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学建筑 - //m.stpapt.com 我们塑造了建筑,建筑亦塑造了我们 Fri, 22 Nov 2024 01:34:18 +0000 zh-CN hourly 1 http://wordpress.org/?v=3.8.4 中央美术学院燕郊校区图书馆改造 / 三文建筑 / 何崴工作室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1/07/49657.html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1/07/49657.html#comments Wed, 28 Jul 2021 07:20:40 +0000

△图书馆入口夜景

背景与问题:老旧空间与新使用需求之间的矛盾

项目位于河北省廊坊市三河市,中央美术学院燕郊校区。燕郊校区占地205亩,图书馆所在的老教学楼是在一座烂尾楼基础上改造而成的,因此格局和空间都受到了原建筑的限制,并不理想。

△入口细部

 图书馆前身为中央美术学院附中图书馆,始建于1953年。2006年随着中央美院附中入驻燕郊,改为校区图书馆。近年来,随着城市设计学院入驻燕郊校区,学生和老师的增加,图书馆常年积累下来的问题也逐渐显现,归纳起来有如下几点:

1,在教学楼一层,图书馆、美术馆展厅和城市学院实验室相互缠绕,造成3个单位的使用空间都不连续,流线交叉,相互干扰

2,图书馆主入口非常隐蔽,要走过一段照明并不好的长走廊才能在尽头找到入口,且入口狭小。

3,图书馆各空间分散,分别位于教学楼的一层和二层,不直接联通。读者从流通书库拿取图书后,要经过外部走廊或室外空间才能到达位于二层的阅览室。

4,图书馆二层东南角的阅览室,因为受到下层空间的影响有高差,但原室内对此没有合理的组织,造成空间浪费

5,各空间室内因为年久失修地面、天花多处破损,家具老旧,照明不足,急需修缮和购置新家具

总之,图书馆在经历了多年服役后,已越来越显现老态,已无法满足新时期学校和学生对现代图书馆的期望和定位。一次系统、全面的改造势在必行。

△橙色地面提示了图书馆入口位置

△空间设置和家具给读者提供不同的阅读体验

任务与设计理念:“藏-展-阅-享”四位一体

2018年秋,在学校领导的亲自指挥下,燕郊图书馆改造设计工作正式开始。学校希望在有限的预算内,将燕郊校区图书馆全面升级,适应新型图书馆的使用需求。作为央美老师,建筑师接受了为自己母校设计新图书馆的任务。这既是一种责任也是一种荣誉。

经过现场调研后,建筑师提出将图书馆和毗邻的美术馆展厅一起规划改造的想法,即将图书馆和展厅统筹考虑,共同作为未来央美知识和艺术生产的基地,并提出“藏-展-阅-享”四位一体的概念。

- 所谓“藏”即收藏,这里主要是藏书。图书馆作为一个知识生产的基地,书籍就是知识,是所有延展功能的基础。因此,新图书馆必须为书籍的收藏提供尽量好的条件。

- “展”既是展示,也可以是展览。无论是图书馆的书籍还是展厅的展览,新空间应该有足够的开放性和宽容度,能承载不同形式的展示和展览。

“阅”即阅读。阅读是图书馆最基本的功能要求之一。设计希望为师生提供更多、更舒适的阅读空间,也更多元的阅读体验。

-  “享”,既是享受,也是共享。在建筑师看来,新型图书馆应该是读者乐于进入的空间,它应该不刻板,读者甚至可以躺着看书。同时,图书馆应该是开放的、公共的,它既可以和展厅联动,在展览同期举办相关延展阅读,也可以作为一种特殊的教室、研讨室,或者报告厅来使用。

△沙发和休闲桌椅为读者提供轻松的阅读体验

布局和流线:重新梳理边界,塑造图书馆新入口  

对图书馆改造设计从调整布局,梳理流线开始。建筑师首先将一层插在图书馆和美术馆展厅之间的城市设计学院实验室(原来属于美术馆展厅)迁出,将腾出来的一部分空间归还给美术馆继续作为展厅使用,另一部分划给图书馆,改造成为流通阅览室。新的流通阅览室与保留在原址的流通书库直接相连,很好的解决了改造前书库和阅览室分离的尴尬局面。

