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创盟国际 - //m.stpapt.com 我们塑造了建筑,建筑亦塑造了我们 Fri, 20 Sep 2024 01:15:24 +0000 zh-CN hourly 1 http://wordpress.org/?v=3.8.4 乌镇“互联网之光”博览中心 / 创盟国际+一造科技 //m.stpapt.com/archcollege/2019/10/45860.html //m.stpapt.com/archcollege/2019/10/45860.html#comments Tue, 22 Oct 2019 09:50:46 +0000 沿着一条蜿蜒的小路,我们漫步在如画的乌镇古乡。江南依旧是那个江南,是记忆中的水乡,是过去江南的生活舞台。

如果说乌镇互联网大会是这个时代赋予江南水乡的超现实主义的时代内容,那么新建筑空间则可以被定义为承载后人文主义时代人类活动的舞台。互联网与数字化改变了的不仅仅是上海这样的大都市生活形态,也正在重新定义着江南。

截止2018年,乌镇已成功举办了5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千年古镇,科技赋能,大型的会展事件带动了相关产业的聚集。超物式(Hyperobject)的综合体空间正在成为建筑的新语言,而其背后正是互联网经济的线上与线下交易、交流所产生的全新超尺度空间。

整个片区紧邻乌镇西栅古建筑群,在区域城镇化发展进程中,新老区域建筑交织,土地资源的利用相对松散,呈现出复杂的多样性。

a1_摄影:田方方.jpg

▲ 摄影:田方方

项目用地位于乌镇核心镇区的西北角,整个场地被农宅、旅游项目以及已建成的一期展馆所包围。新场馆的布置,既需要考虑与已建场馆空间及功能整合的连续性,又必须考虑未来整个片区作为峰会核心区以世界互联网领先科技成果发布活动为引领,建设智慧化、现代化的会务会展综合配套设施发展的可能性。

b1_总平面图.jpg

▲ 总平面图

展馆自南向北划分为四个展厅以应对互联网大会和未来多元运营的功能要求,分合之间,既可以在大型展会时串联使用,又可以并联单独开启从而应对未来不同规模和性质的活动。每个展厅通过采用中高外低的空间断面,充分考虑独立展厅空间的感受和适用性。设计师将主张弦梁布置于展厅中部,利用张弦梁进行起拱,实现空间需求。同时将张弦梁在顶部打开,引入天光,进一步结合结构提升空间品质。

▲ 空间布局图

▲ 平面图

▲ 摄影:是然建筑摄影

▲ 摄影:是然建筑摄影

利用重力产生悬链形态的屋面有很多可借鉴的成功案例。单就结构经济性,采用悬索或钢板带的悬垂屋面具有更低的用钢量,但柔性体系的建造控制及相应屋面的构造处理都相对复杂,与项目快速建造的需求不符,因此半刚性体系成为首选。

主张弦梁之间,我们创造性的提出了“悬链梁”的结构形式进行连接,这个结构形式原型来源于悬索结构,通过材料受拉让钢材的性能得以最大释放,但又不同于常规悬索结构需要大量的时间进行索形调整,我们用工字钢替换钢索,实现了材料的预找形,而将230根悬链梁统一优化为半径一致的圆弧段,大大降低加工难度并降低加工出错的几率。

d1_摄影:是然建筑摄影_Schran_Images_(3).jpg

▲ 摄影:是然建筑摄影

屋脊张弦梁+跨间悬链梁的结构系统具有形成90×200米全无柱空间的能力,这也是设计最初的设想,但在设计后期因使用功能调整而分割成四组并置的展览空间,这使得结构系统的必要性受到了更多审视。与结合四组空间布局的门式钢架系统进行了造价、效果、施工便利性等因素的综合对比后,悬链系统仍体现了足够的优势而得以保留。

D2_摄影:是然建筑摄影_Schran_Images_(9).jpg

▲ 摄影:是然建筑摄影

为了实现整个展馆的快速建造,动态模数系统和全预制装配的逻辑运用到整个展馆项目的整体表皮构建中来,全预制装配式的上部建筑结构本身已经通过8个A字柱,4根张弦梁,两段边缘弧梁,以及230根悬链梁而逐步分解成了由合理化的结构构件所对应的数学逻辑。

