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京 - //m.stpapt.com 我们塑造了建筑,建筑亦塑造了我们 Fri, 20 Sep 2024 01:15:24 +0000 zh-CN hourly 1 http://wordpress.org/?v=3.8.4 仙林学校 / 雁飞建筑事务所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4/07/53684.html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4/07/53684.html#comments Mon, 22 Jul 2024 07:09:05 +0000

仙林学校[1]是对“普通学校”的一次探讨。
虽然关于普通教育(Общеобразовательная)[2]的系统早在建国后就从苏联引入,但考虑到当时的国情,中央下放教育事业管理权,区域内中小学由地方负责投入,直到1985年义务教育才转变为以国家财政性投入为主;次年,我们才正式进入“普九”的重要阶段。因此,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学校的建设标准是以各个省份的标准设计室或建筑院校提供的学校图集作为参照。

“普通”(generality)关注点落在了经济性建造和关于教室单元的采光、通风、噪音、温控等基本物理性能的讨论。其背后既是应对在经济困难、机电匮乏时期的大班化教学的刚需,也是朴实地回应学生在青少年时期的生理成长和心理安全的需求。同时,因学校整体规模较小,尺度适中,建筑大多围绕操场线性布置,学生课间活动与场地的关系也就相对紧密。这种关系在大量的集体照中被记录下来,形成了那个时期的一种集体记忆。

之后,在1986年推出的《中小学建筑设计规范》,与“普通”挂钩的基本性能被纳入到规范中,设计的关注点开始慢慢转向形式的讨论,这在同期出版的一系列关于学校的竞赛和优秀选集中亦是清晰可见。到1994年分税制实行后,土地财政模式主导了新区开发,推动了快速的城市化,农村人口大量流入城市。随后在90年代末农村入学适龄儿童减少,导致了当地撤点并校的政策,到2001年撤点并校也正式成为全国范围内的政策,在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的原则下,也变相推动了学校规模的扩大化,重点学校、巨型学校开始站上舞台。

△90年代后大型学校的卫星影像图

△1956-1994年各省标准设计工作室的学校平面

而“普通学校”则陷入乏善可陈的困境,作为伴随新区开发的基础性教育配套,它也成为了平庸图景中的一部分,就其集约用地、师生配比、班级规模,以及综合造价而言,它最终是一个经济测算的结果。规范作为提供基本物理性能的保障,同时也暗示着按部就班、大同小异的设计结果。所谓的独特性,大多不在里子,而在一种如画的面子[3];其愈是试图抵抗平庸的图景,愈是加剧了现状。“普通”与经济性的挂钩,由原先的物理建造,演变为如今可考核的指标。普遍通用(general)渐渐的滑向了一般的、广泛的、无差别化的(generic)生产。

因此,仙林学校尝试重新考察“普通学校”的可能——“普通”在抽象化的同时,是否还暗含着一种具体化的胜任。它瞄准的是一系列与经济性相关的问题——大容量教学模式与大体量的化解,校舍操场的布局模式与僵化的间距控制,教室单元与结构单跨规范限制,公共空间的比例与混合分区,结构预制率与管线综合,采光通风与运营能耗,学生心理安全与活动便利性,上下学接送对周边社区的交通压力与社区开放分享的衔接等等。这些诸多问题隐匿在了一种标准容积率的暗示中,所以它也有一个代号 “FAR= 1.0”。

然而化解策略不在改弦易张,而与规范的重新调和,回到制定这些物理条件的本身——也就是在维持大规模化、大班教育的前提下,如何更新“普通学校”的基本性能。比如南北双廊带来更稳定的双向均匀采光,大部分时间利用自然光就可以达到室内教学的照度要求;对称门窗的布置具备良好自然通风,也带来更稳定的内部布局,更良好的课桌与黑板的视线关系以及日常的收纳储藏;40m宽的空中内院(multi-datum)[4] 不仅为学生在课间提供了充沛的活动场地,也有效地降低了前后排教室之间噪音干扰。

遇上气候宜人的季节,门户大开的课堂里的琅琅书声亦是一景。材料和机电的使用既考虑其通用性便于日常维护,也尽量避免装饰面在系统层面的使用,以降低造价。比如采用独立竖向管井,安置空调外机于屋顶或地面,隐蔽桥架于室内吊顶,预埋灯光于叠合楼板,结合栏杆和廊柱设置排水系统。

而模数8.4m×9.6m的轴网,一方面回应了与上下学接送的地库需求,以降低周边已有学校带来的交通压力,另一方面也实现了中小学教学单元在视距上的通用性,同时一些留白单元也考虑将来教室的扩容。通过这些基本性能的微调,最终形成仙林学校多维叠合的平面:3至5层为教学区,1至2层为公共功能,-1层为接送及设备区。

内外廊两种尺度,前者照应了曾经普通学校的那些操场紧邻校舍的集体记忆;后者双层挑空,结合内部实现局部双跨以应对抗震要求的四个立面程度不同,而在看台部分配合视线抽柱挑梁,却是对于周边环绕百米住宅的超街区一种城市性回应。两种尺度的配合意在即维系它的体量,但又让它变得透明。

仙林学校如今已临时作为小学二年级部投入使用一年,原来构架预留下来的空白单元,因生源压力也逐步被填充上了普通教室。这样的变化是在意料之外,但也在情理之中。虽然二年级的小学生在这个规模的尺度下显得有些人小鬼大,但当我们记录下这些使用的场景——无论是课时门窗大开教室里的诵读,课间内院里的奔跑,午饭时食堂的熙攘,还是体育课前在檐廊下享受微风,傍晚操场的各类体育社团活动,放学时在接送大厅鸟兽散状的一哄而散;他们嬉戏玩耍的状态赋予了这些空间另一种活力,也都让我们真实地感受建筑的承受力和堪用。

仙林学校所引发的关于“普通学校”的探讨,并非是简单地出于对经济性所塑造的庸常生活的批判,也许更多的是提供另一种选择——当我们身处看似无特性的大众生活里,是否还有一种相对西方诗意(poiēsis)更延绵的可能,一种平淡中见新意的契机。

注释:

[1] 仙林学校:仙林湖北部中学,按39轨加6(预留)的初中规划设计,现临时作为金陵小学(仙林湖校区)二年级部使用,文中简称“仙林学校”。

[2] Общеобразовательная“普通教育”:苏联采用的普及教育原则最早可以追溯到1903年俄罗斯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上宣布的《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纲领》,提出“对16岁以下的男女儿童实行普遍免费义务教育”。由于国际局势的影响与经济水平的制约,至1930年左右,儿童普及初等教育才在苏联开始全面实施,期间公共教育事业取得了重大进展。1949年12月23日至31日,新中国召开了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提出新中国教育应以“老解放区新教育经验为基础,吸收旧教育有用经验,借助苏联经验,建设新民主主义教育”。新中国早期的普及教育体系与教育理念大量借鉴了苏联经验,与此同时,众多苏联的学校设计理论与设计案例著作被译为中文版本,成为当时建筑行业从业者学习与研究的重要资料。

[3] 如画的面子:picturesque“如畫美景”:“庫:对,我們所参照的正是這類的景觀美學。因爲只有這種方式才能解釋現在的中國之美,這种根本無法相容的元素恐怖地並列的情况。”夏斯藍,馮斯瓦. (2003). 庫哈斯談庫哈斯-兩場對談及其他. 林宜萱, 译. 田园城市,p. 134.

[4] multi-datum: "A second aspect of the Domino diagram which can becalled self-referential is the horizontal datum. The notion of a datum in the traditional architectural sense is not modernist but an attitude to the vertical plane which seems to have originated in the 16th century, ”Eisenman, P. (2014). Aspects of Modernism: Maison Dom-ino and the Self-Referential Sign. Log, 30, 139-151.


