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文明东隧道光过渡设计:优雅纯洁的白色贝壳 / 槃达中国
槃达中国
作者:槃达中国
校对: 柚子
△ 贝壳型遮光棚
△ 日间东岸出口
Penda China受邀设计的海口文明东隧道光过渡已经正式投入使用,成为海口新地标。
海南是全球独立地理单元面积最大的自由贸易港,同时也是国家“一带一路”战略下重要枢纽。海口市作为海南省会目标构建国际旅游岛交通门户。海口江东新区是“海澄文一体化”的东翼核心,文明东隧道是连接江东新区的重要交通纽带,也是未来江东新区发展的重要前期部署。
△ 总平面
△ 总平面
海口文明东隧道是海南省首条跨越南渡江隧道,项目全长4380m,其中隧道段全长2720m,隧道主线建设规模为双向六车道,设计速度为60km/h,匝道40km/h。隧道最大开挖深度超过23m。
△ 高空鸟瞰
Penda China 受邀负责设计海口文明东隧道主要干道的地上三个光过渡出口,其中包括一个东岸较大的光过渡出口和两个西岸小的光过渡出口。通常车辆在进出隧道洞口时,人眼需要一定的时间来适应环境亮度的变化。所谓的“光过渡”实际上是为了避免隧道口处黑洞效应,导致驾驶员瞳孔收放速度跟不上洞口内外的光环境变化速度,甚至出现瞬间失明的现象,从而采用的一种建筑遮阳措施。
△ 高空鸟瞰
通常的光过渡遮光棚采用光格栅条的方式,但是光影会在地面上形成明暗交替的斑马纹,如果设计不当会使驾驶员产生闪烁效应,引起视觉不适和心理干扰,从而影响行车安全。所以在文明东隧道的光过渡设计中,没有采用传统的格栅形式,而是采用了整体覆盖的方式,通过端部的开口微微翘起,让光线形成自然的过渡效果。避免了在开口部位的地面上形成明暗交替的斑马纹。
△ 高空鸟瞰
光过渡造型设计不仅要考虑功能性的需要,同时也要兼顾城市形象。作为城市重要的市政基础设施,文明东隧道既是海口市重要的城市新地标,也是江东新区未来城市标志性的一部分。所以在设计中,围绕海口海洋城市的特色,汲取不同的海洋生物元素为灵感,最后以优雅纯洁的白色贝壳为原型,综合了众多不同的海洋生物特质,利用仿生设计的方法,创造了一组独具海洋特色,同时兼具创新性和未来感的城市建筑雕塑作品。
△ 高空鸟瞰
为了表现晶莹剔透的光泽感,贝壳的材质采用釉面铝板。而且在贝壳的顶部和底部设计了多条肋线来突出造型的轮廓线,贝壳底部还设计了起伏的波浪纹理,通过底部四周的反射灯带来突出贝壳的质感和造型的表现力,同时也起到泛光照明的作用。光过渡段两侧的侧墙也延续了贝壳的材质,造型上联想到海洋生物鳃的结构,同时起伏的造型也是为了让反射光线形成有韵律感,与这部分延续的坡道侧墙,也通过在花岗岩上嵌入不锈钢金属片的方式,让反射的光线韵律一直延续,就像水面的涟漪一样徐徐散开。
△ 东岸出口
△ 夜间六车道
△ 东岸出口
△ 双向车道
△ 坡道匝口
考虑到城市夜景照明效果,由于建筑整体造型硕大,没办法从高处整体照亮,所以在肋条之间规律性的嵌入了许多灯珠。这样在夜晚整个贝壳的背部可以发出星星点点的光,通过编程设计的动态的光线效果,就像是海洋深处发光的生物体一样,为城市的夜晚带来一丝浪漫。
△ 夜间高空鸟瞰
三个光过渡贝壳,由于地理位置及大小的不同,各具形态的形成一组相互呼应的贝壳群。它们被镶嵌在城市的肌理中,从空中俯瞰,与周围的老城区生活场景形成一种强烈的对比,有着一种超现实的视觉美感。隔江远望,未来隧道对岸将是又一片拔地而起的新城,可能那是20年后的事了,但谁又能知道未来20年我们的城市会发展成什么样子呢?或许这几片贝壳只是我们对于未来的一个美丽的畅想吧。
△ 夜间高空鸟瞰
△ 概念模型图
△ 东岸出口平面图
△ 东岸出口立面图
△ 东岸出口侧剖面图
△ 西岸北线出口平面图
△ 西岸北线侧面图
△ 西岸北线出口剖面图
△ 西岸南线出口平面图
项目概况
项目名称:海口文明东隧道光过渡设计
项目地点:海南省,海口市
项目规模:隧道段全长2720米,东岸光过渡30乘60米,西岸15乘60米
设计时间:2020年
主创设计:孙大勇和万书言
方案设计团队:Penda China / 槃达中国
施工图团队:上海市隧道工程轨道交通设计研究院
摄影师:夏至
©版权声明
本文来自 槃达中国 禁止以 编辑版本转载,如有转载请联系原作者,长期接受各类作品、资讯投稿。
回复郑仲豪: 说得对
格格不入
大舌头一个,土鳖,我就问“哪里优雅了?”
格格不入
薯片
这也叫设计?
作为海口人,对这个无感
这个白色饰面的板子用的是什么材料?
总说这种新造型格格不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