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中心 我的学堂 我的旅行 退出账号

一天星斗夜凭栏:从一份书单认识建筑类型学

九樟学社 九樟学社

作者:王开
原文链接

编者按:

这篇书单(共9本)仅罗列了部分建筑类型学有关的书单推荐以及每本书的简介以及背景,偏重于思想方法和历史背景的介绍。这些书的内容从巴黎街头到南美雨林,从城市现象到乡村经济,在不同的时空下,管窥大师们的思想盛宴和多样的人生。世界是多样的、丰富的,因此才产生了多样的类型,正如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气质,不同的城市也是如此。

“有哪一种感性的语言可以使我们透彻感知纽伦堡到佛罗伦萨,从大马士革到莫斯科,从北京到瓦拉纳西?我们该如何理解这些古代的城市精神,理解这些在漫长时间中产生的特质,理解这些伫立在南方天空下的日晷之侧、清晨的云层之下、夜空星辰下我们所从未理解的城市精神?

——Aldo Rossi引用Spengler语

注:书单序列按照书籍首次出版的时间顺序排列。

《无题》,Aldo Rossi,1993年绘于苏黎世。Rossi曾对北京城市结构进行研究,图中背景建筑酷似北京的箭楼,并在左下角加盖白文印章。

PART.1

新理性思潮(4本)

NEO-RATIONALISM

理性主义:20世纪20-30年代起源于意大利的建筑思想。究其源头,维特鲁威在《建筑十书》中就宣称:建筑是一门科学,可以被理性地理解。这种思想源远流长,指导了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研究;而18世纪逐渐进步的艺术理论以传统的真实和理性之美,对流行的巴洛克(Baroque)和幻觉主义(illusionism)进行抵制。对于20世纪来说,理性主义意味着更多地基于公众客观认知,真实客观地面对真实世界存在的各种问题。

新理性主义(Neo-rationalism):20世纪60-70年代,发源于意大利、并对日后的瑞士、德国甚至美国产生影响的建筑思想,随着 La Tendenza (趋势运动,或称趋势学派)的发展传播开来。新理性主义对当时已经趋于僵化的城市功能主义进行了反驳,倡导理性、记忆和情感的结合,空间与历史传统的呼应联系(原型)。新理性主义被人广为传播的标志是1973年第15届米兰三年展,策展人Aldo Rossi将此次展览命名为“理性的建筑”(Architettura Razionale),引起了欧洲其他国家及美国学界的重视;到了1978年“断裂的罗马”(Roma interrotta)展览,Aldo Rossi,Robert Venturi,Colin Rowe,Micheal Graves,James Stirling,Robert Krier等人的参加表明高速城市化带来的问题已经受到众多建筑理论家的一致重视。

新理性主义代表人物:阿尔多·罗西(Aldo Rossi)的《城市建筑学》可谓新理性主义和类型学思想的集大成者,这本书“确定了了‘新理性主义’(Neo-rationalism)的几个理念(ideal),并复活了类型学方法”。此外,卡洛·艾莫尼诺(Carlo Aymonino)对住宅类型学的分析、乔治·格拉西(Giorgio Grassi)对于结构逻辑原则的梳理、彼得·艾森曼(Peter Eisenman)和柯林·罗(Colin Rowe)对古典形式的再思考、Leon Krier和Rob Krier兄弟对城市规划和步行街的思考(催生了新都市主义,New urbanism),曼弗莱德·塔夫里(Manfredo Tafuri)联系建筑史与当代现象学和哲学、维多利奥•格里高蒂(Vittorio Gregotti)对场所与环境的研究,他们的思想共同构建了新理性主义和类型学思想的大厦。

——翻译整理自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ETH)建筑系教授埃马努埃·佩特(Emmanuel Petit)的短文《La Tendenza, Italy and Switzerland :1968-1978》

关于为什么要重读古典,建筑师、新理性主义建筑师、“纽约五人组”等过去建筑师的著作,彼得·埃森曼(Peter Eisenman)2018年3月16日在中国美术学院的演讲《建筑与自治》(“自治”概念源于康德,后来被德里达重新诠释,德里达的哲学曾对埃森曼起到了很关键的影响,Aldo Rossi也在六十年代在米兰理工的教学改革中将“自治”(disciplina/disciplinità)作为核心思想)中谈到:

我相信建筑学的意义和贡献,为了明白这一点,我们有时需要回到一切开始的地方。我们需要重读阿尔伯蒂(Leon Battista Alberti,1404-1472),重读罗西(Aldo Rossi,1931-1997)和约翰·海杜克(John Hejduk,1929-2000 ),重读曼弗雷德曼·塔夫里(Manfredo Tafuri,1935-1994)——那些已经不在的典范和先驱,他们对建筑自身的批判性探索,是我们需要去回顾和感受的。我们生活在同一个世界,没有必要再去区别谁是谁,去区别谁来自哪里,而后再去界定不同的实践背景和意图,东西文化的差异在此也不必谈及。因为在现在,我们每个人的成长,不能屏蔽各个不同文化领域的思考和实践,这些无时无刻不在发生的交流和碰撞将是我们改变世界的重要力量。

1966,《L‘Architettura della Citta’》

Aldo Rossi,1931-1997

《城市建筑学》

阿尔多·罗西 著

Tips:建筑类型学的发展不得不提Rossi,随后对Rossi的介绍会略多,略叙六七十年代的政局、哲学风潮,以及Rossi在“六八运动”余波下领导的教学改革(1965-1971)(建筑学从未游离于社会政治之外),这对于La Tedenza学派的建筑师的影响是深刻的。

简介

本书的主体分为四部分。主要从结构、元素、特性、演变这四个方面展开阐述「fatto urbano」(都市人造物/城市建筑体/客观存在的城市的意思,fatto的意思偏向于客观存在)。这本书质疑了现代主义运动带来的结果,追忆、回溯了城市在人们生活中的精神性。城市是记忆的容器,也是芸芸众生生活的剧场。建筑与城市一样都有其独特的个性,这是一种迷人的差异性。在本书中Rossi反对粗暴地磨杀这种差异性,认为“幼稚的功能主义是无效的”。

同时,在本书中运用了很多其他学科的方法(包括哲学、文学、艺术、心理学、生态学等等,可以说是游牧的、跨学科的研究方式),对城市、建筑案例进行分析,这已经突破了之前的建筑类型学学者,仅就建筑平面或图示加以评论分析的枯燥方式,无意间延伸了建筑类型学的阐释维度,并使得大众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本书还有一个思想是要把建筑与城市规划作为整体去思考,建筑设计应该自律(disciplina),避免体现个人金钱和权力意志的建筑破坏城市从古至今延续的精神性和纪念性(“我们需要众人的城市,而非个人的城市”)。

背景

1931年,Aldo Rossi出生于米兰。在1941年,因为二战的原因,Rossi随父母迁往米兰北部小城Como。

1949年,Rossi考入米兰理工大学建筑系,并加入意大利共产党,为《Voce Comunista》(共产党之声)撰写关于艺术和设计方面的文章。1951年,20岁的他被选中参加了由意共组织的苏联莫斯科之旅。1959年获得学士学位。1963年,成为Carlo Aymonino的助手。

