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围合庭院 - //m.stpapt.com 我们塑造了建筑,建筑亦塑造了我们 Fri, 20 Sep 2024 01:15:24 +0000 zh-CN hourly 1 http://wordpress.org/?v=3.8.4 成都花间堂酒店一期 / RSAA/庄子玉工作室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0/03/47136.html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0/03/47136.html#comments Mon, 23 Mar 2020 08:32:34 +0000 成都,天府之城。这座长期由平原意向主导的城市,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开始拥抱其周边的山脉。蜀山之形,因其连绵飘渺而深入人心。此次我们设计的成都花间堂酒店,作为万科近郊大盘“天府万科城”首开区的重要公共建筑,它既身在都市之中,又与蜀山对话,并融入其中。山既是居、居亦是山。在这个空间体验的容器中,我们试图以建筑途径拥抱蜀山之灵。

b1 ©存在建筑-建筑摄影 (45)_调整大小.jpg

不同于西方观念中硬朗、固化的山形态,在东方的观念中,山是流动的。时间不再是一瞬,而是万亿年的跨越,带领我们来到今天的场地。于是,山不再只是山,它是云,穿行于天地之间;它亦是气,回归人间,流动于传统正交体系的院落缝隙之间。这种理念促成了成都花间堂酒店在平面布局上的正交与流动二元体系的第一次叠合。

c1 空间意向.jpg

▲ 空间意向

基于这样的图底关系,项目在东西向主轴线和基于南北时间轴线关系产生的空间序列展开。看似随机的流动性在空间产生,项目内部整合了大量古典园林散点与建筑的关系,同时呼应场地,形成颇具传统东方仪式感的品质空间。

d1  ©存在建筑-建筑摄影 (54)_调整大小.jpg

自入口竹林进入场地,在景观的掩映中,会经过一系列沿湖景墙。流动的飞檐串联起墙体与景观以及临湖的框景茶室。沿湖而行,南面的建筑形态与路径相关联,步移景变。行至展示前厅入口,两侧不同标高的檐口在此交汇。

e1 final©存在建筑-建筑摄影 (40)_调整大小.jpg

建筑的主入口是有一定对称感的内凹形态,设计将沿湖公路以轴线的形式延续进来,与屋顶结合呈现出宛若山的倒影形态,再通过对称水景等手法强化了主入口的仪式感和品质感。随着两侧景墙的闭合形成第一重入口及框景关系,游人由此进入室内。

向东穿过一系列由南北向墙体形成的空间序列,游人可进入主要展厅,同时北向进入叠水庭院。作为中国传统游廊空间的变异,成都花间堂为游人创造了自由愉悦的游走状态和去世俗化的空间体验,这种体验本身宛若“游园”。项目中部设有宽敞别致的中央庭院,一系列基于游廊空间变化产生的景观变化,造就了具有画面感的连续空间。
g1 ©存在建筑-建筑摄影 (56)_调整大小.jpg

穿过墙院体系的过程中,光影在变化,空间的纵深也在变化。进院的层次越多,空间的每一重体验和阅读维度的叠加越多。在此层面上,设计回应了东方文化中的院落空间。在整个空间体系中,我们基于一种“开敞-压抑-再开敞-再压抑-而后再度开敞"的空间感觉,呈现出室内-室外-半室内的空间序列。这一系列空间结合游走的顺序和体验逐层递进,向游人展现出一幅具有散点透视关系的、与时空交织的“长卷”。

h1  成都花间堂的散点叙事空间呈现_调整大小.jpg

▲ 成都花间堂的散点叙事空间呈现

我们希望这幅长卷能为受众呈现出在叙事性层面递进的体验。建筑的形式本身也是山水的演绎:山的连绵,水的流动,空间随着檐脊的变换时而陡现、时而隐匿。

i1 ©存在建筑-建筑摄影 (28)_调整大小.jpg

之于整个大的规划层面,设计利用沿高速路营造的山丘、高大的植被来隔绝外界的干扰,营造出一个静谧的整体内环境。再通过内部湖面的营造,以及北侧龙泉山脉,形成依山傍水的整体落位格局。

