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场所 - //m.stpapt.com 我们塑造了建筑,建筑亦塑造了我们 Mon, 11 Nov 2024 01:14:04 +0000 zh-CN hourly 1 http://wordpress.org/?v=3.8.4 大道非形-不受风格约束的建筑 / aoe事建组的建筑实践之路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1/10/50014.html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1/10/50014.html#comments Fri, 01 Oct 2021 14:57:51 +0000 aoe事建组成立于2016年,名称取自于美国建筑大师及理论家Bernard Tschumi 的一句名言 “there is no architecture without event”。 

这句话中所蕴含的建筑哲理是aoe事建组在建筑实践中的核心理念。aoe事建组是在飞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成长起来的设计力量,充满着活力,在设计中摈弃浮夸且毫无意义的装饰外表,不断探索使用者与建筑空间之间的关系。aoe事建组追寻的是构建富有逻辑性的建筑空间,包括材料、结构、工艺等,反对一切肤浅的形式主义设计。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是aoe事建组一直秉承的设计理念,不拘泥于形式,从而激发出多元化的“建筑事件”。

aoe事建组在过去的四年多里,开拓出了一条独特的创作之路。此次六个精心挑选的代表作品表达了对人文、艺术、自然、技术及材料创新的思考。每一个建筑都针对所在的城市、文脉、环境、地形、社区进行研究和定位。为业主解决问题的同时,让建筑为人们生存环境做出积极的引导和贡献,为使用者创造美好的生活、工作空间。 、

在建筑的演化过程中,形式(form)成为了逻辑衍生的结果,事件(event)的激发成为逻辑之源(origin),不同的项目衍生过程中受影响的因素(factor)差异也注定了不同项目的最终成果的形式(form)上的不固定。这些都成为了aoe事建组鲜明的特点。

aoe事建组的观点是建筑不是被建筑师定义的,风格与流派都是建筑师对客观世界的主观认知。在满足基本功能需求的基础上建筑可以有无限的可能性,建筑师只是在发现这些可能性,并且用专业知识去实现。

以下六个项目,展示了aoe事建组如何打造激发事件的场所。

01 融创国宾壹号院

1.jpg

项目介绍

项目类型:商业建筑

项目地点:重庆

建成状态:已建成

建筑面积:2000㎡

设计师通过使用新型技术、材料、观念提炼出中国建筑文化的精髓,创造全新的适应时代发展的中国建筑形式,让中国文化在建筑、空间中得以回归和呈现。国宾壹号院既是售楼处,又是幼儿园,需要融合两个不同空间功能的需求,在满足幼儿园的功能需求的同时,也表达出中式建筑的禅意,为商业建筑赋予了文化属性。

区别于西方以砖石为基础,强调几何造型的建筑,中式建筑更注重表现建筑构造的逻辑之美。传统的中式建筑通过柱、梁、斗拱、椽等构件,以及屋顶的弧线,一切遵从自然的力学法则。这个项目运用了中式建筑的审美哲学,打破传统材料的局限。

采用现代金属材料在建筑外层增加可拆卸的环保表面,结合金属自然垂落的特性,呈现飘逸灵动的弧线。出挑的屋檐所形成的灰空间与周围的自然环境融为一体,表达人与自然共生的状态。采用绿色环保的半透明金属幕帘材料,将内外空间的视觉呈现作内敛优雅的过渡,半透明材料的若隐若现丰富了空间的层次,同时起到了节能环保的遮阳功能。

02 重庆山晓示范区-漂浮在云端的东方意境

10.jpg

项目介绍

项目类型:商业建筑

项目地点:重庆

建成状态:已建成

建筑面积:1026㎡

项目位于重庆南山,一个可以代表重庆文化的符号。【山晓示范区售楼处】的设计理念是“向土地学习”,以南山土地肌理为灵感,打造一座推陈出新的生活美学馆。从远处看,它像是一个被安放在南山里的玻璃盒子,与连绵的山体相融,静谧和谐。

“径抱幽山,居然城市间,于出世与入世之间,与自然坦然相对,追求诗意宁静,返璞归真。”这种生活意境是身处繁华都市人们的向往,也是设计者的初心。以南山传统建筑文化与自然山水作为设计基调,运用现代技术和艺术创作将其转化为建筑语言,由此呈现归隐意境。

