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农民 - //m.stpapt.com 我们塑造了建筑,建筑亦塑造了我们 Fri, 22 Nov 2024 01:34:18 +0000 zh-CN hourly 1 http://wordpress.org/?v=3.8.4 江户时代的住居生活|三类住宅简析 //m.stpapt.com/archcollege/2019/02/43507.html //m.stpapt.com/archcollege/2019/02/43507.html#comments Fri, 22 Feb 2019 13:25:48 +0000 日本建筑以其在现代化的洪流中依然坚持着对传统的延续而成为被广泛学习的对象。本文将介绍三种江户时代[注1]的住宅类型,分别对应了统治阶级的武士以及被统治阶级的商人、手工业者和农民的住所,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各类人群的生活状态。三类住宅基于社会功能的样式以及表现形式存在诸多差异,但同时,又在空间布局、建筑材料、室内布置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共性,从中可以感受到日本文化中包含的尊重自然、质朴、内省和静谧。

[注1] :江户时代(1603-1867年)是德川幕府统治日本的年代,也是武家统治封建时代的最后一个时期。当时,全体居民都被严格地划分为四个阶层:武士、农民、手工业者和商人。武士等级最高,构成了幕府统治的基础。

 ❶ 武家屋敷

武家屋敷(buke-yashiki)是武士阶层的住所,江户时代曾占据日本重要城镇大部分土地。在城楼之下,家臣们被分配以宅基地,居住与此。城楼代表着武士阶层的威严,地位越高者,宅基地离城楼越近。依据主人身份和俸禄不同,武家屋敷又可分为「大名」(daimyo,贵族藩主)、「旗本」(hatamoto,有资格谒见将军的中级武士)和「御家人」(gokenin,没有资格谒见将军的下级武士)宅邸三种规格,但从广义上均属于同一建筑形式的不同变体。

 会津武家屋敷,俯瞰视角 [1]

武家屋敷,建筑与庭园 [2]

武家屋敷以高墙与外界隔离,防御性强(图2)。庭院内的住房是独立式的,建筑布局不拘对称,变化颇多。屋顶为厚茅草或瓦片。房屋的木制底部伫立在地面柱石上。屋顶和地面之间“漂浮”着由木柱架高的榻榻米地板。木制防雨门窗和纸拉门窗区隔室内和庭园,将它们拉开或移除时,庭园景色净收眼底,但围墙外街道的一切则被排除在视线之外(图3)。

武家屋敷外观 [3]

江户时期的武家屋敷多为书院造,这种住宅样式是由古代贵族住宅寝殿造[注2]经由中世的渐进变化,最终于中世末和近世初期基本完成的。以主屋为主的数座建筑形成组合布局,建筑内部地面铺榻榻米,顶棚镶板,以纸糊拉门、采光拉窗分隔房间。招待客人的公开场所与日常生活的内部场所是完全分离的,有时甚至分栋安排。公开场所的中心通过檐廊面对种植花卉树木的庭园。

主室被称为「座敷(客厅)」,它正面墙壁划分为两个龛,一边称「床之间(壁龛)」(一般挂有画轴),一边称「违棚(多宝格架)」。紧靠床之间的侧面又有一个龛,称「附书院(固定几案)」,另一侧墙上称作「帐台构」的房间入口。附书院一般开窗,本来是读书的地方,后来只做装饰。另外还有障子门(格子贴纸木移门)等室内结构。

[注2]:寝殿造是平安贵族的宅邸,在以夯土墙围绕的标准的四十丈(约120米)见方的宅地区域内,以主屋寝殿为主,配以回廊或渡殿连接东西侧的对屋,自东西对屋设中门廊延伸至筑池叠山的南侧庭园。(图4)

 寝殿造概念图 [4]

书院造武家屋敷,座敷室内 [5]

武家屋敷,庭园 [6]

茶道是武家社会待客的重要要素,因此名为「围」、「数寄屋」、「数寄间」的茶室也被视为武家屋敷中必不可少的部分。茶室的客人入口是一个低矮的小门(Nijiriguchi),标准尺寸为65cm高,60cm宽(图7)。发明者是日本人茶道大师千利休。设置小门的原因既是为了表示谦卑,也可限制带刀进入以及防止客人进出对房间的明暗造成过大影响。茶室建筑不仅影响了武士阶级的书院造住宅,也渗透至市民和上层农民阶级的生活中。

