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与原貌:美学引领的乡村振兴与“三无”普通乡村
修武县位于河南省焦作市,属于豫北地区。近年来,修武县大力倡导美学引领的乡村振兴路径,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果。
宰湾村属于七贤镇,是典型的平原村。村庄为1960年代整村搬迁而成,空间结构呈板正的鱼骨形,没有历史建筑。村庄缺乏风景,西侧紧靠国道,东侧的丘陵属于军事用地,不能进入。村庄已没有耕地,也没有集体经济,村民或在云台山景区从事服务业,或在附近的矿山务工,并不贫困,但从长远看缺乏内生动力。
面对这样一个“三无”(无风景,无风貌,无产业)村庄,应该如何对其进行提升,既不落入简单涂涂抹抹的俗套,又要在有限造价内给予村庄新的个性是个难题。
△宰湾村鸟瞰,一个真实的普通乡村©金伟琦
△主街与街巷,采用不同的地绘手法©金伟琦
破题:改革开放40年豫北民居活态博物馆
建筑师发现村中民居断代特征清晰,并以一种“切片”的形式存在。此外,又夹杂着大量自发建造的痕迹,如彩钢棚、光伏板等,这使村落显得混乱但真实,是近40年豫北民居变迁的一份活态标本。如果从更深的层次解读,还会发现这些印记还反映了改革开放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自发追求,及党和政府改善群众生活的实际行动。
本项目正是希望通过美学设计,对这种样本式建构进行梳理、放大,使之清晰化,系统化。
△提升后的主街©金伟琦
规划设计思路:点-线-面的结构和实施路径
规划设计分为几个步骤:首先保留村庄肌理和自建痕迹,形成活态博物馆的基本面。然后对环境卫生,村庄道路,房前屋后,村庄照明等进行整体提升,为村民提供更好的生活条件。再后,打造精品路线和空间节点。
对村庄基础设施的提升包括:道路白改黑(将水泥路面改为沥青路面),增加绿化,弱电入地,用光伏路灯替换原有路灯,治理裸房墙面,下水管道疏通、隐藏等。精品线路就是一条“时间轴线”,它把宰湾村近40年的建设行为串联起来。设计对路面、墙面等位置进行艺术化处理,增加街道家具和游戏装置等,使之成为村民公共生活的主要场地。在重要位置上增设节点,包括:豫北民居展厅,村标,卫生院立面改造,“椿暖花开”艺术装置,“有囍有鱼”广场等。它们与村庄南段村委会形成一个节点序列。
△规划结构示意图©三文建筑
叙事性景观和公共艺术:用公共艺术和景观手段提升空间品质,并着重叙事性表达。
新设计的景观和公共艺术带有强烈的叙事性,它为阅读这个特殊的博物馆提供了线索,具体分为:路面、墙面、装置、街道家具四类。
△色带、说明文字和装置与民居基底共同构建主街的叙事性景观©金伟琦
路面,南北主街以三色条带图形为主线,黄色代表燃气管道、绿色代表弱电线路,蓝色代表下水管线,再配以说明文字,共同建构了主街路面的艺术叙事。设计缘起是:多次管线铺设在路面上留下的“疤痕”,建筑师认为这些疤痕记录了建设的历程,可转化为图形表达,形成一个特殊文本。街道家具既具有功能性,也是路面叙事的延续,同样呈蓝、绿、黄三色,并与地面色条带相互串联。街巷路面相对轻松,选用儿童画的形式,也有孩子们喜欢的游戏图案,如跳房子、迷宫等。它们为村中儿童提供了游戏场所。
△主街路面地绘和街道家具,时而平行,时而缠绕©金伟琦
△街巷路面上的迷宫图案©金伟琦
△儿童沿着地绘图案奔跑、玩耍©金伟琦
△当地儿童在自家门口画的老鼠图案©金伟琦
墙面的墙绘也强调艺术叙事和趣味性。如关于路灯的墙绘:建筑师发现村庄中有多处从建筑外墙中伸出来的路灯。于是在相应位置绘制了灯光和灯杆的主题,暗示增设建筑保温,遮蔽灯杆的事件。
△路灯主题的墙绘,揭示了增加房屋外保温的事件©金伟琦
△儿童与墙绘互动©金伟琦
△裸墙整治及其说明标牌©金伟琦
在主街的中间区域,安置一组游戏装置。没有采用高科技和昂贵材料,而是一组简单的管道和传音筒。它是村庄基础设施管线的延续和艺术化表现。新装置与墙面的墙绘,原有管线,及地绘的色带图案相连,形成墙地的三维空间叙事。
△游戏装置与地绘、街道家具,自发建造一起形成新风景©金伟琦
△装置是燃气管线和墙面关系的艺术化延续和放大©金伟琦
△街道家具开始融入乡村生活©金伟琦
△标牌,对几次重点基础设施工程进行记录©金伟琦
△在街道家具上安放历史故事,复兴文化©金伟琦
空间节点:整体提升中的重音,公共活动的载体
在村里环境整体提升的前提下,建筑师也在重要位置设置了节点,这些空间节点也是未来宰湾村公共活动的主要载体。
△主街景观总平面图©三文建筑
村标
村标,位于宰湾村西侧,卫生院和豫北民居展厅之间,从国道上可以看到。建筑师将村标设计成一组高低不等的柱状体,它代表宰湾村的发展蒸蒸日上,节节攀升。在柱体上是村庄大事记,如建村、建校等重要时刻。
△村标©金伟琦
△村标上记录了村庄发展的重要节点©金伟琦
