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拉卡拉浴场遗迹,罗马©拍摄 .王剑峰
嘉宾介绍
王剑峰
PL-T 平时建筑事务所创建合伙人 | 本土酒庄工作室创建合伙人 | 旅意建筑师 | 威尼斯建筑大学(IUAV)建筑学硕士,主要研究城市建筑学及阿尔多·罗西相关理论. 在意大利期间曾工作于米兰 Ferlenga Architetti Associati 建筑事务所和Biennale威尼斯双年展
THE MEMORY OF ANCIENT CIVILIZATION MERGES INTO NATURE
融入自然的文明记忆
巴尼亚卢卡市多拉克区桥梁设计及城市区域更新
地点:波黑
时间:2019年
主持设计|主讲:王剑峰
© PL-T 平时建筑事务所
BANJA LUKA市及项目位置,波黑 © PL-T 平时建筑事务所
BANJA LUKA市的DOLAC社区航拍,波黑© 图片来源于项目组委会
场地区域CAD © PL-T 平时建筑事务所
大家好,今天的讲座时间可能会有点长,我主要是想借波黑这个项目来探讨一些关乎思维和观念的问题。
波黑的巴尼亚卢卡项目,是在城市最重要的核心区域设计一座桥的同时,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对桥底空间的利用和对其周边城市空间的区域更新,来阐释设计项目与旁边古罗马城堡之间的融合关系,以及区域更新与城市未来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
对待这个设计我们的一个重要态度是:
虽然要设计一座桥,但并不把桥梁空间本身作为照顾的重点,而更多的是将它作为城市区域整体中的一个正常的局部。只有区域整体有效地对城市发挥着促进作用时,这个作为整体中的局部才有了它真正的价值。而有时候,它的价值恰恰就在于可以牺牲自我的形式表现和展示欲望,以一种平淡、低调、不起眼的姿态服务着整体。而事实上,它最终却成为了城市整体中至关重要的环节。这是这座桥与城市的内在关系。
这样的思路,我把它称作“潜藏城市”。
“潜藏城市”, 其实是我几年前写的一篇论文,它的概念提出是源于对欧洲和中国当代都市空间的长期观察与分析。它是我们事务所思考设计的重要理论指导和思想方法。在这篇论文中,也恰恰论述到“桥”这种有趣的城市空间。而巴尼亚卢卡项目,其实是“潜藏城市”的一种实践。那么,什么是“潜藏城市”呢?它的部分内容主要是这样的:
当从现实生活的角度看待那些散布在当代都市生活里的历史空间残片和城市基础设施时,会发现它们天生灵活的身体,分别就像罗西的“经久性理论”中所描述的帕多瓦的Palazzo della Ragione和塚本由晴的“滥建筑”中所记录的东京公路百货公司那样,独具一种转化与演变的潜力。
这股力量赋予了它们独特的城市动态元素的意义,也很有可能使它们成为解决某个城市问题的要素,这一点,在意大利Lucca城城墙转变过程中已有所体现。
Palazzo della Ragione,帕多瓦© 拍摄 . 王剑峰
Lucca城城墙,意大利© 拍摄 . 王剑峰
在极速的城市化过程中,这两种以点状方式微观幸存的,分别意味着城市记忆基点与城市运行基点的历史空间残留与城市基础设施,让长年经历着“快速生活”的人们,本能地想去做这样一种也许可控的尝试:
从那些东西方不同历史所交错呈现的事实与理论中,类推某些城市基础设施与历史空间片断转化演变的经久性,并将这两类经久性元素相互联结起来…最终,以这些“城市记忆基点”与“城市运行基点”为要素,重构一个在疯狂都市中潜藏生长的平静城市。
敦煌莫高窟的壁画很好地阐释了“潜藏城市”的现象。一层画下还藏着另一层,而一个城市中也藏着另一个城市,时间和生活的变化会让它渐渐显露…不同时代层层相叠,传承,渐渐产生了…