△图书馆新入口

然后将图书馆和美术馆展厅的办公室合并,形成联合办公的模式。二层各功能房间的大格局保持不变,南侧两个阅览室的功能不变,北侧电脑机房取消,改为城市设计学院与图书馆共建的材料阅览室。

调整大小 首层平面图 1st floor.jpg

△首层平面图

调整大小 二层平面图 2nd floor.jpg

△二层平面图

图书馆原入口隐藏在楼道深处,很难发现,不利于图书馆作为公共空间的属性。建筑师为图书馆重新安排了新的、直接对外的入口。新入口位于图书馆所在教学楼的西南角,毗邻美术馆展厅的西侧次入口。这里曾经是堆放杂物的半室外廊道,建筑师将杂物清除,廊道仍然保持半室外状态,但引入富于表现力的新材料和色彩,塑造图书馆新的入口形象。

△橙色地面向外伸出,形成欢迎的姿态

新入口的外观简洁、明快,门头和新加的引墙采用白色穿孔板,与老建筑一起形成几何化的体块组合;入口内侧的墙面使用了橙色铝扣板,与之相连的地面采用同样颜色的环氧树脂。此外,地面向外延展,形成类似“红地毯”的欢迎姿态。朦胧的白色穿孔板与鲜艳的橙色一起,既和原有建筑灰、白相间的外立面相连,又形成强烈的标志性。

△新入口的引墙与原建筑天桥相互咬合

原室外场地中的树木被谨慎的保留,与新加入的建筑元素形成图底关系。天气好的时间,树影会落在橙色地面和白色穿孔板立面上,形成斑驳的图案,和穿孔板上的树形剪影形成呼应。建筑师希望带有强烈视觉符号性的新入口,可以为图书馆带来清晰的意象性(Imaginability)和传播力。

△场地中的树木光影洒在地面和墙体上

大厅:新的空间核心,链接图书馆、美术馆展厅,及其他教学空间的新枢纽

与新入口相连的是大厅,它是链接一层图书馆、美术馆展厅,二楼阅览室和其他教学空间的枢纽,也是未来此区域主要的公共场所。

△从二楼窗口看前厅

△从入口走廊看前厅

大厅由原建筑闲置的空间改造而成。此处原有一个疏散楼梯间,并集中有8根结构柱,对于空间和视觉感受影响很大。由于楼梯间和柱子都必须保留,因此建筑师因势利导的将大厅在此处分为前厅和后厅两个部分,将疏散楼梯和结构柱巧妙的隐藏在隔墙之间。

△前厅的墙面在二层有窗户,让空间适当渗透

改造后,前厅是一个梯形的高空间,它的北侧是图书馆流通书库,南侧是美术馆展厅,东侧是前厅的主立面(前厅与后厅之间的隔墙),图书馆新入口的通道从西侧与前厅相连。在未来的使用中,前厅会作为展览开幕式的主要空间,也可以在此举办多种公共活动。

△前厅与新入口联通

建筑师将空间的四壁尽量做的纯净,让空间保持完整性,为后续使用提供了最大的可能性。整个空间的色彩以白色、灰色为主,只有西侧入口处可以看到走廊的橙色。东侧、南侧和西侧的墙壁二层保留有窗口,既保证了窗口背后使用空间的采光,又使空间之间保持适度的视线联系和渗透。

△前厅为后续使用提供了多种可能性

屋顶是整个空间最为活跃的地方,建筑师使用了泰森多边形算法(Voronoi diagram)来生成高格栅的形态。高格栅采用了白色亚克力材料,在保证日照的前提下,又很好的起到了遮蔽屋顶结构和构造的作用。泰森多边形高格栅除了自身的视觉丰富性外,阳光通过它的折射和反射,形成的多变光影效果也为大厅空间平添了“变数”。在一天的不同时间段内,阳光和阴影以一种“不可预计”的方式撒入大厅空间内,影响着空间的气氛,使人对空间的感受不断变换,一直保持新鲜感。

