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交大学妹转译网师园,这个滨水驿站设计的有点不一样
小印帆的建筑笔记
作者:七七
相关设计任务书
滨水驿站设计任务书
一、教学目的:
为提升西直门地区的城市空间品质,以《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5)》中的区域定位为依据,在历史悠久的高粱桥西畔,长河湾北岸设立一滨水服务中心,以深耕都市空间,协力建设“水城共融、蓝绿交织、古今同辉的人文北京”。
拟于西直门长河湾北岸用地红线范围内设计一处约500 M²的 “长河·驿”滨水服务中心,为市民和游客提供IMFORMATION 、历史文化展示、休闲和绿道服务的功能。滨水服务中心一侧为景观游览的水道,一侧为城市的支路,人流通过步行或者非机动车从城市主干道抵达建筑基地,与西直门交通枢纽步行 2-3 分钟可达。要求服务中心能与现有交通枢纽、河滨绿道、社区出入道路等交通系统合理衔接并提供自行车存放功能,起到连接城市快行和慢行、通勤和休闲的作用;建筑单体与外环境需整体设计,要求有标识性便于寻找,考虑与现有环境的协调,并体现出文化中心应有的格调,但形式不得采用“仿古”类风格。
具体设计内容包括:
二、建筑场地规划设计
1) 总平面设计应合理利用基地条件,进行建筑和周边交通、景观的一体化处理,安排好建筑、基地内外道路及衔接、自行车停车、室外活动、绿化等各项功能;要求设计方案考虑“绿道”流线、自行车流线以及与城市交通之间的关系,体现出衔接历史与当下、通勤与休闲等对立要素的意图。
2) 场地内要求设置不少于60 辆的自行车存放空间,供步行、自行车和机动车转换时使用。
3) 建筑红线距离防汛道路后退 1 米并保留原有行道树,距离高粱桥一侧后退 5 米,A地块绿化面积不少于 60%,B地块绿化面积不少于70%。
l 单体建筑设计:建筑设计总面积控制在 500 ㎡以内,地面以上不超过2层,高度不超过 24 米。建筑单体的功能:(面积供参考)
1)IMFORMATION(问询):20-30M²(窗口长度大于3米)
2)绿道服务:供绿道使用者中途休息、更换交通方式的场所,可提供售卖、水源、电源、休息座椅、展示区(可以与文化展示合一)等功能。大约50-80 M²
3)历史地理展示:对长河湾文化进行展示,形式不限,0-100 M²(可以独立也可以与其他功能合并)
4) 休闲服务:从“观景”、“摄影”、“茶饮”、“阅览”中任选1-2项功能,面积约100 M²,可以利用户外环境、屋顶等空间组织功能。(茶饮必须有室内制作和座位区)
5) 卫生间:男女厕位各5个以上,残疾人厕位一个
粉丝介绍
北京交通大学建筑学 本科
我是来自北京交通大学建筑系大二的七七。踏上建筑的路纯属意外,高考之前对建筑的印象也止步于梁思成、林徽因的事迹,开始接触过后才发现建筑学的知识体系如此庞大,自己还有好多要学的东西。上了两年建筑学的课程,经过老师的指导,慢慢才摸索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设计思路
这次设计应该是我的一个转折点。之前的设计课我都懵懵懂懂的,一直不知道应该怎么下手,怎么推进;而这次设计,在老师的指导下,我意识到,应该先收集资料,在阅读资料的同时,思考场地设计和建筑的设计概念;通过对场地的调研,进一步确定场地设计;然后就是通过自己的设计概念去入手建筑的设计
关于公众号
案例收集对设计课是很重要的,大量了解优秀案例,不仅可以学习大师的设计手法,还可以帮助自己梳理设计思路。一开始接触到小印帆工作室,是在 app的抄什么建筑专栏。当时看到他的案例分析觉得他的方法很好,值得学习,并且报名参加了大师100例的课程,受益匪浅 ......
设计理念
本次设计课程我选择了地块二作为设计场地,其特点为:环境幽静、休闲怡人;位于周边小区、办公楼背侧(后花园)→思考:希望为场地周边的居民及上班族,打造一个可供休闲的后花园/园林→“大园看拙政,小园看网师”思考:借鉴网师园造园手法创造这个园林考虑建筑场地有限→折叠空间
网师园特点:庭院穿插 虚实交错 庭院空间有大有小 形成亭、廊、侧院等趣味空间
设计手法:采用减法 —— 方形 - 中间图形(网师园平面庭院+交通空间抽象)通过对原有图形变形(伸长、扩宽)实现穿插庭院、空间渗透 平面:增加四条视廊、向河面开放、增加空间渗透 高差:在高度上置入四个高度的平台,平缓相连
我的规划
经过两年的大学生活,我大致算是踏入建筑的门槛了,但是要学习的东西还有很多很多。目前最急切的还是要打好设计基础,积累关于建筑的知识,以后需要用到时才不会觉得书到用时方恨少。对于以后,希望自己能继续努力,争取能拿到国家奖学金和保研资格,然后接着在这条任重而道远的漫漫建筑路上继续钻研,更进一步。
参照案例
网师园
高清图纸
答辩汇报
©版权声明
本文来自 小印帆的建筑笔记 禁止以 编辑版本转载,如有转载请联系原作者,长期接受各类作品、资讯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