,中间的模型展示空间为重中之重——这里悬挂了最显眼的四组柱状模型。

柱状模型的高度要求达到了7.5米,且要求离地至少0.5米,在这样一个高的高度上,观赏者要通过怎样的方式才能在不同的高度和距离观赏模型?怎样排布柱状模型才不显得呆板?只有一道普通的、向上走的观展楼梯肯定是不够的。

我想到的还是——继续"流动"起来。

将室外大弧形与室内这一中间部分自然衔接起来,让楼梯弯折两下也呈弧形流动向上,拉长楼梯加入停留观展平台,存在感和观赏性极强的观展楼梯便由此生成。柱状模型顺着楼梯向上的方向逐渐抬升,参观者从迈上楼梯开始从左至右交替观赏悬挂着的模型,真正实现了“流动”空间。

它的存在还将一个空旷的大观展空间一分为二,便于在两部分设置不同的功能内容(观展和教学)。

除此之外还有放置于外部的两个小展示空间,位处参观者必经交通流线,直片墙和弧片墙的区分是我给参观者观展时看见展品所处空间变化的一个小惊喜,使观展之路步移景异。

还有一道弧线便是上文提及的室外大弧形,这时它还是一段弧形走道。顺着最西侧的空间盒子延伸出一道墙,沿弧形弯曲,包围住一小段弧形走道,其余走道周围不设片墙以留白,弧墙暗示这一空间的内向性与整体性,又通过留白与外界道路对话传达该空间的开放态度。这里是跨越等高线最多的区域,弧形处设置三两台阶,有讲课需要时作为室外开放讲堂使用,学生可坐在台阶上听课,没课时可供人休憩观景,静思冥想。

3.秩序井然的迎宾

参观者走进建筑的第一个空间即是前厅。如何让前来参观的宾客一进入前厅就能感受到建筑"欢迎"、"开放"的态度?由于场地的限制,留给前厅的宽度并不富裕,无法通过拓宽来获得一个开敞的空间以体现其开放态度,或许可以做出其他改变以获得更好的效果:

将前台正对着的一侧墙的材料改为玻璃,引入光线,加入均质排布的短片墙,光透过玻璃幕墙被片墙切割成五等份,二者形成一种序列,这种序列——我称之为迎宾序列,它营造了一种秩序带来的仪式感,以彰显其"欢迎";同时,层层片墙似是向室外延伸,光与影穿玻璃幕墙而过连通内外,从感觉上拓宽了空间,以彰显其"开放"。

4.溯流而上的探寻

此时的模型馆仍是"静"的,这一步则是让它"活"起来。

在前期调研过程中,南边校史馆周围的一片湖引起了我的注意,借用这片湖水我认为是个不错的方法。引湖水入场地,自高处沿建筑边缘流淌,淌过弧形讲堂进入室内展厅,流动于悬挂的"柱状模型"之下,又从室内穿向室外,继续沿建筑边缘流淌,整条线路即是一条参观的流线。参观者在入口便可隐约看见水流,对水流源头的好奇可使参观者追寻水的足迹,溯流而上,"寻根探源",完成一场循水观展之旅。

5.风、光、水、人的交汇

用一道长廊串联起所有的空间盒子连通主入口与次入口、主要人流道路与次要人流道路,横贯东西。场地中的每个空间盒子之间都有着一米的高差,在长廊中加入层层台阶,以到达各个空间盒子,穿行的过程中,檐下与檐外的交替、光与风的加入、水流穿行流淌……人们在这里都将与它们相会,深邃的长廊成为了风、光、水、人的交汇之地。

 模型制作 

由于能力有限,渲染水平属实有些一言难尽,我个人又喜爱手工制作,所以选择用拍手工模型照片代替渲染来做效果图。因为图纸整体风格是偏灰调的,所以我的模型也决定做一个灰白的(当然其中还有我觉得这个更酷炫的原因)。

材料选择上,建筑部分用了白卡+喷漆(哑光白);场地做起来就比较复杂了,首先用瓦楞纸打底(因为很便宜),裁剪粘贴好之后整体浅喷一遍中灰色漆,干了之后再分局部多喷一遍,趁漆没干出其不意糊上水泥粉(这个比中灰色还要浅一些),等干了之后轻轻抹一抹,一个稍有灰度层次又有土地质感的场地就大功告成了。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小心思,比如场地本身的长台阶和展品处置区前的步道,都用稍灰一点的颜色来做,这样做出颜色的"退让"更能突出方案的一个重点,也就是横贯东西的那条长廊;场地中的树木我也做了些处理,选用更伸展得开、更能模拟真实树木形态的刺藜,喷上了灰白、灰、深灰三种颜色,颜色越深的树种得离建筑越远,反之更近,通过颜色的区分以增加深度,这样拍出来的效果图也就更有层次。


]]>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4/06/53580.html/feed 0
山建大学弟借鉴德国馆,以“穿墙透壁”设计幼儿园并获得新人赛TOP100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4/04/53406.html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4/04/53406.html#comments Sat, 13 Apr 2024 10:22:04 +0000

东野瑞欣

山东建筑大学  本科

2023年新人赛TOP100

小红书:造房子~


在设计开题之初,在拿到幼儿园设计的任务书后我还是很兴奋的,毕竟在学习了一年半后,第一次接触这样上千平的公建设计。

在设计伊始,通过前期的调研,对幼儿园的认知也是逐渐深化。这类建筑采光,流线, 功能房间,幼儿心理等各方面将是对建筑设计的重要控制因素。设计之初,由于前段时间对密斯的巴塞罗那德国馆,砖宅的分析与探讨,我深深着迷于他的极简主义,少即是多的理论,模数控制,纯净形式的设计手法更是深深影响了我对设计的思考。

