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舍建筑设计事务所 - //m.stpapt.com 我们塑造了建筑,建筑亦塑造了我们 Wed, 27 Nov 2024 12:51:35 +0000 zh-CN hourly 1 http://wordpress.org/?v=3.8.4 金山岭上院 / 大舍建筑设计事务所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3/01/51939.html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3/01/51939.html#comments Thu, 12 Jan 2023 14:02:14 +0000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唐)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金山岭上院并不是古寺,但目力所及之内的古长城却是旷古奇迹。上院的出现为这一片山谷建立了新的时间点。

一个轻盈、轻触地面的禅堂(阿兰若),纤细轻薄的结构拉开了新建物与古长城之间的时间距离,也再次因为人类的建造活动定位了这一片山谷的时间性。上院本身也试图从上层入口庭院至下部开敞禅堂通过氛围以及空间的开合建立一种内部的时间性。新的建造既要与古长城去时空对话,也要能契合这山谷的地形地貌和荒野气质。

最后选址的这段山谷,既有过煤矿开发,也有过梯田耕作。现场的杂草下还能看到村民自建梯田台地的挡土墙位置,已然变成一个地形景观的存在。新的上院建筑除了下部台地上的开敞的禅堂,上部建筑依山就势,将1.6米退级的台阶式景观地形转译为建筑的空间形式与尺度,它既是地形,也是建筑。

入口庭院则围绕一个空院石庭布置,一侧是安置佛像的佛堂。空院以向内垂坠的薄钢板与附着在混凝土围合墙上的细钢柱传递了传统廊院的空间氛围,空院向上的开口刻画出了一个朝向天空的框景,从院内望去有远山、烽火台,有断崖峭壁和天际缓缓游弋的云彩,而朝向西侧山谷的水平开口则正好框出古长城和一尊自然石像。佛堂名为“遍知堂”,取以周遍了知之智慧来断除烦恼之意。佛堂内有自然山石裸露于空间中。

上院内的大小几个内庭园由枡野俊明创作,他既是景观设计师也是一名僧人。入口石庭由五块形态各异的自然山石构成,寓意佛教文化中的“色、受、想、行、识”五蕴,五蕴和合而生万物。石庭地面为浅色凿毛细石混凝土,傍晚时分,石庭光线犹亮,如月色大海,五块石头的山峰分立三组或立或卧,有大海无边无尽之意,此庭取名“无尽意”。

山下的钢结构和碳纤维屋顶的禅堂是对中国汉字“舍”在象形意义上的重构。“舍”字由“亼+屮+囗”三部分组成,“亼”是屋顶,“屮”是梁柱,“囗”是基座,内外两圈纤细的钢柱支撑着曲面的屋顶,方形基座的高低变化在尺度上适应着山地的地形,外圈的钢柱随之产生了长短的变化。人在通透的禅堂中,山坳的侧壁成为真正的围合物,只有面向山谷的方向足够开放。不远处明代的长城是一颗时间的化石,所有的安排都是为了这一刻的安静。

禅堂及其周边的幽深空间取名“阿兰若”正是阿那亚(Aranya)的本意“人间寂静处,找回本我之地”的空间写照。禅堂前一方水池倒映山色天空,令一切更为静谧。每当夕阳西下或云雾升腾,坐看云起,心灵得以安顿。

于是,石庭(无尽意)、佛堂(遍知堂)、冥想室、阅览室、书写室、禅堂(阿兰若),由上至下一连串的空间形成序列,附着于地形,内外开合,节奏井然。禅堂下苑山谷遍种果树百草,有曲折石径通往古长城。待下苑钟亭水井与原有煤矿遗迹景观梳理完毕,金山岭上院乃成。


项目图像

△项目模型

△总平面图

△轴测图

△平面图

△立面图

△立面图

△剖面图

△剖面图

 项目信息 

建筑师: 大舍建筑设计事务所

面积 : 615 m²

项目年份 : 2022

摄影师 :田方方, Jonathan Leijonhufvud, 苏圣亮

设计团队 : 柳亦春、沈雯、陈晓艺、王龙海、龚娱、张晓琪、王轶、孙慧中、吉宏亮、张准(结构)、张冲冲(结构)

结构设计顾问 : 和作结构建筑研究所

结构机电 : 北京炎黄联合国际工程有限公司

景观设计 : 枡野俊明+日本造园设计(庭园),广州土人景观(周边)

佛造像 : 蒋家班

照明顾问 : 中辰远瞻(北京)照明设计有限公司,上海驭韶照明设计有限公司

施工方 : 承德宏盛建筑安装有限公司,佳木斯三江建筑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室内装修 : 北京万丹绘建筑装饰工程有限公司

