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舍艺术空间坐落于有千年水乡美誉、具有浓厚岭南文化底蕴的广东顺德逢简水乡。此地历史上为著名的乡村旅游景点,现存大量的古桥、古祠和古树,禅佛文化浓厚,朴实自然,有独特的文化产品与蜚声国际的顺德美食。由于乡村设施和配套跟不上当地生活质量和外来旅游的增长需求,周边问题也逐渐显露,例如缺乏文化艺术展示和交流场地、住宿和接待设施质量欠佳、交通拥堵、餐饮质量有待提升、旅游服务配套急需改善等。
项目的本质是一个在乡村振兴语境下的建筑活化改造。设计上需要把 2 栋空置的房子和1个带有河涌的花园重新活化利用,把当代文化艺术空间和高质量酒店接待设施植入其中。项目总改造面积 5030 平方米,包括利用现有建筑创造一系列展示超过 20 位艺术家作品的美术馆空间,29 个精品酒店客房,3 个特色餐饮空间,1 个具有岭南特色的户外花园,同时保留和提升现有的河涌生态景观。
该项目旨在打造一个新时代文化艺术空间,面对未来逢简,展现特有的水乡情怀,树立弘扬东方美学价值的新标志。对于项目而言,如何扬长避短,既有效地利用周边人文资源,又不被这种喧嚣所影响,营造一种专属的宁静空间,将岭南文化融入其中,是值得深思和研究的问题。
设计团队希望利用现代设计语言,对古典岭南美学进行传承和创新,通过一些在地工艺的应用,将旧有空间赋予以新的使命。建筑、园景、室内、艺术品策展、灯光佳为建筑师一体化的设计,内敛却蕴含能量,以一种谦卑而自信的姿态,深度诠释岭南文化的价值。
建筑外立面用朴实的材料创造出新的设计语言,响应低碳节能、通风采光的需要,同时体现岭南文化中敢于超越传统、进取创新的意识。设计上大胆利用本土材料和工艺本身焕发出来的魅力,重新启动场地,构建一种情感丰富的生活质量,以及开放多元、互通交流的社会精神与人文价值。
对岭南气候的考虑是本项目极为关注的方面。岭南为典型的季风气候区,高温多雨。在设计上,本案采用陶砖作为主要的立面语言。陶砖本身质感细腻,具有良好的透气性和透水性,在被动式节能上有明显提升效果,有助于改善室内环境。针对不同楼层功能,采用不同的组砌方式,在优化建筑性能的同时也为建筑立面增色。
项目图纸
△总平面图
△平面图
△剖透视
△细部结构大样图
△细部结构示意图
△细部结构分析图
△功能分区
△分析图
△分析图
△分析图
项目信息
建筑师: ADARC 思为建筑
面积: 5030 m²
项目年份: 2021
摄影师: 林力勤
主创建筑师: 丁劭恒
设计团队: 思为国际建筑师事务所有限公司
施工方: 蓝舍酒店管理有限公司
景观设计: 当岱景观
合作设计方: 思为国际建筑师事务所有限公司
照明设计: 高敦照明
艺术顾问: 艺珀Artlink
委托方: 蓝舍酒店管理有限公司
地点: 佛山市
Tondo 是一座连接布鲁塞尔市中心比利时联邦议会两栋大楼的人行天桥。这座桥被明确作为一个空间元素,而非纯粹的技术解决方案。它这座桥呈环状,悬挂在两栋大楼之间,因此以 Tondo 命名,即文艺复兴时期的圆形绘画。
宽敞的天桥步道联通两面外墙,这里不仅仅是一个走廊,还具备会客空间的功能。同时,“绕道而行”的设计使得两栋建筑楼层之间 90 厘米的高度差可以通过一个 4% 坡度的斜坡连接,方便轮椅通行。
面向城市的一面,这座桥以一种“封闭”的形象呈现,致敬了叹息桥的传统形式。桥上涂有镜面装饰板,映出了议会大楼18世纪的外观以及对面街道上的最新建筑,透过玻璃开口隐约显露出两栋建筑之间通道的景色。从结构上看,这座桥像一个坚硬的圆盘,其地板悬挂在屋顶上,几乎看不见任何结构:它就像两栋建筑之间的一座近乎虚无的悬浮展亭。
项目图纸
△总平面图
△平面图
△剖面图
项目信息
建筑师: OFFICE Kersten Geers David Van Severen
面积: 110 m²
项目年份: 2020
摄影师:Bas Princen
设计团队: Kersten Geers, David Van Severen, Stefaan Jamaer, Bert Rogiers, Steven Bosmans, Enea Facoetti
结构工程: Bollinger+Grohmann
技术工程: HP Engineers
地点: 比利时,布鲁塞尔
该地块位于奈良县北葛城町,是奈良县人口最多的城镇。该项目主要任务是在住宅区建造一座单层钢筋混凝土附楼。
这座建筑与现有的主屋分开,作为招待客人和促进交流的地方。它不包含浴室,只有最基本的水利设施,其目标是创造一个可以体验光线和材料之美的空间。
该结构采用墙体构造设计,以消除空间中的横梁和立柱。中心位置设置了一个大型天窗,让光线在一天中发生变化。用于装饰的黑色谷崎纸轻轻包裹着光线,传递出四季和天气变化中天空的各种变化。
在小庭园(tsuboniwa)的一侧,设计团队设置了一个狭缝开口,以引入从地面层墙壁上反射的自然光。
近年来,随着大多数交流都转向了社交媒体和互联网,人们对能辅助他们线上沟通和办公的空间产生了需求。设计团队创造了一个空间,它允许人们进行与日常生活不同的丰富交流,同时确保在人口稠密的住宅区内也能得到隐私上的保护。
项目图纸
△ 平面图
△ 剖面图
项目信息
建筑师: Akihiro Tai Architectural Design Office, Koyori
面积: 42 m²
项目年份: 2023
摄影师:Junichi Usui
合作方: Akihiro Tai
内部结构: Rakusei Giken Co., Ltd.