项目地块包括酒店客房、酒店公区以及住宅三个部分,每个部分都需要内闭的格局。根据三个部分的建设体量、建设周期、景观视线需求以及私密性要求,形成自西向东依次布置的规划格局,其中酒店公区部分为最先呈现的展示中心部分。

k1 体块生成图解-high.gif

▲ 体块生成图解

根据一期酒店公区作为展示中心的功能需求,酒店公区的整体平面布局,需要形成一条以内庭院为核心的环形动线。我们把这种环形布局设计为一个环绕上升的形态,在整个环绕流线上,人的视线随建筑屋顶逐渐变化,最终视线完全越过建筑屋面望出庭院。

这时,游人可以看到湖面与远处的龙泉山脉,这个视线游移的过程也造就了建筑屋面与周边山水景观之间的不同场景。这种环状上升的建筑形态,使得人们可以站在建筑外侧透过屋顶看到内庭空间及立面,形成介于建筑立面与顶面之间的观察视角。

这种透过建筑屋面自外向内及自内向外产生的特殊游移视角,使得屋面与屋面、屋面与周边环境之间产生一种特殊的形式关系。基于这一特殊性,我们将建筑屋面设计为与周边连绵山体呼应的形态。

在建筑的大屋面下,一系列由通透幕墙围合而成的正交空间,满足了功能的实用性、建造的便利性需求,形成了面向湖景、内庭院的景观视野。设计师在玻璃体之间及檐下设计一系列灰空间,通过景观灰砖墙体形成对视线的遮蔽、引导,并产生框景,从而为游人带来了丰富的建筑空间体验。建筑的形式逻辑与周边景观高度统一融合。

建筑外界面由挑檐和通透的幕墙构成,突出建筑屋面本身的形式感,以及其与周边山体景观的呼应关系。在建筑的内庭院,檐下设置了一圈仿木格珊,强化了内庭屋顶弧线的同时,营造出具有一定通透性的私密禅意内庭空间。

作为独立建筑体量,SPA区通过墙体的围合形成二次线性空间。无边水池位于沿湖流线端头的高点。通过出挑的建筑屋檐,自无边水池远望,会产生框景化的湖景视野。水池整体上呈现出挑的趋势,增强了建筑在沿湖界面的层次感。辅以堆坡设计,整体建筑体量在山体内凹的空间形态中突出。

与我们同在成都完成的项目林盘行馆类似,成都花间堂利用中国山水画长卷中对于景观与空间流动感的营造手法,对场地空间类型样本进行重组,并在本项目中尝试了另一种空间可能。传统山水长卷中的散点透视画法,在一幅画作中展示了多重空间叙事叠合的可能性。这与当下建筑项目开发所面对的多元需求、多重场景的运营诉求不谋而合。在这个长轴空间上,故事、事件与生活如画卷般徐徐展开。

我们在之前的项目铜陵山居中,对类似的叙事结构与空间组织方式有过类似的尝试。檐下空间与山体的呼应、卧室交叠的外墙、中断二分的屋脊与庭院、入口挑高的铜门、末端飞檐与山体的对话,这一个个独立的故事线索成为横向关系中连续的画面。作为叙事的载体,铜陵山居的展开面显然十分有限,林盘行馆作为建筑体量几十倍于铜陵山居、功能形式更为丰富的酒店业态,其“画卷”俨然需要更宽广的纵深。于是在我们设计之初,结合地块的基本功能划分和排布,设计了一套与功能体块对应的“功能长卷立面”。在其背后,是不同功能结构对应的空间叙事体系。

▲ 轴测图

▲ 宋画长卷《清明上河图》

▲ 《清明上河图》中的散点透视

屋檐作为一个重要的空间整合要素,使二维化的“功能长卷立面”实现了在三维空间的多向延展。这一系列的空间交叠关系中,传统林盘背山望水,林木其间,屋院融合的空间特质得以再现。同时丰富的空间变化又给建筑带来了当代空间体验与全新空间类型。在成都花间堂中,屋、檐、水、树以及人,都变成了这卷曲长卷中流动的元素与意向,游人与建筑、自然在此融为一体。

▲ 空间叙事立面长卷卷曲后的空间图解

项目图纸

1  plan final_调整大小.jpg

▲ 总平面图

9 site_plan_final_调整大小.jpg

▲ 平面图

6 东立面图_调整大小.jpg

▲ 东立面图

7 南立面图_调整大小.jpg

▲ 南立面图

8 剖面图_调整大小.jpg

▲ 剖面图

4 实体工作模型_调整大小.jpg

▲ 实体工作模型

项目信息

业主单位:万科(成都)企业有限公司

项目类型:酒店加展示中心

项目地点:四川成都市

建筑面积:16119.78㎡(一期2759㎡)

