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亚历杭德罗·阿拉维纳 - //m.stpapt.com 我们塑造了建筑,建筑亦塑造了我们 Fri, 22 Nov 2024 01:34:18 +0000 zh-CN hourly 1 http://wordpress.org/?v=3.8.4 我,学霸,打钱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0/04/47288.html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0/04/47288.html#comments Tue, 14 Apr 2020 09:07:13 +0000

Produced by : 尤加利叶


帕累托说:“社会上20%的人占有80%的社会财富。”

也就是我们熟悉的二八定律

我觉得不仅仅是财富这样,还包括

微信截图_20200414164622.jpg

智商

特别是在你有一个学霸同桌以后

微信截图_20200414164645_调整大小.jpg

什么是学霸


上能背诵古诗文言文

下能Rap元素周期表

三角函数不在话下

高等方程信手拈来


他们甚至还知道 either or 和 neither nor 的区别!

微信截图_20200414164705.jpg

当你开始用玄学解数学的时候

学霸同桌早就已经手起笔落

其解题的速度几乎和你平时逃课的速度一样快


然而更扎心的是

人家不仅会解


还会用好几种方法解

……

微信截图_20200414164718_调整大小.jpg

今天要讲的就是一位学霸建筑师的故事

出题人是智利的一所天主教大学

而答题者则是一位从这所大学毕业的建筑师

题目是

为该校设计一栋高层教学楼


高层?(学霸扑哧一声笑出口)

这种在半吊子建筑师眼里困难重重的题目,在学霸建筑师的眼里,那就是

微信截图_20200414164744.jpg

高层=核心筒+标准层+玻璃幕墙,公式在手,天下我有。

废话不多说,直接开工


常规做法

1. 复制粘贴

首先寻找到我们要造作的地盘,立下核心筒,确定标准层面积和基本布局

然后就没啥好说的,ctrl+cctrl+v开始开始复制

640.gif

2. 拉高透视

甲方要的是一座塔楼,以作为该地的地标,这点可以理解。

然而面积只有区区5000㎡

即便每层的面积压缩到最小,升起来的也不是一座塔楼

而只是一座楼

因此建筑师拿了一把斧头,从上往下劈了一道,硬是把一个大头儿子,劈成了两个小头爸爸

微信截图_20200414164830_调整大小.jpg

这样,虽然它具有奇形种一般的双头形态,但是了好歹透视上拉高了建筑的高度。(行吧…你是学霸,你说啥就是啥)

3. 穿上衣服

塔楼内部的主体基本上就这么结束了,按理来说,接下来就是将建筑的表皮换成玻璃幕墙就行了。

但是这位建筑师偏不,玻璃幕墙用还是要用的,只不过不是换上,是穿上

也就是说,穿两件

微信截图_20200414164901_调整大小.jpg

由于智利气候炎热,因此建筑师故意在玻璃外衣和建筑主体内脱开了一些距离,通过烟囱效应温室效应,来加热两层之间的空气,增加对流和换热。

甚至下挖一层,以方便地下的冷空气更快地赶跑建筑内的热空气。

微信截图_20200414164934_调整大小.jpg

说到这里,即便是学渣也能听懂一些,烟囱效应,温室效应什么的,还是懂得。

微信截图_20200414164948_调整大小.jpg

4. 这件太Low,换件cool的

但是学霸终究是学霸,穿衣服都跟别人不一样。在这里,建筑师对幕墙的局部进行了变化

640 (1).gif

这样,建筑的两件衣服之间的距离就产生了变化,更窄的地方之间的空间对流速度会更快,这就是传说中的文丘里效应

(我知道你们在想啥,不是你们理解的那位文丘里)

微信截图_20200414165025_调整大小.jpg

5.加入其他功能

既然塔楼做完了,这栋建筑基本上也差不多了,最后的收尾就是植入其他配套功能,通过形体的变化,巧妙地连接一层和负一层。

640 (2).gif

老规矩,来看一遍这道常规解法的全过程。

640 (3).gif

这就是16年普利兹克奖获得者——亚历杭德罗·阿拉维纳在他的母校设计的一栋连体塔楼。

果然学霸总是更容易受到老师的关爱阿……

微信截图_20200414165054_调整大小.jpg

微信截图_20200414165106_调整大小.jpg

微信截图_20200414165123_调整大小.jpg

微信截图_20200414165138_调整大小.jpg

微信截图_20200414165152_调整大小.jpg

微信截图_20200414165209_调整大小.jpg

微信截图_20200414165229_调整大小.jpg

微信截图_20200414165245_调整大小.jpg

但是简单的常规做法,对于学霸来说,是无法满足的。

因此小亚同学动起了歪脑筋。

传统的高层,都是核心筒与配套用房安置在中间,四周是使用空间。因此如果我们将这个逻辑反转一下那会怎么样呢?