△高格栅有效地遮蔽了屋顶的结构和构造

△前厅的色调,大面积的灰、白色和局部的橙色

△前厅中戏剧性的光影效果

后厅比前厅稍小,也是一个梯形空间。在使用上,后厅更多是休息和辅助功能。几组休闲沙发被摆放于后厅空间中,并利用原建筑楼梯间旁边的低矮空间设置存包处。后厅墙面和屋顶的处理与前厅相同,唯一不同的是用于遮挡楼梯间的立面。建筑师没有将楼梯间完全封闭,而是采用穿孔板的方式形成一个具有叙事性的界面。利用平面设计的手段,一个树形图案被呈现出来,暗示了教育“百年树人”的含义。

△从二层窗口看后厅

△后厅空间可供人休息

调整大小 18.2.jpg

△穿孔形成树形图案

阅览室:充分利用原建筑的空间属性,创造丰富、轻松的阅读体验

图书馆的阅览室是读者停留时间最长的地方,建筑师希望改造后的阅读室在满足基本功能的前提下,总体呈现出开放、放松的气氛。

△从流通阅览室可以看到庭院景观 

 改造首先从天花和地面开始。天花使用了深灰色金属网将原建筑凌乱的结构,及新增设的空调、灯具和管线进行隐藏,深灰色也和图书馆原有书架的金属构件相呼应。根据水平照度要求,新增白色LED灯呈矩阵方式嵌入金属网中,且外表面与金属网齐平。地面采用水磨石地面,简单大方,也满足图书馆建筑大荷载的使用要求。在完成了基础功能升级后,建筑师针对不同空间,采用不同的方式进行改造。其中最具特征性的是:一层的流通阅览室及外侧庭院,还有二层的阶梯阅览室。

△阅览室屋顶采用深灰色金属网吊顶

新的流通阅览室是一个规整的矩形空间,它的西侧和南侧有一处L型内庭院,种植有大量的竹子。由于避风,竹子生长茂盛、四季常青,是教学楼里的一处极有意境的场所。建筑师将阅览室南侧立面最大限度的透明化——使用整面落地玻璃+玻璃肋的方式,在保证充足阳光照入室内的同时,又将庭院景观引入室内。

△涂料、穿孔板和亚克力格栅构成空间的主要质感

△内庭院

△内庭院景观局部

庭院南侧的墙面是美术馆展厅的北墙,原墙面有参差不齐的开窗,既不利于展示艺术品,也使竹林景观的背景略显凌乱。建筑师将墙面的开窗封堵,立面统一刷成白色。这样的处理很好的营造了竹林的图底关系,读者从流通阅览室向外看:青竹、白墙、灰影共同构建了一幅带有文人气息的画卷。

△透明的界面将竹林拉入室内 

△流通阅览室

改造前二层阶梯阅览室最大的问题是:房间南北两侧有1米多的高差,屋顶也呈现为北低南高的折面。造成这个现象的原因是楼下空间是展厅,楼上空间是报告厅,机构上都有升板情况。此外,房间南侧高起的部分因为结构的原因,不能承载过大的荷载,因此长期以来这里都处于空置状态。

△使用中的阶梯阅览室

建筑师认为空间内的高差可以为多元的阅读体验提供支点。经过与使用方的沟通,最终一个层叠起伏的阶梯被塑造出来。阶梯各标高的高差和大小丰富多变,形成各类“微台地”。阶梯表面为木质材料,并配以软质的坐垫和靠背,为学生提供了不一样的阅读可能性。阅览室也可作为阶梯教室使用,阶梯则顺利成章的变为坐席。除了阶梯,阅览室里面还为读者提供了常规的阅读桌椅和沙发,从而保证了不同的使用需求。

△阶梯阅览室

△阶梯细部

△不同大小和高度的微台地  

结语:空间生产激发知识和艺术的生产

整个改造并不追求奢华,大部分动作都来自于对建筑原有问题的解答,及对必备功能的回应。但同时,建筑师也希望这次改造能为燕郊校区图书馆带来一些新气象,即所谓:借助空间的生产,来激发知识和艺术的生产。