设计时间:2019年

总投资额:1.4亿人民币

建筑及室内设计主创团队:RSAA/庄子玉工作室

项目主创:庄子玉、戚征东、李娜

建筑设计部分:赵宇、夏渤洋、范宏宇、陈晔(实习生)、梁灵洁(实习生)

室内设计部分:赵欣、徐嘉瞳(软装顾问)、王馨茹、蔡薇、郭镇荣、靳若兮

规划及景观概念单位:RSAA/庄子玉工作室、Sasaki Associates

建筑施工图配合单位:重庆长厦安基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室内施工图配合单位:珠海明德工程设计有限公司

景观方案及施工图配合单位:重庆尚源建筑景观设计有限公司

建筑施工单位:福建陆度建设有限公司

室内施工单位:重庆加圣装饰工程有限公司

幕墙施工单位:四川宇飞建筑装饰工程有限公司 

照明设计单位:中奥光科(北京)国际照明设计有限公司

效果图配合单位:北京见素视觉数字技术有限公司、成都造梦空间装饰设计有限公司

摄影:存在建筑-建筑摄影

]]>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0/03/47136.html/feed 5 复旦大学新江湾第二附属学校 / 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 //m.stpapt.com/archcollege/2019/10/45904.html //m.stpapt.com/archcollege/2019/10/45904.html#comments Fri, 25 Oct 2019 10:23:18 +0000 a1 面向运动场的总体视角.jpg

▲ 面向运动场的总体鸟瞰

复旦大学新江湾第二附属学校项目位于上海新江湾北部,是一所72班九年制一贯制中小学校。东临城市主干道淞沪路,北为绥芬河路,西为恒学路,南为复旦大学新江湾校区。用地38393㎡,总建筑面积49800㎡,按预制装配式混凝土结构体系、绿色建筑二星建造。

b1 _总平面图.jpg

▲ 总平面图

设计难点:如何妥善解决较小的用地环境以及较低造价条件与高品质教育设施需求之间的矛盾,并合理布置具有不同功能的建筑体量;如何突破中小学校行列式布局的刻板印象,创造更多充满活力的开放空间。

集约化

校区按东、西向分为运动区和教学区,以减少东侧淞沪路的噪声影响,并易接驳西侧城市道路;按南、北向把建筑分为小学部、中学部,两者通过中区的综合部(办公和公共实验室)相连接。

d1 集约化的总体布局全景.jpg

▲ 集约化的总体布局全景

学校对教育设施的数量和品质有较高要求,如设置500座剧场、300座报告厅、多功能教室、展厅、体育馆、400米标准运动场等。为节约用地,与惯常手法如“轴线对称、行列串联”不同,项目因地制宜,采用“整体连贯、空间围合”的“弓”形体量,用集约化手法使布局更加紧凑、各种设施密切联系,形体富有节律,一气呵成。

e1 整体连贯围合的“弓”形体量.jpg

▲ 整体连贯围合的“弓”形体量

围合与多中心

连贯的“弓”形体量围合3处空间:U形主入口区、北部厅院区和南部厅院区。在形态上,内院、中厅等公共空间与大空间功能用房相结合,形成各区域的的核心空间;在功能上,集中式、中厅式的布局,避免受天气影响,高效利用教学设施,符合走班制模式及多样化教育理念;在空间效果上,中庭、环廊、台阶等连接了不同高差的公共活动场所,形成了多中心、上下灵动的空间形态。

▲ 主入口鸟瞰视角

▲ 主入口的室外立体空间

▲ 主入口U形围合的西立面全景

▲ 面向运动场的东立面全景

▲ 东立面连廊

退台型空间

▲ 连廊下方的室外看台

▲ 退台型空间-各层屋面景观

▲ 退台型空间-屋面平台景观

观演型空间

▲ 观演型空间-室外看台

▲ 观演型空间-剧场

高大型空间

▲ 高大型空间-合班教室

▲ 高大型空间-阅览室

▲ 高大型空间-体育馆

▲ 共享大厅旁边的室内活动空间

主入口中厅

▲ 竖向交通丰富的主入口共享大厅

▲ 入口采光中厅

▲ 流动型空间-共享大厅

▲ 主入口共享大厅的采光环廊

▲ 仰望大厅环廊

▲ 楼梯形成的趣味螺旋线

空间与起伏

为提高用地效率,把建筑分为下部、上部空间,在竖向上创建多层次的“地面”场所。

▲ 横向剖切图:起伏的多层次户外空间

▲ 纵向剖切图:完善的设施、丰富的室内外空间

下部包含较大体量的体育馆、报告厅、餐厅等,沉入地下弱化建筑体量,为争取自然通风、疏散、采光要求,嵌入了3处下沉庭院。上部则布置对日照需求较高的教室、实验室和办公室,并充分利用屋面场地。