微信截图_20200414165300_调整大小.jpg


非常规做法

1. 依然复制粘贴

学渣和学霸唯一的相似点在于,不管题目多难,第一行的“解”字总是要写的,这是学渣最后的尊严。

640.gif

2. 内外反转

接下来便是拉开学霸和学渣差距的时刻。小亚同学富有创造性的将混凝土核心筒做在了周围一圈,形成混凝土的外壳

微信截图_20200414165330_调整大小.jpg

并将高层的附属设施用房,都布置在了日照最为强烈的北侧东侧。这样的做法,是为了尽可能地杜绝太阳辐射对建筑内部产生的温室效应。

(问为什么不是南侧和西侧的学渣小伙伴们,回去再补补地理知识,智利可是地处南半球呀)

640 (4).gif

这种应对高温的方式,不禁让我想起小时候看到有人在大夏天拿棉被盖住冰棒,还担心会不会化掉…..

3. 插入公共空间

小亚认为,对于知识的学习和摄取来说,交流是必不可少的,不管是视线的交流还是语言的交流。

(在我因为上课开小差和跟同学说悄悄话而被罚站之前,明明我也是这么解释的…)

因此为了促进人们的视线交流,一个硕大的玻璃中庭植入了建筑内部,学习和办公的人开小差时不再望的是外面的天空,而是对过房间里的心上

微信截图_20200414165351_调整大小.jpg

更重要的是,它以不同于常规解法的方式,将烟囱效应运用在了高层建筑内部。

微信截图_20200414165406_调整大小.jpg

解决了视线交流以外,就要解决人面对面交流的问题。按照常理来说,建筑师大多会在中庭外部环绕层层走廊,布置公共空间,以促进人们的交往。

微信截图_20200414165418_调整大小.jpg

而小亚再一次证明了这个解法的非常规性。他将传统的公共空间打碎成多个部分,并散布在混凝土外壳的四周。

这样的做法有利于外墙配合中庭空间进行热空气的排出

微信截图_20200414165431_调整大小.jpg

微信截图_20200414165444_调整大小.jpg

也使得人们获得相对隐私的交流空间,同时也增大了和外部自然环境接触的机会,可谓一箭三雕。

640 (7).gif

建筑的外立面因此出现了大实大虚之感。

4. 收尾工作

最后的最后,就仍然是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了。

盖上屋顶和玻璃顶棚

配合大空间的功能对体量局部进行放大

突出部分体块增加造型的标志性

……

640 (5).gif

就这样,这道高层塔楼题目的另一种非常规解法就算答完了,再来看下全部过程。

640 (6).gif

这就是小亚同学在母校设计的另外一个项目——UC创新中心。具有永恒性和纪念性的混凝土外壳与上一个连体塔的玻璃盒子产生了强烈的对比。

微信截图_20200414165526_调整大小.jpg

微信截图_20200414165541_调整大小.jpg

微信截图_20200414165552_调整大小.jpg

微信截图_20200414165603_调整大小.jpg

微信截图_20200414165618_调整大小.jpg

微信截图_20200414165632_调整大小.jpg

冷酷的外表下,内心却跟明镜似的。

微信截图_20200414165648_调整大小.jpg

不得不说,学霸就是学霸,几乎是同样的一道题目,同样的出题老师,却交了两份完全相反的答卷,且都做对了。

特别是在回应气候问题上,一者采用了通透的双层表皮+文丘里效应来促进空气换热,一者则采用了厚实的混凝土外墙和通高的中庭来杜绝外部辐射。

一者虚,一者实;一者外向,一者内敛;一者现代,一者原始;一者含糊暧昧,一者刚毅决绝。

小亚呀小亚呀,你究竟是怎么样的一位宝藏男孩……

微信截图_20200414165701_调整大小.jpg


图片来源:

