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bio Giampietro(意)描绘的城市
“千城一面”是个伪命题。
这个提法,最初往往来自行业外的批评:可能是文化大咖,也可能是学术型领导或有良知的吃瓜群众。而近来这个论断又有着向专业圈渗透之势,似乎批评“千城一面”已成为新的政治正确。
但一仔细琢磨,就觉得有点问题。
每每看到这句话,又总会冠以“改革开放四十年”的时间状语,仿佛我们的规划和建设者们,在这四十年的时间里没干什么好事,就在处心积虑不约而同地干一件坏事:把原本美好多样的城市,都弄成一样的廉价住宅。
再看“千城一面”论的具体问题,差不多囊括了人类城市发展史上所有的疑难杂症:你以为是讲城市面貌的问题,他和你讨论中国文化;你以为是地域性的问题,他开始讨论大拆大建;你以为他是讨论城市更新和历史保护,他又痛斥起了领导意志。
诚然,我们的城市建设确实存在很大的问题,以上每一个问题,都值得反思与批判。但好像没有哪个问题是和“一面”有着直接与必然的联系,也很难将“千城一面”作为城市所有问题的概括与总结。
将城市问题归结为“千城一面”,是草率而不负责任的。往往是错误地把构成城市的“建筑”误论为就是“城市”。更关键的是,这种感性的意识,掩盖了城市更加重要的问题,片面强调了城市面貌的独特性。
一、中国的城市并非“千城一面”
城市和建筑不一样,可能存在长得一样的建筑,但绝不存在一样的城市。每个城市的形成都有历史、地理、文化等多方面原因,没有一座城市和另外一座城市能够一样。
随手画几张城市地图,画工堪称丑陋、配色恶俗绝伦都一样,但这几个城市还是长得不一样。
城市地图:一圈圈大饼的是北京,黄浦江和苏州河的是上海,夹在山峦中间沿着黄河的是兰州,三面有山北面黄河中间还有夏雨荷的大明湖是济南,山在城中有西湖和钱塘江的是杭州,一圈圈并有一根地铁无限向南延伸变成棒棒糖的是成都噻
除了这些大中型城市,七八线上也不乏相当具有特色的城市。之前曾经去过陕西南部两个小县城,旬阳和白河,至今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旬阳号称“太极城”,老城城市格局还在,而在外面是新城。白河就更夸张了,整座城就像高山上的城堡一样。
旬阳(上)和白河(下)
当然,这两个城市并非没有问题,很多建设项目也并没有很好地保护和利用这些地形地貌。这样的城市还有很多,即便不够好,但和“一面”也谈不上。
二十多年来的高速发展,塑造了许多城市核心区的天际线,一线城市的城景一望即知,二三线也在形成过程之中。这些标志性城市景观显然也不在“一面”论的范围之内。
对城市产生“一面”的印象,往往是指的“城市里的普通建筑”,尤其是占据大面的“现代建筑”。这确实是个问题,不但中国有这个问题,全世界都有这个问题。在目前的技术条件下,要求所有城市的每个居住区都能像核心区一样具有识别性,这个要求似乎有点高,别说我们这个发展中国家,即便是中东土豪也不一定能做到。
大多数城市的构成,都是“少数地标+大面积背景”,如果拔除了地标,想要在城市景观上做到“高识别度”很难,且毫无意义。我估计原本的“千城一面”的批评也不在于此,只是选择了一种并不恰当的表述。
二、“一面”并不是个问题
批评“千城一面”往往会有两类例证:欧洲的城市,国内历史名城。
首先,以欧洲城市为例的,往往也是以旅游景点图片为主。这点其实国内城市也完全可以做到,早上打开CCTV的城市广告就能看到。
如果除去这些景点,欧洲城市之间真的能做到“千城千面”吗?
