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衡设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摘要:技术的世界,更是人类的世界
纳米技术的灵感,来自于已故物理学家理查德·费曼1959年所作的一次题为《在底部还有很大空间》的演讲。此后全世界科学家都认识到纳米技术对科技发展的重要性,各国都不惜重金发展纳米技术,力图抢占纳米科技领域的战略高地。本案即是中国在纳米技术研发领域驻扎于苏州的国家大学科技园项目。
“栖息地”原则
(栖息地是指物理和生物的环境因素的总和,包括光线、湿度、筑巢地点等,所有这些因素一起构成适宜于动物居住的某一特殊场所。它能够提供食物和防御捕食者等条件。各种动物按照自己喜爱的环境条件来选择栖息地。)
我们把“栖息地”视为本案设计的主要原则,将要创造的既是以纳米技术为核心的科技世界,也是为高新企业及人才提供舒适、成长和人文的创新载体。
△孕育未来高新企业与人才的“栖息地”
首先本案在创造优美宜人的“栖息环境”考量方面,相地观法,利用基地南侧景观资源丰富的城市公共绿地及吴淞江,促使建筑整体呈现北高南低的趋势,北侧塔楼可眺望远处城市景观,而南侧裙房可欣赏近处自然景观。场地中“一核两轴三带多院落”的景观策略,建筑围合而成的多个花园式院落,展现不同季相的景观林带。
△方案生成
△“一核两轴三带多院落”
△花园式院落组合
仔细推敲建筑体量与城市道路的构图关系过后,从人视尺度、街道尺度到城市尺度构成三重天际线,竭力满足使用者对建筑形式美与自然主义美的需求。
△人视尺度、街道尺度到城市尺度的三重天际线
空间利用方面遵循了“纳米”可以任意组合所有分子的特性,高层核心筒及设备用房均匀分布在建筑的两侧与角落,中央留出大空间有利于空间进行再分割,自由组合,为使用者创造一个满足当前和未来需求的可持续发展的办公空间。
24小时精致产城生活圈的建立,除了兼顾企业、产业展示、总部办公功能,也为高新技术人才配套了其他科技园基础服务及商业,所有这些方面将共同促成一个可持续发展、循环和具备社交凝聚力的未来园区。
△24小时产城生活圈
折叠园林
(折叠可能不是具象的形态,是作为艺术形式容纳人类行为的虚态空间,并引导空间路径作为虚态的“折变”。)
△丰富场地原有景观,扩大空间体验感
“礼仪区”与“宴乐区”
科技园形象是为表,而园林意境则是项目之里。正如网师园东宅所代表的门第江南、入户之礼,本案入口处形成礼仪性的短轴线格局,重重递进,气脉贯通。与之相对的网师园西园是自由灵活的“宴乐区”,对照本案中繁华而又隐逸的景观办公区,建筑虽多却不见拥塞,山池虽小,却不觉局促。
△网师园“礼仪区”与“宴乐区”的布局
△借鉴于网师园的入口轴线和景观办公区
折叠
景观办公区的布局灵感同样来自于网师园的小园极则,利用建筑体高低错落或分隔或围合,在有限的面积内构成富于变化的景观花园,“地只数亩,而有行回不尽之致”。在空间有序分割中,也通过类似园林的游廊、树木、建筑物阴影引导和转折的空间渗透手法,实现丰富场地原有景观,扩大空间体验感的效果。原本规整、主流的建筑与景观形式,被人为得区隔成移步换景、别有洞天的折变意境。
△留园的游廊
△游廊、树木、建筑物阴影引导和转折的空间渗透
再折叠
路径规划引入了“多首层”的形制,通过园林式的外廊把一层的开放性、便捷性运用到了非底层的层面。这改变了大楼内原本封闭的内循环格局,以水喻路,以路聚人,将人们传统由下而上的垂直动线转换为自然起伏的曲线,扩大聚拢人流的功能。人的活动因垂直层面的折变意义,打破了固化空间的均质感和稳定感,创造了更多动态的,交互的可能性。
△以水喻路,以路聚人
△“多首层”的形制
技术图纸
△总平面图
项目信息
项目名称:苏州纳米技术国家大学科技园二期
建筑事务所/公司/机构/单位:中衡设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事务所/公司/单位网站:http://www.artsgroup.cn/
联络邮箱:tanglanke@artsgroup.cn
公司所在地:江苏省苏州市工业园区八达街111号中衡设计大厦
您的项目是否为竞标/竞赛项目:方案(中标项目,尚未动工)
设计时间:2020.10
建筑面积: 356881.88平方米
项目地址: 苏州工业园区
主创建筑师:冯正功、黄琳
主创建筑师邮箱: huanglin@artsgroup.cn
效果图公司: 中衡设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委托方: 苏州工业园区教育投资有限公司
建筑设计:黄琳、葛松筠、杜良晖、蒋文蓓 等
摄影:秦伟
撰文:唐蓝珂
©版权声明
本文来自 中衡设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禁止以 编辑版本转载,如有转载请联系原作者,长期接受各类作品、资讯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