以上分析图+动图均作者自绘,转载请注明出处。

UC创新中心实景照片来源: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4/1109/23/1470002_423921977.shtml

智力天主教大学连体塔实景照片来源:

http://www.ikuku.cn/project/zhilitianzhujiaodaxueliantitalou2005nianshenghuajinxiaoquzhilishengdiyagedaxuejiaoshihebangongshi


1586313366547948.jpg

一只建筑精


]]>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0/04/47288.html/feed 0
如何正确地认识2016年普利兹克奖得主“亚历杭德罗·阿拉维纳”? //m.stpapt.com/archcollege/2019/01/43133.html //m.stpapt.com/archcollege/2019/01/43133.html#comments Mon, 14 Jan 2019 03:44:24 +0000

“因为我就是我,而我不属于任何团体”——亚历杭德罗·阿拉维纳


亚历杭德罗·阿拉维纳是2016年普利兹克奖的获得者,他于1967年6月22日在智利首都圣地亚哥出生,是首位获得普利兹克奖的智利人,也是第四位来自拉丁美洲的获奖者(前三位分别是路易斯·巴拉干、奥斯卡·尼迈耶以及保罗·门德斯·达·洛查)。

1547459725397149.jpg

亚历杭德罗·阿拉维纳  ©ArchDaily

我是在本科三年级的时候,为完成某一节设计课程上老师安排的暖身小作业——“为大家介绍你最喜爱的建筑师”而认识到他的。本着不再介绍大家耳熟能详的明星建筑师的初衷在全网乱搜资料,却没想到被这位大叔实力圈粉。

其实一开始促使我点开他资料的主要原因是他的颜值(呵女人),但不断了解之后越发觉得他不仅颜值能打,性格也特别暖(???不然是在找男朋友吗)——我是说!因为他和他的团队一直致力于用设计解决社会问题,比如:帮助穷人解决住房问题、降低建筑能耗指数为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等等,充分体现了其充满人道主义的职业精神——这也是他区别于其他明星建筑师的主要之处,更是他成为我男神的最主要原因(我真的不是因为看脸!)。

1547459709116960.jpg

亚历杭德罗·阿拉维纳

 - 他是谁 -

为了较为系统地认识他,我先是在各类搜索引擎上查询了他的基本信息:了解到他今年52岁,是第41位普利兹克奖的获得者;1992年从智利天主教大学毕业,两年后成立自己的事务所:“亚历杭德罗·阿拉维纳建筑事务所”;之后在2001年加入ELEMENTAL建筑事务所(该公司秉持“行动智囊团”Do Tank的高效行动准则,致力于创造具有公共利益和社会影响力的项目),成为该公司的合伙人及主要领导者,直至现在。

查询完以上基本信息,对他有一个大概的印象之后,可以接着搜索他有没有建筑事务所的网站或者网络社交账号——也就是前文提到的ELEMENTAL建筑事务所——因为一般来说,这是了解建筑师作品最直接也是最高效的途径。

1547458931335832.png

ELEMENTAL建筑事务所网站

当然有可能出现有些建筑师没有建立事务所网站或者上不了他们网站、看不懂外文等问题,ELEMENTAL就是一个查不到相关信息的例子(sad)。

这种时候就可以去例如ArchDaily、谷德、 等建筑资讯类平台了解他的相关作品。——这种方法的一个缺点就是搜索期间会接收到无数碎片化的、重复的信息,需要自己学会列框架进行整理。至于怎么列框架系统地认识他的作品,且看我示范如何在众多信息流中濒死挣扎,整理出以下信息供给大家参考。(注意,我要开始正经了)

在这里顺便推荐一个建筑导览网站:http://www.archiname.com/,可以快速链接各个平台。

1547446559748210.jpg

筑名导航

 - 他有什么作品 -

考虑到阿拉维纳的作品类别较为明显,我便以此入手,将他的作品分为三类:公共建筑(教育、办公等)社会保障性住房与重建项目普通住宅

1547459652918478.jpg

智利天主教大学数学学院(1999)

公共建筑的代表有:

1547446837749862.jpg

智利天主教大学医学院(2004)