未必吧。
大家喜欢的古典调调的街道,如果不说是哪里,真的也分不出是哪里。城市氛围和品质确实比我们好,感觉上也有文化,独特不独特其实并没有那么重要。
不看车牌号,也很难辨别是哪国
要提醒的是,古典主义其实才是城市同质化的鼻祖:有了柱式、山花这些古典元素,伦敦、罗马和巴黎造出来都是一样的,这远比现代主义还要整齐划一。
而今天大家都认为很好的巴黎,也是19世纪经历过强有力政府意志推动的“奥斯曼计划”的改造,才成为今天的样子,才有了12条大道汇聚的星形广场。但当时也是无数名流痛哭反对失去了原真历史的巴黎。
改造中的巴黎和改造后变成古典主义一盘菜的巴黎
奥斯曼改造的标志性成果星形广场
再来看看国内的案例,可能会拿平遥和乌镇来比较,说你看咱们古代的城市是多么的不一样,多么的各具特色。那当然,相隔几千里,在通讯条件不发达的时代,见都没见过,想一样都难。
但是,如果拿乌镇和旁边的西塘、周庄、同里相比,会不会觉得差不多?
保存比较多的皖南徽派民居,是不是也分不太出哪里是屏山、哪里是李坑?
中国传统建筑官式的不用说了,也和柱式一样盖在哪里都一样。民居其实也是一个大范围内趋同的表现,地域和“雷同”具有某种程度的同义。
这里只是想说,不管欧洲还是我们的城市,他们都很好,即便雷同、即便“一面”,也并不妨碍它们成为好城市。可见“一面”不是问题,城市本身的品质才是关键。
三、要警惕“一面”的“反面”
我们太容易因为“千城一面”这个说法,而走向“一面”的反面,让人误以为把城市造的不一样,就是好城市了。
太多“奇奇怪怪”的建筑,都是在追求视觉的“独特性”上做文章,导致在很多本应该做的功课上没有做好,品质上不去,独特沦落为怪异。
当年的“一城九镇”,为了城市面貌不一样,为每个小镇加上英格兰、意大利、德国、北欧等风格,确实是做到了不一样,但显然违背了地域文化的价值观和城市自身的发展规律,并不值得效仿。
松江泰晤士小镇和外高桥荷兰小镇
而大同的复古改造,同北京当年的“大屋顶”风一样,矫枉过正开倒车,同样也不值得效仿。
大同“古城墙”
几乎所有刻意追求“独特城市面貌”的实践,都会以失败告终。我们错误地以为城市是我们造的,而没有把城市当成一个有自身发展规律的事物。
城市高速发展带来的大量问题,比如历史城区和历史建筑保护、公共空间建设等等,这些问题都比讨论“千城一面”更加具体且重要。我们要做的不应该是靠“千城一面”评价城市有无好坏之分,是否具备所谓的“特色”。而更应该关注的是怎样在自然发展、时代变化而来的城市、建筑形态之下,研究和关注人、人们的生活,提高城市空间品质,提高人的生活质量。至于建筑创作乏善可陈,无法企及美好的构想,导致了大量雷同且低端的建筑,这又是另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说得官方一点:现阶段我国城市建设的主要矛盾,依然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空间需求,同落后的城市品质之间的矛盾。
图片来自于网络,如有版权问题,告之即删
建筑师的个人小站
MINDARCH
有空来坐坐
新规条件下尚不能开启留言功能
欢迎消息联络
扯淡玩意 这都知道 这里所谓的一城指的是 建筑风格 钢筋水泥玻璃幕墙 你在这扣字 要不傻要不坏
千城一面这个现象一定程度上还是存在的,一方面是因为开发商把建筑都造成一样的,翻来覆去就那几个风格,外立面就那几种颜色,另一方面是政府规范上对于建筑风格的要求普遍都是“安全美观、节约能源、保护环境,并与周边建筑和环境相协调”,如果我是开发商,为了降低报审的风险,肯定是怎么稳妥怎么来,怎么得房率高、成本低、工期短怎么来。所以和周围已有建筑风格都是差不多的。 但是千城一面也确实不是个需要解决问题,正是因为我们国家发展迅速,城市建设快,所以在这么短的时期内最经济的建筑材料、最成熟的建筑技术和对应的建筑规范都是相对稳定的。造出来的建筑肯定是大同小异的。这种长期历史遗留下来的问题背后是长期以来的实用主义。如果都像有些国家的规范里面要求“同一个别墅区不允许出现两栋完全一致的建筑”这类华而不实的规范,我们的发展速度不会像今天这么快。
这篇文章只是简单的从字面去讨论这个问题,避重就轻像一篇洗地文. 千城一面的根本问题是,现在都是互相抄,抄还抄不全,既不神似也不形似.没有什么能拿得出手的好建筑.(例:想做欧式可是又想省成本,然后就砍砍砍,砍了个简欧出来.)