h1  剖面图.jpg

▲ 剖面图

这些新的“地面” 形成了流动型共享空间如采光中厅;高大型空间如体育馆、阅览室、多功能厅;围合型的庭院空间;退台型各层屋顶花园;观演型空间如阶梯教室、剧场、室外看台。营造了多维度、自由的、活泼的校园环境。

▲ 围合型的下沉庭院空间

▲ 南区叠落的下沉式庭院

▲ 南区阶梯式共享大厅

▲ 南区小学部采光中厅

▲ 南区采光中厅

▲ 层叠交错的北区中厅

▲ 北区中学部采光中厅

结构与立面

结构为预制装配式混凝土体系(PC),重复的构件便于装配化的实施。立面结合结构做法有3种形式:2种主立面设置水平遮阳构件,保证采光均匀性;东立面为锯齿状,兼顾遮阳与采光。立面材料为低价的仿石涂料,局部点缀铝板幕墙,以“灰、红”色调搭配。整体效果律动、明快且细腻,反映装配式特点但不呆板,符合中小学建筑的特点。这是学校项目在预制装配式混凝土结构体系发展方向的尝试。

▲ 预制装配式墙身立面-水平遮阳构件

▲ 预制装配式墙身主立面水平遮阳构件

▲ 兼顾遮阳与采光的锯齿形东立面

▲ 涂料与铝板幕墙的北区东立面

▲ 西立面主入口旁的铝板点阵图案

▲ 细腻的遮阳铝合金百叶

▲ 反映装配式特点的律动效果

▲ 红灰色调搭配的东立面

结语

建筑师通过集约的总体布局来适应狭小的用地环境,采用更个性化的建筑空间以容纳更丰富的教育设施,并创造更立体的、充满活力的室内外环境来提升校园品质。在这种高密度的城市建设的条件下,复旦大学新江湾第二附属学校是对基础教育空间设计的一种发展和探索。

项目图纸

44_地下层平面.jpg

▲ 地下层平面

45_一层平面.jpg

▲ 一层平面

46_二层平面.jpg

▲ 二层平面

47_三层平面.jpg

▲ 三层平面

48_四层平面.jpg

▲ 四层平面

49_五层平面.jpg

▲ 五层平面

50_屋顶平面.jpg

▲ 屋顶平面

51_长立面a.jpg

▲ 长立面

项目信息

项目类型:中小学校

建筑设计: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

建筑面积:49800.0 m2

项目年份:2019

图片摄影:马元

厂家:前舜铝业, 品德风尚, 沪宝

项目负责人:王文胜

设计团队:王辉、钟强、程熠

结构设计:金刚、马东亚、李继国、文超

施工方:上海建工二建集团

委托方:上海城投(集团)有限公司、杨浦区教育局


]]>
//m.stpapt.com/archcollege/2019/10/45904.html/feed 6
梅科庭院 / Fábio Ferreira Neves //m.stpapt.com/archcollege/2019/10/45736.html //m.stpapt.com/archcollege/2019/10/45736.html#comments Fri, 11 Oct 2019 03:36:30 +0000 d1.jpg

梅科庭院坐落在葡萄牙,阿尔迪亚多梅科历史中心,多年来一直存在一个单一建于20世纪中叶的家庭住房和谷仓。项目涉及保留这一典型乡土建筑群的原始身份和外观,尤其是主屋及其庭院。

b1.jpg

d4.jpg

地块边界由新房和扩建部分界定,由最小化的抽象体块组成,它们根据隐私需要分布开。中央空间为社交区,沿围墙周边为私人区和技术区。典型的地中海元素,如井和遮阳芦苇,在朝南的庭院内突显出来。