从落成时间来看,这些项目主要集中在亚历杭德罗·阿拉维纳毕业之后的前几年时间。这一阶段的他一直在琢磨社会建筑质量的真正含义,并不断在实践中探索试验。

因此,他的作品从外观来看虽然有些平淡无奇,没有丝毫打动人的造型或线条,但从“处女作”智利天主教大学数学学院开始,他几乎在每一栋公共建筑的设计中都重点关注了建筑能源效率、用户互动等功能性问题。或许他的作品已经表达了他对于一个好的建筑作品的看法——“良好的公共设施比美观的外形设计更重要些”。

(可能,长得帅的人不太能理解到我等凡人对于美的追求,已经转而注重内涵了吧……)

1547446926187120.jpg

美国圣爱德华大学宿舍(2008年)

对此,周末画报结合他的生活环境、成长经历对他的作品风格有一个简要的解读:“阿拉维纳:用建筑追溯生命的诗意”

1547448528257694.jpg

智利天主教大学UC创新中心(2011)

尽管他对建造公共建筑颇有心得,但真正令他与众不同且声名大噪的还是他在社会保障性住房与重建项目上的尝试。(敲黑板)

1547448575782152.jpg

智利圣地亚哥大都会步道(1997)

其主要代表作有:

1547459528429297.jpg

智利孔斯蒂图西翁绿屋(2013) ©ArchDaily

1547448664171706.jpg

智利伊基克金塔蒙罗伊住宅(2004年) 

2004年完成的金塔蒙罗伊住宅已然成为亚历杭德罗·阿拉维纳的成名之作。在这一项目中,他出色地完成了如何在有限的资金下创造符合社会标准但又不降低居民原有生活质量的社会保障性住宅这一挑战,为解决全球贫民窟和棚户区问题提供一个成功范本。也是在这一项目中,他创造性地提出了用户参与式设计——聆听用户难处,鼓励用户参与解决问题。(用户参与式设计在这里的难度可等同于:邀请分不清PS跟PHOTOSHOP的甲方来指导你做图…)

孔斯蒂图西翁镇海啸后可持续重建计划则创造性地说明了运用设计对现有城市稀缺资源进行整合能够有效应对自然灾害的问题。 

1547449468329349.jpg

孔斯蒂图西翁镇海啸后可持续重建计划(2010)

社会保障性住宅的尝试成就了亚历杭德罗·阿拉维纳,而他也更加明确自己身为一名建筑师的职责:“我真正关心的是,用建筑设计的工具,解决非建筑的问题。我企图想要解决的问题应该能够让每个人受益,就连那些走在大街上的人都能受益。用设计作为工具,用来解决设计以外的事情,因为‘设计’在设计之外会更有力量。”

在这一方面,阿拉维纳在周末画报于2016年的“独家专访:2016普利兹克建筑奖得主阿拉维纳”一文中谈到相关缘由,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点开看看。

1547459848118495.png

瑞士蒙特里谢尔作家小屋(2015)

最后一个领域:普通住宅并不是阿拉维纳以往关注的方面,所以作品一共只有三座:

甚至后两个案例都是他近几年才建造的作品。不过在住宅的设计中,他依旧保持一贯“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致力从业主的角度出发,探索家庭住宅的深层含义

 1547449486455411.jpg

智利洛斯维洛斯Ocho Quebradas住所(2013年)

以上项目作品均可在建筑畅言网:亚历杭德罗·阿拉维纳的主页中查询到相关信息。

如果是英文好的同学可以直接看ArchDaily网站ELEMENTAL建筑事务所项目介绍页面,内容更加全面。

 - 他有什么身份 - 

其实亚历杭德罗·阿拉维纳除了建筑师的身份之外,还是个十足的斜杠“中年”:他是2016年威尼斯双年展的策展人多部专著的作者,他本人创作的书籍作品就有:《建筑事实》(1999年),《建筑的地位》(2002年)和《建筑物料》(2003年)。

其他人出版的有:Electa《亚历杭德罗·阿拉维纳;设计与建造》(米兰,2007年);Toto《亚历杭德罗·阿拉维纳;建筑的力量》(东京,2011年);以及Hatje-Cantz为ELEMENTAL出版的关于社会保障住房项目的第一本专著:《增量住房和参与式设计手册》(柏林,2012)——该书于第12届威尼斯国际建筑双年展上推出。大家可以了解了解(强势发送读书邀请)。

