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中心 我的学堂 我的旅行 退出账号

留坝瓦窑沟多功能服务中心 / 尌林建筑设计事务所

尌林建筑设计事务所 尌林建筑设计事务所

作者:尌林建筑设计事务所

留坝位于秦岭以南,四季分明,气候宜人。服务中心作为留坝环山体景区的入口,坐落在留坝县城的一个山坳里,主要功能为景区配套接待咨询、公共卫生间、文创产品售卖、书吧,服务于景区的同时能作为周围村民的休憩场所,有着很强的开放性。

△夜幕下亮灯的多功能服务中心©赵奕龙

△公共开放的半室外空间©赵奕龙

△接待公区室内场景©赵奕龙

△大屋顶下开放的公共空间©吴昂

△从下山道看向服务中心©赵奕龙

场地记忆

第一次到现场是4月的一个阴天,远山朦胧,现场两幢横向的红砖房在不同的标高上,呈60度角摆放。场地两侧的山挨得很近,给人很强的被包裹感。从场地内空地顺山坳望向远处,只看到屋顶之上的远山,场景干净。从现场记忆中我提取出来最核心的两点要素:建筑的落位轴线以及看山的方式。新建筑延续了原有的建筑肌理和轴线,希望找到原有场地的记忆。顺着山边的轴线布局了一个体量作为卫生间,用一道特殊的墙体将功能和空间切分开,上山道顺着墙体穿过建筑,方便游人使用。石头墙体的左侧是接待公区和半室外公共空间,顺另外一条轴线布局。建筑里面有多条流线,一条沿着建筑左侧不经过建筑内部道路直接上山,另一个选择是进入建筑内部,有多条路径可以通行上山。纯粹的看山方式通过一片斜向的屋顶引导视线看向远山,屋顶上设置一观景平台,登高望远,回看环山。

△场地的原始状态©尌林建筑

△还原场地中建筑与环境的互相关系©赵奕龙

△原始场地鸟瞰©尌林建筑

△建成后鸟瞰©赵奕龙

△从街巷看服务中心©赵奕龙

△多个入口和路径穿过建筑©赵奕龙

△屋顶露台可登高远眺©赵奕龙

△方案推演过程©尌林建筑

△在交错的屋顶之间实现爬山的体验©吴昂

△爬上屋顶,眺望远山©吴昂

三片屋顶、一榀屋架、几片墙体

建筑设计将房子的基本要素拆分的很清晰,屋顶,结构,墙体,地面。使用空间分布在三片大屋顶之下,分别是接待公区、开放的公共空间、公共卫生间,三个功能既相互独立又发生关联,有机的组织在一起,大屋顶由预制化设计的胶合木结构屋架构建而成,不同的尺度,同一种设计逻辑和形制进行重复和演变,类似于中国传统的木构建筑,在连续阵列的屋架中产生变化,设计研究了一榀标准屋架,然后将屋架进行阵列,根据空间尺度形成尺度变化,就形成了三个基础的木结构屋架空间体系。

△三片大小不一的单坡屋顶©吴昂

△架在毛石墙上的大屋顶建筑©吴昂

△一片屋顶之接待公区©赵奕龙

△二片屋顶之开放的公共空间©赵奕龙

△三片屋顶之公共厕所©吴昂

△清晰的木结构屋架体系©吴昂

△相似的木结构屋架重复阵列形成空间©赵奕龙

我始终希望这个建筑有清晰的建构逻辑,台基、墙体、木结构、楼梯、屋顶。台基作为场地基础要素还原,墙体和木构体系关系清晰,楼梯顺应场地和墙体组织。三种材质的墙体的设计逻辑是沿着屋顶的走向展开,竹模混凝土现浇墙体顺应屋顶的长边方向水平设置,短边则是用半透明的玻璃砖墙体填充,退于混凝土墙体之内,所有的方形洞口和窗户在竹模现浇墙体上,小方窗玻璃内退安装开启扇,大方窗突出墙面,平外侧安装固定玻璃,而门都开在玻璃砖墙体上,用的是半透明长虹玻璃,三个屋顶之间一道斜向的垒砌毛石墙体转折穿插进入接待空间内部,形成一种有趣的交织关系。

