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吵架的时候,
先开口的未必占上风,
后闭口的才算胜利。
钱钟书《围城》
有一个颇具中国特色的山寨理论叫
“踩踏效应”。
大概意思是“比如有十条赛道跑百米,如果有十个运动员,那跑第一名的无疑是跑步最快的,实力起到决定性作用,但如果在赛道里塞一百名选手,跑第一的大概率不是跑最快的那个,而是运气最好的那个。赛道太拥挤,实力受到牵绊,反而是比较会阴谋诡计使绊子的那个人可能胜出的几率大。“(摘自知乎用户@Ming Ali的回答)
换句话讲,
得冠军的不一定是跑得快的,
也有可能是抄近路的。
这一理论也完美解释了“为什么每次吵架完都觉得自己没发挥好“的世纪难题。
不是你的语速不够快,很大概率是你在对方的思路上被踩踏了。
比方说你和结构掐架:
一般程序是你和他提要求,他百般推脱,不愿改图;你一再解释改动的必要性,他各种专业名词砸向你,然后你就无fuck说的被踩踏了。
如果你换个思路就有可能从根上驳倒他,如:
“你又没有女朋友,那么早下班干嘛?“
再比如说你忽然胆儿肥了和甲方抬杠:
甲方各种过分要求,你应接不暇他步步紧逼,答应了你干不了,不答应他说你无能,然后你就又无fuck说的被踩踏了。
同样,你需要换个思路让他幡然悔悟:
“请问贵公司的预算是多少呢?“
同理可推,
饭店撕逼要攻击对方“牙上有菜叶“;
球场干架就说”你球鞋是假的“。
总而言之,言而总之,
在既定的赛道里,你永远踩不过别人。
划重点:
要想赢,首先要找没人的赛道。
设计也是一样。
建筑圈第一魔咒:方案永远做不完。
如果没有交图deadline,一个方案可以做到天荒地老。
我们似乎永远无法对自己的方案满意,不改不满意,改了更不满意;这个不完美,下一个还是不完美;没中标的有遗憾,中标了的也有遗憾;就算建成了——唉,也没有完全实现我的想法啊~
抛开那些不可控的外界因素,只说我们自己——
因为我们的想法已经被太多人想过了,我们选的赛道上已经来过太多人了。
比方说你要设计一个礼堂报告厅。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任务书:
西班牙普拉森西亚要建一个会议中心,基地的位置在城市与乡村的边界。一条道路就像是一把镰刀,将城市和自然分隔开。
建筑基地就在道路的边缘,主要功能为一个容纳760人的大礼堂,以及一个300人的次厅还有杂七杂八的咖啡厅展厅什么的。
不管在什么地方,但凡建礼堂啊、剧院啊、会议中心这种东西,首先就得凹好自己人设,变成夜空中最亮的星。
在这一点上,大家基本都达成了共识,也就是说所有人都在同一起跑线上。
但是,礼堂剧院这种玩意儿有个特点:
不管什么形状都必须是一个整体而封闭的空间,通俗来说就是一个实心疙瘩。
也就是说,你想凹的人设其实都是在礼堂之外的空间上玩花样。
大部分的剧院礼堂会议中心,都是在这条路上一路狂奔。
但是,这条路有个前提,就是要不差钱还得不差地儿。
像咱们这个项目,作为一个用地1500㎡建筑面积7500㎡的经济适用紧凑型礼堂,浪费空间玩花样这种事真的想都不要想。
那就只能“设计不够,表皮来凑”了。
在实心疙瘩上排好功能再套个炫酷的表皮也还可以吧。
如果你也这样想,那已经注定这个方案不可能发挥好了——
因为这条路上的人太多了,并且总有人的表皮做的比你好。
那怎么办?
当然是选人少的路走啊。
那什么是人少的路?
当然是反着走的路人最少啦。
看看这个项目的两个关键词:
一个是用地紧张,容积率高。
一个是礼堂功能,实心疙瘩。
由此,我们设计的关键词也就有了:
不是用地紧张吗?
