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乘建筑 - //m.stpapt.com 我们塑造了建筑,建筑亦塑造了我们 Fri, 20 Sep 2024 01:15:24 +0000 zh-CN hourly 1 http://wordpress.org/?v=3.8.4 燕晗高地:对话与重生 / 一乘建筑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0/11/48408.html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0/11/48408.html#comments Mon, 09 Nov 2020 02:32:01 +0000 01 改造后建筑立面的退台关系与自然相互依存 ©张超_调整大小.jpg

△ 改造后建筑立面的退台关系与自然相互依存 ©张超

当我们把注意力聚焦于我们通常会忽视的场所时,就能发现与其来由相关的个性丰富的表情,也因此能够获得于我们自身所处城市的全新认知。

陈内秀信《东京的空间人类学》

01

机遇:在自然与静谧中营造

栖于燕晗山间的这块场地,离城市不远,靠自然更近,建筑的命名和地理位置有关。房子紧挨燕晗山,就像大手牵着小手,山是大手,连着整个华侨城大大小小的建筑群落和公共空间。

02 项目区位 ©一乘建筑.jpg

△ 项目区位 ©一乘建筑

03 通向燕晗高地的一座桥 ©一乘建筑_调整大小_调整大小.png

△ 通向燕晗高地的一座桥 ©一乘建筑

环境激发了想象和期许,抵消了一部分对困难的焦虑感。面对年久失修遗落在山间的这栋建筑,在并不充分的任务条件下,建筑师意识到将要开始的工作会在无数的未知中梳理与修正。

04 第一次现场记录,建筑及空间隐匿在静谧的氛围中 ©一乘建筑_调整大小.png

△ 第一次现场记录,建筑及空间隐匿在静谧的氛围中 ©一乘建筑

02

介入:建筑望向自然

繁华的都市建筑群中,自然是珍贵的。在愈发迷失的城市生活体验里,我们渴望真诚和释放。自然的肆意生长和建筑的破败形成对比但又彼此融入,建筑师希望通过谨慎的设计介入,让建筑与自然适度剥离,重新找到对话的契合点,让人们重返与生活密切相关的体验及感受。

05 原始地形分析 ©一乘建筑_调整大小.jpg

△ 原始地形分析 ©一乘建筑

建筑总体有四层,建筑外部东南两侧分布着员工宿舍及球场,西北侧倚靠着燕晗山。建筑在改造前仅剩首层仍在使用,二层及以上的部分年久失修且漏水严重。

06 改造后的建筑与城市天际线的对望 ©张超_调整大小.jpg

△ 改造后的建筑与城市天际线的对望 ©张超

业主与一乘建筑共同看到了这里的可能性:“我们希望通过建筑把人们重新带到这座曾经繁荣的房子里,感受独特的自然之美。”

07 改造后的建筑南立面 ©张超_调整大小.jpg

△ 改造后的建筑南立面 ©张超

08 建筑主入口局部 ©张超_调整大小.jpg

△ 建筑主入口局部 ©张超

09 东侧的立面连廊朝东可以望向整个华侨城创意园 ©张超_调整大小.jpg

△ 改造后建筑东侧的立面连廊可以望向整个华侨城创意园 ©张超

10 改造后的屋顶花园平台将自然作为空间的一部分 ©张超_调整大小.jpg

△ 改造后的屋顶花园平台将自然作为空间的一部分 ©张超

11 改造后的屋顶公共通道 ©张超.jpg

△ 改造后的屋顶公共通道 ©张超

03

线索:艺术与商业的结合

项目所在的华侨城创意园区,发展多年并已沉淀出诸多的优质文化资源。结合周边已有的业态环境,甲方希望在内容的经营上强调自然和融合,稀缺和互补。基于调研,一乘提出从艺术与商业的结合之地、餐饮与创意办公互补、品牌化空间运营三个维度切入。

12 周边业态分析 ©一乘建筑_调整大小.png

△ 周边业态分析 ©一乘建筑

13 项目讨论 ©一乘建筑_调整大小.png

△ 项目讨论 ©一乘建筑

设计力图通过改造更新,将这里打造为一座包含特色零售、高端餐饮、艺术画廊、剧院、办公、创意集市等多重功能、独具特色的“文化综合体”,将一系列新的行为经济模式植入旧有建筑构架,实现老物业的重组与激活、形成与周边环境共生的肌理,为城市提供一处值得停留的艺术生活场所。

14 建筑西立面半鸟瞰 ©张超_调整大小.jpg

△ 建筑西立面半鸟瞰 ©张超

15 改造后建筑西立面夜景 ©张超_调整大小.jpg

△ 改造后建筑西立面夜景 ©张超

04

立面策略:体验自然的旅程,重塑标志界面

立面的生成策略,实质上就是空间内容的填补与缝合在外部的自然呈现。设计语言上的留白,建筑立面上的洞口错落,首先考虑的是人的感受,包括走进建筑的历程,创造融入建筑后观看外部环境的机会。在由远及近的步行过程中,我们希望人们可以充分的被自然打动,然后缓和的与建筑融为一体。