项目图纸

△设计草图

△模型图

△模型图

△总平面图

△一层平面图

△二层平面图

△三层平面图

△地下一层平面图

△剖面图

△剖面图

△分析图

△重叠VS强排

△剖面序列

△大班教室单元规范图集 

△仙林学校教室单元

△采光分析

△通风分析

9_20-zao-sheng-yan-jiu-c-yan-fei-jian-zhu-shi-wu-suo-12.jpg

△噪声研究 

△多维平面

△分析图

 项目信息 

建筑师: 雁飞建筑事务所

面积: 61749 m²

项目年份: 2022

摄影师: 苏圣亮, 雁飞建筑事务所, 陈颢

厂家:  CIMIC, Fusite, Weichang Aluminum

主持建筑师: 水雁飞

项目建筑师: 王浩丞

设计团队: 邹拥君、徐翰骅、宋菁菁、李格格、周谷阳、叶莹、石明雨、敖斐、卿思远(驻场)、胡馨予、简仕翰、谭佳琪、李文伟、李豪、吕远、陈圳杰、Jae Sok Surh、高钧怡、张伊佳、周简、张硕桐、毛宇俊、魏铭路、孙晶、邓钧文(实习)、宋雨琦(实习)、马晨钟(实习)、姜天一蓝(实习)、卢镛汀(实习)、范家玮(实习)

研究团队: 李格格、王溱、左壮壮、王浩丞、邹拥君、裘怡霖、陈圳杰、张翔、李豪、丁凯怡(实习)

结构顾问: 和作结构建筑研究所, 张准-和作结构建筑研究所

项目类型: 教育建筑

建设单位: 南京市仙林大学城管理委员会、南京仙林开发投资集团有限公司

代建单位: 南京城市建设管理集团有限公司

合作设计院: 南京长江都市建筑设计股份有限公司

施工方: 中国建筑第八工程局有限公司

地点: 南京市


]]>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4/07/53684.html/feed 0
南京未来科技城人才公寓 / 中锐华东荣朝晖工作室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4/06/53586.html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4/06/53586.html#comments Mon, 17 Jun 2024 07:32:38 +0000

起点:

一栋普通的人才公寓有没有可能让它变得更有趣?项目位于南京江宁区的未来科技城,场地是一块临转角的条形用地。公寓是基本的居住单元,如何抵抗条状的乏味让居住体验更加好玩是设计的起点。

掰开:

掰开的动作即使物质性的也是精神性的。建筑的掰开让剖面呈现给了城市,而空间的掰开也指向对生活方式的改变。面对日益依赖手机的年轻人而言,这是回归实际生活场景的一种方式。

城市:

建筑掰开的方向是对城市转角的回应,让建筑更具有城市性。在以住宅朝向主导的新城区,这样的动作无疑会让城市空间具有了连续性。建筑也在单向的城市中获得了局部空间的热点。

秩序:

掰开的动作隐含着一种对比:表皮的秩序和断裂的混乱。两种严谨外表皮的秩序是公寓单元化特征外显。两种秩序的对比让建筑严谨、有力而富有节奏。

混乱:

掰开的动作产生了交接处的破裂。这是一种混乱,但仍然可见裂缝处的对偶:一种破坏后的自由感觉。生活美好,必须走出机械的活着去体验丰富的人生。

垂直街道:

每个建筑师内心都有一座九龙城寨,建筑的裂开处是每一层的公共交往空间。这里可以是书店、咖啡厅、花店甚至烧烤……

这是建筑内部的垂直街道,年轻人会在这里眺望城市、交友、寻觅自己的另一半。


项目图纸

△地下一层平面图

△一层平面图

△二层平面图

△三层平面图

△四层平面图

△七层平面图

△八层平面图

△九层平面图

△十层平面图

△十三层平面图

△十四层平面图

△剖面图

△项目生成图

 项目信息 

建筑师: 荣朝晖工作室

面积: 48509 m²

项目年份: 2023

摄影师:夏至

厂家:  Asia Paints, Dongliang Aluminum, Xinyi Glass

主创建筑师: 荣朝晖

荣朝晖: 荣朝晖,缪家栋,王雪丰,顾爱天

项目类型: 住宅建筑

委托方: 南京未来科技城

施工方: 中国二十冶集团有限公司

结构设计: 江苏中锐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景观设计: 南京锦江园林景观有限公司

地点: 南京


]]>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4/06/53586.html/feed 0
“好房子”新理念:立方之间,共享新生 全国“好房子”设计大赛-参赛作品 / 睿住天元设计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4/04/53394.html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4/04/53394.html#comments Mon, 08 Apr 2024 14:55:52 +0000

△ 项目视频

南京,中国古代六朝古都。作为长三角地区重要的经济、文化中心,充满历史厚重和城市的活力。城市发展日新月异,城市与历史、城市与自然、城市与人的关系日益紧张。而雨花台区,创新与科技齐飞,文化与生态共融,正在聚力打造“绿色生态宜居典范区”。

基于此背景,雨花台区板桥新城(南京市九大新城之一)中部组团作为全国“好房子”设计大赛选址之一,打造高品质“好房子”设计样本,以科技赋能和创新驱动新时代住房高质量发展。本次发布为睿住天元参赛作品。

△ 建筑鸟瞰视角效果图  ©REAMC TY

雨花台区板桥新城中部组团规划形成“双核、两轴、三带、六片”结构,急需一个整合文化、娱乐、便民服务的居住社区,满足市民需求。

本设计地处产城融合新兴片区,位于生态、娱乐休闲轴线上重要节点,以打造文化、生态、特色产业融合高地、自然生态宜居社区、青年人乐活之地为目标。

设计如何满足城市更新的迫切需求?设计考虑D地块与周边地块形成船舶工业遗迹群,工业历史文脉清晰,设计以新旧对话形式,规划A、D两地块联合打造。

以“活力山谷,造浪计划”为设计思路,通过“引水造浪”焕新老船厂空间活力。搭建轴线网格重构场地脉络,在A地块形成人才山谷居住组团,编织两地块多维立体交通网络,大面底板营造高面生态社区。

△ 周边现状  ©REAMC TY

△ 总平面图 ©REAMC TY

如何响应新时代住房高质量发展,满足日益增长物质与精神的生活需求?设计围绕“新设计、新住宅、新生活”的理念,并根据对年轻人购房核心关注点的调研,得出“协调美观、功能适配、百变户型、未来智慧、全龄友好、商业配套、经济舒适、文化传承”等内容为关键词的“好房子”需求。

推演出“立方之间,预见未来生活”设计主题。以科技、历史、绿色为载体,通过嵌入多元复合功能板块、绿色渗透打破自然与城市的界限、智慧社区底座数字化搭建等设计手法,打造产业融合、文脉传承、居住升级、个性与品质的复合社区,符合新时代住房高质量发展“适用、经济、绿色、美观”的建筑方针。

如何全方位实施“好房子”建设,全面提高住宅建筑产品品质?睿住天元设计团队打造了「好房子·137体系」。围绕“以努力让人民住上更好房子”一大核心目标,“工业化、数字化、绿色化“三化融合设计手法,搭建“七大场景”助力好房子建设。