1547459997615550.jpg

2016年意大利威尼斯双年展展品 ©ArchDaily

至此,我们对亚历杭德罗·阿拉维纳已经有一个较为完整的了解。我们在此引用普利兹克评审会对他的部分评价作为总结:“亚历杭德罗·阿拉维纳引领着能够全面理解建造环境的新一代建筑师,并清晰地展现了自己融合社会责任、经济需求、居住环境和城市设计的能力。很少有人能像他一样,将人们对建筑实践需求上升到对艺术追求的高度,同时应对当今社会和经济挑战。阿拉维纳在他的家乡智利实现了上述两方面的目标,并以十分有意义的方式扩大了建筑师的作用。”


好了,以上,就是本期的——————

大部分内容。(你以为这就结束了?咋还这么天真?)

以下则是本期附加内容,买一送一,是不是很值。


 -为学霸额外准备的是十全大补- 

如果此时的你还学有余力,希望对亚历杭德罗·阿拉维纳的创作思维及其时间背后的心理过程有更深层次的研究,不妨看看他在TED的演讲“亚历山大·阿拉维纳:我的建筑哲学?让社区参与设计过程”

以及观看采访视频:“Alejandro Aravena Interview: To Design is to Prefer”。(该视频需要翻墙,且全英文无字幕)

还有,以下几个链接可以辅助了解亚历杭德罗·阿拉维纳为何被称为:“社会参与型建筑师”——其获得国际声望的原因:

如果你还想要更加直观地感受他与其他明星建筑师的不同,可以看看安邸AD在2016年1月16日对亚历杭德罗·阿拉维纳的专访报道:2016普里兹克获奖者Alejandro Aravena深度访谈

或者知乎:如何看待 Patrik Schumacher 关于亚历杭德罗获得 2016 年普利兹克奖的评论?这一话题上也能了解到其他人对阿拉维纳的不同看法。


最后是一个小彩蛋:扩展了解一下其他著名的智利建筑:聚焦普利兹克奖: 最好的智利建筑 。


以上,就是我对亚历杭德罗·阿拉维纳的介绍(真的结束啦),如果大家还有什么补充欢迎在评论区与我们交流~我们会挑选具有足够信息量的评论,收录进我们介绍普利兹克建筑师的专题中,与大家共同完善建筑师的信息框架~

同时也欢迎大家在评论区留言与我们分享:“你最喜爱的建筑师”呀。

]]>
//m.stpapt.com/archcollege/2019/01/43133.html/feed 4
要想生活过得去,方案总得带点绿 //m.stpapt.com/archcollege/2018/11/42454.html //m.stpapt.com/archcollege/2018/11/42454.html#comments Fri, 16 Nov 2018 14:31:50 +0000 不要想多了

我说的是绿色建筑。

如果说最近几年的建筑界还有什么共识的话,那绿色建筑肯定得算一个。

而且很有可能是唯一一个。

按理说,这么大势所趋的事儿,有国家政策罩着,还自带技术光环,怎么着也得让建筑师们的腰杆赢三分吧?但奇怪的是,普通建筑师的日常几乎没什么改变——方案该怎么做还是怎么做,甲方该怎么抠还是怎么抠。

因为在我国土豪看来,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事儿是买买买不能解决的。

是的,

目前绿色建筑的一大倾向就是疯狂买买买!

直接跳过方案设计阶段买买买!

各种技术堆积使用买买买!

只是,面对生态环保这个全球课题,建筑设计本身真的要放弃话语权吗?

或许有人还在质疑,有人还在犹豫,

但幸运的是,有人已经在行动了。

比如我们曾经说过的

亚历杭德罗·阿拉维纳,

智利天主教大学连体塔楼的设计,

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

港真,在南半球圣地亚哥这个最高气温35度,最低气温7度的地区,建筑本身是没有什么特别强烈的节能需求的;而且,这个如同向天空张开的枝桠形象+全玻璃幕表皮,也实在是比较时髦了,完全不像一般绿色建筑那么“绿油油“的。

秘密其实藏在幕墙里:

与简单的绿色技术堆积使用不同,这里的节能措施和造型设计相得益彰。

Step1.

根据有限的预算和功能需求,

叠加出建筑的实体造型。

Step2.

