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中心 我的学堂 我的旅行 退出账号

建筑师,请回答世界末日

AC建筑创作 AC建筑创作

作者:徐跃家 郝石盟
原文链接


本文来源于北京建筑大学Archi-Fiction未来城市数字化设计课程

“乌托邦” vs “恶托邦”

建筑师们是一群始终秉承“乌托邦”梦想的浪漫主义者。创造美好空间,理想环境,完美模式,从职业目标内化成了行动本能。

19世纪,从空想社会主义的乌有之乡,到田园城市,再到莱特的草原神话;

埃比尼泽·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理论图

20世纪初,从安东尼奥·圣伊利亚的未来主义建筑,到柯布西耶的光明城市;

勒·柯布西耶:巴黎伏瓦生规划(1925)

从20世纪50年代康斯坦特的情景主义和“新巴比伦”计划,到60年代Archigram的城市狂想,再到丹下的新陈代谢和矶崎新的空中城市;

Archigram“行走的城市”

从库哈斯的《大跃进》和蛇口太子港到MVRDV的千米城市巨构……

“未来之塔”,印度 / MVRDV

这些描绘中充满着科学幻想和浪漫情怀,饱含着建筑师们一直致力于描绘未来的美好世界的愿望。

科幻影视却对未来世界的美好一次次发出质疑。

1927年《大都会》第一次对大机器时代提出了伦理拷问。20世纪50到90年代,科幻作品深受“冷战”影响,太空幻想、外来物种、时空穿梭,充斥着接触、对立、冲突、男性权威,此时,科幻作品中的城市虽然壮阔但并不美好。

Metropolis,1927年1月10日上映。该片讲述了在2000年,人类被分为两个阶层,生活在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然而当大都会统治者的儿子喜爱上了地下城市中的女子玛丽亚时,巨变便开始来临的故事。

“9·11”之后,科幻电影更成为科技伦理批判的主力阵营。《黑客帝国》的虚拟与现实同样恶劣,

《黑客帝国》影片讲述了一名年轻的网络黑客尼奥发现,看似正常的现实世界实际上是由一个名为“矩阵”的计算机人工智能系统控制的,尼奥、崔妮蒂、黑客组织的首领墨菲斯,三人抗争矩阵征途的故事。

《2001太空漫游》人工智能消灭了智能人类,

2001 a space odyssey,是由斯坦利·库布里克执导,根据科幻小说家亚瑟·克拉克小说改编的美国科幻电影,于1968年上映,被誉为“现代科幻电影技术的里程碑”。

《少数派报告》中预判犯罪是不是一种犯罪,

《少数派报告》是改编自菲利普·迪克的同名短篇小说,2002年6月21日上映。电影讲述了2054年的华盛顿特区,谋杀已经消失了。未来是可以预知的,而罪犯在实施犯罪前就已受到了惩罚。

《她》在浪漫温情的外衣下AI高速迭代的情感人类能否接受……

《她》(Her)是斯派克·琼斯编剧并执导的一部科幻爱情片,于2013年12月18日在美国上映。《她》讲述了作家西奥多爱上了电脑操作系统里的女声,名叫“萨曼莎”的姑娘,孤独的男主泥足深陷。

些许讽刺,承载这些“恶托邦”、“反乌托邦”架构的,却是大量的理想空间模型,垂直城市、立体化城市、巨构、工业、人机共生环境、智能信息空间……无一不有。

如果未来的世界不再美好,我们是否依旧浪漫。

来自乌托邦的建筑师们应该如何在“反乌托邦”的极端限定下,建构一个未来世界,畅想未来人居状态,并最终建立出理想空间?在脱离现实后,建筑师们通过采用数字化手段、视觉技术、空间设计,带着无尽想象力和批判力,逐步完成的建筑设想又将呈现出哪种样子?

‘The story begins with the end of the world’

借用幻想游戏《万众狂欢》的标语,在“末日”中,北京建筑大学的四年级建筑学专业的师生们共同完成了一段建筑学与数字化设计的学术旅程,带来了数个充满着碰撞与探索的故事。

如果世界一片汪洋……

1995年电影《未来水世界》想象了一个被一片汪洋覆盖的地球。如果世界一片汪洋,我们如何建构自己的家园。两组学生给出了两种不同的未来城市模式。一个漂浮于海面,一个深潜于海底。

“Aquatour”想象了一种漂浮于海面的环形巨构。轻质高强,外密内疏的鸟骨形态结构支撑起巨构,外面包裹着可以通过变形抵抗恶劣环境的柔软表皮。人们在环形圈定的内海中交通,在稀疏的结构中娱乐,在中度致密的结构中居住,用最致密的结构进行防御和物资储存。夜幕降临时,透亮的环为孤独的蓝色星球点缀上了人类的希望。

“The Gone City”在人类进入水下初期设置了基础设施级的大型球体装置,用于供能、实验、生产,还设置了一些用于探索、采集的小型工作球体舱。随着时间演进,水下逐渐形成了以大型球体装置为中心,小型球体舱附着、游离的自组织性水下聚落。当水下聚落亮起,映射出斑驳波光,人类依旧浪漫而顽强。

如果世界群氓遍地……

倘若地球恢复成初始般的混沌,当人类的智能已经普遍低下,无知、暴力、血腥充满这个世界,我们如何使精神得到庇护,重新找回爱的能力?