日本纸艺: Wataru Hatano
家具设计: Akitomo Furniture Manufacturing Studio
建设单位: Takagishi Construction Co., Ltd.
结构设计: Takeshi Kaneko Structural Design Office
灯光设计: ModuleX
地点: 日本,高丽
【纸间】是【原点大地艺术节 · 2024 西安当代设计周】的空间装置作品之一,并于 7 月参展【佛山市·美陶湾城市公共艺术季】。作品发想于设计师近年来的生活经历,辗转于台北、上海、北京多地,使其关注到“故乡”的命题,故乡并不特指乡村,而是一种现代人普遍存在的精神缺失。
世界在过疏化的“故乡”与过密化的“城市”之中,逐渐走向彻底的崩溃,在小说《三体》的结尾,歌者文明在太阳系边缘释放了一片二向箔后,整个太阳系坍缩成了一张二维巨画。于是,就从结局开始,就从一张纸开始。
设计以“纸”为载体,通过裁剪和折叠,使其从二维平面转换为立体空间。其抽象观感与场地所在的城市场景产生极大反差,意图为观众提供超越日常的空间体验。空间尺度缘自柯布西耶晚年居住的小木屋(Le Cabanon),3.66 m * 3.66 * 2.26 m 的空间,是讨论极限居住尺度的重要案例。
折叠过程中,内与外的意指被反复探讨,向内折叠所产生的空间,是城市居所的缩影,门、窗、桌椅、床铺,构成的城市里几乎最幽闭的居所。向外翻转后,幽居裂变复制,成为千千万万个城市居所的集合群像,而此时出现的被压缩的“室内”,则成为了一方小小的,持续熵增的故土。
内与外的界定主要通过场景塑造来实现,外翻的天花和地面围合出“室内”空间,外置的桌椅和床铺明确了“室内”尺度,门与窗的内外关系则通过窗台、挂衣钩等常见于室内的构件来强调。内置景观由芦苇与松树皮填充,区别于外部超现实的感官,真实展现着细腻的自然场景,进入其中,柔软的足迹与阳光、微风、鸟鸣,带来隔绝车水马龙的沉浸式体验。
裁剪与折叠形成多个不同大小、高度与形式的洞口,展现出内景的多个视角,由下至上,大地、芦苇、树木、天空、形成一幅幅梦境般的框景。
建造过程结合工厂预制与现场搭建,选用 2mm 厚钢板建造主体,薄钢板模糊了装置本身的结构性,并隐藏所有节点与构造做法,以实现如纸张般纤薄效果。虽然观感纤薄,但通过结构计算,外置的床铺与桌椅,可以承受最大 150kg 的重量,足以实现与观众的互动体验。
1990 年至 2023 年,我国城镇化率从 26.23% 达到66.16%,大量背井离乡的年轻人进入城市成为“流亡者”,我们所理想的公共空间,实际上在为这些“流亡者”重新寻找归属。于此,公共空间应当脱离“权利之地”的属性而回归到社会大众的日常生活之中,应当以群体行为作为场所精神的发想,粘合起碎片化的自然、社区、街道等。那么,发生其中的公共生活与集体记忆,就是避免人们内心流亡的方法,这也使得“城市”终于变为“家园”。
项目图纸
△ 室内空间
△折叠分析
项目信息
建筑师: 即时设计研究所
面积: 29 m²
项目年份: 2024
摄影师:Kevin
主持建筑师: 周小富
艺术总监: 傅帅
团队成员: 侯润华,董茹彬,何庆豪
施工单位: 世家雕塑
地点: 西安
“不,这个无限寂静的世界一点儿也不好客。”—托马斯·曼《魔山》
2024年,Wutopia Lab 设计的玉山岚峰:由三种穿孔率组合的半透明白色法拉利膜包裹的正大太阳河咖啡小镇艺术中心在海南万宁落成。在印尼归国华侨开拓的咖啡种植园上的艺术中心,以日夜交替的戏剧性视觉表达,成为当地一个象征奇迹和希望的文化地标。
△玉山岚峰夜景远眺©刘国威
故事开头还是救场的老套路
甲方不满意艺术中心的方案,在上一位建筑师江郎才尽后,找到我,希望我能创造具有内涵和视觉兼顾的形象。限制条件是地下室已经动工,我不能改变梁板结构类型,新建筑不能超过原来结构的设计荷载,也不能超出原来的建筑控制线。
△玉山岚峰日景区域鸟瞰©刘国威
启示