16 建筑界面的生成策略 ©一乘建筑_调整大小.jpg

△ 建筑界面的生成策略 ©一乘建筑

17 建筑剖面图 ©一乘建筑_调整大小.jpg

△ 建筑剖面图 ©一乘建筑

18 晚霞中的建筑东立面与燕晗山 ©张超_调整大小.jpg

△ 晚霞中的建筑东立面与燕晗山 ©张超

19 建筑东立面 ©张超_调整大小.jpg

△ 建筑东立面 ©张超

建筑的东立面若隐若现于自然之中,由于食堂租期未到,因此一层原入口暂时不作为建筑的主入口。建筑师利用建筑现有高差,将项目的主入口设置在建筑西侧广场一端,行人或车辆可以从南侧的坡道缓行而上。

20 沿坡道通向位于二层的建筑主入口及广场 ©张超_调整大小.jpg

△ 沿坡道通向位于二层的建筑主入口及广场 ©张超

21 改造前从桥梁看建筑南立面 ©一乘建筑_调整大小.png

△ 改造前从桥梁看建筑南立面 ©一乘建筑

22 改造后从小桥看建筑南立面 ©张超_调整大小.jpg

△ 改造后从桥梁看建筑南立面 ©张超

23 主入口原方案模型 ©一乘建筑_调整大小.png

△ 主入口原方案模型 ©一乘建筑

24 实施版建筑主入口方案流线分析图 ©一乘建筑_调整大小.jpg

△ 实施版建筑主入口方案流线分析图 ©一乘建筑

25 建筑主入口原方案效果图 ©一乘建筑_调整大小.png

△ 建筑主入口原方案效果图 ©一乘建筑

在树影中窥探一角后,随着上山的坡道漫步而上,在融入自然的体验中,到访者将被一段耐候钢栏板吸引,由它界定的场所,为从坡道上步行而至的客人们指引着主入口。

26 建筑主入口实景 ©张超_调整大小.jpg

△ 建筑主入口实景 ©张超

27 建筑主入口灯光细部 ©张超_调整大小.jpg

△ 建筑主入口灯光细部 ©张超

西侧入口前的开阔的小广场,可以看到建筑西面与南面全貌,设计着力在此构建了一个完整的界面,建筑如同山体一般,层层叠叠的体量向天空与山体延伸。

28 建筑主入口及立面改造前 ©一乘建筑_调整大小.png

△ 建筑主入口及立面改造前 ©一乘建筑

29 建筑主入口及立面改造后 ©张超_调整大小.jpg

△ 建筑主入口及立面改造后 ©张超

30 对望 ©张超_调整大小.jpg

△ 对望 ©张超

主入口上方露台,连接4、5层的黑色楼梯,以丰富的体块与不同的材质映衬,让其成为立面上具有标志性的节点。

31 建筑东立面夜景图 ©张超_调整大小.jpg

△ 建筑西立面夜景图 ©张超

32 建筑主入口立面局部 ©张超.jpg

△ 建筑主入口立面局部 ©张超

33 建筑南立面局部退台关系 ©张超_调整大小.jpg

△ 建筑南立面局部退台关系 ©张超

05

体验:多元的功能与丰富的空间

如何将项目涵盖的多种功能梳理并进行合理分布,乃至为未来业态调整保留余地,是一乘在营造内部空间中首要考虑的。在功能排布上,二层设置较为热闹的特色零售、集市与展览,三层则以创意办公空间为主。而项目主要的业态:私厨、画廊、剧场则设置于四、五层。 功能最为复合的四层,包括了:城市展厅、艺术商店(书店)、画廊、剧院入口等功能。