“Purge”组建构了一个个用于净化人类肉体与心灵塔(机器),将丑恶的人类进行了彻底清理。与此同时,她们也建构了一个完全独立于物质世界的精神世界,经过层层净化后的灵魂将通过“上传(Upload)”进入这个世界,灵魂们将如步入天堂般在这个虚拟世界中保留纯粹的爱。如《神曲》中所述“The love which moves the sun and the other stars.”

如果世界尘埃蔽空……

地球被小行星撞击,世界一片尘埃笼罩,不见天日。此时的人类为了光明建造了“Prometheus”。

“Prometheus”寓意着人类的火种,也是以一种巨型建筑,这种建筑由三棱晶体形状为单体生长、组装而成,它由单体进行竖向的、错落的拼接。它需要竖向发展来突破尘埃层从而收集获取被尘埃层阻挡的日光,一方面将收集的日光维持自身内部的使用,另一方面它需要将一部分光引入尘埃层以下来恢复地表生态,甚至在之后能给之前的地表城市供能从而恢复它们。

如果世界割裂冷酷……

郝景芳在《北京折叠》中用折叠切割了三个不同的阶层,通过其享受时段的差异来指涉阶层的固化与割裂。“北京折叠”结合《北京折叠》的架构,探寻了一种折叠的方式将这个世界的空间形态予以呈现。

如果世界毁灭与核爆……

这一假设非常具有“冷战”意向。但果真如此,我们又当如何?学生给出的答案是“入地”、“上天”。

“Underground”组通过研究蚂蚁巢穴建构了一个自组织的未来地下城市形态。堡垒式的出入口隔离同时也保持着人们与地面的联系,地下纵向错综的管道负责运输和沟通,横向片状空间形成一个个聚落。

“Starry Night”组制造了可以互相联系的陀螺式巨构。核动力内心,基于分形的树状结构体系支撑起完整的形态。众多巨构相连宛如星夜。

如果世界是一堆垃圾……

如果我们不得不漂泊……

如果百万年后……

垃圾问题对于今天的世界的确是个大问题。“Rubbity Utopia”政府提供了将垃圾处理成可用模块的基础设施。在这个基础设施之上,人类自发地用可用垃圾作为原料重塑着自己的家园。

如果我们已无地球可依,如果我们要在星际中流浪。我们依旧可以拥有“Nomadic Rhapsody”。这是一艘巨型的 “方舟”,也是人类的城市,星球不过是驿站,我们仍可以时不时的在上面放松一下。

百万年之后,地球迎来了新的“寒武纪”,物种大爆炸。值得庆幸的是人类依然存在。“Shrines”就是人类通过生物技术营造的栖居圣殿。环形柱廊制造粒子屏障抵御外界的飞禽、走兽、孢子、瘴气,内部则由胞体镶嵌出了美好环境。

如果只是如果……

在末日阴云之下,建筑师、科幻影视、学生们,这是脑力游戏、数字炫技?还是悲悯批判、理想挣扎?人性的拷问、文明的终极?

但如果只是如果吗?

人类,请回答。

课程简介

该课程是北京建筑大学建筑学专业建筑设计五(本科四年级上学期)的子课题,以“数字化建筑设计”作为教学核心,以“科学幻想”与“未来城市”作为课程主题。

课程历时:16周。

包含:数字化理论讲授(2周),数字化工具基础训练(4周),科幻主题的数字化设计综合训练(10周)。

课程要求:学生们需要观照一个城市或环境问题,对其进行科幻演绎,并用数字化设计手段进行实现和表达。

教学目标:在三个层面上对学生进行充分训练。思维层面,训练学生批判地思考城市/环境与城市/建筑之间的关系,培养问题意识和空间想象力;技术层面,训练学生熟悉数字化设计理念,掌握数字化设计方法与工具;表达层面,训练学生利用3D打印、数字化图纸、多媒体等手段传达设计意图,展示设计成果,强化学生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课程顾问:

徐卫国 清华大学 教授

欧阳文 北京建筑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副院长

胡雪松 北京建筑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

黄元炤 建筑历史与理论研究学者,ADA研究中心

友情支持:

刘洁 清华大学博士在读

课程指导教师:

