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乡村改造 - //m.stpapt.com 我们塑造了建筑,建筑亦塑造了我们 Fri, 20 Sep 2024 01:15:24 +0000 zh-CN hourly 1 http://wordpress.org/?v=3.8.4 姜庄村改造 / 袁野建筑工作室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0/08/47952.html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0/08/47952.html#comments Tue, 18 Aug 2020 02:41:49 +0000 姜庄位于中国河南省与山东省交界的黄河岸边,有400多年的建村历史。村中99%的村民姓“姜”,并完好保存了一部记录了自周代姜子牙至今96代姜氏宗族的家谱。因黄河经常泛滥,自上世纪六十年代开始,村民陆续搬迁至黄河大堤以西的新村,老村因此被废弃。2017年,中国扶贫基金会“百美村宿”公益项目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将姜庄作为乡村旅游扶贫的重要试点进行整体改造。

b1 _map_site.jpg

△ 项目区位

该项目由十余个废弃民居改造的院落酒店、三座公共文化建筑和两个林中树屋组成的小型乡村酒店群落。改造还包括整个村庄的基础设施改造、村落整体风貌保护及有机更新。改造规划强调村落与黄河、大堤、树林和农田的亲密关系,尊重乡村的原始结构、肌理和原风景。

c1.jpg

改造建筑延续了当地民居L形和U形的院落格局,保持了生土、砖、青石的外墙材料特色,交错的砖檐口、黄泥屋面以及微微起拱的木屋架形式,并对废弃民居进行结构加固,加做内保温,增加卫生间,提高室内空间高度以利于自然通风和采光,也令室内外环境融为一体。

d1.jpg

村民文化中心改造自村中的羊圈和猪圈,功能包括图书室、乡村酒吧、展示馆和餐厅等,形成三个串联在一起的公共院落。林中树屋微拱形的屋顶和民居相统一,是风景的收纳器,同时成为风景的一部分。

作为一个依靠慈善捐赠资金支持建设的“乡村扶贫”项目,姜庄以村民自愿入股“合作社”的新型方式,使村民获得经营的“分红”,成为主要受益人,从而脱贫。工程施工均由当地村民完成,再现和延续了传统的乡土建造方式和地方文化习俗,强化了乡村社区的认同感和凝聚力。建筑师希望通过对姜庄进行整体改造,建立一种新型的乡村社会生态环境,改善村民的公共生活品质,提升村民的自我价值意识和社会公共意识,从而实现传统乡村向现代乡村的有机转变。

姜庄改造也让建筑师学到了深刻的一课:唯有回到“原点”,重新建立人与土地的亲密情感和人与自然的共生关系,通过“在地设计”与“在地建造”,让建筑自然地从土地中“生长”出来,方可实现对“故乡”的心灵回归。