34 整体功能及动线轴侧分析图 ©一乘建筑_调整大小.jpg

△ 整体功能及动线轴侧分析图 ©一乘建筑

4F-城市展厅

随电梯到达四楼的人们,首先进入的是城市展厅这一空间,设计利用建筑内部原有1.2米的高差,创造了一个漫游和体验式的展厅空间。

35 四楼城市展厅拆解分析图 ©一乘建筑_调整大小.jpg

△ 四楼城市展厅拆解分析图 ©一乘建筑

在项目建成的一段时间后,一乘以“对话的概念”为策展主题,在四楼的城市展厅做了第一期策展,详实记录了整个项目的设计讨论和建造过程。

36 4F城市展厅 ©张超_调整大小.jpg

△ 4F城市展厅《对话的概念》建筑主题展 ©张超

37 4F城市展厅 ©张超_调整大小.jpg

△ 4F城市展厅《对话的概念》建筑主题展 ©张超

2-4F-楼梯改造

前往艺术商店,人们将首先被屋顶天窗撒落下的光影所以吸引,天窗下是贯穿2至4楼的楼梯,这里是建筑内部的主要交通节点,亦是人们组织沙龙或休憩之处。

38 楼梯设计拆解图 ©一乘建筑_调整大小.jpg

△ 楼梯设计拆解图 ©一乘建筑

39 改造前楼梯现状 ©一乘建筑_调整大小.png

△ 改造前楼梯现状 ©一乘建筑

40 改造后从楼梯仰望天窗 ©张超_调整大小.jpg

△ 改造后从楼梯仰望天窗 ©张超

41 从楼梯上来临近艺术商店(书店) ©张超_调整大小.jpg

△ 从楼梯上来临近艺术商店(书店) ©张超

4F-艺术商店

艺术商店围绕采光天窗和楼梯一侧设计,天窗与大面积玻璃的使用,充分引入了上部的天光、远处的绿植,内外空间不断发生着交融和对话。

42 四楼艺术商店拆解分析图 ©一乘建筑_调整大小.jpg

△ 四楼艺术商店拆解分析图 ©一乘建筑

43 自然光与垂直玻璃面凸显了艺术商店(书店)模糊的立面感受 ©张超_调整大小.jpg

△ 自然光与垂直玻璃面凸显了艺术商店(书店)模糊的立面感受 ©张超

44 四楼平面看艺术商店(书店)和采光天窗的关系 ©张超_调整大小.jpg

△ 四楼平面看艺术商店(书店)和采光天窗的关系 ©张超

45 从商店看采光中庭 ©张超_调整大小.jpg

△ 从商店看采光中庭 ©张超

46 从商店看采光中庭 ©张超_调整大小.jpg

△ 从商店看采光中庭 ©张超

4F-画廊

与艺术商店对望的是画廊空间,设计师在此处保留了旧有建筑的结构柱。裸露的钢筋混泥土梁柱,与光洁的新建墙面产生了新与旧的对话,也暗示着下一功能空间的线索:完整保留原有建筑结构的画廊。

47 画廊入口与保留的结构加固痕迹 ©张超_调整大小.jpg

△ 画廊入口与保留的结构加固痕迹 ©张超

48 画廊内部 ©张超_调整大小.jpg

△ 画廊内部 ©张超

画廊内,由原有建筑井字梁搭建的无柱空间,形成了强烈的秩序感,一乘加入灯光的烘托,在强化这一美学感受的同时,得到了明亮舒适的光环境。

49 画廊内部 ©张超_调整大小.jpg

△ 画廊内部 ©张超

3-4F-剧场

剧场位于建筑东侧3-4层,在剧场空间的外部,建筑师让空间退让,形成双层灰空间连廊,让人们从这个地方进入室内,在感受空间与植物、风雨、阳光的同时,与环境形成了互动关系和停留感。连廊弱化了建筑与环境的边界,贯通两层的钢柱形成的严谨序列,也与周边自由生长的植物形成对比,而有特殊需要的人士可以从三楼平面进入。

50 剧场空间生成策略 ©一乘建筑.jpg

△ 剧场空间生成策略 ©一乘建筑

51 剧场空间动线及细部拆解图 ©一乘建筑_调整大小.jpg

△ 剧场空间动线及细部拆解图 ©一乘建筑

52 剧场外部两层高灰空间与环境 ©张超_调整大小.jpg

△ 剧场外部两层高灰空间与环境 ©张超

53 施工中的剧场内部 ©张超_调整大小.jpg

△ 施工中的剧场内部 ©张超

54 完工后的剧场内部 ©张超_调整大小.jpg

△ 完工后的剧场内部 ©张超

5F-餐厅

位于顶层的餐厅,围绕中心庭院,依托外部环境展开规划布局,以组团的形式,散布着餐厅包间与厨房等功能,建筑师通过将这些体块旋转,从顶部开洞,为内部空间奠定了和自然相对紧密的联系,每个房间的三角阳台,则丰富了空间的自然体验。站在其中,嗅见植物的芬芳,感受树影的斑驳。

55 屋顶建筑生成策略 ©一乘建筑.jpg

△ 屋顶建筑生成策略 ©一乘建筑

56 屋顶动线及细部拆解图 ©一乘建筑_调整大小.jpg

△ 屋顶动线及细部拆解图 ©一乘建筑

57 餐厅入口 ©张超_调整大小.jpg

△ 餐厅入口 ©张超

58 餐厅入口看周围环境 ©张超_调整大小.jpg

△ 餐厅入口看周围环境 ©张超

59 模型推敲-房间的屋面开洞为内部空间创造积极的采光条件 ©一乘建筑_调整大小.png

△ 模型推敲-房间的屋面开洞为内部空间创造积极的采光条件 ©一乘建筑

60 施工中的室内空间与自然 ©一乘建筑_调整大小.png

△ 施工中的室内空间与自然 ©一乘建筑

61 空间与光的营造 ©张超_调整大小.jpg

△ 空间与光的营造 ©张超

作为空间起承转合通达自然的关键,位于餐厅中部的架空环廊,以截面为150×150的工字钢矩阵展开,营造出轻盈和秩序的空间感受。地面由绿植、卵石、防腐木板、水泥地面等不同材质界定场域。置身其中,眺望远处的城市天际线,建筑与环境的对话,形成独特的场所精神,引人流连。

62 屋顶露台 ©张超_调整大小.jpg

△ 屋顶露台 ©张超

63 庭院 ©张超_调整大小.jpg

△ 露台庭院 ©张超

64 露台 ©张超_调整大小.jpg

△ 露台户外就餐区 ©张超

06

后记:重生亦是成长

在燕晗高地建成一年之后,一乘建筑团队也将自己的工作室搬到了这里。 如果说每个建筑师都有一个记录自身成长的项目,那么燕晗高地就是之于一乘建筑的那一座。

65 搬入燕晗高地后工作室的日常 ©罗琦_调整大小.png

△ 搬入燕晗高地后工作室的日常 ©罗琦

自2017年前项目启动,一乘团队经历了从前期策划到落地施工,协助业主招商等诸多过程中的挑战。虽然遇到不少困难,也有遗憾,但庆幸我们仍能乐在其中,并挖掘出了更多的可能性。

66 回顾:面对复杂的现场关系设计团队驻场测量与建模 ©一乘建筑_调整大小.png

△ 回顾:面对复杂的现场关系设计团队驻场测量与建模 ©一乘建筑

67 建筑东立面航拍图 ©张超_调整大小.jpg

△ 建筑东立面鸟瞰图 ©张超

过去,我们更加追求完整极致,试图在每个项目中融入实验性,而在燕晗高地的设计过程中,和业主如此贴近紧密的合作,让我们真正体谅到业主的难点。真诚合作,努力探索团队的边界,是项目带给我们的成长。一座老旧建筑的新生,亦是一段成长的新征程,之于建筑,亦之于人。