外挂玻璃幕墙并在屋顶设置玻璃盒,

形成蓄热区。

同时建筑形态在上部开始错层分开,以提高出风效率。

空气在夹层中被加热,因此热气流上升,并造成上部热空气多,气压低,下部气压高——形成下部进风,上部出风的通风环境。

这里有一个中学物理知识点叫做

“烟囱效应“。

学霸们请自行跳过此段。

基本可以理解为热胀冷缩的一个造星行动。

就是有一个空气忽然火了(受热),然后就膨胀了,地位蹭蹭上升(热空气比冷空气密度小,上升逃离),剩下的空气立马变身粉丝开始追星(形成低压区,促进气流自下而上的流动)这就是烟囱效应。

热空气和冷空气间的气压差,会产生很大的升力。升力有多大,看看热气球就知道了,反正带你飞上天与太阳肩并肩是没问题的。

要实现烟囱效有一个关键的条件,划重点——

足够的气压差。

单独的玻璃幕墙体系无法蓄热,只会把建筑搞成温室,增加能耗。所以亚工设计了双层表皮,在幕墙内部形成稳定的受热区。再加上屋顶的玻璃体可长时间接受日照,形成稳定的高温区域,加大整个幕墙间隙上下的气压差,形成稳定的气流,源源不断地带走幕墙间隙内的热量。

Step3.

建筑上部内收玻璃幕墙,

形成狭窄区域。 

幕墙内间隙变狭窄,上升气流速度变快,并形成一定的负压,促进下部气压高的气体上升。

知识点又来啦:

文丘里效应 

就是气流在通过缩小的断面时,流速会变大,而流速的增大会产生低压。低压产生吸附作用,进而促进空气的流动。

那么,为什么要使用文丘里效应呢?

因为幕墙间隙内的气流完全是依靠气压差来提供动力的,但建筑体量太高大,气压差有限,所以要在中间加个餐,相当于马拉松的补给站。

Step4.

幕墙进气口下沉。 

不管怎么加餐,也得自身实力过硬。

气压差是空气运动的力量源泉。虽然上部屋顶设置了蓄热区,给空气升温,但碰上闷热的桑拿天也是有点心累。所以亚工又将建筑底部下沉,把进风口设在负一层——空气先在地下冷却,温度降低后,再进入幕墙间隙。

最终气流路线示意图:

亚工证明了只要能遵循物理原理的设定条件,建筑造型随便你发挥。

不但建筑造型带点绿能放飞,建筑空间也能绿出个花来。

比如,法国里昂旧码头的

THE ORANGE CUBE大楼。

这个房子虽然看着像个大柿子,但内心是棵小油菜。

平面图是这样的:

最扎眼的就是那个异军突起的弧形中庭了。

但这个中庭可不是为了凹造型,而是有着非常正当的存在理由。

这就要从建筑的所面临的设计难题说起:

a、建筑进深过大,导致内部采光通风差;

b、虽然位于河边但景观面长度有限。

我们一个一个来说。

解决采光通风问题,常见的做法就是加中庭。

而延长建筑的观景边界长度,可以满足观景的需求。

而这个弧形中庭的作用就是既能扩大观景面长度,又能把光线引入建筑深处。

1、中庭体量的转折可以使建筑与外部环境有更多的联系。

(烟囱效应)

2、中庭体量继续变形。

扩大进风口的面积,同时扩大视域,改变出风口的形状,利用风道截面变小,导致空气流速加大产生负压,提升出风的效率(文丘里效应)。

3、布置其它空间。

把公共空间布置在景观视角良好的区域,用同样的体积削减法设计建筑的入口和屋顶活动空间,同时布置建筑的交通和内部空间,最后添加布满圆形孔洞的立面穿孔板。

今天这两个建筑都是运用中学物理知识成功改掉“买买买“土豪习惯自力更生实现生态节能的好同学,非常值得我们学习。

但我想说的是,由于绿色建筑自带技术光环,使得技术要素在方案中被过度强化,可是我们看到的、用到的、体验到的都依然是建筑空间,而非节能构造或设备本身。

在任何建筑中,空间都是最终目的,也是建筑师最后的底限。

所以在绿色建筑中,空间也理应重新回归核心地位。

如何将技术的切入反应到空间和建筑自身的设计上将是建筑师为自己正名的机会。

本文感谢大师姐林雅楠的文字编辑和指导

同时感谢薛腾学长的绘图指导

本文图片:[2]、[11] 来自于https://www.archdaily.com/

其余分析图与动图全为作者自绘,转载请注明



]]>
//m.stpapt.com/archcollege/2018/11/42454.html/feed 2
台风走后,你会关心谁为穷人盖房子吗? //m.stpapt.com/archcollege/2018/09/41878.html //m.stpapt.com/archcollege/2018/09/41878.html#comments Tue, 25 Sep 2018 03:00:17 +0000