豫北民居展厅
豫北民居展厅由两个院落改造而成,建筑师将院落打通,保留了场地中的三栋老建筑,作为60年代民居的代表。在此基础上,重新梳理流线,增加新建筑、入口玄关、连廊和户外休憩空间。
建筑临街的外立面,采用红砖和黑色钢板组合的语言,红砖与旁边的60年代院落材料保持一致,金属板提示了时代性。立面强调水平方向的线条,平实不闹,但在细部利用砖的可塑性形成变化。
△豫北民居展厅生成图©三文建筑
△豫北民居展厅鸟瞰©金伟琦
△展厅临街外立面©金伟琦
△外立面以红砖和黑色钢板为材料©金伟琦
△展厅外立面细部©金伟琦
△从院内看入口玄关©金伟琦
主入口位于西侧院落,观众需要迂回的进入。保留了正房和厢房,进行适当修缮,作为展厅使用。东院保留了北侧的正房,在南侧增加一座新建筑,它的功能是咖啡厅、茶室和文创产品展示售卖。新旧建筑呈对视的状态,并由西侧的廊道相连。老建筑保持原貌的夯土,新建筑为红砖,交通空间为黑色钢板,建筑师有意让一些位置形成缝隙,一方面避免了新旧材料之间的冲突,另一方面也强化了光线在空间中的戏剧性作用。
△入口玄关©金伟琦
△院落概览,利用场地高差形成空间的起伏©金伟琦
△东院内的新旧建筑形成对视,夯土、红砖和钢板形成材料和时代的对话©金伟
△东院中的外廊©金伟琦
△室外休闲区域©金伟琦
△楼梯通向上人屋面,回应了当地民居倒座的形制©金伟琦
△屋顶平台既拓展了使用空间,又提供了从高处观看建筑和周边的视角©金伟琦
△院落夜景,新建筑朝向院落的立面为落地玻璃©金伟琦
在室内布局上,老建筑作为展厅使用,原始空间格局被保留,并适当恢复历史面貌,再现豫北地区的室内生活场景。新建筑作为休闲和售卖功能,为参观者提供休息交流的空间。
△保留民居室内,恢复传统民居生活场景©金伟琦
△建筑中部开敞区域为文创产品的展示和销售©金伟琦
△置有水台,可以为使用者提供咖啡和饮料©金伟琦
△从新建筑看院落和老民居©金伟琦
“春暖花开”艺术装置
“椿暖花开”是一个景观性的艺术装置,依托村庄原有的一颗椿树创作完成。椿树位于规划的L形精品线路拐弯处,是南北主路景观的起点。装置的含义代表了改革开放的开始,春归大地,万物复苏.
△椿暖花开装置是主街景观的起点,树冠上的亚克力球代表了人民群众的各种美化愿望©金伟琦
“有囍有鱼”广场
△有囍有鱼广场生成图©三文建筑
“有囍有鱼”广场,位于主街中部,场地原是集体用地,村民在此处种菜。菜地与道路间有一处变电站和一个杂货亭。建筑师将此处改造为村中的小广场,供村民日常休闲使用.
首先对场地硬化,使其更符合广场的功能,然后在广场一角增加布告栏,另一角增设了休息平台。广场和主街之间,增建一处便民服务点,用于接收快递和小卖部。场地中原有的变电站无法搬迁,建筑师将裸露的变电设施改为更安全的箱变,并包入建筑中,与便民服务点合二为一。服务点建筑平面成梯形,采用木结构和单坡顶,屋顶西南角高,东北角低。建筑师利用屋顶的釉面瓦和立面组合出“?”和双鱼图案,代表村民对生活的美好愿望。
△鸟瞰,新的有囍有鱼广场成为村庄公共空间©金伟琦
△有囍有鱼广场鸟瞰©金伟琦
△利用屋顶的釉面瓦和立面组合出“囍”和双鱼图案©金伟琦
△从主街看便民服务站,变电站被包入其中©金伟琦
△便民服务站成为孩子们玩耍的道具©金伟琦
结语:尝试为普通乡村提供一个空间提升样本
像宰湾村一样的村庄在修武县,乃至中国都有大量的存在。它们没有特殊的景色,没有历史风貌,也没有显著的产业,就是普通村庄,普通人和普通生活。如何为它们设计,是每个从事乡村建设的建筑师都需要思考的命题。
在宰湾村,设计团队幸运的找到了改革开放40年豫北民居活态博物馆的主题,在保留村庄原有肌理、真实乡村景观和自发建造痕迹的基础上,以建筑、景观、公共艺术和叙事的方式加以串联、放大和诠释。这是一种偷巧,也是一种机巧,希望它能为中国此类普通村庄的振兴提供参考。
技术图纸
△豫北民居展厅总平面图
△豫北民居展厅平面图
△有囍有鱼广场便民站点剖面图
项目信息
地点:河南省焦作市修武县七贤镇
业主:修武县七贤镇人民政府
建筑及景观设计:三文建筑
主创建筑师:何崴
项目建筑师:刘明阳
设计团队:陈龙,孟祥婷,王梓亦,刘咏,赵冬雨(实习),王晨羽(实习),陈明旭(实习)
驻场工程师:刘卫东
合作单位:北京华巨建筑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北京鸿尚国际设计有限公司
设计时间:2020年11月-2021年1月
完成时间:2021年5月
摄影:金伟琦,何崴
感觉很不错啊,我家也在河南,也在农村,如果我从小能张在这种地方,和邻居一起玩会更有乐趣啊
有多少人能飞到天上看到这个图案,太过形式主义了吧。广场有点太空了
道路上的地绘有点一言难尽
有美丽乡村的感觉了,淳朴又自然。有了乡村的气息,也不失有条不紊的层次感
想法非常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