设计图纸

68 总平面图 ©一乘建筑_调整大小.jpg

△ 总平面图 ©一乘建筑

69 一层平面图 ©一乘建筑_调整大小.jpg

△ 一层平面图 ©一乘建筑

70 二层平面图 ©一乘建筑_调整大小.jpg

△ 二层平面图 ©一乘建筑

71 三层平面图 ©一乘建筑.jpg

△ 三层平面图 ©一乘建筑

72 四层平面图 ©一乘建筑.jpg

△ 四层平面图 ©一乘建筑

73 五层平面图 ©一乘建筑_调整大小.jpg

△ 五层平面图 ©一乘建筑

项目信息

项目名称:燕晗高地

项目地点:深圳市南山区沙河街道香山街社区香山村6栋

设计团队:一乘建筑

事务所网站:www.onexn.com

主持建筑师:张博、王晶晶

团队:安炳祥、扶艳荔、丘健海、曾鸣、王婉月、袁晶晶、蔡梓莹(实习)、江培纯(实习)

建筑施工图:陈明

室内施工图:李南芳、李文奎

结构顾问:唐公民

结构加固方式:外粘型钢加锚式箍板

材料:水泥自流平、耐候钢、竹钢、超白玻、玻璃砖、白色乳胶漆

灯光:PUDI谱迪照明

规模:6000平方米

设计周期:07/2017-12/2017

施工周期:02/2018-9/2019

摄影师:张超

]]>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0/11/48408.html/feed 1
集屿:日常9㎡ / 一乘建筑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0/08/47934.html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0/08/47934.html#comments Thu, 13 Aug 2020 03:10:38 +0000 1-集屿 ©李金辉_调整大小.jpg

△ 集屿 ©李金辉

2- ©一乘建筑_调整大小.jpg

△ 集屿 ©一乘建筑

"建筑意味着把一个场地转变成具有特定性格与意义的场所。设计就是造就场所。换句话说,场所是有清晰特性的空间,人必须要能体验到环境是充满意义的。”

——诺伯尔·舒尔茨《场所精神-迈向建筑现象学》

01

范式:小尺度与大城市

9㎡的集屿,是这座城市里,一种新的空间范式的提炼。它并不因其小而匮乏深度,它孕育着理想、思想、生活、文化、和邻里这些要素。9㎡,针对的是城市快速发展中,稀缺的一种空间尺度,它和蓝图、速度、宏伟无关,它是一种小而轻的空间叙事,容易忽视但不可或缺。建筑师在空间现实和社会意义层面找到了介入的视角,9㎡让人和人相互靠近并获得存在的真实感。

3-《癫狂的纽约》 Rem Koolhaas(图源网络)_调整大小.jpg

△ 《癫狂的纽约》雷姆·库哈斯(图源网络)

《癫狂的纽约》,这本给曼哈顿补写的宣言写到:宣言的致命弱点是与生俱来的证据缺失,曼哈顿的问题恰恰相反,它有堆积如山的证据,却没有宣言。集屿,在快速的大背景下,作为一种带有理想和关怀的空间载体最终落地,它为城市日渐衰退的社区氛围,做出了一定诠释和补充。

4-《找回趣味之城》 ©一乘建筑_调整大小.jpg

△ 《找回趣味之城》©一乘建筑

《找回趣味之城》在描绘城市里的大街小巷,我们想寻找雅各布斯写过的街道尺度和邻里安全监督的意义,这些空间不像那种街块簇拥下,覆盖着层层建筑魅影的都市意向,它们有自己的个性和张力,或是公共空间、或是可触可及的景观屋面,而集屿就在这其中。

02

公共空间:一种非刚需的空间类型

5-区位图 ©一乘建筑_调整大小.jpg

△ 区位图 ©一乘建筑

集屿位于建成于上世纪90年代的香蜜三村,近20年的变迁更迭中,陈旧的社区硬件加速了活力的丧失,激增的路面车位不断占用着这个社区的底层公共空间。

6-公共空间分析 ©一乘建筑_调整大小.jpg

△ 公共空间分析 ©一乘建筑

我们见过公共绿地更改性质建设高楼,这种公共空间的“挤占”实际上比比皆是。因此这一次实践,我们和业主的其中一个共同目标就是,在满足功能的前提下去还原一个公共性的节点,要在缝隙中创作。

7-公共空间分析 ©一乘建筑_调整大小.jpg

△ 公共空间分析 ©一乘建筑

8-社区商业构成研究 ©一乘建筑_调整大小.jpg

△ 社区商业构成研究 ©一乘建筑

03

策略:想象建筑融入在场所中的样子

集屿的前身是一个社区空调维修店,踏勘现场的时候我们发现许多空调零部件及油污散落在入口前,大家会有意的避让开这个区域,到干洗店取衣服或到药店取药。居民没有太多地方可以停留,场所的感受更多是杂糅的或是消失的和模糊的。邻里之间不缺乏连接,但缺乏真正的联系。

