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本造建筑工作室 - //m.stpapt.com 我们塑造了建筑,建筑亦塑造了我们 Fri, 20 Sep 2024 01:15:24 +0000 zh-CN hourly 1 http://wordpress.org/?v=3.8.4 曼陀罗之丘数字艺术博物馆 / 一本造建筑工作室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0/03/47056.html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0/03/47056.html#comments Thu, 12 Mar 2020 06:25:58 +0000 a1 _Mandala_Pop-up_Museum-Nan_Xueqian6_调整大小.jpg

曼陀罗之丘,一个内向的花园,悬浮于都市的理想城。

这座数字艺术博物馆,坐落于北京最繁华的都市中心,却形成了绝对内向的空间关系。

b1 _Mandala_Pop-up_Museum-Wang_Shilu20_调整大小.jpg

外部的空间,也如同迷宫——错落的台阶带来透视错觉的惊喜,激发身体行为与建筑的互动关系;朴拙的石块倒映在南伽巴瓦峰天际线中,令它与成熟的都市氛围割裂开,仿佛天外来物。

c1 _Mandala_Pop-up_Museum-Nan_Xueqian22_调整大小.jpg

沉浸式体验

作为快闪式的主题展览建筑,曼陀罗之丘与内部喜马拉雅为主题的数字艺术展览形成了从概念到形式多层面的呼应与对照——这也正是曼陀罗之丘与传统展览建筑的最重要的不同之处,它只为一个固定的主题展览服务,从而带给参观者真正的沉浸式体验,并创造人与人、人与空间的新关系。

面向商铺与街道的两侧,建筑师试图采取不同的动作:一方面尽量让出足够的空间,使得商铺经营不受影响;一方面在局促的场地中依靠非常小的建筑动作争取丰富的空间表情。

为了回应内部数字艺术展览对光线的严格控制,建筑师完全取消了对外的开窗,并在出入口设计了双重嵌套空间,令人们无从窥视它内心的秘境。在完全黑暗的内部空间,变幻的光影成为观者唯一可以依赖的事物。

无开窗的立面令建筑的尺度似乎无从捉摸——人们在面对它的时候,缺失了衡量层数、高度的重要标尺,这提示曼陀罗之丘可以成为介于雕塑与建筑之间的状态,也引发了建筑师进一步探索的兴趣。

g1 _Mandala_Pop-up_Museum-Wang_Shilu14_调整大小.jpg

i1 _Mandala_Pop-up_Museum-Nan_Xueqian2_调整大小.jpg

曼陀罗积木

组成曼陀罗之丘体量的全部体块,可被拆分重组为一座“坛城”——这正呼应了对坛城沙画的一种解读:当沙画完成的一刻,时空中的“坛城”也真正建立起来。

h1 _DIAGRAM3.jpg

▲ 分析图

如同一套可以随意重组的积木,曼陀罗之丘的六个金色角部体块以类似榫卯的方式,嵌套组合为一个完整的方体。

建筑外侧的若干踏步,高度被刻意调整,可倚可坐可攀,失去作为衡量建筑尺度的功能,这令它有了更多诙谐的趣味,与严肃沉闷的城市空间形成鲜明对比。

图像化立面

与强调“坚固”的建筑感相对,建筑师试图在表面材料赋予更多图像化的特征。曼陀罗之丘立面蜿蜒曲折的线条,正是取自南伽巴瓦峰的天际线。

长矛直刺蓝天,雪电如火燃烧,这是对南伽巴瓦峰至为精准的形容。它位于喜马拉雅神秘地结终年深藏云间,却和我们赖以生存的这个世界骨肉相连,休戚与共。

落入繁华都市中心的南伽巴瓦峰,映射喧闹的人间景象,也为曼陀罗之丘带来了银色的神秘光芒,成为质朴中最浪漫的笔触。

l1  _Mandala_Pop-up_Museum-Nan_Xueqian29_调整大小.jpg

飞来石与格桑花

裸露粗粝的山石与来自高原的格桑花,在镜面金属的反射下一直绵延入建筑的深处,承托起这座悬浮于都市中的曼陀罗之丘,散落的石块重新回到应属之地。疏离于城市的山石与格桑花并非建筑师赋予曼陀罗之丘的意象,却是联通都市现实与超现实喜马拉雅秘境的一条道路,令曼陀罗之丘带着观者在现实世界与另一个魅力无边的无意识和幻象的世界之间自由出入。