该体系经过模型推演及项目实施反馈,具有较强的可实施性,可满足系统性居住性能提升的要求。

 137体系  

 七大场景建设及应用 

NO.1 建得美观

#建筑风貌——整体自然和谐

立面以群山为灵感,通过高低、形态的变化与组合,采用地面、平台与屋顶垂直绿化相结合的方式,打造了一个立体多层次的城市绿谷形象。

#开放社区——城市共融

“历史文化、社区邻里、生态宜居”三线交织,映现生活巧妙张力,打造一个“人、社区、城市”无界交融的活力开放社区。

#绿色共享——绿脉连通,环境协调

因地制宜的构建以社区中心绿廊为骨架的空间结构,连接住区与公园、城市绿轴,并营造出一系列亲切、实用、功能灵活的景观绿化空间。

NO.2 住得舒适

#绿色低碳节能技法

适应当地气候特征与场地条件,降低建筑供暖、空调、照明系统能耗,提高设备能效;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以最少的能源消耗提供舒适的室内环境;在减碳的过程中,碳减排比碳补偿更为重要。

#场地微气候

融合大区庭院绿化、宅间平台绿化、空中花园绿化、退台绿化、垂直绿化、屋顶花园绿化等多个绿色生态场景,打造多层次的绿化开放空间系统,降低场地热岛效应,创造有利的场地微气候,降低建筑外围护结构表面温度与室内空调负荷,节能环保。

#海绵城市设计

在设计中充分融入海绵城市建设理念,通过设置绿色屋顶、雨水花园、透水铺装、雨水收集与回收系统,实现控制雨水径流量、节约水资源及景观功能。

#新能源管理

本项目引入IOC智能运营中心、楼宇控制管理系统,光伏发电系统、空气源热泵辅热系统、新能源充电车位等措施,通过对建筑用电、用水、碳排放量、能源系统报警等数据分析,实现对建筑能耗的总控和绿色能源的高效利用,针对多种场景, 持续进行智能节能算法深入优化,合理实现碳管理系统,达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工遗保护与建筑更新

工遗改造延续城市记忆,同时让所在城市街区从单一生产的工厂区域,转变为多元文化艺术交融的生活地标。以工业风格为基调,保留旧元素,延续社区特色沿街商业,合理置入社区服务配套。

NO.3 玩得多样

#工业遗迹传承——建筑改造及街区活化

以“唤起、转化、植入”为思路,将工业元素保留转化,以“追溯、重塑、归宿”为主题,连接路径,联合空间,与城市空间与历史友好互动。

#文创商业空间——主题鲜明,情景多样

以工业记忆符号为元素,激活主题性特色商业街区,吸引人群。赋予多元业态高效组合,形成多场景集合的城市美好生活聚点。

#邻里共享—— 一体化微社区

将单元化的居住空间进行自由组合并与社区功能相融合,利用连廊、大板形成二层平台,高大的架空层与灰空间提供了鲜活、亲密、多样的开放活动空间。打破传统的居住方式,利用同层共享社区、竖向公共交往空间,营造微社区生活模式。

NO.4 活得个性

#单元私享花园

隔景相望的错层花园,不仅提供了更广阔的视觉体验和更丰富的立面细节,半开敞半遮蔽的空间形式更是闹中取静,既能实现邻里交往的社交需求,同时也提供了家人之间情感交流的私享空间。

#定制化的家庭空间

满足现代社会不同类型人群对日常生活、情感生活的需求,定制多元化的生活场景。

NO.5 设得齐全

#全龄友好———覆盖教育、运动、康养

整合教育文化资源,新建图书馆、创客学院、幸福学堂、托育中心等,实现“全龄化”教育覆盖。社区运动系统,将跑道、运动场、游憩场等场地串联成运动社交场所,激发社区活力,能让参与者得到运动与社交带来的加倍满足。整合医疗资源,新建长者照料中心、社区健康诊所、健康养生馆等,打造全龄化健康医疗服务。

NO.6 用得便捷

#线上线下融合——智慧社区&CIM智慧平台

结合现代科技,打造智慧型综合社区。搭建社区CIM平台,基于各试点子系统的数据互通,汇聚建设相关的关键指标和BIM、GIS等模型,形成全面的数据资产,为智慧化运营奠定基础。

#智慧家居——7大智慧场景,专属智慧家

利用AIoT平台、AI技术以及数字孪生技术,以空间智能为核心,为住户提供更智能、更便捷的生活体验。

NO.7 造得优质

#BIM正向设计&设计算量一体化

利用BIM模型三维可视化的特点,可以实时判断复杂位置设计的准确性与合理性。BIM全过程应用中可基于模型实时提取工程量,形成设计过程中的工程量报表,提前识别项目超限风险点。

#产品模块化——模块化建筑、装配化装修

住宅通过工厂内高效完成模块的结构、装修、水电、设备管线、卫浴设施等施工工序,在现场通过可靠连接技术快速组合拼装成建筑整体,是目前建筑工业化程度最高的绿色建造方式,实现了“像造汽车一样造房子”。综合考虑装配装修与结构系统、外墙系统、内墙系统、设备管线系统等一体化设计。


项目图纸

△ 标准层平面图  ©REAMC TY

△ 标准层平面图  ©REAMC TY


]]>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4/04/53394.html/feed 0
江苏省南京市文齐路小学 / 荣朝晖工作室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4/02/53212.html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4/02/53212.html#comments Wed, 31 Jan 2024 05:05:47 +0000

学校在2-3万平米的时候是一个比较理想状态,既有规模产生的空间模糊又不至于被交通效率所要挟。而以关系冗余方式来营造空间透明性满足学生多样生活是我们一贯的策略。

1:入口灰空间   
这是一个多重叠加的灰色空间:学校的入口广场、底层教室的课件活动场所、内部体育馆的外延、二层空间的交通转换、开放的图书馆、学校的集会场所…多重关系的叠加让空间体现了充分的冗余性,让入口灰空间的定义非常模糊。它是一个多义的大厅,不仅是交通更多的是展示、活动、交流的场所。

2:中心体育馆
将体育馆作为一个公共空间放置在中心是学校的最大特点,将体育馆空间的公共性发挥到极致。体育馆的剖面设计上将内场标高下降至-3m,使入口空间和体育馆有了更好的互动关系,内部的活动成为了学校展示的一部分。同时体育馆和地下车库形成了非常友好的界面,让体育馆就成为了整个学校放学接送孩子的中心。顶部光线的处理照亮体育馆的同时也给室内带来了丰富的光线变化。

3:屋顶大平台
一个可攀爬的立体平台覆盖下部的体育馆和入口灰空间。成为上部学生的乐园。每一层学生都获得了课间十分钟的活动场地。屋顶平台从中间向两侧退层,自然形成了面向西侧景观带的观景台和面向东侧城市的看台。和这些外部环境的互动关系也将成为学生重要的在校记忆。

4:大侧廊
中心体育馆的介入让学校中恼人的25m间距规范限制自然消失了,学校体现出了强烈的整体性,呈现出常规规范限制下的不同空间品质。处理问题的最佳方法就是让问题根本不存在。南北教室和体育馆的间距都转化为日照间距。南北教室外的大侧廊转化了更有活力的类中庭空间。学校没有被25m规范划分为一个个排列的监视空间,减少了无奈的南北向交通连廊,整个学校体现出了极强的整体性。 

5:小院
食堂、会堂和入口坡道在建筑南北两侧包裹着中央的核心空间。给学校营造了区别中央空间的宁静小院,让学生在校有更多的空间体验。

6、城市表情
文齐路小学延续了我们一贯立面呈现内部空间的设计手法。空间的组合形成立面真实的虚实关系,建构的技术处理形成建筑立面的细节。造型上完全顺应空间,和空间高度一致。因而文齐路小学的立面表情在建筑的东西向强烈表达出剖面建筑的特点,而南北教室阳台的重复错位成为另一个重要元素。