太搞笑了,“千城一面”说的是地域性丧失的问题,你拿本来就同属江南地区的聚落作对比?他们本来就是一个文化圈里,当然一个样。举个不恰当的例子,就像全国突然没有方言了,都只会普通话。就像是你跟我说云贵川的方言接近,是“千城一面”?你的对比对象搞错了好吧,别人本来是西南官话圈,就是一样的,你要和岭南、中原什么的比呀
我胖虎有话要讲,针对这个问题,正方与反方肯定有一个是杠精,反正我觉得我不是
看到有人说洗地文,很不解,作者洗了谁的地,政府机构?文中也批判了。个人认为在现代化的技术和几乎无缝隙的文化传播的基础之上,那种不同地域产生不同风貌的发展模式已经成为不可能了。钢筋水泥玻璃以及现代化的环境设施已经让一栋建筑可以适应极寒气候到沙漠气候了,你怎么让一个地方再产生吊脚楼、窑洞这种建筑?只说新建的区域,请问上海的商品房跟广州的商品房有任何区别吗?东京跟大阪的楼房有任何区别吗?
我觉得一楼说得没错,我觉得千城一面是宏观上面的的问题,
各自都有好有坏吧
时代精神
我记得陈文捷老师在讲西方建筑史的时候提到过,造成今天千城一面的根本原因是因为,现在的城市规划设计本质上就是图纸画到哪里,推土机就推到哪里,不管你那里是不是有座山或者有条河,不管阻挡他的是承载了多少人回忆的祠堂宗庙。忽略了太多人文、情怀、自然的因素。剩下的只是冷冰冰的钢筋混凝土的森林,例如锡耶纳,真的是与现在城市形成鲜明的对比。
好住不好住没人关心
作者在偷换概念
你画几个地图告诉我城市长得不一样就不叫千城一面了吗?你告诉我你平时出行是走在街上还是飞在天上?居民是从什么尺度认识城市?你给我画地图?你咋不画个世界地图?
回复weill: 东京和大阪的民居若不是纯“现代主义建筑” 很多也同样带有当地特色,这个当地指的当然是本州岛,因为两城之间间距本来就是上海和江苏徐州的距离,所以和广州比不存在可比性,还有“商品房”这个东西难道还不鸣警钟?商人是逐利的,现在别说现代主义了,商品房那个一开始模板就丑ctrl+c然后疯狂ctrl+v的尿性还有使人对其又什么艺术上的期望?说白了还是土地财政的锅 话说广州的商品房比上海的土黄色方盒子确实在颜色上丰富了太多
看到有人说洗地文,很不解,作者洗了谁的地,政府机构?文中也批判了。个人认为在现代化的技术和几乎无缝隙的文化传播的基础之上,那种不同地域产生不同风貌的发展模式已经成为不可能了。钢筋水泥玻璃以及现代化的环境设施已经让一栋建筑可以适应极寒气候到沙漠气候了,你怎么让一个地方再产生吊脚楼、窑洞这种建筑?只说新建的区域,请问上海的商品房跟广州的商品房有任何区别吗?东京跟大阪的楼房有任何区别吗?
看到评论都是反对作者的观点我就放心了
所有现代化的技术和设备对环境必然会产生危害,这种危害从短期,从当前规模看也许可以被承受,但从趋势上来看,除非这种趋势被遏制或者诞生足以解决这种问题的科技,这和慢性自杀没什么区别,并且商业化的当今,建筑以外的人类生产活动已经在加速这一过程,如果想方设法在建筑学上去重视这一点,最起码的,那是不道德的。谁说旧的营造方式必须被放弃而不是被改进?比如当下现代夯土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啊,即便是现在还未非常成熟,这种方向就比现代的商业模式下的仿制建筑要有意义得多。我从不敢对外国人说什么中国的洋房,现代主义大楼,因为那些都是别人玩过的,中国的部分人更在别人后面东施效颦邯郸学步而已,有多人认真的研究过如果去更好地改良中国的旧方法呢而不是自欺欺人地认为现代主义绝对正确无懈可击?说到底,有的建筑师是学者,有的建筑师只是纯粹的商人。还有,东京和大阪不是日本,京都才是,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才是真命题,算了,即便骂烂了某些人,他们依然能够找出各种滑稽的理由去为自己的所作所为正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