△毛石台基上暖色的木构©赵奕龙

△木构、墙体、楼梯关系交织©赵奕龙

△楼梯顺着两片屋顶之间的墙体而上,强化轴线方向的空间引导©赵奕龙

△竹模混凝土上的方形凸窗,视线前后穿透©吴昂

△斜向毛石墙将服务中心和公厕划分开©赵奕龙

△架在毛石墙体上的木结构屋顶©赵奕龙

△毛石墙转折穿插到接待公区室内©赵奕龙

木结构柱网体系与墙体之间形成三种不同的内外交接关系,接待公区木结构柱网全部在墙体内侧,与墙体轴线脱开400,墙体与结构分离,公共卫生间的木结构柱子则全部裸露在墙体外侧,开放公共空间木结构则是与墙体同一轴线,咬合在一起。这几种关系并置的存在让空间关系变得很有趣,同时也是在探讨建筑最基本要素,结构与墙体之间的组织逻辑,其实这几种组织方式在传统民居建造体系中都有运用,各系统之间的关系也非常的清晰,我们在这个建筑中将这几种关系做了综合性尝试。

△接待公区的木结构柱子在墙体内侧©赵奕龙

△木头与墙体之间建立清晰的边界©赵奕龙

△结构与墙体分离,木结构裸漏在外侧©吴昂

△结构和墙体在同一轴线,相互咬合©赵奕龙

△木结构组建过程演示

肆意游走与时间性

当我第一次进入完工后的房子中,有一种莫名的兴奋,没有目的性的游串在各条路径和不同空间中,甚至在分叉口不知道选择走哪边,这种行走体验很有趣,也许来自多年前对苏州园林考察的潜移默化的记忆。

△多种路径可供选择的岔口空间©赵奕龙

△双手可直接触碰建筑屋顶结构©吴昂

△高低上下曲折的游廊体验©赵奕龙

建筑中多条路径构建了一种特殊的游走体验,场地的高差关系让几个空间处在不同的标高上,空间之间很自然的形成了坡道、上下台阶的关系,为了更好的看到远山我们设置了一条可以上屋顶平台的路径,这条路径沿着墙体穿插在三个屋顶之间,上上下下的游廊,穿过一个打开的屋顶洞口,上到屋顶的架空平台,在空间中路径被有意的限定和引导,但又有多种选择同时出现,在游走空间的状态下好像可以忘记时间。

△顺着外挂在墙体上廊梯上屋顶©吴昂

△曲折游廊之下的直行路径©赵奕龙

△类园林里的廊梯和片墙,顺意游走©赵奕龙

无目的的游走,多种可选择的路径,空间的高低转折变化,有用与无用相得益彰,这是不是一种时间性,不得而知。

趣味

当人的身体和视线随着空间的转折和引导发生变化时,惊喜会不间断的产生,墙体和屋顶在空间中交织交错,构成非正交的组织关系,形成视觉上的错位。从两片墙体之间的洞口看出去,能看到不同的内容,在空间中某个角度,窗口会斜向重叠,空间被一层层叠合在一起,窗口中看到的层次变得丰富和聚焦。当你在不经意中发现这些观看角度的时候,这种趣味性就产生了。

△三片木结构屋顶交织在一起©赵奕龙

△透过片墙上的窗口看到木结构©赵奕龙

△不同窗洞穿透出来的空间层次©吴昂

△从洞口窥视到木结构的搭接关系©赵奕龙

不同层次的灰·细腻与粗犷的交融

材料的运用上主要选择了暖色的木头和灰色的水泥、石材,暖色主要出现在建筑的上半部分,灰色出现在建筑的下半部分。建筑主体结构材料使用小尺寸的花旗松胶合木,花旗松望板和红雪松木瓦组建成屋顶体系,都是暖色系材质。墙体和地面则使用灰色,竹模现浇混凝土墙体、水洗石台阶、老石板室外铺地、水磨石室内地面,形成比较相近的灰色基调。玻璃砖墙体带一点点冷灰色进行冷暖调和,材质关系既有相似性又有细微的变化,质感触感也有不同。同属于灰色系的还有铁艺栏杆窗户书架,共同构建了建筑给人的质感和温度。在此建筑中我们希望构建粗糙和细腻的对比,暖与灰的调和,轻和重的穿插,组成建筑最基本的材料感知。