徐跃家 清华大学博士在读,北京建筑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外聘讲师

郝石盟 北京建筑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讲师,清华大学博士

李宁 北京工业大学讲师,清华大学博士


徐跃家: 这次课程主题相对开放甚至有点天马行空。之所以不做成实际工程类设计,主要是想通过一套架空想象-架构情境-建立条件-梳理逻辑-解决问题的设计流程,训练学生三个层面的思维能力,进而唤醒学生的想象力和批判力。科幻就是观照一个问题,然后推演其广泛的可能,并将一种可能推演到极致。

主题建构的初始,对学生的批判意识,问题意识,想象力都提出了不小挑战。主题构建之后,学生需要自行组织场景,演绎生活状态,建立生活系统并进行相应的空间想象与设计,这个阶段学生的逻辑能力会得到锤炼,而且不仅仅是设计逻辑。到了具体设计阶段,要求学生利用参数化手段,寻找或建立合适的算法,进行生形,系统演化,细节设计。这个阶段开始触及具体问题,专题性强,内容不深,让学生通过这种实践,熟悉数字化设计与常规设计在思维、方法和技术上的不同,从而建立起用数学关系思考设计的习惯。

对学生来说,这种批判、想象、逻辑组织等元认知和元能力的训练可能比掌握技术和知识更为重要。另外,也希望这次训练可以打开学生们的眼界,未来可以广泛的参与到不同领域。

郝石盟: Architect的含义不止于“建筑师”,《盗梦空间》中构筑梦境空间的筑梦师也被称为Architect,coder中的架构师也被称为master architect。

在建筑师的职业基因中,天然有着对于“架构”的着迷,对空间的架构,对功能的架构,对使用者行为的架构…建筑师中自然会有“疯魔者”不满足于摆弄现有物质空间来响应当下的社会构成方式,自然要望向更远处,创建不曾存在甚至也不会存在的世界。这种“疯魔”却又实在有趣,对于建筑学的学生来说,第四年的专业教育到了一个训练处理复杂系统的阶段,这种训练通常是依托于大型公共建筑或其他复杂功能的建筑及城市设计来达成的,功能的组织,规范的应答,城市空间的观照,学生被要求在多重主线交织下提交一个较为完满的答案。

与传统训练相比,Archi-Fiction的设计选题好像不需要这些方面的考虑,但构建一个新的世界秩序,并且用与之适应的物质形态进行演绎,同样能有效训练学生处理复杂系统的能力。更重要的是,伴随着课程中不断的世界构建-质疑-打破-再构建的循环过程,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得到了训练,而相比于仅仅了解既定的规范或套路,这种思维对于成熟建筑师来说更加宝贵。

李宁: 此次课程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能够天马行空的突破技术瓶颈,能够将各种算法无所顾忌的应用到“实践”中。数字设计的算法生形研究需要的就是这种激情,不用投鼠忌器的顾及实际应用。

本次设计应用的算法众多,涉及到已有算法、对已有算法的改写、新研究的算法三方面,与此同时,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应用各种软件将所有算法都予以实现,将其应用到数字建筑设计当中,这个技术的积累是宝贵的财富,能够为将来的教学和科研打下良好的基础。

此外,需要指出的是,本次课程设计到的算法和数字技术并不是所有的都能发展成为普适性的算法和技术,需要进一步研究予以实现,这也是本次课程将来努力的方向之一。


0条评论
AC建筑创作 AC建筑创作

作者:徐跃家 郝石盟
原文链接

media@archcollege.com
来稿须知 关闭
感谢您的关注与支持!我们非常欢迎各类投稿。
几点简单的来稿须知,望您耐心读完。
来稿要求如下:

● 作品类稿件

1、高清项目实景照片/效果图/模型照片/手绘草图
2、高清技术图纸,如:分析图/主要平立剖/总平面/关键节点详图
(图片要求:无水印,格式为JPG,图片分辨率72,宽度大于1200像素)
3、详实的设计说明800字左右(word格式)
4、真实准确的基本项目信息
5、如有项目视频,请提供高清项目视频
6、贵司的LOGO、官网相关信息。(用于注明文章出处及作者)

● 其他稿件

1、配图清晰且无水印图片
2、内容有趣有料,文字流畅通顺。
3、作者姓名,若有公号请提供公号名称及LOGO
我们的编辑将在收到稿件后的3个工作日内审稿并与您取得联系,如果没有刊载也会在3个工作日内您答复。
投稿邮箱:tougao@archcollege.com
如有其他疑问请加QQ:359440856 或微信: jzxy-gtn

APP

为建筑师而打造的精品应用

2018必威体育下载
close
社交账号登录
close
close
close
欢迎加入【 】
快去完善你的个人信息吧!
完善资料
等下完善
close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