1958-1964年,他在Ernesto N. Rogers担任主编的《Casabella》担任编辑,在此期间,他同时在《Società》、《Il Contemporaneo》等杂志进行专栏创作。1960年3月,参加“意大利家具新设计展”(Nuovi disegni per il mobile italiano),在意大利设计界崭露头角。二战后的意大利建筑学界偏于保守,部分大学教授(行会思想的延续)以“professionale(职业化)/ professionalismo(职业者至上)”为由,反对跨学科交流和对创新工艺的探索。

创刊于1928年的意大利建筑月刊杂志《Casabella》

1965年,Aldo Rossi成为大学副教授(米兰理工大学和佩斯卡拉大学),讲授建筑分布特征和类型学(Caratteri distributivi degli Edifici e Tipologia),力求进行教学改革。他提出,“一个现代大学的低年级建筑系课程中应该有城市规划与室内设计”(此前的米兰理工大学建筑系本科课程中并没有城市规划和室内设计),号召大家关注城市问题和细部工艺技术;他反对学术垄断提倡集体研究、教学相长,他写道“我希望,建立一个民主的大学,诚实的对待学术”。Rossi这一提议得到了米兰学生运动的支持,也受到了保守派的激烈反对。这一年年底,他与瑞士女演员Sonia Gessner(代表作《金钱伙伴》、《有那么一天》、《杂技演员》、《绝美之城》等)结婚。

1966年,他在杂志上发表《新建筑师的模式》(la formazione dei nuovo architetto),阐述了他的教育理念。同年出版《城市建筑学》,广受欢迎,此后在意大利不断再版,并被翻译为多种文字。

1969年,他晋升为教授,讲授建筑空间构成。1970年,在百忙之中兼任巴勒莫大学教授。

1971年,一系列事件和得失之间(尤其是政治上),Rossi平静的教学生涯被打破。1月13日在南斯拉夫的Slavonski Brod旅行期间,卷入一场意外事故而受伤住进当地医院,因伤不能绘图,所以放弃深化巴黎蓬皮杜中心竞赛(竞赛6月24日截止。后来Renzo Piano和Richard George Rogers夺得头筹);这一年他赢得了摩德纳San Cataldo墓园的竞赛。

San Cataldo墓园

1971年春,米兰理工大学建筑系发生警察和学生的冲突,最终导致数百名武装|警察进驻学校。此次事件后,包括意大利教育部长Riccardo Misasi在内的保守派以“不尊重法规的教学活动”为由,勒令Aldo Rossi、Franco Albini、Paolo Portoghesi(后来的1980年第一届威尼斯双年展策展人及米理 院长)等8人禁止在意大利境内教学。Rossi后来在日记中写到:“我也不知道为何,我会以这种方式,与这个学校断了联系。”

左:1968年,米兰大学城(Città degli studi)达芬奇广场上集会的人群。右:1971年1月,数百名武装警察封锁米兰理工大学建筑系(背景Trifoglio楼)。Aldo Rossi等8名教授因此被免职。

1972年,他和Carlo Aymunino共同设计的社会保障住宅Quartiere Gallaratese落成。同年,Rossi离开米兰,前往瑞士ETH任客座教授(Rossi的夫人来自瑞士德语区,Rossi本人能用德语流利地读写),受到Rossi影响的学生有Jacques Herzog、Pierre de Meuron和Roger Diener等。

1973年在瑞士期间,Rossi在教学之余还尝试了其他艺术形式。他自编自导的电影《装饰与犯罪》(Ornamento e delitto,致敬Adolf Loos的同名文章)上映,社会单元与客体(建筑)生产的互相影响,讨论了新现实主义导演Roberto Rossellini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大师,《罗马,不设防的城市》《德意志零年》的导演)到米兰豪强家族Visconti以及当代政治隐喻。1973年,他还策划了米兰三年展国际建筑板块“理性的建筑” (Architettura Razionale),这场展览被视为La Tadenza学派被欧美建筑学界关注的重要节点。

参加1973年米兰三年展 建筑-城市板块 的参展人合影

1975年,意大利政府换届,新上任的教育部长取消了Rossi教学禁令处罚,威尼斯建筑大学(IUAV)聘请Rossi前往威尼斯任教。1976年起,在艾森曼的推介下Rossi的思想得到美国建筑界的重视,Rossi在此后将近20年的时间里与美国建筑界有着紧密的联系。

1979年年底,将在脑海中构想二十多年的想法(Rossi大学论文研究对象即城市剧场以及城市文化的延续),创作作品“世界剧场”作为威尼斯建筑双年展的作品,并落成于威尼斯大运河河口,这件作品诗意而富有力量,高25米,由两艘驳船承载,漂浮于海上,可以容纳400人观看歌剧,在威尼斯双年展展结束之后,“世界剧场”由驳船牵引,横渡亚得里亚海,由资本主义阵营的意大利古城威尼斯驶向社会主义阵营的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今属克罗地亚)历史名城杜布罗夫尼克(Dubrovnik),完成其“联结世界”的初衷。

驳船上的「世界剧场」

1981年,《科学的自传》由MIT在美国率先出版,这本书被视为继《城市建筑学》之后Rossi最重要的著作(《科学的自传》意大利文版直到1990年才出版,也侧面反映了意大利学术界依旧相对保守)。

1985年,担任第三届威尼斯建筑双年展策展人,关于展览命题Rossi接受了Vittorio Gregotti的提议,命题为“威尼斯项目”(Progetto Venezia),参与者需要在整个威尼斯及其近郊以真实项目为背景进行设计,思考威尼斯的更新、改造、场所精神和现代性,部分建筑有机会实地建造(后来并没有)。超过1500 位建筑师参与了这个竞赛一般的双年展,不乏日后的一些大师。1986年,Rossi和Morris Adjmi合作在纽约开设事务所。整个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他与美国学术界互动频繁,与库珀联盟、哈佛大学(Rossi获得1990年哈佛大学格罗皮乌斯讲席,执教于哈佛研究生院)、康奈尔大学(短期任教)、耶鲁大学都有着紧密的学术交流。

1990年获得普利兹克奖,被称赞为“建筑诗人”(九十年代,Rossi的声誉日隆,收获诸多奖项不再赘述)。在建筑实践层面,Rossi得到了非常多的机会,从贝鲁特到斯德哥尔摩,从马赛到韩国庆州,从柏林到迈阿密,从法兰克福到洛杉矶都有其项目;同时作为产品设计师,Rossi设计的产品包括咖啡杯、咖啡壶、座椅、手表、印刷机。Rossi 的学术视野逐渐扩大到拉美殖民地建筑、中国的故宫(曾表示“如有机会希望重新设计米兰大教堂和天安门广场,它们在我心中已经是死亡的纪念物”,《Luogi Urbani》)和美国、香港的高速城市化运动。