项目图纸

n1 _SITE_PLAN.jpg

▲ 总平面图

n2 _DIAGRAM1.jpg

▲ 分析图1

n3 _DIAGRAM2.jpg

▲ 分析图2

项目信息

项目类型:博物馆,展馆

项目地点:北京,中国

建筑设计:一本造建筑工作室

面积:240.0 m²

项目年份:2019

摄影师:Nan Xueqian, Wang Shilu

厂家:Toli, Nippon Paint, Signify

主创建筑师:李豪

合作方:SAMAS


]]>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0/03/47056.html/feed 6
一次非地域性的设计实践,江苏“云见精品”度假民宿 //m.stpapt.com/archcollege/2018/06/40519.html //m.stpapt.com/archcollege/2018/06/40519.html#comments Tue, 05 Jun 2018 09:57:30 +0000 宜兴湖㳇镇竹海,是在江浙地区一个小有名气的景区。这里漫山葱郁,竹林丛生,山势舒缓,尺度宜人。然而,它的环境却与人们对山野乡居的浪漫想象有很大不同,很难与如此诗意的环境相匹配:传统江南民居寥寥无几,欧式的柱头与中式的窗扇无缝连接,大理石拱窗与灰瓦白墙堆叠混搭……这也是富庶的江浙地区的普遍场景——村民们依托优美的山区竹海风景和便利的交通,或早早离开家乡走南闯北做生意,或留下来经营餐饮、农家乐,成为最先富起来的一批人,将自己的家乡改造为琳琅满目的“现代民宅”。

云见精品度假民宿的主人是竹海地区早年第一批从事农家乐生意的本地人,夫妇两人凭借对食材的严格把控和独门的烧菜手艺,将农家乐做成大众点评排名第一的农家乐餐厅,热心的服务也让许多游客念念不忘。由于经营需求的改变,主人希望可以在保留餐饮功能的同时,增加住宿的功能,让原本主要经营餐饮的农家乐升级为兼具餐饮住宿两种功能的民宿。

这座房子坐落在竹海景区不远处,背靠竹山,小溪潺潺,然而周围却混杂着面目全非的现代民宅。传统的江南民居已消失殆尽,新的建筑都是典型的“现代乡村民宅”,方方正正的体量满当当地塞进每户的宅基地中。这座房子也不例外——多年前修建的时候,为了能够建造更大的面积,这栋房子拥有了十分“奇特”的高宽比,主人又在委托设计之前做了一次大规模的加建。

项目的初始任务不算复杂,即:由餐饮功能转变为住宿为主的功能,并提升居住品质。业主是竹海地区早年第一批从事农家乐生意的本地人,非常开明,对风格并没有提出更多要求,只是希望能够在预算内完成改造,并尽量保留已经加建的部分。模糊的任务书令建筑师需要帮助业主明确需求从而更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提炼整个项目的核心问题,即:如何在混乱无序的村落中营造一个高品质的度假酒店。

设计是从平面布局入手的。建筑所处的位置(村主路入口一侧)有着较其它民宅更为确定的公共性,但却一直用于停车。我们将原有的停车功能转移至对面区域,并通过景观的操作补偿加建后公共性的缺失。

我们选择竹海本地生产的竹材,以竹格栅将完整庞大的立面“化整为零”,弱化建筑给紧凑的前院带来的压迫感,并与人的尺度呼应;并引入了一面连续的院墙,元素非常清晰:毛石基座,纯白墙面,以及竹钢压顶,勾勒出明确但友好的领域分界;且由于其适中的高度,周边的村民常常坐在院墙上晒太阳,聊天,令其拥有了较之停车场更为亲密的空间氛围。在院墙正面两端开口,但由于建筑入口并非居中设计,因此引发了不对称的流线,在距离建筑忽近忽远的空间关系中延长空间序列,从而使建筑与公共道路获得了相对模糊与不确定的空间关系,借助基地的自然元素,形成树荫、光影与气流的交集。

民宿中及其重要的公共空间,在原建筑中极为缺乏;原建筑外部景观资源又较为欠缺,于是空间的公共性只能由有机组织的楼梯井和首层空间来承担。

由于砖混结构可改造的余地很小,楼梯间的体验与氛围就只能从内部争取。我们将书架的新功能置入楼梯间,并将顶部和底部封上镜面,令楼梯与通天达地的书架在反复反射中形成绵延不断的视觉效果,凭空“拉长”了楼梯间的视觉高度。

