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展陈建筑 - //m.stpapt.com 我们塑造了建筑,建筑亦塑造了我们 Fri, 22 Nov 2024 01:34:18 +0000 zh-CN hourly 1 http://wordpress.org/?v=3.8.4 UCCA 陶美术馆 / 隈研吾建筑都市设计事务所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4/11/53960.html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4/11/53960.html#comments Thu, 14 Nov 2024 00:36:12 +0000

由备受推崇的隈研吾建筑都市设计事务所(KKAA)设计的 UCCA 陶美术馆,为宜兴这座以深厚陶艺传统尤其是紫砂陶艺而闻名的城市增添了新风采。宜兴被誉为“陶都”,该地区陶瓷生产历史悠久,是建立专注于陶艺博物馆的理想之地。因此,该博物馆选址于曾经的陶艺文化中心,四周环绕着众多工厂和工作室。此项目与该地区的广泛再开发计划相契合,旨在打造一个充满活力的陶艺文化中心,其中包括工作室和作坊,同时保留昔日陶艺工厂的遗迹。项目以陶瓷面板包裹的波浪形屋顶为特色,成为这座中国城市的标志性雕塑建筑。

在设计 UCCA 陶美术馆时,隈研吾建筑都市设计事务所的团队从一座名为蜀山的山体中汲取了灵感。据说,蜀山受到北宋著名文学家苏东坡的喜爱。此外,这座以陶板包裹的建筑还向有着六百多年历史的龙窑致敬。建筑蜿蜒起伏、层峦叠嶂的形态设计,旨在模仿山脉的轮廓,进一步融合了该地区的历史与地理背景。在这座山体形态的建筑中遍布开口,与附近的陶艺工厂和运河相连,不仅提升了场地的可达性,还增强了其历史意义。

UCCA 陶美术馆室内采用极具视觉标识的倒置贝壳状屋顶,该屋顶通过虚拟球体塑造,并由四层木格栅梁支撑。这些梁既承担结构作用,同时营造出轻盈动态的内部空间。梁的排列影响着博物馆内的移动路径和视线,引导访客深入探索建筑内部,与展品互动。

UCCA 陶美术馆的外立面是与当地工匠合作开发的,确保设计能够反映宜兴陶艺文化的精髓。建筑外立面则采用了手工烧制的陶板,呈现出自然渐变的窑变色彩,其色彩灵感源自宜兴著名的紫砂。这种设计方法产生了丰富多样的纹理和视觉表现,使访客能够以切实的方式感受到陶艺的“温度”。


项目图纸

△总平面图

△总一层平面图

△二层平面图

△立面图

△立面图

△立面图

△立面图

△剖面图

△剖面图

△剖面图

△结构大样示意图

△结构大样示意图

△结构大样示意图

△分析图

 项目信息 

建筑师: 隈研吾建筑都市设计事务所

面积: 3437 m²

项目年份: 2024

摄影师:田方方, 加纳永一

设计团队: 寺﨑豊、鲍梦娴、刘琪睿、沈屹雯、罗盘、黄小山、叶子萌 (绘图)

照明顾问: 予舍予筑

建筑施工: 江苏滨建集团有限公司

结构工程: 苏州昆仑绿建木结构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地点: 宜兴


]]>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4/11/53960.html/feed 0
良渚邱家坞大师村 / 中联·左右建筑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1/01/48756.html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1/01/48756.html#comments Wed, 06 Jan 2021 10:19:00 +0000 契机

2016年12月2号,世界工业设计大会在良渚工业设计小镇顺利开幕,国务院副总理马凯的亲临反映出中国社会对设计之于经济的价值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由于中方的重视和充足的资源投入,使得工业设计小镇被确定为该项国际交流会议的永久会址。同时运营部门需要为各国工业设计协会的常驻机构配套办公和展陈设施。本着就近选址、形成集合效应的原则,项目的基地被最终确定在工业设计小镇近旁的邱家坞村。

b1 _分析图03_调整大小.jpg

最初的直觉——山下村庄

豕山脚下,邱家坞是一座随着城市化进程日渐空巢化的城郊村庄。寺庙是村庄的核心,站在庙前的广场可以俯瞰村前的水塘稻田。琉璃瓦、瓷砖、白色塑钢窗,东西方混用的装饰、水泥小路,这是典型的90年代营建的浙东村庄的面貌。在那个年代田园炊烟是落后的印记,小砖楼才能代表美好的生活。