1996年1月26日,著名的威尼斯凤凰歌剧院(其音响效果为世界之冠)因电工疏忽被大火烧毁,随着1996年9月7日圣马可大教堂的钟声,10家事务所参与竞争了凤凰歌剧院的重建项目,Rossi与A.T.I. Holzmann建筑公司合作赢得了重建凤凰歌剧院的宝贵机会。(后Rossi不幸逝世,凤凰歌剧院继续在Rossi设计基础上重建完成)

威尼斯凤凰歌剧院(Teatro La Fenice),从舞台望向观众席。Aldo Rossi说:完全复建成“原样”是不可能的,但是我们可以把原来建筑厚重但历史和独特个性保留。凤凰——这种传说中的鸟(有人说它会在没人知道的地方)涅槃,并且会再次上升。建筑由许多东西组成,很多人在建筑里工作和生活;也许戏剧是对生活最有说服力的表达了。建筑师只是“建筑”这种东西的导演。出于这个原因,我们一直致力于凤凰城的重建,不是为了弥补灾难,而是为了重建威尼斯的纪念碑。

1997年8月底遭遇电车车祸,昏迷数天后抢救无效,9月4日在米兰逝世。

1966,Il territorio dell'architettura

Vittorio Gregotti,1927-now

《建筑的领域》

维多利奥·格里高蒂 著

“建筑师永远不会使社会发生革命,但建筑会。”

——1966年,格里高蒂对于威尼斯学生运动的评价

简介

本书是最早阐述文脉(Context)这一概念的书籍之一,分为四章。

第一章:材料。展望了材料的运用者——建筑师,对于过去、现在、将来的责任。

第二章:领域的形状。建筑是改变环境和美学的矩阵,作者讨论了建筑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他将城市视为社区的语言,因此建筑对社会群体的记忆及其想象是有其意义的。

第三章:建筑和历史。建筑是一个历史问题,记忆和传统影响当下的政治和社会活动的连续性。建筑学也与其他学科有着交互,作者探讨了历史背景一定会对设计的过程有所影响,理解完成项目想得到什么是至关重要的。更重要的是,历史的方法既是解释性的,也是非诗意的(怀旧的)或理论的(它有可能仅仅是模仿或创历史的伪造)。最后,必须避免过多的风格分类——站在现代建筑中回看那些具有严格准则的历史时期(浪漫主义,古典主义,新古典主义等),而想当然地得到的类型是肤浅的,因为我们不可能回到过去。

第四章:类型,用途和含义。类型被定义为建筑师绘制行为模式的基本模型,或者作为一组允许建筑师对体系结构进行分类的独特特征依据。

根据格雷高蒂的观点,现代主义建筑的语义危机有两个原因:现代主义建筑环境视为建筑的一个组成部分,最重要的是建筑学基础概念的丧失。现代建筑师的作用是为人们提供简单的服务结构,而不是在审美和功能上改善环境。

背景

维多利奥·格里高蒂,意大利建筑理论家、建筑师、策展人。1927年生于米兰附近的小城Novara。

1947年前往巴黎,先后在Gustave以及Auguste Perret的事务所短期工作。1952年米兰理工大学毕业后,他在BBPR事务所工作,师从建筑师Ernesto Nathan Rogers。

1960年代,作为意大利新理性主义的推动者之一,他策划了包括米兰三年展、威尼斯建筑双年展在内的很多展览。作为建筑师,与Norberg-Schulz等人提出并完善了“领域”、“场所精神”的概念。

1973年担任威尼斯双年展首任18名董事之一,主管视觉传播与建筑方向。1975年,在威尼斯双年展上策划了首个建筑为主题的展览,这场展览是被视为威尼斯建筑双年展的前身。长期担任《CASABELLA》,《Rassegna》和《Edilizia Moderna》等建筑杂志的主编。

1974年创办了自己的事务所,设计作品有法国尼姆体育场、摩洛哥马拉喀什体育场和卡拉布里亚大学,并为法国普罗旺斯、米兰Bicocca地区、柏林Tiergarten地区、西西里Cefalù住宅区、里斯本贝伦文化中心和上海浦江新城做过规划。1990年代初期参与了门德里西奥 的筹备工作。

西西里Cefalù住宅区

贝伦文化中心Belém Cultural Centre,里斯本

2000年后,多次前往中国,是最早介入中国的外国建筑师之一。2009年出版《l'utimo Hutong:lavorare in architettura nella nuove Cina》(《最后的胡同:新中国的建筑活动》)对中国建筑传统和城市化、以及大拆大建等现象提出自己的思考,对中国建筑传统消亡表示忧虑的同时,亦对自己在中国的建筑实践进行了反思。

2017年90岁生日时,宣称“当下的建筑正在变得无趣”,遂关闭了自己的事务所。

1967,Lo studio dei fenomeni urbani

Carlo Aymonino,1926-2010

《城市现象研究》

卡洛·艾莫尼诺 著

简介

意大利语中,fenomeni(英文:phenomenon)有“现象、客观的物体”的意思,与现象学phenomenology同源。本书是作者多年来思考、总结的论文、散文集。本书在建筑类型学(tipologia dell'architettura)、城市形态学(Morfologia urbano)以及城市结构分析(Analisi della struttura dell'architettura)等学科具有重要地位。笔者认为,作者Carlo Aymonino在本书中的核心问题是讨论城市结构的产生过程(作者使用了“generare”一词,意为代际之间地、承上启下地产生),以及城市如何变成现在我们每天居住在其中的"客观的物体"(fenomeno)的。

第一部分名为城市现象研究(LO STUDIO DEI FENOMENI URBANI),作者从意大利众多城市中选择了帕多瓦(Padova)作为研究对象。帕多瓦从罗马时期就是重要城邦,而且其城市演进几乎从未中断。作者分析了3个不同时期帕多瓦的城市形态的演变(13世纪、14世纪、18世纪),并致力于探讨其原因。作者认为城市尺度变化是由于建筑物类型之变化而造成的。人居尺度下小型空间的变化,逐步积累叠加,是如何影响到了整个城市的形态的。

第二部分名为十九世纪资本城市的角色:巴黎和维也纳(IL RUOLO DELLE CITTÀ CAPITALI NEL XIX SECOLO: PARIGI E VIENNA),维也纳和巴黎作为欧陆两大集权帝国的首都,作者致力于归纳首都城市规划对国内各州城市规划的示范性影响。其中政治权利与社会矛盾又深刻影响了其演进过程,这一过程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现代化”,现代化的过程也就是建筑类型变化的过程。

作者讨论对于一个有着历史积淀的城市,应该如何克服历史与现代的鸿沟,如何突破以城墙这一古代城市的显著边界(在1950年代的中国,这个问题的“解决”是以摧毁、抹平古代城市结构为代价的)。在城市突破城墙界限的时候,新的类型和新的秩序被创造出来,正如中世纪城市迈向文艺复兴城市的时候,城市结构由街道(i viali nel medioevo)演变成了街区( interi quartieri nel rinascimentale)。他认为研究城市规划和建筑也应该关注政策、社会住宅、土地情况,并力所能及地做出反馈和干预。