g2.jpg

设计图纸

m1 _01.jpg

△ 总平面图

m2 _courtyard_1_PLAN_A3.jpg

△ 庭院1平面图

m992 _ELEVATION_COURTYARD_1.jpg

△ 庭院1立面图

m3 _COURTYARD_2-3_a3.jpg

△ 庭院2、3平面图

m4 _COURTYARD4_PLAN.jpg

△ 庭院4平面图

m5 _COURTYARD_5_PLAN.jpg

△ 庭院5平面图

m993 _ELEVATION_1-2_COURTYARD_5.jpg

△ 庭院5立面图

m994 _elevation3-4_COURTYARD_5.jpg

△ 庭院5立面图

m995 _details.jpg

△ 庭院5、6窗户节点详图

m6 _plan_COURTYARD_6-7.jpg

△ 庭院6、7平面图

m7 _plan_COURTYARD_8_a3.jpg

△ 庭院8平面图

m93 _birdview_yard_8a3.jpg

△ 庭院8轴测图

m94 _elevation3-4_courtanyard_8.jpg

△ 庭院8立面图

m95 _elevation1-2_courtyard_8..jpg

△ 庭院8立面图

m96 _elevation_TREE_HOUSE.jpg

△ 树屋立面图

m97 _tree_house_3D_a3.jpg

△ 树屋轴测图

m8 _COURTYARD_9-10_PLAN_.jpg

△ 庭院9、10平面图

m98 _plan_VOLOUNTEER_DORMITORY_A3.jpg

△ 志愿者宿舍平面图

m990 _elevation1-2_VOLUNTEER_DORMITORY.jpg

△ 志愿者宿舍立面图

m99 _elevation3-4_VOLUNTEER_DORMITORY.jpg

△ 志愿者宿舍立面图

m991 _volonteer_dormitory_section.jpg

△ 志愿者宿舍剖面图

m9 _plan_cultural_center_a3.jpg

△ 文化中心平面图

m90 _axo_CULTURE_CENTER.jpg

△ 文化中心轴测图

m91 _elevation_CULTURE_CENTER.jpg

△ 文化中心立面图

m92 _section1-2-3_A3.jpg

△ 文化中心剖面图

项目信息

项目类型:独立住宅,更新项目

项目地点:濮阳县,中国

建筑师:袁野建筑工作室

面积:2065 m²

项目年份:2019

主创建筑师:袁野

结构及景观设计:袁野建筑工作室

委托方:中国扶贫基金会


]]>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0/08/47952.html/feed 1
剪纸艺坊&伴湖书吧 / 杭州森上建筑设计 //m.stpapt.com/archcollege/2019/08/45212.html //m.stpapt.com/archcollege/2019/08/45212.html#comments Mon, 12 Aug 2019 02:30:02 +0000 调整大小 剪纸艺坊&伴湖书吧 (1).jpg

美丽乡村的实行,

为各乡镇街道带来了更好的环境面貌。

乡政府亦希望用极小的代价改造老村的建筑,

让老房子有所依,与村为伴。

老房子的新生可以再造价值,满足乡村现代发展的同时,

也不失传统老村的生命力。

步路乡·梅湖

调整大小 剪纸艺坊&伴湖书吧 (2).jpg

步路乡距仙居县城关7公里,灵江上游永安溪从北陲蜿延而过。步路之名,因该村群山环抱,地处峡谷之口,谷深百余里,自古以来,一条垒石大路过村前,成为山里人步行到达县城的必经之路,所以称步路村。

步路乡群山环抱地形悠长,村落建设规模虽然不大,但具有当下乡镇发展的大部分特征,新建的集镇与老村并置共存,呈现的面貌却全然不同,以梅湖为中心,沿乡道西侧为新建的集镇街道,东侧为老村聚落组团。大部分乡民已从老村迁出,居于集镇,老村也迅速破败接近空置,留下几位老人留守,日渐冷清。

调整大小 剪纸艺坊&伴湖书吧 (3).jpg

调整大小 剪纸艺坊&伴湖书吧 (4).jpg

在现场调研中,了解到孩子们缺少课后的学习空间;村民缺少闲聚的交流场所;当地非遗的剪纸艺术缺少工作与展示的场地。因此选择两栋梅湖边的建筑进行改建,在满足步路乡以上方面需求的同时,也希望修建后的房子能融入村民的生活,成为梅湖沿岸的标识与规划环湖主路上的两个特色建筑。

拆建·改建

和当下其他乡村一样,步路乡是一个正在经历规划与整改的村子,平整路基,治理管网,提升环境,修缮立面……响应美丽乡村的新政策,步路村“按部就班”的结算着一个个工程。规划先行,乡政府大力整治乡镇街道环境,市政硬件设施的高投入建设为乡村的发展做好了基础。亟待处理的老建筑便成为了下一环节的重点整改对象,非盈利性的公共空间建设往往是乡村政府比较棘手的问题。他们需要尽可能采用极小的代价建造,合理的进行修缮,以使得旧屋新生,并激活老村的生命力。

调整大小 剪纸艺坊&伴湖书吧 (5).jpg

▲ 改造前现场照片

结合场地现状与财政预算,选择两栋具有典型性的建筑进行改建。作为剪纸艺坊的“老建筑”其实是一座重建不久的新院子,不过难以使用,需要在此基础之上做进一步的修整,在整体预算得到控制的情况下使得之前的投入得到有效的利用。另一栋书吧则选择放置在湖岸街角的节点处,位于环湖游线的重要位置,在村交通的主流线上接纳更多的人群,以便于往来的村民随时可以来此看书品茶、休闲交流。