对于首层空间,我们完整保留了三面大窗。这是业主当年建造这座房子时候专程订购的完整大块玻璃,彼时交通运输材料订购极为不便。这面连续的玻璃窗墙面也让这座房子成为当时村子里颇为惹人注目的存在。建筑师着意保留下来这三面大窗,令其隐退入立面的第二道层次,在新建筑中的存在也不违和。

建筑的二层至四层,原本是分割明确的“隔间”式酒店。与其说这是“一个”建筑,不如说它是一个建筑体内一个个完整的不同的房间的并列与集合。没有视觉连贯性的室内,墙体布置固定,阳台被挤出室内结构体系获得相对的自由。陌生反常的形式成为一种途径,让视觉上的整体性得到强化,避免了“隔间”酒店的过于封闭,让人意识到建筑是一个整体。

窗之间的差异被前所未有的强调,进而带来了房间之间的差异。原建筑中千篇一律的窗洞与强行加建的阳台,转变为不同的大小与框景、障景方式,适应不同房间的气氛。加之室内选取的卵石、土布,现场设计、制作的家具陈设使用当地拆除的老木改制,使这些平面上看起来近似的客房在实际体验中却丰富自由,别具一格。

江南本地有用石灰混合草筋或纸筋抹墙的传统做法,经济有效。那么有没有可能以处理过的竹丝替代纸筋?与工匠共同进行了若干次试验后,确定了竹丝的粗细/长度与比例,保证涂料韧性强度的同时又不会突出墙面,作为“竹筋墙”,与纯白的涂料相比,柔和有质地,又富有本地特征。

阳台形成的进深与竹木材质的传统联想,强化了向外观景的仪式感,并通过不同方向上的空间尺度,光线的照入形式与明暗光影来强调。窗口的限定有助于视线的引导,通过对窗户的强调让观赏者与外部景观的区别更为明显;同时也强化打开窗一瞬间的感受:光线会变化,风会吹进来,人看到远山雨巨大的苍穹,感受到湿度、味道的变化——窗扇作为介质,建立身体和外部的关系。

建筑北侧的露台,由于一层屋顶的承重限制无法上人,我们借鉴了“美人靠”的形式作为围栏,友好地提示客人不要入内;并在地面铺以一层厚厚的细沙石,树木穿过露台于木隔栅恣意生长。

屋顶的露台,由于结构关系无法拆除全部屋顶,于是我们引入斜角的设计成为新的标志性元素,允许大范围的天光撒入室内,建立了人与光的亲密关系。同时,高耸的屋顶成为了一幅山水竖轴,推开门扇便走入画中,云起时云气飘渺,竹林中光影纷繁。这幅画中,不仅仅是蓝天白云与山林盛景,更是日出日落的日常作息,与阴晴雨雪的季节变幻。

作为一个小小的乡村建筑改造项目,云见精品度假民宿的设计本身并没有宏大的诉求,也并未刻意重现已消失殆尽的传统乡村风貌。它具有乡村民宿的典型特征,如小规模,处于乡村环境中,业主作为土生土长本村人的身份等;但建筑形态并未回应人们对于“传统乡村”的想象,这让它又变的不那么典型起来。我们的工作更侧重于重塑建筑与周边环境的关系,对业主和顾客居住期待的回应,以及对建筑本体功能关系的优化调整。设计逻辑十分简洁明确,甚至可以称之为“保守”,但是却令建筑改建前后呈现出了非常强烈的反差。

对于乡村建筑来说,如何实现地域性和文化性是无法回避的话题;但在富裕却风格混杂的江南乡村中,传统与乡土在建筑形式上的直接转译反而推远了建筑与乡村的距离。云见精品度假民宿大部分的设计方法似乎是反“民宿”的,这是酒店回应真实乡村环境的另一种态度,也是我们寻找不同于传统乡村酒店设计态度的一次尝试。


图纸

项目改造前后对比

楼梯

楼梯

轴侧分析图

总平面图

一层平面图

二层平面图

三层平面图

四层平面图

剖面图


项目信息

项目全称:宜兴湖㳇竹海云见精品度假民宿(Silver Linings Boutique Hotel)

设计团队:一本造建筑设计工作室(One Take Architects)

建筑师:李豪

客户:宜兴胡氏夫妇

地理位置:中国,江苏,无锡,宜兴

建筑面积:1000m²

摄影:康伟

设计时间:2016-2017年

竣工时间:2018年

]]>
//m.stpapt.com/archcollege/2018/06/40519.html/feed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