咖啡小镇的前身是印尼排华时期回国的华侨,在一片蛮荒的丛林中开垦出来的咖啡种植园并建设了咖啡厂。印尼归侨的这段迫害,流亡,回归,垦荒并创造了中国的咖啡产业的传奇深深触动了我,我把这看成对那个阶段正在挣扎的我的一种鼓励,一个关于奇迹的启示。
△玉山岚峰日景广场鸟瞰©刘国威
△玉山岚峰湖对岸视角©刘国威
唤醒了一个Meme
甲方说,虽然在万宁,但咖啡小镇看不到海,有海就好了。华侨能创造奇迹,既然没有海,那就造一个吧。看到原方案确定的三栋楼的布局,综合造海的冲动唤醒了一个在我脑海里的Meme,一池三山。我在浮山云舍项目中使用过这个概念,区别是在浮山我把建筑作为罗浮山和太平山之后的第三山来创作的。在太阳河咖啡小镇,我决定把原有的三栋楼直接作为三山,并在主山前创作一个人工海子,以一池三山这个传说中的仙境来致敬华侨们的奇迹以及对未来更富足自信的生活的希望。
△玉山岚峰主立面©刘国威
△总平面图©Wutopia Lab
Plot : 造山
原方案的三栋楼中,东西附楼为接待和办公,中间主楼是艺术中心主体。东西附楼是辅山,主楼是主山。主山前造海。沿着海子上的栈道进入主山大厅,海也如潮汐漫进大厅,在大厅分两条路线登山,一路东进,先进入咖啡接待区经过开敞洽谈区来到二层华侨文化展区然后到室外外摆区,这里通过天桥可以汇聚辅山过来的人流,然后沿着室外楼梯到达三楼多功能厅的室外平台。另外一条线沿着大台阶登上夹层再到二楼或者电梯直上三楼,或者在二楼直梯到达三楼,穿过多功能厅在平台和第一条路线会合沿着户外楼梯登上屋顶,最后是一个隐藏的小咖啡园,并能极目整个小镇。
△玉山岚峰入口栈道©刘国威
△太阳河大厅©刘国威
△太阳河大厅楼梯©刘国威
△太阳河大厅夹层©刘国威
△艺术中心一层轴侧图©Wutopia Lab
△艺术中心二层轴侧图©Wutopia Lab
△艺术中心三层轴侧图©Wutopia Lab
登山的路线穿插室内外,让原来方盒子的主楼建筑变成了层层退台的抽象的主山。大厅则通过加强局部主梁拔掉了一根柱子而让空间空旷起来。造山的Plot一旦建立清楚。所有的细化文本都会按照这个深化细化和展开。
△户外平台及连廊©刘国威
△连廊©刘国威
△一层平面图©Wutopia Lab
△二层平面图©Wutopia Lab
△三层平面图©Wutopia Lab
作为加法的减法
退台的主楼结合功能确定的附楼,在视觉上不统一,也很容易淹没在背后开发的集群建筑中。我决定做一个加法,为三栋楼各自罩上一个半透明的罩子。三个罩子可以摆脱三栋楼的功能立面而独立塑造抽象过的山峰。最后达到在丰富背景中做减法的突出效果。
△整体主立面图©Wutopia Lab
△西北-东南向剖面图©Wutopia Lab
△水面-栈道-膜结构©刘国威
△膜结构与平台©刘国威
罩子脱离建筑的气候边界会形成了一个新的视觉边界,两个边界之间是真正意义上有遮阳的灰空间。我对把视觉边界和气候边界剥离的实验一直保有极大的兴趣,这其实是中国传统建筑的实际使用经验,对于不同天气下,中国传统建筑如何利用临时构筑物扩大或者减少灰空间而提高居住舒适度的研究文章将发表在书籍《唯美:江南,江南》中。
半透明的山
因为结构荷载的限制,我用轻质的膜代替常用的穿孔铝板。三种不同穿孔率的法拉利膜从低往高,透明度渐变为大,形成了半透明的仿佛山峰一样的视觉边界。并在海南炽热的阳光下在屋顶形成了闪烁的效果,这也是flickering的由来。
△玉山岚峰鸟瞰©刘国威
△膜结构与场地关系©刘国威
互文本(intertextuality)
山洞和拱形大厅,山路和户外楼梯,太阳和玻璃圆窗,洞口和天光,膜结构和树荫,水渠和造景,海子和水池,沙滩和地面,悬崖和平台,自然被抽象后结合建筑部件形成一组组互文的文本,镶嵌成艺术中心和山这一组超级互文本。在文本的解读中发现历史,神话,记忆,自然,象征乃至谜语包括建筑的模式语言等等而可理解。
△太阳河大厅©刘国威
△洽谈大厅©刘国威
双子座
白天,白色的玉山倒映在白色水池中会不自觉具有了神圣性。双子座建筑师着迷于即时的神圣性的转化。于是邀请照明设计师在暮色中创作出神圣性的另一面物质性,临时的物质性。半透明的玉山会转化成不同颜色的灯山,象征不同但丰富的欲望。