2万多平方米的屋顶面积,约70万块瓦片,如果是现场实铺,完全无法实现工期的保证,设计创造性的采用了半预制化的方式,将传统瓦作的湿作业优化为预制化的安装单元。同步结构部分的施工,在地面将每18块瓦片组合成为一个安装单元,每个单元在屋顶只需要5分钟即可安装完毕,极大的优化了屋顶瓦片的铺设。

e1_摄影:是然建筑摄影_Schran_Images.jpg

▲ 摄影:是然建筑摄影

在展馆东侧立面,设计师通过四处展厅,串联起了一处东方美学范式下的线性公园。无论是江南水乡,还是江南园林,步移景异,身在其中,都是人与自然的存在态度。

在互联网与数字化盛行的创作背景下,建筑师关注于将时代精神的本身与建构文化地巧妙融合。对于建筑学这个古老的学科而言,空间体验与意境氛围深远地影响着其学科架构,但建构技艺本身的数字化进程正在深刻地影响着建筑范式的革新,推动着我们去关注材料建构以及智能建造技术正在改变建筑的形式生成、工艺过程以及建筑的美学创造与体验。

“水亭“、“月亭”、“红亭”以及“云亭”,四个展厅共同构建的不仅是东方美学中“水月红云”的诗意画卷,还是建筑机器人搭建实验的应用场景。该项目作为全球规模最大的建筑机器人实验项目群,对于每一个展亭的设计,在思考环境空间意境的同时,都分别扮演了建筑机器人实验生产的具体工艺内容。

水亭

水亭坐落于乌镇“互联网之光”博览中心主场馆东侧,取红砖为材料,力图通过“机器人砖构”的智能建造工艺,实现园区的服务驿站功能。在建筑形式上借助高曲率、多肌理的砖墙,求取乌镇“水”乡之意,是为“水亭”。

f1_摄影:是然建筑摄影_Schran_Images_(6).jpg

▲ 摄影:是然建筑摄影

水亭设计借助错动的圆弧墙面对场地进行分隔,空间流动而又各自围合,体现了全新的物质形式。其中,红砖墙面以“水”为意,通过参数的调节形成了律动的肌理,并在阳光下借助光影的斑驳变化丰富了空间的质感与趣味。此外,根据所处空间的私密性,水亭各段圆弧墙面中植入了模块化的锈钢板圆筒单元,用于容纳售卖、问询、休憩、盥洗等多种功能,构成了空间中的视觉点缀,延续了场地连续开放的体验。

g1_水亭分析图.jpg

▲ 水亭分析图

全部砖墙面由建筑机器人在现场进行批量化与自动化的预制。在保证短短一周内完成墙体的砌筑工作的高效快速的同时,也实现了高曲率渐变墙体形态的精确砌筑。

水亭总建筑面积52M2,场地面积190M2。在砌筑过程中,一造科技运用了机器学习技术对砂浆的涂抹质量进行监测,实现了对建造质量的有效闭环控制。现场预制完成后所有墙体可直接进行吊装,构成了基于施工现场的预制装配一体化建造流程。

月亭

月亭形状由三圆相切得到,双门敞开时可让月亭以拥抱的姿态面向场地,月门上布满展示柜,可供陈列各色纪念品,取“月晴”的意象隐喻。双门关闭时,檐口之下的一圈座椅可承载公共休息的功能,其环抱场地的姿态让游人可以停留,即为相应月晴而来的“月阴”,两种回应场地的姿态皆体现了月亭极强的公共性。

h1_摄影:是然建筑摄影_Schran_Images_(8).jpg

▲ 摄影:是然建筑摄影

月亭的建造采用了建筑机器人木构工艺。所有的几何构件在半月形找形中实现了木构精准铣削。让非线性的平面与木构单元形成了精准的建造对应关系。屋顶以阳光板作为屋顶材料,充分引入日光。月亭屋顶构架配合结构辅以LED照明灯带,在夜间灯光透过阳光板漫射而出,使月亭获得晶莹剔透的视觉体验,实如地上明月,呼应月亭设计的主题。

i1_月亭分析图.jpg

▲ 月亭分析图

月亭总建筑面积98M2,场地面积239M2,均通过数字模型模拟建造过程,预制加工后现场快速装配,亦可拆解运输,达到可循环使用的目的。

红亭

红亭,取主展馆之起伏之势,相辅相成,作为本次“互联网之光”博览中心内景观大道中的主要节点的同时,还为互联网大道中以“智能建造”为主题的景观通廊起到点睛之用。与乌镇传统中经典的青砖材料和而不同,红亭以中国传统红砖为材料,相互映衬。其曲面拱壳取“虹”之意,一方面与主场馆屋顶的起伏感相互配合,另一方面也体现了数字互联的时代下,本次大会的重要引领作用和桥梁的作用。

