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布西耶:走进新建筑
01
前几年做一国企的办公楼,设计进入后半程,业主突然提出新的需求:现如今快递特别多,有公家的,更多的是员工个人的;快递小哥天天拿着盒子进进出出,多影响俺们公司的形象;你们给设计设计,得留个专门给快递集散的地方,体现出你们的设计水平。
我一听觉得有道理啊!这不是业主在提要求,这分明是新时代的呼唤!
建筑师就要对自己狠一点,连夜落实修改,不但专门增加了快递出入口,还设计了一条内外区分、人货分流的流线,“见货不见人,交货有乾坤,”还有专门给快递小哥的贴心等候休息区。
等大楼竣工了,我很期待这个回应时代呼唤出来的窗口运行如何。过去一看,惊奇地发现原本应该属于快递的房间,半个包裹都没有,只有保安大叔们坐在里边喝茶聊天。
一问才知道,现在都用上了菜鸟什么的快递寄存柜,明目张胆地摆在大厅里。
我试图用建筑解决互联网的问题,但互联网抢在我前边解决了自己。
从快递室,到快递的驿站
02
又有一次,我们做一个n线城市地铁TOD项目,地铁公司的业主提出:现在共享单车是个很重要的出行方式,你们要充分考虑共享单车的停放,结合到我们的换乘设计里。
说这话的时候,满大街的小黄车正泛滥成灾,仿佛分分钟都能把整座城市湮灭。
虽然没有证据,但我觉得时代又在召唤我!体现建筑师责任感的时候到了!
共享单车是新四大发明,中国马上又要变成新的自行车王国了,设计要张开双臂接受新事物,说改就改。
我们按照地铁的高峰流量和周边居住人口的比例,给共享单车准备了充裕的空间和独立的流线,甚至想可以专门做好色彩标识,停放便于运维。
后来的事情大家都猜到了,没等我们的设计盖出来,共享单车的冬天很快来了,死死生生好几趟,忐忑的心情都快赶上天使投资人了。共享单车并没有改变世界,只是资本的一场感冒高烧。
大佑说,不是我不明白,这世界变化太快。起起落落浪奔浪流,我都来不及设计。
03
最近要做一个1.5线城市的学校。很多年不做教育建筑了,记得之前做学校的时候,计算机教室的数量往往决定了学校的品质,占据专业教室之首。邓爷爷关于计算机“要从娃娃抓起”的指导指导了我很多年。
这次在时代开始呼唤前,出于对它的尊敬,我先询问了一下小学生亲儿子,他们相关的课程安排,毕竟是为他们这一代人做设计了。
结果大出所料,他们根本就没有计算机课,有个类似的课程叫做“PAD”课,他们不用鼠标,已经变成了“哪里不会点哪里”。PAD课并不需要专门的教室,只要WIFI信号够好、房间舒适灵活就可以了。
从传统的计算机教室,到PAD教学
除了PAD课,现在小孩子五花八门的课程设计,我都不知道如何与建筑空间对应:博物馆课和城市少年宫课,估计都不是在学校里上的;红十字课不知道是不是需要专门的救护教室;按照学校的活动表似乎需要增添更多的乐器、舞蹈、室内体育(甚至击剑)的空间。
然后我对照了新版的设计资料集,觉得深深的无力,教育变得越来越多样,学校也似乎将要进入像酒店一样个性化的定制时代。还在对着十年前资料集做的学校,似乎注定要输在起跑线上。
04
密斯有句名言:benacht nichts。大概意思是“几乎无物”。据说这句话知名度仅次于“少即是多”。
年轻时总不能深刻体会到他老人家的深刻之处,总觉得设计到晚年的作品,不论是伊利诺伊的建筑系馆,还是国家美术馆,近乎放弃了追求,空间上完全没有巴塞罗那馆时候的潇洒,空空荡荡如同一个厂房。
等到跟时代摔过几跤,才逐渐明白,设计的留白,同样是设计。
以前,总有业主要求造的房子要n年不落后(n大于等于10)。当年觉得这也不过是一句土的不行的外行说的话。现在我似乎理解了这个问题的另一含义:不落后的设计,一定是尽量少做设计。
固然很钦佩贝聿铭在中国银行里,恨不能把每一个插笔的位置都留好,这是一种高度的执行力和控制力。但能舍得放手、留有余地似乎意味着能够承受更多的变化。
反观中国传统建筑看似对“功能”的无为,反而是蕴蓄了巨大的可能,即是对时间的包容,也是对空间的包容。
建筑是时代造就的,时代变化得比建筑快多了。
能够跟上且不易,何谈引领或超越呢?
关注MINDARCH
大人 时代变了~
公众参与化设计
less is more
全面空间这个理念的确很牛~(大师就是大师,想得很远很深)可是也存在诸多局限性
回复moryeku: 设计师的意思就是说,有的时候不需要想的过于周到。把所有空间都指定一个具体的功能,空着就行了。
我太笨了,我都没看懂作者想告诉我们什么……是留下大空间吗?谁能给我解个惑?
我太笨了,我都没看懂作者想告诉我们什么……是留下大空间吗?谁能给我解个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