△黄昏中变色灯光渲染膜结构©刘国威
△变色灯光与湖面©刘国威
不过在主山的大厅里,最后会有个饱和度极高的灯光设计。在蓝色背景下,红日照耀,这个时候,是罗斯科的复活,这个时候,就在外面看上去变化多端的物质性背后,一个不同于纯净白色的神圣性即时诞生。
△太阳河大厅灯光变幻©刘国威
在物质生活中即时即兴的神圣性,其实是中国传统建筑在真实使用中最具有哲学意义的时刻。我用玉山表达了这个时刻。
△太阳河大厅灯光细部©刘国威
建筑即媒体(等价于文本,行动,事件)
建筑是特定人群出于特定理由在特定时间在特定地点创造的特定事件,并通过口述,文字,绘画,摄影,印刷,摄像,互联网等工具介入到社会,交织着作者,读者各自的解读和误读形成对社会特定层面的文化习惯的影响和改写。就这点而言,建筑即媒体。
玉山岚峰就是这么一个作为结合了记忆,传说,神话,限制,不确定性(疫情的反复),挫折,等待,雄心,希望以及建筑学一些常识,隐性知识和历史的超级文本而受媒体欢迎的事件。
△玉山岚峰夜景鸟瞰©刘国威
“一种心灵(意即有意义的)现象之所以有意义,全然是因为它超越了自我的局限,表现并象征着某种精神上更为宽广、普遍的东西。”—托马斯·曼《魔山》
项目信息
项目名称:玉山岚峰 正大太阳河咖啡小镇艺术中心
设计公司:Wutopia Lab
主持建筑师:俞挺
项目经理:穆芝霖
项目建筑师:詹孛迪,郭宇辰,杨思齐
建筑施工图设计单位:海南省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室内施工图设计单位:上海呈煜空间设计有限公司
室内施工图设计团队:戴云峰,吴晓艳,郭家女,张敏敏,赵如意,马川川
织物幕墙结构概念设计:必思博工程设计咨询(上海)有限公司
织物幕墙深化及施工单位:北京中天久业膜建筑技术有限公司
景观设计公司:重庆纬图景观设计有限公司
业主单位:正大(海南)兴隆咖啡产业开发有限公司
施工单位:中铁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照明设计:张宸露
摄影:Daily建筑摄影|刘国威
出镜: 张含瑄
地址:海南省万宁市,中国
时间:2022.3-2024.7
面积:2606 平方米
材料:法拉利膜,回收材料水磨石,艺术涂料
上海电气大宁媒体园前身为上海继电器厂,位于上海老闸北工业区。留存建筑包括 2 栋四层车间、4 栋单层或两层的配套。场地上植被茂密乔木高大,建筑散落其间。
改造保留了园区原有布局和绿化,将其打造成为市区少有的低密度高绿化的办公商业公园。建筑改造在整体性的外观和氛围下,通过对相似材料的排列组合,赋予六栋单体不同的个性,形成和而不同的城市建筑集群。
办公建筑
两栋四层车间被改造为办公。东边一栋为强调水平向的连续性和材料纹理的对比。立面采用不断变换方向的拉槽水泥压力板、银色穿孔长城版和银色铝单板。北立面拥有超大玻璃俯瞰园景,开启扇采用实心铝板遮蔽了结构柱。这消除了工业建筑的框架感,将梁柱隐没在精心规划的立面构图中。
临万荣路的办公更多保留了原有建筑的工业特色,在沿街山墙面增加了一处钢楼梯,与原始梁柱交叠对话,构成面向城市的特色形象。钢楼梯转折后向北延伸,又变成北立面的公共界面。北立面和屋面回廊大胆地采用充气 ETFE 膜材作为外立面和顶板,具有工业科幻的氛围。气枕既是凉廊的栏板,又是夜间照明的载体。它是整个园区面向城市和商业的标志性界面。
商业建筑
沿街长条的单层商业采用起伏的金属坡屋面,以低矮的姿态延幽静的永和路展开,在面向内街一侧转换为高度交替的平屋面。立面采用了银色穿孔板和延展网。长条的东侧端头为一高耸的金属盒子,改造自原有的配电间。保留了工业建筑超尺度的层高和粗糙的混凝土梁。波纹镀锌钢板面向广场掀起,像是打开的礼物盒。
面向小广场是个轻钢结构小品的咖啡店。折纸状的不规则屋面出檐深远,并向四边抬起,邀请客人落座。吧台可以完全敞开,融合了室内外。原有的两层宿舍为 L 型平面。它被水杉环绕,又围合起原有的花园,形成一处幽静的高端餐饮。每个包厢都对应着锯齿状的坡屋顶单元,阳光和树影通过高侧窗投向室内。