主体建筑小巧精致,天然去雕饰,与自然融合。外立面将冲孔板作成百叶形态悬浮于幕墙四周用于遮阳,呈现的绵延起伏,似于南山的云雾。建筑的幕墙安装了定时喷雾装置,启动装置时,雾气在建筑周围萦绕,使建筑自然“隐”于南山之中。与城市的喧嚣不同,身处此处可以感受到安静、祥和,让人们慢慢放松下来。

我们研究了山地建筑的特点与规模,结合当地居民的居住习惯、设计适宜的尺度和开放自由的公共走廊,营造尽可能多的人与自然之间的融合场景。建筑外立面的色彩使用来源于传统民居,阳光照射在建筑上呈现出的自然光影,与周边环境相得益彰。

03 菏泽广州路壹号院

23.jpg

项目介绍

项目类型:商业建筑

项目地点:山东菏泽

建成状态:已建成

建筑面积:1560平方米

24.jpg

随着快速发展的城市化进程,越来越多的开发商进入三四线城市拓展市场。展示中心自然成为开发商们展示品牌实力和设计理念的重要载体。开发商希望通过优秀的设计来吸引客户,同时能够推动产品的销售。

25.jpg

大部分展示中心往往功能单一,且在完成售楼功能后经常面临被拆除或者重新改造,导致严重的资源浪费。本项目希望通过有别于传统展示中心的设计,为当地打造一个标志性公共建筑。

项目地位于菏泽市开发区的广州路与闽江路交汇处。借由特殊的地理位置,再通过人性化及可持续使用的设计,带给当地人们的是一个与众不同的、令人触动的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理念来源于上世纪二十年代的艺术形式至上主义,旨在表达处于信息时代的物理空间与虚拟空间的关联性。

28.jpg

当下的信息时代,越来越多的行为在网络的虚拟世界中完成。与此呼应,空间中的体块设计有意呈现出一种不稳定的“漂浮”状态,像是与玻璃表面碰撞后留下的痕迹。

29.jpg

展示中心的外立面使用高透的落地玻璃窗,使充满活力的内部空间可以被一览无余,由此吸引室外的人群。

30.jpg

空间内部大量使用了反光度不同的不锈钢金属板,展现了体块、光影、色彩及材质等多元的形态,仿佛置身于虚拟世界。

31.jpg

基于对展示中心的重新思考及解构,摆脱了仅用于销售房产的单一的空间功能,全方位地为当地的民众服务,引领人们对生活品质的不断追求,感受生活中无处不在的美好。

32.jpg

 04 重庆融创壹号院

33.jpg

项目介绍

项目类型:商业建筑

项目地点:重庆市渝北区

建成状态:已建成

建筑面积:3210.56㎡

34.jpg

项目位于重庆主城核心区,依山而建。设计师结合了原本的建筑以及地形、环境等因素对建筑进行升级改造,为建筑空间增添了丰富性。

整个建筑看上去似乎不像是一个售楼中心,而是一座位于社区的公共艺术中心。设计师以山石形态为创作根源,突破传统的围合模式,创造流动的视觉感受,打造一个极具辨识度的雕塑型建筑。设计师将材料进行了组合使用,例如:罗马洞+亚克力棒、玻璃+金属,通过穿插、对比的设计手法,以及光影的合理利用,营造出梦幻般的视觉体验。

主入口采用钢结构铆接的形式,三角支撑首先形成了既简单又轻盈的构建。在此基础上通过点式夹板和扣盖压槽的联动运用,实现了玻璃盒子的通透性,结合立面将近8米的玻璃悬挑,使整个建筑更具灵动。建筑四周的墙体,运用大量的钢柱悬挑,并使用复合板材降低整体荷载。

“千纸鹤”概念的设计则是运用了不锈钢片状的板式龙骨,利用角度的微差,使建筑内部呈现大开大合的韵律。建筑外部的炫彩铝板通过折面变化的挂接方式在造型上实现飘逸和炫目的效果。由此达成内外的相互呼应。

设计师通过图解重庆的建筑与自然、建筑与社会、建筑与人之间的联系,增强售楼中心的空间叙事性。重新定位时下的生活方式,希望以建筑为载体,激发出更多有意义的城市故事,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不同的启发。

