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之塔位于印度第八大城市浦那,浦那是印度发展最快的城市之一。未来之塔为浦那快速增长的各个阶层人士提供了1068套公寓。这个可以容纳约5000人的建筑成为了一个真正的垂直村落。
未来之塔是Amanora Park Town社区的一部分。这个建成于2007年的社区源自马哈拉施特拉邦2005年颁布的一项法案,鼓励在城市附近开发住宅型“城镇”。这些城镇为年轻的专业人士提供了居住场所,他们被浦那汽车制造业和科技行业吸引而来此工作。随着印度的快速发展,浦那市郊的许多新建筑都是普通和重复的住宅塔楼。短短11年里,Amanora Park Town社区通过专注于开发低密度别墅及相傍的多样化和高品质的塔楼,如今已发展成为一个拥有约2.5万居民的社区。但它以更高密度、更相似的住房来加速扩张的压力一直存在。
MVRDV对未来之塔的设计旨在为这种普通和重复的住宅塔楼提供一种替代方案,同时仍以和往常一样的低价交付公寓(这是因为不同住宅项目之间争夺新住户的竞争非常激烈)。MVRDV交出的答卷用一个有山峰和山谷的山形结构替代了一群独立建筑,1068套公寓被统一规划在一个建筑中。除了富有表现力的外形,未来之塔的设计实际上源于MVRDV基于印度住宅的系统性研究。
未来之塔与普通住宅有一个重要的不同之处,需要令开发商相信不同类型住宅单元的混合将使整个项目更加充满生气。通过这种方式,该建筑将确保爆炸式增长的印度各中产阶级住户都能融入其中——包括刚到这座城市的年轻专业人士;年长且已经成家的居民;无论家庭的大小和收入水平。45平方米到450平方米不等的公寓混合在一起,山形的建筑和因此产生的变化的楼层平面,使多样性得以实现。
“亚洲的城市发展如此迅速,千篇一律的住宅塔楼是常态。”项目主创建筑师、MVRDV联合创始人Jacob van Rijs说道: “我们的设计努力提供更丰富的多样性,将来自不同背景的人们聚集在一起。最初的总体规划包含了16座独立的塔楼,所有塔楼都或多或少拥有相同类型的公寓。MVRDV团队深入研究了现代印度住宅,并设计了一个系统,以此创造出一栋融合了不同公寓类型的建筑。该项目将吸引不同收入水平的居民,这将有利于实现Amanora Park Town社区的多样性。得益于开发商愿意尝试新的事物,在不降低居民舒适度的前提下,我们实现了大规模住宅的所需的功能。”
印度的建筑成本较低,但电梯费用相对昂贵,住宅设计通常应用的的经济学原理可能会颠倒过来;因此,减少电梯核心筒的数量并与走廊相结合比建造多个拥有独立核心筒和较少走廊的塔楼更经济。根据这个计算结果,MVRDV的设计特色是围绕4个循环核心筒布置9个17层到30层不等的住宅侧翼。
六角形的体量使公寓拥有广阔的视野,并在底层围合出一个开放的大型公共庭院。“山峰”可以优化日照条件,由此产生的倾斜屋顶能够提供私人和公共的露天平台。
主立面混合了正常大小、两层高、两层宽,甚至L形的露台,已经暗示了住宅的多样性。
被称为“穴”的大开洞,色彩鲜艳,进一步突出了由露台创造出的强烈图像化的外观,这些开洞穿透建筑的立面并与中央走廊相连,提供了公众聚会的空间和公共空间的对流通风。这些空间为满足长廊消防规范并提供避难空间的需求而设计,有助于赋予建筑的不同区域一种“邻里认同感”,每个开洞都被设计为容纳不同的活动(如瑜伽或迷你高尔夫)或不同类型的居民(如青少年或幼儿)。
底层的庭院由四层楼高的三角形大门连接,形成了一条500米长的步行道,包含不同的功能,一些空间用于玩耍,另一些则作为运动场所、花园等等。这些令人印象深刻的活动设施之所以能够实现,是因为该项目的开发规模:一个项目中拥有如此多的公寓,50米的游泳池之类的豪华设施只在总成本中增加了很小的一部分。
虽然MVRDV的设计思路集中于重新思考印度的住宅,但该方法同时继承了典型住宅的优点。一个简单而有效的自然通风系统,既可以为公寓降温,也可以从厨房抽出油烟,使用空调系统因此成为了住户的一个非必选项。建筑的平面设计还融合了Vastu Shastra的理念。Vastu Shastra(通常被认为是印度的风水学),早就预料到了印度的新发展。
该建筑只是Amanora Park Town社区未来之塔项目的第1阶段,该项目共包含3个阶段,由3500套住宅组成。MVRDV目前正在进行该项目的第2阶段。
“环境敏感”、“多样化”和“以社区为中心”,可能不是人们在想象一座容纳5000人以上的建筑师首先会联想到的形容词,但MVRDV未来之塔试图颠覆这一观念。这是一个理解印度住房需求和印度文化期望的建筑,在一个全新的城镇背景下重新想象如何以一种更好的方式将居民和城市融合起来。
图纸
平面图
平面图
平面图
项目信息
建筑师:MVRDV
地址:浦那,马哈拉施特拉邦,印度
主创建筑师:Jacob van Rijs
业主:CCL Amanora Park Town
建筑面积:140000.0 平方米
项目年份:2018
摄影师:Ossip van Duivenbode
部门主管:Stefan de Koning
设计团队:Oana Rades, Saimon Idiakez, Doris Strauch, Maria Lopez Calleja, Akshey Venkatesh, Wenhua Deng, Nacho Velasco, Pepijn Bakker, Kate Van Heusen, Ignacio Zabalo, Silke Volkert, Sara Bjelke, Nuray Karakurt and Ivo Hoppers
项目协调:Inger Kammeraat
物料管理:Northcroft with Narenda Bhagwat, Nikita Oak, Satin Walla
合作建筑师:Client team
结构顾问:J+W with Umesh Joshi
机电工程:Client team
功能:混合用途,包含住宅、商业空间和公共设施
肯定会成为一个香气浓郁的complex
中间部分互相遮挡产生阴影,这样真的好嘛?
这么大体量的住宅显然需要良好的集中管理,作为出租公寓较为合适,如果是出售最后结果,会有沦为平民窟的隐患了
活动场地真的可以为所有人服务么?
这要是发生火灾那不得烧成一片啊
为住宅建设提供了一种新思路,但体量如此庞大对城市景观、视线、通风等廊道都可能产生影响,某些角度看上去会是个建筑怪兽吧
, v
有钱的人估计不会买这种的,
回复multifarbe: 最后还是看甲方营销部,再好的设计,卖不出去也没用呀 ╮(╯▽╰)╭
好看的塔楼,其实塔楼的集约性更好,表现力也更强,不过这块地在中国一二线城市看起来,这么使用应该还是比较奢侈的吧
好看的塔楼,其实塔楼的集约性更好,表现力也更强,不过这块地在中国一二线城市看起来,这么使用应该还是比较奢侈的吧