项目图纸
▲模型示意图
▲模型示意图
▲轴测图
▲总平面图
项目信息
建筑师: 合尘建筑
面积: 9000 m²
项目年份: 2024
摄影师: 朱清言
设计团队: 陈昊,胡琛琛,董新基,张恬,侯一达,刘嘉琪,朱一凡
钢结构顾问: 张准、许悦(和作结构研究所)
膜结构顾问: 杨俊,何昊(法尔福空间结构(上海)有限公司)
景观设计: WEi Studio
委托方: 上海电气置业
地点: 上海市
这是一座乡村住宅,是对介于自然与城市之间的、“居中生活”样本的初步探索,期待包含变化的自由度与生命力。
院子所在的村庄,南北都有连绵的群山环抱,在村庄和北山之间有常年流淌的河道、大片的田地。往昔世代的刻写,让生活其中的人们对这类山河田村的“古老”图景暂且保有着亲近的本能。
北方冬季阳光珍贵,当地更有“抢阳”一说(东偏北转 15 度)。正房布局家家遵守、代代传承,逐渐演化得端庄自然、落落大方,正是村宅聚集站立的朴素过程。设计团队沿用正房这一布局传统,涉及站立姿态的正房立面当需审慎推敲。
场地位于村庄的最北端,开阔的耕地、连绵起伏的山脉、落日夕阳,对屋面形成强有力的召唤,设计团队以不同的剖面姿态予以回应:主卧沿用双坡人字顶,在北段调整屋面举折、直指耕地田野,形成隐秘的指向关系;浴室,北段屋面向上卷拱,让山景莽撞涌入;露台被双坡顶笼罩,北段连续向上卷拱,形成扩张。至此,建筑成为景观的眼睛、环境的耳朵、信号的喇叭。
由于建筑的架构,使得外部的广度和强度在日常中得以持续显现,给予人一种支持:在安稳的出离、平静的徘徊时接通非预设的信号。
这也是一个接收信息发出信号的故事。一种关乎生存的需要在初到场地时就已潜伏:对更广阔的存在,寻求一种非常直接非常肯定的品质,简单站立、绝对静止。
项目图纸
▲总平面图
▲平面图
▲剖透视
▲剖面图
▲分析图
▲分析图
项目信息
建筑师: xiān 氙建筑工作室
面积: 300 m²
项目年份: 2024
摄影师:夏至, 白河
厂家: Back to 20th, SCHWERT, Yihuida Shimizu Concrete
主创建筑师: 王岩石,白河
设计团队: 周梦筝,刘宜锋,华金蓉(实习生)
结构设计师: 赵晓雷
软装设计及落地团队: 曹峰团队,回到二十世纪中古家具买手店 & 20C Gallery 收藏级设计画廊
土建施工: 王海江团队
室内施工: 蒋可祥团队
金属施工: 喻喜旺团队
委托方: 好山山好 / 乡村生活建造者
地点: 北京
校园建筑,不只是关注现在,更想象未来;不只是关注学习需求,更关注成长需求;不只有效率,更有活力。在深圳高级中学(集团)北校区新园(简称“深高北新园”),教学场景应该是活力交织的,鼓励学生探索知识,探索周围,探索世界,而学习就存在于孩子与校园资源之间不断被建立起来的动态关系之中。
微型聚落
从现在到未来
校园位于深圳北站交通枢纽旁,建筑师一直在探索,创造与周边城市环境融合共生,且面向未来的学校设计。在这里,既尊重现有的应试教育现状,又满足未来的素质教育发展需求,成为设计着手的命题。校园总图逻辑简洁明了,校园主轴东侧,是由四个长条形教学楼组成两个书院,容纳中小学完整的课程体系,这是基于现实的部分,更强调效率,是对于教育路径中存在竞争以及教育公平现实层面的支持。
与此同时,对于未来教育的探索,在保留当下模式必要性的同时促进变革。设计把资源中心单独抽离出来放置在校园核心位置,采用去中心化的思维和设计语言打破固有空间秩序,通过强调内部空间的随机性、丰富性、流动性,让学生成为这些空间的主角。资源中心成为一个“微型的城市聚落”,容纳兴趣拓展功能,包括但不限于音乐、舞蹈、美术、书法、探究等选择,并将图书馆整合其中。功能复合,自然亲人,激发学生对空间的探索欲与体验感,创造更为高效、共享、平等的学习体验。