背景

如果说有一个人在Aldo Rossi的学术生涯中起到领路人一般的影响,这个人无疑是Carlo Aymonino。Rossi当过他的助手,他们一起完成了很多项目,两人同为意大利共产党资深党员,也在学术上互为师友。

Carlo Aymonino于1926年出生于罗马。由于他的叔叔Marcello Piacentini(意大利法西斯深受墨索里尼器重的建筑师,主持了法西斯时期罗马的大部分规划,包括著名的罗马E42区和圣彼得大教堂轴线Via della Conciliazione的规划)的影响,Carlo Aymonino从小对建筑表现出了浓厚兴趣。

1944年,盟军进攻意大利本土,墨索里尼法西斯政府垮台。同一年他进入罗马大学(Sapienza - Università di Roma)建筑学专业学习,并于1950年毕业。在他的职业生涯初期,他设计了一些罗马的住宅区。这个时期他同 Ludovico Quaroni一道开始研究罗马当地住宅的类型学。Aymonino渴望自己设计的建筑项目能在处理城市复杂性的同时,解决社会矛盾。1955 年,他在以洞穴住宅闻名的意大利古城Matera完成了社会住宅Spine Bianche,受到好评。

1959年以后,他先后在在巴勒莫大学(1967年),威尼斯建筑大学(1963年-1981年)和罗马大学(1980年-1993年,担任罗马大学建筑构成学科教授职务)担任老师。1974年至1979年间,他担任威尼斯建筑大学(IUAV)的校长。“他担任威尼斯建筑大学校长期间,学校学风开放,面貌一新”,IUAV教授Amerigo Restucci在《Addio a Carlo Aymonino》(《别了,Carlo Aymonino》)一文中对Aymonino如是评价。

1972年,与Aldo Rossi等人一道完成了Gallaratese在米兰的住宅区(1967-1972)。 Gallaratese项目代表了建筑类型学、社区形态研究的高水准实践,也包含着两人“人人都可有尊严的活在社区里”的社会居住理想。同时期他还设计完成了佩萨罗(Pesaro)的Casa-Parcheggio(1978-81)。

米兰Gallaratese住宅

1970年代,类型学的多样性与几何和色彩的严谨性相互作用下构成了他独有的建筑诗学。他设计了佛罗伦萨大学(1971)、卡拉布里亚大学(1973)、费拉拉的司法宫(Palazzo di Giustizia,1977-1984)。

1973, Aymonino出版了他的重要著作《理性住宅:1929-1930国际建筑师协会会议记录》(L'Abitazione Razionale: Atti de Congressi CIAM 1929-30),本书讨论了Siegfried Giedion, Ernst May, Walter Gropius, Le Corbusier, Victor Bourgeois等建筑学先驱在1930年代对社会住宅、社会居住问题的关注。

1976年,他被邀请参加第13届米兰三年展,这届米兰三年展的国际部分由意大利著名文学家艾科(Umberto Eco,1932-2016,《玫瑰之名》作者,符号学家、藏书家)和建筑师Vittorio Gregotti担任策展人,这被认为是La tadenza学派第一次正式受到学术界关注的国际展览。

2012年巴黎蓬皮杜中心《La Tadenza》特展出版物

1981-1985年,他被任命为罗马城的历史中心干预理事(la carica di assessore per gli interventi al centro storico di Roma),对于罗马这样一座历史名城的保护利用问题,Aymonino进行了一系列活动和研究,最著名的是他与考古学家Adriano La Regina合作设计,在1984年完成的罗马斗兽场规划(未实地完成,在该设计中他重新建造了罗马时期的尼禄巨像,并设计了一座观景塔,践行了Cesari Brandi 的文物修复精神)。从1980年代起,他为罗马和威尼斯的建筑修复以及城市规划作出了重要贡献。

罗马斗兽场雕像及观景塔设计。观景塔位置在Tito凯旋门、罗马斗兽场之间,观景塔遵循建筑修复学家Cesari Brandi提出的最小干预原则,相当克制仅占地15x15米,高36米。该设计向罗马文明致敬的同时,为人们提供新的观看视角和文明的反思,人们可以从36米处俯瞰罗马建城之地帕拉丁山(Palatium)的古代宫殿遗迹,并与尼禄雕像头部近距离对话。一般认为,尼禄的专制暴政和穷奢极欲葬送了罗马帝国(朱里亚·克劳狄王朝)的江山,尼禄畏罪自杀后,罗马帝国陷入分裂。

1996年,Carlo Aymonino成为了圣路加学院主席(Accademia di San Luca成立于1577年,是著名的罗马艺术家协会)1999年,他因公共教育、科学和文化的长期贡献而获得意大利国家荣誉勋章。

2010年7月,在罗马去世。7月3日,下葬于都灵纪念公墓(il cimitero monumentale di Torino),他的墓碑上刻着这样一行字:“卡洛·艾莫尼诺,建筑师和共产主义者。”

1967,La costruzione logica dell'architettura

Giorgio Grassi,1935-now

《建筑的结构逻辑》

乔治·格拉西 著

简介

Grassi一开始就与很多意大利建筑师的关注点不同,他将关注点放到德语区(德国、奥地利、瑞士)建筑传统。有人评价这本书如同一个家谱,或者手册。作为Aldo Rossi的好友和同事,他们的研究方向是基本一致的,研究对象却有所不同,Grassi更关注清晰严谨的逻辑演变。作者认为,西方建筑有一个「欧洲理性主义的伟大传统」,从17世纪的哥特木结构住宅到Pierre Le Muet 、Violet Le Duc,18世纪卡尔·弗里德里希·申克尔(Karl Friedrich Schinkel)为首的申克尔学派(Schinkelschule);再到Loos,再到现代主义在德国的起源,有一条清晰的逻辑主线和类型学演变。作者用大量图示描述了这种演变。

本书分为六个单元,各章分别题为:一,「理性主义和建筑」:对通用性和确定性标准的需求,正式的建筑理论。二,「经验与理由」:对历史的观察与理性主义。三,「建筑逻辑基础」:推理性选择(scelta speculativa),分类和建筑元素。四,「建筑设计的逻辑基础」:体系结构分析,手工建造,组成元素。五,「德国理性主义和现代欧洲城市」:哥特式城市(以Großstadt为例)和大城市(grobstadt)的理性主义建筑手册。六,「德国理性主义架构中的逻辑要素」:建筑与逻辑结构的不同要素,对建筑经典规范的理性思考。他说,“建筑必须寻找到自己内部的一个自治的方法,从政治,经济,社会和科技活动中分离出来。”