文齐路小学从关系冗余出发,营造了一个空间高度复合的学校。我们一直认为学校建筑不能像机器一样生产标准的产品,而应该是容器去催化出未来的无限可能。


项目图纸

△分析图

△分析图

 项目信息 

建筑师: 荣朝晖工作室

面积: 23538 m²

项目年份: 2023

摄影师:侯博文

主创设计师: 荣朝晖

设计团队: 王雪丰、赵旌名、黄羽迪、李晶、刘永平、周霞萍、陈振伟、刘竞希、陈刚、苏鹏程、钱威;室内:张婷、梅利华;景观:王劲涛

委托方: 南京江宁区教育局

地点: 南京


]]>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4/02/53212.html/feed 0
红盒子 / 米思建筑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3/12/53090.html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3/12/53090.html#comments Sun, 17 Dec 2023 04:55:27 +0000

红盒子位于南京红山之麓,同为米思设计的红创PARK园区内。在红山一片绿色茂林的映托下,红盒子强烈的红色雕塑感使之与众不同。红盒子采用红色混凝土浇筑而成。“红色”回应环境,有三重含义。首先,回应年代记忆之“红色”。红创PARK前身为南京战斗机械厂,始建于上世纪50年代,历经新中国成立伊始的蓬勃发展,“红色”记忆伴随了几代人的成长,成为人们心中最美好的回忆之一。其次,回应红创PARK厂区建筑红砖之“红色”。

红盒子采用通体“红色”的清水混凝土,以木模板浇筑,宽度与红砖尺寸一致,与所在园区以红砖为主要基调的建筑群存异求同。最后,回应红山之“红色”。红山原本不叫红山,1500多年前的六朝时代,它叫“大壮观山”,陈宣帝曾在此检阅玄武湖水上练兵。民国时期的人们注意到山土泛红,发现赤铁矿,于是“大壮观山”逐渐被人们称为“红山”。1948年,“红山”已经成为正式名称,出现在《南京街道详图》中。赤铁矿主要成分为氧化铁,是红色混凝土之所为成为“红色”的主要添加剂。

建筑位于园区入口广场南侧,初见如一块红石,静卧在郁郁葱葱的红山脚下。逐步走进,人们会很快意识到将展开一段不同于日常经验的“红色”空间体验。建筑入口并不显著,像从卧石底部切开一处小角,入口曲折隐蔽其后,步入如进幽暗的红色洞穴。深处弧墙引向一扇木门,其木质感与表面的竖向波纹肌理为洞穴增添了一丝柔和。幽幽微光从洞穴顶部的圆洞渗进,木门上的圆洞也从内部透出柔光,昭示人们进入其内。从红色的幽暗中将手伸向木门的圆洞,握住竖在柔光里的黑色金属把手,推开木门,柔光倾洒,引人入胜。

红石之内宛如另一方天地。空间流动,其界面也是红色混凝土,地面是红色水磨石地砖,使红石内部的世界如完石雕琢而成,弥漫着红色的光线与空气,随着时间变幻。门厅空间两层通高,向东西两侧的公共空间流动。两个公共空间的玻璃通透,与院落内外一体。西侧空间连着红盒子中最大的院落,院内保留一颗大树,覆盖了大半个院子,寒来暑往,叶落叶生,黄绿交替,与红山上的大树不遑多让。一圈围廊绕着一片镜水面,树与天空、水波交相辉映,将红山绿意映入院中。

东侧空间南北均为院落,内外空间模糊,南侧对着一方松院,四季常青。沿着楼梯拾级而上,连廊似桥将二层的两个使用空间连接在一起,廊桥南北,大玻璃让建筑的界限消失。站在桥上,向北望去,成为园区的风景;向南望去,红山绿意映入眼帘。二层两个空间采用圆点或砖状亚克力半透材料看似随机嵌入红色混凝土墙面,光线顺之导入室内,散落在空气之中。从室内走向大露台,红山扑面而来,建筑成为景框,红山融进红盒子。

夜至,建筑向外隐隐约约透着暖光,仿佛石头内部的世界蕴含的光亮透过几道缝隙,向外挤出;又透过半透明的亚克力,形成繁星点点,融入夜空当中。红盒子做为“南京战斗机械厂”园区更新中的唯一一栋新建建筑,无论是呼应历史地名的“红色”,或是类似于工业建筑坚实内向的体量感,均表达了一种新建建筑对于场地历史和场地精神的传承。

建筑同时呈现出某种“未来感”,形成了由各种细密感受叠积而成的空间氛围。红色弥漫的空间,映入室内的外部环境,天窗的光影和透光的孔洞共同编织了一种特有的体验。这是解读场地之后对其的延续和进化,也是在厚重的历史体验中以身体感受“未来感”的另一种方式。


项目图纸

△模型图

△模型图

△一层平面图

△二层平面图

△剖面图

△剖面图

△细部结构大样图

 项目信息 

建筑师: 米思建筑

面积: 700 m²

项目年份: 2023

摄影师:存在建筑-建筑摄影, 孙海霆, 吕晓斌

厂家:  Betonbau, EST Building Materials Technology Co., Ltd, VBM architecture

设计团队: 周苏宁、吴子夜、杨科、史倩、唐涛

门窗系统: VBM凡柏建筑系统

建筑施工图设计: 南京兴华建筑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

景观施工图设计: 南京市第二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

建筑施工总承包/清水混凝土: 倍砼堡BETONBAU 上海可建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景观施工团队: 南京恒子环境工程有限公司

结构顾问: 上海源规建筑结构设计事务所

委托方: 南京工程机械厂有限公司

Program: Cultural center, Exhibition center

景观设计: 米思建筑

灯光顾问: 麓米照明设计(上海)有限公司

地点: 南京


]]>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3/12/53090.html/feed 0
南京战斗机械厂改造更新 / 米思建筑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3/10/52899.html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3/10/52899.html#comments Thu, 19 Oct 2023 07:52:42 +0000

南京战斗机械厂位于城北红山西麓,紧邻南京火车站。厂区始建于上个世纪50年代,随着城市的扩张和产业变迁,生产功能逐步外迁,原始厂区逐渐闲置。2006年前后,厂区曾经历一次改造,以创意产业园之名重新营业,却没能重现活力。

经历改造的厂区被新建墙体、面砖铺贴、粉刷修饰掩藏了曾经工业记忆的痕迹,近二十年来,红山茂密的植被逐步向厂区蔓延,进一步包裹住建筑的真相,被自然侵蚀的厂区成为城市与山林的边缘地带,被人们遗忘,被城市遗忘。

2020年底,业主委托米思对厂区进行改造更新,希望使其成为以办公为主体的复合型新兴园区。设计的首要任务是唤醒厂区记忆,恢复园区活力。在保留已有自然树木的前提下,展露建筑中历史的痕迹,并重新回归城市。

设计提取原有厂区建筑群中最重要的特征——红砖清水墙面,以一种看似严肃却又轻松的方式重塑园区——一片位于“红山”脚下,带着某些特定“红色记忆”的“红色”建筑。材料的特征和共性成为统一园区并重新唤醒记忆的关键。

红砖、红色清水混凝土、红色水磨石、红色面砖,用各种带有不同时代特征的红色材料,代表不同年代的建造方式和构造方法,强化“红色”特征。改造更新完成后的园区以完整清晰的特点,回应长久以来城市角色的缺失,以熟悉又陌生的方式重塑园区所在片区,乃至整个城市对厂区的记忆。

在重塑园区共性特征之后,突出每栋建筑的特点,建立与自然的关系是设计接下来的重心所在。景观墙体的设置和空间节奏的变化是设计的切入点。低矮的院墙结合现场植被进行设置,将公共与个体空间分离,它消弭了场地的高差变化,填充了建筑之间的空隙,在场地完整性的前提下给予每一栋建筑独有的自由空间。

