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中心 我的学堂 我的旅行 退出账号

看看同济学弟设计的“小菜场上的家”

小印帆的建筑笔记 小印帆的建筑笔记

作者:李特

“这是同济大学的同学在公众号的第二篇投稿。这篇文是联系了他们班的粉丝寻求稿子,对方热情地帮我们在班级群里发布了邀稿信息,后续才有机会联系上李同学。在后续改进稿子的过程中,李也是十分耐心,不禁让人夸赞。之前在画图狗的读书团中也组织大家读了《小菜上的家》系列书籍,下方为回顾文”—小印帆

李 特

1853246@tongji.edu.cn

同济大学(建筑类复合型创新人才实验班)

作品曾入选包豪斯-同济设计基础教学展览

曾获上海杨行城市微更新设计竞赛最佳设计方案奖

福美基金会云龙乡村小学爱心浴室设计竞赛二等奖

作品入围IAAC 8th advanced architecture contest

上海中心旧城区面临着新未来。历史脉络的存续、土地价值的开发、亟待改善的住户生活条件、重新确立的城市更新原则,这些矛盾的彼此需要达成一个有策略的平衡。这是本设计探讨的重要问题。

▲实景拼贴

▲剖透视

▲模型照片

任务背景

“小菜场上的家”是同济实验班开展了十年的设计课题,即菜场-住宅综合体设计,住宅与市场在空间和流线上的相互影响是设计的难点。而十年间,时代的发展给市场和住宅两部分都带来了日新月异的变化:住宅需要新的宅形方案满足新需求,菜市场的新模式(如盒马鲜生、叮咚买菜等类型的电商)和传统菜市场需求的存亡也需要去思考,故而本次任务书新增了电商前置仓的功能要求。

今年的“小菜家”基地位于上海老城厢。这里是上海最早的县置所在。殖民地时期,这里是华人居住的“华界”。通过调研得知,基地的具体位置恰好位于上海县城县衙所在的位置。这是本次设计的史地维度。

▲设计任务书 王斌老师

前期调研

▲基地周边情况

老城厢内部住宅多为石库门里弄和新式里弄,住户自述宅院有百年历史。这些在上海最中心的地段保留着的漂亮的低层坡屋顶住宅,最初为外国人开发销售给江浙地区来沪商户的“房地产”,在经过了一代一代人交错的产权分置下,其完整的合理的空间被破碎为极限压缩的狭小户型,存在几户人家共用卫生间、厨房的情况,其中的生活条件十分艰苦。

▲弄堂内生活场景 作者自摄

目前,老城厢里弄区域即将完成动迁,就在调研的前几天里,动迁区域的住户全部搬走了,窗口、门洞用混凝土砌块封住,等待着将来的开发。大拆大建的旧模式已然难以为继,旧的空间又将怎样满足新需求,似乎还未可知。

*详见《住建部关于在实施城市更新行动中防止大拆大建问题的通知》《上海老城厢详细规划》

▲老城厢总图 基地周边动迁范围

这片历史积淀厚重而又寸金寸土、极具开发价值的地块即将迎来崭新的未来,历史脉络的存续、土地价值的开发、亟待改善的住户生活条件、重新确立的城市更新原则,这些矛盾的彼此需要达成一个有策略的平衡。

提出问题

家为谁而建?菜市场上的住宅被我们定义为至少有很大比例的社会保障住房。在对基地人口结构和住房产权的调研中我们得知,动迁区域住户中有相当一部分外来务工人员,如快递小哥、环卫工人、城隍庙商圈的商贩等在此租住。由于工作限制,在区域动迁后这类人群仍然需要在附近另谋住处。

老城厢应该迎接什么,留下什么?保留下来的历史建筑丰富的爬满常青藤的红砖立面、原有的城市空间的密度、里弄当中垂直方向的狭窄比例,能唤起关于生活场景的记忆。而新的社会住宅中的新生活应该在高密度下留有空隙。

▲保留建筑的立面

迭代过程

▲方案草模

草模阶段我设想了一个由柱列形成的空间网格,柱距取自周边保留建筑的模度。我认为文脉的传承并不在于形式的模仿(坡屋顶必要吗?),空间尺度的保留更为有效。住宅单元散乱地穿插于柱列中,留下的空隙供通风、采光之用。老师们认为这个的概念可以发展下去,并提示我注意容积率的要求。

▲户型平面1.0

推进阶段我把住宅的功能按照私密性和公共性将空间二分,使每一个单元成为完全通透和完全私密的两个空间。实体相互堆叠,透明体块相互错位以满足采光要求,创造一种三面打开的体验。

▲概念示意图

这个显然有些挑衅性的方案并没有被完全接受,一方面是因为老师们认为在家中即使是公共空间也不希望被人看到;另一方面是依靠别人家的透明空间来采光不合适。其中的开放性成为后续设计的基因被保留下来。老师提示我尝试创造可供住户活动的较大场地。

▲户型平面2.0 尝试留出居民活动空间

这一版本的方案尝试留出居民活动空间。方案中存在的问题是柱列的逻辑似乎与箱体体块的逻辑并没有十分契合。老师提示我思考此时柱列的意义,或者找到有结构柱意义的空间。

▲工作模型

接下来的推进中,整体结构换成了核心筒挑板的形式,住宅里的各种功能围绕着核心筒展开。核心筒即柱列的变体,内部容纳住宅的卫生间、菜场摊位的小储藏室两种功能。向四周挑板是为了将转角完全打开。