于阗皇后供养像 98窟 五代 © 图片来源于网络
潜藏城市的研究,是试图用微观的方式,讨论一个经久的慢性城市系统与即逝的快速城市系统并存生长的可能性。在这两个对立的状态相互碰撞时,城市的过去与未来之间的种种复杂关系便混淆的呈现在我们眼前。我们不可能一一搞清这些繁杂的关系,但我们却可以从不同的历史所交错呈现的理论与事实中发现:
从属于不同时空的过去与未来,也总能产生某种微妙惊人的“共通”。
这让我想起了两句话:
“未知生,焉知死”——《论语》 孔子
“往昔现在仍然被部分地体验着” ——《城市建筑学》 罗西
《城市建筑学》,哈德良陵墓平面 / 狄德勒斯之星迷宫© 图片来源于网络
如同螺旋形迷宫对于罗西的意义:用脱离历史时间的办法,摆脱现代主义的束缚。
这个方法衍生出一个设想:
从现实的人类学和城市发展的角度来看,或许可以辩证地搁置“历史建筑”/“当代建筑”的概念之分,因为两者都是都市今天与未来发展的的关键元素,它们在作用上是平等并且平行的。
事实上,塚本由晴在《东京制造》中所提出的“不分贵贱一视同仁”的说法,与这个设想非常相似:
“…首先讨论建筑要素与要素之间的关联性,摒除先前已赋予的评价与类型来研究观察对象。放弃贵族的/大众的,美/丑,善/恶,或建筑/土木等区别,全部一视同仁。这样的观察方式才是我们觉得各式各样构造体形成巨大集合的东京都市空间一直反映的现象。
而与《东京制造》不同的是,潜藏城市研究中,摒除先前以时间观念赋予的类型来讨论研究对象,暂时放弃历史的/当代的。
© 图片来源于《东京制造》
如果要在城市中找一种具体的类型来进一步说明“潜藏城市”的概念或者空间转化与演变的潜力。那么,桥这种空间就是其中一个典型的现象。
清明上河图中的虹桥和威尼斯Rialto桥,如果不考虑材料构造的差异,那么这两座桥在实质作用上是一样的。在水城中,它们不仅是跨越河面,衔接延续两边道路的重要的城市结构体,也是城市中具有纪念价值的经久性场所。
原本木造的Rialto桥自15世纪被踩塌之后,安东尼.达蓬特的“桥屋”方案重新赋予了它城市商业街的功能,在这之后,Rialto桥自身能够适应城市持续发展的这一特性与城市以它为节点的发展意图,使其最终转变成了威尼斯的商业中心。
张择端绘制的清明上河图中所呈现的虹桥在地位上与Rialto一样,是重要的城市公共空间。不过,从它没有台阶的光滑的桥面、适宜的尺度和桥上人们聚集的活动方式,可以推断,它所呈现的状态更像是一个曲面形的广场,而非商业街(shopping street)。这恰恰符合了无广场形制的中国古代城市用街道或其它城市空间来代替广场的特点与需求。宋代之后,在清代画家绘制的清明上河图中,虹桥由木制转变为石制,桥上盖起了房屋,更趋于可视性和纪念性。它的整体形制与Rialto桥非常相似,并且也变成了一条商业街。
与张择端写实地记录宋代汴梁的城市生活不同,清代的画家就像当代的中国艺术家那样,用属于他们自己时代的生活语言臆想了一张新的清明上河图,但这一做法却意外地揭示了虹桥合理的演变过程。尽管只存活在宋代的虹桥使这个过程无法真实地延续,但我们却能从与它极为相似的Rialto桥的真实的转变结果中来证实:
在宋代到清代城市延续发展的前提下,虹桥发生以上转化结果(如清代画家所绘)的合理性。
对以上两座桥的分析说明,不论是真实的转化过程还是推想的发展模式,它们持续成为城市最活跃的场所的关键原因是:
这两座水城必须依靠这两座桥的自身功能的转化,才能够在某一方面前向发展。这也揭示出城市发展与经久性建筑之间的紧密关系。在这个双方关系中,当经久建筑本身就因具备灵活的转化潜能而能够适应城市的变化时,那么作为关系的另一方,城市发展中的缺失与需求,就自然成为了主要研究的对象。
Rialto桥,威尼斯,2012a.d.© 图片来源于网络
虹桥,汴梁,1120b.c.© 图片来源于网络