完整厚重的墙体引导和逐步打开的室内空间是进一步体验的重点,每一栋建筑均设置一个向周边的山体或自然延伸的窗口。当使用者进入建筑后,原有的强烈且厚重的红色体验逐步消失,自然扑面而来。

最终园区以一种远观、靠近、进入的节奏展开空间和场地的对话,建筑成为一种连接器,它通过空间、材料的变化,与城市、建筑遗存、自然形成不同层面的对话和表达,一种连接城市——历史——自然的体验方式由此而生。


项目图纸

△总平面图

△剖透视

△细部结构大样图 

39_04mo-ju-che-jian-f15hao-lou-bqu-4.jpg

△细部结构大样图 

△细部结构大样图 

△细部结构大样图 

△细部结构大样图 

△细部结构大样图 

△细部结构大样图 

△细部结构大样图 

△细部结构大样图 

 项目信息 

建筑师: 米思建筑

面积: 11224 m²

项目年份: 2023

摄影师: 孙海霆, 吕晓斌, 存在建筑-建筑摄影

设计团队: 吴子夜、周苏宁、殷浩然、沈任娇、彭彬、杨科、唐涛、朱道远

实习生: 张苏璇、董博、李姝怡

景观及规划设计: 吴子夜、沈任娇、殷浩然、彭彬

结构顾问: 上海源规建筑结构设计事务所

灯光顾问: 麓米照明设计(上海)有限公司(F16号红色清水混凝土楼)

建筑施工图设计: 南京兴华建筑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

标识设计: 南京拾野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施工团队(建筑): 南京千才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施工团队(景观): 南京恒子环境工程有限公司

施工团队(F16号红色清水混凝土楼): 倍砼堡BETONBAU上海可建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景观施工图设计: 南京市第二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

委托方: 南京工程机械厂有限公司

地点: 南京


]]>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3/10/52899.html/feed 0
南京大学仙林校区众创空间二期 / 南大建筑钟华颖工作室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3/10/52877.html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3/10/52877.html#comments Thu, 12 Oct 2023 13:16:26 +0000

2009年9月南京大学仙林校区建成投入使用,过去14年中,校园的建设持续完善,咏曼阁的设计建造是在仙林校区建设的尾声。学校功能性的主体建筑已经完成,为数不多的新建建筑的机会如何塑造一处校园建筑让同学们能够更好地记住这段校园生活。

选型
院落空间与实体形体虚实选择,是设计之初建筑设计选型的首要考量。仙林校区建筑原型大量采用围合院落式建筑原型是否继续沿用成为着手咏曼阁设计思考的首要问题。地处江南园林式的空间漫游体验是重要的设计参照,但其墙体围合的手法产生的封闭性并不适合本案地块,希腊圣岛的白色建筑错动的体量所形成的空间提示了一种建筑实体在保持开放性的同时,植入丰富的穿行路径,由此一种以实体错动组合为手法融入江南园林游览体验的想法自此产生。

组团
咏曼阁的用地是在文科组团与生命科学组团之间,东西哑铃状地形交汇的必经之路。南北两个小山丘的山坳处,组团与地形关系决定了这一建筑需要在东西方向联通,在南北向对地形地貌的衔接,绿化的延续。咏曼阁打破东西已建两组团采用的院落围合式,对维持原规划的统一性存在风险。游走在实体与院落空间之间,一种虚实关系的模糊,是对东西两组团衔接融合的明确努力。

流线
校园生活的闭环,往返于生活与教学组团之间,是同学们每天校园生活难得的途中的风景。缺少上学、放学对城市空间的丰富体验,校园流线的体验与丰富对同学们尤为重要。作为必经之路,咏曼阁先天存在堵与疏的选择。一种立体穿插,流线交织的人流组织想法由此产生,地面架空层,斜面屋顶,临山甬道三种不同高度的流线叠加。

空间
没有正立面主形象的建筑,空间代替立面成为建筑印象的主体。流线对形体的切割自然形成蜿蜒流动的空间,与印象中错动的聚落空间暗合,两者均是有意识的实体操作无意间形成的空间形态与体验。希腊圣岛的旅行与穿行在苏州园林假山之间的两种回忆,在这一刻同时出现。

场所
有回忆的校园需要有识别性的场所,记忆中的校园生活往往是一片草地,或是一棵树下发生的故事。计算容积率的空间均用于实际的功能需求,屋顶,侧院,架空层等虚空的部分则是场景的安置之地,躺在草地上的闲暇时光,可能在思考人生,也可能是解决一个学术难题的契机。学习生活不仅在教室里,更在校园中。

材质
水泥纤维板是表达两山之石的设计概念,同时满足建筑环保要求的兼顾之选,水泥纤维板板长4.6米,大尺寸减少拼缝,突出材质本身的肌理。幕墙设计关注了构造拼缝,经历冬夏四季的温差变化与干湿影响,拼缝宽度变化细微。

咏曼阁的设计既是一次建筑学基本概念的温习,也是对校园建筑的再理解,与中小学上学、放学从家庭到学校不同,大学城式的校园独立于城市空间形成学习生活的闭环。咏曼阁的设计试图在较短的校内流线中提供一段不经意但有意营造的体验,默默成为南大人青春的回忆。一座建筑,一种路过的风景。’


项目图纸

△总平面图

△一层平面图

△二层平面图

△三层平面图

△立面图

△立面图

△剖面图

△剖面图

 项目信息 

建筑师: 南大建筑钟华颖工作室

面积: 3847 m²

项目年份: 2023

摄影师:侯博文

厂家:  Aifuxi Company, Owens Corning, Rong Placement industry

主创设计师: 钟华颖

方案团队: 钟华颖,徐梦薇,戴庆来

施工图团队: 陈军仕,刘飞

给排水: 陈冬

暖通设计: 王倩

智能化: 巫程

室内设计: 范海君、杜猛、厉瑨

景观设计: 冯佳、于滔

幕墙设计: 刘范春、杨宇环

结构设计: 谢洪恩

电气: 缪霜

委托方: 南京大学

地点: 南京


]]>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3/10/52877.html/feed 0
东南大学游泳馆 / 周琦工作室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3/06/52517.html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3/06/52517.html#comments Thu, 29 Jun 2023 01:30:17 +0000

设计概念
游泳馆位于东南大学九龙湖校区的东门附近,在九龙湖体育馆的北侧,也是东南大学史上第一座室内游泳场馆。考虑到九龙湖校区比较空旷,体育建筑又往往体量和尺度巨大,所以设计采用连续的圆拱将本体化整为零,以此消解体量的疏离感。建筑的弧形像花朵一样,用7个重复的形式编织在一起,是它看起来很活泼。此外,这个建筑没有实质性的“屋顶”,它的屋面和墙面作为一个整体。

游泳馆的内部空间由多个曲面形成了空间的节奏感,流动的水、运动的人与静态的建筑,混凝土的灰色与水面的蓝色,百叶折射下的阳光与建筑几何形成的阴影,这些对比激发出一种强烈的场所感。混凝土浇筑的拱状结构符合力学上的需求,立面采用了大面积玻璃落地,建筑内外的人的行为和视线形成了交互。

空间组织
东南大学游泳馆的首要功能是为校园提供一个游泳和训练的健身场地,平面为长方形,泳池为20*50米的标准尺寸,水循环设备和机械间设置在地下。游泳馆内部空间的组织遵循了常规体育馆的方式,一层为更衣间和泳池,二层为健身房和教室。