场地由南侧的水面向北侧的山体逐渐升高,建筑上下错落的落座其上。设计应该顺应地势并将这种变化演绎得更加清晰可识别,通过建筑屋面不同的朝向进行组合,使得单体上可以辨识出一种自发的意识,整体上具有秩序的谐性,这是山下村庄应有的印象,是第一次来到时我们对这块场地最初的直觉,也应该是项目最终完成时的状态。设计所谓的“招式”和“力道”都要一次次回到这个源头被检验,摒弃“非分的想法”,留下“对土地的忠诚”。

营园造馆——拥有27座博物馆的无界园林

建筑的砌体结构,在那个年代是不会考虑构造柱和圈梁的,再加上没有施工图纸的留档,保留改造已经不再现实。但是原有的自发性的布局状态却有极大的借鉴价值。在原始建筑布局的基础上,梳理出足够的空隙,依照层层抬高的场地标高,放置成组的建筑,原有的道路结构依照地形的高差起伏,具有充分的实用性,参考道路骨架和原始图底提示,整理出27个入住机构的独立院落,成组的建筑围合出各自的内部小庭院,这样的空隙调和疏密关系,在有限的空间资源中有的放矢地构建内与外、庭院与巷道、中心与均质群组的关系。

基于安全运营的考虑,业主希望每个机构的院落都有自己独立的围墙和出入口。这固然是担心价值不菲的展品和工作人员的安全,但是闭合的围墙岂不是将每个院子变成了古代了的里坊,在项目客观需要的密度下,带来死寂的气氛。所以我们极力说服业主放弃这种基于安全的单维管理观念,进而采取更加公共性方式,打破每个机构独立运营的思路,将27个院子当成一个完整的工业设计博物馆来思考。

d3.jpg

墙的形态和意义得到发展。围墙一方面是形成基础性的有界院落单元标识。另一方面彻底打破连接地面和自身水平方向上的闭合性。围墙被打破闭合后,虽然还位于四边经纬垂直,却可以成为或疏导,或遮罩,或框景的引线,牵引人们的脚步和视线穿过一座座院子,畅游在无界的园境中。每一座小玻璃博物馆不在彼此孤立,融合成拥有27做座博物馆的开放园林。

e1.jpg

f1.jpg

空间原型——封闭与开放的极限二分

功能是以界定最主要的一组二元关系——封闭与开放来进行组织的。场地的客观密度与村落形态的图底关系使得每组院落最适合放入两座房子。由此,封闭与开放性的空间可以实现极限的分离。开放性的展示功能,由核心筒式的高层建筑范式赋形,伞装结构悬挑出无柱的连续空间。分离出的封闭性的辅助功能,由民居宅形范式赋形,保障办公和临时居住的私密性。这样戏剧性的并置为原本规模有限的院落单元带来了空间张力,纯粹的无柱玻璃盒子与民居在一开一合之间实现了展览与非展览功能的效率安置。

g3.jpg

伞状的核心筒单元可以进行水平和垂直组合,民居形态的建筑通过坡屋面的组合实现了两种标准的面积类型,这种模数化的思路便于灵活的调整展示功能的单层面积大小和层数,以适应不同规模机构的使用需求。

建构转译——形的意义与当代营造

建筑形式元素经过漫长的发展,可以脱离原初的建造实用性而注入文化审美的惯性。这些符号可以轻而易举的将设计所要营造的气质精确的生发出来。谈到承载着江南、乡土、村庄这些意义集合的建筑语言,坡屋面、山墙、屋檐、院墙就会脱口而出。但是直接抄写式的引用它们会与现在的建造方式相矛盾。“原汁原味”的土法在当下更是代价高昂的,带来的结果也与工业设计的主题格格不入。为此设计明确了一个重要原则:用历史原型的意义来传达,用当时当下的体系来营造。

坡屋面:通过坡屋面的组合设大小两种面积的“老房子”。金属型材架空在屋面上,可以起到很好的遮阳效果,与隔热层配合有效的降低了屋面的热负荷。通长的金属型材取代瓦的肌理,带来了精致的笔挺感,型材向外悬挑,屋面更加轻盈飘飞。

i3.jpg

山墙:半空悬挂的山墙简化了风火山墙的顶部变化,使用长达2.1m板幅的聚碳酸酯版拼接,中间空有间隙。板材乳白微反射的质感,轻盈朦胧地映射周边的建筑和草木,调解紧凑的外部空间,带来白与影的节奏。模仿砖作的肌理借助砌筑的意向在端头由疏到密镂空。