49.jpg

05 水发信息小镇产业中心–旷野上的玉石

50.jpg

项目介绍

项目类型:商业建筑

项目地点:山东济南

建成状态:2020年

建筑面积:5200㎡

项目位于济南长清经济开发区,该区域还没有被大面积地开发,周围杂草丛生的农田里遍布随意搭建的高压电线。为了与周边环境作区隔,设计师打造了一个从外至内反向延伸的空间。设计灵感源自于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流”。四个“石块”建筑体由白色冲孔板组装而成,形态相互交错,呈现出纯净淡雅的文化气韵。北侧沿街的立面像是山间瀑布,立于绿植景观之中,看上去清新脱俗。

54.jpg

建筑功能分为售楼展示、产业展示和办公。为了弱化杂乱环境带来的视觉影响,在西侧主入口四周设计了几何感的景观坡道,人们通往建筑内部的过程中,视野会逐渐被地形抬高处遮挡,从而聚焦到建筑本身。建筑最外层使用的是冲孔板表面,将整个建筑笼罩其中,透过不规则的缝隙与外界贯通。建筑体相互交接之处自然形成建筑的入口。

在白色冲孔板的覆盖下建筑若隐若现,夜晚灯光打亮整个建筑,透过冲孔板散发着光,像是旷野中矗立的玉石。景观设计与济南“泉城”的盛名相呼应,沿着主干道的展示面使用了跌水设计,从4米高的石阶上层跌而下,并设置了一座连桥。外侧是涌动的跌水,内侧是宁静的水面,动静相宜。

室内空间延用了冲孔板元素。在4层通高的中庭设置为沙盘区,成为整个空间的焦点。由天窗进入的自然光线、围合的冲孔板上的观景窗均为空间增添了丰富性和互动性。一层为售楼中心。主入口和多功能休息区的墙面设计是建筑形态由外至内的延伸。中庭上空的两座连桥将不同楼层连接激活,镜面不锈钢材质的表面反射出整个空间,幕墙上的观景窗,方便来访者俯瞰一层沙盘,也使得空间显得更加宽敞明亮。

二层为产业展厅。室内的立面依据建筑轮廓进行设计,墙面呈折纸形态,与建筑语言统一。“石块”元素贯穿展厅,入口接待区及各个展示空间被串联起来,通过墙面的转折,使空间特性多元化。

建筑、景观和室内的一体化设计使整个项目浑然天成,与周边环境形成反差的同时也成为整个区域的焦点,不仅满足了建筑空间的展示性,也将带来更多发展的机遇。

06 中意文化交流城市会客厅

项目介绍

项目类型:文化建筑

项目地点:成都市天府新区

建成状态:建成   

建筑面积:1695.8㎡

天府之国成都有着4500年的文明史、2300年的建城史。在13世纪,马可波罗的足迹来到了成都府,廊桥、锦江、蜀布成为他游记中浓墨重彩的一笔。近年来,在“一带一路”战略部署的大背景下,成都天府文创城的规划营运而生,中意文化交流中心正是重要的组成部分,旨在搭建两国文化交流、文明互通的平台。项目位于距离成都市中心约36公里的文创10路北侧,紧邻天府大道,展厅平台可对望东侧的创意组团项目,以及雁栖湿地自然景观。

建筑师希望在中西文化差异的形态中找到两者的交点:设计元素提取自中国自古用以馈赠国外使臣的“如意”,以示缔结友好关系,寓意两国国泰民安。意大利馆则从意大利最具代表性的广场汲取设计灵感,打造一个城市艺术客厅。从古罗马的拱券、穹顶中提取设计元素,用多个圆形广场围合串联成丰富多变,动线流畅的使用空间,满足展览、会务、接待、餐饮等多功能要求。

墙面通体使用纯白色,建筑在阳光下,被照射出立体光影的效果。大面积的玻璃让室内空间向外无限延伸,与室外形成动态的四季壁画。设计师借由墙面材料的变化,打破室内外的空间界限,与周围的自然环境相互融合。建筑与自然和谐统一,在于对自然资源的使用,也在于对自然环境的保护。两侧展馆均设计了顶部采光,使光线均匀分布在室内外。建筑材料选取low-e玻璃、本地木材、屋顶绿植等降低了建筑能耗,实现可持续建造。