困难
在建造过程中,游泳馆采用了现浇混凝土方式,需要大量人工预制模板,然后脚手架搭满了整个场地,高度达十多米,占满了120*40米的场地范围。其实,在空中浇筑这样曲面的拱其实是反潮流、反工业化的建筑行为。每个混凝土的拱在落地的时候都会交于一点,多余的部分被“剪切”掉,形成了自然的拱底,这种做法是无法通过装配化完成的。

建造技术
在这个采用了7个连续混凝土曲面拱形成的游泳馆设计中,主要解决两个问题:一个是跨度,另一个是湿度。设计如果采用钢结构,40米跨度需要2米高的梁。而用混凝土做曲面的拱,就能很好地满足自身的结构要求。另外,游泳池的湿气会长期腐蚀金属构件,但是混凝土不怕水。游泳馆的天花上没有设置灯具,它们全部安装在两侧,混凝土表面也没有涂料粉刷和其他装饰,为呈现结构和材料最真实的状态。

建筑表皮采用红色陶板瓦干挂,利用现代工艺在1200摄氏度的高温下烧制,这种陶瓦可以保证150年都不用更换,达到了可持续性。陶瓦的尺度和砖类似,采用错峰拼贴,这种手工艺的效果与混凝土的巨大尺寸形成对比。所有材料都保留了本色,没有人工增添的装饰,使结构就是建筑,建筑就是结构本身。因此,真实的建造会省去很多后期维护的费用。我们认为,好的建筑设计不一定创造出昂贵的建筑,也不一定是雄伟的建筑,它本应该是一种很朴实很真实的自然状态。

△效果图

△效果图

△效果图


项目图纸

△模型图

△模型图

△模型图

△模型图

△基地示意图

△总平面图

△一层平面图

△二层平面图

△地下一层平面图

△屋顶平面图

△立面图

△立面图

△剖面图

△剖面图

△爆炸图

△细部大样图

△细部大样图

△细部大样图

 项目信息 

建筑师: 周琦工作室

面积: 5650 m²

项目年份: 2022

厂家:  南京中联混凝土有限公司, 江苏苏博特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江苏金久科技新材料有限公司

主创建筑师: 周琦

设计团队: 杨俊,杨文俊,胡蝶,傅秀章(建筑声学),郭洋波(结构),李响(电气),张本林(暖通),马志虎(给排水),臧传国(智能化)

电气暖通: 东南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结构设计: 东南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施工方: 南京宏亚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地点: 南京


]]>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3/06/52517.html/feed 0
南京江北市民中心 / MENG建筑创作院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3/06/52443.html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3/06/52443.html#comments Wed, 07 Jun 2023 04:21:20 +0000

作为六朝古都的南京,其现代城市建设多集中于长江南岸。2015 年,为发挥南京在创新驱动发展和新型城镇化建设方面的示范效应、推动苏南地区建设和长江经济带发展,国家正式批复了江北新区的设立,启动了南京在长江北岸的大规模城市建设。江北新区规划面积近 788k㎡,核心中央商务社交区位于新区中心地带,以长江为界、老山为屏,是新区发展的启动区。除基础设施建设外,新区政府希望通过启动一系列公共文化建筑来加速中央商务社交区的发展,市民中心便是首批重点项目之一。项目选址于中央大道 ( 现名为定山大街 ) 与滨江大道交汇处的城市开放空间,位于新区门户位置,背靠中央商务社交区的超高层组团,与南京主城区隔江相望。基地是片区内南北向城市空间廊道的起点,具有独特的城市及自然景观,总用地面积约 5.5 h㎡,原计划新建建筑面积约为 5.3 万 ㎡( 后根据功能调整增加至约 7.56 万 ㎡)。

在竞赛之初,业主方希望将市民活动、公共服务、规划展示等功能集合一体,建设一座可服务于新区市民及企业的综合性建筑,并希望实现“城市客厅”的发展愿景。城市中传统的公共建筑由于功能单一、开放度受限,往往形式呆板且姿态高冷,相较于市井中真实而生动的多样性场景,公共建筑中的活动显得“正式”而“拘谨”。因此,我们希望在江北市民中心的设计中,既能展现出较高的城市可识别度,又能贴近市民真实的生活需求,从而营造出多样化的场景,使其成为城市活力的源泉。地为临近滨江 ( 长江 ) 风光带的三角地块,场地标高较长江堤岸低近 3m,如何化解高差矛盾,塑造开放、疏朗且亲近于人的场所,成为设计的关键点。方案以圆形为母题,柔化周边城市关系,并尝试将开阔的江岸景致通过自然的坡地景观延伸至基地之中,构筑了一条联系老山与长江、城市与市民的景观线索。大部分场地被设计为开放的城市公园,以蜿蜒的草地绿植、起伏的绿丘缓坡柔和了原三角形场地的人工边界,巧妙地将场地高差化解于连续的景观界面之中。不设围墙的理念使得市民可自四面八方便捷进入,从场地中获得丰富的空间体验。野趣景致与现代建筑融合碰撞,多样的市民活动也得以在此发生。

项目设计灵感来源于“缓缓开启的宝盒”,整体体量由两个直径 104m、高 16m 的巨型“圆盒”组合而成,两盒相叠后缓缓开启,塑造出鲜明的城市意象及开放的城市空间。从实际需求及使用效率出发,在下层“圆盒”中设置公共服务、市民活动、科普教育等功能,并与业主方一起对原设计任务书做出适当修正:增加了艺术展示、演艺培训、儿童科普、创意空间等更加贴近市民日常生活的功能,使其成为真正满足市民活动的功能集群。为表达地域特征,我们还在下层“圆盒”内部置入了一座富有东方意蕴的立体园林。小桥流水、亭台楼阁,通过开放通道与城市公园紧密相连,实现了内外延续的自然景致。廊,这一传统园林的要素,将培训、创意、科普、书店等现代功能串联到一起,形成了绕园而行、步移景异的独特体验;院,取代了传统的集散大厅,成为指定功能外的市民第二活动场所,也让园林显得开合有度。在尝试复原中国传统园林空间要素的同时,我们更期盼能创造一种现代与传统的对话。

上层“圆盒”为城市规划展厅,超长的扶梯直达其中,“展示”功能设置于此。为构建严谨的结构、建筑、空间逻辑,上层“圆盒”由对称的 4 组巨柱核心筒悬挑支撑,并于“圆盒”中心置入中庭。围绕中庭,以街巷空间模式组织功能,串联起实体模型区、数字沙盘区、各类常规展厅及配套的会议、办公等主要空间。人们可循着路径在大小不一、形式各异的空间中穿梭蜿蜒,犹如穿梭于延绵的街巷之中。凭借悬浮 16m 的高度优势,形成了富有特色的“空中展厅”。市民在此既可探究新区的未来,亦可远眺长江美景及南京主城风貌。上下两个“圆盒”均由白色百叶均匀包裹,在昼夜环境交替下,市民中心犹如缓缓开启的“月光宝盒”,呈现出轻盈且梦幻的形象,也激发了市民探索“宝盒”的兴趣。为方便市民生活,在原任务书基础上,我们在地下空间中增加了商业、餐饮、服务、配套等功能,并通过内外两个下沉广场将其两端与内院、广场相连,获得良好的通风采光,构筑了一个充满了生活气息的“集市”。复合业态气氛热烈,可实现全天候独立对外开放运营。不但成为有利的功能补充,也避免了传统公共建筑高冷、不接地气的弊端,实现了平易近人的市民服务与独特新颖的空间体验。

