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荒设计
作者:八荒设计
溶解在草坪上的透明“小岛”
八荒设计近日完成了上海西岸LOAM瓷屋咖啡的室内及立面改造设计。在这片亚洲最大规模的艺术集聚区之一,这座有着鲜明外立面的圆形瓷屋仿佛城市绿洲中的一座小岛。八荒的设计师们为LOAM顾客创造了一个非常规的休憩体验,让他们在有限的空间中感受自然,回归自然,成为自然的一部分。
我们接受这个项目时,面临了两个挑战:建筑功能的变化和原建筑立面的不完整。八荒接到的设计任务是将原来封闭的艺术展览空间改为咖啡厅兼酒吧功能,让空间在不同时段和举办特殊活动时,轻松完成功能和场景的转化。但是,如何将一栋(半)透明建筑的室内与外立面分开呢?八荒决定对建筑的外立面、室内、景观做整体再设计。
最初的建筑由一个才华横溢的团队设计,是一个独立的全周螺旋形建筑,立面覆盖着数百片绿色陶瓷片。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原立面只有一半有瓷块,无法按照最初的构想完整呈现。八荒希望以与建筑最初愿景一致的方式完成立面。在仔细分析室内外空间后,最终决定不增加任何元素,仅靠重新分配现有立面的瓷块,来重新规划立面秩序。以入口为起点,渐渐减少瓷片排布的密度,创建一种渐变的效果,同时也最大程度上尊重原建筑师的愿景。瓷块能让每一个走近建筑的顾客感受到光影的游戏。
“旅程”从主入口的大枢轴门开始。轴门关闭时,能巧妙映射出瓷块,形成连续完整立面的错觉。来到半室外区域,面向青枫,一条小路围绕覆盖着白色砾石的庭院,顾客可以在此小憩。半开放的空间打通了内与外的边界,空间弧线流畅,光影交织时,内外空间的边界也渐渐模糊。
设计最初灵感源自场地中间的一棵青枫,进入建筑的过程犹如一场围绕树的“旅程”,在树下写意、野餐、集会。最初,八荒想要创造一个“减速点”,鼓励人们停留欣赏,从而建立与周围环境的连接。为此,设计师在瓷屋的周围增加了一片草地,仿佛瓷屋溶解成了一片绿洲,然后在立面上打开一条视觉通道,对外面向街角、对内朝向枫树,以此连接室内与室外,获得清晰的视野;同时也与建筑外侧的草坪肌理交错,以开放的姿态融入在城市绿地中。
穿过通向内部空间的玻璃门,来到一个截然不同的氛围中。从沿着滑动门的休闲座椅,到一组圆弧形沙发,深入空间后是一个更为私密的区域,配有宽坐深的沙发和舒适的扶手椅,所有座椅都面向庭院,完整了这次通往树的“旅程”。座椅的设置与空间语言相契合,从快到慢,由开放至私密,同时与外立面联动,随着立面瓷块密度的排布渐疏,光线的透入度也逐渐变化,满足不同客群对小憩、聚会、独处的不同体验需求。
人与空间皆以交融和开放的互动模式交流,这也是本次设计的基础逻辑。八荒的设计师们遵循这一点,从外立面、室内空间、色彩、材质、照明、家具等多重维度叙事,旨在创造一个沉浸式体验“漫步大树下”之旅。天花部分没有过多装饰,最大限度垂直拉伸空间;同时,摒弃了一般室内场景使用大量顶灯的做法,专门构建了一个可以指向天花板的漫射光系统:设计团队开发了一组具有特殊表面处理的圆盘,当地板灯光指向天花时,可以形成一个均匀柔和的漫射光圈,从而突出整个场地里的几个重点区域。除此,沙发边的定制不锈钢边桌都由一个特殊的底部轨道系统连接,可随时根据使用场景位置变化,配合可以敞开的玻璃滑动门,彻底打通物理界限,连接空间和人。定制酒吧柜台与建筑有着同样流畅弧度,由特制的釉面混凝土建造,重现天然“瓷”的纹理。设计师特别添加了定制圆形瓷砖,使其与外立面的材质呼应,让室内与室外共同呼吸。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大门把手。八荒以融化的瓷块形状作为原型,将材质不同维度的形态渗入空间的细节设计,借此诠释原先闭合的展馆功能如今被城市绿地溶解打开,从多角度向公众开放。家具方面,设计师匠心定制了榫卯结构的木桌和再生发泡瓷材料堆砌成的可移动小桌,用各类新型材料演绎“瓷”更环保、创新的形态。
八荒此次跳脱寻常的空间体验,以空间自身的流动性和导向性完成场景转化,人与空间共为一体, 重新诠释了这座“瓷屋”,也为西岸这片文化绿洲带来些许新意。
项目图纸
△改造前后对比图
△改造前后对比图
△手绘设计图
△手绘设计图
△平面图
△轴测图
△表皮示意图
项目信息
项目名称:树下的LOAM瓷屋咖啡
主设计师:Shirley Dong, Andrea Maira
设计团队:Angel Gekov, 八荒设计团队
设计公司:八荒建筑设计咨询(上海)有限公司
项目地址:中国 上海
完成时间:2022年11月
建筑面积:253平方米
摄影:张大齐
业主:上海瓷屋企业管理有限公司
材质:混凝土、陶瓷、瓷砖、发泡瓷块、木材、釉面混凝土、灰泥、不锈钢、金属
品牌:格度, 吱音, 本土
©版权声明
本文来自 八荒设计 禁止以 编辑版本转载,如有转载请联系原作者,长期接受各类作品、资讯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