9-改造前 ©一乘建筑_调整大小.jpg

△ 改造前 ©一乘建筑

10-改造后 ©李金辉_调整大小.jpg

△ 改造后 ©李金辉

设计开展最难的部分不是来自于项目自身的挑战,而是来自于左右邻居施工中不解的“问候”,不过这些分歧都在施工的过程中逐一的化解,正如集屿的“屿”字的寓意一样,这里最终成为了大家喜欢的岛屿。

11-空间原状 ©一乘建筑_调整大小.jpg

△ 空间原状 ©一乘建筑

面对宽度不足三米的狭长型场地,我们需要抓住主要矛盾,就是如何让大家在远处可以轻易的看到我们,在内部亦可以得到舒适的体验。

12-功能轴侧分解图 ©一乘建筑_调整大小.jpg

△ 功能轴侧分解图 ©一乘建筑

在建构的整体策略当中,最核心的是立面门头的整体考虑。内部定制的置物架与夹层,提升了空间使用效率。

04

立面:过度与消解

立面的构成逻辑,犹如一个建筑装置,嵌入到这个空间单元。立面的外延是一个屋檐的设计,象征着从城市回到家的感觉,向内则是一段弧线的吊顶,进一步消解和让人放松下来。

13-模型 ©一乘建筑_调整大小.jpg

△ 模型 ©一乘建筑

远眺这个空间的第一印象,就是屋檐和它并不喧哗的质感,空间以亲和的姿态敞向社区,形成了一个客厅式的空间场所记忆。我们将原本厚重低矮的灯箱拆除后,空间的前场变得轻盈与开阔,这里是使得心理产生过渡变化的一个重要区域。

14-建筑装置式的立面设计 ©一乘建筑_调整大小.jpg

△ 建筑装置式的立面设计 ©一乘建筑

向内部空间延伸的弧形吊顶,以入口玻璃门的顶点,顺势延伸至内部空间的最高点。既消解了内部空间窄和高的局促感,也给这个空间带来一丝神秘和仪式性的感受。

15-内部空间的弧形吊顶 ©李金辉_调整大小.jpg

△ 内部空间的弧形吊顶 ©李金辉

在这一道门的内外之间,即便当大门是敞开的情况下,我们仍可以明显的感受到气氛会变得安静和温暖。

16-模型 ©一乘建筑_调整大小.jpg

△ 模型 ©一乘建筑

在施工的过程中,热心的邻居时常会帮我们出设计方面的主意,起初这种交流我们有点抗拒,但渐渐发觉在这样一种共生的环境下,能提意见和保持交流更为宝贵,至少这种参与性是可贵的。正如入口右侧的这一道墙的设计,我们称这是一个顺势而为的设计,也算是和邻居的合作成果。

17-与邻居顺势而为的隔墙 ©李金辉_调整大小.jpg

△ 与邻居顺势而为的隔墙 ©李金辉

屋檐的结构既是独立的,也是从现状生长出来的。缝纫机和花池还在原来的位置,新旧的脉络和依存关系,仍旧良好保留着。

18-集屿的入口 ©李金辉_调整大小.jpg

△ 集屿入口 ©李金辉

在集屿进入运营状态之后,我们有过几次回访,老板娘始终有条不紊的保持着出品,迎接着着客人,入口的座位也常常是大家争抢的地方。

05

剖面:光线进入的方式

剖面的深入研究,是集屿这个项目成败的关键。因为我们不仅要在小尺度里,找到更多功能的可能性和放置,还希望这个空间的采光可以得到改善。

19-剖面研究 ©一乘建筑_调整大小.jpg

△ 剖面研究 ©一乘建筑

入口挑高这部分的改造,可以让日光最大化的进入到室内,这对内部空间有限的采光而言,有着非常积极的改善作用。灯箱这种手段更像一种“凸”的表达,而集屿的入口更像是一种“凹”的表达,同样是照明和标志性,我们希望集屿看上去有些不同,光的感觉也希望更柔和。

20-集屿的入口 ©李金辉_调整大小.jpg

△ 集屿入口 ©李金辉

正立面竖条形的采光高窗,少量的获取着白天的光照,可以让室内保持一种宁静感。夜幕降临,它所透出来的光线,又像是一只凝视着这个城市的眼睛。

21-夜幕中的集屿 ©李金辉_调整大小.jpg

△ 夜幕中的集屿 ©李金辉

22-邻里关系 ©李金辉_调整大小.jpg

△ 邻里关系 ©李金辉

23-内部看向入口 ©李金辉_调整大小.jpg

△ 内部看向入口 ©李金辉

24-屋顶 ©李金辉_调整大小.jpg

△ 屋顶 ©李金辉

06

识别感:不存在的存在

LOGO越大,功能的识别感越强,但当LOGO弱化到极小的状态时,我们是否就感知不到空间了?带着这个设想,我们尝试去用氛围,而不是夸张的形式来创造识别感,就像诺伯尔·舒尔茨提到的 “特定性格与意义的场所”,集屿的使命应该是朝这个方向去努力。

25-集屿和环境 ©李金辉_调整大小.jpg

△ 集屿和环境 ©李金辉

26-局部 ©李金辉_调整大小.jpg

△ 局部 ©李金辉

27-夜景 ©李金辉_调整大小.jpg

△ 集屿夜景 ©李金辉

集屿就是一个精神的孤岛,不在意喧嚣也不在意冷漠,它完完全全的展开和封闭,既是一个卖场,也是一个修心的地方。达到这种知行合一的状态,取决于业主和设计师的高度契合。

28-夜景 ©李金辉_调整大小.jpg

△ 集屿夜景 ©李金辉

因此,它看上去的“不知道是什么”,激发了人心深处的好奇,空间的氛围反倒变成了全部,潜移默化的“生根”在这里,根本不需要去呼喊:“我在这里”,大家都明白。

07

产品:体验闭环的观看之道

在室内不足二米六的宽度下,去创造一个精确的体验和适度的留白是很困难的。我们通过对陈列架体网格化的设计,来控制它的起伏和大小,最终希望每一件物品都有一个独立的陈设状态。