通过多次拓印密斯的德国馆与砖宅,砖宅里简单的横纵墙,仅仅在长度与交接处的变化,就让整个空间既充满流动感,又让整个建筑的逻辑清晰显现。同时依据现有场地的研究思考,我决定将横纵片墙,流动空间作为设计的核心。

在此次课设中,场地内的十颗柿子树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在我看来,他们并不是阻碍,而是帮助我设计的助推器。

由于柿子树的存在,我想尝试将横纵穿插的片墙在一颗颗柿子树周围布置,形成了初步定设计方案。在专业课上,老师肯定了我的设计思路,但对现有的空间并不满意,指出柿子树将是影响内部空间品质的重要因素,源于之前的书吧的设计,我不断尝试将环境对建筑的影响不断深化,将柿子树融入一个个流动的空间。

在接下来的课程中,老师提出在我的设计中,片墙只是手法,更需要一个完善的体系,在这样的公建中,需要相对明确的组织体与被组织体。我瞬间意识到由于对片墙的执着,我丢失了对整个建筑的体系控制,在空间操作上用力过猛。

在老师的讲述中,将整个建筑抽象为两部分,一个是“好说话”的空间,即方便我们操作,规范流线等方面相对要求少,便于我们发挥的空间;另一部分是“不好说话”的空间,即需要更多的符合规范要求,流线组织的空间。将“好说话”的空间作为建筑的组织体,将交通空间融入这些组合空间,“不好说话”的空间作为被组织体,聚集在组织体的周围,由组织体将他们紧密相连。

因此在接下来,我将“好说话”的空间,即专题教室,入口门厅等功能空间作为组织体,各班教室,餐厅等“不好说话”的功能空间作为被组织体,再把片墙的设计手法融入体系,形成了我在中期答辩时的相对完整的方案,并完成了中期的草模。

在接下来的课程中,老师帮助我对具体的内部空间进行调改,我不断调整具体空间的围合方式,着力提升每个空间的品质,同时注重幼儿对空间的感受与体验,通过对片墙位置与长度的调整,来满足任务书对整个建筑硬性指标的要求,满足建筑设计资料对幼儿建筑的设计规范要求。

在设计的结尾阶段,在老师的提醒下,我着手对我的场地进行设计,在最初思考的主次入口作为入手点,重点在形成能满足幼儿心理要求的有趣丰富的场地设计,我将横纵的片墙融入场地的设计中,将横纵的片墙彻底贯穿在整个场地之中,形成清晰完整的逻辑体系。形成了我最终的设计方案。

在最终出图阶段,我尽心于模型的制作,希望能用模型来表达我的设计成果。同时着重于平面图纸的表达,希望通平面图表达出我片墙逻辑的核心思路。

在设计成功评优之后,带着老师们对我方案的认可,我希望在更进一步的完善我对整个方案的表达,我决定将这次课设用于东南建筑新人赛的竞赛图纸,用假期的时间对图纸进行了调整,更改了一些小的绘图错误,同时将整体风格调整,重新将每一张技术图纸深化,再着手于对内部小透视大家表达,希望能展现我在设计中畅享的空间效果。同时为图纸起了一个更能体现方案核心的名字——穿墙透壁。穿墙透壁,意在空间上的交互延伸,穿墙透壁。

准备新人赛的时间还是相对紧张的,在期末结束后,学校正好组织水粉写生,为了能把图改好,进入新人赛百强,我白天在外写生,晚上回来改图,常常熬到一两点,而第二天七八点又要早起赶赴写生地点。让我感动不已的是我的指导老师即使是在凌晨一两点,也会及时回复我对于图纸上的疑问,并给我加油鼓劲,这让我也一直鼓足干劲,没有半途而废。在平遥,大同,乌兰察布都留下了我深夜赶图的身影。还好功夫不负有心人,我如愿进入新人赛百强。

在进入新人赛百强后,在老师的建议下,我重新制作了模型。通过激光切割椴木版,金属片,3d打印,再加上手工拼粘,刷漆等各种方法,我用了几乎整个暑假的时间,打算用多个模型展示我的设计成果。用一个大比例模型展示横纵墙体的穿插,用一个小比例模型展示建筑与场地之间的关系,同时制作多个过程模型,体现我的设计思路。最终完成了我的成果模型与最终图纸。


]]>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4/04/53406.html/feed 0
大二学生的幼儿园设计应该是什么水平?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0/04/47370.html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0/04/47370.html#comments Mon, 27 Apr 2020 04:01:30 +0000 image.png

image.png
山东建筑大学城规学院2018级二年级幼儿园设计成果展

你知道?这个春天,建筑系的师生经历了什么…
Here we go!