改造完成后,图书馆已经于2020年5月重新开放,并举办了学术沙龙展和研讨会。知识和艺术生产的作用已初步显现。


项目信息

名称:中央美术学院燕郊校区图书馆改造

地点:河北省廊坊市三河市

业主:中央美术学院燕郊校区

主创建筑师:何崴

设计团队:陈龙、华孝莹、李婉婷、沈星逸(实习)、计然(实习)、李虹雨(实习)

施工图设计: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深化设计总负责人:孙燕

建筑专业:李礼

装修专业:马国辉

结构专业:郭申

暖通专业:陈一玫

电气专业:宁科

施工单位:江苏金祥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总建筑面积:2900平方米

设计时间:2018-2019年

建成时间:2021年4月

摄影:金伟琦

]]>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1/07/49657.html/feed 0
华东理工大学陇上书店建筑更新—光与记忆的场所重塑/畎亩建筑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1/07/49543.html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1/07/49543.html#comments Fri, 02 Jul 2021 02:46:36 +0000

编者按:近期, 整理筛选了十二例优秀的大学校园内建筑,将于本周陆续在 网站中发布,希望能够给读者带来系统性学习的机会。

此次分享的项目位于华东理工大学,这是校舍内的建筑更新项目,是对校园内改建项目如何沟通历史和当下、融入校园生活的解答。

项目特点:

1.  目的改造旧建筑,提升校园公共空间参与性;

2.  光线运用 虚实光影的多种运用手法_加深室内外视觉上的沟通;

3.  材料: 双层U型玻璃、磨砂亚克力板等不同透明度材料的穿插使用增加空间的通透性;

4.  开窗: 窗洞的大小、形状丰富多变;街头转角处形成室外窗下座,增强室内外互动。

△陇上新生 ©WDi

01 项目缘起

循着青春河畔,漫步于华东理工大学徐汇校区内,项目坐落在河、桥、路的交汇处,晨园(艺术与传媒学院)与图书馆分列西北,原建筑是两层四坡顶老旧小楼。作为校园历史环境中视线与流线聚焦的重要节点,学校希望其更新后是兼有 “书店、咖啡、文创、沙龙”等复合功能的校园重要公共空间,名为“陇上书店”(晨园店)。

△陇上书店两面临河,三面临街,点亮校园 ©WDi

02 大学校园更新的挑战

在当下校园历史环境的更新中,仅仅风貌统一与功能实用已不能满足未来校园的空间需求。身为教育者与设计者,我们一直在思考如何更新并构建一个面向未来的大学校园,让开放、共享、复合的校园环境促进科艺融合,达成环境育人的目标。

△艺术气息渗透到理工校园 ©WDi

改造教育公共空间的实践或许更需要感知力与艺术性的介入,因循场地势能,梳理场所记忆,在有限的创新框架中,营造一个尽染艺术,文化与记忆的空间容器,一个无边界交流互动的非正式学习场所。探索如何与校园肌理融合,界面如何以不同语言与校园室外环境互动,创造一个激发大学社区活力的空间媒介。

03 场地记忆

初入场地时,残破现状中充满仪式感的旋转楼梯触动人心,它驻于街角环视青春河畔,凝结了廿年华理人的集体记忆;但鲜有人踏上楼梯走上二层,原建筑的金属坡顶低矮且结构损坏,仅作仓库使用;一层空间隔墙多,采光差;因此在提升空间与结构品质之余,我们以光为媒介重塑场所记忆。

△改造前建筑外观 ©WDi

1625193007103163.gif

△改造策略 ©畎亩建筑

04 光之容器

建筑容纳着光,如同乐器捕捉音乐,“梯、墙、顶、窗” 作为基本的建筑元素,在此处以光为媒介,转译内外语境的空间艺术装置。趣味性和艺术性的植入,让光影在虚实之间与身体产生互动。

