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垂直重构 - //m.stpapt.com 我们塑造了建筑,建筑亦塑造了我们 Fri, 20 Sep 2024 01:15:24 +0000 zh-CN hourly 1 http://wordpress.org/?v=3.8.4 北京人大附中航天城学校 / 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1/09/49975.html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1/09/49975.html#comments Wed, 22 Sep 2021 09:16:20 +0000 2_01-校园鸟瞰-自然和城市的交界__The_bird's_eye_view_of_campus_-_a_junction_between_nature_and_city©夏至.jpg

人大附中航天城学校位于北京西北区域的一处城市和自然的交界线上,其周边环境和教育变革的力量一起赋予了校园对话、自由的基调。校园同时还面对规模和土地、现状和未来、文化和科技、校园和社区等现实问题,我们希望校园在传递自身存在的同时,能够建立一种融合的语境来回应这些诉求。

1_feature.jpg

垂直重构
我们尝试将校园进行垂直重构,以解决办学规模和土地稀缺的矛盾:最大化利用地上空间的同时充分发掘地下空间,将对日照没有强制需求的大型场馆置于地下,通过下沉庭院解决其通风、消防等问题,这样大型场馆可独立面向社区开放,且不会对地上造成干扰,地上以教学、办公、住宿为主,相对静谧,整个校园动静有致。此外,地下具有良好的节能环境,可改善大型场馆的高能耗问题。

文化的有形转达

我们尝试通过 “建筑语言”对校园的两个文化主题——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和北京航天城——进行转达:建筑主体材质中的红色砌块砖隐喻着人大附中的传承,而白色铝折板隐喻着航天科技的发展,更重要的是在二者间形成很多过渡、异化的空间,将会是生发出未来学习行为的地方。

10_08-小学楼人视_Primary_school_building©夏至.jpg

消解边界
校园是学习者和教育之间的介质,具有多重功能,我们更倾向于功能间的混合而非清晰的界定。通过取消墙和门等物理界线,使空间更灵活和透明,以促进学习者的创造、沟通、协作和分享,把空间的支配权更多地还给人,以实现让空间鼓励学习。

在室外,我们在地面、首层顶和下沉庭院三者间设置了多处景观大台阶,以消解建筑和场地的边界,景观大台阶成为了孩子们“蓝天白云的课堂”。

期待

我们期待校园成为一个对话和融合的有机体,具有明晰的逻辑构架和多样的功能空间来支持教育,并且可以超越时间和有形,同学习者、使用者乃至同社会一起不断成长。


项目图纸

△区域位置图

29_28-设计生成图_Design_generate©BIAD.jpg

△设计生成图

△总平面图

△一层平面图

△二层平面图

△地下一层图

△地下二层图

△小学楼平剖面图

△综合楼平剖面图

△综合楼、体育馆、冰球馆剖透视图

△综合楼、报告厅剖透视图

△砌块砖外墙剖透视详图

△铝折板外墙剖透视详图


 项目信息 

建筑设计: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

面积:80893 m²

项目年份:2019

摄影师:夏至, 周梦

主创建筑师:王小工、王铮

设计团队:贾文若、陈恺蒂、张丹明、高诚、丁洋、何亚琴、卢植、胡英娜、杨晨、李楠、李轶凡、甘露、淮凯峰、李少鹏、杨凯、周梦

结构设计:江洋、孙珂、李婷、康钊

设备设计:鲁冬阳、樊华、冯艳楠、刘芮辰、李曼

电气设计:赵亦宁、宋立立、贾路阳、夏子言

委托方:北京市海淀区教育委员会

地点:中国,北京



]]>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1/09/49975.html/feed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