以展馆为核心串联起周围生态林盘。圆形空间分为室内和广场两种形态。入口的喷泉广场由3个室外半圆形围合而成,意大利广场则由罗马拱圈废墟环绕而成,广场与室外剧场分别再现典型的意大利城市广场形式。穿过檐廊到达意大利广场,沿弧形楼梯拾级而上,到达屋顶两处圆形花园,通过自然植被与石材的对比,两处花园一东一西,相得益彰。从屋顶往下经由文化长廊,或踏过水塘之上的汉白玉步汀,到达东侧的中华文化馆。两条路径寓意介于东西方之间,陆地和水上的丝绸之路。

空间规划方面,设计师为布展展示预留了最大弹性的利用,建筑的高低错落让访客站在不同高度观览不同的景致。室内空间用10个大小各异的圆形墙面打造出流畅的动线,除圆形实墙外,室内外边界皆为通高玻璃,形成室内外的视野统一,室外景观可作为展览的一部分。

室内3处圆形空间分别为会客大厅、多功能厅以及多媒体展示厅,环绕于中央展厅进行布局,会客厅周围设置了水景和雕塑。另外,通过墙面的开洞设计掌握空间的采光和氛围。

]]>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1/10/50014.html/feed 0
从李焕英说起,回到八十年代的建筑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1/03/49057.html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1/03/49057.html#comments Mon, 22 Mar 2021 09:58:19 +0000 “若干年后,人们将会为这一年代而怦然心动。”出版于1990年的一本书,《中国80年代建筑艺术》,开篇写着这么一句话。



大年初一,当《你好,李焕英》用最朴实无华的拍摄手法把最纯粹的亲情带到影院,我们似乎又体验了一次怦然心动的感觉。

_0 (3).jpg
△电影《你好,李焕英》海报

而这种感觉,在过去《芳华》、《归来》、《乘风破浪》,最近的《大江大河》《山海情》里重复地牵引着我们模糊的记忆。穿越的桥段从十年前为了满足我们对古代的想象,在这几年逐渐变成了对改革开放之后的怀念。
 
80年代,发生了什么故事?每天都在承载这些故事的建筑和城市又是什么样的形态呢?

_1 (3).png
△电影,李焕英》剧照

在讲述它之前,我们就不得不先回忆得再久远一点,50到70年代,中国的城市是什么样?
 
开国之后,中国建筑是排斥现代主义的。支援中国的苏联专家高喊“方盒子代表的便是资本主义”,于是1953年《人民日报》说,“以资产阶级思想为指导的设计原则一切服从于资本家追求个人最高利润为目的,设计人员受资本家雇佣,为实现资本家意愿而设计,资产阶级的设计思想是短视的,没有国家和集体的观念,又常常使保守落后的。”
 
所以,集体主义的工作模式、民族和复古的设计符号成了那时建筑界的主流。

中国式大屋顶在公共建筑上极其流行,不过因为集中力量建造时把控严格,造价也高,那时的大屋顶倒也充满了观赏性。今天我们还常常能看到一些新建的大屋顶,却已经不再像那么细致,而显得粗制滥造了。
 
_2 (5).jpg
△重庆西南大会堂,1954年建成,建筑师张嘉德

_3 (5).jpg
原南京航空学院教学楼,1953年建成,建筑师杨廷宝 

_4 (5).jpg
△北京站,建成于1959年,建筑师杨廷宝、陈登鳌主持,国家建工部第一建筑设计院和南京工学院合作承担设计。
 
可是这种复古的建筑在60年代中后期又变成了被批判的对象,象征传统和古典的东西都会被打上封建势力的烙印,中国建筑停滞不前,一些类似火炬、党徽等具象化的建筑成为了那时的象征。
 