j1_摄影:是然建筑摄影_Schran_Images_(4).jpg

▲ 摄影:是然建筑摄影

红亭总建筑面积273M2,场地面积487M2,其形态设计从传统砖结构拱壳的找形方法入手,依托现代先进的数字算法,对超薄壳体进行精确的形态设计。红亭整体结构最大跨度40M,结构层厚度仅0.15M,在连通景观主要动线的同时,为人们登高远眺提供了可能。

k1_红亭分析图.jpg

▲ 红亭分析图

红亭的建造中首次引入了建筑机器人3D打印这一最新的建造技术,利用机器人3D打印的预制化结构单元为壳体提供结构模板,快速、高效、准确地完成了此项高难度建造项目,巧妙地解决了传统砖结构壳体在建造过程中由于大量模板系统带来的建造速度慢、材料浪费严重等问题。

l1_摄影:是然建筑摄影_Schran_Images_(2).jpg

▲ 摄影:是然建筑摄影

云亭

云亭长约20M,宽约15M,高约6M,由建筑机器人3D打印改性塑料构件组成。其在内部划分为三个空间体量,分别为一个室内咖啡厅、两个半露天休憩平台,形成三束各自独立的伞状结构。

m1_摄影:是然建筑摄影_Schran_Images_(10).jpg

▲ 摄影:是然建筑摄影

云亭总建筑面积139M2,采用了预制装配化生产的方式进行组装建造。主体部分划分为400余块不同的打印构件。所有的构件通过4台建筑3D打印机器人在两周内预制完成,运往乌镇互联网大会会场进行现场装配。装配过程也同样使用到机器人定位技术,整个建造过程融合了机器人智能建造中从工厂定制到现场装配的全部流程,革命性地提出了一种基于新型材料的智能化生产模式。

N1_云亭分析图.jpg

▲ 云亭分析图

“游目意行,四亭四览”体现的是我们对于乌镇水乡的人文态度;“人机共建,水月红云”则是我们将整个项目融入数字化时代的具体实验与实践。

O1_立面_剖面.jpg

▲ 立面图和剖面图

项目信息

建筑设计:上海创盟国际建筑设计, 上海一造建筑智能工程有限公司

项目年份:2019

摄影:是然建筑, 田方方

建筑设计&数字建造一体化单位(展亭):上海一造建筑智能工程有限公司

主创建筑师:袁烽

数字建造项目负责人:张雯

项目建筑师(展馆):韩力

红亭预研团队:Philippe Block, Philip F. Yuan, Xiang Wang, Kam-Ming Mark Tam, Gene Ting-Chun Kao, Zain Karsan, Dalma Foldesi, Hyerin Lee, Jung In Seo, Anna Vasileiou, Youyuan Luo, Chun Pong So, Xiao Zhang, Liming Zhang, Hua Chai

建筑设计团队(展亭):王祥、罗又源、高伟哲、韩力、孔祥平、苏骏邦、张啸、朴京达、李煜颍、王雅婷

室内设计团队(展亭):刘露雯、王炬、唐静燕、崔萌萌、李园园

结构:张准,黄涛,王瑞

机电(展亭):魏大卫、陈建栋、王勇、张卿

数字建造(展亭):张立名、陈哲文、周轶凡、王徐炜、彭勇、姜滨

结构顾问:和作结构建筑研究所

景观设计:都市绿创IUG

照明设计:瑞国际照明设计RDI LIGHTING

建筑设计团队(展馆):孔祥平,黄金玉,顾华健,陈浩,张浩波,李煜颖,楼宇,陶曦,金晋磎

室内设计团队(展馆):何福孜,王炬,王一飞,王拓盟,刘露文,唐静燕,崔萌萌,蒋海言

机电(展馆):王勇,魏大卫,张卿,陈正文,喻晓,陈建栋

景观(展馆):董楠楠,魏维轩,叶俊

灯光(展馆):胡国剑,强宏博,王振江,吴晓华,葛婷婷

导视系统(展馆):凡璞品牌设计顾问(上海)有限公司

数字建造(展馆):上海一造建筑智能工程有限公司

幕墙顾问(展馆):浙江省武林建筑装饰集团有限公司

绿色节能(展馆):上海舜谷建筑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勘察单位(展馆):浙江大地岩土勘察有限责任公司