在建筑形态上,资源中心被一个形态有机的巨大屋顶覆盖,如一朵漂浮的云朵,满足遮阳、通风与避雨等需求,以回应深圳当地的热带气候,也在校园内提供了丰富的檐下活动空间。同时,设计基于深高集团的“紫堡”特色校园文化,在紫色基础上使用十二种颜色组合形成渐变色吊顶,这种独创性的色彩设计突破了常规范式,大胆用色也呼应了学生童真、冒险的天性,富有张力的大跨度结构让空间显现出原始的力量感。
场景营造
从效率到活力
建筑师认为,孩子人生最珍贵的时光几乎都是在校园度过的,校园空间的每一个细节,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对城市、自然、环境的认知,甚至性格的养成。设计通过强调片段式的空间场景营造,让学生在探索校园时不断充满意外惊喜。
同时,不定性的教学空间经由师生的自发使用和多义阐释,也更加符合未来开放教育的理念。在教学空间,设计通过“首层庭院+教学单元外走廊+空中连廊”的设置,构建校园立体交通体系,结合多层退台、平台与屋顶花园的设置,为学生创造丰富的校园场景生活,提供除了上课外的多重日常体验。
在每一层转角处,都设计了可以让孩子自由眺望的平台,自然挑出的平台,打破教学楼规整节奏,穿行其中的师生成为城市背景,让立面表情更为丰富,也向社区呈现开朗向外的气质。主入口三层高的架空设计,与南侧的城市公园呼应,营造开放又富有仪式感的城市界面,同时为入口的人员集散提供风雨无阻的场所,整体立面结合光影变幻营造丰富的空间感受。
校园东立面,设计了山脉一样自由起伏的地景平台,成为连续的活动场地,让学生感觉自己好像在山里,可以跑来跑去。自由的曲线也让空间变得流动,诗意的形态成为承载学生时代记忆的独特场所。深高北新园,我们关于基于本土的未来学校系列的又一次大胆突破,基于对当下中国教育的反思,融合了建筑师对教育和空间的理解,承载了我们对下一代人深深的期许和寄托。
项目图纸
▲功能示意图
▲功能分区示意图
▲色彩设计说明
▲剖面图
项目信息
建筑师: 华阳国际设计集团
面积: 53356 m²
项目年份: 2023
摄影师: 李逸
厂家: 信义, 鑫宏泰
主创建筑师: 张燕龙
建筑设计团队: 张燕龙,吴智鑫,寇浩,王婕,李世强,王维滔,安泰,郑鑫东
建设团队: 深圳市龙华区建筑工务署(区轨道中心)
EPC工程总承包: 华阳国际设计集团
地点: 深圳
01 历史背景
昔日“文化宫殿”
工人文化宫也被称为“文化宫殿”,起源于苏联时期的工人俱乐部,是工人在换班后可以重新创造、社交和学习的空间。中苏友好时期,全国各地参考苏联模式和风格,掀起了建设工人文化宫的热潮,建造起一批标志性建筑。常州市工人文化宫建于1957年,是一座中西风格结合的建筑,也是常州市曾经的十大建筑中为数不多完整保留下来的一座。
20世纪七八十年代,工人文化宫盛极一时,是职工文化娱乐活动的主要场所,承载着一个时代的荣光和几代人的集体记忆。然而,从90年代中期开始,在市场经济的浪潮冲击之下,文化娱乐场所得到极大的丰富,全国的工人文化宫都开始衰落,失去了昔日的辉煌与荣耀。
02 现状问题
繁杂的历史印记
△项目区位
常州市文化宫位于城市中心,老城厢的核心位置,周边有文庙、基督教堂、市图书馆等文化传播机构,也有前后北岸历史街区、东坡书院、省常中等办学机构,是文化教育的中心。
这些文化建筑代表不同的历史时期,给文化宫片区打下深刻的历史烙印。如何通过建筑和环境的整治,提升片区的文化特征,使之成为常州老城区的一张名片,是业主和设计师共同面对的议题。
|| 建筑问题
如今的工人文化宫建筑,立面混杂、功能错位、价值淹没、公共性缺乏。同时,多次的改扩建使现场状况复杂,存在消防及结构隐患、图纸缺失、技术标准缺失等诸多问题。
|| 环境问题
通过多次调研走访,发现文化宫地块建筑与环境缺少互动,空间消极;外部空间的连接不畅通,公共性不足;休闲设施缺乏,绿化杂乱。同时存在文化氛围感不足、标识标牌和建筑色彩不统一等问题,亟需对环境进行系统性规划。
|| 交通问题
项目位于老城核心区,地块狭小,内院现状停满车辆,缺少有效的交通组织方式,人车混行。在无法开挖地库的情况下,是否能够有效组织交通,做到人车分流,并满足消防车的通行?