虽然都没有洗头,隔着屏幕,还是熟悉的老师同学,熟悉的味道配方 ▼

image.png


展览一样让人激动,一样血压升高,哪怕是在线 ……

image.png


动画师:18级 谢安童

突如其来的疫情,阻断了师生返校的行程,却无法阻断师生对知识的渴求。“停课不停学、不停教”,线上教学“课”不容缓。建筑设计课组织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大背景下,山东建筑大学建筑城规学院的老师们化“危”为机,立足“以设计问题为引导,以设计单元为载体的原理学习、方法训练和成果输出”的线下教学研究,以昂扬的姿态探索教学模式的转化和设计课程建设的新途径,达到与线下教学目标同构。

颜值与才华并存,智慧与勇气兼备的2018级新秀 ▼

image.png


作为二年级教学中重要的手工模型推导和手绘表达手段,在疫情之下都难以进行。转而,我们发挥移动端不受时间、空间制约的优势,就在刚刚结束的六班幼儿园设计成果中优选出具有代表性的40份作业,以线上方式,展示给大家,希望疫情之下,不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制,能共享建筑稚子们的一笔一画,同时我们还邀请了校内外各种大咖一起来参与点评。

这是一篇超长的文章。但是,不翻到最后你绝对会后悔的!

那么,搬好小板凳,我们开始了。



01

要做什么?



二年级教学以基于建筑基本问题的设计方法教学为內容,通过4个设计作业分别给予不同的设计语境,进行针对性的训练。

这次作业训练核心要素是场地、行为、心理。任务通过一个由10组柿子树定义的社区空地——引导学生在对具体场地要素及其自然态进行认知的基础上,展开建筑设计。同时,结合幼儿在特别场地下的特定使用行为及心理特征,对行空间设计探讨和尝试。操作上,要求基于场地信息完成多个相似空间单元及其组织模式的设计。

为了实现基于二年级学生水平的设计方法探讨,幼儿园建筑规范和功能复杂度在作业中被简化。

image.png




02

做了什么?(Exhibition)


山东建筑大学城规学院2018级二年级幼儿园设计成果展
建筑&景观 
(排序靠缘分,先后无强弱)

NO.01   图形森林
管毓涵
指导教师:王远方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王远方:

方案从3-6岁儿童的认知入手,将“形状认知“悄然嵌入到儿童成长的空间中,使这一部分教育变成幼儿园日常的一部分,一种 informal education。同时让几何图形作为儿童和大自然:树,阳光,土地等的交流窗口,让儿童穿过每一个几何空间的瞬间把功能需求,空间认知,形状认知,自然体验结合为一体。


NO.02   LINE 
谯睿
指导教师:门艳红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门艳红:

多空间组合在本次幼儿园设计中是学习的难点。以双层“廊道”作为空间的连接纽带,始终贯穿场地中“柿子树”要素,构建树与空间、树与行为、树与形式等的幼儿园空间群落的设计呈现。                                                                                             

NO.03   方圆稚园
田润宜
指导教师:郭逢利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郭逢利:

依据主要柿子树位置置入线性而连续的儿童生活单元,提取柿子树“圆形”元素修饰空间细节。实现幼儿园中的方圆相接,空间既整体又多变。


NO.04   ideal
刘一凝
指导教师:张勤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张勤:

方案在水平与竖直方向上,利用3mx3m网格,进行有秩序的空间组织。结合柿子树和场地来组织室内外空间,在竖直方向和水平方向形成多层面的趣味空间。满足儿童好奇、善于探索的心理,形成趣味多变又有秩序的建筑节奏。


NO.05   village-like kindergarten
康世龙
指导教师:刘长安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刘长安:

设计以村庄为意向,采用了两套尺度系统,其中中间庭院中不同功能的小房子既是提供儿童安全感的“村庄”,也为儿童不同活动提供儿童尺度的场所。


NO.06   绿野仙踪
隗嘉琪
指导教师:张菁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张菁:

方案整体性较强,用流线型的空间组织呼应儿童好动的天性。波浪型加长的动线将整个建筑联系起来。画面风格萌趣清新,有场景感。


NO.07   丘
党炜岩
指导教师:陈恒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陈恒:

建筑空间造型以错落有致的木质方体作为活动空间,营造出"山丘“的感觉。通过屋顶花园作为活动区,沟通内外空间,在垂直维度与柿子树形成良好的空间对话关系。


NO.08   森林漫步
张聿柠
指导教师:陈林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陈林:

幼儿园与大自然融为一体,成为儿童追逐嬉戏的乐园,构思巧妙与柿子树结合合理,图纸 表达清新淡雅,是一份优秀作品。


NO.09   童漾空间
徐豪    
指导教师:高雪莹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高雪莹:

活动单元两两成组,与柿子树形成丰富的空间组团,公共空间开放灵活。连续的屋顶平台与室外场地为幼儿创造了趣味十足的活动空间。


NO.10   环线“公园”
冯敏
指导教师:郑恒祥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郑恒祥:

方案从社区生活的角度出发,介入了一个环形的共享空间——作为幼儿园和社区居民分时段共用的场所。环线激发了空间的公共性,带来了空间的活力。景观的介入建立了幼儿园和周边环境合理的对话关系。幼儿园屋顶空间作为内部的主要活动空间,形态丰富,结合柿子树形成了独特的场所感,适应了儿童生活需求。图纸表达需进一步加强。


NO.11   回旋镖
肖桂园
指导教师:周琮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周琮:

将树作为沟通两个活动单元的媒介,将建筑成组锚固于场地,带来形的母题。之后,所有建筑部分依从这一母题,交叠、冲撞,而冲撞之处的空间处理,恰恰是这一系列自然而然的操作之后的惊喜。


NO.12   片的潜力
李澈
指导教师:蔡洪彬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蔡洪彬:

该设计从对于空间板片的设想出发,注重用板片逻辑去构建适宜幼儿园建筑的空间形式与功能关系,同时利用板片自身特点,提升设计的趣味独特性。方案思路清晰,空间流动且富于变化,表现力强。   