监理单位(展馆):浙江工程建设管理有限公司

施工单位(展馆):亚都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
//m.stpapt.com/archcollege/2019/10/45860.html/feed 2
如何在100天里呈现一个城市公共展览空间?——上海西岸峰会B馆 //m.stpapt.com/archcollege/2018/09/41850.html //m.stpapt.com/archcollege/2018/09/41850.html#comments Fri, 21 Sep 2018 07:08:06 +0000  引领未来城市建筑发展的西岸滨江建设今年迎来了一项新的挑战——世界人工智能大会(WAIC)于2018年9月17-19日在上海西岸举行。作为2018世界人工智能大会的主会场之一,西岸峰会B馆设计工作从2018年4月启动,建造实施也紧凑地于2018年6月展开,并在2018年9月顺利实现了8885㎡的空间呈现。

总平_绘:金晋磎.jpg

B馆10_摄:田方方.jpg

在人工智能通过互联网、虚拟现实、机器智能等算法技术飞速刷新我们认知的时候,如何在100天里呈现一个可以承载人工智能技术集中展示的城市公共展览空间呢?这个呈现过程是否可以在人工智能已然到来的时代,回应我们建筑产业将如何实现观念与技术的改变呢?

B馆11_摄:田方方.jpg

西岸峰会B馆位于上海中心城区徐汇滨江非常具有公共活力的滨水带旁,紧邻西岸艺术中心(A馆)、与西岸美术馆、油罐艺术公园、龙华直升机场等西岸艺术空间为邻。伴随着人工智能大会与科技产业的集聚,艺术与科技的融合成为了西岸滨江城市建设的全新话题。我们通过简练的形式,务实的建造,人机协作的巧思和全预制装配结构体系,快速实现了建筑工业化、绿色化以及智能化的具体实践,完整呈现了建筑绿色智能建造的系统化解决方案。

B馆20_摄:田方方.jpg

白色:绿色西岸中的纯粹几何
白色的基调统一着西岸滨江公共建筑的整体气质。克制的形式与色彩勾勒出上海西岸的独特当代艺术氛围,典雅的白色与绿色的滨江开放空间形成着简练的对话。这种平实、简洁的状态似乎已成为大家的默契与共识。

B馆1_摄:田方方.jpg

无论是已经建成的David Chipperfiled设计的西岸美术馆,还是建设中的SANNA设计的办公空间,都在试图通过纯粹几何的形体回应西岸滨江密路网、小街坊的空间规划。西岸峰会B馆的体量构思充分回应了西岸滨江的城市肌理,根据未来展览、峰会、论坛等功能需要被有机划分为三个主体体量,同时首尾相连的平面几何也形成了简洁的整体性。空间几何的自然扭动,与城市街道以及周边建筑取得肌理上的呼应。西岸峰会B馆主体量采用了最基本的坡屋顶建筑语汇,简洁的结构几何逻辑使其最符合快速建造的要求,并可以最大化地适应未来的不同使用需要。

B馆13_摄:田方方.jpg

间隙:建筑中的共享公园
西岸峰会B馆的三个主体量的扭转形成了两个三角形的绿色入口公园——有遮蔽、半开放的共享城市空间。进入这个空间,木结构的网壳屋顶带来扑面而来的温暖气息。白色与木色的交融即是一种意外惊喜,也是让人欣喜并愿意停留、交往的空间场景。

B馆2_摄:田方方.jpg

经过功能定位与使用状况分析,综合考虑维护与内部安全管理的需要,未来三个主要功能空间会出现不同使用场景,一个、两个或三个空间都可能出现单独使用的状况。这两个共享公园会出现两种不同的应用场景:全开放时,将门全部打开形成城市口袋公园;半开放时,则变成组织内部流线的入口空间与内部公共空间,将三个分散的体量在城市空间和界面上连成一体,同时为大规模会务的人流量和辅助功能提供缓冲和休憩空间。

B馆3_摄:田方方.jpg

另外,在其中相对较大的共享花园中,我们设计了一个120m2的半透明3d打印咖啡厅以及近50个座椅区域,形成峰会席间休息、交流以及茶歇等功能的空间,同时提升空间场所的全新个性与场所特色。

