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过去四周时间里,有的人无所事事,有的人在疫情中恐慌,有的人被钉钉绑架,而建筑的学生在干嘛呢?
我们找来了几十位建筑学生以及一位清华“大师班”老师——魏娜。让老师给他们布置作业。他们竟然心甘情愿地去赶图了。是什么样的作业有这样的魅力?
3 用分镜的方式描述一个“理想的家”的日常(需要6个或以上的场景)
5 在平面上画出“理想的家“中每个人的日常行为轨迹
注意版面设计,各项内容的排版具有统一连贯的个人特征
综合四本书的读后感
魏娜老师说,要研究设计就得先研究我们自己。在疫情的关口,人们总觉得恐惧和空虚,而建筑作为一个物质和精神的栖息地,能不能帮我们带来精神上的平静?建筑内发生的各种事件能不能给人带来更积极的情绪呢?
如果你对自己和周围的环境还不够了解,不妨看看他们是怎么理解自己的家。
01
作者:病友
病友:
“这一个月的课程,通过对四本书的阅读、解读,让我重新认识了建筑,并产生了许多的共鸣。作业的安排以最熟悉的“家”为引线,通过一开始“对家的思考、感受”的总结,到绘制家的“情感词典”,最终完成“理想的家”,很好的帮助我们从理性认知转化到感性思考的角度看待建筑。个人最喜欢的还是每周五的作业分享会,听着大家对于“家”的分享和理解,内心有着不少的触动,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最后,感谢娜姐和大家的指导和分享,谢谢啦~”
02
作者:旻天
旻天:
“很幸运能在这样一个特殊的寒假拥有这样一段充实和快乐的记忆。细化自己的观察,留心平时视而不见的小细节,锐化自己的感觉,调动自己内心深处的小情绪,从生活经验中提取归纳情感,用情感辞典解析转化直觉,一个月的时间让我初步地感知了用理性去剖析感性的过程,也开拓了我作为初学者的设计思路。也许幸福的建筑来源于幸福的设计吧,希望自己能留住这份幸福和投入。”
03
作者:Ccchen M
Ccchen M:
“一个月的课程,四本书的旅程。白天上班,晚上读书上课的日子终于结束了,忙碌而又充实,感恩在艰难的日子里遇见娜姐。从感性认知,到情感记忆,再到理想的家,最后通往弥漫着诗意的精神空间。在某种程度上,被治愈了,身体和心灵。我们挖掘出内心深处的家宅记忆,把他们变成一个个场景,再转换,投射进新的家宅里。这一系列的操作,虽然不完美,但却是,一个新的开始。让我们在未来的日子里,不断向前进化,也时时回溯,铭记于心。”
04
作者:fox
fox:
记这一个月的感受,疫情的到来,打断了我之前的部分设想。偶然间看见魏娜老师的课程,便参与到这个小小的学习中,其实更多的是对以后工作的不确定性,想通过接触不同的人、不同的思想,而渐渐寻找自己内心的希望。在魏娜老师的带领下,还有群里伙伴每天的提醒,四周的课程,我渐渐找到了内心部分的自己,那些深埋心底的记忆,不时浮现在脑海中。场景再现,又浮想联翩。谢谢魏娜老师,谢谢一起学习的伙伴们!
05
作者:yujing
yujing:
这四周在娜姐的带领下,开始对自己最熟悉的家进行了情感上的观察,回忆,分析与设计。在此次情感设计课程后,我获得了新的建筑与哲学相结合的思辨模式,从原本由外而内的习惯性思维模式,慢慢地开始像由内而外的设计模式探索,并在最后一次作业中进行了初尝试。 建筑本身就是一门因人而异的学科,不同的人生经历体验与思考都会带来对建筑学不同的理解,因此建筑空间才会有打动人的力量。我会将这种思考模式延续到我今后的建筑设计中!