29-柜体道具设计 ©一乘建筑_调整大小.jpg

△ 柜体道具设计 ©一乘建筑

30-模型 ©一乘建筑_调整大小.jpg

△ 模型 ©一乘建筑

柜体的形式做过多版方案,有最大化利用空间的,有尝试特别的材质语言的。最终我们保留的这一稿方案关键有两点:一是把空间上半部分留白,让弧线屋面产生消解的意图更加强烈,二是柜体本身装置化的灵活性。

31-定制柜体与门头 ©李金辉_调整大小.jpg

△ 定制柜体与门头 ©李金辉

这是一个把钱花在刀刃上的项目,完善的咖啡和烘焙操作,独立上下的个人休息区,这些在起初我们都觉得难以实现的命题,最终都逐一解决了。在十万元的预算内,建筑师采取了很多办法去节约成本和统筹工期,并且要保证结构的安全性和材料的耐久度。

32-夹层与咖啡区 ©一乘建筑_调整大小.jpg

△ 夹层与咖啡区 ©一乘建筑

33-入口看内部 ©李金辉_调整大小.jpg

△ 入口看内部 ©李金辉

34-室内空间 ©李金辉_调整大小.jpg

△ 室内空间 ©李金辉

对于社区的居民而言,集屿的存在填补了我们对美好的一种想象。城市空间的同质化严重,集屿并不是一个基因突变的结论,而是业主和建筑师关于美好记忆的延续。

36-模型 ©一乘建筑_调整大小.jpg

△ 模型 ©一乘建筑

37-立面图 ©一乘建筑_调整大小.jpg

△ 立面图 ©一乘建筑

38-平面图 ©一乘建筑_调整大小.jpg

△ 平面图 ©一乘建筑

39-剖面图 ©一乘建筑_调整大小.jpg

△ 剖面图 ©一乘建筑

项目信息

项目名称:集屿 | JOYS

项目地点:深圳市福田区红荔西路香蜜三村香居阁

设计团队:一乘建筑(http://www.onexn.com/)

主持建筑师:张博、王晶晶

团队:安炳祥、石秋杨、郭晓红

施工图:李南芳

施工:质乘工坊

材料:水泥质感涂料、方通、木饰面、磨砂亚克力、艺术玻璃

灯光:谱迪

规模:9平方米

设计周期:07/2019-08/2019

施工周期:08/2019-09/2019

摄影师:李金辉


]]>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0/08/47934.html/feed 4
场景与社交:海链科技总部办公ViaBTC / 一乘建筑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0/06/47572.html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0/06/47572.html#comments Thu, 04 Jun 2020 11:09:59 +0000 01-色彩与光影 Color, light and shade ©张超_调整大小.jpg

△ 色彩与光影 ©张超

01

未来的办公场景

越来越多的客户,无论企业规模大小,都比以往更加重视自身的特色的提取,他们会写出非常详细的任务书和理念关键词,而我们则在这个基础之上,希望探索每一个项目独具个性的场景特点,并能够体现其品牌的内核。

02-阅读区 Reading area ©张超_调整大小.jpg

△ 阅读区 ©张超

海链科技是一家比特币矿池及云挖矿提供商,致力于比特币全球市场的服务工作。他们坚持技术和模式是创新的根本,虚拟与实体相融合是未来发展的趋势。公司氛围诉求体现轻松交流、年轻自由、创造性和舒适。一乘建筑为这个项目提供了包括设计、施工以及家具定制的全案服务。

02

朝向的思考

朝向的重要性,在于它的自然属性和不可抗力,这里面有自然光、景观的要素。通常来说业主会有一些感觉上的想法,但很难想的这么周全。同样的,我们的客户提出自己的房间需要占据西北转角位,除此之外的所有问题则需要设计方来整体解决。

03-朝向分析 Analysis of orientation ©一乘建筑_调整大小.jpg

△ 朝向分析 ©一乘建筑

为了构建良好而活跃的动线,同步解决大量的工位需求。我们把公共部分集中在南侧,朝向美丽的花园,让大家休息的时候可以放松眼睛;把职能关系设置在西北侧,这里有着最具吸引力的远眺景观。紧邻北侧的开放办公,则是利用了程序员需要关闭窗帘防止眩光的因素,因此把朝向不佳和紧邻马路的因素结合了这一类功能。

03

公共的缓冲地带

多点聚集的公共空间,有自助下午茶、阅读、健身和派对空间,是大家放松和缓冲的快乐一刻。近200人的办公环境,一定需要缓冲地带,通常叫公共配套空间。我们通过游戏、阅读、派对、健身等这些具有生活感的功能结合,在整体清爽和富有自然光感的空间中,营造一些具有社区化氛围和放松的办公场景。