背景

Giorgio Grassi1935年生于米兰,1960年从米兰理工大学毕业,1961年到1964年在Rogers领导的《Casabella》杂志社工作(与 Aldo Rossi, Vittorio Gregotti,和Gae Aulenti共事)。在杂志社,起初Grassi撰写了一些评论丹下健三“东京计划”的文章,以及贝尔拉格(Hendrik Petrus Berlage,1856-1934)在荷兰的一些实践。随后他就被德语区建筑的特质所吸引。寻找”建筑的逻辑“,几乎成了他一生学术研究的命题。

1965年,他与Rossi几乎同时他开始了佩斯卡拉大学(D'Annunzio University of Chieti–Pescara)的教学活动。

1970年,与Rossi在意大利Monza合作San Rocco住宅,两人认为真正的“理性”并不是死气沉沉的对称轴线,所以在该住宅区的设计中有意的消解了轴线。之后他曾在米兰理工大学、西班牙瓦伦西亚理工大学(l'Escuela Técnica Superior di Valenci)在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和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任教。

San Rocco 住宅方案

除了建筑类型学之外,他还专注于古代城市与现代城市的演变及融合问题,以及建筑修复(Restauro),他在西班牙古城萨贡托(Sagunta)和意大利布雷西亚(Brescia),他为当地的罗马剧场遗址做了改造设计,已经成为建筑修复史上经典的改造设计案例。

布雷西亚罗马剧场遗址改造方案

他的建筑物是由严谨的词汇产生的形式,没有任何含糊不清的表达或后现代般的诙谐,严谨和自律在这位建筑师的生活和建筑生涯里面体现的尽致,他远离媒体和话题,扎根欧洲,进行了长期、大量的实践。

PART 2.

哲学(2本)、人类学(1本)与社会学(2本)

PHILOSOPHY, ANTHROPOLOGY AND SOCIOLOGY

哲学(philosophy),是研究普遍的、根本的问题的学科,包括存在、知识、价值、理智、心灵、语言等领域。哲学与其他学科的不同是其批判的方式、通常是系统化的方法,并以理性论证为基础。

人类学(anthropology),起源于希腊文“ανθρωπος(anthrōpos,人)”以及“λογος(-logia,学科)”,意思是研究人的学科。当代人类学具有自然科学、人文学与社会科学的源头。它的研究主题有两个面向:一个是人类的生物性和文化性,一个是追溯人类今日特质的源头与演变。

社会学(Sociology),是一门研究社会的学科。社会学使用各种研究方法进行实证调查和批判分析,以发展及完善一套有关人类社会结构及活动的知识体系,并会以运用这些知识去寻求或改善社会福利为目标。社会学的研究范围包括了由微观层级的社会行动(agency)或人际互动,至宏观层级的社会系统或结构。

——维基百科(Wikipedia)中的定义

1926-1940,《巴黎,十九世纪的首都》(社会学)

(Walter Benjamin,1892-1940)

【德】瓦尔特·本雅明 著

Tips:《Das Passagen—Werk》德语意为《拱廊街计划》。《拱廊街计划》的主要内容收录于中文译本《巴黎,十九世纪的首都》。亦可参阅波德莱尔的散文诗集《巴黎的忧郁》,收录散文诗50篇。

简介

本雅明的《拱廊街计划》可以视为波德莱尔(Charles Baudelaire,1821-1867)著名的散文诗集《巴黎的忧郁》的延续之作,尽管本雅明动笔时波德莱尔已经去世60年,但是在巴黎上层社会的浮华和工业化的扩张之下,底层人民依然在丑恶的世道上挣扎,本雅明被波德莱尔的普世情怀所感动,续写了波德莱尔未完成的篇章。

拱廊街这种建筑形式,是资本主义城市空间中最精彩的部分,达官显贵、三教九流皆可穿行其中,如同资本主义大都会的显微镜。本雅明也是最先关注“城市意象”一词的学者,他认为,意向(image)不是主观的印象,而是基于个体客观的表达(真实与虚幻之间的本来面目)。建筑形态、人的行进姿势、空间布局这些现象如语言学加以“解读”,这一思想给了后来城市规划学者很大启示。除了《拱廊街计划》(主要内容收录于中译本《巴黎,十九世纪的首都》),本雅明还写了《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来向波德莱尔致敬。

在《拱廊街计划》这本书中,本雅明对巴黎各种空间差异的叙述,对现代城市的价值,对巴黎历史场所精神的思索,对世界博览会之于城市的意义都有精彩的讲述,深入浅出地阐述了空间是如何叙事的。在他的笔下,巴黎芸芸众生的美与丑、小小的快乐与忧伤都融入了这个城市的灵魂。本雅明的思想为战后直到后现代时期的欧美知识分子(包括一部分建筑师、艺术家、电影人)提供了丰富的精神营养(新浪潮电影、意识流、Bernard Tschumi)。尤其是书中以拾荒者的角度看待巴黎这座现代之都,具有极强的人文关怀。

背景

尽管本雅明一生颠沛流离,流亡整个欧洲,巴黎一直是他的梦魂之城。

1922年,本雅明为了翻译波德莱尔关于巴黎的散文,第一次来到巴黎,被经历奥斯曼改造后的巴黎气度和街巷的丰富性所征服。

1926年,德国国内经济恶化、反犹主义盛行,作为犹太人的本雅明不得不离开德国第二次前往巴黎,这时本雅明开始收集一些巴黎的研究材料。当时他已经34岁,生活困窘,却翻译出了《追忆似水年华》这样极具难度的巨著。

1934年,本雅明再次回到巴黎,在哲学家霍克海默(Max Horkheimer)主导的法兰克福社会研究所工作,正式对外公布了他的「拱廊街计划」,这一计划致力于研究描绘巴黎的城市空间和其中的芸芸众生。

1940年,本雅明因逃离纳粹“盖世太保”的追杀而在法国和西班牙边境的一个海边小镇Portbou自杀,年仅48岁。持续14年的「拱廊街计划」终止,留下手稿900多页。本雅明死后默默无闻,死后20年被学术界重新发现,被誉为“欧洲最后一位知识分子”。

1939,《江村经济——中国农民的生活》(社会学)

【中】费孝通 (1910-2005)著

Tips:《江村经济》的姊妹篇为《禄村农田》,系费孝通先生从英国学成归来在云南大学社会学系任教时,赴云南中部楚雄禄村进行田野调查的成果。

简介

“我敢预言,费孝通博士的这本书将是人类学实地调查和理论发展上的一个里程碑。它让我们注意的并不是一个小小的微不足道的部落,而是世界上一个最伟大的国家。”

——1939,马林诺夫斯基

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教授,社会人类学的奠基人

本书是费孝通先生1938年在伦敦政经学院(The 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Political Science)社会人类学系的博士毕业论文,他当时师从著名人类学家、“民族志之父”马林诺夫斯基(Bronislaw Kasper Malinowski,1884-1942),本书得到马林诺夫斯基的高度评价,并于一年后在伦敦出版,此后一直是欧洲人类学系学生的推荐书目之一。