NO.13   柿子树下
岳非凡
指导教师:张文波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张文波:

设计自始至终按照自一套设计思路进行,空间组织紧凑、有序,功能布置合理,空间层次较丰富精彩,图纸表现较为突出,具有一定代表性。


NO.14   云顶乐园
陈澍
指导教师:王月涛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王月涛:

方案空间层次丰富多样,流畅自然的形态满足儿童的欲望与好奇,建筑秩序与原本的树木交融,功能空间排布合理,为每个空间创造出好氛围。


NO.15  
程楚凡
指导教师:尹新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尹新:

有对场地独到的理解。建筑中心点置于室外,室内空间围绕庭院环境处理,幼儿园活跃氛围与庭院和谐共生。需指出,连接通廊和灰空间它的合理必要性是需要通过内部空间设计和外部场所营造体现出来的,细节处理还需加强。


NO.16   山与柿
王语航
指导教师:刘清越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刘清越:

方案从高低起伏的山丘和保罗克利的儿童画中获取灵感,经过矩形平面的抬升和曲面化处理,试图给幼儿创造一个充满自由和想象的空间。


NO.17      Children's Utopia
崔薰尹
指导教师:周琮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周琮:

“不定性”的组织体构成所谓的“城墙”,城墙可以实现围合、穿越、室外运动、立体视线交流。“定性”的被组织体(活动单元)则构成了城内的“城市肌理”,甚至穿越城墙。使城墙厚重封闭的属性转变为有活力的界面。


NO.18   合园
李晓涵
指导教师:王远方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王远方:

操作A:两种屋顶形式,在不同层面平行展开,一个负责承接室外活动,一个负责构成建筑轮廓。两者均对其庇护的空间做出回应。操作B:二维媒介上平面园林化的节奏使简单的流线组织模式下带来惊喜。看起来截然无关的A和B耦合在一起,会发生什么?


NO.19   树园
姜文珏
指导教师:尹新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尹新:

完成度很高,工作量充实,色彩搭配清新。注重了逻辑顺序和对空间设计手法的训练,在满足单元体南向采光的同时,体块的层次性也做出了很好的表达。建筑与场地环境结合紧密,营造出来较活泼的空间和场所精神。


NO.20   地外星房
朱欣桐
指导教师:刘清越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刘清越:

方案灵感来源于大熊座,树与建筑分别是散落的星星和连接星星的线,形成好似星系般灿烂而浪漫的空间场。饱含温度和能量,孩子在这里安全健康地成长。


NO.21   观树
郭腾远
指导教师:郑恒祥


郑恒祥:

方案采用一组具有方向性的盒子,探讨柿子树空间再造的可能性。盒子的错动带来了具有围合感的场地空间。空间的在不同方向的通透性是方案探讨的主题,而中轴线的串联空间带来了许多有趣的公共活动空间。图纸表达需进一步加强。


NO.22   环游
刘相宇
指导教师:陈林


陈林:

幼儿园作为衔接了地面游戏场和屋面活动场的大型游戏“爬梯”,引导孩子们在自然环境中游走,在游走过程中不断快乐成长。


NO.23   Vegrtate
朱玉洁
指导教师:张文波


张文波:

该设计利用庭院空间的穿插组织起较为丰富的空间效果,建筑体块韵律较好,形式较为统一,图纸表现深度尤为突出,但整体透视图的表现有待提高。


NO.24   恬适
崔英姿
指导教师:陈恒


陈恒:

以幼儿行为特征为出发点,建筑与环境关系明确,功能空间布局合理,造型层次分明,细节设计完善,图面具有较强表现力。


NO.25   ARRIVAL
姜恬恬
指导教师:周琮


周琮:

将空间分为定性的部分和不定性的部分,清气上升,浊气下降。不定性的部分极具自然态的变化,定性的部分则规律明晰。两者之间的过渡成为处理的难点,最终也是亮点。


NO.26   寻宝游戏
马原菲
指导教师:张勤


张勤:

游戏是幼儿的天性,由建筑和柿子树围合的大庭院满足儿童的多种活动需要。主次庭院配合灰空间、廊道,产生丰富的游戏交互空间。空间组织有序,功能布置合理,体块坡度错落,部分平台架空,使建筑成为一个“超级玩具”。


NO.27   树落
马司琪
指导教师:王远方

王远方:

用基地原生的柿子树去组织室内室外的界面,越接近自然的空间越发圆润,却不失秩序和控制。用温柔的线条去勾勒自然的庭院,功能、流线、采光、互动、空间的递进,一切都简单、美好、直白,好似树与射进室内的阳光彬彬有礼的交谈。


NO.28   树下的童年
李姝瑶
指导教师:尹新


尹新:

具有较强的设计把控力,图纸表达完善。单元体中班级与活动场地的错层设计比较精彩,形体处理整体不失活跃。房子与柿子树结合紧密,与外部环境产生了对话关系。鸟瞰和室内透视后期制作还需加强。


NO.29   INTO THE UNKNOWN
安诺
指导教师:蔡洪斌


蔡洪彬:

该方案功能布局合理,空间和造型都富于强烈的悦动感。设计思路围绕kindergarten一词展开,把对幼儿园的感性认知落实到设计和空间处理上。由kind延伸为对未知的探索;由garten延伸为对自然的回归。旨在让孩子在对自然的探索中into the unknown。