剪纸艺坊

调整大小 剪纸艺坊&伴湖书吧 (6).jpg

调整大小 剪纸艺坊&伴湖书吧 (7).jpg

▲ 改造前

调整大小 剪纸艺坊&伴湖书吧 (8).jpg

▲ 改造后

剪纸艺坊原为一层砖木混合建筑,拥有一个长进深的不规则前院,院墙紧贴梅湖,却独自封闭。作为容纳步路乡非遗民间艺术的建筑,不应仅仅作为一种收纳传统物质的容器存在,而需呈现属于当地的剪纸艺术,更包容梅湖的景致,接纳村里的人们。设计尝试打破原来的封闭院墙,以格栅过滤景致形成剪影式的视觉效果,院内可观梅湖,于对岸则可隐约窥得院内的动态。院落被一分为二,形成前院与庭院,剪纸展厅位于二者中间,延续至院墙朝向梅湖敞开,像似对于梅湖的延伸与接纳。展亭与院墙格栅的交界洞口处设置了一条长凳,供沿路的人坐下休息,一同观赏些梅湖的景色。到访者经过两进的院落,再进入剪纸艺者工作室。途中可看到立面格栅旋转后形成的不同观感,体验犹如剪纸叙述般的场景,以了解体会当地的风貌和剪纸工艺。

调整大小 剪纸艺坊&伴湖书吧 (9).jpg

▲ 轴测图

调整大小 剪纸艺坊&伴湖书吧 (10).jpg

▲ 平面与流线

调整大小 剪纸艺坊&伴湖书吧 (11).jpg

调整大小 剪纸艺坊&伴湖书吧 (12).jpg

前院-展亭-庭院-展厅-工坊的行径流线使得原本单一封闭的院落有了层次和内容,多增添了叙事感与生活感,使得艺坊不仅仅于陈列与剪纸,更多了些生活的味道。

调整大小 剪纸艺坊&伴湖书吧 (13).jpg

调整大小 剪纸艺坊&伴湖书吧 (14).jpg

▲ 沿湖的景象

调整大小 剪纸艺坊&伴湖书吧 (16).jpg

▲ 院墙上面向梅湖的长椅

调整大小 剪纸艺坊&伴湖书吧 (17).jpg

调整大小 剪纸艺坊&伴湖书吧 (18).jpg

调整大小 剪纸艺坊&伴湖书吧 (19).jpg

调整大小 剪纸艺坊&伴湖书吧 (20).jpg

调整大小 剪纸艺坊&伴湖书吧 (21).jpg

调整大小 剪纸艺坊&伴湖书吧 (22).jpg

▲ 从入口到院落

调整大小 剪纸艺坊&伴湖书吧 (23).jpg

调整大小 剪纸艺坊&伴湖书吧 (24).jpg

调整大小 剪纸艺坊&伴湖书吧 (25).jpg

调整大小 剪纸艺坊&伴湖书吧 (26).jpg

调整大小 剪纸艺坊&伴湖书吧 (27).jpg

▲ 室内布置

伴湖书吧

调整大小 剪纸艺坊&伴湖书吧 (28).jpg

▲ 改造前

调整大小 剪纸艺坊&伴湖书吧 (29).jpg

▲ 改造后

作为书吧修建的老房子较为陈旧,传统木结构抬梁体系的局部已开始出现不稳定,维护与改建更近似于一种材料的回收与利用。老房子共分为三层,拾级而上,透过不同层高不同立面上高低的窗洞,可以不同的姿态去观赏梅湖和步路老街的景象。设计时取一个“伴”字,一方面意为这栋空置的老建筑能够重新陪伴当地村民,提供他们理想的生活空间;另一方面取其半材,将老墙做一半破壁形成建筑的基座,往上置换了已经老化的主体木结构,通过现代的开窗方式表达对于当代生活的接纳。不仅在建构空间上营造了丰富的空间体验,于内通过游径与楼梯的设置,形成了各种观湖的方式,围绕着梅湖景致,人们的视野不断在集镇与老村之间转换,唤起村民老村生活的回忆,并引导他们重新关注老村与集镇的联动。书吧的建造似残垣破壁中的新生,提示村民在乡村城镇建设的推进下,勿忘传统乡土建造和生活于山水情境的诗情画意,继而重新激活并建立当地的乡土特质美学。