本书从14个部分(家、财产与继承、亲属关系、户与村、生活、职业分化、劳作日程、农业、土地的占有、蚕丝业、养羊与贩卖、贸易、资金、中国的土地)剖析了中国南方农村的生产、消费、市场、分配及其背后的社会结构,并对当时中国农民的生活和所面临的问题进行了深刻思考,如何解决农民的饥饿问题?如何提高农民的收入?如何有效解决土地矛盾?仅凭分田地就可以了吗?中国当时农村稳定运转的原因和危机又是什么?当小农经济面对工业化,路在何方?他认为:靠农业生产,开弦弓村农民无法维持生计。他的答案是:发展乡镇企业和乡镇工商业,生产蚕丝,唯有提高农民收入,才能解决农民面对的一系列社会问题。这些实际而深刻的问题,在本书平实的文字中,娓娓道来。《江村经济》不仅是第一本以人类学视角提出中国乡村问题解决之道的专业著作,也在无意间借一个本乡人的深情笔触,记录下了一座中国村落在变革年代里的社会实景。

背景

20世纪三十年代中叶的中国,民生凋敝,洋货倾销,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在即,举国上下正面临巨变。江苏省吴江县的一个小小的村庄开弦弓村,家庭作坊式的经济结构濒临崩溃,农民的蚕丝滞销,不得不引进先进的缫丝机谋求出路。

1935年8月,费孝通与王同惠(社会学家)在未名湖畔举行婚礼(证婚人为司徒雷登),随后二人应广西国民政府之邀请前往大瑶山腹地研究少数民族(苗族、瑶族、壮族、侗族、黎族等)人类学和社会学。

1935年12月16日夜,费孝通落入猎户抓捕猛兽的陷阱,身受重伤,刚有身孕的王同惠在寻找帮手的途中不幸跌落悬崖而亡。费孝通十分悲痛,郁郁寡欢。

1936年夏,他应姐姐费达生(纺织专家,东京高等蚕丝学校制丝科毕业)之邀,前往家乡吴江县附近的开弦弓村休养,被当地建立的生丝精制运销合作社吸引,对这座「江村」进行了深入调研。随后远渡伦敦,在伦敦政经学院攻读社会人类学博士。

1938年,费孝通完成博士毕业论文《Peasant life in China: A field study of country life in the Yangtze》。一年后该书即在伦敦出版。他认为,中国农村必须兴办企业(副业)、增加农民收入,来解决中国的农村的饥饿问题和土地问题。

1957年,费孝通重访江村,回京后写下《重访江村》和《重访江村(其二)》,因文中探讨乡村工商业和乡镇企业的发展道路被划为右派,在文革期间失去了做调查研究的机会。

1981年10月,费孝通三访江村,发现江村的乡镇企业大力带动农民收入,撰文大赞这种经济模式。他提出「苏南模式」,运用社会学方法研究了农村工业化的意义,在人口流动、产业结构、发展动力都有系统研究。1986年,费孝通提出「温州模式」。

1985年,在英文版出版47年后,《江村经济》中文版方才第一次出版。

1991年,费孝通四访江村,写出调查报告《吴江行》,文中说道:“吴江正在从温饱走向小康。”吴江县当年GDP59.2亿元,其中乡和村级所办工业占74%。

2005年,费孝通先生逝世,享年95岁。

2010-2017年,吴江经济长期保持全国百强县(区)前十位。

1958,《结构人类学》(人类学、哲学)

(Claude Levi-Strauss,1908-2009)

【法】列维·斯特劳斯 著

简介

《结构人类学》是一本论文合集,被视为是结构主义哲学和结构人类学的里程碑式的著作,分为四个部分:语言与亲属关系;社会组织;巫术与宗教;艺术。书中集结了作者1930年代在南美考察印第安人社会的经历和论文(宗教、神话学、巫术起源),以及之后在纽约长期对社会家庭和亲属结构的研究成果(家庭组织、社群关系、象征性)。在本书中,他借鉴了语言结构分析学派的创始人语言学家罗曼·雅各布森(Рома́н О́сипович Якобсон 1896-1982)的语言学分类方法,阐述了人类学系统内和系统外的互动关系。他优美的文笔令文章增色不少,长期田野调查和文献积累也为本书提供了丰富详实的实例。人类的文化是在社会和群体之间复杂多元的交互下诞生的,本书正是在人类学视野下探寻了文化的起源以及发展规律。

背景

斯特劳斯早熟。从16、17岁时(1924-25),就开始阅读地质学和马克思、弗洛伊德等人的著作。1927年,他进入索邦大学攻读法律和哲学,他的导师们很多是法国学界的一流学者。

1931年,他获得哲学教师资格,先后在法国西南部小城Mont-de-Marsan和法国北部的拉昂(Laon)当高中哲学课教师。

1934年秋,斯特劳斯突然接到了原来大学老师赛雷斯汀·布格雷(Célestin Bouglé,社会学家和印度学家,当时已经升任巴黎高师主任)的电话,推荐他前往巴西圣保罗大学执教。就这样,斯特劳斯横渡大西洋,到达巴西,建立圣保罗大学人类学系。

1935-1939年间,他多次前往亚马逊雨林考察印第安人的生活,对巴西的印第安人社群进行了研究记录。

1939年初,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斯特劳斯入伍,成为一名马其诺防线(Maginot Line)的联络官。1940年,他在波尔多地区与逃难的父母重逢。

1941年,由于犹太血统逃亡美国。在纽约,结识了一批法国画家,包括杜尚、埃内斯特。并同克虏伯(Alfred Louis Kroeber,美国人类学家)、罗曼·雅各布森(Рома́н О́сипович Якобсон,语言结构分析学家)等人经常晤面交流。

1947年返回巴黎。其后的几年间,著述颇丰。论文《亲属关系的基本结构》(1949)提出:亲属制度是由婚姻组成的联盟。这一言论被认为是西方女权主义哲学的思想源头之一。

1950-70年代,先后出版《结构人类学》(1958)、《忧郁的热带》、《神话学》四卷、《图腾制度》、《野性的思维》等十余部著作。《忧郁的热带》(1955年首版)以极高的思想性和文学性成为著名文学作品。1959年,进入著名的法兰西公学院(Académie française)担任社会人类学系主任。

他被视为二战后结构功能主义的主要哲学家。1950-80年代,也是现代主义建筑开始大规模推广建造的时期,结构功能主义也是现代主义建筑的主要思想。2009年逝世,享年100岁。

斯特劳斯是社会主义者,在中国学术界影响深远,著作深受读者喜爱。他推崇“文化平等”。

他说过:“当白人认为印第安人是野兽时,印第安人却在怀疑白人是不是神,虽然双方的态度同样出于无知,但印第安人的行为肯定更符合人性。”

1963-1967,《书写与差异》(哲学)

(Jacques Derrida,1930-2004)

【法】雅克·德里达 著

Tips:参见《论文字学》中,德里达对中国汉字文化有可能解构西方文化对表述;参见《德里达中国演讲录》。

简介

德里达是20世纪下半叶解构主义最重要的哲学家,他的思想从传播之初就广受争议,与数千年间在西方处于统治地位的逻辑中心主义(又名逻各斯中心主义,logocentrism)以及以逻此为基础的形而上学格格不入。德里达的思想影响巨大,他的思想被视为推动了哲学广泛参与社会事务(女权运动、反种族隔离运动、非裔美国人平权运动、动物权利、同性婚姻合法化)。