|| 风貌问题
场地内现状文庙大成殿、50年代的苏式大会堂“飞机楼”、80年代的科教楼与2000年后原址新建的大会堂及其辅楼。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建筑汇聚其中,有的几经改造已经面目全非。该选取何种风貌去呈现,这既是美学范畴的讨论,也是对历史态度的理解。
03 改造策略
重塑场所记忆 活化社会功能
通过现场调研、整理历史资料、了解片区封面规划策略以及跟业主和相关部门的工作坊,梳理出“以历史、人文为主线;以景观、建筑为载体;以功能、活动为内核”的改造框架:
|| 开放共享 打造文化街区
打开文化宫边界,包括场地的边界和建筑的边界,形成建筑与广场互动的空间,通过中心广场和内部若干小节点空间塑造,以及地铁站对人流的拉动,形成开放连续的慢行空间。
|| 疏导交通 步行友好系统
将区域停车协同考虑,通过广场铺地、减速带等设置,打造人车分流,步行友好的街道交通系统。
|| 围绕公益 提升文化内核
对现有功能进行梳理。分别以“剧院/影院”和职工培训“为核心,重新组织大会堂与科教楼功能,充分考虑与环境的互动,提升项目整体文化氛围。
|| 还原风貌 整合建筑语汇
总体设计遵循“修旧如旧”的理念,还原不同时期历史风貌的表达,突出文化宫独一无二的身份名片。在遵循建筑整体风貌前提下,寻求“历史性”和“现代性”的平衡。
|| 景观重塑 创造文化氛围
通过特色景观打造片区文化标签,更新空间公共设施,注重空间的参与性,提供有记忆点的、可游玩、可停留的场所体验。
04 改造路径
全方位整合设计 打造“年代博物馆”
本项目采用“调研收集—价值评估—内容策划—确定范围—整合设计”的行动路径,迅速建立专家团队,通过原始资料和人物访谈收集历史信息;委托专业测绘和加固单位对项目现状进行复原评估,作为改造的依据。以还原风貌为主,通过全方位的微整治,在地块内呈现不同时代的缩影,打造“年代博物馆”。
|| 交通组织及空间梳理
基地北侧引入一条单向车行道,将广场上停车腾挪到北侧空地,车行交通跟人行交通分离。同时打通内部广场和周边道路的路径,引导行人进入场地内部,通过“疏导”和“打开”的方式,将中心广场打造成“城市会客厅”。
|| 秩序塑造及功能重构
除了大会堂和科教楼功能的重构,我们对内部公共空间进行梳理,使空间更有秩序。公共性较弱的剧场北侧辅楼,改造成大会堂配套的接待、排练、化妆候场等空间;北立面开设次门厅,使内部功能和城市广场互动。
大会堂两侧原有的疏散楼梯,使用率极低又侵占了外部通道的空间。团队设计了一条连廊连接起不同标高,在用作疏散的同时,也将消极空间整合转化为日常休闲交流的场所,被赋予了更多意义。
|| 历史风貌整合立面设计
在新和旧的取舍之间,设计团队对“旧”的部分进行修护性保护,对“新”的部分采用更“折中”的设计语言,使建筑整体符合“文化宫殿”的调性。
大会堂按照50年代风格进行修缮,同时将2000年后新建的礼堂及辅楼立面与“飞机楼”的风格、材质进行统一。
对于定位“80年代风”的科教楼,设计团队并未对原有图纸进行1:1还原,而是参考图纸并对比老照片,提炼出该建筑的风格和设计语言,进行重新演绎。
|| 永不落幕的“红色幕布” 室内设计延续建筑设计思路,对不同年代风格进行案例收集和元素提取演绎。在大会堂中,以空间的开合创造出具有对称性和序列感的场所氛围。
通过与老同志的交流,得知文化宫门厅也被称为“红厅”,设计团队便以“红色幕布”为灵感,用GRG材料模拟幕布,凝固剧场意象和时代浪漫。
同时,从苏式建筑和年代建筑中提取梁、柱、廊、墙裙及水磨石等特色,通过藻井、半高墙裙、拱门、吊灯等元素让室内空间充满怀旧气息。
为避免不同时代建筑风格产生的割裂感,设计团队将北门厅作为过度空间,在延续大会堂红白配色的同时,加入了木色,风格也更为简约。
再过渡到80年代风格的科教楼,用简洁克制的表现手法,呈现80后的记忆空间。
|| 引导“事件”发生
景观设计以人文、生态、交融为原则,围绕“场所”和“事件”展开,分区营造不同的空间氛围。剧场、科教楼区强调开敞、引导和多样性,应对不同场景的使用需求,使之成为名副其实的“城市客厅”,群众喜闻乐见的公共空间。