也就是说在80年代之前,那个被称为“自律时期”的年代,为了塑造共同的民族信仰,中国城市里的建筑大部分时间并没有迎合西方现代主义的潮流。

中国跟随着苏联的脚步发展盛大、宏伟的革命建筑,它们外墙浑厚,材料粗野,建筑并不太高,但占地和体量总能带来震撼,洋溢着社会主义的集体意识。

也许中间出现一些更具有现代特征的代表作,但很快又被瞬息万变的社会意识所抛弃。
 
_5 (3).jpg
 北京电报大楼,1958建成,建筑师林乐义、张北平,北京电报大楼明信片 图/北京日报

时间到了我们今天怀念的重点,80年代。同形容那个年代的美好词汇“希望”“开放”“自由”一样。此时的建筑思潮也发生了美好且巨大的转变。


在这个过程中,城市里的建筑形式不再拘泥于纯粹古典的东西,也逐渐摆脱梁柱结构下厚重的墙体,它们越来越轻盈、越来越高、也越来越简洁。

这一切从对外开放联系最紧密的建筑开始,比如机场和饭店。

_6 (4).png
敦煌机场候机楼,刘纯翰设计,辛明华1987年8月7日 拍摄

当时的北京官员邀请了贝聿铭设计香山饭店,贝聿铭想带来的是既区别于苏联风格,又不同于西方现代主义的建筑,以此给当时处于迷茫期的中国建筑带来新的方向。

然而这个设想并没有完全实现,大多数时候,中国依然选择走西方的道路。

_7 (2).jpg

△香山饭店,贝聿铭设计,1982年建成


1983年,长城饭店落成,建筑的玻璃幕墙、共享中庭、电梯、餐厅等新的概念冲击着中国建筑,从此,这些配置成了中国高级酒店的标准模板。


_8 (2).jpg

长城饭店,1983年建成


_9 (2).jpg

建国饭店,1982年建成




_10 (2).jpg


碧螺塔,1988年建成,建筑师刘托设计,汽车之家网友 雄鹰王浚拍摄



_11 (2).jpg
华东电业调度大楼,1987年建成

社会欣欣向荣地朝着前方大步迈进,那时人们对城市的想象同对国家的想象一样,只有未来没有过去。

然而,这些“开放”和“欣喜”并不是今天我们对八十年代过度憧憬的原因,也不是我们对那时的建筑心动的理由。

从改革开放到今天,在不断西化的过程中,城市、建筑、资本、互联网共同塑造的生活却逐渐剥夺了我们的情绪。面临各种现代焦虑的人们,越来越试图回归最初、最传统的感情。

所以,我们才开始通过影视作品和建筑回忆80年代。

_12 (2).jpg
电影《归来》剧照

80年代是一个开放和传统的暧昧期。人们既对未来充满希望,又还处于传统家庭和社会关系的意识中。自律时期所塑造的集体生活的理念,还影响着社会的生产和创造模式,特别是那时候的工业。

钢铁厂、化工厂们不像城市里那般受制于复古主义的装饰,相反,为了效率和功能,它们继承了一部分包豪斯的风格,既简约,又庞大,足以把消化庞大的工人群体。
 _13 (2).jpg
电影《钢的琴》剧照

工厂的宿舍楼像是一个集体社会,它们孕育着和平但困顿年代的革命友谊。

在去年的一本关于山西80年代的回忆书籍《闹城》中,作者苏丹刻画着他幼年时在太原经历的细致又绵密的生活碎片,既没有赞美,也没有批判,但是那些真实、粗暴、荒诞又温情的故事好像就深深镶嵌于无数低矮的乡村小屋和庞大的工人宿舍中。

_14 (2).jpg
贾樟柯电影《站台》剧照

如果我们带着这种怀旧的情绪再去审视80、90年代为背景的作品,会发现无论是电影里的故事还是故事里的建筑场景,它们总能勾勒出一种独特的情感:

《三峡好人》船坞上煤矿工人寻找女儿的困顿,《hello树先生》小宅院内那个被集体压抑到发疯的树先生所经历的绝望,《钢的琴》废弃钢铁厂里一个平凡父亲对女儿的细腻。

_15 (2).jpg
电影《三峡好人》剧照

这些影视作品所探讨的问题与我们今天希望建筑追求的独特性不谋而合,它们有着相似的内核:土地情感

这是属于中国人特有的场所精神。

_16 (2).jpg
电影《山河故人》剧照

在《山海情》的视频中,弹幕里对着那片贫瘠的土壤、低矮的夯土房、空旷的大戈壁叫好,当然不是歌颂清贫,而是视频前的人们想念起那时的纯真。
 
西方的城市高楼林立,东方的建筑日趋一致,在中国西北的村庄里,依然还只是原始棚屋和夯土矮房。
 
这样简陋的场所,什么样的主义和手法都没有意义,没有任何刺激他们感官体验和精神升华的要素,但是他们对那些简陋建筑的感情却无法割舍,以至于一开始他们根本无法承受离开这片土地的情感代价。