c2.jpg

当新建筑位于旧建筑所在的位置,以独特的界线将场地固定在周围环境中,仅朝北向主要街道开放时,城市形态受到了尊重。该项目重建了过去,以便重新生成现在。

a1.jpg

室内

e1.jpg

项目图纸

18_01_Site_plan.jpg

▲ 总平面图

7_03_Ground_floor_plan.jpg

▲ 一层平面图

19_02_Roof_floor_plan.jpg

▲ 屋顶平面图

9_04_Elevation_and_Sections.jpg

▲ 立面图和剖面图

20_05_Constructive_detail.jpg

▲ 建造细节

项目信息

项目类型:独立住宅

地址:CASA DO INFANTADO, 葡萄牙

建筑事务所:Fábio Ferreira Neves

建筑面积:2475.7 ft2

项目年份:2018

厂家:BORA, Gaggenau, JACOB DELAFON, Saint Gobain, Sosoares, Vitra, J. P. Leitão, Madeiras Afonso, CS – Coelho da Silva, Mièle, LS Bedding, Autodesk, Luminoproject

图片摄影:Nelson Garrido

工程:Carlos Gonçalves

室内设计:Margie Walraven

承包商:Rui Neves Construções, Lda.

主创建筑师:Fábio Ferreira Neves


]]>
//m.stpapt.com/archcollege/2019/10/45736.html/feed 3
自然礼序,质朴清幽:韩国麟蹄住宅 / YKH Associates //m.stpapt.com/archcollege/2019/08/45328.html //m.stpapt.com/archcollege/2019/08/45328.html#comments Thu, 22 Aug 2019 07:41:00 +0000 a1.jpg

该住宅位于Seolak山脚下,设计的主要挑战之一在于如何回应场地环境。根据场地中山坡的位置,建筑师采用了古代韩国传统庭院的设计手法。随着自然地形的变化,四个体量呈阶梯状分布,形成一个庭院。

b1.jpg

建筑面积为400平方米,拥有五张床,四间浴室和四个侧房,包括主套房,客厅和餐厅,厨房和娱乐设施以及客房和画廊。庭院内部不仅为各种家庭活动提供空间,还通过庭院的中心开口欣赏山景,营造出安静与沉思的氛围,在视线上与周围的坟墓和相邻的小屋形成隔断。

c1_InjeResidence_1stLevelPlan.jpg

▲ 一层平面图

与韩国庭院风格一样,建筑师使了用当地的自然材料,降低了成本。韩国传统建筑屋顶上使用的一种瓷砖形式“giwa”,被应用到与一种特殊彩色砂浆混合的墙体建筑中,以强调立面的水平性,以及当地花岗岩制成的悬挑屋顶。

这一既传统又现代的设计在很多方面引入了可持续和被动的设计。该项目采用地下154米深的地热系统,取代了石油或液化石油气产生的能耗巨大的供暖系统。屋面覆盖草皮进行隔热,避免热量积聚,大大降低了能耗和维护成本。

e1.jpg

四个体量位于不同的水平面上,以回应倾斜的场地。每个空间体量都以韩国传统民居的形式排列。生活区被划分为单独的体量,并与室外空间隔开。走廊则是室内外空间的过渡。

由于这四个体量位于不同的楼层,建筑的开口也布置在不同平面。在该建筑中,建筑师在连续墙体圈梁之上布置横梁,创造开阔的空间,用于入口通道、车库、灯光和景观的开口处。每个开口限定了各自的边界,展现不同的户外空间关系。

墙体细部

37_WallDetail.jpg

▲ 墙体细部分析

室内

模型图纸

调整大小 22_high_res_Inje_residence_model2.jpg

▲ 模型1

调整大小 23_high_res_Inje_residence_model3.jpg

▲ 模型2

调整大小 20_high_res_Inje_residence_model_1.jpg

▲ 模型3

32_InjeResidence_B1LevelPlan.jpg

▲ 负一层平面图

33_InjeResidence_RoofPlan.jpg

▲ 屋顶平面图

34_InjeResidence_Section1.jpg

▲ 剖面图

8_InjeResidence_Section2.jpg

▲ 剖面图

35_Volume_Formation.jpg

▲ 体量生成

36_diagram_girder.jpg

▲ 分析图

项目信息

设计方:YKH Associates

类别:可持续性 & 绿色设计

主持建筑师:Tae Sun Hong, AIA

设计团队:Daejung Sang, Wonjin Kim

建筑面积:400.0 m2

项目年份:2014

摄影师:Jung Dongwook, YKH Associates

厂家:Autodesk, Robert McNeel & Associates, FILOBE

客户:Pyungan L&C

施工:Yiinsigak, Inc.

场地面积:1121.0 m2


]]>
//m.stpapt.com/archcollege/2019/08/45328.html/feed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