那我就让用地更紧张。
不是实心疙瘩吗?
那我偏要搞个通透的。
首先,我们把一些没有用的空间都削掉,比如礼堂抬起后的下部空间。
既然紧凑,就紧凑到底。
然后顺着这条斜线,把其它的边也都削一削,直到削成一个清纯不做作(你高兴就好)的实心疙瘩。
下面我们的任务就是让这个实心疙瘩变成通透疙瘩了。
【初步通透】
什么是通透?
能通过去的才能算透。
所以,我们先在建筑中间开一个洞,打破这个封闭的疙瘩。
既然面积紧张,打了洞就不能浪费,直接把这个洞替代门厅的功能。
因为场地和道路间存在17米的高差,建筑物在比街道更低的水平面上,因此通过一条橙色的楼梯引入马路上的人流。
至此,通高空间贯通建筑两侧,同时看到两侧的景色,完成初步通透。
【全面通透】
石头开个洞也还是石头,真正的通透必须是全面通透。
如果不能透明,那就让它看起来透明。
这个手法我们以前讲过,就是把建筑表皮当成一个空间来设计。(点击回顾)
由于礼堂,会议厅等功能都是完整的大空间。为了达到缩小占地面积的最初目的,功能空间均被叠在上方,也就是说基本没啥地方摆交通了。
所以,表皮空间用来放交通简直是再合适不过啦~
一层的环绕交通主要解决大礼堂的疏散问题。
既然周边环境都挺美,那就别藏着了。
接着往上走,增长流线,360度把景色看个遍。
也就说不直接到达功能房间,而是让你绕着建筑走很多圈,很多圈。
流线一加长,空间感受自然就丰富了。
在表皮空间中,可以同时对多层空间进行感知:把环境的变化,人的活动,时间加入到界面的表达之中。我们感受到的不再是封闭的礼堂功能而是通透的城市风景。
【通透再升级】
双层表皮做空间这个秘密我已经掌握了,加楼梯这个技能差不多也学会了。给建筑搞个视觉通廊也知道了。
但是还有一点不太明白,那就为什么人家做出来的空间看起来
特!别!美!
答案就是空间的通透层次。
对,通透也是有层次的。
就像五彩斑斓的黑。
建筑内部通过剖面上的操作,消减出三个橙色的通道,引入光和视线。
楼板和墙面加入圆形的小孔,增加空间通透的层次感。
这些大大小小视线的通道连接了贯穿建筑门厅和建筑外围的表皮空间。
像海绵里的孔隙一样,为室内空间带来了丰富的层次。
同时也使得内部功能空间和外部的交通空间,以及周边的环境产生了视线上的融合,增加了空间的跳跃与趣味。
最后再加上一个半透明的表皮,就大功告成。
这就是Selgas Cano设计的
普拉森西亚礼堂和会议中心。
一个不走寻常路,让石头疙瘩变透明的方案。
再看一遍完整过程:
吵架和设计唯一的共同点就是要让对方“认”——无论对手还是甲方,服了要认,不服憋着也要认——这事儿才能算完。
所以选一条意料之外的路等于是从一开始就堵上了对方的嘴。
不是说人多的路绝对赢不了,
但人少的路一定是最舒服的。
本文感谢大师姐林雅楠的文案撰写和指导
本文图片图3][5]
为作者改绘,资料图片来自ElCroquis 杂志
图[1][2][4][6][7]来自
//m.stpapt.com/archcollege/2019/02/43453.html
图[8][9]
来自https://iwan.com/portfolio/plasencia-auditorium-and-congress-center-selgas-cano/
其余分析图与动图全为作者自绘,转载请注明
厉害厉害
学到了学到了
回复 七月七,九月九: 报告厅,一般报告会参与人员都比较多,一楼方便,如果高楼层的话无论是电梯还是楼梯都不方便(个人见解☺️)
报告厅为啥能放在最下面
报告厅为啥能放在最下面
小猪佩奇的气球耶
茅塞顿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