茶室内部 [7]

武家屋敷区的街道大多呈现出狭长、单调的状态,行走其中如同在峡谷中穿行(图8)。街道的地面或是水平,或是有斜坡或台阶;大多是直线,有时也出现曲线的情况。两侧的边墙有时是石墙,有时是木材、板条抹灰加上瓦片铺顶。有些街道可见排水渠,位于街道两侧或是中央。

武家屋敷区,街道与围墙 [8]

武家屋敷的特征在明治维新后武士阶层消失的很长时间里,在新建郊区得到保留,并在一定程度上延续到了今天。今天随处可见的带有小院的独栋房屋,继承的就是下层武士住宅的传统(图9)。


某延续了武家屋敷传统的住宅及其平面 [9]

 ❷ 町家

町家(machiya)是商人和手工业者的住所,也作为商店、办公场所、仓库和作坊。单栋町家的地块是纵向矩形状的,面宽窄而进深深,或是由于面阔与税金有关。极端情况下,面阔只有4米,进深可达40米,因此被称为“鳝鱼的床”。町家的平面布局,通常临街区域是店铺,后面的房间做住居、会客室等,最后则是仓库等附属用房。其中有一或若干个袖珍庭园,庭园视野不尽开阔。町家的街景,往往是屋脊与街道平行,数家连续排列,形成整齐统一的景观(图10)。营业时,店家会把货品和招牌摆放到街边,占据部分街道,街道因此充满活力。

奈良井宿的町家街景 [10]

町家建筑,在日本各地都可见独特的形式。这里仅以京都和江户两个代表性都市为例。如今的京都还留有不少江户时代样式的町家,它们通常面阔三间左右,相互紧挨,临街而建。从一侧的入口进门后,是宽一间的泥地房间,直通宅地最里侧,称作「通道院子」。铺板房间沿通道院子排列(图11)。立面通常一层为细凸格棂,二层为小眼格子窗(称“虫笼窗”,图12,13)。在以关西地区为中心的西日本以及日本海沿岸都市,都见有与京町家十分相像的建筑样式。

 京町家典型平面 [11]

 京町家外观 [12]

京町家立面 [13]

而江户的町家则有所不同。首先,它不像京町家那样紧挨,而是在相邻两户之间留有巷子,可以从街道直接穿行到宅地背后(图14),因此町家内部不设通道院子,一般仅在临街处有泥地房间,即「前土间」。其次,江户的町家不在正面设格栅,通常在白天移除建筑构件,面朝街道开放,屋檐下挂着印有店号和家徽的门帘连绵不断,是江户町家典型的都市景观。

再者,多为土藏造[注3]也是江户町家的重要特点(图15)。这与江户火灾频发有关,但实际上,土藏造外观的厚重与豪华作为财富的象征,其意义往往超过了作为耐火建筑的功能意义。这种江户的町家形式影响了关东一带,在明治大火之后更为普及。

 [注3]:土藏造,即用土墙厚厚地涂抹在木结构建筑的外侧,属耐火建筑形式。该形式亦可见于京都,但往往用于不显眼的背面(土窑仓库)。

江户町家平面 [14]

江户土藏造町家外观  [15]

 町家庭院 [16]

 ❸ 长屋

长屋(nagaya)是手工业者和工人的住所。约七八成町人就居住于此类住宅中。江户城里长屋最普遍的格局是沿町家背面或之间的小巷排列(图17)。往往临街的町家中住着主人一家,女侍、伙计和学徒就往来于町家与背街的长屋之间。长屋面积狭小,大多只有十余平米,以压缩的形式模仿了武家屋敷与町家住宅的空间特征和建筑材料,但配备设施远不如前两者齐全。

长屋与町家,总平面示意图 [17]

长屋的区隔一般用土墙,不仅隔音效果不佳,甚至食物的气味也会飘过来。长屋入口面向小巷,一般为高腰纸糊的拉门,门上挂着暖帘,一侧有斜格窗;房间入口就是厨房的土间部分,旁边放着水盆和水瓶。真正进屋后,是宽约3尺的木板地面,一头放着火盆;木板下面则用于收纳物品,还特别做了盖板。其正上方是拉窗,一拉绳子,位于屋顶的窗户便开启成为排烟口。