j2.jpg

披檐:一反以往的传统建筑披檐为了遮挡所带来的厚重、不透光的特点,重新设计的披檐采用U型直立锁边聚碳酸酯版作为底面。铝筒瓦从平铺到扬起依次向下排开,通过金属檩条上的垫块调整角度。阳光穿过金属瓦与檩条的间隙,透过透明的披檐板,在墙面撒下影影绰绰的斑驳,进一步让室外空间气息通透。

j3.jpg

相对较小的“老房子”没有舒展的立面,多层的披檐为此简化为几片飘板飞檐的组合,与阳台立面连为一体。仰望时仿佛是层叠错落的屋宇,远观时仿佛是竹竿撑起的木窗,耐候钢板的质感则让飞檐更加古朴。

k1.jpg

院墙:院墙与地面脱开,用宽幅白色铝板编织出肌理,背面是镀塑金属网以便日后植物攀爬。缝隙肌理类似砖墙的砌筑感,虽然纯白,却也多了几分手工的温度。

材料书写的时空线索

邱家坞村距离5000年良渚遗址核心区只有7公里,这些关联于远古历史的隐含信息需要得到表达。项目的功能内核是展示,工业设计则体现了现代社会条件下的生产方式。原始的造物机制与现代的造物机制,这两条时空线索需要以材料的方式在建筑上呈现。居住的私密功能延伸的民居宅形粉刷以夯土涂料面层,展示的玻璃橱窗用清水混凝土一体浇筑的变截面伞装结构支撑。远古的遗迹、乡村民房、现代建筑都借由夯土与清水混凝土的对比,实现了穿越时空的对话。良渚文明玉器的意向隐喻为聚碳酸酯板山墙和白色铝板编织院墙,透明檐板、金属檩条、铝质筒瓦采取取形替材额方式,在当下的工艺条件下呈现出传承的美感。形的理式由历史创造,构造他们血肉的质料被用来在现代材料建构体系下书写场地历史变迁和营造系统演化的时空线索。结构与空间关系也材料统一,最终附载于夯土所代表的剪力墙和清水混凝土所代表的的核心筒上。邱家坞依然是忠诚于这片土地的山下村庄,让进驻的外国设计机构工作人员感受当代性的东方语言。

m2.jpg

设计图纸

32 _总平面图1.jpg

△ 总平面图

34_A2型平面图.jpg

△ A2型平面图

35_A2型立面、剖面图.jpg

△ A2型立面、剖面图

36_A3型平面图.jpg

△ A3型平面图

37_A3型立面图、剖面图.jpg

△ A3型立面、剖面图

40_L1型平面图.jpg

△ L1型平面图

39_L1型立面图、剖面图.jpg

△ L1型立面、剖面图

41_L2型平面图.jpg

△ L2型平面图

38_L2型立面图、剖面图.jpg

△ L2型立面、剖面图

45_节点01.jpg

△ 节点1

44_节点02.jpg

△ 节点2

47_节点03.jpg

△ 节点3

48_节点04.jpg

△ 节点4

46_节点05.jpg

△ 节点5

43_节点06.jpg

△ 节点6

49_节点07.jpg

△ 节点7

42_节点08.jpg

△ 节点8

项目信息

项目类型:更新项目

项目地点:杭州,中国

设计方:中联·左右建筑

面积:20298 m²

项目年份:2019

摄影师:章鱼见筑

主创建筑师:方晔

设计团队:王任、郦波、李盈、徐涛

委托方:良渚街道管理委员会

室内:段晓东

幕墙:吴卫

景观:朱靖


]]>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1/01/48756.html/feed 0
MAD新作 / 北京鸟巢旁,一朵飘在半空中的“云” —— 庭园家 //m.stpapt.com/archcollege/2018/09/41882.html //m.stpapt.com/archcollege/2018/09/41882.html#comments Tue, 25 Sep 2018 06:52:00 +0000 由马岩松带领的MAD建筑事务所设计、与汉能合作的“庭园家”亮相9月21日开幕的“China House Vision 探索家——未来生活大展”。现代的人们大多都有一个关于“家”的梦想:在远离城市的山明水秀之地,拥有属于自己的一处“小宅”,不在乎大小,只贵乎在自然中的一片栖息之地。家,或许可以是这样:与自然无明显边界,物理与精神浑然一体,人在家中如在自然之中。