调整大小 剪纸艺坊&伴湖书吧 (30).jpg

▲ 轴测图                                 

调整大小 剪纸艺坊&伴湖书吧 (31).jpg

▲ 视线分析

 01.jpg

▲ 书吧平面

书吧的一层公共休闲性较强,茶室的设置满足人们可以在此进行小型的集会。集中的读书区位于二层,打造适宜阅读的安静氛围。利用层高在三层阁楼处摆置儿童读物,使得各年龄段都有属于自己的区域。伴湖书吧也从真正意义上给予了步路乡村民最大的陪伴与关怀。

调整大小 剪纸艺坊&伴湖书吧 (32).jpg

调整大小 剪纸艺坊&伴湖书吧 (33).jpg

▲ 伴湖书吧整体模型

调整大小 剪纸艺坊&伴湖书吧 (34).jpg

▲ 书吧的布局&与梅湖的关系

后记:乡建的改造总夹杂着原始自然的意趣与氛围:天然的山水、乡土的材料和略带拙气的工程让一切都有着乡土气息。过于城市化的手法在乡村往往显得有些突兀。改建投入也是如此,经济适用往往是村民更为看重的东西,改建一个工坊投入花费十几万会让他们觉得适宜,相对乡村的经济收入,大手笔且不合用的工程总带来诸多怨言;当然,村民不时地会追逐现代时髦的东西,但也不由自主地对乡土的美表现亲切,朴质的原石和抹泥,粗犷的钢材与原木,让他们更容易接纳;锁门管理是一直以来乡建之后遗留的使用问题,原本对村民开放的场所往往会因为运营和统筹安排没办法长时间开放,一个村落生活在一起,村民习惯了不锁门,这和城里有所不同,拒之门外会让村民觉得这是公家的地方,会感到陌生。也许村民根据礼俗的自由来往已是习惯,一个长期封闭的地方终究难以融入他们的生活和村子。建筑作为村落的功能使用空间,它的存在是公家的还是自己的,这是村民的疑问,也是乡村的疑惑。

调整大小 剪纸艺坊&伴湖书吧 (35).jpg

▲ 施工过程

图纸与节点

02.jpg

03.jpg

项目信息

项目名称:老梅湖的新建筑——剪纸艺坊&伴湖书吧

设计公司:杭州森上建筑设计

官网:www.senshangsheji.com

联系方式:senshang@qq.com

主要设计团队:章钧添 孙鸿斐

客户:步路乡政府

项目位置:浙江仙居

完成年份:2019.01

建筑面积:600㎡

主要材料:钢材,实木,青砖

摄影:邱日培


]]>
//m.stpapt.com/archcollege/2019/08/45212.html/feed 1
从雕塑到花园——江苏昆山计家墩村民中心改造 //m.stpapt.com/archcollege/2018/12/42877.html //m.stpapt.com/archcollege/2018/12/42877.html#comments Fri, 21 Dec 2018 02:43:01 +0000 现状

计家墩村位于富饶的昆山,四周被稻田包围,有两三条水道穿行其中,是一个典型的江南水乡。改造的目的是营造一个城市人梦想中的“乡村”:安静、田园、放松、有趣,服务于从上海开车一小时来这里体验乡村生活的都市人。

调整大小 计家墩鸟瞰.jpg

计家墩村鸟瞰

调整大小 改造前后对比.jpg

改造前后对比

计家墩水乡风貌_.jpg

计家墩水乡风貌

设计任务是改造并加建位于村口的村委大楼,让它成为未来“村民”的公共活动空间——未来这些空间会出租给小商户来经营酒吧、咖啡馆、商铺和工坊。业主的要求是:要有作为餐馆的大空间以及配套厨房,每个经营场所需有配套的室外空间,使有限的空间可以承载更多活动。