_17 (3).png
△电视剧《山海情》剧照

这种土地情感贯穿于当时人们所依靠的建筑中。它与我们只是走马观花地去打卡某个建筑截然不同。我们不仅无法回到那个年代,连对当下新建筑是否具备强烈的情感都很难下结论。

即使我们回到《都挺好》里的老宅,回到了《芳华》的火车站,回到《你好,李焕英》的化工厂,我们也很难找到自己与这些建筑及环境更深的关联。

它们像是陈列在博物馆里的展品。人们只能通过这种方式去纪念这些建筑的死亡。

_18 (1).jpg
《你好,李焕英》中的化工厂原型襄阳卫东厂
 
从80年代的建筑里,我们从透过“开放”的字眼依然能看到那身后还有着改革前工业化建设的巨大身影,那些厚重的砖墙,落后的承重结构,生锈的铁件和单调的组织流线,并没有特别值得传承的建造经验。
 
但这些笨拙的建筑却在不断牵引着我们回到一个个独特的故事和集体的情感中。
 
建筑承载了更多矛盾、冲突和温情,导演们在它们身上解构着原生家庭的矛盾,寻找遗失的感情。

我们为当代住宅感到焦虑,传统家庭瓦解带来的自由感和疏离感强烈地碰撞着,建筑似乎不再是承载冲突和故事的容器,而更像把我们锁在城市的牢笼

_19 (1).jpg
公寓之城,首尔。一个无比繁华的国际都市,却也是“寄生虫”遍地的凄凉之地。

为电影流泪,打卡那些已经没有了灵魂的建筑,确实缓解了我们的空虚,正如现代城市建筑以及娱乐方式所带给我们的短暂欢愉,像是精神毒药一般,却给不了长久的寄托。

我们擅长制造一个个别出心裁、或是虔诚或是惊艳的作品,迷恋于游览时的喜悦。

现代建筑为我们提供了越来越多的选择,它们的理论和实践都已经足够丰富。这当然让人惊叹,也确实值得我们赞美。然而,在这种对多元化的赞美里,我们是观赏者,是这些璀璨建筑的客人。

我们与它们之间大多时候缺乏故事,或者更生动的剧情。

_20 (2).png
芳华》中的火车站

而真正能和我们每个个体发生故事的平凡建筑们却不再有故事,因为它们不再拥有独特的场所。我们被困在了高大的楼房中,每个人都在经历着同质化的叙事。
 
所以,当某个回忆题材的电影出现,无论是大众化电影里刻画的淳朴亲情,还是文艺电影里映射出的复杂矛盾,总可以击中许多人的内心。

_21 (1).jpg
贾樟柯导演电影《山河故人》剧照

越来越多优秀的创作者试图挽回社会缺失的情感,只可惜这与城市化和建筑发展一样,真的可以挽回吗?
 
历史不再重来,我们总是怀念着匮乏年代的纯真。我们渴望回到那些看似粗糙的房子中,那不是因为八十年代的建筑多么惊艳和前卫,而是怀念着那时候它们还尚且能与我们发生不同的故事。



]]>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1/03/49057.html/feed 3
看哈利波特中全球最美书店门前的广场是如何成就伟大场所的 //m.stpapt.com/archcollege/2017/09/36816.html //m.stpapt.com/archcollege/2017/09/36816.html#comments Thu, 31 Aug 2017 13:44:13 +0000 跟大多数人一样,来到葡萄牙波尔图(Porto)都会来看这个在哈利波特中出现过的全球最美书店——莱罗书店(the Livraria Lello)。

640.webp.jpg 

莱罗书店的楼梯


但我却在这书店门前看到了另外一个好去处,一个非常吸引我的城市广场——里斯本广场/教士广场(Praça de Lisboa/Praca dos Clérigos)!除了莱罗书店,广场周边也可谓波尔图著名景点汇集,有波尔图大学、教士教堂 (Clérigos Tower),下面就说说这个广场是如何成就伟大场所(Great Spot)的。(请允许我一段话就跳过了哈利波特和他的书店……认真读完文后有彩蛋!!


