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模型作为一种重要的设计工具,在建筑设计与电影制作中都有着重要的地位。虽然CGI技术为电影带来了更加真实且震撼的视觉升级,但实体微缩模型的呈现效果依然受到了大导演们的青睐。
今天,就让我们来领略这门流传一百多年的电影制作技术的魅力吧。
微缩模型的使用几乎与电影创作本身一样古老,它的诞生源于人们对于不存在事物的想象,对于难以拍摄的镜头的需求,常常在电影拍摄中用来代替被摄的实际对象,以达到以假乱真的效果。
1902年,法国导演乔治·梅里爱的《月球旅行记》可以算作电影史上首部运用微缩模型拍摄的电影。
《月球旅行记》中的月球模型呈现效果
这部基于凡尔纳小说《从地球到月球》改编的电影在“世界电影导演第一人”兼魔术师的梅里爱的诠释下,创造了一个直径约40厘米的半立体的月球世界。虽然当时对于电影的理解还是局限在银幕戏剧的二维平面阶段,但重要的是他开创了一个全新的奇幻世界,引导着后来的电影在疯狂的想象中冲破现实的桎梏。
1927年由弗里茨·朗导演的《大都会》作为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科幻电影,呈现出的反乌托邦世界中装饰艺术风格的城市也是通过微缩模型进行搭建的。
模型师们正在为《大都会》搭建迷你城市
1933年版本的黑白电影《金刚》则首次将动态模型引入电影世界,用橡胶、动物毛发和真人表演结合,从而呈现出了影史中经典的一幕,开创了动作特技片的先河。
《金刚》在微缩模型物理特效技术上取得了标志性的突破
1954年日本特摄片《哥斯拉》在《金刚》的基础上更进一步,更深深地影响了日本之后怪兽片的热潮。哥斯拉也成为了日本国际流行文化象征之一。
《哥斯拉》为《奥特曼》系列的拍摄技术奠定了基础
斯坦利·库布里克被认为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电影制作人之一,他于1968年搬上银幕的《2001太空漫游》也被认为是影史最具影响力的电影之一。影片中呈现出的人类对于未来与宇宙的想象至今仍为人津津乐道。其中出现的飞船与登陆舱画面则全部由微缩模型在强光灯下拍摄,以此来模拟宇宙中太阳照射的光线,而影片制作的高质量和对于时代的前瞻性也为其赢得了四项奥斯卡提名并拿下最佳视效奖,并不断被后来的科幻电影所致敬。
《2001太空漫游》中的飞船模型
1977年乔治·卢卡斯的《星球大战》中为了呈现出太空史诗的壮阔,也大量地使用了逼真的微缩模型,并且将模型做旧以呈现出使用的痕迹,呈现出一种前所未有的美学风格,而当时制作这些模型的ILM(工业光魔)也成为如今世界顶级的特效公司。
《星球大战》里略带僵硬感的微缩模型定格特效
《星球大战》中的灭星者号飞船模型
1979年由雷德利·斯科特执导的《异形》则对动态模型做出了新的突破,胶状光滑的质感、尖牙利齿与机车形态结合而成的黑色怪物也成了无数小孩的童年阴影。1982年上映的《银翼杀手》则通过微缩模型创造了一个赛博朋克质感的未来洛杉矶,为未来许多科幻电影的气氛设定了独特的基调。
模型师在为《银翼杀手》的赛博朋克城市做涂装
虽然是模型,但也要达到电影镜头级的细节量
在1993年之前,电影对于虚构世界的呈现受到微缩模型的规模和真实度限制,而斯蒂芬·斯皮尔伯格的《侏罗纪公园》则突破了这一边界,通过CGI技术结合微缩模型创造出了一个无可挑剔的恐龙王国。
斯坦·温斯顿工作室为《侏罗纪公园》做的物理特效
自此开始,尽管仍然被大量电影使用,并且也创造出了众多留名影史的作品,但微缩模型开始慢慢地被CG取代,很多情况下只有在需要还原爆炸、水体等计算机难以模拟计算的场景时制作人才会回到这一传统。
模型师在制作被外星人炸毁前的白宫
微缩模型使用的另一个典型便是1996年的《独立日》,受到当时技术上的限制,难以模拟出真实的爆炸场景和火焰,于是制作团队依照现有的白宫制作了一个1.5米高、5米宽的模型,以CG与实体模型结合的方式呈现出爆炸的场景,并且达到了在当时算是非常不错的效果。
《独立日》里外星人攻击下的爆炸效果