04-功能构成分析 Analysis of functionality©一乘建筑.jpg

△ 功能构成分析 ©一乘建筑

05-公共空间 Public area ©一乘建筑_调整大小.jpg

△ 公共空间 ©一乘建筑

社区感极强的空间状态,没有通过墙体过度的划分,而是运用家具的摆放,形成社交感,满足多点同步使用的需求。我们认为好的公共空间,可以传递快乐并具有仪式感。

 06-派对空间 Social gathering area ©张超_调整大小.jpg

△ 派对空间 ©张超

07-阅读区 Reading area ©张超_调整大小.jpg

△ 阅读区 ©张超

08-休闲讨论区 Casual discussion area ©张超_调整大小.jpg

△ 休闲讨论区 ©张超

09-开放式茶水间 Open tearoom ©张超_调整大小.jpg

△ 开放式茶水间 ©张超

10-光线与局部 Light and details ©张超_调整大小.jpg

△ 光线与局部 ©张超

04

流动的节点与剖面

在环绕核心筒的走廊上,我们放置了若干空间节点,例如一些富有视觉感的彩色盒子,会议室前吧台一样的等候区,这些节点不仅调动了人的视线,也丰富了走动过程中的体验感和趣味,从结果来看,我们一定程度上打破了IT类企业通常那种刻意的科技感、和固定与死板的印象。

11-环道与参与性节点 Corridors and installations for fun ©一乘建筑_调整大小.jpg

△ 环道与参与性节点 ©一乘建筑

12-沿入口一侧的剖面研究 Study of the section seen from the entrance ©一乘建筑_调整大小.jpg

△ 沿入口一侧的剖面研究 ©一乘建筑

改变了从走廊直接进入房间那种相对消极的方式,我们通过入口一侧的剖面研究,在走道与功能之间,增加了一个又一个不同弹性和尺度的空间类型,这些区域既可以承担一定的功能作用,也大大增加了员工社交和相遇的机会。

13-贯通公共区上方的屋顶施工过程 Construction of the ceiling above the public area ©一乘建筑_调整大小.jpg

△ 贯通公共区上方的屋顶施工过程 ©一乘建筑

14-由屋顶统领的走廊空间及前台 The box shape reception and the corridor ©张超_调整大小.jpg

△ 由屋顶统领的走廊空间及前台 ©张超

15-紧邻前台的洽谈室 The negotiation room next to the reception ©张超_调整大小.jpg

△ 紧邻前台的洽谈室 ©张超

16-由前台通向人力资源部门 From the reception to the HR department ©张超_调整大小.jpg

△ 由前台通向人力资源部门 ©张超

17-前台连接着大会议室 The main meeting room connected to the reception ©张超_调整大小.jpg

△ 前台连接着大会议室 ©张超

18-会议室内外 The meeting room inside & outside ©张超_调整大小.jpg

△ 会议室内外 ©张超

19-会议室前等候区 Waiting area in front of the meeting room ©张超_调整大小.jpg

△ 会议室前等候区 ©张超

20-公共空间入口 Entrance of public area ©张超_调整大小.jpg

△ 公共空间入口 ©张超

05

色彩与光影

在光与影的交织中,我们常常谈到触觉、视觉、领悟和启发。在海链这个项目的深化阶段,我们主要的努力就是去提纯这些不可度量的感觉,让它最终变成美好。

21-模型鸟瞰图 Axonometric perspective diagram ©一乘建筑_调整大小.jpg

△ 模型鸟瞰图 ©一乘建筑

在大会议室前的这个部分,我们提供了一个小尺度吧台,它是一个非正式的讨论区,我们可以想象在这里社交的人是多么放松,进入会场前的等待,临时的移动办公,或者等候中的访客,都适合这里。因为和公共区连通,这里光线充沛,如果说色彩是人为的造作,那么光的出现则点亮了整个空间。

24-会议区前吧台 Bar area in front of the meeting room ©张超_调整大小.jpg

△ 会议室前吧台 ©张超

23-效果图 CGI ©一乘建筑_调整大小.jpg

△ 效果图 ©一乘建筑

24-会议区前吧台 Bar area in front of the meeting room ©张超_调整大小.jpg

△ 会议区前吧台 ©张超

25-走廊节点 An intersection of the corridor ©张超_调整大小.jpg

△ 走廊节点 ©张超

26-沿走廊 Along the corridor  ©张超_调整大小.jpg

△ 沿走廊 ©张超

27-人力资源室门前的光线 Light in front of the HR department  ©张超_调整大小.jpg

△ 人力资源室门前的光线 ©张超

28-平面图 Floor plan ©一乘建筑_调整大小.jpg

△ 平面图 ©一乘建筑

项目信息

项目名称:海链科技总部办公 | ViaBTC

项目地点:深圳市宝安区壹方中心B座

设计团队:一乘建筑(http://www.onexn.com/)

主持建筑师:张博、王晶晶

团队:陈慧芳、安炳祥、吴亚亚、邓玲婵

施工图:李南芳

施工:质乘工坊

灯光:谱迪灯光

家具:森朴Simple Furniture

机电设计:深圳市联通华程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规模:1219平方米

摄影师:张超


]]>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0/06/47572.html/feed 1
兼容的景观:峯茶 / 一乘建筑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0/05/47526.html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0/05/47526.html#comments Thu, 28 May 2020 04:59:17 +0000 01 户外绿植与都市景观融为一体©张超_调整大小.jpg