B馆4_摄:田方方.jpg

覆盖:温暖的互承式参数化木构
共享花园被主体量自然地围合成一大一小两个三角形,从空间特性上也自然地界定为一动一静,都通过数字预制化木构拱壳顶棚加以覆盖;大庭院屋顶跨度约为40m,结构厚度仅为0.5m,是全球单元材料最省的互承式钢木结构屋顶。

B馆5_摄:田方方.jpg

通过数字化的力学找形,木构屋顶整体微微起拱,实现了力学的合理布置。整体木构拱架的侧推力通过周圈的横向布置钢桁架得以平衡,并在三个角部通过局部加强。内侧木构拱壳全部优化为互承方式的双幅中空叠合式木梁,并通过计算机二次找形优化所有木梁的几何尺寸,使得单根木梁在胶合时做到材料最优,安装时3-4个工人就可以搬运,也提高了现场的安装效率。

B馆7_摄:田方方.jpg

所有的梁头通过参数化的方式进行非标设计优化,并通过平行数据指导数字工厂进行节点数字化铣削和开孔加工。连接件采用了标准化的中空铝构造,进一步减轻了屋顶重量,同时方便预制加工与现场施工组织。

B馆8_摄:田方方.jpg

2000平米的木壳部分现场仅仅29天的施工周期,全部通过预制拼装的方式得以实现。顶棚在侧面微微高于主会议空间,这样可以形成更好地地面通风效果。顶部通过聚碳酸酯瓦楞板加以覆盖,光线经过几层过滤后洒在共享花园中。

B馆15_摄:田方方.jpg

赛博:绿色公园中的机器人3D打印咖啡厅
共享花园中我们设计、建造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全机器人3D打印咖啡厅,既包括了空间本身,也包含了咖啡售品台、咖啡桌椅以及辅助房间。打印亭从形式上尝试通过五个对拼拱的方式来进行生形处理,通过平面动线确定生形逻辑,并根据受力特性决定形态的起拱方式,再逐步优化其打印逻辑,使得力学、形式、工艺实现了完整统一。

B馆16_摄:田方方.jpg

该打印亭运用了结构优化技术,运用结构拓扑分析的优化算法对原始形体进行结构性能模拟,并且通过机器人的算法技术有机实现改姓塑料的空间自动打印过程。材料上运用了基于废弃塑料的再生材料,并且经过特殊改性,形成轻质高强的整体结构。

B馆21_摄:田方方.jpg

打印亭使用了智能机器人空间打印预制建造装备与工艺技术完成了既轻型结构的大跨度实现,打印亭从设计到建造的全流程实现了人机协作的智能化设计与建造的结合,这也成为了短短25天实现近200个平方的打印面积、40多把3d打印椅以及12张3d打印桌的数字建造奇迹的原因。

B馆14_摄:田方方.jpg

材料:机器编织的碳纤维亭
在场馆的入口前,一个黑白相间的空间装置为整洁的白色会场增添了一丝轻盈。该装置由斯图加特大学计算机设计学院(ICD)和建筑结构设计学院(ITKE)联合设计建造,采用独特的机器人编织技术,开拓性地集合了建筑学、工程学和仿生学的原理,展示出了独特的空间设计美感。

碳纤维亭1_摄:田方方.jpg

占地200平米的结构灵感来源于自然界的轻型结构原理,其中最主要的是一种在甲壳虫前翅上发现的纤维状翅鞘结构。起伏的顶棚包含40个各不相同的六边形构件单元,由透明的玻璃纤维和黑色的碳纤维编制而成。碳纤维材料的高抗拉性与玻璃纤维的高抗压性在机器人的紧密交叠编织下演变为一个个单住支撑的伞状结构,在展现高结构性能的同时,也异常轻盈。

智造:模数化结构几何的全预制化建造
西岸峰会B馆尝试重新定义从设计到建造的整个流程;数据模型在一定程度上取代了通常意义上的图纸成为形式、结构、预制加工和现场安装的媒介;通过数字化智能几何找形、参数化力学建造优化方法以及平行数据指导数字工厂加工和建造的方法,尝试重新定义建筑各个环节智能化的不同推进方式,实现智能化设计建造一体化实践。