NO.30    影ノ森
陈凤林
指导教师:高雪莹


高雪莹:

柿子树与立柱穿插于横向板片分隔的空间之中,光影交错间的意境与活动单元的空间布局是两个亮点。


NO.31   小径
姚玉锋
指导教师:张文波


张文波:

设计较好地利用了场地高程设计和建筑体块的组织营造出具有力量感其不乏丰富性的空间氛围,是一个不错的设计。但图纸表现存在一定不足 ,希望取长补短,取得更大突破。


NO.32   叙树
韩育洋
指导教师:刘长安


刘长安:

设计依据树的方位生成建筑,最大限度保存了原有用地环境,并通过合理比例划分空间和立面。在树的周边做出相应的围合、半围合设计,加强儿童与树的联系。


NO.33   寻
卢鹏宇
指导教师:陈林

陈林:

斜向网格希望营造活泼多变的幼儿园,灵活的开敞空间希望引导儿童视线,方案思路清晰,完成度好!


NO.34   童话小镇
赵晓彤
指导教师:陈恒


陈恒:

满足儿童好奇与探索的一个个小房子,通过空间有序组织,纳入阳光与树木,编织成一座充满童趣的“童话小镇”。


NO.35   童心·同心
成洋
指导教师:张勤


张勤:

这是一座多个同(童)心圆组成的幼儿园,就像柿子成熟后落地的景象,空间及形态设计具有特色,流线型的空间组织流畅整体,室内外空间融合呼应,适应了儿童好动的天性,呵护童心童趣。


NO.36   圆趣
王辰宇
指导教师:张菁


张菁:

好似几个卷轴将纸带卷起,整体体量舒展自然,直线曲线转折流畅。由建筑和柿子树围合的大庭院非常适合儿童的多种活动需要。


NO.37   树与盒的秘密
王鸿梅
指导教师:郭逢利


郭逢利:

在场地中布置3*3的网格,并结合场地中的树以及幼儿的活动需求深入研究不同空间的设计,最终形成错落有致并且层次丰富的组合群体,让幼儿的活动与柿子树产生有机的结合。


NO.  38   小纵横
杨清滢
指导教师:周琮


周琮

形态往往反应空间特点,方案以长条形态为母题,而非彰显活动单元特征的方形体量,正是因为设计者将活动单元与树木所在外部空间当做一个整体去归纳。这个母题构成了建筑与树木的基本态度。经纬走向完全取决于树木的位置,而将部分体量置于二层的做法,使底层空间获得了极大的通透度。


NO.39   étoile
李耕书
指导教师:门艳红


门艳红:

空间及形态设计特点突出,以正圆形平面容纳空间限定“模糊”的定性活动单元,在圆形之外布置部分附属空间,与及基地长轴方向相适应。


NO.40   奶酪视界
刘哲淇
指导教师:王远方


王远方:

设计开始的inspiration来自于童年动画片里奶酪屋中的奇妙空间,设计用一种极为理性的逻辑解构几何、环境、功能以及幼儿需求的关系,每一个视角的框景的图形和视线在空间层次中的递进,每一处空间的收放和呼应,都是成年人要求的高度合理和儿童要求的奇妙探索体验的结合。



03

别人怎么说?


 大咖说 


1587963267393252.jpg
董功
直向建筑设计事务所主持建筑师
法国建筑科学院院士


 对 崔熏尹:

评语:我对这个方案很好奇——是什么原因让这位刚刚二年级的同学有意识引入了“古城墙”的空间类型,把它和幼儿园的功能单元并置在一起呢?是因为有前面对城市、场地的历史线索的研究,还是纯属个人的记忆或感受呢?

我之所以产生这种好奇感的原因,是因为从我开始接触建筑这件事到今天将近30年,才越来越对类型和设计之间的关系感兴趣。对我来说,针对类型思考的意义是建筑师在新的设计中试图调动“空间史”中的信息和能量,最终让一个建筑可以具备穿越时间的力量,把过去、现在和未来联系在一起。这是个建筑里的大话题,但其实又很具体。

再补充一点,在我看,这个方案的另一个长处,是因为它通过相对清楚的逻辑操作,最终生成的空间状态又不仅仅是“清楚”而已,甚至有点像个迷宫……而迷宫仿佛又回应了“幼儿园”这类建筑所期待的空间特质。

在王昀老师多次和我强调评语要简单的情况下,我好像又整复杂了,大家见谅啊!

 对 姜恬恬 

评语:建筑就像我们的身体一样,总是被来自外部环境和内部系统的两种力量同时作用,最终达到某种平衡。这个方案好像隐约切中了这个话题,从空间几何、尺度,到材料几个层面,都在试图刻画一个面对城市的边缘的“壳儿”,和另一个内部的,流动的,有生命感的空间系统的共处关系,这是一个有趣也有意义的意识。



1587963284416715.jpg

王振飞
香港FUN  Design创始合伙人

幼儿园建筑设计的功能要求相对比较严格,但是此次设计中,场地条件相对比较充裕,题目设定上,也对规范类的制约条件进行了简化,留给了学生们比较大的发挥余地,对于设计训练来讲,是合适的选择。总体来看,大家都能把握幼儿园的基本功能构成,建筑处理上也都有各自独到的思考。

这其中冯敏、管毓涵、康世龙的方案都采用了类似的布局方式,比较灵活多变,空间趣味性也比较强,相信孩子在其中会有有趣的体验。

杨清滢的方案的建筑处理手法比较成熟,这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讲,已经实属不易。