里侧的房间一般是4.5~6席[注4]大小的单间,没有壁橱,被褥都叠放在房屋角落。这里不只用于吃饭和就寝,也是家庭手工业的工作场所,是长屋的核心区域。有趣的是,榻榻米、窗户、纸拉门等当时全由租房者自己负担,搬家的时候也作为财产一并搬走——这些均属于贵重物品。

[注4]:一张榻榻米的面积为1席。其形状和大小有统一的标准,但随着地区不同也有所不同。1席的传统尺寸为90cm(宽)* 180cm(长)。厚5cm,面积1.62m2。东京的榻榻米尺寸稍小,为85cm(宽)* 180cm(长),面积1.53m2。

 长屋,室内生活场景 [18]

长屋区的巷子仅宽1-2米,中央挖出排水沟,由木板覆盖,生活污水、雨水即从这里排出(图19)。巷子具有半私密性,多半是死胡同。许多家务活会占用巷子空间,特别是做饭和洗刷;并摆放盆栽——在极小的空间里将町家街道和庭园融为一体。

一些设施如厕所、水井、垃圾房等是公用的,由居民共同管理、清扫。长屋区内往往还设有稻荷神社,负责保护居民远离危险。巷子口大多设有栅栏门,并挂有众多名牌和指示牌,标示巷内住户和设施(图20,21)。代管房东或守卫也住在长屋区的一角,收集租金,上交给房主或地主,以此取得报酬。他们同时还拥有将公共厕所的排泄物作为肥料卖给近郊农民的特权。

长屋区,小巷剖透视 [19]

长屋区,公共设施 [20]

长屋区,小巷及公共设施 [21]

长屋开始为单层房屋,在大正时代被重建或扩建成二层的楼房。并且随着燃气烹饪和独立供水系统投入使用,房屋格局发生了变化,家务活也呈现退回屋内的趋势,但窄巷中许多地方依然保留着长屋小巷的空间特征:门口挂有门帘,屋外的盆栽和洗刷用具是家居生活蔓延至室外的表现。

另外,有些武士住宅的围墙被长屋取代,作为给比自己身份低的人的住处。这些长屋兼有防御外敌、保护主君的功能,同时也能显示拥有众多家臣,是一种身份地位的象征。 

 结语

本文介绍了三种江户时代的住宅类型,分别对应不同的社会阶级。然而,其中仍然存在着明显的关联性。例如,均在不同程度上与城市相隔绝,其中武家屋敷和町家除了附近建筑的屋顶,很难再看到外面的情形;建筑立面低调不起眼,向内则更为精致和精彩;与庭园的关系紧密,武家屋敷与町家均拥有庭园,长屋也通过盆栽的摆放将“庭园”融入街巷;均使用了茅草、瓦片、木、纸等相似的建筑材料。其中体现出的尊重自然、质朴、内省、静谧的建筑特征,更是日本气质的一部分。诸如此类特点,在今天的日本小住宅或现代公寓大楼中仍然可见一斑。

-End-

主要参考资料:

[1]《图说日本建筑史》, [日]藤井惠介、玉井哲雄著,南京大学出版社,2017.

[2]《图说日本住居生活史》,[日]稻叶和也、中山繁信著,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3]《向日本城市学习:城市设计向东看》,[澳]巴瑞·谢尔顿,电子工业出版社,2016.

图片来源:

图2,5a,7,13,17b,18,19,20:《图说日本住居生活史》,注释部分由作者补充;

图4,11,12b,15,17a,21:《图说日本建筑史》;

图9,14:《向日本城市学习:城市设计向东看》;

图1,3,5b,6,8,10,12a,16来源于网络。

]]>
//m.stpapt.com/archcollege/2019/02/43507.html/feed 2
阿尔科塔农民起义100周年纪念馆 //m.stpapt.com/archcollege/2018/10/42232.html //m.stpapt.com/archcollege/2018/10/42232.html#comments Mon, 29 Oct 2018 06:53:55 +0000 这个作品是为了纪念名为“El Grito de Alcorta”(1912)即“阿尔科塔之歌”的农民土地革命而建的,革命者大部分是意大利人和西班牙移民。革命从阿尔科塔镇中心开始,蔓延到整个圣菲省最后是整个国家,最终成立了阿根廷农耕联盟(FAA)。

在与 FAA 委员会的合作,以及阿尔科塔镇、圣菲省和联邦政府的通力协作下,这个纪念馆不仅唤起了人们对农民革命者、他们的斗争和努力、土地占有以及合作主义的关注,还将它们实体化投射到农民和镇民的日常集会场所上,大大消减了以往的纪念建筑常有的低沉肃穆。