△ 户外绿植与都市景观融为一体  摄影:张超

机遇与想象

项目位于深圳市宝安区海雅缤纷城,巨大的商业体量和抽屉式的零售边界,形成了一种相对单一的寄生、对比关系,与甲方的第一次接触就聆听到:“希望突破以往复制店的模式,做一间实验性的饮品空间”,我们被这一段英雄主义式的开场白深深吸引,回到现实的语境中,场地的室内面积约90平方米,室外约100平方米,户外场地的实施有着极大难度。不过正是这些难度,促进了整个故事的发生,激发了最终的想象,让我们将目光锁定在内与外的整体梳理,而非单一的空间设计。

02 改造前内外关系©一乘建筑.jpg

△ 改造前内外关系  ©一乘建筑

偶遇自然主义式浪漫

我们希望实现一个内外可以互望偶遇的景观式空间,“内”作为店铺功能的支撑点,“外”作为城市的公共舞台兼备景观性和部分展览功能。在这样一个快节奏的城市,思索如何找到“轻和慢”的感觉。

03 设计策略©一乘建筑.jpg

△ 设计策略  ©一乘建筑

将限制条件转为积极的理解

施工前的旧场地,整齐划一的摆放着花池与旗帜,将人车分流。但公共空间,显然并未给分流后的人带来多少停留的意愿,这是日常的中国式街道断面,安全但缺乏生机。方案一波三折,从甲方通过的舞台版方案,到因消防原因调整的城市家具方案,在规范和使用、造价与工期的诸多因素下,我们希望始终保持这种探索和思考。

04 改造前的街道©一乘建筑_调整大小.jpg

△ 改造前的街道  ©一乘建筑

05 舞台版本方案©一乘建筑_调整大小.jpg

△ 舞台版本方案  ©一乘建筑

06 改造后的街道与立面©张超_调整大小.jpg

△ 改造后的街道与立面  摄影:张超

展示使用者的空间体验

我们希望这组家具设计,可以充当体验美食、举办画展、城市丛林这几种功能的背景。装置由常见的方通构建而成,尺度的高低、大小变化,则是为了让人感受到自己与空间关系的微妙变化。叠加的线条形成一幅幅框景,我们希望把使用者,理解为这一道风景的主角,展示出使用者空间体验的画面感。


0-城市家具轴侧概念图©一乘建筑.gif

△ 城市家具轴侧概念图  ©一乘建筑

08 家具类型研究©一乘建筑.jpg

△ 家具类型研究  ©一乘建筑

09 具备复合功能的城市家具©一乘建筑.jpg

△ 具备复合功能的城市家具  ©一乘建筑

10 装置和植物©张超_调整大小.jpg

11 装置和植物©张超_调整大小.jpg

△ 装置和植物  摄影:张超

12 夜幕降临©张超_调整大小.jpg

△ 夜幕降临  摄影:张超

13 透过装置看城市©张超_调整大小.jpg

△ 透过装置看城市  摄影:张超

看与被看作为一种立面的手段

引发立面设计思考的关键,来自于爱德华·霍普的名作《夜鹰》,这幅城市现实主义风格的布面油彩,描述了一个通宵用餐的场景,三位顾客各自陷入自己的沉思当中,相互之间是紧邻的但却是遥远的,这当中对于人物的刻画是精准而传神的。因为产生了对于人的思考,我们于是希望这样一个店铺,把人的疏离感重新拉回到合适的尺度上,大玻璃这种洁净透亮的手法象征着技术的革命,反之我们希望这个立面碎片化,在进入这个“玄关立面”的过程,完成一次看与被看的体验。

14《夜鹰》Edward Hopper  图片来源于网络_调整大小.jpg

△《夜鹰》  Edward Hopper  图片来源于网络

15 立面呈现出立体透视的效果©张超_调整大小.jpg

△ 立面呈现出立体透视的效果  摄影:张超

16 光线缓缓的穿透立面©张超_调整大小.jpg

△ 光线缓缓的穿透立面  摄影:张超

17 立面©张超_调整大小.jpg

△ 立面  摄影:张超

18 墙身大样©一乘建筑.jpg

△ 墙身大样  ©一乘建筑

19 墙身大样©一乘建筑.jpg

△ 墙身大样  ©一乘建筑

20 立面©张超_调整大小.jpg

△ 立面  摄影:张超

21 立面语言创造了新的室内外关系©张超_调整大小.jpg

△ 立面语言创造了新的室内外关系  摄影:张超

22 橱窗©张超_调整大小.jpg

△ 橱窗  摄影:张超

立面向内延伸的简洁感

一句话讲,室内是由立面经过简化和提纯向内而生的一个过程,所产生的细部,除了功能作用本身的需求,主要是希望人感觉舒服。白色为主的将空间的结构关系交代清楚,木饰面点缀在必要的衍生品和座椅空间除,灰度则恰当的点缀在服务功能的前台和座椅空间上

23 室内©张超_调整大小.jpg

△ 室内  摄影:张超

24 室内©张超_调整大小.jpg

△ 室内  摄影:张超

25 户外场景©张超_调整大小.jpg

△ 户外场景  摄影:张超

26 改造后平面图©一乘建筑.jpg

△ 改造后平面  ©一乘建筑

项目信息

项目名称:峯茶PEAK TEA

项目地点:深圳市宝安区海雅缤纷城

设计团队:一乘建筑(http://www.onexn.com/)

主持建筑师:张博、王晶晶

团队:安炳祥、曾鸣、蔡梓莹

施工图:李南芳

施工:李玉林

灯光:谱迪灯光

规模:室内:90平方米、室外:100平方米

摄影师:张超

]]>
//m.stpapt.com/archcollege/2020/05/47526.html/feed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