李耕书的方案似乎采用了完全不同的设计手法,在带来特殊开放式体验的同时也建议了不同的幼儿园教育体制,我认为在这个刚刚开始接触建筑设计的阶段,这些不同于常规的思考方式也是值得鼓励的。


1587963327973238.jpg
苏平
华南理工大学 副教授
硕士生导师、建筑学系副系主任

整体简评:
作业整体上反映了基础设计教学从行为、环境、建造等特定角度展开的递进式训练要求,设计思路和图纸表达都达到了较高的水准,特别是在低年级就已经展示了出色的计算机工具使用和表现能力,唯因网络教学原因缺少实体模型成果而略显遗憾。建议任务书可在场地设置的多样性及儿童空间的尺度要求上继续优化。

作业点评
在近40份作业里,根据总体布局的空间类型选取了三个代表性作品进行点评:

 张聿柠 

鉴于场地的桔子树现状和幼儿园的功能特征,设计普遍采用分散式、庭院式的组团布局。这一类型中张聿柠的作品的形态概念较为清晰,通过重复式的建筑单元、桔子庭院和整体式的交通平台相互穿插,形成首层点状围合式公共空间与二层连续式开放空间的丰富层次。但建筑单元立面形式的合理性和创新性还略显不足。 

 冯敏 

与大多数作品的小围合式庭院布局不同,有少数同学采用了大围合式的总图形态。主要用房沿用地周边布置,在建筑内部形成较大尺度的公共活动空间(类似作业包括康世龙)。这一模式对于幼儿园各班级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创造了新的可能,并让各个建筑单元获得较优的环境性能,但该作品尚需优化建筑与不同面向小区道路之间的过渡方式。

 隗嘉琪 

区别于上述的围合式布局,也有个别方案采用相对的集中式布局,在主体建筑外留出面向小区的较大尺度开放活动空间(类似作业包括刘哲淇的作品)。对于周边建筑强度较高的小区环境而言该模式具有特殊的公共环境价值,而且有利于塑造整体式的建筑形象。本方案还采用退台方式使建筑内部空间与外部空间形成对话,但在建筑形态的完整表达上有所欠缺。

_194.jpg
Prof.Paul Sanders
在英国、南非、澳大利亚等国有着30余年建筑实践教学和学院领导经历
山东建筑大学建筑城规学院长期合作教授、中澳联合设计联合发起人

SJU Kindergarten Project

 李澈 
+
Skilful use of site and urban condition – 2 entrances with admin zone for control.
Classrooms and play areas with good orientation to south.
-
Roof forms could be more expressive.
Courtyards to north could also have been better utilised for play in terms of privacy/ safety.

 崔薰尹 
+
Full use of site – allowing good internal protected courtyard arrangement
Excellent articulation of architectural forms for activity and circulation elements.
-
Single entry on very large site


 李晓涵 
+
Excellent site diagram – central entry zone accessed from 2 sides
Two distinct kids zones around protected courtyards.
Architectural forms very well-articulated.
-
Building footprint could have been enlarged to better define street-edges (indeterminate green  spaces atm)


杨清滢 
+
Excellent 3d architectural form arrangement
-
However entrance and open un-protected courtyards don’t follow the potential of the overall   diagram.

1587963382862692.jpg
梁井宇
场域建筑工作室主持建筑师
ADA研究中心建筑与跨领域研究所主持

 李澈 

方案非常出色,许多同学都采用单元加公共功能的空间组合形式,但是处理重复单元空间和公共交往空间的关系都相对生硬,比如重复单元过于单调,公共部分又缺乏和单元空间的微妙和谐互动等等。这个方案(至少在平面上)非常成熟地处理了这两种空间的关系,十分难得。图面表达清晰、完整,版面设计也恰到好处。唯一的不足是三维空间处理相对平庸,立面、景观都缺乏魅力,有些令人遗憾。

 冯 敏 

种典型但有效、对幼儿园小朋友非常友好的空间形式,尽管出现过许多这种案例,这个方案依然还是有些不错的空间感受,比如屋顶、环廊、不规则庭院等等。然而缺点也明显,重复的教室单元体量和排列有些琐碎,面向外侧(城市)的建筑立面、道路空间、景观也许是因为设计不足,有些令人不解。

 王语航 / 隗嘉琪 

这两个方案与大部分其他方案的单元式设计思路有所不同,至少从外部体型看,没有明显的重复单元,而是有单一强烈的整体性。容易让人记住,也吸引人点评。采用非常规的设计手段,必然要处理因为非常规而带来的更多设计难题,因此暴露出的问题也就更多。所以我赞赏两位同学的勇气和努力。然而,即使不提那些因为体型不规则带来的问题(因为这些最终是可以解决好的),我也不得不指出,这两个方案最有价值的部分——体型本身,也不是太有新意,甚至已经有些司空见惯了。若要在这个方向上有所成就,两位同学还要继续努力


1587963411454905.jpg

王昀
方体空间工作室主持建筑师
ADA研究所中心现代建筑研究所主持人

幼儿园建筑是一个功能性要求很强的设计,由于该项课题一直作为各大学的设计课题使用,设计本身与一般性理解能否有所不同是从众多设计中挑选与是否加以选择的标准。这次所选的这两份作业(姜恬恬,王语航),是在众多作业当中,感觉到能够满足甲方(任课老师)要求的同时,还能够展示出与普遍性共通理解上呈现出些许有所不同的点,这种非匀质的可能性与作品的个性特征值得肯定。


更多老师和校友点评的内容查看原文:柿子树下幼儿园大展来袭!