100m X 75m 的光秃坡地上只伫立着四个裸露的大型混凝土基础,这是1962年时为50周年纪念日建造的,是 Vera Mukhina 的苏维埃“社会现实主义”风格的人物纪念雕像工程的一部分。

如今 FAA 开展了能承载多种小型文化功能的400平方米建造项目,包括一个能举办登记在案的公共庆祝活动的市民广场,一座能容纳150人的厅堂,一个能举办常设展览和临时展览的画廊,或者一个陈列从各省收集到的1912事件中流传下来的历史物件展示中心。

这种内在紧密性,以室外的粗犷折叠型平面构造呈现在西北立面,包括了巨型铁制门廊、倾斜框架和模块化凹凸面板。这一立面具有惊人的观赏性,同时它的尺度使得纪念馆成为一道亮丽的景色,成为90号公路沿途吸引过客的视线焦点,从镇子方向而来时也能观赏到。

这个巨型景观的令人想到在 FAA 照片档案馆中找到的麻袋或拖拉机上的玉米口袋,这种效果的实现方法包括系统制作一种以树脂为原料并用玻璃纤维加固的当地工艺面板,还有使用粗糙的麻布为木制几何像素单元的模具。从大地中伸出的钢筋混凝土和型钢所构成的西边房间,是FAA的办公室和公共厕所。

最后,通过主立面的室外斜坡或一侧的踏步楼梯能到达逐层跌落的平台,可在上面展望广阔的地平线和南美平原上的灿烂日出。不同尺度的粗糙肌理形成了一种编织物般有触感的纹路,这与土地劳作留在农民身上的痕迹有着共同点。

从画家Antonio Berni (1934)为反映阿尔科塔农民革命所作的画作“Manifestación”上可以看到,农民们干皱的皮肤犹如沟壑被太阳炙烤开裂,他们的衣服和粗布包最后被堆放在储藏室。它们被重构为自由堆叠的墙体和从地平线中伸出的连续变化的门廊。

建筑表面是舒展的凹凸状表皮,而侧面小段的薄金属面板使得建筑最终和地平面的地貌取得协调。室内的合板家具通过延续内衬材料最大可能延伸向外,厅堂的沟壑状板材、延绵向上的沟槽和小麦色弯折构造都凝结着潘帕斯平原广阔无垠的风貌。


图纸

GDA_01_Eng.jpg

区位图

GDA_02_Eng.jpg

平面图&剖面图

GDA_03_Eng.jpg

立面图&剖面图

GDA_04_Eng.jpg

大样图

GDA_05_Eng.jpg

大样图


项目信息

建筑师:[eCV] estudio Claudio Vekstein

地址:RP90, Alcorta, Santa Fe, 阿根廷

主创建筑师:Claudio Vekstein

代理:Federación Agraria Argentina, Gobierno de la Provincia de Santa Fe, Comuna de Alcorta, Gobierno de la Nación Argentina

项目经理:Carolina Telo

建筑面积:400.0 m2

项目年份:2018

摄影师:Sergio Gustavo Esmoris, Federico Cairoli

项目助理:Mariana Pons, Pedro Magnasco, Mercedes Peralta, Martin Flugelman, Santiago Tolosa, Stephen Wanderer, Susan Franco, Alisha Rompre, Elizabeth Menta, Dolores Cremonini, Maca Cerquera, Pamela Galan, Shaghayegh Vaseghi

景观建筑咨询:Elena Rocchi, Lucia Schiappapietra and Teresa Rozados

助理:Cecilia Chiesa, Clara Miguens

结构助理:Tomás del Carril and Javier Fazio

饰面顾问:Mark West and Ronnie Araya, (C.A.S.T); Artist Ayelen Coccoz

效果图:Hernán Landolfo

灯光顾问:Giuliana Nieva

建设管理:Province Department of Architecture and Engineering (DIPAI), Special Projects Unit, Ministry of Public Works and Housing, Santa Fe Province.

施工单位:Coirini S.A

结构:Héctor Malo

业主:Argentine Agrarian Federation, Government of Santa Fe Province, Commune of Alcorta, Government of the Argentine Republic

]]>
//m.stpapt.com/archcollege/2018/10/42232.html/feed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