△竹模混凝土墙、毛石墙、木构屋顶构建在一起©吴昂

△几种不同质感的灰色在光影下呈现不同的状态©赵奕龙

△木结构的暖色对墙体产生暖环境色©赵奕龙

△建筑的材质关系呈现为上暖下灰©吴昂

△木结构柱脚用定制金属件与地面基础链接©吴昂

△冷灰色玻璃砖与暖色木结构在光影下冷暖调和©吴昂


建筑给人的感受是靠空间、光影、材质、体验等综合体现出来的,材质之间的碰撞,除了颜色光影,还有质感触觉。建造过程中竹模混凝土刚拆模的时候我是有点失落的,品质没有想象中好,但是也没急着让做修复,就放着边做边看,当木结构架起来,玻璃砖做好的时候,我再回看竹模混凝土的粗糙感觉得就没有问题了。毛石垒墙做完之后,竹模混凝土粗糙的感觉更好了,材料的层次反而体现出来了。当光影打在墙面上,这种水纹投影特别生动。细腻和粗犷是相对存在的,高密度的细腻会让人觉得不自在,太过粗糙没有细节又会觉得很简陋,这种度的把握和关系的控制非常重要,建筑师的个人感受也很关键,对现场做的每个决定都会影响建筑完成后的整体气质。

△竹模混凝土凹凸粗糙的竖向纹理©赵奕龙

△三种不同粗糙度的材料整合在一起©赵奕龙

△栏杆的投影打在竹模板混凝土上类似水纹形态©赵奕龙

△木结构和竹模混凝土墙清晰的组织在一起©赵奕龙

△材质层级关系更加的丰富的接待空间©吴昂

△粗粝的毛石墙与细腻的木结构对比©吴昂

感觉与逻辑

方案的创作过程很快,建造过程却经常纠结材料和细节,方案在实现过程中会与构想时有所不同。设计的语言是以缜密的逻辑为基础,思路清晰,手法明确,但又不能缺失模糊变化的感觉。我们希望设计的房子被使用者体会到设计的用意,但是又不希望所有的内涵太过直白,设计逻辑的清晰与个人感觉的模糊在这个项目中同时存在。设计逻辑是偏理性的,空间感受又是偏感性的,比如在游廊栏杆的处理上其实就纠结了很久,在模型上模拟了多种形式,最终还是决定用轻质灰色的铁艺栏杆,弱化存在感,统一到整体灰色关系里面。在创作的过程中思维通常会在两者之间游离,甚至在建造的过程中也是,最终下的判断也是在逻辑和感觉之间来回斗争的结果。

△手绘草图(陈林)©尌林建筑

△静谧的光影空间环境©赵奕龙

△下午三点,透过洞口看到栏杆水纹投影和木构节点©尌林建筑

△楼梯栏杆细节©尌林建筑

△夕阳下木瓦屋顶鱼鳞般阴影©尌林建筑

被公共使用

公共性在我们的作品中是一种被关注和探讨的,在这个建筑中公共开放的属性也充分的被考虑。建筑纯室内的面积很少,大部分空间处于一种开放的状态,人们可以选择随处坐下休憩聊天,公共卫生间24小时开放,空间也可以随意穿梭游走。傍晚时分,很多周边的居民都驻留在这里聊家常。我们希望看到建筑建成的时刻是他生命的开始,而不是结束,建筑被更高频的使用才能充分体现其公共性。