村民中心虽然地处昔日乡村,但未来却是要面向自周边城市的假日游客,业主、设计师和使用者均来自城市。因此在设计最开始,我们把我们设计的村民中心定位为“乡村里的城市建筑”。我们与业主一同确定了从空间操作入手的工作方式,营造从大到小、有级差关系的一系列空间,并创造尽可能多的积极的公共空间。这种使用功能的不确定性一直延续到了建筑落成之后:原来计划用作餐厅的大空间被作为展览和活动空间,而每个小房间也都承载了远超预期的功能。


旧建筑

改造前的村委大楼与都市人主观印象中的江南水乡有很大出入——它和大部分政府建筑一样,布局紧凑、外观平实,特别是建筑四周都是八米高的墙面,刻板地区分了建筑的内外。双坡层顶、两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屋脊离地十米高,是整个村子最高大的建筑。村委大楼建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屋顶用了青瓦坡屋顶,威严而高大,作为公共建筑,却让人没有停留的欲望。

调整大小 改造前的村委大楼_.jpg

改造前的村委大楼

调整大小 改造前村委大楼平面.jpg

改造前的村委大楼平面图

然而,整个村子却非常开放,沿着小巷走走就会发现这里的公共空间有机而又动人:沿街的界面时不时地会出现惊喜,一些积极生动的小空间面向行人,让建筑的界面不再冰冷。有些建筑的背面和山面稍加改造,形成了新的空间,让邻居们可以在此小坐。

计家墩中建筑细部构成积极的公共空间.jpg

计家墩村中建筑细节构成的积极空间


改造策略

从这些生活中的改造得到灵感,我们总结了如下改造策略:

1 、打破工整对称的方盒子、消除原来的空间权利关系,降低建筑立面尺度、破除冰冷傲慢的姿态。

2、让进村的步行主路从建筑中穿过,让建筑的室内外空间都连通成为村子公共空间的一部分。

3、彻底颠覆建筑内外的刻板分割,让室内外连通,建筑内是室内花园、建筑外是室外客厅,人的活动由室内延伸到室外,由室外流动到室内。

4、把建筑四面全部向周边打开,让周边的消极空间变成面向并且服务于外侧的(facing and serving)积极空间。

5、强调建筑的城市性,让其从在外面被观赏的一块“雕塑”变成从内部被经历的一座花园。

改造前的村委大楼 (2).jpg

改造前的村委大楼

调整大小 改造后将公共空间引入建筑.jpg

改造后将公共空间引入建筑

调整大小 首层平面图.jpg

首层平面图

二层平面图.jpg

二层平面图

建筑剖面概念图.jpg

建筑剖面概念图

典型剖面1.jpg

典型剖面

典型剖面2.jpg

典型剖面


空间操作

大空间/室内花园

通过结构改造和加固,把旧建筑一层的梁和楼板锯掉,让旧建筑呈现出其最大的空间潜力——一个10米通高的单跨大空间。这样进一步模糊室内外的边界:室内大厅对于室外空间来说仍然是室内,而对于小房间来说,这里却是有阳光和植物的室外,使其成为村子公共空间的一部分。

调整大小 将梁和楼板去掉后释放老建筑的空间潜力.jpg

将梁和楼板去掉后释放老建筑的空间潜力

调整大小 改建后的室内中庭.jpg

改造后的室内中庭

调整大小 改建后的室内中庭 (2).jpg

改造后的室内中庭

打开南侧界面

通过顶部结构加固,把旧建筑南立面的五开间彻底打开,并在原建筑南侧3.6米处加盖一堵高墙,让其成为新的空间界面。这样一来,原来隐藏在墙身中的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柱被显露出来,成为空间中的主角,我们保留了原来的混凝土激肌理和立面大梁被锯掉后在柱子上留下的切口,让建筑改造的操作得以体现。

调整大小 创造新的空间界面及新的采光方式.jpg

创造新的空间界面及新的采光方式

调整大小 中庭采光及裸露的混凝土柱.jpg

中庭采光及裸露的混凝土柱

调整大小 中庭入口空间.jpg

中庭入口空间

调整大小 中庭.jpg

中庭

打开建筑北侧界面

原建筑北侧一排低矮的民房和建筑之间有一条三米宽的巷子,使用率很低。我们通过把建筑北侧首层墙体向建筑内侧移,打破原有建筑边界,让街道走进建筑,让民房和墙围合成尺度宜人的檐下空间。