1967年,德里达出版了三部著作《论文字学》、《声音与现象》、《书写与差异》,宣告了解构主义的到来,《书写与差异》正是其中一本,本书收录了他的11篇论文,第二篇批判福柯的《我思与疯狂史》尤为著名,这是一篇1963年在法国索邦大学的演讲,对他的老师福柯《古典时代的疯狂史》里面的观点进行了猛烈抨击。

本书可视为解构主义向逻辑中心主义的战书,搞清逻辑中心主义和解构主义的基本概念是阅读本书的先决条件。书中各篇虽然主题各不相同而且容量十分庞大,但这些文章都对传统的书写模式提出了批判。传统的书写模式是威权而封闭的,与字典和百科全书类似,所提供的是绝对的、不可质疑的知识,传统书写模式下的著作构成了绝对真理,逻各斯意味着逻辑和秩序。本书通过一些书写现象、前人思想和案例出发,揭示了传统书写逻辑自身的矛盾,传统书写逻辑不可能连贯而自洽,差异化、间隔、代表、分裂、失衡才是书写模式的必然。解构主义哲学在1970年代末期才在建筑学领域流行,一部分先锋建筑师试图抛弃古典几何的形态和元素(可类比为“建筑学逻辑中心主义”),以流线、破碎化阐述空间,解构主义建筑于1980年代成熟,影响了了Libeskind、Zaha hadid等建筑师。

背景

自十八世纪早期开始,德里达的家族在非洲阿尔及利亚定居。但由于犹太人血统,直到1870年《克雷米厄法案》(Décret Crémieux)生效后阿尔及利亚的犹太人(包括德里达的家族)才获得法国公民资格。

1930年,雅克·德里达出生于法国殖民地阿尔及利亚首都阿尔及尔附近的埃尔比哈(El-Biar)。

1940年10月,法国维希政府废除《克雷米厄法案》,并制定了反犹法令。由于反犹法令,11岁的德里达失去了受教育权。直到1942年春天,他才上一所由犹太教师开办的民办中学,因为所有的犹太籍教师也遭强令解雇。德里达的经历使他对强权产生怀疑。

1949年,德里达离开家乡,远赴巴黎。1952年,德里达考入以精英教育著称、法国人文学科的顶尖学府——巴黎高等师范学院(Ecole normale supérieure)。

在高师,德里达与很多一流大学者互为师友,包括米歇尔·福柯(Michel Foucault)、皮埃尔·布尔迪厄(Pierre Bourdieu)、热拉尔·热奈特(Gerard Genette)、马冉(Louis Marin)、阿尔都塞(Louis Pierre Althusser)、罗兰·巴尔特(Roland Barthes)、保罗·德·曼(Paul de Man)、吉尔·德勒兹(Gilles Deleuze)和等人,他们之间的思想交流和交锋是二十世纪后期世界哲学史上的奇观。在高师期间,德里达学习了中国历史对相关课程。

1967,《论文字学》、《声音与现象》、《书写与差异》出版。

1968年,六八运动(protestes of 1968,包括法国“五月风暴”、美国“反越战示威”、苏联“布拉格之春”、墨西哥“特拉特洛尔科大屠杀”)达到高潮,在席卷欧美、苏联、日本、墨西哥的学生运动中德里达的学说被当成重要思想武器。

1982年,他和彼得·埃森曼(Peter Eisenman)联手参与拉维列特公园(Parc de la Villette) 的建筑竞赛(同时参赛还有Bernard Tschumi),对解构主义建筑对日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1989年,应中国社会科学院之邀准备访问中国,但因为突然的变局未能成行。

1980年后,他开始研究政治理论并政治事件进行研究批评(包括人权、女权、恐怖主义、原教旨主义)。同时投身于一系列事件,包括支持拉丁美洲反抗独裁政府运动(1981)、在布拉格支持捷克知识分子的反抗运动并因此被捷克政府刑事拘留(1982)、支持南非的反种族隔离运动和种族和解运动。

2001年,访问中国对北京、上海、南京、香港。行程十六日。

2004年逝世,享年74岁。法国总统希拉克表示了深切的哀悼:“因为他(德里达),法国向世界传递了一种当代最伟大的哲学思想,他是当之无愧的‘世界公民’。”

1966,《词与物》(哲学)

(Michel Foucault,1926-1984)

【法】米歇尔·福柯 著

Tips:1.王澍在他的论文《时间停滞的城市》中,认为:中国传统的“经验、实践型”建造方式已经逐渐消亡,中国当代的建造方式被西方的「知识型」所同化(亦翻译为:认知型,福柯《词与物》中所提出的概念)。

2.70年代以来建筑学的一些概念和词汇深受于福柯的启发,如异托邦(Heterotopia),福柯分析过的边沁监狱模型(《规训与惩罚》)等;福柯本人也对建筑学保持关注,1967年的巴黎建筑研究会上,他为在座的建筑师们做了题为《其他的空间》(Des Espaces Autres/Out of space)的演讲 。

3.英国已故社会学家保罗·赫斯特(Paul Hirst)写过一篇《福柯与建筑》(FOUCAULT AND ARCHITECTURE)发表于AA(Architectural Association School of Architecture)刊物《AA Files》, No. 26 (1993秋季刊)。

简介

本书是福柯最为重要的学术著作之一,副标题为「一种(une)关于人文学科的考古学」。人类的知识都来源于一定秩序下的不断积累,而每个时代的知识形构规则(福柯命名为认识型“épistémè”,这些经验、信息如何成为知识)都是不同的。那么这种“知识的秩序”是如何产生、又是如何发展的?(甚至“人”的概念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唯有“人”这一概念现代意义上确定,人文学科才真正意义上产生)这种知识的秩序的演变深刻影响了那个时代所有学科的生产,也就是说,即使是同一个词,因为知识形构规则(及其带来的书写、语言学上的)的差异,在不同时代所代指的事物以及范围也有所差异;而且每个时代的词和物,其构成规律都不同。福柯罗列了从文艺复兴末期到近代这段时间内,3个不同时期(文艺复兴末期到古典时期、16世纪末到17世纪中叶、人类中心论时期)的认识型,以及认识型的两次断裂。

福柯在本书中还有一个重要的观点:「人之死」。“人”是所有人文学科研究之中心,现代意义上“人”的概念被确定下来只有一个多世纪的时间(福柯认为,在18世纪末之前,“人”这一概念并不存在)。这一概念既然可以被确立,也可以被消解和异化,随着知识形构规则的变化,最终“人将被抹去,如同大海边沙地上的一张脸。”