1997年詹姆斯·卡梅隆的《泰坦尼克号》的出现绝对算是电影史上最重要的事件之一,而站在技术最前沿的卡梅隆在当时也受制于CGI技术的不成熟,选择用微缩模型来拍摄泰坦尼克号的断裂场景。此外,剧组还根据原船厂的图纸还原出真实比例的模型用于模拟海面上的拍摄。
《泰坦尼克号》中的船舱断裂镜头
从图中可以看到泰坦尼克号1:20的模型大小
在《泰坦尼克号》微缩模型拍摄中的细节
2001年《哈利波特》开启的魔幻宇宙中霍格沃茨城堡也是用微缩模型拍摄并后期合成的,如此庞大奢侈的模型建设所花费的制作人员总时间合计达到了惊人的74年。
在镜头中合成的霍格沃茨城堡镜头
搭建在摄影棚中的霍格沃茨模型
2001年-2003年彼得·杰克逊的《指环王》三部曲毫无疑问将电影中微缩模型的制作带至了巅峰。为了将托尔金奇幻的中土世界带入银幕,彼得·杰克逊使用了大量的微缩模型拍摄,后期再与其他场景合成,像米那斯提力斯王城、诸王之门、瑞文戴尔等场景等鸟瞰其实都是微缩模型。
黑魔王索伦管辖的魔多塔模型
壮阔雄伟的米那斯提力斯王城模型
尽管CG技术的发展在不断地刷新观众的预期,微缩模型在新世纪仍有不少的追随者,手工制作的魅力依然不减。当代电影人中要数对真实场景与微缩模型执念最深的,莫过于导演克里斯托弗·诺兰。
罪恶黑暗的哥谭市
在2008年的《蝙蝠侠:侠影之谜》中,哥谭市的还原就利用了微缩模型,而后的列车撞击场景也使用了大比例模型。2010年的《盗梦空间》中雪地堡垒、2014年的《星际穿越》中的飞船、2018年的《登月第一人》中的火箭等等,都是非常成功的运用微缩模型来实现视觉效果的电影作品。
诺兰蝙蝠侠系列中用模型模拟的列车撞击镜头
《盗梦空间》中的雪地堡垒模型
《盗梦空间》中雪地堡垒的模型爆炸场面
《星际穿越》中永恒号空间站微缩模型
除了诺兰之外,2017年上映的《银翼杀手2049》作为《银翼杀手》的续篇,出于致敬和还原真实的城市质感的目的,也运用了大量的微缩模型拍摄,通过3D软件雕刻出板材之后再手工上色,在合适的灯光与镜头运动下,呈现出的效果还甚于CG。
《银翼杀手2049》中的大型微缩模型场景
微缩模型制作技术流传了上百年依旧在被当今电影人使用,便足以说明它有着独特的魅力。而纵观微缩模型在电影发展中的历史,可以发现它与幻想题材创作紧密联系在一起,为这些人类想象力边界所达的地方创造了具体的视觉形象。
尽管在CGI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已经很少有导演愿意完全回归这一老派的制作方式,但微缩模型仍然在不断地给人们带来超乎真实的视觉体验,为特效创作贡献着自己独特的力量。
最后附上作者整理后的微缩模型分类及发展索引:
拍摄功能类
- 静态类微缩模型
- 动态类微缩模型
- 破坏类微缩模型
辅助功能类
- 概念设计辅助模型
- 拍摄示意辅助模型
电影中出现的模型场景
起源:
- 1902年《月球旅行记》
- 1927年《大都会》
- 1933年《金刚》
- 1954年《哥斯拉》(日本)
新的高度:
- 1968年《2001太空漫游》
- 1977年《星球大战》
- 1979年《异形》
- 1982年《银翼杀手》
- 1984年《终结者》
CG时代:(仍然被大量使用,尤其是涉及到火、爆炸、水的时候)
- 1993年《侏罗纪公园》
- 1996年《独立日》
- 1997年《泰坦尼克号》
- 2001年《哈利波特与魔法石》
- 2001年-2003《指环王》
- 2006年《超人归来》
现在:(更多地是为追求更加真实的质感与光线)
- 2008年《蝙蝠侠:侠影迷踪》
- 2010年《盗梦空间》
- 2014年《布达佩斯大饭店》
- 2014年《星际穿越》
- 2017年《银翼杀手2049》
- 2018年《登月第一人》
就让我们在这里看看电影,品品建筑,做一个造梦的虚拟空间设计师吧!
©版权声明
本文来自 电影建筑师 禁止以 编辑版本转载,如有转载请联系原作者,长期接受各类作品、资讯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