  
商务对接:jzxy-yz 
转载投稿:jzxy-gtn

]]>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0/04/47370.html/feed 29
山东建筑大学17级工艺美术馆模型成果展示 //m.stpapt.com/archcollege/2019/08/45392.html //m.stpapt.com/archcollege/2019/08/45392.html#comments Thu, 29 Aug 2019 03:40:53 +0000


…………………………………………………………………..

事件介绍

introduce


工艺美术馆设计作为二年级最后一个设计作业,同时也是建筑入门阶段的一个总结,而成果模型又是一个具备展示和收藏意义的实体,是不是还有点里程碑的意义?

场地

地点丨开放教学区

人物丨建筑学2017级


建筑学2017级

工艺美术展示中心成果模型在线展


                                                          


DESIGN

建筑学2017级



个人成果模型在线展

                                                         


DESIGN

建筑学2017级

NO.1

建筑17级 闫文豪

Grade2017 YEAR2019


NO.2

建筑17级 索日

Grade2017 YEAR2019


NO.3 

建筑17级 王智超

Grade2017 YEAR2019


NO.4 

建筑17级 李森

Grade2017 YEAR2019


NO.5 

建筑17级 郑翔中

Grade2017 YEAR2019


NO.6

建筑17级 张砚雯

Grade2017 YEAR2019


NO.7

建筑17级 郑春燕

Grade2017 YEAR2019


NO.8

建筑17级 秦智琪

Grade2017 YEAR2019


NO.9

建筑17级 杨凌云

Grade2017 YEAR2019


NO.10

建筑17级 刘杰

Grade2017 YEAR2019


NO.11

建筑17级 孟泽

Grade2017 YEAR2019


NO.12

建筑17级 陈昱陶

Grade2017 YEAR2019


NO.13

建筑17级 陈培宇

Grade2017 YEAR2019


NO.14

建筑17级 李鸿健

Grade2017 YEAR2019


NO.15

建筑17级 赵元馨

Grade2017 YEAR2019


NO.16

建筑17级 孔菲

Grade2017 YEAR2019


NO.17

建筑17级 李国尚

Grade2017 YEAR2019


NO.18

建筑17级 徐化超

Grade2017 YEAR2019


NO.19

建筑17级 陈禾林

Grade2017 YEAR2019


NO.20

建筑17级 张小涵

Grade2017 YEAR2019


NO.21

建筑17级 邱兴铮

Grade2017 YEAR2019


NO.22

建筑17级 焦伟泉

Grade2017 YEAR2019


NO.23

建筑17级 张骋

Grade2017 YEAR2019


NO.24

建筑17级 刘长明

Grade2017 YEAR2019


NO.25

建筑17级 王铭川

Grade2017 YEAR2019


NO.26

建筑17级 胡家浩

Grade2017 YEAR2019


NO.27

建筑17级 陈树欣

Grade2017 YEAR2019


小编注:

仅收录模型答辩参与拍摄的部分模型,未能彰显全貌,排序依据色彩分类,欢迎喜欢。


-THE END-


稚筑


*开始学习建筑*

编辑/volcano/

图片/April/

作者:山东建筑大学17级

官方微信:稚筑

]]>
//m.stpapt.com/archcollege/2019/08/45392.html/feed 6
城市“通讯器”:圈圈圆圆圈圈 | 2018 UIA霍普杯二等奖作品解读 //m.stpapt.com/archcollege/2018/11/42456.html //m.stpapt.com/archcollege/2018/11/42456.html#comments Fri, 16 Nov 2018 14:47:59 +0000 设计效果图 © 汤兵、张泓、李文雅、孙雅鑫

圆形是自然界中一个重要的母题,不论在有机还是无机的事物中,圆形处处存在。圆形的各向同性使得圆形之间能够不定向而致密地接触与排列,这种高密度造就了流通与交流的高效性。同时,圆形的向心性使得圆形空间成为一种天然适于共享的空间。

以年轻创客群体需求为目标导向,针对当下中国城市社区模式存在的封闭、相互隔绝、公共空间匮乏等问题,山东建筑大学建筑城规学院汤兵、张泓、李文雅、孙雅鑫从新型“通讯器”切入,设想将建筑作为一个增进人与人交往与共享的“通讯器”,提高交流沟通效率。借助圆形母题带来的高效性与共享性,一个为年轻创客群体量身设计的新式“通讯器”得以实现。


 设计初衷  Intention 

当下中国城市的社区模式大还都属于封闭式小区的类型,高耸的住宅楼,相互隔绝的住房,匮乏的共享空间都严重降低了人们交流沟通的效率。对于年轻创客而言这种社区是不太容易被接受的,因为它严重忽视了类似创客的这种新型年轻群体更重要的诉求。而这一群体所占比重的逐年上升,势必会带动城市包括居住社区在内的一系列承担着不同功能的空间组织模式与秩序进行革新。这是一个城市前进的重要动力。

年轻群体的定制化需求 © 汤兵、张泓、李文雅、孙雅鑫

因此,我们想到设计一种新型的“通讯器”,不同这个词以往的狭义概念,我们认为建筑也可以成为一个增进人与人交往的“通讯器”。当下的种种无线通讯器跨越了空间和时间,但是也使的人与人面对面交流的机会大大减少,为了满足年轻创客们的居住工作与社交需求,我们决定用建筑作为媒介改善这一问题。