B馆17_摄:田方方.jpg

主空间采用了轻铝排架预制体系,轻铝结构具有体系成熟、施工精准、配套成熟的特点,而且是目前已知的单方材料重量最小的遮蔽建筑体系;考虑峰会快速搭建的需要,建筑模数和典型立面尽量采用了常规化的体系内产品;同时为提高主立面的城市完整度,通过精致化的十字钢龙骨体系和聚碳酸酯板结合的半隐框幕墙来提升立面品质;十字化的龙骨处理形成了半透明的空间质感,优雅的实现了城市空间和会展空间的切换和过滤;主入口略微收进,利用屋顶空间的延伸行成入口廊下空间,暗示主立面入口的所在,但超人的尺度又不鼓励人做过多停留,以配合大量人流进出的管理需要。

B馆19_摄:田方方.jpg

主空间侧面的空间界面考虑运营的需要选择不同的封闭属性,临向城市街道的界面尽量封闭,隔绝噪音以及城市环境对会务活动的干扰;临向共享花园的界面尽量开敞,使得紧张的会务之余,人们可以从感知自然变化,光影婆娑。屋顶选择了成熟的多层复合的屋顶覆膜系统,这样在满足会务需求的声学特性同时,提升整个项目在能耗方面的标准。

木件加工.jpg 


图纸

总平面图

平面图

北立面图

西立面图东立面图

南立面图

剖面图1

剖面图2

城市关系图

 

项目信息

建筑师:上海创盟国际建筑设计

地址:龙腾大道,上海市,中国

主创建筑师:袁烽

建筑设计团队:建筑:韩力,金晋磎,林磊,黃金玉,张啸

咖啡亭设计:李策,徐纯,高思捷,黄桢翔

室内设计:何福孜,唐静燕

结构设计:张准,沈俊超,黃涛,王瑞

机电设计:俞瑛,王勇,魏大卫

建筑面积:8885.0 平方米

项目年份:2018

摄影师:田方方

施工总承包:宏润建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数字建造:上海一造建筑智能工程有限公司

数字建造团队:张雯,王徐炜,彭勇,张立名,李策,万智敏,徐纯,高思捷,黄桢翔

景观:上海溢柯园艺有限公司

视频:上海西岸开发(集团)有限公司

碳纤维亭设计团队:Achim Menges, Moritz Dörstelmann

碳纤维亭结构工程:Jan Knippers

碳纤维亭气候工程:Thomas Auer

]]>
//m.stpapt.com/archcollege/2018/09/41850.html/feed 3
竹里:数字化设计与传统营造融合的乡村产业化实践 //m.stpapt.com/archcollege/2018/05/40079.html //m.stpapt.com/archcollege/2018/05/40079.html#comments Thu, 03 May 2018 11:14:44 +0000 2017年,创盟在四川崇州道明镇建造了一个盘旋在乡野田间的乡村文化中心——竹里。作为乡村社区文化中心,整个片区的建筑具体包括展示、展览、会议、民宿、以及餐饮、娱乐等多项功能。设计构思试图合理融入原有场地、周围村落以及自然生态资源,探索城市与新乡村建设的互动,实践新建造技术与当地手工艺的紧密结合,以及将传统营造技艺与预制工业化等不同层面的问题实现融合。

创作从一首陆游的诗作开始。在陆游《太平时》的指引下,阅读场地和生活场景,拾取原味乡村特质成为设计的最初起点。

《太平时》

竹里房栊一径深,静愔愔。

乱红飞尽绿成阴,有鸣禽。

临罢兰亭无一事,自修琴。

铜炉袅袅海南沉,洗尘襟。

整个建筑的可建场地坐落在原有拆除农户的宅基地上。地势背山跨溪,朝着广袤的油菜花田。用两个撑满方形基地的圆形最大化地使用了原有宅基地,内与外,竹与瓦,新与旧的关系被概括在“大象无形”的屋顶之下。通过“无限(∞)形”的拓扑找形,实现在屋顶这个虚尺度上对于空间、时间、场地的最大化的回应,我们在设计的最初预设是最大限度的保留一草一木,并试图在自然的空间缝隙中建立一个当代建筑与自然乡村的对话。

竹里由70%预制化率的轻型钢木构架支撑起的一个内向重叠的环形青瓦屋面,通过参数化建模的方法实现几何原型与木构建造逻辑的打通,并精准调整所有生产物料的尺寸以及加工节点的要求。建筑、景观以及室内的实际现场施工时间只有52天。项目对传统建造范式的全新定义,对乡村和城市问题再思索都为思考建筑在当下的意义提供了参照。