背景

1926年,福柯出生于一个医生家庭,其父是法国西部小城Poitiers当地的临床医生。少年时期的福柯数学奇差,酷爱阅读,法语、历史、拉丁语、希腊语成绩很好。

1946年,福柯考入巴黎高等师范学院哲学系。在大学期间,他吸收了一票大学者的包括尼采、梅洛庞蒂、胡塞尔、海德格尔、阿尔杜让、拉康的思想营养;通读了从古希腊时代以来几乎所有哲学名家的著作。同时他性格孤僻,患有抑郁症。

1948年,在抑郁症最严重的时期,他试图自杀而失血昏迷,幸被别人发现抢救过来。他公开出柜,频繁出入巴黎的同性恋酒吧。

1949年,福柯获得心理学学位。并开始涉猎临床心理学。1950年,福柯从高师毕业,在一些院校担任助教。此后的几年,他沉迷实验心理学和临床心理学,亲赴监狱研究Fresnes监狱里的囚犯的行为和心理。而且在医院做过一段时间的实习心理医生。

1954年,他前往波兰首都华沙担任法国政府的文化代表,负责组织文化交流活动。1955年兼任瑞典乌普萨拉大学法语教授,利用该大学图书馆收藏的一批16世纪医学文献,撰写他的博士论文(即《疯癫与文明:理性时代的疯狂史》的初稿)。他的论文完成于1960年,并一举成名。

1961年,他进入法国著名哲学杂志《批评》(Critique,1946年创办)的编辑委员会,该杂志有“思想的十字路口”的美誉,编委会囊括了法国当时最优秀的哲学精英。

1966年,堪称哲学史上伟大的一年,拉康、罗兰·巴尔特、列维·斯特劳斯、格雷玛斯(Algirdas Julien Greimas)、茨维坦·托多洛夫(Tzvetan Todorov)等人相继发表重要作品。福柯出版了里程碑式的著作《词与物——人类科学的考古学》。

1968年“五月风暴”后,法国教育部决定新建一所实验性质的大学文森中心大学(Université Vincennes à Saint-Denis,1969-1980。后改组为巴黎第八大学),提供更灵活的课程选择和更自由的政治活动。

1969年初,福柯被任命为该校哲学系主任。同年11月,进入法兰西公学院,出任思想体系史教授。

70年代,福柯广泛参与社会活动,包括囚犯人|权、待遇的改善;与哲学家萨特一道,支持移民工人的权利;并为了争取同性恋权益,发表著名辩论《谦逊的法则》(La Loi de la pudeur),直接促使法国参议院对《刑法》同性恋有关条款进行了删除(原法国《刑法》331条)和修正。他把这些思考写作为《规训与惩罚》,1977年出版。

1981年第一例艾滋病被发现。1984年,福柯因艾滋病去世,成为世界上第一位死于艾滋的思想家。同年,他的长期伴侣丹尼尔·德菲(Daniel Defert)创办欧洲第一个预防艾滋病的非营利组织AIDES。

参考文献:

1.《La Tendenza:Italy and Switzerland》,Emmanuel Petit 著

2.《La Tendenza: Italian architectures 1965-1985》,Frederic Migayrou主编,法国蓬皮杜中心2012年同名展览出版文献

3.《The Dichotomies of Rationalism in 20th-Century Italian Architecture》,A Peckham 著

4. La Fondazione Aldo Rossi (阿尔多罗西基金会网站)

5.《Aldo Rossi e la Triennale di Milano:1960-1991》,Massimo Ferrari 著

6.《Vittorio Gregotti: "L'architettura non interessa più a nessuno"》(《La Repubblica》2017年7月12日)Francesco Erbani 采编

7.《Italia 60/70. Una stagione dell’architettura》,Carlo Aymonino 著

8.《行行复行行》,费孝通 著

9.《关于德里达的<我思与疯狂史>的解读》,陈晓明 著

10.《德里达生平》,[英]莱斯利·希尔 著,王立秋 试译

11.《德里达中国之行》,張寧(法國巴黎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合作研究員,德里達著作譯者)著

12.《福柯文选》第 4 部分《话语分析:语言与知识》李康 译,李猛 校

13.《拱廊街,或资本主义的空间寓言》,张闳 著

14.《剖面的视野》王澍 著

15.《Linguaggio, musica e mito in Lévi-strauss》,Giovanni Piana 著

16.《Aldo Rossi. Il Teatro del Mondo, 1979-2004》,Dario Zanasi 执导

5条评论
Kuro Usagii
Kuro Usagii2022-10-27 22:53:16 回复 0

求资源 谢谢

Kuro Usagii
Kuro Usagii2022-10-27 22:53:12 回复 0

求资源 谢谢

Kuro Usagii
Kuro Usagii2022-10-27 16:52:25 回复 0

回复Mortal: 我也没找到,求问是否找到了《城市现象研究》这本书!谢谢

Mortal
Mortal2018-12-28 21:50:30 回复

我也收藏了,然而我去当当和淘宝找了,前面几本重要的建筑类的,只有罗西的《城市建筑学》,这个以前已经看过了。其他几本都没有。难道是没有中译本?什么时候找到资源了麻烦分享一下呀~

Mortal
Mortal2018-12-28 21:50:30 回复 0

回复: 我也收藏了,然而我去当当和淘宝找了,前面几本重要的建筑类的,只有罗西的《城市建筑学》,这个以前已经看过了。其他几本都没有。难道是没有中译本?什么时候找到资源了麻烦分享一下呀~

Mortal
2018-12-22 14:43:28 回复

看没有人评论,我来打破零评论。 谢谢你们整理书单,最近正想了解建筑类型学、现象学。 收藏了看。

夏
2018-12-22 14:43:28 回复 0

看没有人评论,我来打破零评论。 谢谢你们整理书单,最近正想了解建筑类型学、现象学。 收藏了看。

九樟学社 九樟学社

作者:王开
原文链接

media@archcollege.com
来稿须知 关闭
感谢您的关注与支持!我们非常欢迎各类投稿。
几点简单的来稿须知,望您耐心读完。
来稿要求如下:

● 作品类稿件

1、高清项目实景照片/效果图/模型照片/手绘草图
2、高清技术图纸,如:分析图/主要平立剖/总平面/关键节点详图
(图片要求:无水印,格式为JPG,图片分辨率72,宽度大于1200像素)
3、详实的设计说明800字左右(word格式)
4、真实准确的基本项目信息
5、如有项目视频,请提供高清项目视频
6、贵司的LOGO、官网相关信息。(用于注明文章出处及作者)

● 其他稿件

1、配图清晰且无水印图片
2、内容有趣有料,文字流畅通顺。
3、作者姓名,若有公号请提供公号名称及LOGO
我们的编辑将在收到稿件后的3个工作日内审稿并与您取得联系,如果没有刊载也会在3个工作日内您答复。
投稿邮箱:tougao@archcollege.com
如有其他疑问请加QQ:359440856 或微信: jzxy-gtn

APP

为建筑师而打造的精品应用

2018必威体育下载
close
社交账号登录
close
close
close
欢迎加入【 】
快去完善你的个人信息吧!
完善资料
等下完善
close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