不同类型的通讯方式 © 汤兵、张泓、李文雅、孙雅鑫

 概念形成  Concept Formation 

圆形是自然界的一个重要母题,不论是有机的还是无机的事物,圆形处处存在。我们认为有两个重要的特性使它如此受欢迎,那就是它的各向同性和向心性。

各向同性使得圆形之间能够不定向的致密的接触与排列,这种密度是其他简单图形无法做到的。而这种高密度造就了流通与交流的高效性。比如原子分子、生物细胞、岩浆岩、蜂巢或者音乐厅墙壁上的多孔吸声材料等等都在沿用这种规律。紧密而高效,这也正是当下年轻创客们所需求的。向心性使得圆形空间成为一种天然适于共享的空间,而共享空间同样是年轻群体的必须品。借助圆形母题带来的高效性与共享性,一个为年轻创客群体量身设计的新式“通讯器”得以实现。

 针对创客群体的空间设计 © 汤兵、张泓、李文雅、孙雅鑫

 场地确定  Site Selection 

1000个小单元组成的新式社区,定位是在一二线城市的中心,服务对象是年轻创客一类的新生群体,我们首先想到了烟台市中心所城里地块的城中村。

 该地区创客群体的外部条件 © 汤兵、张泓、李文雅、孙雅鑫

该处场地有以下三个重要特点:

(1)地处于市中心,年轻工作者聚集,工作与创业机会丰富;

(2)新老城更替问题突出,对于国内的老城更新有代表意义;

(3)该地块的老式居住社区模式需更新。

立足于该基地有助于思考并解决当下中国城市发展过快带来的城中村问题和社区模式问题,并有助于进一步改善部分年轻工作者群体无处容身、无良处容身的窘境。

 设计现状 © 汤兵、张泓、李文雅、孙雅鑫

 建筑生成  Building Generation 

整座社区实际为一个单体建筑,层数为三层,空间开敞,边界界面对外开放,保留原有社区的路径,整个建筑内外流通性强、可达性高。屋顶分裂并设计有采光通风开口。建筑沿街一侧的两端与十字路口处设计有小型广场作为对原有道路的补充,起到过渡缓冲的作用。

平面布局由三种尺度的圆形单元随机排列,这三种尺度的圆形单元分别是居住单元、共享单元和公共单元。在原有民居肌理的基础上进行抽象和转换,利用计算机的随机排布与筛选模式,我们使得共享与公共单元均布于每层建筑平面,同时使大量的居住单元围绕前两种单元进行排布。

方案生成 © 汤兵、张泓、李文雅、孙雅鑫

传统住宅中的厨房、餐厅、书房等空间大部分将会被剥离出来,利用简单的布尔运算重新组合成共享单元,住宅将只承担基本的休息与个性空间,因此共享单元内将容纳非常多的面对面交流与互动的机会,居民将有机会一起进行做饭、用餐、看书、健身等日常活动。

更大型的公共空间则成为服务更大范围居民的办公区、会议区、娱乐区等等,而最小型的公共空间如自助快递、无人超市、花池座椅等空间会散落于社区的主路径与开放空间周围,形成最小层级的共享服务单元。经过一系列的空间设计,居民们的行为会被这一体系的建筑空间重新分类组合编织,自发形成不同层级的组团,进而形成一套高效而又共享的新的社区秩序。这对于年轻创客与工作者的生活与工作是非常有意义的。

社区肌理与节点透视 © 汤兵、张泓、李文雅、孙雅鑫

 单元设计  Unit Design 

不论居住单元、共享单元还是公共单元包括室内家具,它们都是模数化设计的,并且最大量的与周围单元相切,相切意味着接触,意味着联通,意味着更加便利的共享。

单元设计理念 © 汤兵、张泓、李文雅、孙雅鑫

居住单元采用定制化公租的方式进行使用,这意味着每一位居民都能够找到适合自己个性的独立单元和单元周边的环境,从而确立自己在社区中的合适位置。同时,这也保证了更大程度的人员流动与交往,有助于次级社区组团的有机生成。

功能单元演变 © 汤兵、张泓、李文雅、孙雅鑫

投机的朋友、有共同志趣的创业者都会进行这一种自发的聚集,而由此产生的共生效果会随着每一批住户的变动逐渐增幅,最终会慢慢形成以不同公共单元或者共享单元为小核心的不同群组,生活在其中的居民将得到最佳的生活与工作状态。

 功能单元演变 © 汤兵、张泓、李文雅、孙雅鑫

 共生社区生活  Symbiotic Community 

在城市更新中尊重原有文脉的社区能够实现建筑的共生,共享单元替代老院子更大程度的链接了居民,单元之间流动的路径替代小胡同成为了新故事的场景。家与家之间的隔墙不像以前那么难以逾越,能够自发组织的空间实现了人与建筑的共生。人与人的共生是这座社区最终的目标,这种新式的社区革新了传统僵化的社区模式,人与人的交流将被赋予更高的效率,而高效的社交将为年轻的社区居民带来更多的机会与挑战,一批批的创客会从这个社区中找回属于自己的乌托邦。

社区剖透视 © 汤兵、张泓、李文雅、孙雅鑫

 成果展示  Drawings 

设计图纸 © 汤兵、张泓、李文雅、孙雅鑫


]]>
//m.stpapt.com/archcollege/2018/11/42456.html/feed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