广场和科教楼之间的高差,通过平台、踏步、坡道和景墙进行区分,让科教楼半围合的庭院有了一定的私密性,模糊了室内外空间的边界。
另一侧大会堂辅楼新增的北入口,使广场更具有秩序感,入口踏步解决辅楼高差的同时,也成为在广场驻足休息的市民 “看台”,满足了平日、集市、露天电影、开会等不同场景的空间需求。
05 总结 历史遗产馈赠城市 本项目作为《常州老城厢复兴发展三年行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源于地方政府改善老城厢环境,提升城市文化底蕴,激活市中心活力的美好愿景,也来自于文化宫功能转型升级的迫切需要,符合人民群众对更宜居的环境和更丰富的文化生活的向往。
对于此类复杂的改造项目,不仅是对外观和环境的整治,更是对建筑内在的系统性提升,虽然面积不大,但是涉及到的专项众多。不仅需要内部专业团队之间密切配合,还需要业主的信任及外部单位的整合能力,一起推动项目的顺利实施。设计团队怀着对常州的深厚感情,通过对场所的重塑,向历史及城市致敬。
项目图纸
▲总平面图
▲主楼一层平面图
▲主楼二层平面图
▲科教楼一层平面图
▲立面图
▲剖面图
项目信息
项目名称:常州市工人文化宫改造项目
业主单位:常州市工人文化宫
竣工时间:2023.02.28
建筑规模:18740㎡
方案设计:陈涛、邹旦妮、周锦鑫、刘玉婧、周魁
施工图设计:贾杰、张玉江、龚飞雪、江伟山、雷栋、荆烨、朱吴萍、季晓琪、梅滟玲、李叶芃
景观设计:马宾、翟长安、张梦瑶、李娜、曹可鑫、刘东、苏妮
室内方案:寻长设计NARMAL
室内施工图:汪健、韦琦、杨阳、王彬、应兰芳
施工单位:无锡锡山建筑实业有限公司
摄影单位:谢东叡RUI PHOTOGRAPHY
留坝县城坐落在一个山沟里,红砖公厕位于县城老街一侧的辅路上。周边有学校、民房、公交站,环境混杂,人流量也较大。公厕对面是一个留坝游客服务中心,这个位置以后会是一个游客集散地。
我们将这个卫生间设计成双卫生间,达到内侧公交站乘客和外侧街道居民和游客能共用的状态,对外设置了第三卫生间和母婴室,也能满足残障人士使用需求。入口区设置了一排坐凳,可以供居民闲坐休息。
建筑的结构关系很清晰,地面和墙体为红砖,屋顶为一个桁架体系的木构。红砖墙体以片墙的形式呈现,片墙上挖出半圆形拱洞,拱洞作为入口使用,有的填充玻璃砖采光。
建筑上用了三种半透明的材料,一种是阳光板,用在屋顶上;另外两种分别是磨砂玻璃砖和瓦楞玻璃,用在立面填充和门窗上。屋顶顶面用了两层阳光板交错叠铺,形成了是网格状的方格纹理,打下来的光线被层层折射,进到室内变得非常的柔和舒适。通过相近的半透明材料运用,使室内的光影层次变得更加丰富,这是对光影关系的一种探索也是一种试验性的尝试。
像公厕这样的小建筑,我坚持的设计原则是建造可视、材料清晰、错误暴露,造一个不被装饰隐藏的建筑。建筑的材料关系不是用室内室外来区分,而是用一种整体的设计语言逻辑去把控,我认为这样的房子有一种“可读性”。
坚持赤裸的建造方式对施工队的要求很高,没有太多机会返工,几乎都只有一次机会,错了要么重来,要么就错了,错误也都看得见,像红砖就是重来了一遍,有缺陷;玻璃砖就是不同位置做法不同,有错误;屋顶的阳光板尺寸没有对齐木结构,有遗憾,但这些都不影响建筑的整体呈现效果,能够容忍一定的缺陷和遗憾也许是建筑师成长过程中的必修课。
项目图纸
▲项目生成图
▲总平面图
▲一层平面图
▲立面图
▲立面图
▲剖面图
▲剖面图
▲墙身大样图
▲结构分解示意图
项目信息
建筑师: 尌林建筑设计事务所
面积: 110 m²
项目年份: 2024
摄影师:赵奕龙
设计团队: 陈林、时伟权、陈松、方晓灵
委托方: 留坝县住房和城乡建设管理局
工程合作单位: 江苏千树装配建筑有限公司
施工方: 陕西腾邦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地点: 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