虹桥,汴梁,1736b.c.© 图片来源于网络
因此,潜藏城市的思维,在实践运用中,主要是将局部放在整体中考虑的同时,挖掘城市空间局部和城市整体之间的潜在关系或者内在关系,以及在这种关系中,随着整体的变化,空间局部也发生转化演变的潜力。
绕了一圈,回到在巴尼亚卢卡项目上,根据以上方式开展设计,必然要从挖掘城市整体潜力开始。
如果我们重新研究巴尼亚卢卡的历史和城市发展史,就会发现自从南斯拉夫解体分离出来后,巴尼亚卢卡的整个社会目前主要以金融业为城市支撑,而相对于周边其他国家来说,它的人文资源和旅游资源并不是特别突出。但是它同样经历了大城市的高速发展,当下面临“城市化问题”,但同时又已经形成了根深蒂固的城市肌理。在这种情况下,面对城市未来发展问题,最好的方式是充分挖掘它独特的地域资源,创造只有在这座城市空间中才能够有效生长的特质。
通过系统的研究,我们发现,穿越城市的Vrbas河及其沿岸线性的天然树林与自然区域及其融入自然的城堡遗迹,其实才是巴尼亚卢卡最重要的城市资源与发展优势。
从整体考虑,“用自然来发展城市,以文明来建构体系",最终形成一个生长在自然中的绿色人文城市。这是设计秉持的重要概念。
以Vrbas河沿岸的线性自然区域为核心和出发点,自然系统向两岸城市空间逐渐发散和渗透,而桥和城堡所形成的区域,则会是自然体系的中心(新的城市中心)。
这张图中黑色的线条就是沿着Vrbas河穿越整个城市的天然树林与自然区域,红色的部分是我们需要去设计的区域。
SITE ANALYSIS 场地分析
ESOURCES AND ADVANTAGES 资源和优势© PL-T 平时建筑事务所
我们发现在Vrbas河上包括我们设计的“新桥”在内,主要有五座桥梁来连接城市南北两部分。由于这五座桥承担着连接城市南北地块的重要作用,因此,它们恰恰分别衔接着整个城市的几条主要交通道路。这五座桥由东到西排开分布,它们的方位几乎可以贯穿覆盖城市的各个方向。因此,我们设想以线性的Vrbas河及其沿岸线性的天然树林与自然区域为绿色轴线,以五座桥(包括我们新设计的桥)为五个重要源点和自然中心,自然绿色体系由此向南北方向发散、延伸。这个自然体系渗透进城市各个公共空间,比如广场、社区空地、停车场等可以更新改造的区域。在整合城市绿地空间的同时,最终形成一个完全和城市融为一体、水乳交融的自然体系。
DIVERGES AND PENETRATES发散和渗透© PL-T 平时建筑事务所
而项目所在的区域紧挨着Kastel 古罗马城堡,这个最重要的城市历史遗迹和城市中心。因此,我们所设计的区域应该是自然中心中的核心,也是城市未来的活动中心。
CENTER OF NATURAL SYSTEM自然中心系统 © PL-T 平时建筑事务所
在这样一个大的概念下,我们对设计的区域本身做了客观的拆解分析,把复杂的情况拆解为单一的多种类型,做逐个系统的分析,是我们常用的方式。
在这里我们把区域分解为建筑体、道路体系、停车场、水系、自然区域、公共空间、私密院落、基础设施……,而在建筑体又会被细分为纯商业、居住、商住混合、宗教、公墓、公共市场、市政、文化、教育等类型。
手绘分析图 © PL-T 平时建筑事务所
手绘分析图 © PL-T 平时建筑事务所
手绘分析图 © PL-T 平时建筑事务所
除了物质类型的客观分析,我们还需要重点考虑最为关键的对象,也就是不同的人群、社区居民以及宗教派别。
他们是以何种方式和多大的密度分布在这片设计区域周边?
他们的需求是什么?
对于这片区域来说,这些不同的人群会从哪个方向过来?
当他们进入这片区域之后,会发生什么样的活动和行为方式?
在这之后,我们如何通过设计,使人们产生动态的线性的活动方式,而不是拘泥于某个区域。而在解决了以上一切问题后,最终设计会呈现出某种明确的形式,但这种形式如何尊重城堡遗迹,并且可以融入到自然环境当中?