调整大小 外墙内移.jpg

外墙内移施工过程

调整大小 北侧展廊.jpg

北侧展廊

调整大小 北侧展廊 (2).jpg

北侧展廊

南侧加建

在旧建筑前加建四组角部相连的坡屋顶房子,围合出四组互相连通的院落,空缺处形成两层贯通的天井,让上下层空间在多处连通。在新建部分做一层挑檐,降低尺度,并定义出一层的室内外的连通空间。建筑南侧的树木和田地自然流入院内直至室内,进一步挑战既定的建筑院落内外关系。

调整大小 南侧加建模型 (2).JPG

南侧加建模型

调整大小 建筑南立面.jpg

建筑南立面

调整大小 入口院落.jpg

入口院落

调整大小 南侧建筑局部.jpg

南侧建筑局部

调整大小 南侧底层架空院落.jpg

南侧底层架空院落

调整大小 新建部分二层多功能厅.jpg

新建部分二层多功能厅

入口院落

入口处通过院墙的开口与铺装的边线界定出既属于院内又属于院外的空间。在主庭院与入口庭院之间设计了一个双面廊,两侧都可坐人,角部打开形成可以一人通行的门,门向侧面一拐变成人眼高度的窗,可以从院外窥向院内。门向下一卷即可形成跨在水面上的桥供人通过。这样一个既是廊,又是门,又是桥,又是窗的构筑容纳了坐、窥、行的几组行为,让两个院子之间产生了多种不同方式的连通。

调整大小 入口空间.jpg

入口空间

调整大小 入口廊架 (3).jpg

入口廊架

调整大小 入口廊架 (2).jpg

入口廊架

调整大小 入口空间 (2).jpg

入口空间

调整大小 入口空间模型.JPG

入口空间模型

调整大小 入口空间模型 (2).JPG

入口空间模型

空中走廊

建筑二层的两处屋顶平台通过空中连廊与室内外的二层走廊连通形成环线。该环线同时连通了室外的一系列的天井和二层室内平台,穿行其中会时刻通过观察质疑并确认自身在空间中的位置,带来迷宫似的体验。

调整大小 屋顶平台及连通廊道.jpg

屋顶平台及连通廊道

调整大小 二层天井.jpg

二层天井

调整大小 二层室外走廊.jpg

二层室外走廊

调整大小 二层室外走廊 (3).jpg

二层室外走廊


结语

建筑可能很难去用一张或几张照片去概括,也可能无法简单地用一段叙事或概念去抽象。尺度的感知、空间的次序和身体的经验这些最有趣的部分都是照片、图纸以及文字所无法传达的。它们强调一种身体的在场经验,抵抗对于建筑的抽象、概括以及传播。只有置身于建筑之中,在其中漫步,才能体会到照片无法描述的部分,也许这些部分恰恰是建筑被媒体过度消费年代里建筑最为珍贵的品质。在设计中,我们希望强化这种人的身体与建筑的互动以及人的经验在建筑中的积累,我们设计了一座需要用身体去经历的房子。

调整大小 首层穿越建筑的公共空间.jpg

首层穿越建筑的公共空间

调整大小 形成环路的二层走廊.jpg

形成环路的二层走廊

调整大小 建筑南侧庭院.jpg

建筑南侧庭院


项目信息

项目名称:江苏昆山计家墩村民中心改造

地点:江苏省昆山市

业主:乡伴计家墩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规模:2000平米

设计时间:2016年1月–2017年9月

主持设计师:闫明

设计团队:闫明、赵明希、宋旭、钟荣洁

结构设计:王艳芝

机电设计:陈璐、韩苓苓

施工团队:上海徐炜建筑安装工程有限公司

业主团队:仇银豪、陈竞翱、吴建明、陈明涛、杨潇、王磊

摄影:田方方、闫明、仇银豪

]]>
//m.stpapt.com/archcollege/2018/12/42877.html/feed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