△可以随处坐下休憩的公区空间©赵奕龙

△入口处休憩的亭廊©赵奕龙

△进入服务中心后可随意停留下来的空间©赵奕龙

△木构屋顶之下的公共休憩座椅©吴昂

△公共卫生间内部场景©赵奕龙

真实的建造

真实的建造一定会打动人,事务所实践作品中一直在追求真实的建造,而这个建筑算是基本实现了这一点。在设计之初,我便希望用最真实清晰的思考方式去进行设计,建筑的所有空间、构造、材料、交接关系都能清楚的被呈现和表达,不希望有任何装修的做法,让人进入空间之后就能想象到整个建筑的建造过程。石头从下至上慢慢垒砌,混凝土竹子支模板现浇,木结构工厂加工现场组装,老石板一块块铺设,玻璃砖一块块砌筑,能清晰还原整个建筑建造的过程,于我而言,能实现如此清晰真实的建造表达,是做这个项目最大的收获。

△看向秦岭方向的鸟瞰©赵奕龙

△傍晚亮灯后的多功能服务中心©赵奕龙

△俯瞰多功能服务中心和房车营地©吴昂

△屋顶木屋的肌理变化与光影效果©吴昂

△木结构屋顶高窗处玻璃封闭节点©赵奕龙

△实木坐凳©赵奕龙

△木结构连接©吴昂

△施工过程沟通记录©尌林建筑


项目图纸

△模型1©尌林建筑

△模型 2©尌林建筑

△模型3 ©尌林建筑

△总平面图©尌林建筑

△一层平面图©尌林建筑

△南立面©尌林建筑

△东立面©尌林建筑

△西立面©尌林建筑

△轴内立面©尌林建筑

△剖面图©尌林建筑

△结构分解示意图©尌林建筑

△墙身详图©尌林建筑

△墙身详图©尌林建筑

△屋架详图©尌林建筑

项目信息

项目名称:留坝瓦窑沟多功能服务中心

项目地点:陕西省汉中市留坝县瓦窑沟

项目业主:留坝县住房和城乡建设管理局

施工负责:杨猛

建筑设计单位:尌林建筑设计事务所

主持建筑师:陈林、刘东英

规划景观设计单位:林野(上海意希欧景观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参与设计师:王嘉欣、郭修辰、潘晨嫣、章慧怡(实习)

结构顾问:栾栌构造设计事务所

项目类型:公共服务接待配套

结构形式:木结构

设计时间:2021.3-2021.6

建造时间:2021.7-2022.7

建筑面积:380㎡

建筑材料:花旗松胶合木、竹模混凝土、毛石砌块、红雪松木瓦、玻璃砖、老石板、钢板、水洗石、水磨石

建筑摄影:赵奕龙、吴昂

视频拍摄:尌林建筑-丁诗颖



0条评论
尌林建筑设计事务所 尌林建筑设计事务所

作者:尌林建筑设计事务所

media@archcollege.com
来稿须知 关闭
感谢您的关注与支持!我们非常欢迎各类投稿。
几点简单的来稿须知,望您耐心读完。
来稿要求如下:

● 作品类稿件

1、高清项目实景照片/效果图/模型照片/手绘草图
2、高清技术图纸,如:分析图/主要平立剖/总平面/关键节点详图
(图片要求:无水印,格式为JPG,图片分辨率72,宽度大于1200像素)
3、详实的设计说明800字左右(word格式)
4、真实准确的基本项目信息
5、如有项目视频,请提供高清项目视频
6、贵司的LOGO、官网相关信息。(用于注明文章出处及作者)

● 其他稿件

1、配图清晰且无水印图片
2、内容有趣有料,文字流畅通顺。
3、作者姓名,若有公号请提供公号名称及LOGO
我们的编辑将在收到稿件后的3个工作日内审稿并与您取得联系,如果没有刊载也会在3个工作日内您答复。
投稿邮箱:tougao@archcollege.com
如有其他疑问请加QQ:359440856 或微信: jzxy-gtn

APP

为建筑师而打造的精品应用

2018必威体育下载
close
社交账号登录
close
close
close
欢迎加入【 】
快去完善你的个人信息吧!
完善资料
等下完善
close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