我想,下面两张照片会帮我们找到一些线索,提供有利的思路:
第一张照片是我在罗马拍摄的,就是距今约两千年前的古罗马图拉真广场的废墟遗迹。
它让我直接感受了一个关键词:层次
图拉真广场,罗马,112a.d.© 拍摄 . 王剑峰
第二张照片是古罗马输水道的图片,它是线性的,所以它的占地面积其实不大,但是它却可以横跨河流山谷,而拱形的结构特征使它本身具有强烈的穿透性或者通透性,尽管它本身的材料是运用巨大密实的石块,但并不影响它融入山野自然的特征。
所以它带给我的一个关键词就是:自然渗透。
古罗马输水道,罗马,4th century b.c.© 图片来源于网络
但,不论是图拉真广场的废墟还是输水道,它们和Kastel城堡一样,都是古罗马文明的遗迹和记忆片段,因此,我并不想谈论形式,但是我们需要讨论模式。而这个模式的原型就来自于:
Kastel城堡本身、古罗马废墟和古罗马输水道。
古罗马城堡遗迹、用于衔接城堡和桥梁的“古罗马输水道”、作为城堡空间延续的桥和穿梭在沿河的天然树林里的自然MIX Mall、主要作为城堡功能补充的开放桥底空间、城堡和桥之间作为自然活动中心的“石堆遗迹”、用于上下交通联系的“中世纪塔楼”……这些融入自然的文明记忆片断恰当地重构了城市和谐的自然中心体系,而桥,则是这个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随着时间推移,这个文明记忆的场景在自然中不断生长、转化、演变,就像桥和城堡会一直共同变化、相互关注那样。
因此,绝不能孤立地看待桥梁本身的设计。当从整体系统中来观察时,会发现它是整个体系中非常恰当而有效的一部分。
下面是方案的产生的过程:
Kastel城堡、新设计的桥梁区域、Varbas河、沿岸区域及其它们共同围合成的三角形区域,共同构成了新的城市中心,也就是自然中心。
NEW CITY FRONTS 新城市中心
© PL-T 平时建筑事务所
考虑到活动路线的必须和城堡与桥梁的结合关系,我们需要一个交通体来衔接Kastel城堡和新的桥梁。
NEXUS 关系
© PL-T 平时建筑事务所
整体的活动空间模式实际上会形成一个开放的线性的MALL,它的基本空间特征是“A+B”模式。
这个模式来源于Kastel城堡的空间特征。“A”就是节点广场,“B”就是线性的街道式的公共空间。
RELATION 联系
© PL-T 平时建筑事务所
在确定的这种空间模式后,我们开始进行片断的第一次演化和文明记忆的延展。也就是形成了:
Kastel城堡片断 + 古罗马输水道片断。
REAGMENT 第一次片断演化
© PL-T 平时建筑事务所
同时新设计的桥梁以探头的方式,和Kastel城堡的堡垒形成了对话交流。
DIALOGUE 对话
© PL-T 平时建筑事务所
在沿河岸的城市景观上,通过文明片断本身的形式特征和材料的相似性,自然而然的形成了统一且富有变化的空间界面。
BOUNDS 界线
© PL-T 平时建筑事务所
在城堡外围的绿色区域,我们开始进行片断的第二次演化和文明记忆的进一步衍伸。也就是形成了:
Kastel城堡片断 + 古罗马输水道片断 + 古罗马废墟。
REAGMENT第二次片断演化
© PL-T 平时建筑事务所
草图 . 王剑峰 © PL-T 平时建筑事务所
自然绿地被切割为不同标高的活动场地,这或许是一种在不做任何实体构筑物的情况下,却可以为人们提供不同活动的方式,更重要的是这种方式是以不破坏自然为前提的。
ACTIVITY PLATFORM 活动平台
© PL-T 平时建筑事务所
在这里需要强调的是,空间和水的关系:由于河流水位在一天当中的高低变化,会使得露出地面的空间产生相应的变化。
下面一张图,是斯卡帕在威尼斯海边设计的一座雕塑,随着海水水位的变化,这座雕塑在一天当中呈现出不同的状态。
而地块的进退错落改变了原有河道的笔直方式,使河道变得曲折复杂,这其实是形成了多层过滤体系,可以解决河道大量的淤积物的问题。
FUNCTION ANALYSIS 功能分析
草图 . 王剑峰© PL-T 平时建筑事务所
威尼斯海岸雕塑, 卡洛 . 斯卡帕 © 图片来源于网络
桥底空间的设计主要考虑了空间两边的开放性和穿越性,也就是社区居民以及游客如何便捷高效的使用这里,并且通过这里到达自然中心广场。
当代的城市中,很多桥的存在主要是首要解决交通问题,之后它所产生的桥底空间要么成为闲置空间,要么在之后强加给它一个功能。也就是说,这样的桥的设计逻辑是先考虑桥面和外观形式,再考虑桥底空间。
但我们在面对巴尼亚卢卡这座桥时,根据我之前的解释,它的桥底空间和桥面空间及其周边环境必须要同步考虑、同时生成,这个思路与通常城市中的桥的产生逻辑恰恰相反:
桥底空间在这里变得极为重要,也就是说,它是这座桥产生的一个根基。因此,桥底空间本来就应该是非常重要的城市公共活动空间,而不是说把桥底空间改造成一个城市公共空间,因为显然这是截然不同的两种态度。