场地尺度比较大,回应“竹里房栊一径深,静愔愔”的空间意境,寻径而行的动态路径设计以及观者与建筑主体之间的对话显得非常重要。在竹里设计中,S形道路几何与建筑屋面的几何产生了强烈的呼应。行进的过程,也赋予了建筑抽象几何的意境与意义。

通过对于当地建筑产业的调研,与道明竹编手工艺杨隆梅家庭的交流以及20余次的打样,模数化控制,以及传统的纹理设计,设计师将道明竹编与竹里建筑立面的设计与建造有效结合起来,实现了数字几何与传统工艺的有机结合。

竹里项目虽小,但设计师投入了大量的研究人员以及设计实施团队参与该项目。数字化设计技术与建筑传统以及人文环境的结合是我们坚信的方向,在不断创新中保持对于文化的尊重以及人与自然的尊重,恰是设计师希望从竹里实践中得到的印证。

施工现场

图纸

总平面图

平面图

北立面图

西立面图

剖面图

大样图


项目信息

项目名称:竹里IN BAMBOO

地点:四川省崇州市道明镇

建设单位: 四川省崇州市崇中展业投资有限公司

设计单位:上海创盟国际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数字建造技术:上海一造建筑智能工程有限公司

木结构施工: 江苏省苏州昆仑绿建木结构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建筑面积:1800㎡

设计时间:2016年8 月-2017年1月

建造时间:2016年12月-2017年4月

主创建筑师:袁烽

设计团队

建筑:韩力 孔祥平 阳斌 朱天睿

室内:温钦皓 陈晓明 唐静燕

结构:王锦,李磊,梁宸,周强

机电:刘勇 俞瑛 黎喜

数字建造:张雯,张立名,和四忠

摄影:林边


]]>
//m.stpapt.com/archcollege/2018/05/40079.html/feed 11
回归建筑原真性,与斑驳老墙和谐共生——瓷语堂 / 创盟国际 //m.stpapt.com/archcollege/2017/08/36208.html //m.stpapt.com/archcollege/2017/08/36208.html#comments Mon, 31 Jul 2017 11:17:46 +0000 瓷语堂项目是对建筑原真性的一次回归,我们希望通过一个最简单的手段介入场地,使得建筑物仅仅作为一个“存在”与基地发生关系,而不是通过美学加以评判。

01 photo by Bian LIN.jpg

在面对场地现状已经存在的几栋老建筑和一棵大树,我们希望它们可以成为场地记忆的再现,作为新建筑的一部分共同留存下去,而不是简单的粗暴拆除并由一个全新的物体所替代。

02 photo by Bian LIN.jpg

通过合理的结构布置和构造处理,新房子轻巧的微微落于老墙之上,二者完整的融合在了一起,斑驳的老墙和由砖、木等朴素材料构筑的新建筑自然而然的和谐共生,而老墙的岁月留下的痕迹亦为建筑提供了不可复制的特征。

03 photo by Shengliang SU.jpg

场地上的大树成为了我们南侧的重要遮蔽,使得二层的露台不会直接暴露在正对的一条小路前面,同时也为露台贡献了不同季节的多样风景和光影特质。

07 photo by Shengliang SU.jpg

作为陶瓷艺术家展示、交流和工作的场所,空间的布置简洁而不失特点,混凝土、青砖等朴素而带有一点点粗糙质感的材料与陶瓷艺术品相映成趣,建筑低调地成为了作品的背景。

图纸

0001.jpg

场地平面图

PLAN-1F_01.jpg

一层平面图

PLAN-2F_01.jpg

二层平面图

PLAN-ROOF_01.jpg

屋顶平面图

2.jpg

elevation02_01_副本.jpg

立面图

1501497782235245.jpg

1501497791820136.jpg

1501500009439927.jpg

剖面图

项目信息

地址:上海市杨浦区军工路1436号五维创意产业园区33栋

建筑师:袁烽

设计团队:闫超,刘卓奇,孔祥平,陈晓明

业主:屠娟

结构:沈俊超

承包商: 上海天德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设计时间: 2015.3

建成时间: 2015.11

基地面积:136㎡

景观面积:58㎡`

总建筑面积:272㎡

]]>
//m.stpapt.com/archcollege/2017/08/36208.html/feed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