亚历杭德罗·阿拉维纳建筑事务所设计作品


上周,台风“山竹”肆虐过境之后,整个珠三角又进入了新一轮的城市修缮与重建工作。有些建筑也许为文明不断刷新着制高点,而有些建筑却为增添心中的温度而存在着。亚历杭德罗·阿拉维纳就是这样一位专注为穷人造房子的建筑师,他更习惯去思考建筑能够给全社会带来的变化。


上周日,台风“山竹”强势来袭,横扫我国珠江三角洲数座城市。虽然台风在南方人民心中早就不算是什么威胁,反而一直是“放假福利”,而自从去年“天鸽”之后,高强度台风在人们心中便留下了阴影。

实际上,即使今年的“山竹”最高风力高达17级以上,但只要人们在家中备好口粮,闭门不出,便可以相安无事。然而人们心里都清楚,之所以大家能在如此极端的天气中还能享有一份额外的“假期”,完全得益于建筑的牢固。

但是却依旧有许多人没能住进像样的住宅,面对诸多极端天气的时候,他们唯有卷好铺盖,离开危险的简易房,提前疏散到其它公共建筑中。台风过后,他们再一次失去了那些简陋而温馨的家。

这个世上,虽然人们习惯于关注那些高耸屹立的伟大项目,但仍有些其貌不扬的建筑只为增添心中的温度而存在。亚历杭德罗·阿拉维纳(Alejandro Aravena)就是这样一位专注为穷人造房子的建筑师。

「 为穷人盖房子的建筑师 」

智利建筑师亚历杭德罗·阿拉维纳生于1967年,2016年获得普利兹克建筑奖。

智利著名建筑师亚历杭德罗·阿拉维纳(Alejandro Aravena),是当今智利新一代建筑师中的代表。他曾是“马库斯建筑奖”历史上第三位获得者,也是普利茨克建筑奖评审团成员之一、2016年普利兹克奖获得者。与生俱来的高颜值与过人才华,让阿拉维纳总给旁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亚历杭德罗·阿拉维纳建筑事务所设计作品

然而,这样一位各方面条件都十分过人的建筑师,并不倾心于为富豪们建构高楼大厦,他最关注的是穷人和流离失所的人们的居住环境与状况。对建筑师一职有着独到见解的阿拉维纳,凭借诸多为穷人们设计并建造的建筑而赢得了全社会的尊敬,同时成为了一位颇具影响力与不断给予世界以启发的创作者。

智利天主教大学UC创新中心 – 阿纳克莱托·安吉里尼,2014年,圣华金校区,智利圣地亚哥。

1993年,阿拉维纳曾在威尼斯建筑大学(IUAV)学习历史与理论,并在威尼斯美术学院学习版画。后来,他开始逐渐从版画专业向建筑领域不断探索并转型,于1994年建立了亚历杭德罗·阿拉维纳建筑事务所,正式开启了自己的建筑师职业生涯。

智利孔斯蒂图西翁滨海长廊

虽然,阿拉维纳一直以来都在发达国家接受教育并任教、生活,但这并没有改变他血液中智利人的身份信念。他的设计表现着自己的判断和选择,例如他一年只做一个项目,并且更乐于为智利的穷人设计建造廉价的住宅。

“一年做20个建筑和一年做1个建筑,在心态和时间上是完全不同的,我希望有足够的时间深入研究每个项目,无论大小。”阿拉维纳对此说道。

2010年,阿拉维纳被《Monocle》杂志评为全球20名新英雄之一。之所以能够获此评价,还源于其一直以来的建筑设计宗旨:提高那些生活在边缘和在恶劣环境下生存的人们的生活质量。尤为值得赞赏的是,阿拉维纳的很多作品都反映出一种社会责任感,他关注平民,尤其是生存环境恶劣的人群。