“庭园家”,是MAD对居住环境中人与自然、情感关联的表达。这是一组介于建筑与景观之间的想象力开放的作品。从远处看,建筑的主体“屋顶”像是飘在半空中的云,这片“云”实际是二百多块由汉能研发的薄膜屋顶组件。板块能够随着太阳能光线调整倾斜角度,实现高效发电,每天生产的电能足够三口之家平均日常消耗电量。阳光同时透过透明薄膜,洒进空间之内。地面与“屋顶”之间的空档是家的内外空间,起居空间与景观相互交替,伴着流动的空气、温暖的阳光、吹拂的微风,人的情感在环境的变换中得到滋润。

 “China House Vision探索家—未来生活大展”由国际平面大师原研哉发起,GWC长城会主办,10组建筑师与企业合作打造理想中的“未来之家”。展览以“NEW GRAVITY”为主题,意喻今日关于中国生存环境要素的思考,宛如改变“重力”一般的划时代。展览呈现的未来构想,以北京为起点,可以复制到全国各地,因地制宜,以前瞻者的思想,实际解决当地居民面临的生活问题。大展将在北京鸟巢持续展至11月6日。


项目信息

建筑师:MAD建筑事务所

地址:鸟巢,北京,中国

主持建筑师:马岩松、党群、早野洋介

设计团队:肖莹、杨雪兵、宫本一志、贲禹强、陈璐曼

项目年份:2018

摄影师:赵春辉, 田方方, 周冬冬


合作企业:汉能薄膜发电集团

甲级设计院:CCDI (Shenzhen) Co., Ltd.

幕墙顾问:RFR Asia

景观:北京荒野丛生园艺科技有限公司

木塑地板:北京天卓贸易有限公司

玻璃墙:北京信业成幕墙工程有限公司

装饰梁:北京宋庄宏达雕塑艺术有限公司

]]>
//m.stpapt.com/archcollege/2018/09/41882.html/feed 7
绩溪博物馆 / 李兴钢建筑工作室 //m.stpapt.com/archcollege/2018/07/40978.html //m.stpapt.com/archcollege/2018/07/40978.html#comments Wed, 11 Jul 2018 10:03:54 +0000 绩溪博物馆位于安徽绩溪县旧城北部,基址曾为县衙,后建为县政府大院,现因古城整体纳入保护修整规划,改变原有功能,改建为博物馆。包括展示空间、4D 影院、观众服务、商铺、行政管理、库藏等功能,是一座中小型地方历史文化综合博物馆。

建筑设计基于对绩溪的地形环境、名称由来的考察和对徽派建筑与聚落的调查研究。整个建筑覆盖在一个连续的屋面之下,起伏的屋面轮廓和肌理仿佛绩溪周边山形水系,是“北有乳溪,与徽溪相去一里,并流离而复合,有如绩焉”的“绩溪之形”的充分演绎和展现。待周边区域修整“改徽”完成,古城风貌得以恢复后,建筑将与整个城市形态更加自然地融为一体。

为尽可能保留用地内的现状树木(特别是用地西北部一株700 年树龄的古槐),建筑的整体布局中设置了多个庭院、天井和街巷,既营造出舒适宜人的室内外空间环境,也是徽派建筑空间布局的重释。

建筑群落内沿着街巷设置有东西两条水圳, 汇聚于主入口大庭院内的水面。建筑南侧设内向型的前广场——“明堂”,符合徽派民居的典型布局特征,同时也符合中国传统的“聚拢风水之气”的理念。

主入口正对方位设置一组被抽象化的“假山”,围绕“明堂”、大门、水面有对市民开放的、立体的“观赏流线”,将游客引至建筑东南角的“观景台”,俯瞰建筑的屋面、庭院和秀美的远山。

规律性组合布置的三角屋架单元,其坡度源自当地建筑,并适应连续起伏的屋面形态;在适当采用当地传统建筑技术的同时, 灵活的使用砖、瓦等当地常见的建筑材料,并尝试使之呈现出当代感。


图纸


总平面图

首层平面图

北立面

南立面

剖面图

剖面图


项目信息

建筑师:李兴钢建筑工作室

地址:绩溪,安徽省,中国

主创建筑师 :李兴钢、张音玄、张哲、邢迪、张一婷、易灵洁、钟曼琳

结构设计: 杨威、梁伟

景观设计 :李力、于超

机电设计 :何猛、李京沙、张千、李俊民、丁志强

建筑面积 :10003.0 平方米

项目年份: 2013

摄影师 :夏至, 李哲, 李兴钢


]]>
//m.stpapt.com/archcollege/2018/07/40978.html/feed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