△捕捉光的容器 ©WDi

梯——包裹身体的光

原混凝土旋转楼梯虽破旧,却在河畔与道路转角处,如雕塑般凝集了一个时期的集体记忆。为梳理流线同时重塑记忆,我们将其结构转换为室内钢楼梯,赋予“华理蓝”的色彩属性,并在外侧界面以双层U型玻璃构筑半透轻盈的介质。

△轻盈的U玻,工业感的钢楼梯,手工感的梁柱 ©WDi

内观,U玻的物质性近乎消失,只留下由光演奏的琴弦;拾级而上,与时幻化的温柔光线包裹着身体,似是重温旧日时光,为通往二层沙龙区平添几许沐浴圣光般的仪式感。

△U玻捕捉的光包裹着身体 ©WDi

遥望,不同光线下的漫反射雕琢出蓝色旋梯的朦胧质感,楼梯上人影摇曳,暧昧而动人,演变为人与光互动的艺术装置,重新营造了“看与被看”的视觉焦点。校园的场所记忆再生,功能性的楼梯升华为形而上的精神空间。

△U玻掩映下,旋梯朦胧暧昧的影像 ©WDi

1912年,马塞尔·杜尚尝试在画作中表达时间而创作《下楼梯的裸女》,U玻对光影的折射也让时间仿佛在空间中延展。

△《下楼梯的裸女》& 杜尚下楼梯 图片来源于网络

△在街角处,建筑成为“看与被看”的视觉焦点 ©WDi

墙——捕捉光的界面

有趣的是,书店西墙与晨园之间有两米宽狭长缝隙,不禁想到江南古典园林中因地制宜而设的采光狭院;为捕捉这抹狭长的天光,我们借助多种材料将整面的实墙置换为多层而连续的半透明介质,形成以阴翳为基调的“四面厅”。

△半透的墙体使通透的空间四面光影 ©WDi

以木方为结构框架与聚碳酸酯板,磨砂亚克力板榫卯相接,构成一整面14米长的半透明展柜界面。

△半透的柜体榫卯相接,光影律动 ©WDi

不同透度柜体中植入大小不一的透明孔洞,透明度微妙转化中,开放的界面捕捉释放了跳跃变化的光影。渐变通透的格窗悄悄吸引人窥探对面艺术实验室在发生着什么,偶发性的互动触发了探索的欲望。

△半透明柜墙引发内外的窥探与互动 ©WDi

书店内部以几片半透明柜体作为隔墙,提升了空间整体通透性,视线在空间中蔓延,人影晃动,书籍层叠,交织如一。

△半透明柜墙与隔墙配合,空间整体而流动 ©WDi

顶——倾泻光的装置

老楼四坡顶使二层空间局促而昏暗,结构经久损害较重,我们再三思虑,为满足党建会议和学术沙龙的特殊功能,将部分屋顶抬升,三面设侧高窗,引入有力光线,塑造略带崇高感的内向空间。

△光线的力量带给空间崇高感 & 漫步的光线赋予空间生命力 ©WDi

在白天的不同时间中,锋利的光影如时针漫步,从不同角度斜切打破空间,与人影引发空间对话。发光天花以杜邦纸代替普通灯膜以保证空间的整体性,杜邦纸绷紧时产生的褶皱呈现出意外的手工感,夜间形成带肌理的整体发光顶面。无论白昼与夜晚,这个倾泻光的顶层装置均为高质量的集体活动营造了特别的空间氛围。

△光线下,透出肌理的杜邦纸 ©WDi

△夜幕下通体发光的的界面与光溢出的顶 ©WDi

窗——诗意互动的存在

窗是链接人、街道、自然的诗意存在。我们解析了各扇窗联通内外空间的不同需求,探讨了不同窗洞尺寸与形式,及开启或固定的方式,同时限定不同的坐与观的行为,呈现出对坐窗、背坐窗、落地窗、窥探窗、转角弧形窗,侧高窗等一系列窗的语言。