2001年,阿拉维纳成为了ELEMENTAL公司的合伙人与领导者,他们一直致力于关注公共利益进行建筑项目的实施工作。2010年,地震和海啸袭击了智利,整个国家陷入前所未有的瘫痪状态,ELEMENTAL当时便应邀参与了智利孔斯蒂图西翁市的重建工作。

亚历杭德罗·阿拉维纳,智利孔斯蒂图西翁的绿屋, 2016年

对于这样为应对灾难而设计的低廉建筑,阿拉维纳很有自己的见解。虽然,所有搭建社区的人都希望自己的建筑能为其带来更多财富,但对于低价住房来说则更像是投资一辆汽车,因为它随时都在贬值。但阿拉维纳认为应当摒弃这种想法,把建造低价房看作是一个投资项目。

智利孔斯蒂图西翁绿屋设计,部分房屋的主人根据自己的条件和喜好搭建出房屋的另一半。

未来20年里,智利政府将拨款100亿美元来解决住房紧张问题。但对于平民们来说,只有其手中的住房补贴能够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有所增值,他们才有可能走出贫困。

阿拉维纳对此有着深刻的思考:“当他们拿到的补贴金只够造房子的一半费用时,那么关键就是应该去建造哪一半?于是我们选择帮他们建造的,是他们无论如何都不可能完成的那一半。”阿拉维纳及其ELEMENTAL团队,表面上看是搭建了廉价房屋,而本质上却是在用建筑来解决如何应对贫困的难题。

「 “一场需要打赢的战役” 」

多年以来,由于阿拉维纳在社会住宅方面的不断实践,令他成为了第一位同时被授予普利兹克奖并成为威尼斯建筑双年展策展人的南美建筑师。

2016年,阿拉维纳担任第15届威尼斯建筑双年展的主策展人。其策展主题“Reporting from the front”,也就是“来自前线的报告”。借由这一主题,他意在提出的是关于对“建筑与普通公民之间关系”的关注,由此倡导“提高人们的居住环境是一场当下最需要打赢的战役”。

亚历杭德罗·阿拉维纳建筑事务所设计作品

在第15届威尼斯建筑双年展上展出的那些成功故事和案例中,人们能够看到建筑曾经、正在或将要在这些战争和对边界的扩展中所产生影响。

其实,阿拉维纳与威尼斯双年展颇有缘分。早在他从智利天主教大学毕业之前,就曾获第5届特别提名;2010年,又曾荣获第11届威尼斯建筑双年展银狮奖;此外,其作品还曾在第10届与第12届威尼斯建筑双年展上展出。

蒙特雷住宅

在蒙特雷住宅生活的人们开始自主地搭建房屋另一半

阿拉维纳所在意的从来与个人艺术美学喜好无关,在他看来,建筑师需要在工作中培养应对约束和限制的能力。他为智利平民住所设计的诸多项目,很好地体现出他对建筑与社会发展,和建筑与自然灾害的看法。

回顾自己的过往,阿拉维纳觉得自己还是很满足的。年轻时能够求学于意大利,并设计了一些“还算可以”的建筑。但最让他感到无比欣慰的还是历时五年之久,为智利贫民区居民建造的一种造价仅7500美元的廉价住宅,这在当时给政府解决了由来已久的巨大难题。

穷人们也因此能够不必搬到郊区,可以在市区中获得更多就业机会。在设计和研究过程中,阿拉维纳及其团队会与穷人一起讨论,让他们画下自己喜欢的房子的模样,努力了解他们的需求。常常,房子建成了,他们也成了朋友。

“参观他们家的时候,我发现他们大都把家里装扮得很温馨,并且生活得很好。他们有的在附近别墅区做园丁或保姆,有的把自己家改造成温馨的小旅馆,每月都有不错的收入。”阿拉维纳在自己的建筑设计过程中,收获的远远不只是一笔合作款项,而是为穷人们带来好的生活改变的满足感。

在阿拉维纳看来,没有什么比身为建筑师所应具备的社会责任感更重要的了。而特别在当今社会,这一点难道不正是建筑师所尤为需要的吗?

]]>
//m.stpapt.com/archcollege/2018/09/41878.html/feed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