在设计过程中,我们始终坚持多样性场景营造这一创作初衷。城市中持久的活力往往发源于多样性空间当中,这种遵循着特定秩序的场景在古今中外的城市中皆有体现。如在《清明上河图》中:汴京的城市风貌和社会各阶层的多样生活被浓缩在郊野、园林、街巷、集市等连续的片段内,均质散现于二维画卷之上,其活力跨越千年依旧跃动于纸上。受此启发,我们尝试将属于东方的生活片段,在市民中心的三维空间中予以重构,以期能展现出南京独特的城市魅力。回顾设计,市民中心的主要功能以其公共属性及使用频率的递减,呈现出垂直分布的状态。而郊野、园林、集市、街巷等多样性场景营造,则让建筑内外形成了一个复杂多样的空间群落。当我们把这个形似中国古典宝盒的体量缓缓打开,人们便可自八方乘兴而来,或徒步郊野,或徜徉园林,或游走街巷,或流连于集市之间,传统的东方意蕴将从平面散点的画卷,重构于立体三维的建筑中,展现出南京厚重的历史及美好的未来。

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得到了政府部门、业主单位及东南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中建二局等诸多参建单位的支持,攻克了多项技术难题:完成了我国首例超大重量、超大直径、刚柔结合型整体钢结构桁架提升工程;实现了“采用下吊点静力水准仪实现过程动态监测”技术的首次应用。另外,项目团队还协同专业单位研发了集塑形、遮阳、泛光照明及媒体幕墙等功能于一体的梭形铝制百叶 ( 专利 ),高度还原了“洁白、朦胧”的设计构想,使“宝盒”意向得以落地实施,并完整地呈现于城市之中。另外,项目团队还协同专业单位研发了集塑形、遮阳、泛光照明及媒体幕墙等功能于一体的梭形铝制百叶 ( 专利 ),高度还原了“洁白、朦胧”的设计构想,使“宝盒”意向得以落地实施,并完整地呈现于城市之中。


项目图纸

△总平面图

△一层平面图

△二层平面图

△三层平面图

△四层平面图

△剖面图

 项目信息 

建筑师: MENG建筑创作院

面积: 75614 m²

项目年份: 2020

摄影师:许昊皓

主创建筑师: 孟建民、杨旭、李优

设计团队: 吴长华、李莉佳、徐昊、郑清、刘文旭、李罗兵、赵仁才、章骁、钟先锋、韩宝峰、颛孙伟庆、祝莉、刘贺兵、孙杨、余志坚、吴慷、全泉、程岚、季同月、蒲君

施工图设计: 东南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业主: 南京浦口新城开发建设有限公司

地点: 南京


]]>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3/06/52443.html/feed 0
南京绿博园城市客厅提升工程 / 张·雷设计研究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3/05/52413.html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3/05/52413.html#comments Mon, 29 May 2023 14:03:23 +0000

建设背景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全面贯彻实施宪法,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首要任务和基础性工作。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党中央、国务院转发的“七五”“八五”普法规划强调,要“创新载体阵地”“全面落实宪法宣誓制度”“在新市民仪式、青少年成人仪式、学生毕业仪式等活动中设置礼敬宪法环节”。学习好、贯彻好、落实好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特别是如何以更加生动活泼的形式,面向广大人民群众将习近平法治思想宣传好,让每个市民都深刻认识到坚持依宪治国、依宪执政,就必须坚持宪法确定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不动摇,坚持宪法确定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和人大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不动摇,是当下和未来法治宣传教育的重要任务。由于南京没有宪法宣传教育的专门场所,需要建设一个融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宣传阵地、弘扬宪法精神的重要载体、全体市民礼敬宪法的庄严场所、法治文化的城市地标等为一体的功能齐全的综合性的宪法公园,让老百姓潜移默化感受宪法、崇尚宪法、礼敬宪法。南京宪发公园项目自2021年11月25日核发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12月3日取得桩基施工许可证,12月4日第八个“国家宪法日”正式开工建设,2022年12月4日建成并对外开放。

项目选址
南京市人大常委会会同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在综合考虑城市公共空间、区位特点、功能定位、近期可实施性等基础上,确定在位于江苏大剧院西侧至夹江段的绿博园内建设具有南京特色的宪法主题公园。宪法公园选址,以绵羊草坪为主要建设区块,规划用地面积约64530平方米,一期总建筑面积31162平方米,其中地上建筑面积6921平方米,地下建筑面积24250平方米,结合总体规划及周边现状环境,将宪法公园与绿博园城市客厅提升工程统一建设,宪法公园遵循“三结合”原则,打造属于市民的城市公共文化客厅。

法治文化与自然环境相结合:南京与长江江城相依、江城共生,长江孕育了南京生生不息的地域文明,深刻影响了南京城市建设和发展格局,同时也为当前和未来城市生态文明的创新发展提供了空间廊道和创新载体。宪法公园作为重要的城市公共文化设施,其选址毗邻夹江充分体现南京滨江城市文化特质,使“一江两岸”进一步发展成为功能完备、人气集聚、活力旺盛的新兴区域,成为法治文化与自然环境相结合的典范。法治教育与民生活动相结合:绿博园城市客厅紧邻在建地铁9号线,东侧为扬子江大道,交通便捷,滨江慢行系统完善,交通可达性及滨水景观体验性较强。多样的休闲活动场所与多元的公共设施,保障了该地区的持久活力,是市民休闲娱乐乐于到访的目的地。宪法公园充分利用绿博园良好的生态空间和文体休闲活动场所,让广大市民亲法、悟法、思法、学法,在恬静闲适之中涵养宪法精神和法治信仰,在休闲娱乐之中培养法律素养和法治精神。法治景观与现状景观相结合:绿博园基础设施完善,景观生态资源优越,在不改变绿博园原有格局,不改变公园现状形制,不改变公园整体风貌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现有基础设施和资源,将宪法元素与自然景观有机结合,赋予公园新的生命力。宪法公园在城市空间层面将河西文体轴线延伸至夹江,与滨江绿轴相连接。使得轴线上新增了国旗广场、宣誓广场、水景广场、绿坡草坪等主题景观空间,将法治宣传教育、长江大保护、城市休闲、生态保育等特色景观节点串联在一起,打造法治景观与绿博园原有景观结合的标杆。

城市客厅
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2021年组织编制了《南京魅力滨江2035》南京滨江核心段详细规划和城市设计,通过建设一江两岸九大“城市客厅”,以点带面拉动滨江空间品质的提升。魅力滨江2035九大城市客厅分别为:河西鱼嘴城市客厅、欢乐滨江城市客厅、绿博园城市客厅、宝船遗址公园城市客厅、下关滨江商务区城市客厅、上元门城市客厅、幕燕风貌区城市客厅、江北新区定山城市客厅和绿水湾城市客厅。绿博园城市客厅以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为背景,与“江苏大剧院”这一亚洲最大的剧院综合体空间上相互联动,打造集生态、绿色、活力于一体的滨江时尚文化客厅,结合地铁9号线滨江公园站以及“银杏里”、“绵羊草坪”的综合提升,形成从江东中路-奥体中心-大剧院-绿博园到生态科技岛的河西新城文体轴公共活力带。在绿博园核心位置建设南京宪法公园,极大的丰富了绿博园城市客厅的文化内涵,是面向城市宣传和展示法治精神的窗口,也是进一步提升城市客厅服务功能,完善公共服务设施配套的有效补充。以南京宪法公园为核心打造的绿博园城市客厅,将成为具有综合文化功能、市民出入便捷的公共活动场所,很好的满足教育、创新、展示、观光、休闲以及群众活动等多样化需求,展现城市的历史与发展、未来与文化。