园林施工 : 常州创新园林工程有限公司

智能建造 : 上海大界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禅堂)

钢结构 : 上海德旭建设发展有限公司

艺术漆 : 上海誉嘉建筑科技有限公司

碳纤维 : 山东华业风能设备有限公司

门窗玻璃 : 上海日朗门窗有限公司,上海蓝实特种玻璃制品有限公司

石材 : 曲阳县艺博源雕塑有限公司

委托方 : 承德阿那亚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

地点 : 承德


]]>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3/01/51939.html/feed 2
琴台美术馆 / 大舍建筑设计事务所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2/04/50832.html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2/04/50832.html#comments Wed, 13 Apr 2022 03:22:16 +0000 调整大小 1_qintai-06-tian-fang-fang.jpg

琴台美术馆位于武汉市汉阳区的月湖湖畔,南面隔湖相望是梅子山。为了减轻建筑体量对自然湖面的压迫,向湖的方向采用了起伏的自然地形造型,同时将部分展览空间压入地下,既充分利用地下空间,又减小了地面建筑体量。而面对城市道路这一侧则仍以垂直的建筑立面建立了建筑的城市性。

调整大小 2_qintai-05-tian-fang-fang.jpg

起伏的屋面以略显抽象的等高线阶梯状造型完成, 阶梯的侧面是银色的金属表面,顶面则为白色的石子和低矮的绿植,有蜿蜒曲折的屋面栈道穿行。

16_qintai-25-tian-fang-fang.jpg

调整大小 3_qintai-08-tian-fang-fang.jpg

调整大小 17_qintai-10-tian-fang-fang.jpg

屋顶栈道是完全对公众开放的,它联系了月湖公园,也串联了美术馆的展厅出口、公共教育空间、艺术品商店、咖啡厅等不同的公共空间,从而形成了独立于美术馆展览空间之外的公共空间系统,人们的活动也成为了建筑表面的一部分。

美术馆建筑的介入重新定义了月湖南岸的城市空间,建筑西侧预留城市广场,未来与规划中的武汉图书馆和戏剧中心相呼应。

建筑的主入口以及文创空间等公共性强的功能都被设置在这一侧,这一侧建筑立面呈微微的内凹曲线与广场呈围合之势,从广场上有坡道直接联系二层的咖啡厅与屋顶庭院,建立了能在美术馆闭馆后继续营业部分空间的公共流线,在运营的层面加强了美术馆的开放性和建筑的城市性。

大厅的空间和起伏的屋顶造型结合,塑造了独一无二的展览空间。当代展厅的空间采用了漫游式的展墙布局,不再是单一的观展路线,展墙既是展览的墙面也是起伏屋顶的支撑结构。

美术馆内的当代艺术展厅、现代艺术展厅、古代艺术展厅以及特展展厅在观展流线上均可各自独立,亦可连续串联,具有非常好的功能灵活性。


项目图纸

△总平面图

△一层平面图

△二层平面图

△夹层平面图

△三层平面图

△四层平面图

△立面图

△立面图

△立面图

△立面图

△剖面图

△剖面图

△剖面图

△剖面图

△模型图

△轴测图

 项目信息 

建筑设计: 大舍建筑设计事务所

面积 : 43080 m²

项目年份 : 2022

摄影师 :田方方, 苏圣亮

设计团队 : 柳亦春、陈宇、王龙海、胡琛琛、陈昊、沈雯、陈祉含、唐韵、张晓琪、巫文超、邓睿、刘鑫、庞子锐、王佳文、曹野

建设单位 : 武汉地产开发投资集团有限公司


]]>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2/04/50832.html/feed 0
重庆云阳滨江绿道游客服务中心 / 大舍建筑设计事务所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0/11/48416.html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0/11/48416.html#comments Tue, 10 Nov 2020 02:39:59 +0000 a1 鸟瞰_调整大小.jpg

△ 鸟瞰

云阳隶属于重庆,地处三峡库区的腹心地带,县城坐落在长江北岸龙脊岭的南坡上。城内规划中的滨江绿道沿线拟建一座游客服务中心,为市民的休闲提供配套服务。建设方打算将长江云阳港下游侧的一处小型江湾填埋,用作服务中心的基地。与壮阔的峡江相比,小湾幽邃静谧,别具景观特质。它的北岸、东岸以及往下游方向的江岸是一道直落水中的天然崖壁,小湾下游的绿道就计划布置在崖顶。小湾西岸以及上游方向的江岸基本是斜伸入江的土坡,正在被改造为工程化的江堤和护岸,堤顶今后将兼作小湾上游的绿道。按照规划,堤防工程将大致以直线走向从上游一直延伸至小湾东岸的崖壁。小湾与大江的联通会被切断,即使不被填埋,小湾也将成为一潭死水。当江堤延伸至崖壁后,堤顶的绿道比崖顶绿道低十余米,两者的衔接同样是个棘手问题。