△光影下的窗与梯 ©WDi

△弧形窗的树影,侧高窗的天空,与U玻的春意朦胧 ©WDi

△折叠窗吸引人内外互动 ©畎亩建筑

在空间界面上调节视线,光线,行为的联通范围,南侧朝向喧闹的迎宾路采取窄窗,东侧朝向青春河则尽可能开敞通透,北侧与晨园之间形成室外窗下座,将城市街道的日常带入校园。这些窗或抒写了绿影长卷,碧天飞鸟与水街喧嚣,或激起了隐秘探索,街头观望与偶发互动。

1625193773723353.gif

△窗洞的光影变化与室内外空间的互动 ©畎亩建筑

△弧形落地窗的河畔画面,顶面、梁、柱的手工痕迹 ©WDi

05 场所记忆——手工建造的过程

施工中老楼吊顶拆除后,顶面呈现出最初建造时浇筑的木模混凝土凹凸肌理;待结构加固后,我们又惊喜于梁与柱包钢的秩序感及手工感与混凝土木模肌理产生的奇妙碰撞,于是现场决定保留90年代混凝土浇筑及改造结构加固的建造痕迹。

△施工中,拆除吊顶,结构包钢加固后 ©畎亩建筑

但并非直白的留,而是用细腻的暖白色涂料覆盖顶面及包钢,赋予整体空间暧昧统一的调性。这与混凝土柱凿除旧面层后的露骨料粗糙肌理,在空间中不断重复延伸,产生戏剧性的冲击。连续性、多层次叠加的手工痕迹,新与旧,显与隐的对立并置,暗示了建筑的历史,同时构成新的场域能量。


△刷白的包钢与粗糙混凝土形成戏剧性的视觉冲击 ©畎亩建筑

△在通透流动的空间中,如行走在建造与记忆的隧道中 ©WDi

06 艺术与活动的活性植入

为达到空间整体流动性,我们设计了自由组合的可移动家具——单侧滚轮的耐候钢展柜,依不同活动内容,或随性组合展示文创产品,或有秩序感的阵列组合形成特殊的展览空间,空间流线灵活变化,

触发偶发性的观看和交流。原本耐候钢背面的渐变肌理被巧妙设计,随意有趣的表面无意中赋予空间动态的艺术氛围。

△耐候钢淬火的肌理 ©畎亩建筑

1625194123847676.gif

△半透明界面的光影变化与展示空间的灵活使用 ©畎亩建筑

考虑到书店的信息展示,我们延伸了顶部藏设备、桥架、灯光轨道的木质整体网格化系统,在咖啡制作区上部预留了数块黑色画板,在另一侧预留了双层亚克力海报板。可拆卸的设计便于根据不同活动更替展示内容,与学校师生合作,进行商品信息或文艺展示的艺术创作,作为产学研一体化的试验。

△与艺术与传媒学院合作的黑板画活跃了空间氛围 ©畎亩建筑

△半透展柜后隐藏的洗手间 ©WDi

07 畅想进化:华理未来校园空间再生计划

如今陇上书店亦融入校园整体氛围,与晨园并行开放的街道界面,让艺术文化的日常活动蔓延渗透至周边校园空间。

△改造前建筑与晨园 ©畎亩建筑 & 改造后陇上书店与晨园 ©WDi

△华理未来校园空间再生计划 ©畎亩建筑


技术图纸

△一层平面图 ©畎亩建筑

△二层平面图 ©畎亩建筑

△屋顶平面图 ©畎亩建筑


项目信息

项目名称: 陇上书店

建筑事务所/公司/机构/单位: 畎亩建筑设计事务所 A.C.R.E Atelier

事务所/公司/机构/单位网站:

联络邮箱:yinshun.caup@foxmail.com

公司所在地:上海·徐汇

项目完成年份:2021.04

建筑面积:260平方米

项目地址: 上海市徐汇区梅陇路130号   华东理工大学徐汇校区

主创建筑师: 尹舜

主创建筑师邮箱: yinshun.caup@foxmail.com

摄影师:  WDi      

摄影师网站:

摄影师邮箱: w_dimension@163.com

设计团队: 尹舜、师琦、卢欣和、朱思怡、续爽

委托方: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照明设计: 杨秀

施工方: 住安集团

]]>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1/07/49543.html/feed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