我们在这里的桥底空间一方面是开放的聚会场所,同时也是Kastel城堡历史人文功能的延展和补充,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可以把桥底空间看作对古城堡空间的一种扩建。
THE INFILTRATE TRAFFIC 交通渗透
© PL-T 平时建筑事务所
所以,在这里的方案展示,应该从桥底空间开始:
SPACE UNDER THE BRIDGE 桥下空间
© PL-T 平时建筑事务所
© PL-T 平时建筑事务所
© PL-T 平时建筑事务所
这张图是用于衔接空中桥梁和地面空间的城市基础设施,也就是电梯。下面一张图是意大利San Gimignano城,这个小镇在意大利被称为“塔城”,在中世纪的时候,这座城市里的塔的数量多得惊人,我们现在所看到的是历史遗留下来的一部分,其实我们的电梯所营造的城市景观是希望人们能够联想到中世纪的塔,这也是一个文明记忆的片断。
© PL-T 平时建筑事务所
San Gimignano城,意大利© 拍摄 . 王剑峰
场地中还有一个重要的空间就是公墓。
在理解死亡这件事情上,欧洲人和我们中国人有着非常不同的哲学观,这种哲学观点反映在公墓中。
下面这张照片是我在瑞士的Montecarasso小镇拍摄的,他们把公墓当成是一个供居民活动、休闲、观赏的重要城市公共空间,并且公墓往往被设立在城市中心区域,这是欧洲人的文化。
因此,我非常希望把公墓空间与桥下公共空间结合起来,使它成为文化与居民活动的一部分。
通向公墓的景观台阶© PL-T 平时建筑事务所
公墓区域和桥下空间关系 © PL-T 平时建筑事务所
Montecarasso公墓,瑞士 ©拍摄 .王剑峰
© PL-T 平时建筑事务所
© PL-T 平时建筑事务所
© PL-T 平时建筑事务所
© PL-T 平时建筑事务所
关于伸出桥面的景观广场,从结构上来说是一块出挑的板,我们想用一种简洁但艺术的方式去解决它的支撑问题,因为它更应具备一种景观作用。因此,联想到了鸟的翅膀,它具有很强烈的舒展性和韵律感,但有相当的一部分的影响来自于下面这张照片,这就是:
阿尔瓦 . 阿尔托设计的珊娜特赛罗镇市政厅屋顶的结构做法。
草图,王剑峰 © PL-T 平时建筑事务所
珊娜特赛罗镇市政厅屋顶,阿尔瓦 . 阿尔托© 图片来源于《ALVAR AALTO》
以上就是这个项目的基本情况。
实际上,这个项目对于我来说,最重要的是两个过程,一个是整个的设计过程,另一个是在设计生成后,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设计中的每一个空间和我所说的文明记忆片断所逐渐产生的转化和演变的过程。其实我们对于后者非常关注,因为它决定了一个建筑师是否能够真正的创造经久性的空间。
下面是总图和一些桥上空间图,我觉得这些图再一次清晰的表达了演讲开头所强调的观点:
虽然要设计一座桥,但并不把桥梁空间本身作为照顾的重点,而更多的是将它作为城市区域整体中的一个正常的局部。只有区域整体有效地对城市发挥着促进作用时,这个作为整体中的局部才有了它真正的价值。而有时候,它的价值恰恰就在于可以牺牲自我的形式表现和展示欲望,以一种平淡、低调、不起眼的姿态服务着整体。
我们就这样把主角,变成了配角。所以,我认为不能从形式表现的角度去看待这个设计。这时候我突然想起一部叫做《神秘巨星》的印度电影。
© PL-T 平时建筑事务所
© PL-T 平时建筑事务所
© PL-T 平时建筑事务所
© PL-T 平时建筑事务所
© PL-T 平时建筑事务所
© PL-T 平时建筑事务所
© PL-T 平时建筑事务所
© PL-T 平时建筑事务所
© PL-T 平时建筑事务所
© PL-T 平时建筑事务所
© PL-T 平时建筑事务所
最后我想用另外一个案例来结束演讲,这个案例就是彼得.埃森曼团队在2016年威尼斯双年展上,对于罗马城的城市更新的研究。下面几张图是这个设计的其中一部分。
至少这对于我们来说,它带给我们这样一种场景:
在当代的城市发展中,古罗马文明记忆的片断竟一步步演变为一个可以生长变化的城市综合体。这让我们看到:
“过去的潜力”。
我想起阿尔多.罗西说过一句话:
“整个古罗马广场就是一座现代城市。”
如果用一句更为通俗的话来解释,那就是:
今天所缺失的,往往是过去曾拥有的。
以上就是关于今天的演讲,谢谢大家。
2016年威尼斯双年展作品,彼得 . 埃森曼团队© 拍摄 . 王剑峰
2016年威尼斯双年展作品,彼得 . 埃森曼团队 © 拍摄 . 王剑峰
© PL-T 平时建筑事务所
PROJECT DESIGN 项目设计团队
-主持设计:王剑峰
-主创团队:汤明慧|苏锐|潘跃那|张城兰
-END -
too mu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