1. 前世的悲惨命运


别以为位于历史城区中心且周边著名景点汇集的广场就一定会门庭若市……本文的主角广场就并非一生幸运!它曾经也一度成为被人们遗弃的公共空间。先直接感受下波尔图里斯本广场的Before&After。


0.gif 

新老里斯本广场平面对比。广场左边建筑为波尔图大学,上方为莱罗书店,下方为教士教堂(来源:google earth)


为什么一个区位这么好的广场会经历被遗弃被改造的命运呢?当地朝廷是这么说的:从广场使用上看,由于原有广场跟周边道路交叉口联系不佳,所以很少有人从里斯本广场中走过,相反更多的人是从道路的人行道上绕过广场的,越来越很少人到广场来活动,所以这里逐渐成了以一个被遗弃的公共空间(DIVISARE,2014)。

640.webp (1).jpg 

老里斯本广场设计形式(来源:http://www.skyscrapercity.com/showthread.php?t=769436)


640.webp (2).jpg 

老里斯本广场西南角入口(来源:JN.2012)


从上面两张过去的图中也可以看出,广场上、左、右3个入口与相邻道路交叉口均不在一个平面上,所以行人必须通过台阶才能进入广场;由于广场上没有能够直接穿越的途径,对于来回教士教堂和莱罗书店两个景点的访客来说也就无法走进广场。正是这些与周边环境联系的不紧密,无疑一步步降低了人们对广场的使用。另外找到一张关于广场中间那个亭子的照片,貌似是作为咖啡厅使用的,改造前也已经相当破破烂烂了。


2.来世成就伟大场所


为了使整个地区更有活力,波尔图2011年进行了一个“没有约束,伟大场所”的国际竞赛(No rules, Great Spot – International ideas competition)。而神奇的是,这句竞赛的格言“No rules, Great Spot” 居然来自于原来里斯本广场墙上的涂鸦(Dudye.2011)。经过改造以后,2013年广场迎来了新生。

640.webp (3).jpg 

广场改造前场地上的保留建筑物(保留了地下停车场与东南角的建筑)(来源:Dudye,2011)


最终改造项目由 Balonas & Menano公司完成(Architizer.2013)。这个在三面有高差的斜坡上进行的项目大概投资了600万欧元(JN,2012),它顶层是一个城市公园,中间层是一个半封闭的商业街,下方2层保留了原有的地下停车场(Architizer.2013)。

640.webp (4).jpg 

新里斯本广场的剖面图(来源:Architizer,2013)


绿地


商业层的屋顶为绿地,从面积上看相当于在波尔图老城区内增加了约4500m²的绿地(JN,2012)。

640.webp (5).jpg 

公园的西南角入口(来源:Architizer,2013)


640.webp (6).jpg 

绿地被步行通道分为2部分,并且设有一处小咖啡馆


商业街


中间层半封闭的商业街将Clérigos Tower和the Lello bookstore连接了起来。步行通道上方半封闭的混凝土顶板为商业街上的店铺与行人提供遮挡和遮荫。

640.webp (7).jpg 

莱罗书店门前的步行通道的入口

640.webp (8).jpg 

从步行通道看教士教堂Clérigos Tower(来源:Architizer,2013)

640.webp (9).jpg 

教士教堂门前的步行通道入口


地下停车


地下两层为保留的停车场,车行入口与步行入口分开。车行入口位于靠近教堂一侧的道路,人行入口位于靠近书店一侧的道路。

640.webp (10).jpg 

停车场车行出入口

640.webp (11).jpg 

停车场出入口限高2.1m,由saba公司运营

640.webp (12).jpg 

地下停车的人行出入口

640.webp (13).jpg 

地下停车场内部,图片左下为地下2层坡道


3.广场“命运”的选择


我还从网上找到部分疑似竞标方案。可以看看不同的方案特点:

方案1:

640.webp (14).jpg 

PEDRO ARROZEIRO RIBEIRO的设计方案(来源:Dibisare.2014.)


“项目设计一个可以流动的观景平台,并且改善了广场与周边道路的联系,希望这样可以把公共生活引入广场”(Dibisare.2014.)