设计立足于保全小湾,将服务中心布置在它的西岸。建筑主体一方面充当江堤的收头,另一方面作为崖壁的延伸,延续它的走势垂直伸向大江,直至护岸之上,在完成对小湾围合的同时闭合整个堤防工程。

b1 上下层广场的叠合_调整大小.jpg

△ 上下层广场的叠合

服务中心突出江堤的体量被完全掏空,形成一个与堤顶持平并带有顶盖的下层广场,作为堤顶绿道的终点。广场与其北侧的崖顶绿道借助一段室外大台阶连通,台阶两侧布置通用服务空间。下层广场的顶盖与服务空间的屋面共同构成一个上层广场,成为崖顶绿道的起点。滨江绿道由此借助服务中心完成从堤顶到崖顶的高差转换,而建筑被绿道这一城市开放空间贯穿后,自身的公共性也将有大幅提升。

隔江正对场地的是一座轮廓大致对称的山岭,敦厚的山体在江面的映衬下有着强烈的纪念性,大江的上下游方向则是一番如画景象,远山经由水气的过滤,呈现为浓浓淡淡的锥状蓝灰色块。服务中心的平面轮廓抽象自临近道路以及崖壁的走势,近似等腰三角形,顶点正对大江对岸的山岭,建筑的体量因而有着明确的指向。

△ 指向对岸山岭的上层广场

△ 联通下层广场与崖顶绿道的室外大台阶

服务中心的外观强调几何纯粹性,给它带来明晰可辨的视觉特征,几何形式的抽象性更是赋予建筑足够的力度,让它在一定程度上能与恢弘的峡江保持等价,彰显其作为城市“主要元素”应有的公共性。

△ 建筑形态强烈的水平性

△ 内部结构的几何性

△ 回望联接下层广场与大台阶的甬道

游客服务中心的上层广场三面临空,雄踞于护岸之上,指向隔江相望的山岭的中轴,在秩序层面与其建立起关联。广场的无蔽让市民沐浴在对岸山水景物的崇高意味之中,最大限度地展现峡江的壮美。广场前后近百米的纵深,给人带来朝向山岭仪式化的行进体验,进一步渲染了风景的纪念性。下层广场的顶盖及其支撑所构成的巨型景框,遮蔽了大部分天空,并把市民的视线导向上下游方向如黛含烟的一带江山,峡江山水的如画意味由此凸显。

△ 下层广场在建筑立面上显现的巨型洞口

△ 立面洞口的对景深的消解

△ 下层广场指向对岸山岭中轴

△ 从下层广场望向大江下游

服务中心的场地处在自然和人工环境的交汇处,含义复杂甚至紊乱。建筑通过整合相互冲突的场地要素来重建秩序,从而和场地建立物质层面的关联。峡江山水近观远眺具有不同美学意味,服务中心设置氛围殊异的观景场所与之对应,以此和景物建立经验层面的关联。建筑着重自身作为人工筑造之物的表达,与峡江和山城构成微妙的对峙,进而和它们建立某种形而上的关联。在这些关联中,云阳滨江绿道游客服务中心完成对场地及周边的诠释,最终也获得属于自己的存在。

g1 服务中心与崖壁的并置_调整大小.jpg

△ 服务中心与崖壁的并置

设计图纸

m1 _Site_Plan_20201104-01_72dpi.jpg

△ 总平面图

m2 _Plans_1F_20201104_72dpi.jpg

△ 一层平面图

m3 _Plans_B1_20201104_72dpi.jpg

△ 地下一层平面图

m4 _Plans_B2_20201104_72dpi.jpg

△ 地下二层平面图

m6 _Elevation_20201104_72dpi.jpg

△ 立面图

m5 _Section_20201104_72dpi.jpg

△ 剖面图

项目信息

项目类型:公共建筑

项目地点:云阳,中国

建筑设计:大舍建筑设计事务所

面积:9011 m²

项目年份:2019

摄影师:是然建筑

设计团队:陈屹峰、柳亦春、高林、宋崇芳、王雪培

结构与机电设计:中机中联工程有限公司

工程师:刘正荣、曾晓磊、蒋辉、景其增、廖建宝、易小期、张法国、张丹、李渝宾、田雪刚、沈世平

业主:云阳县移民局、云阳县城市开发投资(集团)有限公司

]]>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0/11/48416.html/feed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