▲户型平面3.0 核心筒结构

这一版设计老师给出的建议是将每一户的核心筒放在角部,这样可以给被服务空间留出更大的面积,核心筒之间的整体结构强度允许向两侧挑出更多距离。

▲户型平面4.0 核心筒偏心布置

调整核心筒位置涉及到所有户型的调整,下面的菜场也同时受到影响需要进行相应的改变。经过艰苦卓绝的反复尝试,最终达到了菜场、住宅的相互对位,保证了外部走廊、阳台,内部楼梯、功能分区之间关系的相对舒适,也达成了覆盖之下菜摊和走道尺度和比例的和谐。

最终成果

▲总平面图 ⬆ 北

将每一户的楼栋交错以保留空间结构和留出空隙。16户合租房,16户家庭房和20户宿舍型住房最终较为均质地分布在场地中,排布回应了场地外围东高西低的现状,同时面向保留建筑留出了一个居民活动的大空间。而1500平方米的菜场需要最有商业价值的一层沿街面和没有高差的方便的平层。于是1300平米的仓库隐藏在场地内部,成为居民活动空间的底座。

▲一层平面图 ⬆ 北

▲居民活动空间效果图 三面环绕住宅,向保留建筑打开

关于菜场的空间,有许多既有案例:

▲菜市场的剖面案例 图片来自网络

我的解决方案是菜场的屋顶一半面积由住宅的底面解决,另外的一半面积由降低一些的伞形柱拼成。

▲菜市场的剖面策略示意图

伞形柱上种植树木,这样的构造解决了大平层菜场的采光通风问题,同时也给住宅之间比较小的孔隙增添绿意,树木在菜场中也能被感受。在菜场中两条主要的步行街用轻质阳光板坡顶覆盖。形成步行街的感觉,同时隔绝菜场的嘈杂。

▲菜场内部效果图

对于住宅的设计,老师强调要设身处地考虑具体使用人群和情境,并提出了一种范式:

对于有一对夫妻和老人孩子的家庭来说,老人更希望不必上下楼即可满足日常需求而住在一层;

对于合租房来说,所有卧室都在二层,起居空间在一层,更能减少不同住户间的相互打扰。

这样的需求对应的面积比例让我想到了一种拼合的可能。两种户型可以如图所示拼成三层。

▲户型拼合示意图 橙色代表一户成套房 蓝色代表一户合租房

对于电商交接区域,我认为这里的电瓶车往来固然会对居民和菜场使用者造成一定的困扰,但是也不能完全采取消极回避的策略。在屋檐和伞形柱覆盖之下,我用一堵矮墙限定交界区域的范围。矮墙曲折、凸出,侵占底层属于居民的小院子,凸出部分探出树冠,树冠覆盖着分隔的两个空间,以此稍作联系。

▲电商交接空间效果图

▲模型照片

这个设计在期末评图的时候引发了老师们关于廊道组织入户流线和塔式住宅的意义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比较长时间的讨论,篇幅有限此处不再赘述,大家可以移步我们班的公众号浏览。本文作为抛砖引玉,可以在班级公众号看到更多优秀的小菜家设计!

▲我们班的公众号

有趣的尾声

本次分享一个重要的目的是希望切身体验建筑传播会对设计的解读会造成怎样的藏匿和偏差。整理文案的过程十分用力地把大量纷繁的信息梳理得尽量有逻辑,然而真实的设计过程其实充满了反复和跳跃。

下面的两张PPT对此有深刻的描述:

▲王珂老师《建筑设计概论》课上的一页PPT 2020.06

▲陈镌老师《建筑细部与材料》课上的一段内容 2021.04

反过来,在设计后的谈话里老师叮嘱我们要批判性地接收建筑设计的宣传文本,而探寻操作手法和形式策略背后真正的原因和价值。那么,聪明的你能否看破本篇设计介绍里的藏匿和偏差呢?!(大雾)

0条评论
小印帆的建筑笔记 小印帆的建筑笔记

作者:李特

media@archcollege.com
来稿须知 关闭
感谢您的关注与支持!我们非常欢迎各类投稿。
几点简单的来稿须知,望您耐心读完。
来稿要求如下:

● 作品类稿件

1、高清项目实景照片/效果图/模型照片/手绘草图
2、高清技术图纸,如:分析图/主要平立剖/总平面/关键节点详图
(图片要求:无水印,格式为JPG,图片分辨率72,宽度大于1200像素)
3、详实的设计说明800字左右(word格式)
4、真实准确的基本项目信息
5、如有项目视频,请提供高清项目视频
6、贵司的LOGO、官网相关信息。(用于注明文章出处及作者)

● 其他稿件

1、配图清晰且无水印图片
2、内容有趣有料,文字流畅通顺。
3、作者姓名,若有公号请提供公号名称及LOGO
我们的编辑将在收到稿件后的3个工作日内审稿并与您取得联系,如果没有刊载也会在3个工作日内您答复。
投稿邮箱:tougao@archcollege.com
如有其他疑问请加QQ:359440856 或微信: jzxy-gtn

APP

为建筑师而打造的精品应用

2018必威体育下载
close
社交账号登录
close
close
close
欢迎加入【 】
快去完善你的个人信息吧!
完善资料
等下完善
close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