06
作者:盛靖郡
盛靖郡:
伍尔夫说,“一个女人如果要写小说,那么她必须拥有两件东西,一样是金钱,另一样是自己的房间。”我从身体的真实感觉中提炼出觉知:即便是与父母一起居住的家仍然让我身躯蜷缩,我便开始想要探究什么样的屋宅才是属于我这个独立的个体,而我能够从中彻底完全地绽放、安眠,仿佛它是我本来的一部分。魏娜老师对于《建筑体验》、《幸福的建筑》、《空间的诗学》、《弥漫空间》的领读解析,以及其独到的情感设计手法帮助我找到了我灵魂之宅的第一块砖。
07
作者:孙妮可
孙妮可:
这段时间里“弥漫空间”对我帮助很大,以往中矩的上课,渐渐的让我的头脑开始迷茫,是理性的逻辑,还是感性的思维。徘徊在两者之间,变得很迷茫。从以往的设计来看,我的感性是远远大于理性,设计也是情感充沛的,甚至有时候别人问起来,我无法阐述清楚,更多的是一种感觉。了解了”弥漫空间”,我尝试将这种方法注入到平时的设计中,做更有逻辑的情感设计。
08
作者:小憩
小憩:
感谢魏娜老师,感谢建筑公开课,能让我们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时刻共同学习,共同提升;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渐认识到:我们原来可以在关照人的感受、在生活的一个个场景中,展开我们的设计;我们的设计,不是去建立人与自然的隔阂,而是潜心营造人与自然亲切对话的环境。
09
作者:小熊妈
小熊妈:
《弥满空间》是以一位中国女性建筑师的视角展开的。文中提出ILSEI思维训练,是女性特有的感性和建筑师多年职业培养出来的理性思维的碰撞。文中提出了分镜,分镜最重要的是感受路径和核心场景。这次“理想的家”设计训练,我尝试着将内心被感动的情景制作成分镜场景,在脑海中,不同路径的相互契合,产生了目前的楼层分布和平面布局。我希望这样的设计方法会继续使用和体会。
10
作者:她的梦
她的梦:
一个月以来的读书和设计历程,让我从以前的“纯粹的功能流线式建筑”中解放出来,我们的许多简单的情感也会是设计的解法之一。从脑海里构想关于场景的印象,然后用富有张力的元素表达出来,那样的一副图景的确是让人赏心悦目。在这同时,我还接触到了许多处于人生不同阶段的优秀的人,从他们身上能看到许多值得我学习的东西。我想,不论何时何地,不断学习才是我们最不应该丢弃的东西。
11
作者:涵儿王
涵儿王:
从对家的“基本观察”到对家的“印象记忆”,再到家的“情感”解构成“词典”,最后用“词典”创造出“理想”的家,这四周的情感设计课带我经历了一次从未有过的设计体验:引导我从现象测绘的观察入手,到唤醒记忆深处的家的感觉,再到将这种感觉解构物化,到最终融合成一个家的整体形象。整个过程让我体会到了一个全新的设计观:从感觉开始,让直觉主导,理性跟上。实践证明,我开始更加地察到觉和珍惜自己的感觉和直觉的作用力。期间魏娜老师循循善诱地引导我们读书,很真诚地分享她的感悟和思考过程,同时能和很多小伙伴互动交流,是一次很宝贵的学习机会。
12
作者:窝窝兔
窝窝兔:
这期课程跟着魏娜老师做了一个关于“理想的家”的设计,体会了情感设计的过程。情感不同于专业知识,是人类共通的语言,当设计师以情感为切入点,设计情感与使用者共情时,我想就会有更多的人能够理设计、尊重设计、并在使用过程中感受到设计师传递的情感。课程很快就结束了,前面读过书的具体内容很多都已经忘记了,但是这些书留给我的思考确还在继续,开启的思想之旅也不会停止。
13
作者:绝世浪神-《星海之宅》
绝世浪神:
随着四周的课程越发深入,四本书的内容,魏娜老师的解读和同学们的思考给了我很多启发,我开始体会建筑的情感和人的共鸣。当我在构思理想的家时,抛开了功能、场地、规范等等的限制因素,似乎设计无从下手,感觉眼前有无限的可能性。我开始静下心来,一遍遍地追问自己内心的感受,沉浸在对于空间和理想的思索之中,这时,有一些东西呼之欲出,它难以精确完整的表达,却随着我的一些勾勒越发的清晰。在这种感觉的指引之下,设计开始呈现出它的模样。当我完成这个设计再回过来看设计的过程,我意识到,比繁复的辞藻和华丽的修辞更重要的是想表达出的思想,因为,只靠门窗的片段,室内的形式或是立面的比例永远不能组成一个会说话的建筑。只有当建筑师真的想说的时候,他的作品才会真的跃然纸上,似乎每一根线条都在讲同样的话。
14
作者:王文涛
王文涛:
外面的世界是一场人类和病毒前所未有的战争---疫情进展和抗疫的举措,轰轰烈烈;家里的世界是关上门安静的阅读,润物无声。情感设计第三期的课程,《建筑体验》《幸福的建筑》《空间的诗学》《弥漫空间》,伴随着四本书的紧凑阅读和四个作业,从自己最熟悉的家开始进行观察关注感受和体验,进而到关于理想的“家”的构想,再到理想的家感受的词典生成,再到最后理想的空间日常的组合,我用一系列的小的黑白分镜来记录自己这段时间的所思所感,图像所成乃是自己心底的一份关于理想的家的回忆和畅想,伴随着一份温热的情感,未来她将会在我手下发展演变成为真实的存在,材料空间时间记忆,而此时,她是一份独特的礼物,短暂的一个月,在以后还尚待时间的雕琢。
你觉得哪个“家”是你喜欢的样子?
4周的“情感设计:读书课”已经结束。在我们的建议下,魏娜同意将这次的课程持续迭代下去,4个月为一个周期,4个月4本书,每个月1次互动作业直播。
现在加入,原本优惠的基础上再-100元;
同时还有20元限时优惠券。截至日期:3月14日23:59分
另一方面,清华“大师班”转眼就到了期中。
也是因为网络授课的方便,这次清华 带了个特别好的头,
鼓励导师开放中期评图,欢迎校内外师生、同行观摩学习。
※ 3月14日13:30(周六),清华“大师班”中期评图首次线上公开,魏娜组将在“ ”同步直播。
扫描下方二维预约
△长按3连哦,汪~(搜索公众号“ ”或者把上图发送到“微信传输助手”识别二维码报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