文体轴线
南京河西新城城市文体轴经由2004年新城世纪轴发展演变而来,轴线始于新城大厦,向西连接奥体中心和江苏大剧院等重要公共建筑,并一直延伸至夹江边的主题景观区左岸花海,全长约3.0公里,夹江对岸的生态科技岛在总体规划上预留了城市标志物用地,作为这条重要城市发展轴的对景,凸显其在城市公共空间发展中的重要性。轴线周边有金陵图书馆,南京市妇女儿童活动中心、基督教圣训堂等公共文化建筑,是河西新城“一区三心两带四轴四园两特区”城市功能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河西文体轴线规划之初便十分重视城市公共空间的营造,市民可以借助步行系统从奥体中心西广场开始,漫步银杏里街区,穿越江苏大剧院和扬子江大道快速路,到达绿意盎然的绿博园,并继续漫步至长江边左岸花海景区,感受滨江优美景致。绿博园城市客厅位于河西城市文体轴线与滨江风光带的交汇点,场地的轴线仪式感与生态优越性,为宪法公园的建设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宪法公园的实施增添了文体轴线的体验内容和多样化场景,提升了轴线的文化内涵,进一步确立了其南京标志性城市公共文化轴线的地位,极大的提升了河西滨江风光带的文化活力。文体轴线上的奥体中心生动活泼,其主场馆体育场上空两条跨度近400米的巨拱身披“金陵红”,代表体育运动的激情;江苏大剧院总体设计采用“荷叶水滴”造型,四颗“水滴”呈现花瓣状肌理,充满雅致的文艺气息;宪法公园在空间上呈上启下,连接城市与自然,形态上要和东侧“荷叶水滴”的大剧院相得益彰,场所营造上须表现宪法元素、体现宪法精神,以兼具独特性和时代性的空间语汇,彰显城市标志性文体轴线新的影响力和空间活力。将单体文化建筑和城市公共空间相结合,在更大的城市尺度上整合环境资源和空间要素,是打造标志性城市纪念场所的有效途径。南京宪法公园项目周边有着优越的自然景观和成熟的公共空间,设计从一开始就没有局限在宪法公园本身,而是构想了一条从银杏里一直延伸至生态科技岛总长1.8公里的轴线和空间动线,在城市空间和自然景观衔接上承上启下,在建筑形态上与江苏大剧院相得益彰,在业态活力上丰富河西文体轴线的内涵。

方圆形态
设计通过方与圆结合的空间形态和数字隐喻,象征宪法精神、体现宪法元素。天圆地方体现了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纯粹、基本、核心、原点、凝聚、包容、完整、圆满等空间形态有助于表现宪法的最高性和根本性,打造经得起时间考虑的城市经典纪念性公共空间。宪法公园的空间流线从银杏里开始,穿越江苏大剧院,到达国旗方阵和下沉水景组成的圆形宪法公园入口广场,拾级而上跨越万景园路进入宪法公园中心区域,宪法公园的主体建筑为直径100米的圆环形宪法教育展厅,圆环形展厅围合了近1000平方米的方型宪法主题广场,主题广场可举办宪法宣誓、儿童成人礼等大型活动,广场四周的浮雕景墙北面主题是国旗、国徽、国歌,西面正对主入口轴线景墙的主题为“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南面浮雕景墙表现宪法的最高性和人民性,东面景墙上的电子屏可以播放宪法主题教育及活动视频。展厅南北两侧的方形绿谷是绿博园城市客厅市民活动的空间载体,绿谷南北高中间低、形成面向圆环展厅的绿坡,突显主体建筑的标志性。绿博园城市客厅的配套功能被布置在地下,包括配套商业、停车、活动等设施,并与地铁9号线江苏大剧院·南京宪法公园站直接连通,方便市民到达。绿坡通过四个圆形下沉广场和地下空间相联,地上地下建筑与景观一体化设计一气呵成。流线继续向西经过水景庭院到达保留建筑别馆听瀑屋面,空间轴线继续延伸,夹江对岸生态科技岛在轴线的尽端规划了宪法公园二期的景观标志塔,从新城大厦到标志塔,形成三公里长完整的城市公共空间轴线。设计在一层和二层主动线上通过透光混凝土和不锈钢铺装与亮化结合的方式,勾勒出一条现代建筑语言点亮的红色“宪之光”,夜色阑珊,透光混凝下方的LED灯光亮起,宪法展厅外立面“红灯笼”造型加上贯穿始终的“宪之光”红线,红色中国跃然而起。

初次现场踏勘登上保留建筑“别馆听瀑”屋面,向东回望是“荷叶水滴”的江苏大剧院;信步走到屋面同标高的江堤,左岸花海尽收眼底;向西远眺夹江对岸生态科技岛,落日余晖景色优美。宪法公园主要参观流线被抬升至江堤同标高的二层,市民和游客从“银杏里”穿过江苏大剧院,进入宪法公园并直接漫步至江堤,宪法展厅底层架空,更多的地面空间被释放出来,极大的丰富了绿博园城市客厅的公共空间。

数字隐喻
设计通过数字隐喻体现宪法元素,形成纪念性与体验性的空间叙事。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54宪法”、现行宪法 “82宪法”、12月4日国家宪法日、两个100年奋斗目标等纪念性数字,结合建筑空间的实际要求,采用适宜的几何模数和构图,体现南京宪法公园空间场景和宪法元素结合的独特性。入口广场标高8.2米,其直径82米的圆形空间由两道弧形景墙限定,水池两侧各50面共100面12.4米高的红旗组成的旗阵迎风招展。宪法公园的主体建筑宪法展厅外环直径100米,内环直径82米;宣誓广场浮雕主背景墙高8.2米、5.4米。生态科技岛上轴线尽端的景观标志塔直径8.2米,高度82米,等等。

环境景观
坐落于南京绿博园的宪法公园周边自然环境优渥,林木郁郁葱葱,景观设计的重点在于强化城市文体轴线,凸显宪法公园仪式感,为绿博园城市客厅打造更加有特色的宜人场景。设计采用富有南京特色的无球悬铃木勾勒外轮廓,密植后形成色叶组合进行空间围合,使得宪法公园一年四季都能从绿博园的氛围中凸显出来。设计在局部入口空间利用银杏阵列种植,强化轴线仪式感,中轴线两侧与江苏大剧院东侧银杏里呼应,实现功能和观感的有效结合。开敞的草坪使得主体建筑更加突出,也提供了绿博园城市客厅丰富的休憩及游乐场地,孩子们在草坪和沙坑上嘻戏追逐,自在快乐,充分体现宪法公园开放民主的勃勃生机。


项目图纸

△模型图

△模型图

△总平面图

△总平面图

△一层平面图

△二层平面图

△地下一层平面图

△立面图

△立面图

△剖面图

 项目信息 

建筑师: azLa

面积: 31162 m²

项目年份: 2022

摄影师:侯博文

主创建筑师: 张雷、雷晓华、李晨星(项目负责)

设计团队: 顾振翮、章程、杨柳新(建筑)赵敏、常成、陈语菲、连浩(景观)马海依、孙铭、曹仪、骆甜甜、彭明星、濮思睿、姜卉、方淑莹(室内)

施工图团队: 戚威、方勇、李欣、杨益晖、张驰、傅晓璇、孙婷婷、张宇、朱旭荣、李均、郭震、朱子阳、李振旦、姚永生、朱彬、刘彩琴、胡妍、谷加雷、吴天

宪法公园建设办公室: 夏德智、贺庆、徐明尧、何军、洪有亮、蔡国俊、徐如泉

代建单位: 南京市河西新城区国有资产经营控股(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EPC工程总承包: 中建八局文旅博览投资发展有限公司

宪法教育展厅展陈设计施工: 江苏爱涛文化产业有限公司

合作方: 南京长江都市建筑设计股份有限公司、南京大学建筑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业主: 南京市人大常委会、南京河西新城区开发建设管理委员会

地点: 南京


]]>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3/05/52413.html/feed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