方案2:

640.webp (15).jpg 

 design-factory gmbh 的设计方案(来源:Archello,2011)


“我们考虑到周边有大学、教堂、以及办公与住宅,所以设计了一个能够为年轻人与老年人、穷人与富人、男性与女性间提供交流的平台。平台每个边都有较高的可达,并且包含水与树木等自然要素,平台带有的海洋风格也与波尔图历来是一个海港城市的身份也比较符合”(Archello,2011)

实施方案:

640.webp (16).jpg 

实施方案


对于实施方案,Architizer(2013)如是介绍说:

"在设计上坚持广场与公共空间应该采用一个向城市开放的形态以吸引行人,减少空间的内在性(losing the interiority ),确保场地与周边环境间形成一个有吸引力的关系等原则,尊重周边的历史建筑,寻求与周边环境的对话。为了弥补原有空间吸引力不足的问题,新设计很重要的一点是希望提供一个实用的自然的通道,实现地块与周边环境间的毫无障碍的联系”。


4.感悟


这是在波尔图偶遇的一个小广场,但是从一看到就觉得这真是一个好设计。当时吸引我的是在这个只有大概0.8ha的地块中,利用高差复合了停车场、商业、公园3种功能,并且为城市提供了一条步行通道。

 

回来后查阅过去原有的设计和新的方案,也进一步感受到了公共空间必须能够与周边空间有良好的联系,方便人们达到,否则即使位于老城区中心且周边有很多的城市吸引点也还是会成为一个被遗弃的空间。

 

对比这些新的设计方案,虽然对于广场要与周边环境这一点均有考量,但实施方案最让我触动的一点正如Architizer的介绍所说的“减少广场空间自身的内在性”,我将其理解为“放下对于自身空间标志性的执着,全身心地融入周边环境”。正是对于自身内在性的态度有所不同,才形成了设计上的差别:在其他方案中依然很凸显广场空间本身的标志性。因为存在高差,在对比方案中人们还是不得不通过台阶向上或者向下进入广场,这与过去的广场其实并没有太大改变。而实施方案则尽可能为周边环境提供了联系通道(在一个有高差的地块上提供了一条让人感觉不到高差的直接联系书店与教堂的通道),并且最大化了绿地空间(相比硬质广场,老城区更缺乏绿地)。

 

在出门时,偶遇到一两个好的规划设计,并引发我继续思考,这本身就是一件令人开心的事儿。

 

以上观点中也有很多不足:实施方案能够被选中,我觉得它对于项目经济性的充分考量也是占有相当重要的,例如提供了不少商业空间,也完全保留了原来的停车场和建筑,并非完全是因为对于周边环境的尊重。该项目应该有很多参赛方案,但是我对与其他方案收集并不充分,并且没有详细的设计资料,所以对比结论也会比较片面。对于原有广场的使用我也并没有直接调查过,所以空间使用度不高,肯定有更多的原因。欢迎指正。


参考文献

References:

[1] Archello.(2011).PRAÇA DE LISBOA L PUBLIC SPACEARCHITECTURE.http://ge.archello.com/en/project/pra%C3%A7a-de-lisboa-l-public-space-architecture

[2] Architizer.(2013).Praça de Lisboa.https://architizer.com/projects/praca-de-lisboa/

[3] Dibisare.2014.PEDRO ARROZEIRO RIBEIRO. https://divisare.com/projects/272309-pedro-arrozeiro-ribeiro-praca-de-lisboa-porto-portugal

[4] Dudye.2011.No Rules, Great Spot Competition: Got Ideas for the Praça de Lisboa? http://dudye.com/no-rules-great-spot-competition-got-ideas-for-the-praca-de-lisboa

[5] JN.(2012). Renovated Lisbon Square opens in June.

http://www.jn.pt/local/noticias/porto/porto/interior/renovada-praca-de-lisboa-e-inaugurada-em-junho-2243698.html

给能完整读完文章的朋友发彩蛋:

这是我给我外甥买的莱罗书店绘本封底二维码链接里的关于莱罗书店的免费小动画!(说了半天也还是个免费的……),请戳链接观看!

http://www.livrarialello.pt/pt/articles/dia-mundial-da-crianca–livraria-lello

640.webp (17).jpg 

全球最美书店-莱罗书店的故事(来源:视频截图)



感谢 放慢时光SDYT 授权分享

欢迎关注他们的微信公众号

微信号:slowdownyourtime

qrcode.bmp

]]>
//m.stpapt.com/archcollege/2017/09/36816.html/feed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